海上囚徒:奴隸貿易四百年(簡體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明德書系.文化譯品園
ISBN13:9787300188003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作者:(美)麗莎‧A‧琳賽
出版日:2014/03/11
裝訂/頁數:軟精裝/259頁
規格:20.8cm*14.6cm (高/寬)
版次:一版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目 錄
緒 論
奴隸貿易與西方世界 1
奴隸貿易的研究路徑 2
跨大西洋奴隸貿易鳥瞰 4
聯系 11
新大陸奴隸制度的舊世界根源 12
航海革命及歐洲與非洲的貿易 18
第一章 歐洲人為何購買非洲奴隸?
起源:經濟利益還是種族主義? 30
早期美洲的勞力需求 33
北美洲和奴隸貿易的擴張 41
奴隸貿易在 18世紀達到頂峰 47
奴隸制度和種族主義 58
結論 66
原始資料 67
第二章 非洲人為何出售奴隸?
流行的神話 75
通常的解釋 76
非洲的奴隸販賣、財富與權力 80
跨大西洋奴隸出口的最初兩世紀 84
貿易擴張 91
奴隸貿易對非洲的影響 103
結論 108
原始資料 109
第三章 奴隸如何抗爭?
漢麗塔特·瑪麗號 117
陸上時期 119
海上時期 124
美洲的非洲文化 134
結論 148
原始資料 149
第四章 奴隸貿易如何終結?
一個疑問 158
利潤與奴隸貿易 159
觀念與革命 161
英國的廢奴運動 168
圣多明各革命 176
最終廢除奴隸貿易 183
英國為何反對奴隸制度? 190
結論 193
原始資料 195
結語:聯系——跨大西洋奴隸貿易的遺產
現代記憶中的奴隸貿易 204
非洲 208
英國 211
美洲 215
西印度群島 215
美國 218
古巴 223
巴西 226
美洲種族主義 231
當代世界的奴隸制度 233
重要結論 235
譯名對照表 238
譯后記 256
書摘/試閱
非洲人為何出售奴隸?
流行的神話
1767年,一個陽光燦爛的下午,17歲的昆塔·康特去森林找木頭,準備做鼓送給自己兄弟。他再未回家,被人追逐穿過森林逃到一處空地,最后被四名武士圍住。在一名持槍歐洲人敦促下,武士用網抓住康特。盡管康特不顧一切抵抗,試圖逃跑,他最后還是被送上前往弗吉尼亞的奴隸船。1977年,約有1.3億美國人觀看了從非洲人角度講述奴隸貿易的電視劇《根》。電視劇以口述歷史、研究資料和大量想象為基礎——同時以原著為基礎——追溯了該書作者亞歷克斯·哈利(AlexHaley)的家族從18世紀岡比亞到20世紀美國的奮斗史。風靡一時的電視劇和獲獎的原著,強有力地激發了當代大眾對奴隸制度和種族主義的關注。不過,《根》講述的奴隸貿易,強化了一些不準確的理解:正如本書序言所述,當白人正常進行奴隸貿易的時候,根本不到非洲岸上用網擄掠精壯黑人。準確說,歐洲人幾乎都是從沿岸的非洲賣主那里購買奴隸,雙方都出諸自愿。那么,非洲人為何和如何出售奴隸?
當你思考這場貿易對非洲的影響(無論是對個體的影響,還是對社會的影響)的時候,問題變得更令人困惑。千萬人口的損失,損害了非洲的人口、經濟和社會——更不用說被俘者及其家庭的命運。但我們如何使非洲人主動出售奴隸這一史實跟這一貿易造成的損害相協調?難道沒人試圖停止這一切?
通常的解釋
當人們獲知非洲人向歐洲人出售奴隸以后,他們通常采用如下兩種解釋之一種。一種解釋認為,非洲統治階級被歐洲商人控制,被迫出售奴隸。或者,非洲首領其實又邪惡又貪婪,為眼前利益出賣自己人。兩種解釋不僅歪曲了奴隸貿易的歷史真實,而且制造了關于非洲人的不公允的刻板印象。第一種觀點認為非洲人被迫出售奴隸,自以為高明地設想非洲首領一直比歐洲人弱小。第二種觀點認為非洲首領厚顏無恥地出售自己人,則為過去強加了一種本不存在的現代身份——“非洲人”。此外,它通過強調奴隸貿易對整體“非洲人”的責任,易于導致“責備受害者”,而不是去區分商人和奴隸,把責任同時歸于非洲賣主與歐洲買主。
這種謬論——歐洲人強于非洲人,強迫后者出售奴隸——可以被一種明顯的事實駁倒:歐洲人從未在非洲殖民和建立種植園(至少直到19世紀晚期是如此,那時奴隸貿易早已廢除)。這不是因為歐洲人選擇留著非洲不征服,而是因為非洲不同于美洲,歐洲人沒有強大的技術和軍事優勢壓倒非洲人。那些年代,歐洲人加入非洲軍事遠征隊,個別歐洲人在非洲軍隊中經商。但非洲不曾像美洲那樣被征服。在整個奴隸貿易時期,歐洲人和非洲人僅有的一場大戰——發生于1579年的安哥拉——很快便在猶豫不決中終止了(后面會談到)。
如果歐洲人無法征服非洲社會,那么他們難道不能至少策劃一系列私人襲擊,擄掠奴隸,如《根》所寫的那樣?事實上,越洋海船很難靠近非洲海岸,經常得靠非洲獨木船補充淡水。但偶爾的,歐洲民船的確策劃過突然襲擊。本章末尾的第二則原始資料就述及,英國武裝民船船主,約翰·霍金斯(JohnHawkins),1568年就率領一支遠征船隊擄掠非洲奴隸:在佛得角,其部下被毒箭射死;在黃金海岸,他聯合當地國王擄掠奴隸,但特別沮喪,因為非洲武士所獲俘虜比他們多。正如緒論所述,早期葡萄牙探險隊想在塞內岡比亞武力劫掠奴隸,但很快被擊退。甚至,即使擄掠成功,隨之而來的懲罰也會阻止其他人再度嘗試。1645年,在北美最早期的一次航行里,一艘波士頓船參與劫掠奴隸,官員退還了該船捕獲的奴隸,并公開道歉,以維護和贏得潛在的貿易伙伴。一世紀后的1747年,英國政府嚴禁船長違法擄掠非洲人,違者處100英鎊的嚴厲罰款。
早期非洲人與歐洲人的武力均衡,意味著他們不會被迫出售奴隸。事實上,西非沿岸許多地區根本不參與奴隸貿易。在今北利比里亞和科特迪瓦東部地區,人口相對密集,居民向歐洲人出售象牙、胡椒、木材和布匹,但不出售奴隸。其中最大的沿海地區(在今喀麥隆和加蓬)也是如此,只出口其他商品。因此,非洲首領和商人參與奴隸貿易,完全出諸自愿。歐洲奴隸商人是通過非洲政府管理的和平貿易購買奴隸的。只有葡萄牙控制的安哥拉例外,葡萄牙商人跟當地首領合作,又得到葡萄牙裔非洲人(葡萄牙人和非洲人的混血)的幫助——的確對安哥拉內陸施加了影響。
但非洲統治階級為何認為主動出售奴隸這一行為合理?難道他們要損害自己的社會,摧毀自己的人民嗎?非洲奴隸商人是貪婪的掮客?要理解非洲奴隸供應,我們必須意識到,離開美洲奴隸制度,“非洲人”這詞在19世紀前幾乎毫無實意。非洲是人類歷史最長的大陸,其民族多樣性世界居首。這里的人們說過(現在仍說)的語言高達數千種,信仰眾多,服裝和風俗各異,他們忠于不計其數的家族、宗族、鄉鎮、酋長和王國。向歐洲商人出售戰俘的國王跟那些奴隸可能毫無從屬關系,那些奴隸跟歐洲商人倒還可能有些關系。如歐洲和世界史上的其他人群一樣,非洲人把奴隸制度視為吞并、馴化和利用“他者”的合理制度。奴隸貿易時期,西歐人和非洲人的主要差異,無非是歐洲人的“我者”邊界(特別是那些尚未被奴役的)比非洲人更寬。因此,非洲商人和首領并未出售“自己人”。“非洲人”觀念依據的是那時并未存在的族群分類范疇。拒斥把現代種族觀念應用于早期非洲歷史,使我們同情那些在奴隸貿易中失去生命、自由和尊嚴的人們,同時也明白非洲統治階級是自愿出售奴隸的。
非洲的奴隸販賣、財富與權力
如果非洲人向歐洲人出售奴隸,并非被歐洲人強迫,也非因為他們是無恥掮客,那么,為何非洲人出售奴隸?首先,他們這么做是因為他們不覺得這有什么不對:奴隸制度是被廣泛接受的制度,尤其是處理“他者”的時候。正如我們所知,奴隸賣主不認為他們如普通股票一般出售的奴隸是自己人,特別在政治分裂的情況下。事實上,多數新奴隸是戰俘,來自賣家的邊境之外。其次,如前所述,出售奴隸是首領損害對手、增強自己及追隨者實力的低成本途徑。
幾十年來,歷史學家一直爭論,在國際奴隸貿易興起前,非洲奴隸制度發展到了何種程度。我們知道,奴隸制度在大西洋貿易期間有了擴展和強化,但也有證據表明,奴隸制度和俘虜貿易早就存在。這特別能解釋非洲歷史上土地與人口的高比例。在這遼闊的大陸,疾病在濕熱地區蔓延,干旱定期導致饑荒,人類奮斗的關鍵是增加人口。人是財富和安全的關鍵,因為人力可以生產食物和商品,建立文明,擺脫荒蠻。在前殖民時代,西非有無政府社會,也有高度分層社會。但不管哪一種形態,基本社會政治單位都是大家族,其親緣關系由血統和婚姻組織。在村莊和小群落,建立大家族的最長者通常都是首領,他負責跟其他長者協商。不論哪個級別,考驗首領都看他是否能夠合理分配資源、公正協調矛盾、結盟以獲取安全和繁榮,以及是否令人尊敬。如果群體沒有這樣的首領,人們就會離開,尋找其他團體。只要領袖強大,人民就會忠于他;同樣,富人(經常也是政治領袖)如能組織勞力清理土地,進行耕作,也會被人廣泛服從。把人視為權力和財富,這一強調有幾個重要含義:對生育能力的長期重視、一夫多妻制(一個男人可以娶多名女人)和招募勞力制度(如庇護制度和奴隸制度)的廣泛存在。前奴隸貿易時期的非洲社會并非奴隸社會,但“人即財富”的重要性,使蓄奴成為非洲生活中廣泛存在的基本特征。
但要說明的是,17世紀的西非奴隸制度不同于19世紀的牙買加奴隸制度。如果我們把不同形式的奴隸制度想象為一個連續體,徹底的奴隸制度為一端,近似親緣關系的奴隸制度為另一端,那么,美洲奴隸制度和非洲奴隸制度應處在截然相反的位置。盡管部分非洲奴隸的生活如被迫勞動的美洲奴隸一般慘無人道,但在多數情況下,非洲奴隸的規則和環境甚為不同。一名非洲奴隸的地位可能漸漸改變,從最初被殘酷剝削的“他者”,到成為懂當地語言和習俗、多少被吸納進主人家族的低級成員。他們的孩子甚至可能是自由人。而且,非洲奴隸的使用范圍比美洲和歐洲奴隸廣,他們從事管理工作,在軍隊服役,有時還擔任指揮職位,此外還充當家奴和農奴。跟最初的美洲奴隸不同,多數非洲奴隸是婦女,她們的價值既包括生育能力,也包括生產能力。
出售奴隸在非洲是合法的,但多數出口的奴隸不是來自原有奴隸群體,而是新成為奴隸的戰俘,或購自綁匪。如歐洲或者其他地方一樣,非洲統治者也因為政治、經濟和個人原因發動戰爭:為擴大疆土,為報復鄰國,為增加影響力,為獲得重要資源或控制交通要道,或者為保護自己的地位而反對統治階級里的其他競爭者。非洲的大量土地和多樣人口,提供了一個戰爭綿延不絕的環境。政治分裂太嚴重了,許多國家暗中敵對。而且,非洲國家發動戰爭,目標不是土地,而是人口,或把他們吸納為部屬,或擄掠為奴隸。正如歷史學家約翰·桑頓(JohnThornton)所述,非洲攫取奴隸的戰爭,如同歐洲掠奪土地的戰爭。國家和國王獲取人力,用他們清理灌木、種植食物、生產商品、貿易和生育,由此獲得財富和權力。另一種選擇是出售戰俘,以鞏固戰勝國的地位。這就解釋了最初歐洲人接觸非洲人的時候,為何這里已有大量奴隸,以及為何戰爭持續地產生奴隸。
向北越過撒哈拉沙漠的奴隸貿易和跟沿海歐洲人進行的奴隸貿易,使非洲首領能出售囚徒——從嚴格的經濟層面上看,這說明俘虜的生產成本很低——但這不意味著奴隸只能換低劣商品和無價值的小裝飾。非洲賣家賣掉俘虜,意在獲得符合當地價值的報酬。歐洲人不得不精心挑選商品,以符合不同海濱地區非洲人特有而經常改變的口味。歐洲商人經常用槍支彈藥換奴隸。這容易理解,因為這有利于國家與個人增加財富和力量。貝殼——從亞洲運到西非充當貨幣——和金屬、工業品,同樣運到非洲大陸交換俘虜。但歐洲人提供最多,也是非洲人最需要的大宗交易品是紡織品。遍布非洲的紡織工人已能大量生產布,但歐洲和亞洲的進口布作為異域風格的時髦奢侈品,特別有魅力。
讀者可能疑惑:為何要用人來換進口布,特別是非洲已能生產布?答案是:“人即財富。”野心勃勃的“大人物”(即擁有財富和權力的人)采用各種手段,包括婚姻(盡可能多娶老婆)和生育,征服和/或奴役,或者買賣奴隸,招募人員進入他們的家庭、采邑或者王國。另一種方式是為低一級的人們提供資源和/或保護,以換取他們的忠誠和(部分)勞力。這一行為可能發生于小村莊——酋長尋求追隨者——也可能發生于更大的地區,那里的國王要求官員忠誠,官員則為下屬的效忠和服務與國王交換資源,依次往下類推。作為一種高級獎勵的奢侈品,進口布從最富有、最有權力者分配到他們的代理人,鞏固了恩貢關系。歐洲人及后來巴西商人交換非洲奴隸的酒和煙草,也是作此用途。悖論的是,非洲人之所以用人交換商品,意在招募人進入他們的社會。實際上,他們是為了“我者”而跟“他者”貿易。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