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古典詩詞的女兒-葉嘉瑩
情義之都:從港大到香港的捐贈傳奇
滿額折

情義之都:從港大到香港的捐贈傳奇

商品資訊

定價
:NT$ 530 元
優惠價
79419
庫存:1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徐詠璇借用港大故事,以高等教育的捐贈經驗為主軸,勾勒香港的慈善事業面貌與環環緊扣的社會發展,試圖描繪芸芸捐贈者的身影。說穿了籌款和捐款,不外乎「情・義・緣」三個字。

書中有不少令人感動的籌與捐故事,這些都是香港固有的價值。徐詠璇透過描畫不同捐贈者的輪廓,讓讀者可從中看到身邊熟悉臉孔──更多的淵源、更廣闊的光譜、更燦爛的慈善風景。

作者簡介

徐詠璇,現職香港大學發展及校友事務部總監兼香港大學教研發展基金策劃總監、香港演藝學院藝術碩士班講師。近年應邀為亞洲區高教界講授資源拓展策略。撰寫《信報》專欄「琉璃火」二十多年。

港大文學士及哲學碩士,主修戲劇,屢獲獎學金赴日本、英國、德國及美國研習戲劇。曾為香港職業劇團執導及演出,並從事文化行政,其後任職電視台及電台,也擔任傳媒顧問及大型活動策劃。公職包括歷任香港展能藝術會、藝術發展局、廉政公署、中央政策組、公益金、環境運動委員會等之委員。2013年起應邀擔任總部設於美國首都華盛頓之教育資源拓展協會(Council for the Advancement and Support of Education, CASE)亞太區顧問委員。

名人/編輯推薦

龍應台、方敏生、呂大樂
感動推薦

在港大八年,我參與了港大的成長。我目睹徐立之校長如何把他的樸拙誠懇當做一把溫柔的鑰匙,開啟人們天使的善念衝動。十二年中,他感動了五萬個人捐款,為港大籌得一百億。我目睹他的團隊──像徐詠璇這樣的港大鐵杆──日日夜夜在為港大的永續經營奔走。
說香港人只懂「現實功利」?我從來不信。
──龍應台

從事社會服務三十多年,我遇過不少有心人,捐款、做義工、捐血救人,不論饋贈者的身份、財富,就如徐詠璇所說都是傳達出一份「情」、「義」和「緣」。正是這種關懷和仗義幫忙的情,為我們的社會積結善緣、連繫人心。
──方敏生

這本書不是一本募捐手冊,而是作者的一份心意,講出了香港社會的一些重要元素:關懷、信任、互相扶持,也寫出了潛藏於民間的活力。徐詠璇毫不吝嗇地將經驗、心得與人分享,本身就是情、義、仁、善的表現;好的東西,沒必要收藏起來。
──呂大樂

自序

我的第一課

我在大學念戲劇,幸運地獲得多項獎學金,到日、英、德、美等國硏修。後當上自由身的舞台劇導演,非常藝術,本性自然唾棄一切與金錢有關的事,連電影也嫌市儈商業。我們那個年頭,全職的話劇團仍未成型,演藝學院是未來的夢,於是個人職業前途未卜,但我們未嘗氣餒,從不擔心。

曾經接受報章訪問,刊出時標題竟是〈不賺錢的兒童劇導演〉。母親讀了,沒有作聲。

1985年,有一個簡單的夢:藝術不應有界限,為甚麼傷殘人士就不可以是主角?

遇上香港藝術中心主管NicholasJames,他十分贊同,鼓勵我串連藝術界與復康界作出突破。他給我一張書桌、一個電話、一張名片,但沒有薪酬。「你先做一個可行性硏究。證明可行,便再着手令它成功,最後便可領取你應得的薪酬。」

我一口答應,非常雀躍。

跟着幾個月忙於拜訪復康界、藝術界、教育界和政府部門,學了許多,得到許多啓發、許多鼓勵。但答案通常是:「我們非常欣賞這個方向,也非常贊同這會是很有意義的突破,但礙於我們架構所限,只能有限度參與,不能牽頭。我們也沒有資源可以調用在這個新方向。」

我卻不明白,為甚麼大家都認同的熱切理想,卻不能實現呢?

請教復康界之父的方心讓教授,他先告訴我現在的潮流是「融合」,他也認同結合藝術,將為復康事業闖出新天。他鼓勵我「想得大一點」,所以亞洲首屆的「展能藝術節」(FestivalofArtswiththeDisabled)構思出爐了。

有了計劃,便去找資源。區議會説,如果證明有社會資助,他們便會配對。於是我們也去找商業贊助。但主意在當年算太新穎了。有些説他們只慣贊助復康事務,有些只支持教育或藝術,現在這個構思跨界別,「兩頭不到岸」。這窘境,英文叫catch22。

一晃眼九個月。我母親見女兒天天出門上班,九個月來卻從未拿薪酬回家,她也有點焦急。母親努力掩飾焦慮,不給我過大壓力。

我是初生之犢未懂畏虎,只奇怪為甚麼人人都贊好的主意,卻不能實現?我沒有放棄,但藝術中心的Nicholas卻板着臉跟我説:「已經這麼多個月了。如果真的找不着贊助,證明時機仍未成熟,你便要取消計劃,告訴所有人,事情要告一段落。你就當作做了一個實驗,一個藝術硏究好了。」他給我再一個月的期限。

奇蹟出現了。

Citibank(當年叫「萬國寶通銀行」)答應贊助30萬元。

機器可以開動了!復康界、藝術界、教育界的幾十個伙伴欣喜若狂!區議會的撥款也隨即落實。其他大大小小有形無形的支持也陸續湧至。

展能藝術節,是大家的夢想,是當年劃時代的創舉。「藝術同參與、傷健共展能」,囊括了戲劇、舞蹈、視覺藝術、社區藝術等的精英領導,一起以平等關愛擁抱世界、打破藩籬。當時的《南華早報》便讚許這是「一個關愛社會的開始」。而我也在努力10個月後,終於可以第一次、也一次過全數支取10個月的工資。

1986年4月,藝術節過後,有30萬盈餘,於是成立了永久性的「香港展能藝術會」。廿多年後,在歷屆主席和委員會的領導下,這個小小的非政府組織,在社會上穩佔一個席位,發展至近30名職員,每年要籌約300萬作經費。

展能藝術節是我籌款的第一課。

自此,我便不再害怕籌款。為實現夢想,籌款只是其中一個步驟,其中一塊基石。
我也是近十年才留意到,美國大學早已設有慈善事業硏究中心。著作、博士論文固然多如牛毛,而籌款科也設碩士學位。

我更是最近才知道,20年前我被羅致入港大,負責籌劃八十周年慶典時,也是十分險。原來那時,也有大學管理層認為我的出身太雜,作為大學行政人員,不甚正統,只是得當時的港大新聞處主任徐天佑先生力保。(我申請扶輪社獎學金往美國紐約大學攻讀戲劇時,徐天佑是面試小組一員,因而認識。)

人生就是這麼回事──還不是緣、義、情,才譜成了這本小書。

 

 

捐贈,募捐和籌款,一直是最被誤解的範疇,被誤會為最神秘、最不透明、最巿儈……

 

對在這本書出現的人物和機構, 我衷心感激您成就了遣頁捐贈故事。對更多來不及寫進故事裏的,請知道這裏映照着您們善良可敬的身影。

目次

自序 我的第一課XII

前言 怎樣下筆?XVI

楔子 港人年捐遠超百億XX

一天籌三億XXII

小島善心:香港價值XXII

一百年前幾乎不可能的夢XXV

 

第一部份 籌與捐都是承擔2

第二部份 籌款沒有秘密176

第三部份 公民社會的命脈252

 

第一部份:籌與捐都是承擔

第一章 從大學開始寫故事

第一節 築一把梯去摘星6

十點提示和一張鈔票7

專注、專業、專責的行政8

新銳的隊伍9

籌款辦公室10

知識分享,專業祕密11

做別人的天使:心理質素11

要達謝七次12

怎樣學籌款?14

香港經驗15

窮也要捐15

我也可以捐$50016

擦鞋的故事16

彎彎曲曲也可以走出一條路來17

怎樣學捐款?18

慈善顧問18

個人化的慈善信託服務20

慈善論壇21

是媒人,不是社工22

第二節 大學經驗23

NOCONTRACT24

切忌急功近利24

人情練達即文章25

太老25

請客吃飯26

餐單的支持27

「你貪錢!」27

第三節 怎麼開口?29

高桌晚宴的傳承30

生活在學生堆裏31

「MCoat」36

吃早餐之後37

拙於辭令37

一隻手掌38

王賡武與徐立之40

美國的校友42

一定要捐款42

ALUMINIUM43

活在當下──三月「騰雞花」46

為她鋪上兩片小小的石塊47

第四節 教育是動人的事業49

教育的標記50

命名的傳統50

大樓的記憶50

大禮堂53

博物館54

「有落吖,唔該!」55

鶼鲽情深56

書室57

醫學圖書館58

法律圖書館59

第五節 邁進第二個百年62

百周年校園63

大會堂66

學院也要有個家66

社會科學與睿智67

文藝風流68

法治是繁榮的基石69

磚的心願與故事71

捐出自己76

 

第二章 捐贈的情義與文化底蘊

第一節 捐贈者的心事80

他們是誰?81

美國:七種面貌82

香港的慈善風景83

坐23號巴士而來的捐款者83

曹婆婆的支票84

從「四無」到白手興家84

因孝之名85

拉沮喪的人一把86

在政策層面發揮影響力86

尊師重道88

受恩施恩,薪火相傳89

第二節慈善世家92

代代相傳93

小礦工的饋贈93

半世紀前的會議紀錄94

要科技也要人文95

桃李芬芳──醫學世家的抱負95

交出話事權97

家族的掙扎與堅持98

第三節 慈善的使命100

另類投資,另類回報101

以香港為家102

東方諾貝爾104

東西方聯盟的寰宇醫療平台106

第四節 慈善家與慈善事業110

應怎樣稱呼他們111

金主與?Patron111

美國的定義113

香港的定義113

還是「家」字累事!115

慈善家:誰領風騒116

第五節 慈善新潮117

亞洲步伐、香港進程118

高調與低調118

慈善家網絡119

慈善家的觸角120

改變世界121

公眾投票決定捐贈122

捐一點空間,拓一片天地123

沽名釣譽?124

永遠不為人知125

第六節 隨喜126

收到捐贈是光榮127

恭賀別人做好事127

捐贈者説:多謝128

伙伴129

不是化緣130

流水僧人130

 

第三章 配對的魔力

第一節 政府下的戰書134

大專界六輪配對計劃135

奔向卓越──配對公式136

太成功了137

政府政策達標138

借錢來捐款?140

失敗又如何?141

不公平?不能放假呢!143

第二節 校友下的戰書145

校友挑戰計劃146

你信嗎?147

第四年最艱難147

我赢你赢他也贏150

下一個挑戰一怎麼辦?151

第三節 捐贈為大師──「明德教授」計劃152

最難説服人捐贈的是甚麼?153

三年構思,五十封信153

零的突破154

心願與火炬155

學府的儀式157

傳統的誕生157

目標100──卓越的傳承164

明德的挑戰165

失敗也好!這便是硏究165

香港理工大學「勵學教授」冠名計劃168

第四節 關愛基金的失敗170

犯了七大忌171

自由意志最重要173

關愛基金的疑惑173

捐款要官員幫忙嗎?175

 

第二部份:籌款沒有秘密

第四章 籌款的科學與方法

第一節 籌款的科學180

金字塔的秘密181

是乘數也是加數182

有錢的人在哪裏?183

往來無白丁183

與其臨淵羨魚,不如返而結網184

捐款人哪裏找?184

全港最大慈善公益資助機構185

第二節 街頭勸捐186

由賣花開始……187

賣旗:最完整的籌款程序與法律189

街頭月捐招募194

第三節 樂善好施的時代框架198

7,600個慈善團體199

賑災之捐200

監管與立法201

信譽最重要203

籌款支出怎樣才合理?204

支持行政才可持續205

第四節 籌款的點子206

形形色色:晚宴、電影、慈善跑……207

打造品牌209

全方位籌款210

植根社會211

水銀瀉地式211

第五節 籌款與潮流214

賑災的規律215

零錢布施215

第一張畢業生信用卡216

電話募捐可以嗎?216

發揮商界網絡優點218

網上群眾募資218

由UHall踩到印度,單車籌款千里路220

第六節 高教界的基金會221

基金會的緣起222

長遠的投資222

基金會的兩層意義223

投資態度224

 

第五章 籌款的藝術與原則

第一節 籌款的藝術228

捐贈的循環:耕耘,請求,積緣229

項目書230

美式CapitalCampaign231

捐贈者的問號:如果你有10萬……232

21世紀的挑戰233

統一籌款,統一撥款233

百萬行和及時雨235

統一籌款的挑戰237

第二節 籌款的邏輯238

何謂卓越?239

不患寡而患不均?240

校內資源不均?240

直資中學的疑惑241

捐款不能有壓力242

銀禧重聚243

第三節 籌款的心理質素244

不能「多多益善」──金斧頭的故事245

沒有被揀上245

你願意等嗎?246

幾時放棄?246

第四節 堅守原則247

捐贈者的權益248

利益衝突與道德界限248

籌款與自由249

募捐與原則250

籌款的真正挑戰:競爭與拒捐250

爭議與反對251

 

第三部份:公民社會的命脈

第六章 捐贈之都

第一節 慈善:現代社會的命脈256

公民社會的要素257

資本主義的良藥257

第二節 尋找社會資本259

無形資源,源源不絕260

希臘神話261

師友文化261

捐五十萬小時262

尚未成功263

 

第七章 傳奇

第一節 待到山花爛漫時268

慈悲喜捨269

象牙塔裏的乞丐269

乞丐與藝伎、天使與菩薩270

耕牛寂寞271

建造教堂272

第二節 遙遠的故事274

哈佛法律學院的看門阿伯275

田長霖坐飛機276

 

後記 回音壁278

附錄 教育標記,命名傳統282

感謝290

書摘/試閱

籌款與捐款,都是承擔。

 

是一個嚴謹的承諾,要令世界更美好。將「籌」與「捐」的故事交織,將籌款者和捐款者並排,是試圔比照雙方的心情、目標、方法,以尋找共通點、同理心,塑造共同理念,建構共通語言。

籌款者也代表受惠一方的心路歷程。捐款者也不限於已作出捐贈的──而是包括仍未作出捐贈,或未曾對你的機構作出承諾的「潛在捐贈者」(prospect)。

Trust,是「信託基金」,同時也是「信任」。捐款與糖款,同樣講求信任、互信、信心、信用和信譽。

你不必顧忌我,我也不必猜度你在想甚麼、怎麼想。大家崗位不同,但都一樣想做好事,把事做好。合力改善社會,改變世界,令生命更有意義。

先來第一個故事──認定天上的星星之後,怎樣築一把梯,扎扎實實的去摘星?

 

第一章 從大學開始寫故事

第一章 第一節 築一把梯去摘星

l 十點提示和一張鈔票

l 專注、專業、專責的行政

l 新銳的隊伍

l 籌款辦公室

l 知識分享,專業祕密

l 做別人的天使:心理質素

l 要達謝七次

l 怎樣學籌款?

l 香港經驗

l 窮也要捐

l 我也可以捐$500

l 擦鞋的故事

l 彎彎曲曲也可以走出一條路來

l 怎樣學捐款?

l 慈善顧問

l 個人化的慈善信託服務

l 慈善論壇

l 是媒人,不是社工

 

十點提示和一張鈔票

為了讓香港高教界準備籌款,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於2003年1月21日邀請了前多倫多大學校長?Professor Robert Prichard。(下簡稱畢校長)來港。加拿大情況與香港比較接近,最近十多二十年才開始搞籌款,而多倫多大 學在加拿大脱穎而出,是這方面的表表者。畢校長是徐立之校長的好朋友,徐立 之來港大前也是多倫多大學教授。

教資會秘書長張寶德委託港大安排這個全日的論壇。教資會主席、財政司長、教統局頭頭和八大校長都出席了。台上討論嘉賓包括CASE(教育資源拓展協會)會長Vance Peterson及總裁」Joanna Motion。香港代表有香港美國商會主席」James Thompson、宣明會陳思堂、樂施會莊陳有及各院校副校長和部門主管等。王賡武講堂坐滿了三百嘉賓。

畢校長以輕快的口吻介紹了他在北美洲高教界的經驗,力證院校拓展(Institutional Advancement是「崇高的任務」。其中「給籌款人員的十點提示」十分有意思:

一、要積極,要熱情。

二、人們喜歡支持成功者而不是怨天尤人的人。人們支持值得支持的人,而不是 喊窮的人。

三、教職員捐獻──由自己開始。單是汗水辛勞(sweat equity)不夠,要分享捐獻的樂趣。

四、要一次又一次的説「多謝」。

五、向人捐錢時,一定要快樂舒暢的,不帶半點羞愧。

六、要聽電話,答電郵。

七、要聆聽!(別以為自己一定知道正確答案)。

八、要有毅力,不要氣餒。

九、要勇敢。

十、對所有人都要慷慨──不要説你的對手或伙伴的壞話。

(還多贈送一點──)

十一、要時刻以誠信行事。

 

第十點是有道理的一畢校長説,沒有人喜歡聽大學的人講是非。「因為説人壞話就不好嘛!」他舉了一個例子──有善長要捐一千萬給甲大學。對面街的乙大學很妒忌,就對善長數説甲大學不好。你説這善長會不會因而捐給乙大學?答案是不會。

「應該寫信恭喜這位善長,也恭喜甲校長。」

而聽電話,原來是最基本的!事實上,很多人是在下午五時後或者黃昏六、 七時左右才有空打電話來,告訴你他在考慮捐款。

有好幾次,我們在晚上七時才在辦公室收到這通電話。「還未下班嗎?你們 真勤勞,工作辛苦呀!是這樣的,我想捐一筆錢,不好意思,可否打擾一下你們 呢?」

黃昏七、八時打來的,很少是投訴電話吧!

還有一個小故事:畢校長接受記者訪問。甫坐下來,畢校長問記者:「你有捐錢給你的母校嗎?」記者一愣,然後尷炝的搖搖頭。校長問他是念哪一所大學的?他回答了。「你為甚麼不捐?」記者想了想,答:「我不喜歡這大學,當年我讀得不大開心。」校長掏出一張20塊錢的港幣,「拿着這個,捐給你的母校!跟他們説,你念書時不大開心,希望他們將來做得好一點!」捐款,可以是很動人的故事。

 

專注、專業、專責的行政

要實踐夢想,便要築一把梯去摘星!先要認真的築一把穩健、妥當、可靠、 實用的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籌款,要不要專家?未必。但籌款絕對要「問責」──要專注,有專人管理, 尤其是在規模較大的籌款計劃裏,這才算是負責任的表現(Accountability)。能夠完整處理捐款的循環──耕耘,請求,積緣(Cultivation,Solicitation),捐贈便可以生生不息。

外判或外聘的籌款顧問或專家,可以合適地在某階段幫忙,但未必完全熟悉 你的運作和風格。為了長遠籌款,有自己培育的行政人員(home-grown)充份了解和認同機構目標,更為重要。

籌款部門的大小,一般標準是籌款額的20%以下。(見第四章第三節「樂善好施的時代架構」)

 

董事局(Board),籌款委員(Fundraising Committee)

 

他們都是義工,不受薪,他們的投入非常重要,往往決定了籌款的成敗。

籌款委員會可以憑藉經驗和自己的網絡,建議一個籌款方向,協助全職籌款的人員外展和推動。

 

有些董事局成員是願意出動勸捐的。但今天越來越少人肯擔當籌款委員會的角色,因為不成文習慣,是你今天向朋友勸捐,明天他們又會過來向你勸捐。所以很多人都未必願意向別人開口尋求支持。

 

籌款公司,或專家,或顧問──往往是收費提供服務的。

 

新鋭的隊伍

以高等教育為例,近年高教界的行政便添了的新的專業,各院校都設有籌款 部門,也更着重公眾參與。由於歷史與行政架構不一樣,所以每所院校的設計都 不一樣。通常是籌款與校友這兩個外展部門最緊密相關,有些卻會與公共事務或獎學金部門接連。特別要一提的,是「捐贈檔案主任」(Recording Secretary)一職。這個崗位與財務部緊密聯繫,負責記錄和審視每一項捐款,保證手續上沒有遺漏,也符合大學的精神和財務條例。

香港高校的籌款人員不會收佣金(內地叫「提成」),也絕少有花紅,否則便會引起利益衝突或操守問題。

籌款人員,最好是真的認同機構的目標、投入、熱誠、忠心耿耿。因為他們 代表機構面對外界,如果捐款人發現負責募捐的隊伍常常換人,人心渙散,欠責 任感又有私心,不免會質疑這機構的使命、信譽和實力,也會因為每次都要重新解釋和建立關係而不耐煩。

有美國校長曾表示,每當一個負責籌大額捐款的職員(Major Gifts Officer)離開,他便損失200萬美元!

現時,香港高校已分別建立了穩健的團隊。籌款人員來自各種專業背景,而這個年輕隊伍一直勤於進修。全球性的「教育資源拓展協會」(Council for Advancement and Support of Education),近年在香港和亞洲區也有定期的研習班與周年會議,香港和內地、澳紐、新加坡、日韓、東南亞等很多院校也積極參與。CASE亦將亞洲經驗帶到歐洲及其他地方。

 

籌款辦公室

籌款人員,外國慣叫Development Officer,是全職的專業、專責的行政人員。在美國,有許多訓練專業籌款人員的學位課程,不少大學如哥倫比亞等也提供碩士課程。

近十年,香港高等教育界回應社會潮流和政府的鼓勵,亦各自按自己機構的 步伐,成立篝款部門。院校裏最大、最基本的網絡是校友,為了行政上可以與這 個網絡緊密協調,因此許多都名為「發展及校友事務部」或「校友及拓展部」。有成立大學基金籌款的,亦設總監等職。以香港來説,高教界應該聚集了最多籌 款的專業人才和知識,也隨着美國高教歷史發展,為大學行政開發了公眾參與(public engagement)的專業。最近不少需要篝款的本地中學和國際學校,亦加入籌款專業行列。不少非政府組織(NGO)也設有有籌款部門,但相較應不及高教界蓬勃和有規模。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無庫存之港版書籍,將需向海外調貨,平均作業時間約3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縮短等待時間,建議您將港書與一般繁體書籍分開下單,以獲得最快的取貨速度。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419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