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回到土地(簡體書)
滿額折

回到土地(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48 元
定價
:NT$ 288 元
優惠價
87251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分別從城市、田園和遺產三個層面闡釋作者的景觀理想:一種“生存的藝術”,即“天、地、人、神的和諧”。

作者簡介

俞孔堅,1963年生,浙江金華人。哈佛大學設計學博士,北京大學教授。1997年回國創辦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次年創辦北京土人景觀與建筑規劃設計研究院,現為國家甲級規劃設計單位。出版著作十五部,論文二百多篇。五度獲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榮譽設計和規劃獎,一項世界濱水設計最高獎,兩次獲得國際青年建筑師獎,并獲中國第十屆美展金獎;七次被國際景觀設計師聯盟,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邀請作為年會的主旨演講人。擔任《城市環境設計》、《景觀設計》雜志主編,國際Landscape Architecture編委,建設部、國土資源部、北京市、蘇州市、中山市等政府專家顧問。

目次

引言
城市篇
尋找土地之神
生存的藝術:定位當代景觀設計學
城市性的再定義:作為生存藝術的城市設計
高懸在城市上空的明鏡——再讀《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
規劃的理性與權威之謬誤
暴發戶與極權意識下的“城市化妝”運動
重歸人性與故事的地方:城市公共空間設計
論建筑與景觀的特色
可持續景觀
城市的生態與人文理想
白話的城市與白話的景觀
田園篇
論鄉土景觀及其對現代景觀設計的意義
尋常景觀的詩意
田的藝術
關于“風水”
附:誰來保護我們的家園——風水復活的背后
天府:生存的藝術與美學
倫理學視野中的新農村建設:“新桃源”陷阱與出路
警惕和防止“新農村”名義下的破壞性建設——關于保護和鞏固和諧社會根基的兩個建議
附:新農村建設宜先做“反規劃”
重建家園的精神空間
遺產篇
世界遺產概念挑戰中國:第二十八屆世界遺產大會有感
中國的自然保護亟待進行體制、規劃方法和保護理念上的全面革新
關于中國工業遺產保護的建議
一部淚水銹蝕的歷史:為《工業遺產》序
建立“大運河國家遺產與生態廊道”的建議
大運河的完全價值觀
善待圓明園遺址(9篇)
懷念周維權先生
代后記:土地與城市十年:求索心路與踐行歷程

書摘/試閱

尋找土地之神
《中國青年報》編者按-2005年1月29日,2004年景觀設計高峰論壇在北京大學召開,來自國內外的300多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北京大學教授、景觀設計學研究院院長俞孔堅博士關于《印度洋海嘯災難啟示》的報告,令與會代表震動。
1995年,俞孔堅在哈佛大學的博士論文中,根據中國面臨的嚴峻人地關系,提出生態安全格局理論和方法;回國后,他和北京大學的研究同伴一起,繼續針對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國土和城市生態安全問題,提出“反規劃”途徑和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的理論,在此理論指導下的成功實踐,2002年獲得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年度設計榮譽獎。
2004年10月13日,本刊發表了《五千年未有之破壞》,反映了他對人地關系和國土生態安全危機的憂慮,引起廣泛反響。兩個多月后,印度洋海嘯災難爆發,證明俞教授的憂患意識絕非杞人憂天。為此,本報再次約請俞教授貢獻他的講稿,希望因此能進一步喚起國人的危機意識。
引言:發生在“天堂”的災難
不久前印度洋發生的海嘯災難在國際范圍內引起了廣泛的討論,討論涉及科學信仰、人與自然關系的哲學、環境倫理及國際合作問題等。國內在這方面較為嚴肅的討論盡管并不多,卻慶幸看到一些科學家與環境保護人士關于對自然是否應該“敬畏”的爭論,非常難得。我覺得應該更全面而深入地展開,這對喚起全民族的國土生態安全的危機意識、澄清人地關系的大是大非、認識“科學發展觀”的真正含義、推動建立和完善國土和城市生態安全系統,都是非常有益的。我是一個城市規劃師和景觀規劃師,而景觀規劃以協調人地關系為宗旨,從某種意義上講,該學科源于對土地上的自然過程特別是災害過程與空問格局關系的認識和實踐。所以,我今天也主要從這個角度來討論。
印度洋海嘯災難只是個引子,由此引起的思考基于以下的事實:這場災難發生在一個高度文明時代的“天堂”里,曾經的美麗花園、豪華的酒店、繁華的街巷,瞬間成為廢墟;奪走了近30萬人的生命,其中不乏受現代科學知識武裝的文明人群;相比之下,偏遠島嶼上孑遺的史前部落卻能在此大難中安然無恙;科學家檢測到了地震的發生,科學知識也告訴此后必有海嘯,卻未能使陶醉的人群免于死難……當然,我更多的是想借題發揮,展開關于中國當下的人地關系問題特別是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國土和城市生態安全問題的討淪。
一、四點啟示:國土生態安全、“超人”、科技及文化遺產
啟示之一:國土生態安全為頭等大事。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并沒能擺脫自然災難的威脅,它們隨時都在身邊發生,甚至可以在“天堂”里發生。這讓我想到了華裔美國地理學家段義孚在上世紀70年代寫的一本書《景觀的恐怖》。我們今天看到的所有景觀,實際上都潛伏著恐怖:我們欣賞森林,但森林是恐怖的潛伏地;我們欣賞沙灘,實際上沙灘也潛藏著恐怖;我們欣賞河流,河流也是恐怖的發源地;城市同樣潛伏著恐怖。那么國土、城市和景觀規劃的源頭和最根本的任務就在于回避和應對恐怖,明智地應對自然的災難(當然還有來自人的恐怖)。避免和預防國土生態災難是國家機器的最主要的功能。世界上的許多文明是在突然降臨的自然災難中消失的。中華文明發展的歷史在某種程度上說就是一部認識和應對自然災害的歷史。特別是洪水災害,史學家認為,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組織治理洪澇災害的需要而發育形成的,而夏族首領大禹也恰恰是因為治水有功而被擁戴的。
國土生態安全,是繼人口問題之后,當代中國未來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
啟示之二:“超人”意識和虛擬世界導致災難臨頭。面對30萬文明人群的尸體和史前部落的逃生奇跡,我們不禁要問:在應對自然災難方面,人類是進步了還是退化了?
1962年,景觀規劃師和生態規劃先驅麥克哈格帶領學生在美國東海岸研究海岸帶的安全問題,探討如何進行濱海地帶的規劃。結果讓他們大吃一驚,他們發現,許多富人正在爭相建造美麗別墅的地帶,恰恰是在下一輪海潮侵蝕中要被吞沒的危險地帶。他于是警告那些自命不凡的人們趕緊搬離此地,否則遲早有一天,他們將大難臨頭。遺憾的是,他的警告沒有被理會。果不其然,數月之后,強烈的海潮吞沒了這些美麗的住宅。對照印度洋的海嘯,我們會發現,歷史總是在重演著同樣的悲劇,而其根源在于人類的無知加無畏。
麥克哈格于是說:“人們必須聽景觀規劃師的,因為他告訴你在什么地方可以居住,在什么地方不能居住,這正是景觀設計學和區域規劃的真正含義。不要問我你家花園的事情,也不要問我你那區區花草或你那棵將要死去的樹木,關于這些問題你盡可以馬虎對待,我們(景觀設計師)是要告訴你關于生存的問題,我們是來告訴你世界存在之道的,我們是來告訴你如何在自然面前明智地行動的。”
人們用不全面的科學知識來掩蓋人類的無知,加上為追逐眼前利益而對已經積累的科學知識置若罔聞而表現出麻木,因為無知和麻木,所以無畏,因為無畏,便離災難不遠了。除無知可以使我們無畏外,堅硬的鋼鐵、水泥和有巨大力量的機械也可能為人類在自然力面前壯膽。美國有一部關于星球大戰的電影,描繪人類在面對外星人時,是如何大規模出動飛機、大炮和裝甲車來壯膽的,結果,這些裝備在外星人的神秘武器下瞬間灰飛煙滅,倒是人間柔弱、優美的音樂,最終將外星人制伏。
我們通過機器強化和延伸了我們的四肢,通過電腦和信息存儲及處理技術擴展了我們的大腦,努力使自己成為了“超人”,生活在一個越來越虛擬化的、高度抽象化的世界中。我們用對付500年一遇的災難的水泥防洪堤和防波堤護衛著城市,以至于在海邊或河邊看不到水光,聽不見波濤;我們渠化和管化大地上的水系,以至干不知道水竭水滿,潮漲潮落;我們斬山沒谷,“三通一平”,以至于忘記了地勢之顯卑。我們對真實的、完整意義上的自然過程和格局越來越陌生,不再有機會像動物和史前人那樣,甚至不能像田里的農民那樣,像海邊的漁民那樣,或是像山里的獵人那樣,感受自然的呼吸,領會她的喜怒之表情。我們對大難來臨前的種種預兆漠然置之。所以,現代人在應對自然災難的能力方面退化了。間接的學習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現代城市人的缺陷,但永遠代替不了體驗完整真實的自然存在的作用。因此,如何讓城市與自然系統共生,使現代城市人能獲得自然的體驗,感受自然的過程,重新找回真實的人,是正邁向城市化的中國面臨的一個具有深遠意義的課題,是塑造新的和諧人地關系的基礎。
作為自然人,人類對大自然有天生的敬畏和熱愛之心,敬畏是因為千百萬年來大自然不斷將災難降臨人身,并在其基因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熱愛,是因為大自然提供了食物和庇護,并培育了人對天地的依賴和寄托。這種人類的天然之心正是萌生“神”與宗教的土壤,也是大地景觀吉兇意識和審美意識的本源。如果我們過分依賴近現代科技賦予我們的“超人”能力,而將人類千百萬年進化而來的自然人的能力拋棄,將“神”或敬畏之心埋葬,災難必然降臨。演繹哲學家們的話說:“超人”的誕生宣判了“神”的死亡,“神”死了,則人不得不死。承認人需要對自然力和超感性世界的敬畏,與我們信奉唯物主義是一致的。
“超人”對“神”的敵視和殺戮,是因為“超人”缺乏自信;片面的、不完整的科學知識是“超人”陶醉的毒鴆之酒,當然也是聊以自恃的武器;人類期待用全面而完整的科學知識獲得自信,并能用寬宏博愛之心,再塑友善助人之“神”。
啟示之三:關于現代科學技術的作用。這需要從兩個方面來認識科學技術在應對自然災害中的價值,第一,科學技術是干什么的?第二,有了科學技術,還缺什么?
對于第一個問題的回答,必須首先認識到,人地關系的哲學不應該是斗爭的哲學,而應該是“和合”的哲學;科學和技術更應該用于如何了解自然過程和格局,協調和適應自然過程,以便避免與自然力的沖突,而不是用于武裝自己,使自己以“超人”自居并與自然過程相對抗。所有的災難,實際上都是可以避免的,我們的祖先通過經驗積累,成功地避開了許多自然災難而繁衍至今;當代科學技術給了人們回避自然災害的更大能力。但是與史前和農業時代的聚落和社區相比,我們的城市應對自然災害的方式更多的是靠武裝到牙齒的機械和工程措施,而不是巧妙地采用回避和適應策略,對待洪水尤其如此。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5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