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大亞灣生態環境與生物資源(簡體書)
滿額折

大亞灣生態環境與生物資源(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210 元
定價
:NT$ 1260 元
優惠價
871096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32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大亞灣生態環境與生物資源》依據大亞灣長期生態監測資料與研究,結合國內外海灣生態系統的長期監測與研究進展,系統地開展了大亞灣生態環境與生物資源研究,闡明了大亞灣長期生態與環境變化特征,大亞灣海域物理化學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和底棲生物)耦合機制,大亞灣海域氮的化學與生態過程,以及大亞灣海域有機污染物、無機碳與有機碳等分布特征;揭示了重金屬脅迫下紅樹植物逆境生理生態特征及其分子生態學機制;同時,還探討了大亞灣濕地植物中國露蔸樹和厚藤的生理活性成分及其藥理,大亞灣海域生物資源種類、分布特征及其維持機制等,提出了大亞灣資源保護、利用和發展策略。《大亞灣生態環境與生物資源》圖文并茂,內容深入淺出,豐富新穎,是一本全面了解大亞灣海域生態與環境變化特征及生物資源保護、利用的教科書和參考書。

作者簡介

王友紹博士,1963年生,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海洋生態環境與生物資源研究。1997年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無機化學專業畢業,獲理學博士學位,同年破格晉升教授,28年晉升二級教授;1998年于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涉及微生物生理與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等方面;26年和29年兩次作為高級訪問學者于美國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學習;2年至今于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工作,先后任責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室主任、大亞灣海洋生態系統國家科學野外觀測研究站(即中國科學院大亞灣海洋生物綜合實驗站)站長、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評審專家及廣東省學位委員會和自然科學高級職稱評委等職。為中國海洋與湖沼學會生態學分會理事、中國生態學學會紅樹林學組執委會副主席;美國生態學學會、美國科學促進會、美國紐約科學院等會員。近年來,先后主持或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98”專項等多項研究課題。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研究論文15余篇,其中SCI和EI收錄論文1余篇,出版和參編專著8部,獲國家授權發明專利12項;為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Chemosphere、Hydrobiologia、Journal of Pharmacy and Pharmacology、Marine Biotechnology、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等2多種雜志審稿人。1997年獲“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優秀獎和“山東省高校中青年學術骨干和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等榮譽稱號;27年、22年和21年分別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山東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和山東高校優秀科研成果獎三等獎各一項;211年、212年兩次獲得國際埃尼獎(Eni Award)提名。提出了大亞灣生態環境動態變化模式、“大亞灣海域主要為受人類活動驅動的復合生態系統”的觀點,以及“人類活動的增加打破了中國沿岸水體的營養鹽平衡”的觀點(Nature China評述);揭示了珠江口酸性多糖(TEP)時空分布特征與形成機制,建立了珠江口TEP分布的概念模式圖;提出了物理過程與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的相互作用是影響不同季風期TEP分布的新觀點;首次利用硅指示南海北部上升流和中尺度渦存在,證實了呂宋海峽東側細菌群落組成變化與溫度顯著相關和呂宋海峽西側細菌群落組成變化與鹽度和硝酸鹽顯著相關;從分子水平上揭示了重金屬離子和有機污染物對紅樹植物的作用途徑與調控機制等,在國際上率先開展了紅樹植物逆境分子生態學機制研究。

名人/編輯推薦

1. 國家級科研項目及中科院重要項目成果;
2. 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團隊十幾年研究總結;
3. 第一作者為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得者;
4. 內容系統、全面,語言簡潔、圖文并茂,可讀性強。

目次

前言
第1章國內外海灣生態系統的長期監測與研究進展
引言
1.1海灣生態系統野外監測的目的和意義
1.1.1海灣生態系統野外監測的目的
1.1.2海灣生態系統野外監測的規范化
1.1.3海灣生態系統野外監測的意義
1.2海灣生態系統野外監測的歷史和發展趨勢
1.2.1國外海灣生態系統野外監測的歷史
1.2.2國內海灣生態系統野外監測的歷史
1.2.3海灣生態系統野外監測的發展趨勢
1.3監測與研究的指標體系
1.3.1國內外海灣生態監測試驗站監測指標體系
1.3.2海灣生態系統野外試驗站觀測指標體系
1.4SAS統計分析系統簡介及其在生態學研究中的應用
1.4.1SAS概況
1.4.2SAS在生態學研究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第2章大亞灣生態與環境長期變化特征
引言
2.1大亞灣的地理位置及其周邊地區社會經濟環境
2.1.1自然地理概況
2.1.2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與趨勢分析
2.1.3自然、社會和經濟環境變化對海域環境的影響
2.2大亞灣生態環境變化特征與趨勢
2.2.1大亞灣環境化學因子
2.2.2大亞灣底棲生物
2.2.3大亞灣浮游植物
2.2.4大亞灣浮游動物
2.2.5大亞灣游泳動物
2.2.6其他生物資源
參考文獻
第3章統計分析在大亞灣生態學研究中的應用
引言
3.1SAS統計分析方法在大亞灣水環境與浮游植物研究中的應用
3.1.1實驗海區與研究方法
3.1.2大亞灣水環境與浮游植物關系
3.2SAS統計分析方法在大亞灣水環境與浮游動物研究中的應用
3.2.1實驗海區與研究方法
3.2.2大亞灣水環境與浮游動物的關系
3.3SAS統計分析方法在大亞灣水環境與底棲動物研究中的應用
3.3.1實驗海區與研究方法
3.3.2大亞灣水環境與底棲動物
參考文獻
第4章大亞灣海域氮的化學與生態過程
引言
4.1河口、海岸帶地區氮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研究進展
4.1.1河口、海灣氮的富營養化趨勢及其對生態系統的影響
4.1.2海岸帶地區的硝化與反硝化過程
4.2氮輸入增加對大亞灣營養鹽結構及生態環境的影響
4.2.1研究區域
4.2.2大亞灣總溶解無機氮濃度與營養鹽結構的長期變化
4.2.3大亞灣溫躍層形成及其對有關環境要素的影響
4.3大亞灣海域的氧化亞氮濃度與分布特征
4.3.1海水中溶存N2O的測定
4.3.2大亞灣大氣樣品中氧化亞氮含量
4.3.3大亞灣海水樣品中溶解氧化亞氮含量與分布特征
4.4大亞灣海域沉積物的硝化與反硝化作用
4.4.1海水、沉積物相關要素的季節變化
4.4.2沉積物的硝化與反硝化速率
參考文獻
第5章大亞灣海域無機碳和有機碳分布特征
引言
5.1海洋中碳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研究進展
5.1.1海洋CO2通量研究
5.1.2海水中碳的遷移轉化研究
5.1.3海水—沉積物通量及河口通量研究
5.1.4海洋碳循環的模式研究
5.1.5海洋與“碳失匯”
5.1.6各種形式碳的分析技術發展
5.1.7展望
5.2大亞灣海水中無機碳分布
5.2.1大亞灣海水中總二氧化碳體系各組分的比例及變化
5.2.2大亞灣海水二氧化碳體系的含量、變化及分布
5.2.3大亞灣海水中二氧化碳分壓(p(CO2))和無機碳庫
5.3大亞灣海水中總有機碳的含量與分布
5.3.1大亞灣海水中總有機碳的含量與分布
5.3.2大亞灣海水中總有機碳的含量的增長及儲量
5.4大亞灣海水中的油含量
5.4.1樣品采集
5.4.2大亞灣海水中油含量及分布
5.4.3大亞灣海水中油含量對碳循環的影響
參考文獻
第6章大亞灣海域有機污染物分布特征
引言
6.1國內外POPs的研究狀況
6.1.1POPs的判別與篩選
6.1.2POPs污染現狀環境調查
6.1.3POPs環境行為研究
6.1.4POPs控制策略與消除方法
6.2大亞灣水體中各污染物的含量分布狀況
6.2.1樣品的采集和測試分析
6.2.2大亞灣水體中各污染物的測試結果
6.3沉積物中各污染物的含量分布狀況
6.3.1HCHs
6.3.2DDT
6.3.3狄氏劑
6.3.4PCBs
6.4大亞灣海域各有機污染物的來源分析
6.4.1HCHs
6.4.2DDT
6.4.3狄氏劑和PCBs
參考文獻
第7章紅樹植物逆境生理生態特征及其分子生態學機制
引言
7.1國內外研究現狀
7.1.1紅樹植物抗重金屬的研究進展
7.1.2植物金屬硫蛋白研究進展
7.2人工復合重金屬污水對兩種紅樹植物幼苗的影響
7.2.1人上復合重金屬污水對木欖紅樹幼苗的影響
7.2.2人工復合重金屬污水對秋茄紅樹幼苗的影響
7.2.3兩種紅樹植物對人工復合重金屬污水抗性比較
7.3兩種紅樹植物類金屬硫蛋白全長cDNA的克隆
7.3.1材料
7.3.2主要試劑及試劑盒
7.3.3主要溶液
7.3.4主要儀器設備
7.3.5方法
7.3.6數據分析
7.3.7結果與分析
7.3.8討論
7.4kMT和bMT基因組的克隆與分析
7.4.1材料
7.4.2主要試劑
7.4.3主要溶液、主要儀器
7.4.4方法
7.4.5數據分析
7.4.6結果與分析
7.4.7討論
7.5kMT和bMT在大腸桿菌中的表達
7.5.1材料
7.5.2主要試劑及試劑盒
7.5.3主要溶液、主要儀器與設備
7.5.4方法
7.5.5結果與分析
7.5.6討論
7.5.7小結
參考文獻
第8章兩種濱海植物化學成分及其藥理研究
引言
8.1露蔸樹化學成分分離和結構鑒定
8.1.1實驗部分
8.1.2各化合物物理常數和波譜數據
8.1.3結果與討論
8.2厚藤化學成分的分離和結構鑒定
8.2.1實驗部分
8.2.2部分化合物的結構解析
8.2.3化合物的波譜數據
8.3露蔸樹提取物生物活性的初步研究
8.3.1實驗材料與儀器
8.3.2藥物處理與活性檢測
8.3.3結果與討論
8.3.4結論
參考文獻
第9章大亞灣海域生物資源的保護與發展
引言
9.1大亞灣魚類資源
9.1.1大亞灣魚類的種類組成與分布
9.1.2大亞灣魚類資源生物量的變化
9.2大亞灣游泳甲殼類、頭足類資源
9.2.1大亞灣游泳甲殼類、頭足類的種類組成
9.2.2資源生物量變動趨勢
9.2.3大亞灣游泳甲殼類、頭足類現存資源的特點
9.2.4對造成大亞灣漁業資源現狀的原因分析和合理利用的建議
9.3大亞灣人工增養殖現狀及發展方向
9.3.1大亞灣人工增養殖的主要產業
9.3.2大亞灣的主要養殖場
9.3.3大亞灣養殖場的環境特點
9.3.4大亞灣人工增養殖的生產概況
9.3.5大亞灣水產增養殖的生物資源特征
9.3.6大亞灣水產增養殖發展的方向
9.3.7大亞灣人工魚礁
9.4大亞灣資源保護、利用與發展
9.4.1大亞灣核電站循環冷卻水的余熱利用
9.4.2大亞灣海洋資源環境現狀及可持續利用對策
9.4.3大亞灣海洋資源利用與海洋環境保護取得的成效
9.4.4大亞灣海洋資源與海洋環境可持續開發利用的原則及對策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大亞灣葉綠素年均值為1.62~4.18mg·dm—3(表3.9),夏、秋季節葉綠素濃度高于冬、春季節。研究站點S8的葉綠素濃度最大(4.18mg·dm—3),其次是s3(4.16mg·dm—3),這兩個站點位于大亞灣西南部魚類和貝類養殖區。同時S8和S3兩個站點還分別處于澳頭和大鵬澳鵬城河附近。雖然這兩個研究站點營養鹽濃度高于其他站點,但是這兩個站點所處海域浮游動物生物量還是低于其他海域。這一結果與浮游植物生物量分布相一致(Sommer et al.,2002;王友紹等,2004),在大亞灣營養鹽是決定葉綠素含量大小的主要因子。近年來,營養鹽限制因子已經從氮限制轉變為磷限制(wang et al.,2006;2008),以及硅和磷的交替限制。這與人類活動影響有關:人類活動打破了中國近水體營養鹽的平衡(Wu&Wang,2007)。
自1982以來,大亞灣大約有200種底棲生物(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1990;王友紹等,2004;Wang et al.,2008)。根據優勢種的季節變化規律,大亞灣底棲動物大致分成4類:多毛類、軟體動物、棘皮動物門、甲殼類動物,多毛類為大亞灣底棲動物優勢種(Dauer&Alden,1995;Currie&Parry,1999;王友紹等,2004;Wang et al.,2008)。底棲動物生物量隨季節變化,冬季具有最大生物量。雖然大亞灣底棲動物主要種類具有微小變化,即從2001年83種到2004年84種。底棲動物年平均生物量從2001年154.11g·m—2降低至2004年90.72g·m—2,自1982年以來2003年底棲動物量最低。為34.65g·m—2(圖3.15)。原因之一可能是2001~2003年所有站點溫度處于最小值,這可能與E1 Nino事件有關(Chao et al.,1996;陳美榕等,2005;Wang et al.,2008)。另一個可能原因是人類活動已成為大亞灣生態環境變化的主要驅動因子。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096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