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古典詩詞的女兒-葉嘉瑩
藏曆年(中英文對照)(簡體書)
滿額折

藏曆年(中英文對照)(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24 元
定價
:NT$ 144 元
優惠價
87125
絕版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藏歷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為隆重的傳統節日,與漢族的農歷新年大致相同。藏歷年藏歷年是根據藏歷推算出來的。藏歷元月一日開始,到十五日結束,持續十五天。因為全民信仰佛教,節日活動洋溢著濃厚的宗教氣氛,是一個娛神和娛人、慶祝和祈禱兼具的民族節日。
新年的準備工作一般在前一年的十二月初就開始了。除購置吃喝玩樂的年貨外,家家戶戶都要制作一個名叫"切瑪"的五谷斗,即在繪有彩色花紋的木盒左右分別盛放炒麥粒和酥油拌成的糌粑,上面插上青棵穗和酥油塑制的彩花。還要用水浸泡一碗青稞種子,使其在新年時節長出一、二寸長的青苗。"切瑪"和麥苗供奉在神案正中,祈禱來年五谷豐登。
我們共同的日子
(代序)
個人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日子是生日,大家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日子是節日。節日是大家共同的日子。
節日是一種紀念日,內涵多種多樣。有民族的、國家的、宗教的,比如國慶節、圣誕節等。有某一類人的,如婦女、兒童、勞動者的,這便是婦女節、兒童節、勞動節等。也有與人們的生活生產密切相關的,這類節日歷史悠久,很早就形成了一整套人們約定俗成、代代相傳的節日習俗,這是一種傳統的節日。傳統節日也多種多樣。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有五十六個民族,統稱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有全民族共有的,也有某個民族特有的。比如春節、中秋節、元宵節、端午節、清明節、重陽節等,就為中華民族所共用和共享;世界文化遺產羌年就為羌族獨有和獨享。各民族這樣的節日很多。
傳統節日是在漫長的農耕時代形成的。農耕時代生產與生活、人與自然的關系十分密切。人們或為了感恩于大自然的恩賜,或為了慶祝辛苦勞作換來的收獲,或為了激發生命的活力,或為了加強人際的親情,經過長期相互認同,最終約定俗成,漸漸把一年中某一天確定為節日,并創造了十分完整又嚴格的節俗,如儀式、慶典、規制、禁忌,乃至特定的游藝、裝飾與食品,來把節日這天演化成一個獨具內涵和迷人的日子。更重要的是,人們在每一個傳統的節日里,還把共同的生活理想、人間愿望與審美追求融入節日的內涵與種種儀式中。因此,它是中華民族世間理想與生活愿望極致的表現。可以說,我們的傳統--精神文化傳統,往往就是依靠這代代相傳的一年一度的節日繼承下來的。
然而,自從二十世紀整個人類進入了由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的過渡,農耕時代形成的文化傳統開始瓦解。尤其是中國,在近百年由封閉走向開放的過程中,節日文化--特別是城市的節日文化受到現代文明與外來文化的沖擊。當下人們已經鮮明地感受到傳統節日漸行漸遠,并為此產生憂慮。傳統節日的淡化必然使其中蘊含的傳統精神隨之渙散。然而,人們并沒有坐等傳統的消失,主動和積極地與之應對。這充分顯示了當代中國人在文化上的自覺。
近十年,隨著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全面展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報工作的有力推動,傳統節日受到關注,一些重要的傳統節日列入了國家文化遺產名錄。繼而,2006年國家將每年六月的第二個周六確定為"文化遺產日";2007年國務院決定將三個中華民族的重要節日--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列為法定放假日。這一重大決定,表現了國家對公眾的傳統文化生活及其傳承的重視與尊重,同時也是保護節日文化遺產十分必要的措施。
節日不放假必然直接消解了節日文化,放假則是恢復節日傳統的首要條件。但放假不等于遠去的節日立即就會回到身邊。節日與假日的不同是因為節日有特定的文化內容與文化形式。那么,重溫與恢復已經變得陌生的傳統節日習俗則是必不可少的了。
千百年來,我們的祖先從生活的愿望出發,為每一個節日都創造出許許多多美麗又動人的習俗。這種愿望是理想主義的,所以節日習俗是理想的;愿望是情感化的,所以節日習俗也是情感化的;愿望是美好的,所以節日習俗是美的。人們用合家團聚的年夜飯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為手中甜甜的月餅,來象征人間的團圓;在嚴寒剛剛消退、萬物復蘇的早春,趕到野外去打掃墓地,告慰亡靈,表達心中的緬懷,同時戴花插柳,踏青春游,親切地擁抱大地山川……這些詩意化的節日習俗,使我們一代代人的心靈獲得了美好的安慰與寧靜。
對于少數民族來說,他們特有的節日的意義則更加重要。節日還是他們民族集體記憶的載體、共同精神的依托、個性的表現、民族身份之所在。
誰說傳統的習俗過時了?如果我們淡忘了這些習俗,就一定要去重溫一下傳統。重溫不是表象地模仿古人的形式,而是用心去體驗傳統中的精神與情感。
在歷史的進程中,習俗是在不斷變化的,但民族傳統的精神本質不應變。這傳統就是對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對大自然的感恩與敬畏,對家庭團圓與世間和諧永恒的企望。
這便是我們節日的主題,也是這套節慶叢書編寫的根由與目的。
這套書的籌劃獨具匠心。所有節日都是一年一次。由于我國為傳統農耕社會,所以生活與生產同步,節日與大自然的節氣密切相關。本叢書以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個時間板塊,將紛繁的傳統節日清晰有序地排列開來,又總攬成書,既包括全民族共有的節日盛典,也把少數民族重要的節日遺產納入其中,以周詳的文獻和生動的傳說,將每個節日的源起、流布與習俗,亦圖亦文、有滋有味地娓娓道來。一節一冊,單用方便,放在一起則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一部全書,既有知識性、資料性、工具性,又有閱讀性和趣味性。這樣一套叢書不僅是對我國傳統節日的一次總結,也是對傳統節日文化富于創意的弘揚。
我讀了書稿,心生欣喜,因序之。
馮驥才
2013.12.25

名人/編輯推薦

傳播民族傳統文化 打造優秀節慶品牌

我們共同的日子
(代 序)

個人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日子是生日,大家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日子是節日。節日是大家共同的日子。
節日是一種紀念日,內涵多種多樣。有民族的、國家的、宗教的,比如國慶節、圣誕節等。有某一類人的,如婦女、兒童、勞動者的,這便是婦女節、兒童節、勞動節等。也有與人們的生活生產密切相關的,這類節日歷史悠久,很早就形成了一整套人們約定俗成、代代相傳的節日習俗,這是一種傳統的節日。傳統節日也多種多樣。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有五十六個民族,統稱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有全民族共有的,也有某個民族特有的。比如春節、中秋節、元宵節、端午節、清明節、重陽節等,就為中華民族所共用和共享;世界文化遺產羌年就為羌族獨有和獨享。各民族這樣的節日很多。
傳統節日是在漫長的農耕時代形成的。農耕時代生產與生活、人與自然的關系十分密切。人們或為了感恩于大自然的恩賜,或為了慶祝辛苦勞作換來的收獲,或為了激發生命的活力,或為了加強人際的親情,經過長期相互認同,最終約定俗成,漸漸把一年中某一天確定為節日,并創造了十分完整又嚴格的節俗,如儀式、慶典、規制、禁忌,乃至特定的游藝、裝飾與食品,來把節日這天演化成一個獨具內涵和迷人的日子。更重要的是,人們在每一個傳統的節日里,還把共同的生活理想、人間愿望與審美追求融入節日的內涵與種種儀式中。因此,它是中華民族世間理想與生活愿望極致的表現。可以說,我們的傳統——精神文化傳統,往往就是依靠這代代相傳的一年一度的節日繼承下來的。
然而,自從二十世紀整個人類進入了由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的過渡,農耕時代形成的文化傳統開始瓦解。尤其是中國,在近百年由封閉走向開放的過程中,節日文化——特別是城市的節日文化受到現代文明與外來文化的沖擊。當下人們已經鮮明地感受到傳統節日漸行漸遠,并為此產生憂慮。傳統節日的淡化必然使其中蘊含的傳統精神隨之渙散。然而,人們并沒有坐等傳統的消失,主動和積極地與之應對。這充分顯示了當代中國人在文化上的自覺。
近十年,隨著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全面展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報工作的有力推動,傳統節日受到關注,一些重要的傳統節日列入了國家文化遺產名錄。繼而,2006年國家將每年六月的第二個周六確定為“文化遺產日”;2007年國務院決定將三個中華民族的重要節日——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列為法定放假日。這一重大決定,表現了國家對公眾的傳統文化生活及其傳承的重視與尊重,同時也是保護節日文化遺產十分必要的措施。
節日不放假必然直接消解了節日文化,放假則是恢復節日傳統的首要條件。但放假不等于遠去的節日立即就會回到身邊。節日與假日的不同是因為節日有特定的文化內容與文化形式。那么,重溫與恢復已經變得陌生的傳統節日習俗則是必不可少的了。
千百年來,我們的祖先從生活的愿望出發,為每一個節日都創造出許許多多美麗又動人的習俗。這種愿望是理想主義的,所以節日習俗是理想的;愿望是情感化的,所以節日習俗也是情感化的;愿望是美好的,所以節日習俗是美的。人們用合家團聚的年夜飯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為手中甜甜的月餅,來象征人間的團圓;在嚴寒剛剛消退、萬物復蘇的早春,趕到野外去打掃墓地,告慰亡靈,表達心中的緬懷,同時戴花插柳,踏青春游,親切地擁抱大地山川……這些詩意化的節日習俗,使我們一代代人的心靈獲得了美好的安慰與寧靜。
對于少數民族來說,他們特有的節日的意義則更加重要。節日還是他們民族集體記憶的載體、共同精神的依托、個性的表現、民族身份之所在。
誰說傳統的習俗過時了?如果我們淡忘了這些習俗,就一定要去重溫一下傳統。重溫不是表象地模仿古人的形式,而是用心去體驗傳統中的精神與情感。
在歷史的進程中,習俗是在不斷變化的,但民族傳統的精神本質不應變。這傳統就是對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對大自然的感恩與敬畏,對家庭團圓與世間和諧永恒的企望。
這便是我們節日的主題,也是這套節慶叢書編寫的根由與目的。
這套書的籌劃獨具匠心。所有節日都是一年一次。由于我國為傳統農耕社會,所以生活與生產同步,節日與大自然的節氣密切相關。本叢書以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個時間板塊,將紛繁的傳統節日清晰有序地排列開來,又總攬成書,既包括全民族共有的節日盛典,也把少數民族重要的節日遺產納入其中,以周詳的文獻和生動的傳說,將每個節日的源起、流布與習俗,亦圖亦文、有滋有味地娓娓道來。一節一冊,單用方便,放在一起則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一部全書,既有知識性、資料性、工具性,又有閱讀性和趣味性。這樣一套叢書不僅是對我國傳統節日的一次總結,也是對傳統節日文化富于創意的弘揚。
我讀了書稿,心生欣喜,因序之。


馮驥才

目次

第一章藏歷年的歷史
藏歷年的產生
藏歷年的歷史與傳承
第二章藏歷年的習俗
拉薩人過藏歷年
第三章藏歷年期間的慶祝活動
宗教法會和儀式
民間娛樂活動
第四章藏區各地藏歷年的習俗
日喀則的藏歷年
工布藏區的新年
藏北安多藏區的新年
昌都地區藏歷新年
阿壩藏區新年
青海玉樹藏歷年賽牦牛
第五章藏歷年的傳承與變遷
藏族歷法的演變
參考文獻
《中國節慶文化》叢書后記

書摘/試閱



Therefore, actors offer the image of TongdongGyibo in theatre when each Tibetan opera isperformed at present.
As for performance of Tibetan opera, usuallysquare operas are performed and only a few operasadopt the form of stage performance. Flat and openfield is selected, a circle is fenced with ropes andposts, and a space is left for entry and exit of actors.A white poplar is inserted in the middle of thescene, and a short table is put under it to sacrifice toTongdong Gyibo, who is thought to be the god ofopera performance. The rest open space is the placefor opera performance. The audience stand outsidethe circle, which looks like a circus. Instrumentplayers sit at the edge of the theatre.
Instruments for Tibetan opera are very simple, andthere are only a drum and a cymbal for percussionmusic. Actors dress up simply, and they usuallywear masks as well as pink powder and rouge, ratherthan complicated masks. During the performance,one person introduces the plot development tothe audience with clappers, which differs fromperformance of other operas, plot introductions andsinging of actors appear a|tematively, and one personusually joins in talking and singing behind the stage.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25
絕版無法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