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南僑回憶錄(簡體書)
滿額折

南僑回憶錄(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68 元
定價
:NT$ 408 元
優惠價
8735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南僑回憶錄》于1946年初版,1979年后多次再版。這是陳嘉庚先生于1943年至1945年躲避日寇、在印尼避難時所寫的回憶錄,他在沒有任何資料可供參考的情況下,憑著驚人的記憶力,以真誠質樸的筆調,詳盡地描述了自己四十多年的人生經歷,記錄了南洋華僑為襄助祖國抗戰而做出的貢獻,并陳述了他為發展教育和社會進步所進行的種種艱苦卓絕的奮斗。書中所記敘的事實,都是他親身經歷的歷史。身處南洋,心向中國,特別是抗日戰爭艱苦卓絕的日子,他領導南洋僑界籌款,抵制日貨,并動員南洋僑界參與抗日運動。1940 年,率僑團返國,不辭舟車勞頓,奔走于南北各地慰勞考察,并訪問了共產黨治理的延安,認為延安“勤勞誠樸,忠勇奉公,務以利民福國為前提,并實行民主化,在收復區諸鄉村,推廣實施,與民眾辛苦協作,同仇敵愾,奠勝利維新之基礎”。他為抗戰奔走呼號,為勝利竭盡全力,所作所為,正印證了他“畢生以誠信勤儉辦教育,為社會服務”的崇高信念。

作者簡介

陳嘉庚(1874-1961),又名甲庚,是20世紀中華民族卓越的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東南亞最卓越的實業家、教育家與社會改革者。陳嘉庚先生不求名、不圖利,盡畢生之精力、傾全部之家財而興辦教育的精神,已成為一種強大的獻身教育的感召力和社會發展的推動力。
建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華東行政委員會副主席,全國僑聯主席.廈門大學、集美大學、集美中學、翔安一中、集美學村、翔安同民醫院等,均由陳嘉庚創辦。

名人/編輯推薦

陳嘉庚 17歲渡海前往新加坡謀生,經營過米店,創建過菠蘿罐頭廠.一個難得的機遇他開始在菠蘿園套種樹膠,進而大面積種植,成為華僑中最大橡膠墾殖者,被稱為新加坡馬來西亞橡膠王國的四大開拓者之一.之后他開辦橡膠制品廠,生產橡膠鞋、輪胎和日用品。并在國內各城市、南洋和世界各國大埠設立分銷店,同時經營米廠、木材廠等三十多處,營業范圍遠及五大洲,資產約值黃金百萬兩。從一貧如洗的農家子弟,用三十多年的時間,迅速成為華僑首富,創造了一個不可復制的商業奇跡。
陳嘉庚一生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懷,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的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早在1906年,陳嘉庚曾與途徑新加坡的孫中山初次會面,后來又成為同盟會新加坡分會會員,受孫中山革命思想的熏陶,陳嘉庚熱情投身于民主革命,與孫中山共商制訂了黨旗方案,成為陳嘉庚政治生涯的重要里程碑。
抗戰軍興,他發起成立“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陳嘉庚被推舉為主席。他帶頭捐款購債獻物,精心籌劃組織,使南僑總會在短短三年多的時間內便為祖國籌得約合4億余元國幣的款項。應國內之請代為招募3200余位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在新開辟的滇緬公路上搶運中國抗戰急需的戰略物資。1940年,他組織南洋華僑回國慰勞團歷訪重慶、延安等地。特別是訪問延安之后,陳嘉庚正統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據實發表關于延安觀感的演講,盛贊陜甘寧邊區的新氣象。通過對國共兩黨轄區的訪問,陳嘉庚認為“中國的希望在延安”。生前曾被毛澤東稱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
陳嘉庚飽含赤子之心,愛國愛家。他捐資辦學,在家鄉先后辦了廈門大學、廈門水產學校、集美中學、翔安一中、集美學村、翔安同民醫院等。

南僑回憶錄弁言
余天資素鈍,九歲入私塾,十七歲夏塾師謝世,輟學出洋.時已有簡舉之日報,余僅一知半解.在洋就商之后,對學問事不知求益,抱憾不少.而生平志趣,自廿歲時,對鄉黨祠堂私塾及社會義務諸事,頗具熱心,出乎生性之自然,絕非被動勉強者.念無甚成績可紀,故生平未當記載.此回憶錄蓋原為紀念華僑參加抗敵而作.我國此次國難,為有史以來所未有,南洋千萬華僑,對祖國之貢獻如何,不但今時國內外多未詳知,而此后必更消聲滅跡矣.抗戰勝利后,我國史書即有記載,亦不過略提海外華僑曾捐助慈善救濟費若干已耳.至于我南僑如何辛苦募捐,同仇敵愾,抵制敵貨,嚴懲奸商,犧牲若干,數年如一日,以及祖國戰時所需金錢與華僑有如何密切關系,當然無由得知;而后人或難免以為當國家存亡關頭,千萬華僑不思回國報效,尚在海外逍遙也.余忝任南僑總會主席,所居新加坡為南洋最重要商埠,且曾回國慰勞,對國內政府及戰區官長多有接觸,對南洋各屬僑胞籌款會,更有往來,所以知之甚稔.自新加坡失陷,避匿爪哇,閑暇無事,乃思寫此“回憶錄”,不但使海內外同胞知南僑對抗戰之努力以及對祖國戰時經濟之關系,亦可免后人對今日僑胞之誤解也.為記述南僑對抗戰之工作,故并余以前些少服務社會之事及南僑概況約略記之.書末復附個人企業追記一篇.全書計三十萬言,最大部分為記錄南僑襄助祖國抗戰之工作,次則為余服務社會之經過,再次為個人以前之營業狀況.所以補記個人之事,則因先有營業而后能服務社會,繼而后得領導南僑襄助抗戰工作也.要之余書雖屬記載性質,而材料亦甚繁多,然其中固有一貫之根本意見,非雜湊而成書.茲請撮其要點,申述于此,以作導論.
前受制于滿清,政治腐敗,國弱民貧.迨光復后軍閥專橫,官僚貪污,農村破產,百業落后.日本乘危打劫侵占東四省,繼將進而并吞華北各省.幸英國派員助改幣制,統一財政.然所有國內白銀,多被政府沒收,輸往外國,而代以紙幣,復于數年間發出巨額公債票.唯因外強中干,債票在市面價值僅五六成而已.政府財政之困窮,社會民眾之貧苦,毋庸多贅.
我國各業既落后,洋貨復自由入口,滿清時每年已入超數萬萬元,民國光復至七七事變廿余年中,入超近百萬萬元.我國既不能出產金銀,其所以免致破產者,端賴海外華僑逐年外匯輸入現款二三萬萬元,故能抵塞漏卮.外國人以貨品出口換金錢,而我國則以華僑人身代之也.
戰爭之國最需要者人力與金錢.外國逢有戰爭需要金錢,多是發行公債,向國民息借.我國政府亦不能例外,然政府素乏信用,民眾又患貧窮.抗戰后發行首次救國公債五萬萬元,雖如何極力推銷,總不能達到半數.如閩省由中央政府分派八百萬元,經省政府悉力強逼,甚至捕人封屋,竭澤而漁,經年以后,結果僅銷四百萬元.其他各省可以想見.然政府每年發出公債兩次,每次五萬萬元,至民國廿九年,抗戰已三年半,共發出公債券三十余萬萬元,除首次外未嘗再向民間募債,而完全由政府銀行負責.銀行何以有此能力?此則利用華僑匯款做紙幣基金耳.
抗戰第四年(民廿九年)春,據何應欽部長在國民參政會報告,客年全年戰費共開出一十八萬萬元,而同年海外華僑匯歸國幣十一萬萬元,義捐交政府約十分之一,余為私人寄家用者,從中南洋約占十分之七有奇,余為美洲等他處.按華僑外匯之款,概是現金,照世界銀行發行紙幣公例,有基金一元便可發出紙幣四元,其信用便可稱穩固.政府如以十一萬萬元現金,存中外銀行做紙幣基金,便可發出紙幣四十四萬萬元.除十萬萬元交還僑眷家費,尚可存三十四萬萬元,除抵補是年戰費十八萬萬元以外,尚有十六萬萬元也.
我國自抗戰以后三四年中,俄國借助我軍火值三萬萬美元;英國自初開戰時,借我現款五百萬金鎊,以維持國幣基金;美國以貨物交換,借我值四千五百萬元美元之物品!除此而外,未有其他現金資借也.
我國戰費及政費,所需金錢,既與華僑有密切關系;華僑應如何竭誠努力,以盡職責,大可以救祖國之危亡,次可以減將士之死傷.然若考究其實,則遺憾甚多.南洋僑胞雖號稱有一千一百萬人,其中暹僑五百萬人被當地政府壓抑不得公開援助祖國,而各屬僑生約一百萬人則多乏祖國思想.此外,尚有五百萬人之眾,其中殷富僑領不少,如肯努力提倡,義捐及增寄家信,至少可加一倍.然或以領導不力,或袖手旁觀,致成績有限.故祖國雖遭此空前危險關頭,而南洋華僑既眾且富,義捐及私家匯寄,猶未及在洋資產十分之一也.
自敵南侵(民卅年十二月)后兩三個月,南洋各屬地都歸失陷,華僑匯款概行告絕,其他美洲等僑匯,亦因香港失守,機關欠靈,阻礙不少.自民卅年以后,我政府既無僑匯現款,可作國幣基金,而銀行紙幣,仍舊增發,以抵政府續發之公債券.加以政治不良,污吏奸商舞弊囤積,由是貨物昂貴,戰費大增,而政府又不得不增發紙幣,以資周轉.紙幣愈多,價值愈賤,物價亦愈膨脹,此皆由乏相當基金存于中外銀行之故,由此更可證明僑匯與祖國之關系.
自民廿九年夏,法英戰敗,敵乘機侵入安南,美國已逆料世界大戰不能避免,而東亞方面,中國為戰線要沖,將來中美必須聯絡,在人力上中國負有相當責任,而金錢與軍械,則賴美英供給.故美總統屢派代表,或借名中國顧問,與我政府磋商,其最重要條件,即是財政公開,政治民主化,避免國內分裂,方能一致對外.經歷有年,結果無效.迨至日本南侵,美英當然更積極要求,而我政府反視為奇貨可居,以為大敵日本,已有美英可代我負責,而眼中釘之中共,使可乘機制裁,即轉一部分軍力封鎖其邊界,由是美英誠愛莫能助矣.
余久居南洋,對國內政治,雖屢有風聞而未知其事實究竟如何.時中共勢力尚微,且受片面宣傳,更難辨其黑白.及至回國慰勞,與各領袖長官,社會名人,報界記者接觸,并至延安視察經過,耳聞目睹各事實,見其勤勞誠樸,忠勇奉公,務以利民福國為前提,并實行民主化,在收復區諸鄉村,推廣實施,與民眾辛苦協作,同仇敵愾,奠勝利維新之基礎.余觀感之余,衷心無限興奮,夢寐神馳,為我大中華民族慶祝也.
此次世界空前未有大戰后,各國政體必多改革,民治化勢力蔓延,決不容野心獨裁盤踞誤國.我國慘遭戰禍時期最久,而戰后之幸福亦必最大,所獲利益亦必最多.茲舉其大者而言,對外如取消不平等條約,收回百年來所喪失之國土與各租界,及沒收敵人在國內所有業產,至于以前所負不平等外債,亦可脫卸;對內則改革政體,實行民主政治,興辦交通,振興工業,改善農村,提高文化,注重衛生,以上諸事均為我事事落后之中國所獨有也.
我國經大戰之后,民治政府百端維新,而衛生端在首要之列.衛生事項雖多,而最困難最重要之根本,則為住屋問題.我國自來人民生死未有登記,設有登記,其數必甚多.余住新加坡五十余年,自初到時當地政府對衛生已有相當設施,而市民每年死亡率,每千人平均廿四五人.迨至近今廿多年前,(民國十年間)市政更大改革,將全市總計劃,凡新建屋宅,須照政府計劃辦理,舊者則逐漸改建,其要點為留街路,留空地,開門窗,留天井等事,目的在使日光空氣可以暢達.十余年間改革完竣,而市民死亡率,遂減去十分之一有奇,每年每千人平均僅死十五人而已.余前者回國慰勞,經歷十余省,所見城市之住屋街路,大都不合衛生,認為此事極關重要,于民族前途大有影響.各地城鄉曾為戰區者,其住屋之破壞固無論,即未淪陷之地亦多有遭炸毀者.乘此戰后復建之際,各地方政府應就全區通盤計劃,頒布合于衛生之建筑規則,使人民遵循.新者全照規定,舊者逐漸改變.從此一勞永逸,他日無須重拆,則衛生之基本已立矣.此事有時間性,逾時即不及,故余特印行“住屋與衛生”一小冊,以宣傳之,并組織回國衛生觀察團以提倡之也.該小冊亦附于本書內.
此次勝利國諸大領袖,均有偉大善愿,欲措世界各國于長期和平之前途.然欲違此目的,必須監察既往,揣度未來,以公平道義為根據,消除不平及無理之舊狀態,方能熄滅戰爭之導火線,而達到弭兵之期望.就東亞言,安南為我國屬土,已有兩千一百余年歷史,不幸為法國占奪,此乃我國之奇恥大辱.蘇美英諸領袖果真有長期弭兵之誠意,必須將安南之法國政權取消,方能拔除戰爭之禍根也.本書末附中國與安南一文亦即發揮此意.
此次世界大戰后,蘇美英諸領袖,既欲以道義造福人類,當然對于不平等苛政,不仁義權利,必須鏟除或改善.華僑亦在聯軍之列,戰時共同遭受慘苦,戰后各屬居留地政府對于華僑,不宜仍照以前苛待,而應改善待遇.例如以前各屬地之限制華僑人口,征收人身稅,禁止土地權,限制教育,及其他不平等條件,以及鴉片公賣等陋政,必須消除或改善.本書中亦常提及此等事.
要之,本書雖屬事實之記載,然其性質頗有關于社會風化,立身人格;對于輕金錢,重義務,誠信果毅,嫉惡好善,愛鄉愛國諸點,尤所服膺向往,而自愧未能達其萬一,深愿與國人共勉之也.
本書節數五百余,頭緒繁多,且系按時間先后記錄,非按事件之性質,故粗觀目次,不能明其內容,按其性質略分為以下諸項:
一、福建光復時本坡匯款接濟及孫總理回國事.
二、集美、廈大兩校經過,及南洋華僑教育事.
三、福建救鄉會及“濟南慘案”及其他社會事件.
四、七七抗戰后南洋各屬籌款會及南僑總會工作經過.
五、機工及慰勞團回國,及余親歷十余省見聞之狀況.
六、陳儀禍閩及余抗議事.
七、余與蔣委員長、毛主席及各戰區司令官長等人懇談之語.
八、日寇南侵華僑抗敵動員及淪陷事.
九、戰后補記附“住屋與衛生”“中國與安南”諸文.
十、個人企業追記.
中華民國三十五年一月二十五日于新加坡怡和軒

目次

南僑回憶錄
南僑回憶錄弁言
一印贈驗方新編
二登報征求良方
三世界書局代印醫書
四自印醫書未遂
五與滿清脫離
六閩省光復與南洋華僑
七創辦集美小學校
八縣立小學校之腐化
九閩垣師范學校
一○填池為校址
一一籌賑天津水災
一二創辦集美師范及中學
一三師范生按縣分配
一四集校第一次更動
一五集校第二次更動
一六師范中學師資之困難
一七集校第三次更動
一八集校安定
一九添辦水產航海學校
二○添辦農林學校
二一添辦女師范幼稚師范及商科
二二補助小學校
二三反對廈門開彩票
二四倡辦廈門大學
二五演武場校址之經營
二六廈大假集美開幕
二七廈大校長更動
二八廈大第一次募捐無效
二九廈大第二次募捐無效
三○廈大第三次募捐無效
三一募捐理想之失敗
三二集美廈大之支持
三三廈大獻與政府
三四參加捐辦星洲大學
三五英政府自辦星洲大學
三六南僑中學校之興設
三七南洋各屬之華僑教育
三八南洋教育之弊端
三九濟案籌賑會
四○膠款訴訟案
四一公時紀念像
四二鴉片與黑奴
四三馬來亞稻田與華僑
四四伍朝樞遇刺
四五國旗之意義
四六決定擁護中央
四七新加坡華僑中學新校舍之建筑
四八許案與葉淵
四九許案之結局
五○廣西與華僑
五一改良華僑喪儀
五二“九·一八”與南洋之抵制日貨
五三閩南水災捐
五四閩省禁止師范學校
五五閩建設廳才難
五六汪精衛小孩弄火
五七對王正廷之勸告
五八滿清衣冠之遺留
五九婦女服裝應改善
六○跳舞營業之毒害
六一南僑救鄉運動第一次
六二救鄉運動第二次
六三救鄉運動第三次
六四救鄉運動失敗之原因
六五助款興集校
六六回國就學須注意
六七反對西南異動
六八購機壽蔣會
六九七七抗戰僑民大會
七○新加坡籌賑會成立
七一閩僑宜多捐
七二僑生與祖國
七三馬來亞籌賑會議
七四虛榮終失敗
七五勸募救國公債
七六閩代表來洋籌款
七七籌備南僑總會
七八南僑總會成立
七九馮君明見
八○提案攻汪賊
八一日本抗議荷屬義捐
八二南僑總會任務
八三閩省府來募公債
八四武漢合唱團南來募捐
八五華北漢奸來電
八六補助宣傳抗敵之上海神州日報
八七救濟罷工反日之鐵礦工人
八八華僑大會堂與圖書館
八九新加坡繼設水產航海學校
九○維持中英感情與抗戰
九一設立救濟殘廢傷兵委員會
九二華僑司機回國
九三派員視察西南運輸
九四供給軍需藥品
九五同情英對德宣戰
九六回教代表南來
九七侯西反君對籌賑會之努力
九八侯西反之出境
九九宣布并質問
一○○組織回國慰勞團
一○一妒忌圖破壞
一○二余決意回國之故
一○三慰勞代表抵星
一○四慰勞團回國
一○五面辭華民政務司
一○六余起程赴仰光
一○七自仰光飛重慶
一○八嘉陵招待所
一○九馮將軍來訪
一一○謁蔣委員長
一一一教部陳部長
一一二行政院孔院長
一一三軍委會何部長
一一四軍事政治部陳部長
一一五參政會王秘書
一一六參政員歡迎會
一一七日本通戴考試院長
一一八于監察院長
一一九居司法院長
一二○王外交部長
一二一張交通部長
一二二翁經濟部長
一二三白副總參謀
一二四赴孫立法院長宴
一二五赴朱部長宴
一二六訪宋子文君
一二七中共黨員來訪
一二八訪謝內政部長
一二九訪救濟會許會長
一三○訪邵力子君
一三一與《中央日報》王經理談話
一三二范長江君來訪
一三三慰勞團遲到
一三四孔宴慰勞團
一三五各界歡迎會
一三六蔣公宴慰勞團
一三七中央政府宴慰勞團
一三八林主席公宴
一三九西南運輸會
一四○中共歡迎會
一四一參觀工廠
一四二參觀軍械廠
一四三參觀合作社
一四四慰勞團分三組
一四五擴大煉藥廠
一四六誠懇之盧區長
一四七華僑投資問題
一四八難童寒衣捐
一四九黃炎培君談話
一五○慰勞團出發
一五一鹿鐘麟君談話
一五二重慶華僑日報
一五三福建建設協會
一五四嚴令禁應酬
一五五廈集同學會
一五六重慶嘉陵賓館
一五七汽車用油多
一五八無線電廣播
一五九莊先生回洋
一六○丞相武侯祠
一六一魚目欲混珠
一六二蔣公問何往
一六三四川省教育
一六四成都市景況
一六五灌縣觀水利
一六六磷火稱神燈
一六七乘機到蘭州
一六八西北運輸難
一六九傅主席談話
一七○古世界英雄之遺骨
一七一戴笠之情報
一七二蘭州舊街路
一七三石田種麥
一七四青海好精神
一七五馬兵出抗戰
一七六西寧佛寺和尚不清潔
一七七蘭州各界歡迎會
一七八西安途中古戰場
一七九慰勞團不自由
一八○抗戰與建國之喻
一八一秦王府歡迎會
一八二終南山閱操
一八三全國總城隍廟
一八四南山訓練游擊隊
一八五周文漢武陵
一八六起程往延安
一八七中部縣祭黃陵
一八八洛川民眾投書
一八九延安臨時歡迎會
一九○欲巧反拙
一九一李秘書留醫院
一九二延安城形勢
一九三平等無階級
一九四渝軍入延界
一九五一生洗三次
一九六西安事變條約
一九七積極擴軍校
一九八無苛捐什稅
一九九兼用舊武器
二○○縣長民選
二○一毛主席與壽科長
二○二工業尚幼稚
二○三黃塵常飛揚
二○四不團結罪責
二○五重慶與延安
二○六所聞與所見
二○七宜川途中千山萬嶺
二○八閩人任總司令
二○九大禹初治水處
二一○閻將軍名言
二一一敵軍不及前
二一二山西克難坡歡迎會
二一三二省慶甘霖
二一四金鎖關多匪
二一五蔣公蒙難處
二一六醉翁之意不在酒
二一七衛朱尚好感
二一八河南是故鄉
二一九南洋為我國將來生命線
二二○衛立煌君之將略
二二一洛陽石佛多無頭
二二二河南農夫勤勞
二二三臥龍崗午飯
二二四難童為敵有
二二五領袖作事偏
二二六漢中亦喜雨
二二七空軍人才兩乏
二二八第一慰勞團結束
二二九四川更喜雨
二三○名聞中外之峨眉山
二三一僧寺作旅舍
二三二百聞不如一見
二三三其愚不可及之進香者
二三四和尚之居心
二三五峨眉山上寒
二三六樂西新公路
二三七武漢學生被拘
二三八參觀產鹽井
二三九戰后住屋之改良
二四○由嘉飛重慶
二四一滇緬路之封禁
二四二愚拙的對英提案
二四三為封禁滇緬路對華僑廣播
二四四國共幸妥協
二四五蘇記者來訪
二四六西北之觀感
二四七黨人大不滿
二四八必先滅共黨
二四九蔣委員長三問
二五○蘇借我巨款
二五一登報聲明結束慰勞團
二五二函答蔣公三事
二五三軍火貨車損失數
二五四滇緬路捐資亦無效
二五五司機多禮節
二五六西南運輸費
二五七云南新鹽廠
二五八探視蔣才品
二五九大理觀石廠
二六○下關腐敗主任
二六一運輸不統一之錯誤
二六二前贈機工物領不足額
二六三擒孟獲古跡
二六四滇緬路最高處
二六五云南多腫頸病
二六六車路管理仍腐敗
二六七一月內改善三事
二六八安危及薪俸之比較
二六九象鼻:龍主席之宴
二七○昆明之見聞
二七一昆明各界聯合歡迎會
二七二答昆明記者問
二七三南洋新聞界
二七四南洋華僑教育
二七五國共可免破裂
二七六回國之觀感
二七七貴陽途中之二十四崎山
二七八“八一三”過盤縣
二七九貴陽地乏三里平
二八○吳主席費少希望大之妙喻
二八一滇緬路開放
二八二貴陽中國紅十字會
二八三努力之精神
二八四救傷遠勝前
二八五勇為與畏縮
二八六南僑補助救傷總站
二八七離貴赴柳州
二八八離柳來桂林
二八九桂林問答
二九○剛直與諂懦
二九一優缺不愿居
二九二桂省征調壯丁數目
二九三模范小學校
二九四風景名不虛
二九五衡陽之將來
二九六湘水勝閩江
二九七榮譽傷兵五萬余人
二九八長沙成焦土
二九九渝黨人通電
三○○行抵韶關
三○一罷官作工業之名言
三○二粵省食糧足
三○三離粵至贛州
三○四汪精衛跪像
三○五省政界疑惑
三○六熊君說共產
三○七代電中央解釋
三○八熊主席之人格
三○九麻袋試制成功
三一○參政員王君之言
三一一贛省三業有大希望
三一二不居尊處優
三一三上饒歡迎同情節約
三一四離贛來浙江
三一五敵軍受賄爭權
三一六顧前不顧后之金華街路
三一七人力車運貨代汽車
三一八離浙轉入閩
三一九黨人三計策
三二○歡喜到閩境
三二一壯丁死逃無數目
三二二代表來報閩省慘況
三二三如是模范村
三二四生男賀杉苗
三二五裸體壯丁尸
三二六廉米運福州
三二七武夷山茶業之利
三二八大紅袍名茶
三二九武夷風景頡頏廣西
三三○觀止九曲江
三三一做走狗防我
三三二不快往邵武
三三三定期視察滇緬路
三三四古田賢縣長
三三五告侯君發言須慎重
三三六入晚到福州
三三七閩政府制售賬簿
三三八福州各界歡迎會
三三九馬尾及鼓山
三四○義勇之記者
三四一統運之貽害
三四二苛政猛于虎
三四三政治變營業
三四四福清多新屋
三四五華僑喜回家
三四六外省籍駐防軍隊
三四七莆田文化稱發達
三四八繩縛壯丁隊
三四九借口拘挑夫
三五○泉城米亦貴
三五一統運造成悲慘
三五二省內不應言
三五三函電求陳儀
三五四華僑反誤鄉親
三五五劣政勿告余知
三五六剛毅敢言之國民黨書記長
三五七再上書陳儀
三五八在安溪之集美學校
三五九陳儀拒哀求
三六○劣紳鉆營
三六一擬設同安初中校
三六二縣長發大財
三六三集美農林地非佳
三六四十九年后回故鄉
三六五海陸空炸擊集美
三六六親查運輸工人
三六七登高看故鄉
三六八續辦角尾學校
三六九蔣公電同意視察滇緬路
三七○柴米生命線
三七一到處有耳目
三七二復電陳儀再請撤銷統運
三七三柴料何故昂貴
三七四龍巖車路多彎曲
三七五利令智昏
三七六與陳儀三代表論統運之害
三七七廈大有進步
三七八陳儀無悔心
三七九華僑外匯與抗戰之關系
三八○閩省捕禁省參議
三八一謀沒收廈門大學
三八二在大田之集美農林水產商業三校
三八三田賦加十倍
三八四應采出而反貢入
三八五閩僑應多捐
三八六樹膠之歷史
三八七決意攻陳儀
三八八太上主席
三八九運輸專利
三九○省府設貿易公司
三九一摧殘實業
三九二省銀行之出入數目
三九三軍米之補貼
三九四設立公沽局致米騰貴
三九五擅加田賦
三九六虐待壯丁零星分散
三九七摧殘教育
三九八賤待參議員
三九九縣區苛政
四○○官設旅運社
四○一食鹽統制
四○二黨政軍要人
四○三無意改善
四○四作惡心自虛
四○五贛州同鄉會
四○六電蔣公請弛田賦
四○七泰和開會
四○八再上蔣公電
四○九汽車大王名言
四一○記者甚不平
四一一軍政視察團
四一二復上林蔣電
四一三情理勢三事
四一四吳主席優容參議員
四一五視察滇緬路委員到昆明
四一六請改善閩鹽政
四一七辭行復獻議
四一八敵機炸兩橋
四一九功果橋無妨
四二○保山華中校
四二一保山諸陋習
四二二敵炸惠通橋
四二三惠通橋之禁令
四二四接蔣委員長復電
四二五應改善之事
四二六華僑機工非罪禁暗房
四二七“華僑先鋒隊”貨車何處去?
四二八游緬故京王宮
四二九在仰光電蔣公報告路政事
四三○出國首次報告抗戰必勝
四三一在仰光福建會館報告閩人慘狀
四三二香港閩僑來電查閩事
四三三赴馬來亞各地開會
四三四招待與獻金
四三五回抵新加坡答諸記者
四三六要求禁開歡迎會
四三七新加坡閩僑大會
四三八運動終失敗
四三九僑領請發電
四四○吳鐵城之活動
四四一中正中學校
四四二吳威脅校董
四四三因救閩事生惡感
四四四救閩更積極
四四五請政府辦華僑師范
四四六召開第二屆南僑大會及閩僑大會
四四七教部阻設南洋師范
四四八南僑愛國無黨派
四四九驅逐出境電英使不負責
四五○辭第二屆南僑總會主席
四五一南僑再開大會
四五二狂謬之總領事
四五三高總領事罪惡
四五四省長可免罪
四五五發言失資格
四五六代表盜印章
四五七假冒菲島電文
四五八全場一致之南僑總會第二屆選舉
四五九南洋閩僑大會開會
四六○成立閩僑總會
四六一大會電仍不復
四六二閩省垣失陷
四六三陳儀禍閩證實
四六四不聞問新四軍事
四六五借故要求無效
四六六為公為私可質天日
四六七敵機散宣傳品
四六八助港幣修年鑒
四六九南洋教育黨化
四七○領袖何是非
四七一最上級主動
四七二掛羊頭賣狗肉
四七三模仿歐美之效果
四七四私人做袒護
四七五南洋師范開幕
四七六南洋戰事發生欣慰我國不孤
四七七兩主力艦沉沒
四七八通告合坡開防空壕
四七九政府委任負責總動員
四八○接受負責三條件
四八一釋放政治犯
四八二祖國電三機關協助英政府
四八三華僑抗敵后援會成立
四八四舉定抗援會職員
四八五最后義捐匯款數
四八六菲律賓華僑與義捐
四八七香港華僑與義捐
四八八安南華僑與義捐
四八九暹羅華僑與義捐
四九○緬甸華僑與義捐
四九一蘇門答臘華僑與義捐
四九二爪哇華僑與義捐
四九三荷屬婆羅洲西里伯華僑與義捐
四九四馬來亞華僑與義捐
四九五英婆羅洲華僑與義捐
四九六南洋各屬義捐總比較
四九七星洲危急勸移財往祖國
四九八勸告軍港工人
四九九渝電保護領事回國不言僑領
五○○新加坡將放棄
五○一離開新加坡
五○二將往巨港轉爪哇
五○三荷軍聞風逃
五○四避來爪哇
五○五芝朥汁登岸
五○六敵軍入爪哇
五○七居停好意
五○八華僑被搶劫
五○九敵在吧城大捕華僑
五一○移居梭羅埠
五一一復移住瑪瑯埠
五一二聞風屢遷移
五一三回憶錄動筆
五一四再移峇株
五一五移居晦時園
五一六敵陸軍與聯軍之比較
五一七聯軍海空可勝敵
五一八勝利可期附述志詩
戰后補輯
一敵寇投降之喜訊
二吧城歡送會附答詞
三回新加坡
四日文書“華僑研究”中一段老圃譯(《南洋商報》載)
五南僑總會戰后通告第一號
六電印尼主席促進中印民族友誼
七調查我僑損失
八五百社團歡迎會答詞
九重慶慶祝大會來電
一○出任調解勞資
一一組織回國衛生觀察團
一二編輯《大戰與南僑》
一三福建會館振興教育
一四我之華僑團結觀
一五華僑損失調查之結果
一六籌賑會之結束
一七中國與安南
一八南僑總會否認割棄外蒙
一九住屋與衛生
個人企業追記
一未成人經過
二母喪停柩
三回梓葬慈親
四廈市大火災
五四次南來景象已大非
六禍真不單行
七氣數或當然
八收束之結果
九初步好機會
一○同業多庸常
一一福山黃梨園
一二創辦冰糖廠
一三還欠志愿尚未遂
一四黃梨園種樹膠
一五參加恒美米廠
一六順安債還清
一七承購恒美米廠
一八遭遇兩不幸
一九樹膠園賣出
二○七年總核算
二一在暹羅開黃梨廠
二二后來居上
二三第四次回梓
二四第五次南來
二五歐戰發生
二六四年總核算
二七租輪船四艘
二八購置東豐船
二九復購謙泰船
三○兩輪船沉沒
三一四年又總算
三二第五次回梓
三三三公司俱失
三四出入略相抵
三五第六次南來
三六四年再核算
三七寧人負我
三八擴充熟膠品制造廠
三九氣數已造極
四○三年總核算
四一工廠如師校
四二膠利已失望
四三抵制日貨遭火災
四四三年再總算
四五改作有限公司
四六不景氣仍嚴重
四七膠廠概停作
四八好機會復失
四九本公司收盤
五○犧牲非孟浪
畏懼失敗才是可恥
一追憶往事
二實業及教育
三華僑與祖國

書摘/試閱



二四倡辦廈門大學
民國八年夏余回梓,念鄰省如廣東江蘇公私大學林立,醫學校亦不少,閩省千余萬人,公私立大學未有一所,不但專門人才短少,而中等教師亦無處可造就。乃決意倡辦廈門大學,認捐開辦費一百萬元,做兩年開銷,復認捐經常費三百萬元,做十二年支出,每年二十五萬元。并擬于開辦兩年后,略具規模時,即向南洋富僑募捐巨款。竊度閩僑在南洋資財千萬元,及數百萬元者有許多人,至于數十萬元者更屈指難數,欲募數百萬元基金,或年募三幾十萬元經費,料無難事。而校址問題乃創辦首要;校址當以廈門為最宜,而廈門地方尤以演武場附近山麓最佳,背山面海,坐北向南,風景秀美,地場廣大。唯除演武場外,公私墳墓密如魚鱗。廈門雖居閩省南方,然與南洋關系密切,而南洋僑胞子弟多住廈門附近,以此而言,則廈門乃居適中地位,將來學生眾多,大學地址必須廣大,備以后之擴充。然政府未必肯給全場地址,故擬向政府請求撥演武場四分之一為校址,乃在廈門開會發表此事。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5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