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伊朗:政治‧經濟與衝突(簡體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國際關係及地緣政治叢書
ISBN13:9787214117199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作者:陳秋玲; 李駿陽; 聶永有
出版日:2020/05/01
裝訂/頁數:平裝/397頁
規格:23.5cm*16.8cm (高/寬)
版次:1
商品簡介
本書對伊朗問題做出的廣泛而深刻的研究,頗具價值,引起國際矚目。本書提供了一種瞭解伊朗的獨特路徑和視野,讀者即便不認同這種路徑,也能從作者獨到的視野和深刻的論述中獲取些許啟發,從而深化對伊朗諸多問題的思考。
本書的可信度和詳實性是值得信賴的,也是同類研究不能比擬的,可以為國內的伊朗問題研究者和讀者提供非常有價值的信息和參照。
作者簡介
霍馬·卡圖簡是一名社會科學家、歷史學家、文學評論家和詩人。他是英國牛津大學東方學學院教授,牛津大學圣安東尼學院伊朗傳統研究員、埃克塞特大學政治系名譽研究員、《伊朗研究》的編輯。
侯賽因·沙希迪在貝魯特美國大學教授傳播學。他曾任記者和記者教師,凡20年,主要服務于英國廣播公司,并于2003—2004年在阿富汗聯合國婦女發展基金會擔任性別和媒體專家。
名人/編輯推薦
本書的最大特點是,書中幾乎所有文章的闡述均集中在伊朗的“病態”問題上,并努力尋找其根源和解決之道。全書對伊朗的分析總體上并未受到太多西方傳統政治觀念的影響,體現了學者獨立思考的本源特性。
目次
序言
作者簡介
1.前言:二十一世紀伊朗——政治學、經濟學與沖突
霍馬·卡圖贊、侯賽因·沙希迪
2.伊朗在當代政治紛爭中塑造民族身份
法里德·法爾希
3.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的國家利益所面臨的困境
哈米德·艾哈邁迪
4.從一個多語種帝國到充滿競爭的現代國家
圖拉吉·阿塔巴基
5.三副表現異見的面孔——當代伊朗表達不滿的三種方式: 認知型話語、表達話語、傳統主義話語
馬哈茂德·沙德里 艾哈邁德·沙德里
6.從母親到平等權利的提倡者——父權秩序的削弱
阿扎德·吉安—蒂埃博
7.9·11陰影下的伊朗與美國——再論波斯與波斯問題
阿里·阿米尼
8.將目光轉向北部國家——機遇與挑戰
法哈德·阿泰
9.伊朗—以色列關系評估:從權力周期看戰略競爭
特里塔·帕爾西
10.核政策與國際關系
賽義德·盧特菲安
11.核能可持續發展的個案及伊朗核計劃簡述
邁赫迪·阿斯卡里
12.伊朗石油資源管理和經濟的多元化
馬蘇德?卡爾申納斯 哈桑?哈基緬
13.伊朗的資本積累、金融市場的改革與發展:歷史與未來
艾哈邁德?賈拉利—奈尼
14.伊朗的人力資源:潛力與挑戰
賈瓦德·薩雷希—伊斯法哈尼
15.伊朗經濟史的意義及其基本特點
霍馬·卡圖簡
索引
書摘/試閱
伊朗崛起于20世紀,經歷了兩次大規模革命、兩次世界大戰、一次獨立民主運動(該運動以伊朗石油國有化為導火索,以1953年8月的一場軍事政變結束)以及漫長的兩伊戰爭。與此同時,伊朗也歷經了從卡扎爾王朝、巴列維王朝到伊斯蘭共和國的政權更替。
一個世紀之前,伊朗開始了憲政革命,目標是建立一個依法治國的政府,以取代伊朗傳統的專制(estebdad)統治。 憲政革命最終催生了一部憲法,革命也就此結束。這部憲法承諾的不僅是法制的政府,而且是民主的政府。實際上,所有城鎮市民——無論是地主、商人、歐萊瑪還是普羅大眾,甚至未以獨立身份參與革命的農民——都揭竿而起,反對政府。沒有一個社會階層反對憲政革命,雖然少數歐萊瑪倡導建立伊斯蘭政府(mashru’eh),但卻吸引不了多少公眾追隨其后。
1909年,憲政革命勝利了,但給伊朗帶來的并不是法制、秩序和民主政府,而是愈演愈烈的混亂,而混亂恰恰是傳統的伊朗社會在國家崩潰之后所做出的一貫反應。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和交戰方勢力陡然闖入伊朗,使得原本的混亂雪上加霜,然而這并不是這場混亂起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并沒有使伊朗的政治和社會恢復到正常狀態。各省一片混亂,但最亂的還是首都,是政治中心,是國會,是政府機構,是新聞媒體,是街頭巷尾。1919簽署的《英伊協定》(Anglo-Iranian Treaty)試圖恢復國家穩定,為伊朗實現君主立憲框架之下的現代化奠定基礎。然而伊朗人民認為該協定是英國的一個陰謀,企圖把伊朗變為附屬國,因此堅決反對,不讓協議生效和實施。
這樣一來,所有通向正常實施伊朗憲政的道路均被堵死,這個國家就只剩下兩種選擇:要么分裂——這在伊朗悠久的歷史上屢見不鮮,要么建立一個強大的政府,消除混亂狀態,通過強制手段恢復秩序和紀律。這個目標通過1921年的政變得以實現。那一年,禮薩·汗(Reza Khan)在駐伊英國軍官和外交官的某些幫助之下奪取了政權,盡管英國政府事前對此毫不知情。在接下來的兩年里,伊朗社會相對安全,相對穩定,越來越多的有產階級和現代社會階層擁護新政權,為巴勒維1925年成功廢除卡扎爾王朝并于1926年建立自己的君主制提供了重要基礎和合法性。甚至歐萊瑪也默許了巴勒維王朝的建立。
禮薩·汗執政的最初10年,即1921至1931年,伊朗國內混亂局勢得到徹底扭轉,為建立現代工業和公共制度打下了基礎。這是獨裁統治不斷壯大的10年。在接下來的10年,伊朗政府又回復到具有伊朗傳統的專制統治,只不過罩上了現代的外衣。地主認為財產受到侵蝕,政治影響力遭到剝奪,商人則除了地主的同感之外還痛恨強勢的國家主義(ētatist)政策,歐萊瑪認為宗教文化和宗教機構遭到了攻擊,部長及公務員感到有職無權,現代知識分子認為沒有自由,沒有人權,總之,上述各階層都認為自己的權力受到了剝奪,因此, 1941年盟軍進入伊朗時,禮薩·汗政府已經失去了政治合法性和社會基礎。
禮薩·汗退位后,伊朗并沒有走向民主,包括首都和各個省在內的各個地區又一次因循古老的傳統,陷入混亂。有一段時間,騷亂的組織者是宮廷及重要部門的政客,騷亂之中,甚至首相官邸也被洗劫一空。反叛活動遍及阿塞拜疆省、法爾斯省及其他地方。伊朗人民黨(Tudeh party)最初吸引了大批向往民主政府的伊朗現代青年,然而,迫于蘇聯的壓力,人民黨支持阿塞拜疆省的暴亂,最終失去了眾多支持。后來,盡管該黨更名為正統斯大林黨派,軍事實力大增,但是還是失去了民眾基礎。
民族陣線倡導的伊朗石油國有化運動受到了廣大人民的支持,其支持程度甚至超過之前對人民黨的支持。石油國有化運動始于40年代末,而此前伊朗政府試圖收回1933年為批準英伊石油協定而給予英伊石油公司的若干讓步。這個協定十分不得人心,而且正是因為這個協定,大多數伊朗人相信禮薩汗是英國特務,當然,這種想法有失公正。伊朗石油國有化迅速成為一場運動的標志,這場運動的目標是清除英國人對伊朗政治事務的干涉,采取不結盟的外交政策,促進民主政府的建立。
伊朗政治由三種相互抵牾的傾向組成:人民黨依靠蘇聯支持,提倡極權統治;國王及保守派要的是強力政權并尋求西方支持;摩薩臺及其深得人心的運動則信奉議會民主和不結盟原則。由于保守派和人民黨派整日忙于除掉各自的兩個對手,摩薩臺政府又沒有竭盡全力去遏制反叛和騷亂活動,因此伊朗局勢根本就不穩定。另一方面,伊朗未能解決與英國的石油爭端,伊朗石油受到國際抵制,導致石油收入損失慘重,結果伊朗的政治經濟狀況日益惡化。最終,美英政府設法組織并幫助摩薩臺的保守派于1953年8月向對手發動了政變。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