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收錄兩岸三地,美國、加拿大等28位學者、27篇緬懷南懷瑾老師的文章,從不同的角度認識當代思想大師──南懷瑾。
◎全書以「學術教化、亦師亦友、因緣學習」劃分,主軸清晰,易於理解。
◎不同的地域、迥然的領域,各種思路藉此薈萃撞擊,精彩可期。
南懷瑾先生,一九一八年生於浙江省樂清縣,幼承庭訓,少習諸子百家。一生行跡奇特,常情莫測;四處奔波,化育無數。出版有儒、釋、道等各家五十多種著述,以其獨到的方式,引領新世代的人們植入文化的核心智慧,讓讀者更樂於瞭解歷史人文的博大精深。
二○一二年南師逝世於他創立的太湖大學堂,享年九十五歲。二○一三年他的相識友好,以及學生們,為紀念南師辭世周年,集結紀念文章,編成《雲深不知處》紀念集,追懷南師的行誼與恩澤。上海國家會計學院夏大慰院長以范仲淹名句:「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來形容一代宗師的風骨與典範,描述南師仙風道骨的模樣是:「他總是用一種慈祥、溫和的微笑,睿智、通透的目光,來看這個世界,只有看透世情名利,看破紅塵榮辱,心地純淨無瑕的人,才能有如此明快的笑容。」
美國政治智囊雷蒙(Joshua C.Ramo),則描述了南師的治學態度:「他所要的那種精確,是任何標籤、文字都無法實現的。南老師追求的是更深層次的準確,非準確的準確。」而南師的教學方法則是:「不僅僅用他自己的學識,並調動同學們的各種情緒和翼望,南老師希望學生全面感受、徹底領悟。」
曾沐浴南師恩澤,或想一親南師教德的子衿,都可透過本書,再次體會南師日月經天、江河行地的厚德流光!
作者簡介
劉雨虹
一九二一年生,祖籍河南封丘,南京金陵大學畢業。
曾任:記者、編輯、駐台灣美軍行政助理、翻譯
著作:
《禪、風水及其他》
《禪門內外》
《袁曉園的故事》
《禪海蠡測語譯》
《東拉西扯》
編著:
《懷師──我們的南老師》
《我是怎樣學起佛來》
《雲深不知處》
《南師所講呼吸法門精要》
英譯:
《Grass Mountain》(美國Samuel Weiser)
名人/編輯推薦
出版說明
好的思想可以流傳千古,但呈現形式總不能千古不變。觀念可以不朽,形式就像肉身一樣總會腐朽,下次輪迴時再脫胎換骨。
南懷瑾先生的作品已堪稱是華人世界的精神資產,透過先生生動活潑又變化莫測的講說,中國聖賢們寫在典籍裡的智慧彷彿再次活了起來,也不再只是說文解字和難以明了。對現代的讀者來講,南先生直入核心再漫步走出來的詮釋風格,總能將每一本猶有數千年般厚重的古書翻出新鮮氣味,讓無法親自解說其思想的智者們,有機會借南先生之口和今人對話。
但大家都必須接受的是,現在連南先生都在二○一二年九月辭世,那些智慧的精彩對談,我們只能再次從文字裡品味體會,試著走進他話裡有話的詮釋路徑,也許能幸運地在路旁聽見他老人家的笑聲,提醒我們不要在尋找智慧寶藏的路上走失了。
二○一三年,他的相識友好,以及學生們,為了紀念南懷瑾先生辭世週年,集結紀念文案,編成這本《雲深不知處》,追懷先生的行誼與恩澤。
新芽從枯萎處抽長,南先生的著述還會繼續重新出版,期望先生幾十年來踩出的小徑上,可以瞧見更多新人的身影。
張輝潭
序
這本紀念集,共收錄了廿七篇紀念文,來自北京、上海、台灣、香港以及美國、加拿大等地;作者有企業家,有學者,有醫生,有教育家,也有藝術人、律師、公務員、自由業者和金融界人士。
作者之中,有與南師懷瑾先生相識四五十年者,也有與先生從未謀面者,觀點感受各自不同,但所言皆引人入勝,感人至深。
這裡要稍作說明的,有兩篇文章,一篇的作者,與先生相識最久,超過半世紀;他的〈老師與父親〉一文,記述了南師早年(一九五六)在台灣,與楊管北先生的結識與交往。楊老幼讀古典,學養深厚,且有識人之智,支持南師講學與生活,二十年交情如一,直到一九七七年去世。
另外一篇頗為特別的,作者是美國人雷蒙,他是季辛吉博士事務所的副總裁。二○一二年的一月,他再次前來問學南師,並自帶一封譯好的中文信,列出問題向先生請教。
當晚編者尚在台北未回,忽然接到南師的電話,說:「今天海英又帶那個美國人雷蒙來了,他問的問題很有意思……」。
中西文化背景不同,觀察思考方向自然也不同。本集將這封信附在他的紀念文之後,並編入南師臨時的簡單回答,以饗讀者。
金風送爽,又是一年秋來到,想起去年種種一切,怎不神傷。
今年元夜時 明月照依舊
不見去年人 淚濕青衫袖
劉雨虹
二○一三年九月
目次
出版說明
編者的話
學術教化
夏大慰 雲深不知處
吳瓊恩 問學三十載
趙海英 掃去歷史文化千年塵封 再現傳統智慧本地風光
薛仁明 南懷瑾的學問與修行
雷 蒙 南懷瑾 正確認識我們自己和我們的時代
朱迺欣 南老師與生命科學
林蒼生 我從南老師學了些什麼
李慈雄 南師的教化
佟克崙 南老師的啟發
亦師亦友
陳定國 香江十年 懷師萬千
袁 明 難忘太湖一杯茶
強文義 相識南懷瑾先生
楊 麟 老師與父親
吳研雷 老師就是一部經
林德深 追隨南師的日子
李家振 明月映藍天
因緣學習
彭嘉恒 從學南師二十年
何 迪、陳小魯 心隨南師遠行
廣樹誠 平凡中的偉大
王 苗 我給老師拍照片
登琨艷 如果沒有那一天晚上
潘建國 一劍霜寒四十州
牟容瑢 最珍貴的因緣
古 道 懷念南師
弘 宗 拄杖橫挑風月去 由來出入一身輕
方 放 南懷瑾老師的幾件小事
詹文魁 無上因緣不思議
書摘/試閱
雲深不知處
夏大慰 上海國家會計學院院長、教授
南懷瑾老師去年九月二十九日傍晚仙逝,儘管已過耄耋之年,但先生的逝去卻仍是我萬萬沒有想到的。
我算不上是先生正式的學生,卻是默默神會的仰慕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二○○三年秋天的一個傍晚,我們坐在長發花園的客廳聊天,先生側身坐著,穿著玄色的長衫,手裡夾著一支煙,煙霧裊裊中,他忽然輕嘆了一口氣「……日子過得真快呀!……時間不夠用!……」他說。
一個時代過去了。
先生真的故去了。
雲山蒼蒼 江水泱泱 先生之風 山高水長
范仲淹的這句話用在南老師身上很貼切。把先生的風骨描繪得很全面。我以前看到「仙風道骨」四個字,總是想像不出那該是如何的風姿,看到先生的時候,一下子就明白了,「呀,原來就是這樣!」他總是用一種慈祥、溫和的微笑,睿智、通透的目光,來看這個世界,聊到開懷處,也常常會大笑,擺動雙手作勢,眼中閃爍出極度愉悅的光芒。只有看透世情名利,看破紅塵榮辱,心地純淨無瑕的人,才能有如此明快的笑容,才會有那麼感染人的氣場。
對先生早就仰慕已久。知道先生集中華傳統文化之大成,道德文章,名聞天下,是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物。但是沒有想到因緣際會,能夠那麼近距離地接觸到。這還得感謝香港中文大學的吳毓武教授和臺灣淡江大學的陳定國教授。當時學院剛成立不久,按照朱鎔基總理「聘請世界最好的師資,把學院辦成國際一流的會計學院」的囑託,我們和香港中文大學合作舉辦了專業會計碩士學位項目,吳教授和陳教授作為項目的授課教師來院講課。他們兩位又介紹體悟師為專業會計碩士項目的學員。承蒙三位引薦,我得以能去長發花園先生的寓所拜訪。十一年時光匆匆過,但第一次拜訪的情景仍歷歷在目。先生對學院很是知道,提到了朱鎔基,創立了國家會計學院,提到了不做假帳的不易,既要不做假帳,又要把這個事情擺平,讓老闆滿意,這需要很大的本事,這樣的會計師,除非是國家會計學院畢業的學生才能辦得到。他當時風趣幽默的點評,言猶在耳。其實當時,學院剛剛創辦了幾年,沒想到先生就那麼瞭解了。雖已是耄耋之年,但真是做到了「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後面的多次拜會,這樣的感觸更深。那天,我向先生提出邀請,希望他方便的時候能到學院給學員們做一個演講。他欣然接受,並表示可以從歷史角度談談「不做假帳」的不易,說完此話後,或許是看到了我面有難色,他說:「你放心好了,說什麼我心裡有數。」那天拜訪結束,先生一直送我們到電梯口。
提及體悟師,有一個小插曲。記得開學典禮時,樓繼偉部長過來講話,一眼就看到了台下學員中的體悟師,驚詫地問我:「大慰,怎麼還有比丘尼?」我向樓部長報告,體悟師原是運動員出身,正規大學畢業,後來出家到五台山佛學院學習,現在在義烏的雙林律院擔任住持,她的所有條件都符合我們的招生標準。我又同樓部長講:「我想天主教能在全世界發展,其背後肯定有一個強大的財務支援系統。弘揚中國佛教,也需要有懂財務的。」樓部長聽後蠻贊同我的觀點。後來南老師碰到我的時候,多次提到:「夏院長真厲害,敢把體悟師招進來。」他告訴我現代會計制度是從天主教開始的,所以體悟法師應該學會計。我還真不知道體悟師後來到底學了多少財會會計知識,但她和同班的現任上海市政府秘書長蔣卓慶兩人倒是成了班裡的核心人物,成為很多同學的精神導師。
首場演講,我們沒有經驗,被那種盛況和觀眾熱情給震撼了。除了我們自己的學員,還有友校慕名而來的,以及其他仰慕先生已久的各界人士,學院的六百人報告廳被一千人塞得滿滿當當的,還是第一次有那麼多人簇擁在一起聽課,座位放不下,站著也要聽。儘管那麼多人,整個場地卻是鴉雀無聲,大家臉上都是虔誠與敬慕的神情,因為都明白能得賢師口耳相傳,親身傳授是大不易的。相熟的校友和朋友,一臉艷羨,問得最多的就是「你們怎麼能夠請到南老師?」他們都是先生的仰慕者,看先生的書本身就很開心,更不用說能親耳聆聽教誨。
先生當時已是八十六歲高齡,面容清矍,風度翩翩,眉宇間隱現著智慧之光。一頭銀髮整整齊齊,一絲不苟。先生的演講延續了詼諧風趣的風格,開口就戲稱自己「著書多為稻粱謀」,現場的氣氛馬上被調動起來,大家都被引得忍俊不禁,笑聲掌聲不斷。也因為我在開場的時候,論及先生的輝煌成就,其實根本沒有言過其實,先生卻戲稱我是刷油漆的,因為他的臉面被我漆得很精彩。他從會計的起源講起,從改「茅山」為「會稽(即會計)山」的始祖「大禹」,講到春秋時期做過「委吏」(司會計)的孔子。從「安史之亂」後唐朝著名理財家劉晏如何統籌有方,治理財政,又講到明清時期紹興師爺的功績作為,種種辛酸。其間旁徵博引,妙語連珠,上下五千年歷史掌故信手拈來,唐宋元明清前人詩句娓娓道出,借古諷今,縱橫捭闔。講到高興處,低吟淺唱,神形並茂,把本來枯燥的歷史知識講得趣味橫生。期間,幽默的言語隨處可覓,比如他提及四千年前夏朝的大禹,在紹興開創了「大會計」,今天朱鎔基要辦國家會計學院,請來了大禹的後裔紹興人氏夏大慰來做院長。甚至戲稱〈從大禹王到夏院長〉或可作為一篇考據大會計歷史的博士論文題目,引得全場哄堂大笑。
先生的演講讓我們領悟到不少作人做事的真諦。先生以「大會計」為題,不僅僅是單純引用《越絕書》的典故,而是說會計的範圍非常廣,囊括了經濟、財政、稅務等。用先生的話說「大會計是宰相之才,真的經綸天下。」他還以《史記》為例,稱司馬遷這是把歷史都衡量了,所以寫的是「歷史會計」。觀點耳目一新,又在情理之中,真是開闊了大家的眼界。他說地位越來越高,房子越來越大,車子越坐越新,人卻越來越渺小。會計只是個技術,技術容易學,要能把胸襟放大,學問和思想提升,才是大會計的目標。言簡意賅,發人深省。而先生引用的明治維新伊藤博文的「計利須計天下利,求名當求萬世名」,實在是整場演講的點睛之語,神來之筆。
與先生相處,最難以忘懷的是他面上永遠帶著慈祥可親、謙和有禮的微笑,相由心生呀。先生演講,開場就是自謙八字,「一無所長,一無成就。」先生很善於自嘲,「原來名士真才少」常常掛在嘴邊,他已看透虛名。雖然年逾九旬,十多年來和他交往的細節,往往我早已淡忘,他卻常常談及,令我羞愧之餘,深深折服於他驚人的記憶力。先生門生遍天下,後進晚輩萬萬千,居然還能撥冗關注我的健康。有一次他對我說:「你臉色不好,工作別太累呀。」臨走時還給了我調理的中藥。後來他還專門派李素美老師到學院看望問候我,並教我如何正確打坐。知道我多年執教,伏案良久,頸椎和腰椎都出了問題,他還特地讓傳洪定期從臺灣請來了小潘醫師幫我們正骨。先生的眼力非常好,耳力也甚佳。二○一二年春節前夕我去給先生拜年,當時劉明康夫婦也在,吃飯時我坐在先生的旁邊,劉主席夫婦坐在我們的對面,聊天時由於隔著一張大圓桌,我有些聽不清劉主席的話,先生居然還複述給我聽。為人處世上,先生堪稱楷模,值得我輩好好領悟和學習。先生自奉甚薄,吃得很清淡也很簡單,身上的衣服據說都有幾十年了。無論是兩次來院演講,還是他請彼得•聖吉過來演講,從來不肯收取任何費用。近一兩年我一直有一個宏願,想帶著那些近三、四年新進學院的EMBA 的學員們去太湖大學堂拜見一下先生,同時在大學堂裡面栽些樹。我也曉得先生年紀大了,但其實只要他出來講幾句話,大家就很滿足的。有學生甚至說,只要看到南老師就可以了,感受一下先生的氣場就是一種幸福。他們都是在社會上頗有點地位的企業家,但是說這話的時候,就和小年輕追星族一樣的虔誠。我曾經和宏達說過我的想法,宏達告訴我:「你是知道老師脾氣的。你要是帶學生過來,他會只說幾句話嗎?老師年事已高,不要讓他太累了。」聽了宏達的話,我也只好作罷。二○一二年春天,吳江太湖國際實驗學校舉行畢業典禮,邀請我去參加,但那天突然市裡通知開會,沒有成行。到六月的時候,我同宏達聯絡,想去看先生,被告知他正在閉關。我想,不要緊,那就等先生出關。後來電話過去,說是已經入定。沒想到,再之後居然就是先生往生的消息,陰陽相隔,令人扼腕。
憂勞庶績 矜育蒼生
很榮幸收到劉雨虹老師和慈雄的約稿,來寫這篇回憶文章。我筆力不逮,難以描繪先生神采之萬一。只是希望通過筆頭隻言片語,寄託我內心對先生的追思與懷念。這段時間,與先生交往的細節,如同電影一般在眼前重播。回想先生初次來校講演之後,又過了幾年,我們又陸續招收了一大批優秀的高端學位項目學員。因為第一次演講的盛況與輝煌,他們總是在各個場合對我說,有沒有可能再把南老師請到學院來講一講。時隔四年,先生已經九十多了,再次驚動,真的是想都不敢想的。
一次,先生跟我說盛澤商會多次來邀請他給他們講一次。我跟先生說,盛澤是現在中國的紡織重鎮,出了不少最初在市場上擺攤而發跡的民營企業家。盛澤商會會長盛友泉和我相識。有一次,我去盛澤,聽他們說起當地一些企業家有了錢後,都不知道應該做什麼。很多盛澤人賺了錢,到澳門去賭博。飯桌上一位企業家告訴我,他一次就輸掉了幾千萬。出賭場的時候,看天花板是白茫茫一片,腳都是軟的,下樓梯時好像踩在棉花上,回到盛澤就大病一場。一個人沒有建立良好的人生觀,突然發財之後,往往會因為沒有道德的約束而失控,一下子放肆地沉迷到快樂享受中去,最終證明這是一個無邊苦海。先生對此也是痛心疾首。現在回想起來,正因為先生那顆「矜育蒼生」之心,才有了後面不顧炎夏,再次蒞院演講的機緣。
二○○八年,南老師第二次來學院,還特別關照請盛澤商會和其他多次邀請老師的朋友們一起過來聽。很多學員聽聞學院居然又一次邀請到南老師前來演講,無不欣羨仰慕,更以能身臨現場,一睹大師風采,親聆大師教誨為榮,紛紛奔走相告。雖說學院國際會議中心不算很小的場子,但鑒於第一次的盛況,我們只發了四百多份邀請,可是演講當日,半小時前座位就坐滿,後來的學員索性席地而坐。由於人流源源不斷地湧來,我們只能加開兩個分會場,也是人滿為患,走道上站滿了學員。那次演講總共有一千四百餘人聆聽。
先生以「商業道德」為題,旁徵博引,舉重若輕,縱覽五千年之儒、釋、道等中國傳統文化,尤為關注鴉片戰爭以降中國文化的生存現狀,把商業道德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闡述得條理井然。同時,因為先生的博聞多識,將古今中外的諸多奇聞軼事信手拈來,使整場演講顯得深入淺出,妙趣橫生。真可謂切理厭心,字字珠璣,既是一次精神之旅,也是一種美的享受。整場演講精彩紛呈,既有思辨深邃之美,又具文辭斐然之麗。更重要的是,在字裡行間往往透露出先生悲天憫人、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的悠遠情懷。
演講中的許多觀點,真的是發人所未發,省人所未省。他說賺錢難,用錢更難。飲食男女,肆意揮霍,稱不上會用錢,能用來做好事,才是真會用錢。做好事,也不是撒錢即可,也要講求一個機緣,有時更需要水磨功夫來養。就比如布施有兩種,一種是錢財的布施,取之社會,用之社會;一種是智慧的布施。他談到了誠信,「貿易不欺三尺子,公平義取四方財」;他說「國清才子貴,家富小兒驕」。商業道德這場演講最精彩的戲肉是先生對范仲淹一首詩的改編,警世恒言,振聾發聵:
世事循環望九州 前人財產後人收
後人收得休歡喜 還有收人在後頭
先生學問博大精深,著作等身,內容涉及儒釋道,融合了諸子百家的學說。因為有特殊的人生經歷為基礎,所以他的生命體驗,往往與純粹的學者不同。不僅如此,先生的學說還深入淺出,他常常能把深奧晦澀的命題,用最明白曉暢的語言表達出來,使得大家都能容易理解傳統文化的精髓,所以他對傳統文化的普及作出了極大貢獻。越是科技發達,物質文明充裕的今天,先生的文化價值越加受人關注。研究傳統文化經典的專家學者何止千萬,為什麼能令人想起的就那麼幾個人?「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應該接近於這個意思吧?
和先生的閒聊,他對三件事兒論及較多:文化斷層、讀書無用和兒童讀經。其實三件事兒就是一件事兒,那就是先生對中華文化被遺忘危險的深切擔憂。在這點上,先生真的是殫精竭慮,奔走疾呼。文化和歷史,是一體兩面,文化斷層源於對歷史的漠視,要客觀對待現代尤其是東學西漸之後發展起來的文明,因為現代文明僅僅只是一個新方式,歷史和傳統文化讀「通」了,就一通百通,再結合現代文明,就擁有了智慧人生。他覺得中國這一百多年來,積弱貧困的根源是文化教育的問題。換言之,一個國家的興衰成敗,重點在文化,在教育。教育弄好了,斷層的文化就能再度接續上。他甚至不惜用極端的表達來展露內心的憂慮:「我常常感到,國家亡掉了不怕,還可以復國,要是國家的文化亡掉了,就永遠不會翻身了。」「十九世紀、二十世紀初期威脅人類最大的是肺病,二十世紀威脅人類最大的是癌症,二十一世紀威脅人類最大的是精神病。」「讀書無用」和著重文化教育之間並不矛盾,先生在「讀書無用」中的讀書是有特定指代的。他覺得如果讀書目的只在學位,是很可悲的事兒。尤其是中國農村的父母省吃儉用一輩子,砸鍋賣鐵就為了供孩子唸書,結果孩子培養出來,居然是遠離父母,也沒有為家鄉建設出力,那在先生看來讀書不如不讀。讀書志在聖賢,為官心存君國。先生的身上集中了傳統知識份子的理念,讀書、為官都是像堯、舜、禹一樣的精忠報國,無私忘我。讀書不是讀出個書呆子,而是要頭腦聰明,會做事,用句現在的表述,就是智商和情商要齊頭並進為好。對當代的教育制度,先生是抨擊最多的。「消磨天下英雄氣,八股文章台閣書」,為了考試,小學讀的書,中學沒有用了,中學讀的書,到大學也沒有用了。大學讀的書,對職業幫助不多。十一二歲的當代「天下英雄」已經被考試把頭腦和眼睛都消磨掉了。他是切身體會,有感而發。
先生詩詞歌賦,隨手拈來。興之所至,吟哦傳唱。有天下午,他吟唱起王勃的〈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古意撲面而來,身心愉悅。他的底子據說都是十幾歲時候讀的書,一輩子受用,越來越好,越熟越好。所以先生親自創辦吳江太湖國際實驗學校,以期從新生代上實現復興,消弭文化斷層。吳江太湖國際實驗學校很好地在實踐了先生理想的教育目標──敬業樂群。如果說一九九八年金溫鐵路全線通車,是完成了一千六百萬溫州父老的夢想,那先生一生的貢獻都無不在實踐鋪設一條傳播和弘揚中國文化的「人走的路」。所以後來聽說我們學院針對畢業後的校友,辦起了國學人文研修為主的後EMBA 項目時,先生特別高興,連連讚許,還特地為我們推薦師資。
以上內容節錄自《雲深不知處:南懷瑾先生辭世週年紀念》劉雨虹◎編.南懷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