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寂寞的書》是多年來侯德云先生文學藝術研究成果的一個縮影。《寂寞的書》所選文章不僅突顯了他平實大膽、幽默風趣的評論風格,還體現了其在言語敘事上的恰當得體。在繼承了中國古代散文和現代散文優秀傳統的同時,又受到了西方文學的影響,從而呈現出多姿多彩的特點。憑借多年從事創作及理論的研究與實踐工作,使得稿件具有內容涉獵廣泛且極具現實意義的特點。使讀者在了解作者心路歷程的同時,又極大地擴展了與文學相關的知識。
作者簡介
一九六六年四月出生。讀書人、品書人、作家,著有小說、散文隨筆集十二部,現居遼東半島。
名人/編輯推薦
序
侯德云
像我這種家庭出身的人,能成為一個讀書人,連自己都覺得奇怪。是不是命運的神搞錯了?
父親不識字,母親也不識字。小時候,家里除了糊墻的報紙,再就找不到帶字的紙了。我就是在這樣的一個家庭里長大的。長大成人,偶爾,會天真地想,我要是生在一個書香門第,那該多好啊。念頭一起,趕緊打住。別想了吧,命運這東西,由不得自己。
我說自己是讀書人,不是指我讀過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之類。嚴格說,在課堂上,也得讀書。但這種讀書是“必須”的,而不是自愿的。我固執地以為,能自愿去讀書、能把讀書當成一種生活方式的人,才是純粹的讀書人。
把讀書當成生活方式,意思是,不讀不行,不讀難受。不吃飯不喝水會死人的,不讀書,不會死人,但就是難受,極端一點的,會感到生不如死。到了這般境界,才敢說自己是一個讀書人。
這樣說來,我的讀書生涯,還是應該從兒童時代算起。家里沒有書,拿什么來讀呢?不怕,全國人民都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我也可以呀。手段很低端,跟小頑童們一起撿破爛,此外還養兔、釣魚,賣了錢,買書。先是買小人書,《沸騰的群山》之類。年齡漸長,識字漸多,開始買“大書”。我讀的第一本大書,是長篇小說《金光大道》。
在新金縣第一中學上高中的時候,我在皮口鎮的小圖書館里辦了一張借書證,欣喜若狂。早春,融雪的季節,往圖書館去,一路飛奔,雪水四濺,行人紛紛躲避,同時用憤憤的眼光看我。這一幕,至今還留在我的記憶里,總也抹不掉。從那個小圖書館里,我讀到不少冰心的作品,《繁星》《春水》什么的,還舞舞乍乍的,開始寫詩。
讀大學的時候,我的主要精力都用在課外閱讀上了。功課馬馬虎虎。老師都無奈,說:“唉,對這個學生,不能用考試成績來衡量。”
那時候,我讀得最多的,是文學書籍。也讀哲學,讀得稀里糊涂。還是覺得文學好,讀幾眼,就掉進去了。為讀書,徹夜不眠的經歷,是常有的。沒辦法,放不下。手放下了,心里也放不下。
不過真正盡興地讀書,還是在參加工作之后。工作,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一方面,是有了工資,也就是有了買書的錢。另一方面,也許是更重要的,是心態一下子放松了。不再考試了嘛。多好。工作之余,想讀書,盡管去讀好了。
工作至今,也有二十多年了。要問,這二十多年里,我都做了些什么事情,還真說不上來。雞零狗碎,不值得去說嘛。要問,這二十多年里,我讀了多少書,也說不上來。只是一直在讀,究竟多少,不知道。
但我銘記了一些作家的名字。周作人、汪曾祺、史鐵生、劉恒、阿城和阿成等等。是這一連串的名字,當然也包括一連串拗口的外國作家的名字,把我也扶持成了一個“作家”。
當然,這一時期的閱讀,范圍擴大了許多。除了文學和哲學,還有史學類、藝術類,甚至建筑類,以及不好分類的雜七雜八的書,感興趣的,都讀。像魯迅所說,“隨便翻翻”的,自然不在少數。精讀的也有。精讀的意思是,把一本硬掙掙的書,讀到軟綿綿的程度,甚至封面破了,封底破了,內頁也散落了,需要小心用膠水粘上。“讀書破萬卷”,對這個“破”字,我還是稍有體會的。也許有人會納悶,“破”的意思,可以按字面來理解嗎?我覺得未嘗不可。把一本書讀破,自然就是讀得深讀得透。不過,“萬卷”似乎要求高了些。我讀了這么多年,也不過破了十卷到二十卷。大概就這些吧。再多,就是虛夸了。而我讀破的第一本書,就是前面提到的《金光大道》。作者浩然,是我文學上的啟蒙老師。別人怎么說他,是別人的事,我不說。我不忍心對他說三道四。
最近幾年,我最感興趣的書,是史學。特別是晚清史。“海外中國學”中,關于晚清的著作,尤其值得一讀。不讀晚清史,不足以深刻了解當代中國。這是另外一個話題,這里就不啰唆了。
讀書,也不能為讀而讀。哪怕你不抱有絲毫功利心,也總得有點收獲才好。就像養花,不能為養而養,總得開出幾朵鮮艷或淡雅的花朵,才覺得夠味。
那么,讀書,到底有什么“用”呢?
想想,還是用古人的一段話來解答吧。晚明的袁中郎,在給友人的一封信中說:“學則眼開,眼開則不受瞞,可以應世,可以濟世,可以出世。”
說得好。古人就是有這般本領,能把很糾葛的問題,用簡短的語言清晰地表達出來,實在讓人佩服。
強調一句,文中的“學”字,不是指在課堂上學數理化。數理化很重要,但袁中郎的時代,對此不甚了了,也就犯不上說它。這個“學”,還是指讀書,也包括跟有見識人的交往、攀談。其實讀書,也是一種跟有見識的人交往、攀談的方式。
“不受瞞”,是讀書的第一大好處。這世上的假象太多,不被假象所迷惑,不把假象當真相,唯一的出路,是多讀書。書讀得多,目光就會深邃,就會把假象一眼洞穿。
“應世”,怎么理解呢?順應吧。在時代的潮流面前,知道自己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濟世”好理解,不過是“修身齊家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的翻版。但不能刻意而為。什么事,一刻意,麻煩就來了,就有得意和失意之別了。我的意見,能濟,需要咱去濟,就濟一下,對己對人,都有好處。不能濟,不需要咱去濟,就算了,別像屈原那樣,整天罵娘,有辱斯文呀。“出世”也好理解。以常人的眼光來看,出世,總是有點消極。我不這樣想。遇到一個非理性的時代,比如“史無前例”的什么什么時代,出世,才是最好的選擇。問題是,不讀書、沒有見識的人,你讓他出,他還找不到出路呢。
還可以補充一點,讀書,可以讓一個人身上少一些俗氣。世俗生活是美好的,我不反對。但一個人身上的俗氣太多,就不是什么好事。此病只有讀書可治。一個不讀書的人,你讓他儒雅起來,那可是大難題,是一生都解決不了的大難題,還不如讓他上吊更容易些。
讀書,不是用目光在書上一掃,就完事大吉。不是這樣。讀書也有個會不會的問題。周作人說:“讀思想的書如聽訟,要讀者去判分事理的曲直;讀文藝的書如喝酒,要讀者去辨別味道的清濁。”真是行家之言。換句話,就是要有思考,要懂得品味。有思考懂品味,才會有收獲,這也是讀書的樂趣所在。
讀書不可生吞活剝,滿腦子都是別人的思想,那不成,不小心會把自己變成書呆子。一個人變成什么都成,變成蝴蝶可以,變成魚蝦也可以,就是不能變成呆子。
汪曾祺曾經感嘆:“人總要待在一種什么東西里邊,沉溺其中。茍有所得,才能實證自己的存在,切實地掂出自己的價值。”這是肺腑之言。
就我本人來說,覺得這么多年,待在書里,挺好的一件事。不小心成為“作家”,是摟草打兔子——捎帶腳。即便不寫作,書還得照樣讀下去。不是矯情,是掏心窩子的話。
我也不指望人人都去博覽群書,都成為學者模樣的人。那不可能。當下的人,一個個都挺忙,忙得昏頭昏腦。我只是想,忙里偷閑,能拿起一本書,隨便翻翻,也是好的。總比打麻將要好些,你說是不是?
我心里藏著一句話,一直不舍得告訴別人。現在坦白了吧:人世間有一種只賺不賠的“買賣”,就是讀書。
目次
卷一 耘堂隨筆
純粹的文學和作家
文學與世俗
我讀我思
關于評論,我能說什么?
評論家,說點家常話好嗎?
評論家是需要同情的
不讀小說是對的
“文學死了”,誰會在乎?
“大文學”中的微型小說
老年文章
平淡的文章
耐讀的書
寂寞的書
我和書(代序)
卷一 耘堂隨筆
純粹的文學和作家
文學與世俗
我讀我思
關于評論,我能說什么?
評論家,說點家常話好嗎?
評論家是需要同情的
不讀小說是對的
“文學死了”,誰會在乎?
“大文學”中的微型小說
老年文章
平淡的文章
耐讀的書
寂寞的書
愛書人說
散文之“道”
文章之“雅”
文章的“耳感”
二米飯
三節棍
德云說話
寫序這件事
《花妖》自序
一走再走
消失的復州
海神娘娘
月光下的信仰
跳大神
卷二 讀來讀去
2011·讀書日記
“性靈”筆記
扯淡與“嚴肅的扯淡”
老板的白日夢
《朗讀者》的三張面孔
周作人和《游山日記》
伍爾芙談散文
“不言之妙”
“言外之意”
庫普林告訴我
尋找阿索林
孫犁二題
隨筆小說?
《包法利夫人》的兩種譯本
原來“是這樣的”
讀《大連文化散論》
再看一眼《好大雪》
閑中著色,看他《擊木而歌》
一段一段說老湯
卷三 藝苑走眼
家常詞話
狗鎮的“格蕾絲定律”
打開電視看電影
達人胡崇煒
作為藝術的攝影
閻翰的方式
半癡半黠顧愷之
顧愷之的師承
關維興,一個“親密的朋友”
趙喜海的鄉村秋色
后記
書摘/試閱
侯德云
像我這種家庭出身的人,能成為一個讀書人,連自己都覺得奇怪。是不是命運的神搞錯了?
父親不識字,母親也不識字。小時候,家里除了糊墻的報紙,再就找不到帶字的紙了。我就是在這樣的一個家庭里長大的。長大成人,偶爾,會天真地想,我要是生在一個書香門第,那該多好啊。念頭一起,趕緊打住。別想了吧,命運這東西,由不得自己。
我說自己是讀書人,不是指我讀過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之類。嚴格說,在課堂上,也得讀書。但這種讀書是“必須”的,而不是自愿的。我固執地以為,能自愿去讀書、能把讀書當成一種生活方式的人,才是純粹的讀書人。
把讀書當成生活方式,意思是,不讀不行,不讀難受。不吃飯不喝水會死人的,不讀書,不會死人,但就是難受,極端一點的,會感到生不如死。到了這般境界,才敢說自己是一個讀書人。
這樣說來,我的讀書生涯,還是應該從兒童時代算起。家里沒有書,拿什么來讀呢?不怕,全國人民都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我也可以呀。手段很低端,跟小頑童們一起撿破爛,此外還養兔、釣魚,賣了錢,買書。先是買小人書,《沸騰的群山》之類。年齡漸長,識字漸多,開始買“大書”。我讀的第一本大書,是長篇小說《金光大道》。
在新金縣第一中學上高中的時候,我在皮口鎮的小圖書館里辦了一張借書證,欣喜若狂。早春,融雪的季節,往圖書館去,一路飛奔,雪水四濺,行人紛紛躲避,同時用憤憤的眼光看我。這一幕,至今還留在我的記憶里,總也抹不掉。從那個小圖書館里,我讀到不少冰心的作品,《繁星》《春水》什么的,還舞舞乍乍的,開始寫詩。
讀大學的時候,我的主要精力都用在課外閱讀上了。功課馬馬虎虎。老師都無奈,說:“唉,對這個學生,不能用考試成績來衡量。”
那時候,我讀得最多的,是文學書籍。也讀哲學,讀得稀里糊涂。還是覺得文學好,讀幾眼,就掉進去了。為讀書,徹夜不眠的經歷,是常有的。沒辦法,放不下。手放下了,心里也放不下。
不過真正盡興地讀書,還是在參加工作之后。工作,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一方面,是有了工資,也就是有了買書的錢。另一方面,也許是更重要的,是心態一下子放松了。不再考試了嘛。多好。工作之余,想讀書,盡管去讀好了。
工作至今,也有二十多年了。要問,這二十多年里,我都做了些什么事情,還真說不上來。雞零狗碎,不值得去說嘛。要問,這二十多年里,我讀了多少書,也說不上來。只是一直在讀,究竟多少,不知道。
但我銘記了一些作家的名字。周作人、汪曾祺、史鐵生、劉恒、阿城和阿成等等。是這一連串的名字,當然也包括一連串拗口的外國作家的名字,把我也扶持成了一個“作家”。
當然,這一時期的閱讀,范圍擴大了許多。除了文學和哲學,還有史學類、藝術類,甚至建筑類,以及不好分類的雜七雜八的書,感興趣的,都讀。像魯迅所說,“隨便翻翻”的,自然不在少數。精讀的也有。精讀的意思是,把一本硬掙掙的書,讀到軟綿綿的程度,甚至封面破了,封底破了,內頁也散落了,需要小心用膠水粘上。“讀書破萬卷”,對這個“破”字,我還是稍有體會的。也許有人會納悶,“破”的意思,可以按字面來理解嗎?我覺得未嘗不可。把一本書讀破,自然就是讀得深讀得透。不過,“萬卷”似乎要求高了些。我讀了這么多年,也不過破了十卷到二十卷。大概就這些吧。再多,就是虛夸了。而我讀破的第一本書,就是前面提到的《金光大道》。作者浩然,是我文學上的啟蒙老師。別人怎么說他,是別人的事,我不說。我不忍心對他說三道四。
最近幾年,我最感興趣的書,是史學。特別是晚清史。“海外中國學”中,關于晚清的著作,尤其值得一讀。不讀晚清史,不足以深刻了解當代中國。這是另外一個話題,這里就不啰唆了。
讀書,也不能為讀而讀。哪怕你不抱有絲毫功利心,也總得有點收獲才好。就像養花,不能為養而養,總得開出幾朵鮮艷或淡雅的花朵,才覺得夠味。
那么,讀書,到底有什么“用”呢?
想想,還是用古人的一段話來解答吧。晚明的袁中郎,在給友人的一封信中說:“學則眼開,眼開則不受瞞,可以應世,可以濟世,可以出世。”
說得好。古人就是有這般本領,能把很糾葛的問題,用簡短的語言清晰地表達出來,實在讓人佩服。
強調一句,文中的“學”字,不是指在課堂上學數理化。數理化很重要,但袁中郎的時代,對此不甚了了,也就犯不上說它。這個“學”,還是指讀書,也包括跟有見識人的交往、攀談。其實讀書,也是一種跟有見識的人交往、攀談的方式。
“不受瞞”,是讀書的第一大好處。這世上的假象太多,不被假象所迷惑,不把假象當真相,唯一的出路,是多讀書。書讀得多,目光就會深邃,就會把假象一眼洞穿。
“應世”,怎么理解呢?順應吧。在時代的潮流面前,知道自己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濟世”好理解,不過是“修身齊家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的翻版。但不能刻意而為。什么事,一刻意,麻煩就來了,就有得意和失意之別了。我的意見,能濟,需要咱去濟,就濟一下,對己對人,都有好處。不能濟,不需要咱去濟,就算了,別像屈原那樣,整天罵娘,有辱斯文呀。“出世”也好理解。以常人的眼光來看,出世,總是有點消極。我不這樣想。遇到一個非理性的時代,比如“史無前例”的什么什么時代,出世,才是最好的選擇。問題是,不讀書、沒有見識的人,你讓他出,他還找不到出路呢。
還可以補充一點,讀書,可以讓一個人身上少一些俗氣。世俗生活是美好的,我不反對。但一個人身上的俗氣太多,就不是什么好事。此病只有讀書可治。一個不讀書的人,你讓他儒雅起來,那可是大難題,是一生都解決不了的大難題,還不如讓他上吊更容易些。
讀書,不是用目光在書上一掃,就完事大吉。不是這樣。讀書也有個會不會的問題。周作人說:“讀思想的書如聽訟,要讀者去判分事理的曲直;讀文藝的書如喝酒,要讀者去辨別味道的清濁。”真是行家之言。換句話,就是要有思考,要懂得品味。有思考懂品味,才會有收獲,這也是讀書的樂趣所在。
讀書不可生吞活剝,滿腦子都是別人的思想,那不成,不小心會把自己變成書呆子。一個人變成什么都成,變成蝴蝶可以,變成魚蝦也可以,就是不能變成呆子。
汪曾祺曾經感嘆:“人總要待在一種什么東西里邊,沉溺其中。茍有所得,才能實證自己的存在,切實地掂出自己的價值。”這是肺腑之言。
就我本人來說,覺得這么多年,待在書里,挺好的一件事。不小心成為“作家”,是摟草打兔子——捎帶腳。即便不寫作,書還得照樣讀下去。不是矯情,是掏心窩子的話。
我也不指望人人都去博覽群書,都成為學者模樣的人。那不可能。當下的人,一個個都挺忙,忙得昏頭昏腦。我只是想,忙里偷閑,能拿起一本書,隨便翻翻,也是好的。總比打麻將要好些,你說是不是?
我心里藏著一句話,一直不舍得告訴別人。現在坦白了吧:人世間有一種只賺不賠的“買賣”,就是讀書。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