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主要以案例研究形式來揭示民族地區傳統文化與生態保護之間的密切聯繫。前言部分通過公地悲劇這個在全世界範圍內公共資源管理和利用中面臨的困局這一典型案例來深入探討民族地區生物環境資源的保護與可持續利用以及傳統文化在其中發揮的作用;第一章介紹了我國各少數民族宗教信仰文化在生態保護中發揮的積極作用,並提出在當前社會急劇變革文化快速變遷的現實條件下如何利用傳統的宗教信仰文化促進生態環境的保護;第二章重點闡述了哈尼族傳統林業知識在當地森林生物多樣性管理和保護中發揮的功能與作用;第三章以湘西苗族傳統文化與集雨節水農業模式為案例闡述了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與可持續農業之間的關係;第四章以哈尼族傳統文化與哈尼梯田生態農業為案例闡明了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與生態農業構建的關係
名人/編輯推薦
《中國民族地區生態保護與傳統文化》可作為高等院校生態學、民族學、民族植物學、民俗學、保護生物學、環境學及其他相關專業的教材,也可供從事生態環境保護、傳統文化保護和自然資源管理等工作的管理人員和研究人員參考。
目次
叢書序
前言
第一章從公地悲劇到可持續發展
第一節公地悲劇
第二節反公地悲劇
第三節悲劇的超越
第四節傳統生態知識
第五節傳統文化研究方法芻議
第二章宗教信仰與生物多樣性保護
第一節宗教信仰與生物多樣性的關系概述
第二節信仰、儀式與生物多樣性
一、宗教信仰中的生態觀念
二、宗教儀式與生物多樣性
第三節宗教圣境與生物多樣性
一、山林自然圣境
二、廟祠圣境
三、名山水體圣境
第四節 宗教信仰與生物多樣性的可持續開發及利用
一、對神靈的敬畏規范著人們的行為
二、保護中的合理開發與利用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宗教信仰
四、建議和方法
第三章傳統文化案例研究——苗族習慣法
第一節苗族習慣法概述
一、習慣法概念陳述
二、苗族習慣法歷史與發展變化
三、苗族習慣法內容
第二節苗族習慣法研究區域概況
第三節苗族習慣法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作用
一、4個莆寨的村規民約條款統計分析
二、對集體林和私有林的影響
三、對不同樹種的保護
四、木材采伐和使用的管理
五、對其他生物資源的保護與管理
六、稻田和農作物的保護與管理
七、山林火災的防范
第四節苗族習慣法的保護與傳承分析
一、苗族習慣法現狀
二、保護與傳承的建議
……
第四章摩梭傳統母系文化與生態保護
第五章哈尼族傳統林業知識與生態保護
第六章哈尼梯田適應氣候變化案例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第七章 湘西苗族傳統文化與柑橘集雨節水農業模式
第八章 山地苗族經濟模式轉變與“生態”精神
第九章 氣候變化對滇西北藏族傳統生計知識的影響研究
第十章 政策、文化多樣性與傳統知識——以云南瀾滄江流域生態環境變遷為例
圖版
前言
第一章從公地悲劇到可持續發展
第一節公地悲劇
第二節反公地悲劇
第三節悲劇的超越
第四節傳統生態知識
第五節傳統文化研究方法芻議
第二章宗教信仰與生物多樣性保護
第一節宗教信仰與生物多樣性的關系概述
第二節信仰、儀式與生物多樣性
一、宗教信仰中的生態觀念
二、宗教儀式與生物多樣性
第三節宗教圣境與生物多樣性
一、山林自然圣境
二、廟祠圣境
三、名山水體圣境
第四節 宗教信仰與生物多樣性的可持續開發及利用
一、對神靈的敬畏規范著人們的行為
二、保護中的合理開發與利用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宗教信仰
四、建議和方法
第三章傳統文化案例研究——苗族習慣法
第一節苗族習慣法概述
一、習慣法概念陳述
二、苗族習慣法歷史與發展變化
三、苗族習慣法內容
第二節苗族習慣法研究區域概況
第三節苗族習慣法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作用
一、4個莆寨的村規民約條款統計分析
二、對集體林和私有林的影響
三、對不同樹種的保護
四、木材采伐和使用的管理
五、對其他生物資源的保護與管理
六、稻田和農作物的保護與管理
七、山林火災的防范
第四節苗族習慣法的保護與傳承分析
一、苗族習慣法現狀
二、保護與傳承的建議
……
第四章摩梭傳統母系文化與生態保護
第五章哈尼族傳統林業知識與生態保護
第六章哈尼梯田適應氣候變化案例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第七章 湘西苗族傳統文化與柑橘集雨節水農業模式
第八章 山地苗族經濟模式轉變與“生態”精神
第九章 氣候變化對滇西北藏族傳統生計知識的影響研究
第十章 政策、文化多樣性與傳統知識——以云南瀾滄江流域生態環境變遷為例
圖版
書摘/試閱
傳統知識看起來可能有很強的整體性,而在本質上是適應性的。傳統知識是由歷世歷代的地方社區人民的觀察累積起來的,這些人依賴這些傳統知識為生。因此,傳統知識是在一個漫長而且連續的過程中,通過實踐和證偽的測試,并在操作過程中,或者以口頭的方式,傳遞給下一代人的(Ohmagari and Berkes,1997)。顯而易見,并非所有的傳統實踐和信仰都具備生態保護功能,當外在條件發生改變時,一些因循守舊的傳統知識,反而可能成為生態保護的障礙。例如,在氣候變化的前提下,曾經適應良好的舊有的農業方式,可能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生態后果,但是由于傳統文化的慣性,難以改變當地人的農作方式,從而出現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在全世界范圍內,自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對于傳統知識的興趣持續增加,這是因為越來越需要從生態學的角度重新審視土著與地方社區的傳統知識與生態環境之間的互動能力。這也是本文的努力方向,就是將傳統生態知識納入到社會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分析框架之中,從而對于公地悲劇或反公地悲劇提出一種超越的路徑。”
一個目前普遍而且最典型的公地悲劇就是氣候變化。而作者理解氣候變化對于民族地區生態的影響,以及少數民族如何以傳統知識調節適應對氣候的變化,都必須在一個社會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分析框架之中進行。
首先,需要甄別出基于地方社區的傳統生態知識的管理實踐,這些實踐可能包括監測特定的資源狀態、習慣法內的資源分配與調適、處理各種沖突的案例等。值得注意的是,傳統地方社區總是優先采取舊瓶裝新酒的方式處理新問題,也就是說,盡量將一個新情況,納入到舊有的管理體系中,給出一個傳統的解釋,并按照傳統的解決方案進行實踐,直至失敗為止。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