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觀念發生史(簡體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
ISBN13:9787020102211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作者:王齊洲
出版日:2014/05/01
裝訂/頁數:精裝/497頁
規格:23.5cm*16.8cm (高/寬)
版次:一版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王齊洲編寫的《中國古代文學觀念發生史(精)》是採用“歷史文化語義學”研究中國古代文學概念的一部專著,作者將文學概念放在其所發生的整個社會歷史中進行動態考察,來清理中國文學觀念建構的過程、原因和機制,是按照“發生學”的要求去探討中國古代文學觀念的發生,來構建中國古代文學觀念發生史。本稿運用歷史學、社會學、民俗學、宗教學、藝術學、文化人類學等諸多學科的研究方法,視角新穎,觀點獨到,是研究中國古代文學概念的一部厚重的學術專著。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王齊洲編寫的《中國古代文學觀念發生史(精)》是采用“歷史文化語義學”研究中國古代文學概念的一部專著,作者將文學概念放在其所發生的整個社會歷史中進行動態考察,來清理中國文學觀念建構的過程、原因和機制,是按照“發生學”的要求去探討中國古代文學觀念的發生,來構建中國古代文學觀念發生史。本稿運用歷史學、社會學、民俗學、宗教學、藝術學、文化人類學等諸多學科的研究方法,視角新穎,觀點獨到,是研究中國古代文學概念的一部厚重的學術專著。
目次
序一 王先霈
序二 馮天瑜
緒論:中國古代文學觀念發生史研究
一、為什麼要研究中國古代文學觀念發生史
二、中國古代文學觀念發生史研究的歷史維度
三、中國古代文學觀念發生史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觀乎天文”:中國古代文學觀念的濫觴
第一節 中國古代關於文學發生的認識
第二節 中國古代關於文學觀念發生的論述
第三節 “通天”之術:上古“天文”之學的核心內涵
第四節 “觀乎天文”:中國古代文學觀念的濫觴
第二章 從“觀乎天文”到“觀乎人文”:中國古代文學觀念的視角轉換
第一節 “觀乎天文”:以周公為代表的西周統治者的文化傳承
第二節 “觀乎人文”:中國文學觀念的視角轉變
第三節 “史鑒”與“民鑒”:“觀乎人文”的兩個視點
第四節 文學在“史鑒”、“民鑒”政教活動中的發育與成長
第三章 功用與價值:春秋時期中國古代文學觀念的發展
第一節 衛武公“自儆”與禮樂制度的解構
第二節 尹吉甫“作誦”與詩歌功能的蛻變
第三節 叔孫豹的“不朽”觀與文學價值的新變
第四節 政治主體的遷移與文學觀念的發展
第四章 “詩言志”:中國古代文學觀念發生的一個標本
第一節 “詩言志”與原始樂教
第二節 “獻詩陳志”與西周禮教
第三節 “賦詩言志”與春秋詩教
第四節 “詩言志”與中國早期文學觀念發生的路徑
第五章 文治教化:孔子的文學觀念
第一節 孔子“四教”與孔門“四科”
第二節 文治教化:孔子文學觀念的核心
第三節 “志、據、依、游”與文學的學術路徑
第四節 “興、觀、群、怨”與文學的社會功能
第六章 “威儀”與“氣志”:孔子《詩》教的人格取向
第一節 “五至”、“三無”、“五起”與孔子《詩》教
第二節 “威儀”與君子人格的呈現
第三節 “氣志”與君子人格的養成
第四節 孔子《詩》教的文學思想史意義
第七章 “修辭立其誠”:孔子的修辭觀念
第一節 孔子對《周易》的認識及其論傳
第二節 “修辭”與政教變化和辭令發展
第三節 “立誠”與職業操守和文化心態
第八章 文學即人學:孔子後學的文學觀念
第一節 子游、子夏的文學觀念和文學實踐
第二節 子游、子夏對孔子文學觀念的分解
第三節 “存心”、“養性”與孟子的文學觀念
第四節 “積文學”、“隆禮法”與荀子的文學觀念
第五節 文學的人化與人的文學化:儒家後學殊途同歸
第九章 “為文學出言談”:墨子的文學觀念
第一節 墨子對孔子文學觀念的繼承
第二節 墨子對孔子文學觀念的修正
第三節 墨子文學觀念的內涵
第四節 孔、墨文學觀念的異同
第十章 “絕學無憂”與“精誠動人”:道家的文學觀念
第一節 “清靜”“無為”:老子的政治理論
第二節 “絕學無憂”:老子的文學觀念
第三節 “逍遙遊”:莊子的精神自由
第四節 “精誠動人”:莊子的文學觀念
第五節 道家文學觀念的影響
第十一章 “息文學而明法度”:法家的文學觀念
第一節 商鞅與前期法家的文學觀念
第二節 韓非的文學思想和觀念
第三節 韓非文學觀念的影響
第十二章 庠序學校:中國古代文學觀念的教育基礎
第一節 “學”與中國古代教育的符號遺存
第二節 西周的文化教育與文學發展
第三節 春秋時期的教育改革與文學勃興
第四節 文化主體變遷與文學觀念的發生
第十三章 “君子謀道”:中國古代文學觀念的主體意識
第一節 “士”與“儒”:中國早期知識份子的身份來歷
第二節 “祀”與“教”:中國早期知識份子的職業操守
第三節 “樂道忘勢”:中國早期知識份子的文化精神
第四節 “君子謀道”:中國古代文學觀念的主體意識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序二 馮天瑜
緒論:中國古代文學觀念發生史研究
一、為什麼要研究中國古代文學觀念發生史
二、中國古代文學觀念發生史研究的歷史維度
三、中國古代文學觀念發生史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觀乎天文”:中國古代文學觀念的濫觴
第一節 中國古代關於文學發生的認識
第二節 中國古代關於文學觀念發生的論述
第三節 “通天”之術:上古“天文”之學的核心內涵
第四節 “觀乎天文”:中國古代文學觀念的濫觴
第二章 從“觀乎天文”到“觀乎人文”:中國古代文學觀念的視角轉換
第一節 “觀乎天文”:以周公為代表的西周統治者的文化傳承
第二節 “觀乎人文”:中國文學觀念的視角轉變
第三節 “史鑒”與“民鑒”:“觀乎人文”的兩個視點
第四節 文學在“史鑒”、“民鑒”政教活動中的發育與成長
第三章 功用與價值:春秋時期中國古代文學觀念的發展
第一節 衛武公“自儆”與禮樂制度的解構
第二節 尹吉甫“作誦”與詩歌功能的蛻變
第三節 叔孫豹的“不朽”觀與文學價值的新變
第四節 政治主體的遷移與文學觀念的發展
第四章 “詩言志”:中國古代文學觀念發生的一個標本
第一節 “詩言志”與原始樂教
第二節 “獻詩陳志”與西周禮教
第三節 “賦詩言志”與春秋詩教
第四節 “詩言志”與中國早期文學觀念發生的路徑
第五章 文治教化:孔子的文學觀念
第一節 孔子“四教”與孔門“四科”
第二節 文治教化:孔子文學觀念的核心
第三節 “志、據、依、游”與文學的學術路徑
第四節 “興、觀、群、怨”與文學的社會功能
第六章 “威儀”與“氣志”:孔子《詩》教的人格取向
第一節 “五至”、“三無”、“五起”與孔子《詩》教
第二節 “威儀”與君子人格的呈現
第三節 “氣志”與君子人格的養成
第四節 孔子《詩》教的文學思想史意義
第七章 “修辭立其誠”:孔子的修辭觀念
第一節 孔子對《周易》的認識及其論傳
第二節 “修辭”與政教變化和辭令發展
第三節 “立誠”與職業操守和文化心態
第八章 文學即人學:孔子後學的文學觀念
第一節 子游、子夏的文學觀念和文學實踐
第二節 子游、子夏對孔子文學觀念的分解
第三節 “存心”、“養性”與孟子的文學觀念
第四節 “積文學”、“隆禮法”與荀子的文學觀念
第五節 文學的人化與人的文學化:儒家後學殊途同歸
第九章 “為文學出言談”:墨子的文學觀念
第一節 墨子對孔子文學觀念的繼承
第二節 墨子對孔子文學觀念的修正
第三節 墨子文學觀念的內涵
第四節 孔、墨文學觀念的異同
第十章 “絕學無憂”與“精誠動人”:道家的文學觀念
第一節 “清靜”“無為”:老子的政治理論
第二節 “絕學無憂”:老子的文學觀念
第三節 “逍遙遊”:莊子的精神自由
第四節 “精誠動人”:莊子的文學觀念
第五節 道家文學觀念的影響
第十一章 “息文學而明法度”:法家的文學觀念
第一節 商鞅與前期法家的文學觀念
第二節 韓非的文學思想和觀念
第三節 韓非文學觀念的影響
第十二章 庠序學校:中國古代文學觀念的教育基礎
第一節 “學”與中國古代教育的符號遺存
第二節 西周的文化教育與文學發展
第三節 春秋時期的教育改革與文學勃興
第四節 文化主體變遷與文學觀念的發生
第十三章 “君子謀道”:中國古代文學觀念的主體意識
第一節 “士”與“儒”:中國早期知識份子的身份來歷
第二節 “祀”與“教”:中國早期知識份子的職業操守
第三節 “樂道忘勢”:中國早期知識份子的文化精神
第四節 “君子謀道”:中國古代文學觀念的主體意識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書摘/試閱
第一章“觀乎天文”:中國古代文學觀念的濫觴
中國古代文學觀念發生於何時?要回答這個問題,確定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時點,無疑是十分困難的。因為中國古代文學觀念的發生與古代文學的發生相伴,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國古代文學形態與古代文學觀念形態也一直處於發展變動之中,難以用統一的標準去衡量。人們討論這一問題時,常常站在各自的立場,選取不同的角度,運用不同的方法,自然難以形成一致的意見。由於受傳統思維的局限,人們總希望這種討論應該得出一個明確的結論,或者為古代文學觀念下一個精確的定義,使它“放之四海而皆準”,這便更增加了討論的困難和研究者的壓力。當然,這不是說中國古代文學觀念發生的問題不能研究,而是提醒我們注意克服本質主義的先驗論思維模式,從宏觀的角度用發展的眼光來對這一問題作動態描述,這種描述也許更接近歷史事實本身。中國古代文學家、文論家、史學家們對於中國文學的發生和中國文學觀念的發生,提出過頗有理論意義和參考價值的描述,他們的思想成果或許會對我們有所啟發。循著他們的提示,我們可以對中國文學觀念的發生提出一種新的解釋。
第一節中國古代關於文學發生的認識
常識告訴我們,文學觀念的發生與文學的發生是密不可分的,而文學的發生過程,就呈現在文學的活動之中。有了文學的活動,就一定會有對於這種活動的某種觀念,不論這種觀念是模糊的還是清晰的;不然,這種活動就不可能有計劃合目的地進行。反之,有了文學的觀念,才能有意識地開展文學的活動,不論這種活動是幼稚的還是成熟的;不然,這種觀念就無所附麗而失去存在的價值。那麼,究竟是先有了文學的活動,然後才有文學的觀念,還是先有了文學的觀念,然後才有文學的活動,這是理論家們誰也說不清的問題。正如“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始終是一個悖論,我們可以不去管它。不過,討論中國古代文學觀念的發生,卻不可以不與中國古代文學的發生相聯繫,因為二者如影隨形,相依相伴,誰也離不開誰。因此,瞭解人們關於中國古代文學發生的認識,是探討中國古代文學觀念發生的題中應有之義。
中國文學發生於何時?對於這個問題,中國古代有兩種很有代表性的觀點,可以提供我們參考。
一日文學開始於生民之初。南朝學者沈約(441-513)在《宋書•謝靈運傳論》中說:
民稟天地之靈,合五常之德,剛柔迭用,喜慍分情。夫志動於中,則歌詠外發;六義所因,四始攸系;升降謳謠,紛披風什。雖虞、夏以前,遺文不睹,稟氣懷靈,理無或異。然則歌詠所興,宜自生民始也。①
這裡雖然沒有使用文學這一概念,但作者顯然是把歌詠當作文學來看待的。在沈約看來,歌詠是情志的表達,而人類誕生之初即“稟氣懷靈”,富有情志,故“歌詠所興,宜自生民始也”,也即文學誕生於生民之初。然而,這一結論是靠類比推理得出來的,論者自己也承認沒有客觀事實做依據,因為“虞夏以前,遺文不睹”,他只能以現有常識來判斷。而以文明人的常識來推斷野蠻人的行為,不懂得人類文化的發展是一個漫長而又艱難的過程,其結論的可靠性是值得懷疑的。況且,沈約在論證中所談到的“五常之德”以及“六義”、“四始”等人文觀念,也都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絕非生民之初即已發生的,這就使其結論帶有較多的主觀色彩。
……
中國古代文學觀念發生於何時?要回答這個問題,確定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時點,無疑是十分困難的。因為中國古代文學觀念的發生與古代文學的發生相伴,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國古代文學形態與古代文學觀念形態也一直處於發展變動之中,難以用統一的標準去衡量。人們討論這一問題時,常常站在各自的立場,選取不同的角度,運用不同的方法,自然難以形成一致的意見。由於受傳統思維的局限,人們總希望這種討論應該得出一個明確的結論,或者為古代文學觀念下一個精確的定義,使它“放之四海而皆準”,這便更增加了討論的困難和研究者的壓力。當然,這不是說中國古代文學觀念發生的問題不能研究,而是提醒我們注意克服本質主義的先驗論思維模式,從宏觀的角度用發展的眼光來對這一問題作動態描述,這種描述也許更接近歷史事實本身。中國古代文學家、文論家、史學家們對於中國文學的發生和中國文學觀念的發生,提出過頗有理論意義和參考價值的描述,他們的思想成果或許會對我們有所啟發。循著他們的提示,我們可以對中國文學觀念的發生提出一種新的解釋。
第一節中國古代關於文學發生的認識
常識告訴我們,文學觀念的發生與文學的發生是密不可分的,而文學的發生過程,就呈現在文學的活動之中。有了文學的活動,就一定會有對於這種活動的某種觀念,不論這種觀念是模糊的還是清晰的;不然,這種活動就不可能有計劃合目的地進行。反之,有了文學的觀念,才能有意識地開展文學的活動,不論這種活動是幼稚的還是成熟的;不然,這種觀念就無所附麗而失去存在的價值。那麼,究竟是先有了文學的活動,然後才有文學的觀念,還是先有了文學的觀念,然後才有文學的活動,這是理論家們誰也說不清的問題。正如“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始終是一個悖論,我們可以不去管它。不過,討論中國古代文學觀念的發生,卻不可以不與中國古代文學的發生相聯繫,因為二者如影隨形,相依相伴,誰也離不開誰。因此,瞭解人們關於中國古代文學發生的認識,是探討中國古代文學觀念發生的題中應有之義。
中國文學發生於何時?對於這個問題,中國古代有兩種很有代表性的觀點,可以提供我們參考。
一日文學開始於生民之初。南朝學者沈約(441-513)在《宋書•謝靈運傳論》中說:
民稟天地之靈,合五常之德,剛柔迭用,喜慍分情。夫志動於中,則歌詠外發;六義所因,四始攸系;升降謳謠,紛披風什。雖虞、夏以前,遺文不睹,稟氣懷靈,理無或異。然則歌詠所興,宜自生民始也。①
這裡雖然沒有使用文學這一概念,但作者顯然是把歌詠當作文學來看待的。在沈約看來,歌詠是情志的表達,而人類誕生之初即“稟氣懷靈”,富有情志,故“歌詠所興,宜自生民始也”,也即文學誕生於生民之初。然而,這一結論是靠類比推理得出來的,論者自己也承認沒有客觀事實做依據,因為“虞夏以前,遺文不睹”,他只能以現有常識來判斷。而以文明人的常識來推斷野蠻人的行為,不懂得人類文化的發展是一個漫長而又艱難的過程,其結論的可靠性是值得懷疑的。況且,沈約在論證中所談到的“五常之德”以及“六義”、“四始”等人文觀念,也都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絕非生民之初即已發生的,這就使其結論帶有較多的主觀色彩。
……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