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心靈.機器交響曲:認知科學的跨學科對話(簡體書)
滿額折

心靈.機器交響曲:認知科學的跨學科對話(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98 元
定價
:NT$ 588 元
優惠價
87512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5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心靈與機器workshop”已成立十年,每年召開一次小型學術研討會,參會者來自哲學、心理學、語言學、人工智能、腦科學等領域一批學養較高的學者,連續十年集中探討心靈與認知科學的前沿問題。本書匯集“心靈與機器workshop”的十年研究歷程各專家的研究成果,以一種輕松的筆調講述一個交叉學科共同體成長的故事,是國內認知—大腦方面領軍專家合作撰寫一部科普圖書。

作者簡介

本 書 編 委 會
董 軍 李恒威 酈全民 劉曉力 劉西瑞 羅躍嘉 陶孝云 周北海 周昌樂 朱 菁

目次

代 序
心智的涌現研究 唐孝威 001
導 言
十年交叉學科對話錄,一首認知科學交響曲
——見證“心靈與機器”共同體的成長 劉曉力 003

第一章 認知科學與哲學
哲學與認知科學的“金婚”五十年 朱 菁 022
哲學實驗 : 一種影響當代哲學走向的新方法 周昌樂 041
認知哲學的三種形態 胡新和 065
中醫的東方文化印記 :實證與理論的視角 盧煥華等 091
第二章 心靈—心理與物理
回聲論證 : 為什么科學永遠無法解釋意識 張學新 108
意識的形而上學: 從泛體驗論到兩視一元論 李恒威 121
當代意識研究中的主要困難及其可能出路 王曉陽 149
代 序
心智的涌現研究 唐孝威 001
導 言
十年交叉學科對話錄,一首認知科學交響曲
——見證“心靈與機器”共同體的成長 劉曉力 003

第一章 認知科學與哲學
哲學與認知科學的“金婚”五十年 朱 菁 022
哲學實驗 : 一種影響當代哲學走向的新方法 周昌樂 041
認知哲學的三種形態 胡新和 065
中醫的東方文化印記 :實證與理論的視角 盧煥華等 091
第二章 心靈—心理與物理
回聲論證 : 為什么科學永遠無法解釋意識 張學新 108
意識的形而上學: 從泛體驗論到兩視一元論 李恒威 121
當代意識研究中的主要困難及其可能出路 王曉陽 149

現象學的自然化運動: 立場、意義與實例 陳 巍 170

第三章 機器—智能與認知
薩伽德如何面對心智的計算主義遭遇的挑戰 劉曉力 186
書法創作過程與形象思維模擬 董 軍 潘云鶴 195
維特根斯坦的“感知—語義連續論”和機器視覺研究 徐英瑾 212
德雷福斯的“無表征智能”及其挑戰 孟 偉 232
第四章 語言—邏輯與認知
從概念空間到范疇空間
——邏輯學與概念的涉身性 周北海 250
何為概念?
——對三種概念本質理論的分析 郁 鋒 269
概念隱喻的文化研究路徑 任曉明 董云峰 293
非概念論與模態信息論 劉 鋼 307
第五章 情感—意識與大腦
情緒與認知的神經基礎 羅躍嘉等 326
當經濟學遇到了腦科學
——神經經濟學的誕生和啟示 馬漫索等 346
生理心理學: 一門探索心理活動、行為活動以及
神經活動之間交互作用的科學 李 量 359
基于激勵均勢擴散模式的神經系統動力學模型及
動力學過程對認知操作的廣泛表達意義 危 輝 375
第六章 感知—行動與自我
窄記憶和寬知識
——外在論和自我知識相容性問題的一個解決方案 田 平 404
經驗、概念與信念
——兼答王華平 唐熱風 421

概念內容及其感覺運動依賴
——基于感覺運動技能的概念論辯護 陶孝云 439
知覺二重論概要 陳 剛 459
第七章 心靈—身體與世界
表征的基礎 劉西瑞 488
意向性的計算解釋 酈全民 502
自語境化 : 一種科學認知新進路 魏屹東 楊小愛 521
延展心靈論題與認知的標志之爭 黃 侃 541
后記 556

顯示全部信息

書摘/試閱

導 言
十年交叉學科對話錄,一首認知科學交響曲
——見證“心靈與機器”共同體的成長
劉曉力
中國人民大學
你認為人之為人的本性是什么?人和其他動物的區別何在?你認為機
器有心嗎?喜怒哀樂、愛恨情仇是人類獨有的嗎?我們是如何認識外部世
界的,又是如何認識自我的?人的意識和自我意識、人的心理活動、心理
過程和心理事件可以用今日科學清楚明白地說明嗎?我們思考、推理、意
識、情感、感知的機制是什么?心靈—大腦—機器的關系如何,心靈—身
體—世界的關系如何?你認為,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屬于哲學還是屬于科
學?
正是為了研究這些問題、研究人類心靈的本質和認知過程及其內在機
制,20 世紀中期誕生了一門稱作“認知科學”的前沿學科。1978 年由美
國 Sloan 基金會給出如下六角形圖刻畫認知科學的學科特性,將它作為哲
學、心理學、神經科學、計算機科學、語言學和人類學交叉構成的一個學
科群(其中的實線表示的是在當時已經建立起來的實質性交叉研究,虛線
表示的是在當時有待建立的交叉研究) ; 1979 年國際認知科學學會成立,
以如下六角迷宮圖作為會標。
正是這樣一個大的交叉學科群獨有的魅力,以及所探索的問題的豐富

意義,吸引了本書作者這樣一批有著不同學科背景、來自不同大學和科研

院所的學者們聚集在“心靈與機器研討會”的名義下 ,進行了長達十年的
跨學科對話,奏響了一首心靈—機器的交響曲。這十年間討論了哪些有趣
的話題,又有著什么引人入勝的故事?這要從一個共同體的誕生講起。
一個創意、一次合作
2003 年夏季的一個夜晚,在廣州珠江的一艘游輪上,我和一同來參加
中山大學“邏輯與認知會議”的劉西瑞老師一邊欣賞著珠江兩岸絢麗迷人
的夜景,一邊閑聊著會內會外的各種話題。
劉老師是汕頭大學的教授,心理學出身的她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陳元輝
教授指導下獲得科學哲學博士學位,對人工智能哲學頗有研究,她與王漢琦
先生合作出版的譯著《人工智能哲學》在國內有很大影響。2003年時的我,
正對認知科學、人工智能哲學等話題深感興趣,在《中國社會科學》和《哲
學研究》分別發表了《認知科學研究綱領的困境與走向》和《計算主義質
疑》的文章,一心想著能和從事認知研究的科學家建立聯系。當游船行駛到
江心,望著水中色彩各異的游船和兩岸燈光交相輝映的畫面,我們的談話也
慢慢聚焦在同一個想法上——希望能和人工智能或其他認知科學的學者有更
多的交流,使哲學研究的視野更開闊些、討論的問題更深入些。至少我當時
的想法是,研究認知科學哲學應當更多地向工作中的認知科學家學習,了解
他們正在做什么、有哪些值得借鑒的思想和研究方法。這樣的想法也與我是
數學出身、又讀了些邏輯,有幸在北京大學孫小禮教授的指導下獲得科學哲
學博士學位有關。北大數學系畢業的孫小禮是一位在中國積極倡導自然科學
與人文社會科學聯盟并身體力行半個世紀的學術領袖之一,可以說科學哲學
的研究傳統和孫老師的榜樣作用對于我的學術觀念影響深遠。
那天我與劉西瑞老師的想法不謀而合,我們都感到非常興奮,隨即商
定發起一次會議,以尋求和人工智能學者的交流對話的機會。
我是一個打定主意做什么事就會雷厲風行、義無反顧走到底的執著之
人。回到北師大,我開始與早有此類想法的幾位朋友聯絡實施這個創意。
事實上,2002 年秋季的一個下午,我曾和北京大學的劉壯虎、周北海、中
國社會科學院的李小五、中國科學院軟件所的楊東屏幾位邏輯學者與中國
科學院計算所的史忠植教授有過一次跨學科交流會面。那天我們參觀了
“中科院智能信息處理重點實驗室” ,還在郭林家常菜館共進晚餐,表達了
我們希望有機會與人工智能專家合作的良好愿望。史教授當時的一段話我
至今記憶猶新 :今天的機器智能的水準還非常低,目前人工智能的研究可
以說舉步維艱,每向前邁出一步我們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要達到人工智
能最初的目標非常困難,這其中不僅僅是硬件技術的問題,而是缺少底層
的理論設計,缺少恰當提出問題并能找到解決之道的基礎理論,因此非常
需要邏輯學家的貢獻 ;目前人工智能的策略不是追求總體目標,而是立足
一個一個解決局部問題,往往只是追求找到局部有效的算法。他的話讓我
感觸良多,體會到基礎理論研究對于人工智能的重要。那次,可以說是我
們幾位與人工智能專家有望跨學科交流的一次嘗試。
當時的劉壯虎是北京大學哲學系邏輯教研室主任,他從北京大學數學
系畢業后經由丁石孫校長舉薦到哲學系從事數理邏輯教學,后來在可計算性
理論界前輩楊東屏教授指導下完成了計算復雜性方面的碩士論文。由于在鄰
域語義學上有獨到見地,在邏輯界嶄露頭角,那一陣正對多主體認知邏輯進
行潛心研究,業余時間還是一個網絡燈謎協會的版主。與劉壯虎同一個教研
室的周北海,則是中國著名邏輯學家王憲鈞先生的親傳弟子,從本科到博
士學習直到作教授一直堅守在北京大學邏輯門,他的模態邏輯研究在國內占
有重要地位, 《模態邏輯》一書已經成為國內廣泛采用的教材,他還曾在國
際《符號邏輯雜志》上發表論文。那時的周北海正潛心研究語言邏輯和人工
智能中應用的非單調邏輯,經常在邏輯討論會上笑瞇瞇地談及“描述‘鳥會
飛’這類的概稱句的邏輯”如何如何。最初在社科院邏輯室工作、后來調到
中山大學的李小五恰巧與周北海同年同月同日生,又同是北京大學邏輯專業
畢業,特殊的緣分使兩人私交甚篤。李小五最早研究的是歸納邏輯,后來轉
向人工智能的邏輯,現在已經有包括《條件句邏輯》等多部著作問世了。命
運的機緣巧合以及在北京大學邏輯專業讀書和工作的經歷使他們三位成為打
不散的好兄弟。一位思維活躍、無拘無束、口無遮攔; 一位勤奮嚴謹、點子
多有抱負; 另一位則自稱“遠離江湖” 、浪漫瀟灑。他們三位一見面總是要
無休止地爭論什么是認知主體、什么叫有心的機器等老的和新的話題,而且
往往各持己見爭得面紅耳赤卻絲毫不傷彼此情誼。這三位中可以說周北海
對“心靈與機器研討會”傾注的心血是最多的,也是他從另一個渠道與周昌
樂聯絡,一起促成了“心靈與機器研討會”第一次會議的召開。而且每次會
議,包括主題的設定、會議通知的文字、會議日程等具體事項他都會親力親
為、反復修改定奪,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學術領導者。
可以不夸張地講,我自己對心靈哲學與認知科學的學術興趣所以能夠
持續到今天,應當慶幸我結識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學界朋友,他們給了我許
多可貴的啟發和幫助。說來,我與“心靈與機器”另外一位核心人物周昌
樂教授的相識還真有點兒戲劇性。2000 年我的《理性的生命——哥德爾
思想研究》一書出版,周昌樂寫信給當時還在內蒙古大學工作的我,信中
談及他對哥德爾也有著同樣的研究興趣,在“機器能否超越人類心智”問
題上與我有相同的立場,并寄來了他那部思想深邃、圖文并茂的《無心的
機器》一書,讀過之后我確有 “覓得學術知音”的感覺。轉年,記得我已
經調到北師大快一年了,周昌樂借到北京開會的機會約我見見面聊一聊。
不想,那天他邁進我辦公室的第一句話竟是, “哦?原來你是位女同志
啊”!落筆至此,他那略帶沙啞的磁性嗓音和爽朗的笑聲猶然在耳。也是
那次見面后彼此的接觸和了解更深了,我們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我非常
欽佩他淵博的學識和極具創造性的頭腦,他那超凡脫俗的生活態度總是給
人樂觀向上的感染力。周昌樂是數學出身又讀了計算機專業的碩士,后來
追隨“北大才子”馬希文教授在北京大學攻讀計算語言學博士學位。他的
研究橫跨哲學、認知邏輯、機器翻譯、藝術認知等多個領域,除了《無心
的機器》 、還出版過《認知邏輯導論》等著作。更有意思的是,這位深得
導師真傳,文理兼通、樂觀豁達的才子型學者居然還對佛教有著親歷的深
刻體驗,將自己對佛教經典的真知灼見寫進了《禪悟的實證》一書。
與周昌樂商量辦會的事情時,他正是浙江大學人工智能研究所副所
長,即將調往廈門大學計算機系,恰好是個機會,在周北海、劉壯虎、劉
西瑞、劉曉力的積極熱情地推動下,很快就敲定 2004 年金秋 10 月在廈門
大學召開“人工智能與哲學”會議。
2003—2004 年間,就是我們這幾位背景不同、性格各異卻志趣相合,
有著同樣的跨學科交流意愿的“三劉二周” (劉西瑞、劉曉力、劉壯虎、
周北海、周昌樂)共同發起了后來方顯“意義重大”的“心靈與機器”第
一屆會議,當時商定由北京大學“認知邏輯”項目組、北京師范大學“認
知科學中的哲學問題”項目組、汕頭大學“人工智能哲學”項目組和廈門
大學人工智能研究所聯合主辦。
一個沙龍、一支團隊
2004 年 10 月,依山傍海、氣候宜人、風景如畫的廈門大學迎來了一
批思想活躍的學者, “全國人工智能與哲學研討會”正式在這里召開。通
知上這樣寫著“會議討論人工智能、認知科學基本理論問題和相關的哲學
問題,為從事人工智能研究、邏輯與哲學研究以及從事認知科學研究的學
者提供一個交流平臺,目的是加強學界溝通,促進交叉研究。會議為小型
研討會,由長期對此方向有所研究和思考的學者參加,以主題發言和討論
為主。會議以問題為中心,重在學術討論,免去各類儀式,原則上不安排
游覽活動” ,聽著就有吸引力。
邀請參會的代表來自汕頭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廈門大
學、中國科學院計算所、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中國科技大學、中國
科學院研究生院、東華大學、浙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香港大學的邏
輯、哲學、心理學、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神經科學領域學者,共計 20
余人。會議報告分別有 :劉曉力的“認知科學的幾個基礎理論假設” 、汪
云九的“認知科學與意識” 、張學新的“思維的神經生理研究(fMRI)進
展” 、周昌樂的“走向實驗的哲學 :透視哲學研究中的計算模擬方法” 、劉
壯虎的“多主體認知系統的理論模型” 、陳小平的“人工智能若干基本問
題與進展” 、趙川的“智能科學的使命” 、于劍的“機器學習中的教學間斷
理論” 、史忠植的“智能科學中的邏輯問題” 、劉西瑞的“人工智能中的認
識論問題” 、陳嘉明的“當代知識論的確證問題” 、朱菁的“關于意圖與行
動的哲學思考” 、田平的“符號計算主義與意向實在論” 、酈全民的“基于
虛擬機的認知計算主義” 。
這些報告總體上涉及認知科學、人工智能、認知和智能的哲學問題。
因為是第一次不同學科相聚對話,究竟要講什么,大家似乎并沒有太大的
譜兒,提交的報告題目都偏大偏泛。盡管沒能依照統一的規范專業地聚焦
問題討論,但是當三天的會議在激烈爭論的氛圍中落下帷幕時,代表們卻
意猶未盡,紛紛建言獻策,希望辦成每年一屆的常設會議繼續更深層對
話。我還提議把“人工智能與哲學”這個稍顯寬泛直白的名稱替換為一個
更富有詩意的名稱。當最后一天代表們即將各奔東西,在大廳里等候送行
的汽車時,朱菁教授提議將其更名為“心靈與機器研討會” 。其中的“心
靈”和“機器”都可以作為隱喻理解,即哲學與認知科學的平等對話,聽
上去也更有國際范兒。國際上有一本 1991 年創刊、名為《心靈與機器》
(Minds and Machines)的雜志,內容涉及人工智能、認知科學和哲學研究
中的許多基本問題。
從 2004 年起,迄今為止“心靈與機器研討會”已經成功舉辦了整整
十屆,稱為“研討會”也好、 “沙龍”也好、 “論壇” 、 “工作坊”也罷,十
年來她真正成為一個組織松散卻極具凝聚力的學者聯盟。十年前參會者也
絕對不會想到,這次認知科學學者與哲學學者的思想邂逅和心靈溝通,不

僅匯聚了“心靈與機器”研究隊伍的核心力量,更為今后開創了一個值得
珍視的學術交流的傳統。每一屆的年會承辦方不同,會議主題多樣,卻是
許多學者翹首企盼、一次也不愿錯過的學術盛會,如果有哪次因為出國或
其他原因不能參加,都會覺得十分的遺憾。十年來會議承辦者分別是廈門
大學周昌樂(第一屆) 、北京大學周北海、劉壯虎(第二屆) 、浙江大學黃
華新(第三屆) 、華東師范大學酈全民(第四屆、第八屆) 、山西大學殷杰
(第五屆)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馬原野(第六屆) 、中科院蘇州納米技
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董軍(第七屆) 、中國人民大學劉曉力和北京師范大
學羅躍嘉(第九屆) 、汕頭大學劉西瑞(第十屆) 。
在廈門會議上我有幸與另外幾位學者近距離接觸、也領教了十年間
做出突出貢獻的幾位青年才俊的風采,日后他們都成為“心靈與機器”的
精英和中堅力量。北京師范大學的田平教授是在美國圖蘭大學(Tulane 
University)著名認知哲學家博格丹(R. J. Bogdan)教授門下獲得博士學
位的。她那部《自然化的心靈》是我走進心靈哲學的入門之書,相信也是
國內許多喜歡心靈哲學的學子們的必讀書目,那種清晰明白的提問方式和
娓娓道來絲絲入扣的哲學分析的功夫著實了得。當然,我更欣賞她一向為
人低調、勤勉嚴謹深得同行贊譽的人品和學品,可以說田平是國內哲學界
少有的幾位“最優秀的女學者”之一。每次在“心靈與機器”會上我與田
平和劉西瑞老師碰面都感到親切溫馨,也一定會拍張合影留念。另一位是
現在社科院哲學所工作的唐熱風博士。她從北京大學心理系畢業后赴英留
學,獲得了倫敦大學學院哲學博士學位,是一位心靈哲學和麥克道威爾思
想專家,著有《心與世界》 。她的優雅美麗和學問的精致深受同行的欣賞
和學生的愛戴。從 1998 年相識以來,我和田平、唐熱風成了在京的三個
最要好的女性同行朋友。只是唐熱風一向不愿參加外地學術活動, “心靈
與機器研討會”恐怕只參加過兩次。
“心靈與機器”另一位核心人物不能不談到現在中山大學邏輯與認知
研究所工作的朱菁教授。他本科畢業于中國科技大學計算機系,之后在
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導師是世界級認知科學家和哲學
家薩伽德(P. Thagard)教授,是國際認知科學學會的 81 位會士之一。朱
菁在認知科學和認知哲學方面有非常高的造詣,是國內少有的哲學研究
工作得到國際學界認可的學者之一,他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上關于意動
(volition) 、意志和行動方面的系列文章被包括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在內的
國外學者引用超過 300 次,其中多篇曾被德、英、法、巴西、日本等學者
選為研究生課程重要閱讀文獻,他入選過 2008 年教育部“長江學者”特
聘教授。目前他對于正在興起的實驗哲學進行著有系統的反思研究。值得
稱道的是,為人謙虛低調、外表平靜的朱菁卻是一位有著遠大抱負和責任
感的學者,對于哲學與認知科學家之間的交流合作,以及提升“心靈與機
器研討會”學術研究的國際化上,是一個積極的倡導者和行動者。他曾在
2010 年北京召開的第七屆國際認知科學大會特別設立的心靈哲學分會場擔
任主持之一。
2003 年出席廈門會議還有一位目前在復旦大學心理系工作的張學新教
授,他當年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后來獲得中國科大生物物理專業碩
士后攻讀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博士學位、在耶魯大學心理系從事過博士后
研究又在香港中文大學心理系人較多年。他利用腦神經科學技術研究漢字
信息加工和心理語言學,特別對中文閱讀和漢字信息加工的獨特性做出了
重要結果。
李恒威教授是浙江大學語言與認知研究中心的一員干將,是個勤奮、
高產、有創見的青年學者。他工科出身卻對西方哲學情有獨鐘,在浙江大
學夏基松教授名下獲得西方哲學博士學位后,又在唐孝威院士指導下完成
關于意識研究的博士后項目。可以說他在譯介國外認知科學哲學思想,出
版《語言與認知譯叢》工作中功不可沒,他在國內第二代認知科學理論的
研究中有突出貢獻,出版過《生活世界復雜性及其認知動力模式》和《自
我感與自我意識》等。特別是他將東方的心學和佛教傳統與西方認知科學
進行關聯的研究,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酈全民是華東師范大學的教授,物理學出身又獲得科學哲學碩士學
位的他,是國內計算主義立場的堅定捍衛者,出版過《用計算的觀點看世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512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