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鄉記:我們所看到的鄉土中國(簡體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近距離看中國
ISBN13:9787506074513
出版社:人民東方出版社(東方社)
作者:賀雪峰
出版日:2014/06/01
裝訂/頁數:平裝/260頁
規格:20.8cm*14.6cm (高/寬)
商品簡介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故鄉,但每次回鄉,我們看到的卻是一個曾經熟悉,如今陌生的故鄉。是時代巨變,還是城鄉中國的巨大反差讓我們焦慮不安?
《回鄉記》以春節回鄉見聞的方式,呈現了全國二十多個地區年味風俗、婚育嫁娶、鄉村經濟、村莊秩序的變化,記錄和呈現了這個充滿焦慮與鄉愁的鄉土中國另一面。
《回鄉記》以春節回鄉見聞的方式,呈現了全國二十多個地區年味風俗、婚育嫁娶、鄉村經濟、村莊秩序的變化,記錄和呈現了這個充滿焦慮與鄉愁的鄉土中國另一面。
書摘/試閱
鄉愁是對記憶的補償
梳理家鄉的歷史是為了給我們接下來的故事劃定一個時空的經緯,以便知道我們一路究竟從
何走來,盡管我們不知將要走向何處。我們每個人都帶著社區的記憶走向外面的世界,并構成我們與之互動的基本參照系及價值觀念的最初源泉,作為農家子弟,這一意義與價值的基本載體與單位就是生我養我的村莊(實際上是擴大了的村莊)。
我小的時候,大概有十歲左右吧,有一項很特別的能力,根據有限的信息(平時家人告訴的),推己及人,能夠推出我們村幾乎所有的人按照輩分我該怎么稱呼他(她)們,直到現在,我姐姐有時候還要向我請教。當然這并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本領,但至少說明我幾乎認識村里的每一個人。那時,每個班級總有六七十個學生,但當我上高中的時候,還是那所小學,每個班級卻只有幾個最多十幾個學生了。我總覺得,這些年來村里的人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如果以前可以用“一群群”來形容孩子的話,現在則只能用“一個個”了,村里再也沒那么熱鬧,那么有生氣了。這些年來,老人們一個個先后離世,村外的耕地里平添了一個又一個的墳頭,年輕的女人們紛紛外嫁了,同時也娶進來一個個年輕的女子,生下了一個個小小的孩子,孩子們都在慢慢地長大,我卻不大認得他們,他們可能更不大認識我。
村里的人外遷了一批又一批,他們也許還會回來,也許再不會回來。有那么多曾與我一起成長在村里一起記憶在村里的人,今生可能再不能相見。
有人說,每個人的故鄉都在死去,尤其對于我們這些注定要出走的人來說,故鄉卻再也回不去,因此鄉愁只是一種記憶的補償,它會為我們慢慢編織一個個美麗而溫存的夢,夢里有淚卻不咸,有花卻不香。鄉愁擋不住時間的腳步,我們畢竟回不到過去,我們有足夠的理由說自己的故鄉美,我們也有足夠的理由找到它值得詛咒的地方,就當傷感徘徊在這陌生的熟悉與熟悉的陌生之間時,我們知道,我們的故鄉再也不是以前的那個故鄉了。我們必須敬畏過去,我們也須敬畏現在,將來如何不得而知,故鄉畢竟不在我們手中流轉。
斟一杯濁酒敬故鄉,為我二十余年的故鄉情!
記錄和呈現巨變時代的鄉土中國
中國是一個具有濃烈“鄉土”味的國家。每一個個體,不需要縱向上溯得太遠,也不需要橫向擴展得太開,你就能夠發現自己與鄉村之間的息息關聯。“鄉村”,作為中國現代化的蓄水池和穩定器,構成了整個社會的底色,也成為了絕大多數人安放心靈的精神家園。鄉村的前途,關系到國家的前途,更關系到每個人的前途。
進入21 世紀前后,中國鄉村社會出現了巨變,可謂“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概括來看,這種巨變表現在三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是治理之變。2006 年取消了延續千年的農業稅,而且還大規模地向農村進行財政轉移支付, 目前國家財政每年向農村的轉移支付規模超過萬億。取消農業稅和國家向農村大規模輸入資源,極大地改善了國家與農民的關系,之前基于稅費收取所形成的鄉村治理體制不再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國家與農民的關系開始變得松散。
第二個層面是村莊基礎結構之變。進入新世紀前后,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城務工經商,之前相對封閉且穩定的村莊邊界大開,村莊社會結構迅速改變。村莊社會結構的改變起于一百多年前的現代化,器物層面的現代化推動了經濟、制度和觀念等現代性巨變。在現代性的沖擊下,傳統鄉村社會中的諸多基礎性結構,如宗族、門子等超家庭的地緣與血緣共同體解體,依托于超家庭結構的村莊內生秩序機制及地方性規范隨之解體。
第三個層面是價值之變。傳統中國農民有著強烈的生兒育女、傳宗接代的觀念,“生兒子、娶媳婦、抱孫子”成為農民人生“三步曲”。到了20 世紀末,全國絕大多數地區農民的生育觀念都已改變,傳宗接代的觀念大為淡化。“只生一個好、無論子或女”,已在大多數農村成為現實。一旦“傳宗接代”這個千年以來一直支撐農民人生意義的價值失落,農民安身立命的基礎就會出現問題。
發生在世紀之交的以上三層巨變都可以看作是現代化建設的后果。現代化不只是工業化,而且是現代的組織方式與思維觀念對傳統的替代。鄉村社會基本秩序由之前的內生為主變成國家基層政權建設的組成部分,外生秩序逐漸代替了內生秩序。與此同時,現代性也通過國民教育改變了延續千年的價值體系。
一方面是巨變,另外一個方面,中國農村地域廣闊,不同地域之間差異巨大。這個差異不僅表現在城鄉之間,表現在大中城市郊區與邊遠地區農村之間,表現在東部沿海地區與中西部地區之間,還表現在南方農村、中部農村和北方農村之間。
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是一個主要從事“三農”問題研究的學術機構,長期在全國農村駐村調研。中心絕大多數師生來自農村,他們在農村調研,觀察思考這個巨變時代的“三農”問題,投入了巨大感情。學術研究必須客觀冷靜。然而,一個冷靜的觀察者,真正認識自己的家鄉卻很難,因為生于斯長于斯的家鄉,一切都是那么的理所當然。只有到全國不同地區的農村調研,看到了不同區域經濟社會文化下有所差異的變化邏輯,才會對一切都理所當然的家鄉“陌生”起來。這樣一種“陌生”起來的家鄉認識,與僅僅回鄉感受到的變化和引發的鄉愁,還是有很大差異的。
梳理家鄉的歷史是為了給我們接下來的故事劃定一個時空的經緯,以便知道我們一路究竟從
何走來,盡管我們不知將要走向何處。我們每個人都帶著社區的記憶走向外面的世界,并構成我們與之互動的基本參照系及價值觀念的最初源泉,作為農家子弟,這一意義與價值的基本載體與單位就是生我養我的村莊(實際上是擴大了的村莊)。
我小的時候,大概有十歲左右吧,有一項很特別的能力,根據有限的信息(平時家人告訴的),推己及人,能夠推出我們村幾乎所有的人按照輩分我該怎么稱呼他(她)們,直到現在,我姐姐有時候還要向我請教。當然這并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本領,但至少說明我幾乎認識村里的每一個人。那時,每個班級總有六七十個學生,但當我上高中的時候,還是那所小學,每個班級卻只有幾個最多十幾個學生了。我總覺得,這些年來村里的人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如果以前可以用“一群群”來形容孩子的話,現在則只能用“一個個”了,村里再也沒那么熱鬧,那么有生氣了。這些年來,老人們一個個先后離世,村外的耕地里平添了一個又一個的墳頭,年輕的女人們紛紛外嫁了,同時也娶進來一個個年輕的女子,生下了一個個小小的孩子,孩子們都在慢慢地長大,我卻不大認得他們,他們可能更不大認識我。
村里的人外遷了一批又一批,他們也許還會回來,也許再不會回來。有那么多曾與我一起成長在村里一起記憶在村里的人,今生可能再不能相見。
有人說,每個人的故鄉都在死去,尤其對于我們這些注定要出走的人來說,故鄉卻再也回不去,因此鄉愁只是一種記憶的補償,它會為我們慢慢編織一個個美麗而溫存的夢,夢里有淚卻不咸,有花卻不香。鄉愁擋不住時間的腳步,我們畢竟回不到過去,我們有足夠的理由說自己的故鄉美,我們也有足夠的理由找到它值得詛咒的地方,就當傷感徘徊在這陌生的熟悉與熟悉的陌生之間時,我們知道,我們的故鄉再也不是以前的那個故鄉了。我們必須敬畏過去,我們也須敬畏現在,將來如何不得而知,故鄉畢竟不在我們手中流轉。
斟一杯濁酒敬故鄉,為我二十余年的故鄉情!
記錄和呈現巨變時代的鄉土中國
中國是一個具有濃烈“鄉土”味的國家。每一個個體,不需要縱向上溯得太遠,也不需要橫向擴展得太開,你就能夠發現自己與鄉村之間的息息關聯。“鄉村”,作為中國現代化的蓄水池和穩定器,構成了整個社會的底色,也成為了絕大多數人安放心靈的精神家園。鄉村的前途,關系到國家的前途,更關系到每個人的前途。
進入21 世紀前后,中國鄉村社會出現了巨變,可謂“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概括來看,這種巨變表現在三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是治理之變。2006 年取消了延續千年的農業稅,而且還大規模地向農村進行財政轉移支付, 目前國家財政每年向農村的轉移支付規模超過萬億。取消農業稅和國家向農村大規模輸入資源,極大地改善了國家與農民的關系,之前基于稅費收取所形成的鄉村治理體制不再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國家與農民的關系開始變得松散。
第二個層面是村莊基礎結構之變。進入新世紀前后,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城務工經商,之前相對封閉且穩定的村莊邊界大開,村莊社會結構迅速改變。村莊社會結構的改變起于一百多年前的現代化,器物層面的現代化推動了經濟、制度和觀念等現代性巨變。在現代性的沖擊下,傳統鄉村社會中的諸多基礎性結構,如宗族、門子等超家庭的地緣與血緣共同體解體,依托于超家庭結構的村莊內生秩序機制及地方性規范隨之解體。
第三個層面是價值之變。傳統中國農民有著強烈的生兒育女、傳宗接代的觀念,“生兒子、娶媳婦、抱孫子”成為農民人生“三步曲”。到了20 世紀末,全國絕大多數地區農民的生育觀念都已改變,傳宗接代的觀念大為淡化。“只生一個好、無論子或女”,已在大多數農村成為現實。一旦“傳宗接代”這個千年以來一直支撐農民人生意義的價值失落,農民安身立命的基礎就會出現問題。
發生在世紀之交的以上三層巨變都可以看作是現代化建設的后果。現代化不只是工業化,而且是現代的組織方式與思維觀念對傳統的替代。鄉村社會基本秩序由之前的內生為主變成國家基層政權建設的組成部分,外生秩序逐漸代替了內生秩序。與此同時,現代性也通過國民教育改變了延續千年的價值體系。
一方面是巨變,另外一個方面,中國農村地域廣闊,不同地域之間差異巨大。這個差異不僅表現在城鄉之間,表現在大中城市郊區與邊遠地區農村之間,表現在東部沿海地區與中西部地區之間,還表現在南方農村、中部農村和北方農村之間。
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是一個主要從事“三農”問題研究的學術機構,長期在全國農村駐村調研。中心絕大多數師生來自農村,他們在農村調研,觀察思考這個巨變時代的“三農”問題,投入了巨大感情。學術研究必須客觀冷靜。然而,一個冷靜的觀察者,真正認識自己的家鄉卻很難,因為生于斯長于斯的家鄉,一切都是那么的理所當然。只有到全國不同地區的農村調研,看到了不同區域經濟社會文化下有所差異的變化邏輯,才會對一切都理所當然的家鄉“陌生”起來。這樣一種“陌生”起來的家鄉認識,與僅僅回鄉感受到的變化和引發的鄉愁,還是有很大差異的。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