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清朝這些朝堂之上正襟危坐、高高在上的皇帝,在后宮之中和他們的妻妾兒女過著怎樣的家庭生活?接近權力巔峰的清宮嬪妃們,過的真是“一朝入選帝王宮,萬千寵愛于一身”的生活嗎?清東陵文物管理處研究室主任李寅“百家講壇”三度開講,為我們講述清代十二帝王的后宮生活,揭開那些鮮為人知的后宮疑案。
《清十二帝后宮疑案(附光盤)》窺探出帝王不為人知的另一面,讓我們對清朝十二帝的了性格、志趣等有更全面、客觀的認識,從而進一步了解這十二位帝王。
《清十二帝后宮疑案(附光盤)》窺探出帝王不為人知的另一面,讓我們對清朝十二帝的了性格、志趣等有更全面、客觀的認識,從而進一步了解這十二位帝王。
作者簡介
李寅,男,1965年9月出生,1990年畢業于河北大學歷史系歷史專業,副研究員。唐山市政協常委,清東陵文物管理處研究室主任。中國清宮史學會、中國紫禁城學會、河北省博物館學會會員,灤河文化研究會理事,遵化文史研究會理事。出版專著三部:《清東陵揭秘》《清代帝陵》《清代后宮》,與人合著六部,先后在省級以上刊物中發表有價值的論文、考據文章達80余篇。
先后在中央電視臺《探索與發現》《千年古縣》《走遍中國》《走進科學》《國寶檔案》《法制一線》等欄目組以專家身份接受采訪,并在北京電視臺、河北電視臺、遼寧衛視、東南衛視、臺灣東森電視臺、臺灣TVBS電視、臺灣年代電視臺、香港衛視中文臺等多家電視臺制作文化類專題節目。2008年,被評選為唐山市優秀青年專家。
先后在中央電視臺《探索與發現》《千年古縣》《走遍中國》《走進科學》《國寶檔案》《法制一線》等欄目組以專家身份接受采訪,并在北京電視臺、河北電視臺、遼寧衛視、東南衛視、臺灣東森電視臺、臺灣TVBS電視、臺灣年代電視臺、香港衛視中文臺等多家電視臺制作文化類專題節目。2008年,被評選為唐山市優秀青年專家。
名人/編輯推薦
六宮粉黛千百媚,可嘆落到帝王家。接近權力巔峰的女人,她們的悲歡愁喜誰人知曉?《清十二帝后宮疑案(附光盤)》由百家講壇資深主講人、清宮廷史專家李寅,揭秘清朝十二帝后宮疑案。講述了清朝從開國的太祖努爾哈赤到末代皇帝溥儀等十二位皇帝的后宮生活。
目次
第一章 努爾哈赤休妻殺子之謎
第二章 皇太極后妃改嫁案
第三章 順治帝廢后案
第四章 康熙帝妃嬪長壽之謎
第五章 雍正帝后宮風平浪靜之謎
第六章 乾隆帝愛恨交加的三個女人
第七章 嘉慶帝錯立中宮案
第八章 道光帝妃嬪屢遭降黜之謎
第九章 咸豐帝嬖色遺后患
第十章 同治帝名存實亡的后宮
第十一章 光緒帝的冷暖后宮
第十二章 宣統帝掙扎的婚姻
第二章 皇太極后妃改嫁案
第三章 順治帝廢后案
第四章 康熙帝妃嬪長壽之謎
第五章 雍正帝后宮風平浪靜之謎
第六章 乾隆帝愛恨交加的三個女人
第七章 嘉慶帝錯立中宮案
第八章 道光帝妃嬪屢遭降黜之謎
第九章 咸豐帝嬖色遺后患
第十章 同治帝名存實亡的后宮
第十一章 光緒帝的冷暖后宮
第十二章 宣統帝掙扎的婚姻
書摘/試閱
皇太極是一位了不起的帝王,天命十一年(1626年),他繼承汗位。在位期間,注重改革民族政策,重用漢官;改革統治中樞,強化中央集權;指揮八旗勁旅,四向開疆:征朝鮮、蒙古、索倫、明朝,擴大了清朝的政治影響。天聰九年(1635年),皇太極改“女真”為“滿洲”;天聰十年(1636年),改國號“金”為“清”,這些舉措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他的文治武功被載入史冊。
那么,皇太極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呢?在兩部資料中有所記錄:一、《清史稿》:“蓋帝之詒謀遠矣”。說皇太極這個人具有深謀遠慮。
二、《燃藜室記述》:“汝智勇勝于我,汝須代立。”這是朝鮮人李肯翊編撰的一部書。這是記述大貝勒代善與皇太極的一句對話。在這里,代善心悅誠服地夸皇太極智勇過人,也就是說皇太極有心計。
那么,這個智謀、心機超過常人的皇太極,在他的后宮生活之中,會有哪些非常的表現呢?通過查閱史料,我們發現皇太極后宮中有六位特殊女子,五人是改嫁女子,一人被休棄。這樣算來,這些特殊女子占后妃總數的43%,比例是很高的。細細分析會發現,皇太極后宮中的這六位特殊女子,為皇太極實現他的政治抱負,達到他的政治目的,做出過重要貢獻,所以,從她們身上,我們看出皇太極的婚姻呈現出明顯的政治婚姻的狀態。
首先,接受改嫁女子是政治的需要,是政治婚姻。
本來,這種女子改嫁的現象,早在努爾哈赤時期就有,并非皇太極所獨創。一個典型的實例就是努爾哈赤的繼妃富察袞代。袞代在嫁給努爾哈赤之前,是其堂兄威準的老婆。并且,給威準生了好多孩子。威準有五個兒子,其中三個是袞代生的:第三子阿蘭泰柱、第四子崇善、第五子昂阿拉。可是,威準在一次戰爭中陣亡,年僅29歲。于是富察氏便帶著襁褓中的昂阿拉,改嫁努爾哈赤,并為努爾哈赤生下了三個孩子:莽古爾泰、莽古濟、德格類。看來,皇太極能接受改嫁女子,是父汗做出了榜樣。
皇太極即位后,為了政治上的需要,為了籠絡蒙古,曾經兩度娶進林丹汗的遺孀。
林丹汗(1592—1634年),是蒙古察哈爾部的大汗,也是蒙古最后一任大汗。1604年,13歲的他繼承汗位。天聰六年(1632年),皇太極第三次遠征察哈爾,兵分三路,對林丹汗是窮追不舍。林丹汗不抵后金強大的攻勢,于天聰八年(1634年)初,率所部四萬之眾,逃奔青海大草灘。這年夏天,林丹汗在那里病逝。
林丹汗病死后,他的部下逐漸土崩瓦解,他的那些福晉們也開始尋找自己的出路。
皇太極抓住這一有利時機,想通過接收林丹汗的女人來籠絡蒙古。因為,若林丹汗的這些福晉們改嫁后金后,會帶過來她家族的人,同時,還會對其他蒙古人有所影響。不然,她們要是投靠了后金的敵人,那就麻煩了。皇太極決定接納林丹汗的女人,借以籠絡她們,他共接受林丹汗的兩個福晉。
皇太極接受的第一個林丹汗的女人是巴特瑪·璪。
巴特瑪·璪,姓博爾濟吉特氏,名字是巴特瑪·璪。資料記載她歸順皇太極很簡單:“奉竇土門福晉來歸。”(《清史稿》)這個巴特瑪·璪在林丹汗死后,率先于天聰八年(1634年)八月投歸皇太極。她真是太聰明了,采取先入為主的策略,來到了后金。因為這是第一個投奔者,皇太極高瞻遠矚,考慮到她的政治影響,于是,便做了周密的布置。
第一,準備禮品。對于蒙古人來講,最好的禮物是馬匹。這個馬背上的民族,都喜歡寶馬良駒。于是,皇太極為之準備了寶馬四匹,并準備了豪華的御用馬鞍。
第二,行抱見禮。抱見禮是滿族早期社會生活中,一種親朋好友久別重逢、貴賓來臨時使用的禮俗。
“滿洲俗,凡別久相見,必互抱以示親愛。”(《滿洲實錄》)很顯然,皇太極把巴特瑪·璪當成了最親密的親人,與之行抱見禮,并給予隆重接待。
第三,為其接風。皇太極殺牛宰羊,設大宴為其接風。巴特瑪·璪出席了宴會,坐在尊貴的左側帳幄內,喝著美酒,觀賞著精心準備的節目——“較射和角抵”(《清初內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
當然,我們并不否定,巴特瑪·璪是一個漂亮的婦人,也不否定她的美貌對皇太極的吸引力。不然史料中不會有“深念久之”(《清太宗實錄》)之語。而且,還為之準備了上述隆重的迎接儀式。但是,這還不夠,因為巴特瑪·璪畢竟曾是別人的老婆,皇太極想娶她,還是要有所顧忌。于是,他授意史官編了一個故事。
故事說,在巴特瑪·璪來歸的兩個月前,突然有一只漂亮的雌雉飛來,在天空中盤旋了一會兒,就直接飛入了皇太極的大帳之中。皇太極還抽到了一個吉祥的簽,上書:“汗必遇賢美福晉。”(《清太宗實錄》)早就有人看透了皇太極的心思,大家“勸”皇太極趕緊娶巴特瑪·璪。但是,皇太極很虛偽,他雖然很喜歡這位美人,卻又擔心別人會笑話他好色,便假裝推辭說:“還是讓給那些家庭不和的貝勒吧。”大家勸得更起勁了,紛紛說:“這是天意,天意是不可違抗的。”皇太極這才“答應”了大家的請求。
巴特瑪·璪以此順利入宮。
璪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大封后宮,冊封巴特瑪·璪為衍慶宮淑妃。“淑,善也。”(《爾雅》)從字面解釋,她當然是一位又美又好的妃子了。順治九年(1652年)加封號“康惠”,稱“康惠淑妃”。很可惜,康惠淑妃一生沒有生育,這也是皇太極感到非常遺憾的事情。于是,萬般無奈的淑妃便領養了一位蒙古族女兒,借以排遣心中的寂寞。公主長大后,皇太極命睿親王多爾袞娶了她。
皇太極接受的第二個林丹汗的女人是娜木鐘。
……P20-23
那么,皇太極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呢?在兩部資料中有所記錄:一、《清史稿》:“蓋帝之詒謀遠矣”。說皇太極這個人具有深謀遠慮。
二、《燃藜室記述》:“汝智勇勝于我,汝須代立。”這是朝鮮人李肯翊編撰的一部書。這是記述大貝勒代善與皇太極的一句對話。在這里,代善心悅誠服地夸皇太極智勇過人,也就是說皇太極有心計。
那么,這個智謀、心機超過常人的皇太極,在他的后宮生活之中,會有哪些非常的表現呢?通過查閱史料,我們發現皇太極后宮中有六位特殊女子,五人是改嫁女子,一人被休棄。這樣算來,這些特殊女子占后妃總數的43%,比例是很高的。細細分析會發現,皇太極后宮中的這六位特殊女子,為皇太極實現他的政治抱負,達到他的政治目的,做出過重要貢獻,所以,從她們身上,我們看出皇太極的婚姻呈現出明顯的政治婚姻的狀態。
首先,接受改嫁女子是政治的需要,是政治婚姻。
本來,這種女子改嫁的現象,早在努爾哈赤時期就有,并非皇太極所獨創。一個典型的實例就是努爾哈赤的繼妃富察袞代。袞代在嫁給努爾哈赤之前,是其堂兄威準的老婆。并且,給威準生了好多孩子。威準有五個兒子,其中三個是袞代生的:第三子阿蘭泰柱、第四子崇善、第五子昂阿拉。可是,威準在一次戰爭中陣亡,年僅29歲。于是富察氏便帶著襁褓中的昂阿拉,改嫁努爾哈赤,并為努爾哈赤生下了三個孩子:莽古爾泰、莽古濟、德格類。看來,皇太極能接受改嫁女子,是父汗做出了榜樣。
皇太極即位后,為了政治上的需要,為了籠絡蒙古,曾經兩度娶進林丹汗的遺孀。
林丹汗(1592—1634年),是蒙古察哈爾部的大汗,也是蒙古最后一任大汗。1604年,13歲的他繼承汗位。天聰六年(1632年),皇太極第三次遠征察哈爾,兵分三路,對林丹汗是窮追不舍。林丹汗不抵后金強大的攻勢,于天聰八年(1634年)初,率所部四萬之眾,逃奔青海大草灘。這年夏天,林丹汗在那里病逝。
林丹汗病死后,他的部下逐漸土崩瓦解,他的那些福晉們也開始尋找自己的出路。
皇太極抓住這一有利時機,想通過接收林丹汗的女人來籠絡蒙古。因為,若林丹汗的這些福晉們改嫁后金后,會帶過來她家族的人,同時,還會對其他蒙古人有所影響。不然,她們要是投靠了后金的敵人,那就麻煩了。皇太極決定接納林丹汗的女人,借以籠絡她們,他共接受林丹汗的兩個福晉。
皇太極接受的第一個林丹汗的女人是巴特瑪·璪。
巴特瑪·璪,姓博爾濟吉特氏,名字是巴特瑪·璪。資料記載她歸順皇太極很簡單:“奉竇土門福晉來歸。”(《清史稿》)這個巴特瑪·璪在林丹汗死后,率先于天聰八年(1634年)八月投歸皇太極。她真是太聰明了,采取先入為主的策略,來到了后金。因為這是第一個投奔者,皇太極高瞻遠矚,考慮到她的政治影響,于是,便做了周密的布置。
第一,準備禮品。對于蒙古人來講,最好的禮物是馬匹。這個馬背上的民族,都喜歡寶馬良駒。于是,皇太極為之準備了寶馬四匹,并準備了豪華的御用馬鞍。
第二,行抱見禮。抱見禮是滿族早期社會生活中,一種親朋好友久別重逢、貴賓來臨時使用的禮俗。
“滿洲俗,凡別久相見,必互抱以示親愛。”(《滿洲實錄》)很顯然,皇太極把巴特瑪·璪當成了最親密的親人,與之行抱見禮,并給予隆重接待。
第三,為其接風。皇太極殺牛宰羊,設大宴為其接風。巴特瑪·璪出席了宴會,坐在尊貴的左側帳幄內,喝著美酒,觀賞著精心準備的節目——“較射和角抵”(《清初內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
當然,我們并不否定,巴特瑪·璪是一個漂亮的婦人,也不否定她的美貌對皇太極的吸引力。不然史料中不會有“深念久之”(《清太宗實錄》)之語。而且,還為之準備了上述隆重的迎接儀式。但是,這還不夠,因為巴特瑪·璪畢竟曾是別人的老婆,皇太極想娶她,還是要有所顧忌。于是,他授意史官編了一個故事。
故事說,在巴特瑪·璪來歸的兩個月前,突然有一只漂亮的雌雉飛來,在天空中盤旋了一會兒,就直接飛入了皇太極的大帳之中。皇太極還抽到了一個吉祥的簽,上書:“汗必遇賢美福晉。”(《清太宗實錄》)早就有人看透了皇太極的心思,大家“勸”皇太極趕緊娶巴特瑪·璪。但是,皇太極很虛偽,他雖然很喜歡這位美人,卻又擔心別人會笑話他好色,便假裝推辭說:“還是讓給那些家庭不和的貝勒吧。”大家勸得更起勁了,紛紛說:“這是天意,天意是不可違抗的。”皇太極這才“答應”了大家的請求。
巴特瑪·璪以此順利入宮。
璪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大封后宮,冊封巴特瑪·璪為衍慶宮淑妃。“淑,善也。”(《爾雅》)從字面解釋,她當然是一位又美又好的妃子了。順治九年(1652年)加封號“康惠”,稱“康惠淑妃”。很可惜,康惠淑妃一生沒有生育,這也是皇太極感到非常遺憾的事情。于是,萬般無奈的淑妃便領養了一位蒙古族女兒,借以排遣心中的寂寞。公主長大后,皇太極命睿親王多爾袞娶了她。
皇太極接受的第二個林丹汗的女人是娜木鐘。
……P20-23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