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創新經濟學(第2版)(簡體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21世紀經濟管理精品教材‧經濟學系列
ISBN13:9787302364948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大陸)
作者:柳卸林
出版日:2014/07/01
裝訂/頁數:平裝/236頁
規格:24cm*17cm (高/寬)
版次:二版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柳卸林編著的《技術創新經濟學(第2版)》是 一本技術創新經濟學領域的入門著作和學術普及著作 。全書對創新經濟學百年來的學術發 展作了一個全面的綜述和評價。第一部分是基礎知識 ,分析了創新的過程,熊彼特對創新經濟學的貢獻 和創新的技術推動與市場拉動,市場結構與創新的關 系。第二部分從企業、產業和經濟增長三個不同層 次(微觀、中觀和宏觀層次)分析了創新的推進、產 業演化與促進增長的過程。第三部分分析了外部環境 如何促進創新,包括創新與知識產權的關系、創新的 測度、創新與地理、創新與全球化、科技創新政策。
全書言簡意賅,非常適合對創新經濟學感興趣的研究 生、企業工程師、政府公務員和政策研究者。
全書言簡意賅,非常適合對創新經濟學感興趣的研究 生、企業工程師、政府公務員和政策研究者。
作者簡介
柳卸林,中國科學院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大學信息管理與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
1982年獲北京大學學士學位,1985年獲中國科學院碩士學位,1994年獲清華大學管理學博士學位。1985~1996年,清華大學任教,1996~2006年,科學技術部中國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1995年2~8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訪問教授,1997年4~8月,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訪問教授,2002年11月~2003年1月,日本一橋大學創新研究所JSPS訪問教授,2005年1~3月,日本一橋大學創新研究所客座教授,2006年9~12月,瑞典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訪問教授。2000年榮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研究領域為技術創新的管理、科技政策、產業政策。代表作有《全球化、追趕與創新》、《技術創新經濟學》、《知識經濟導論》、Innovation,Technology and Regional Policy:Evidence from China and Australia等。在Research Policy等一流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二十余篇。
1982年獲北京大學學士學位,1985年獲中國科學院碩士學位,1994年獲清華大學管理學博士學位。1985~1996年,清華大學任教,1996~2006年,科學技術部中國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1995年2~8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訪問教授,1997年4~8月,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訪問教授,2002年11月~2003年1月,日本一橋大學創新研究所JSPS訪問教授,2005年1~3月,日本一橋大學創新研究所客座教授,2006年9~12月,瑞典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訪問教授。2000年榮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研究領域為技術創新的管理、科技政策、產業政策。代表作有《全球化、追趕與創新》、《技術創新經濟學》、《知識經濟導論》、Innovation,Technology and Regional Policy:Evidence from China and Australia等。在Research Policy等一流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二十余篇。
目次
第1章 導論
1.1 技術創新的定義
1.2 技術創新的分類
1.3 非技術創新
1.4 技術創新經濟學的興起
參考文獻
第2章 熊彼特和技術創新經濟學
2.1 亞當斯密和馬克思的貢獻
2.2 熊彼特的創新經濟學理論
2.3 熊彼特創新模型Ⅰ
2.4 熊彼特創新模型Ⅱ
2.5 熊彼特之后創新研究的復興
2.6 技術創新和主流經濟理論的對接
2.7 新熊彼特主義經濟學
2.8 技術創新與進化理論 第1章 導論
1.1 技術創新的定義
1.2 技術創新的分類
1.3 非技術創新
1.4 技術創新經濟學的興起
參考文獻
第2章 熊彼特和技術創新經濟學
2.1 亞當斯密和馬克思的貢獻
2.2 熊彼特的創新經濟學理論
2.3 熊彼特創新模型Ⅰ
2.4 熊彼特創新模型Ⅱ
2.5 熊彼特之后創新研究的復興
2.6 技術創新和主流經濟理論的對接
2.7 新熊彼特主義經濟學
2.8 技術創新與進化理論
2.9 結語
參考文獻
第3章 技術創新過程
3.1 新技術的供給
3.2 新技術的需求
3.3 創新的技術推動說與市場拉動說的論戰
3.3.1 論戰的發生
3.3.2 鏈環-回路模型(Chain-linked Model)
3.4 技術創新作為一個學習過程
3.5 Nelson和Winter的演化經濟學的創新過程模型
3.6 用戶創新
3.7 結語
參考文獻
第4章 市場結構和技術創新
4.1 熊彼特假設
4.2 實證研究
4.3 機制研究
4.4 理論探討
4.4.1 阿羅論市場結構與創新
4.4.2 競爭情況下的創新資源配置——謝勒爾方法
4.4.3 一些新的研究進展
4.5 關于中國創新問題的研究
參考文獻
第5章 企業和技術創新
5.1 企業,制度與創新
5.2 企業的研究開發活動與創新主體
5.3 中國的企業與創新主體
5.4 企業研究與開發的外部化
5.5 垂直一體化、模塊化和技術創新
5.6 企業的技術合作與戰略聯盟
5.7 基礎研究與企業創新
5.8 結語
參考文獻
第6章 技術創新和產業演化
6.1 創新和產業演化:從艾伯納西-厄特巴克(A-U)模型說起
6.2 后發國家的創新與產業演化
6.3 技術創新集群
6.4 技術軌道理論
6.5 技術創新和經濟長波
6.6 技術經濟范式
6.7 結語
參考文獻
第7章 技術創新和經濟增長
7.1 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7.1.1 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貢獻的測度
7.1.2 技術創新與產業的生產率增長
7.2 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和技術進步
7.2.1 哈羅德-多馬模型
7.2.2 索洛模型
7.2.3 羅默技術進步的內生增長模型
7.3 從干中學的阿羅模型
7.4 技術差距理論
7.5 我國的全要素生產率的測算
7.5.1 克魯格曼引發的爭論
7.5.2 我國全要素生產率的測算
7.6 結語
參考文獻
第8章 技術創新的激勵
8.1 創新激勵系統——一個分析框架
8.2 創新的產權激勵
8.2.1 歷史上的有形資產產權與創新
8.2.2 委托代理制度與企業創新
8.2.3 企業內的創新激勵
8.3 知識產權與創新
8.4 創新的市場激勵和創新的自組織過程
8.5 創新的政府激勵
8.6 中國技術創新的激勵
8.7 結語
參考文獻
第9章 技術創新的測度和指標
9.1 技術創新測度的發展與現狀
9.2 作為創新投入的研究開發
9.3 創新調查
9.4 新產品、新工藝數作為創新指標
9.5 專利數作為創新水平的指標
9.5.1 國外用專利數作為創新指標的歷史和現狀
9.5.2 專利數作為創新指標的合理性
9.5.3 專利分析方法
9.6 創新能力的評價
9.7 創新測度的挑戰:服務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
參考文獻
第10章 創新體系與創新園區
10.1 國家創新體系研究的興起
10.2 區域創新體系研究的由來與內涵
10.3 創新網絡化與產學研合作
10.4 科技園區與技術商品化
10.5 結語
參考文獻
第11章 創新全球化與中國
11.1 創新全球化及其實質
11.2 全球化條件下的新型生產模式
11.2.1 新型生產模式的特征
11.2.2 新型生產模式與價值鏈鎖定
11.2.3 只有加強創新,才能占據全球價值鏈的高端
11.3 跨國公司在中國及對中國創新的影響
11.3.1 跨國公司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11.3.2 跨國公司與其他部門的聯系及知識流動
11.4 中國企業的全球化與創新
11.5 全球競爭的新規則與創新
11.6 結語
參考文獻
第12章 科學技術與創新政策
12.1 科學與技術政策
12.2 技術政策與創新
12.3 創新政策的內涵與合理性
12.4 中國的科技創新政策
12.5 結語
參考文獻
1.1 技術創新的定義
1.2 技術創新的分類
1.3 非技術創新
1.4 技術創新經濟學的興起
參考文獻
第2章 熊彼特和技術創新經濟學
2.1 亞當斯密和馬克思的貢獻
2.2 熊彼特的創新經濟學理論
2.3 熊彼特創新模型Ⅰ
2.4 熊彼特創新模型Ⅱ
2.5 熊彼特之后創新研究的復興
2.6 技術創新和主流經濟理論的對接
2.7 新熊彼特主義經濟學
2.8 技術創新與進化理論 第1章 導論
1.1 技術創新的定義
1.2 技術創新的分類
1.3 非技術創新
1.4 技術創新經濟學的興起
參考文獻
第2章 熊彼特和技術創新經濟學
2.1 亞當斯密和馬克思的貢獻
2.2 熊彼特的創新經濟學理論
2.3 熊彼特創新模型Ⅰ
2.4 熊彼特創新模型Ⅱ
2.5 熊彼特之后創新研究的復興
2.6 技術創新和主流經濟理論的對接
2.7 新熊彼特主義經濟學
2.8 技術創新與進化理論
2.9 結語
參考文獻
第3章 技術創新過程
3.1 新技術的供給
3.2 新技術的需求
3.3 創新的技術推動說與市場拉動說的論戰
3.3.1 論戰的發生
3.3.2 鏈環-回路模型(Chain-linked Model)
3.4 技術創新作為一個學習過程
3.5 Nelson和Winter的演化經濟學的創新過程模型
3.6 用戶創新
3.7 結語
參考文獻
第4章 市場結構和技術創新
4.1 熊彼特假設
4.2 實證研究
4.3 機制研究
4.4 理論探討
4.4.1 阿羅論市場結構與創新
4.4.2 競爭情況下的創新資源配置——謝勒爾方法
4.4.3 一些新的研究進展
4.5 關于中國創新問題的研究
參考文獻
第5章 企業和技術創新
5.1 企業,制度與創新
5.2 企業的研究開發活動與創新主體
5.3 中國的企業與創新主體
5.4 企業研究與開發的外部化
5.5 垂直一體化、模塊化和技術創新
5.6 企業的技術合作與戰略聯盟
5.7 基礎研究與企業創新
5.8 結語
參考文獻
第6章 技術創新和產業演化
6.1 創新和產業演化:從艾伯納西-厄特巴克(A-U)模型說起
6.2 后發國家的創新與產業演化
6.3 技術創新集群
6.4 技術軌道理論
6.5 技術創新和經濟長波
6.6 技術經濟范式
6.7 結語
參考文獻
第7章 技術創新和經濟增長
7.1 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7.1.1 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貢獻的測度
7.1.2 技術創新與產業的生產率增長
7.2 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和技術進步
7.2.1 哈羅德-多馬模型
7.2.2 索洛模型
7.2.3 羅默技術進步的內生增長模型
7.3 從干中學的阿羅模型
7.4 技術差距理論
7.5 我國的全要素生產率的測算
7.5.1 克魯格曼引發的爭論
7.5.2 我國全要素生產率的測算
7.6 結語
參考文獻
第8章 技術創新的激勵
8.1 創新激勵系統——一個分析框架
8.2 創新的產權激勵
8.2.1 歷史上的有形資產產權與創新
8.2.2 委托代理制度與企業創新
8.2.3 企業內的創新激勵
8.3 知識產權與創新
8.4 創新的市場激勵和創新的自組織過程
8.5 創新的政府激勵
8.6 中國技術創新的激勵
8.7 結語
參考文獻
第9章 技術創新的測度和指標
9.1 技術創新測度的發展與現狀
9.2 作為創新投入的研究開發
9.3 創新調查
9.4 新產品、新工藝數作為創新指標
9.5 專利數作為創新水平的指標
9.5.1 國外用專利數作為創新指標的歷史和現狀
9.5.2 專利數作為創新指標的合理性
9.5.3 專利分析方法
9.6 創新能力的評價
9.7 創新測度的挑戰:服務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
參考文獻
第10章 創新體系與創新園區
10.1 國家創新體系研究的興起
10.2 區域創新體系研究的由來與內涵
10.3 創新網絡化與產學研合作
10.4 科技園區與技術商品化
10.5 結語
參考文獻
第11章 創新全球化與中國
11.1 創新全球化及其實質
11.2 全球化條件下的新型生產模式
11.2.1 新型生產模式的特征
11.2.2 新型生產模式與價值鏈鎖定
11.2.3 只有加強創新,才能占據全球價值鏈的高端
11.3 跨國公司在中國及對中國創新的影響
11.3.1 跨國公司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11.3.2 跨國公司與其他部門的聯系及知識流動
11.4 中國企業的全球化與創新
11.5 全球競爭的新規則與創新
11.6 結語
參考文獻
第12章 科學技術與創新政策
12.1 科學與技術政策
12.2 技術政策與創新
12.3 創新政策的內涵與合理性
12.4 中國的科技創新政策
12.5 結語
參考文獻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