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中國經濟奇跡的洪流,裹挾著稚嫩的中國商業保險滾滾前行。短短幾十年間,中國人壽已連續12次躋身全球企業500強之列,而中國平安也連續8年獲此殊榮,中國已儼然成為世界第四大保險帝國。這究竟是市值泡沫,還是真實增長?究竟是數字統計所帶來的幻覺,還是制度進化的結果?中國保險究竟是竭澤而漁式的開掘市場,還是已然建立了可持續發展的向上力量?到底該如何解釋中國商業保險的猛然崛起?
沒有歷史的眼光,就不會有客觀的結論。本書以厚重的思索、細膩的觀察以及獨家的材料,生動活潑地白描了一個行業的變遷歷程,記錄其中的著名事件、典型公司以及獨具影響力的人物,并進而延及資本之博弈,企業之興衰,行業之矛盾。縱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商業保險的歷史斷面,探尋崛起背后的真實。
同時,本書穿越制度的框架,關注這個行業龐大到過千萬的從業者,以及那些曾經的從業者,記敘他們的掙扎、奮斗,記錄這個行業最為鮮活的力量,以此追尋推動中國商業保險的向上力量。
作者簡介
陳懇,畢業于上海財經大學,曾擔任《21世紀經濟報道》資深記者,見證了中國保險行業從半封閉走向全開放,乃至挺進全球市場的風云巨變。2008年進入財富管理行業,成為中國財富管理市場的開拓者之一。2014年起投身互聯網金融,創辦互聯網理財平臺——梧桐理財。
中國保險學會-燕梳保險公益基金由陳懇發起,中國保險學會主辦,和訊網協辦并提供網站信息披露平臺,是致力于發展保險行業的教育和研究,以及提升保險行業形象的公益項目。
名人/編輯推薦
☆世界第四大保險帝國榮耀加身,卻泥足深陷于不成熟的市場環境、監管環境,中國保險業路在何方?冷峻解讀中國保險業三十年的興衰得失,真實再現資本的博弈、企業的興衰、行業的矛盾與保險人的迷茫和奮進。
☆深入采訪數位中國保險業大佬及專家學者,以細膩的觀察、獨立的判斷、獨家 的材料,向你娓娓道來。
☆5年名作持續暢銷,30000000保險精英翹首以待,從行業大佬到基層保險代理人人手一冊,了解中國保險行業你必須深入閱讀的第一本書。全新修訂,經典珍藏。
☆上海財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謝志剛,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教授郝演蘇,中國保險學會會長姚慶海,資深保險人、紫金保險副總裁謝躍,財經作家、藍獅子財經圖書出版人吳曉波聯袂推薦。
☆本書全部版稅將無償捐獻給和訊-燕梳保險公益基金會。
目次
第1章 冰河初開(1978—1991)
格林伯格設局: 中美保險始亂終棄
青蔥的精算童話
馬明哲舊瓶裝新酒
第2章 友邦破冰(1992)
“All Is Greenberg”
代理人制度十年窮途
“92派”創業
第3章 蹣跚學步(1993—1995)
平安“偷”師
《保險法》: 規范趕不上實踐的腳步
第4章 利差損毒丸(1996—1999)
人保破“規”
利差損毒丸
序言 盛世保險的冷思考
第1章 冰河初開(1978—1991)
格林伯格設局: 中美保險始亂終棄
青蔥的精算童話
馬明哲舊瓶裝新酒
第2章 友邦破冰(1992)
“All Is Greenberg”
代理人制度十年窮途
“92派”創業
第3章 蹣跚學步(1993—1995)
平安“偷”師
《保險法》: 規范趕不上實踐的腳步
第4章 利差損毒丸(1996—1999)
人保破“規”
利差損毒丸
擴軍的罪與罰
保險第一大案: 接管永安
泰康人壽的健康基因
麥肯錫藥方
太保進化(1): 太保王國良治亂
第5章 殼公司困局(2000)
投資型保險,飲鴆止渴?
“銀保”生猛崛起,轉型知易行難
四“殼”公司浮沉
到內地去,賺500萬
平安“叛將”錄: 黃埔軍校
太保進化(2): 壽險分家
第6章 投連之殤(2001)
投連之殤
平安的分業抗戰
車險費改生死劫
WTO癥候群
第7章 嬗變前夜(2002)
友邦: 拐點與蕭墻之禍
華安維新: 先驅,先烈?
第8章 股改上市年(2003)
“做大做強”之辯證法
中再改革: 大格局與走彎路
人保股改: 先嫁靚女
中國人壽重組: 人造美女
第9章 新牌照毒藥(2004)
財富馬甲劉芳
新華人壽: 賺錢神話破滅
士為牌照狂: 新公司毒藥!
戴皓: 地產商獵食者
劉益謙: 相信黨和政府
第10章 “合資病”(2005)
合資病
合資病樣本: 中保康聯如何病入膏肓
保資入市悖論: 牛市澆油,熊市抽薪
保監干部下海潮
第11章 新華局中局(2006)
“國十條”狂想曲
世紀博弈: 爭奪廣發
螳螂捕蟬: 新華局中局
太保進化(3): 壽險賤賣風波
第12章 太保進化(2007)
“資本家”楊超
吳焰奇遇記
牛市囈語
太保進化(4): 固步保險
第13章 盛世危言(2008)
退保!退保!
平安三重劫
中再失策劉京生失意
AIG危機
都邦爭奪戰
第14章療傷與自新(2009)
中華聯合: 出來混,遲早還
太平保險不太平
來自外星的解植春
好險!有南山?
第15章 失衡的保險(2010)
秦曉離職
友邦單飛
張峻的生命人壽
第16章 萬佛朝宗(2011)
五大行圈地保險
新華人壽逆天上市
安邦: 地球人擋不了
平安“萬佛朝宗”
第17章 投資新政(2012)
人保集團,老子上市
匯豐退出風波
王濱三年再造太平
巴菲特和復星“保險夢”
第18章 保險新勢力(2013—2014)
接班人傳奇
肖建華浮出水面
項俊波論“丐幫”
2014: 世道在變
跋 保險與茶
致謝 這次有何不同
書摘/試閱
財富馬甲劉芳
2004年,一個“小人物”震動公眾。
劉芳,女,1979年6月7日出生,高中學歷,家庭住址是北京東城區某街道。2004年胡潤百富榜中,劉芳排在第16位,2004年財富34億。
當然,這不是真相。劉芳不過是平安巨額財富故事中一個代持股的馬甲而已,真正的豪富正躲在幕后瘋狂地喜悅。全部的隱情,于上市之后,也難以完全暴露于陽光之下。
1988年3月,平安保險創辦時,注冊資本為人民幣4200萬元,只有兩家股東——深圳蛇口社會保險公司(持股51%,代表招商局)和中國工商銀行深圳市信托投資公司(持股49%),公司為全民所有制企業。
2002年6月26日,保監會以一紙批復(保監變審〔2002〕54號)確認,平安的發起人為五家:工商銀行、招商局蛇口工業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招商局”)、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遠洋”)、深圳市財政局、深圳市新豪時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豪時投資”)。
然而,短短四年之后,平安的發起股東多數物是人非。除了新豪時投資之外,其余已經不在大股東之列。
顯而易見地,匯豐保險、匯豐銀行同受匯豐控股的控制而形成關聯,兩家公司合計持有發行人19.9%的股份;深圳市投資控股發展有限公司、深圳市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之間因存在控制關系而形成關聯,兩家公司合計持有發行人8.96%的股份。
關聯交易遠不止這些。
其中,新豪時投資、景傲實業與深圳市江南實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南實業”)之間因實際出資人存在重疊而形成關聯,三家公司合計持有發行人13.88%的股份。這三家公司合并為平安高管和員工的持股平臺。
欲解開平安股權之謎,必須從頭梳理。
1988年3月,平安保險草創。4月28日,平安保險一屆一次董事會在蛇口舉行,會議確定當時的中國工商銀行深圳分行行長劉鑒庭為董事長,馬明哲為總經理。
1992年,股東已經從兩家變五家,分別是招商局、工商銀行、中國遠洋、深圳市財政局和平安員工合股基金。
合股基金首登舞臺。
平安員工合股基金成立于1989年,1992年改制為職工合股基金公司,1996年更名為新豪時投資。坊間曾經臆測,新豪時投資乃意取馬明哲之姓。因為新豪時投資的英文為NEW HORSE,而HORSE的中文意思為“馬”。
平安A股的招股說明書稱,“平安職工合股基金公司投入資本22362883.55元,占公司權益總額的10%”。其中的細節是,1992年12月31日,中國平安員工持股方案獲中國人民銀行深圳經濟特區分行批準。平安職工合股基金公司,于當年度出資2236.3萬元,購買中國平安10%的股份;次年再次出資4196.1萬元,認購1398.8萬股。
這種做法其實風險很大。
馬明哲在回憶這一段時稱:“為強化平安的內部凝聚力,我們克服了極大的困難,推出了‘員工合股基金’——員工持股計劃。現在說起員工持股、MBO、股權激勵等,都是些很時髦的詞匯,但在當時是風險極大的動作,因為國家政策不允許,甚至有的人戴著有色眼鏡,抨擊我們搞資本主義,使我們承受沉重的政治壓力。”
不過,平安職工合股基金公司設立之初,不少員工并沒有認為這是一個發達的機會,甚至不愿意參與。例如,平安一度把增資擴股作為業務考核指標分派到各個分支機構,要求各機構必須完成規定的募股額,否則影響機構負責人年度考核。
1993年1月1日,平安在全國范圍內定向募集法人股,以6元的招股價擴股49%。股東數目由原有的5家增加到114家。
1993年12月,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各自出資3500萬美元溢價入股平安5.56%的股份(1997年,兩公司持股比例各增到7.63%。至平安上市前一度各占6.86%的股權)。
不過,直接持有股份的并非摩根士丹利和高盛。1994年,摩根士丹利及高盛分別通過摩氏實業發展(深圳)有限公司及廣東國際信托投資有限公司出資,成為保險行業“代持股”的又一典型案例。
1994年7月,平安開始對下屬的大連、廣州、北京、上海、天津、青島等六家分公司進行資產一體化改造(即將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六家分公司吸收合并為公司全資附屬機構),將在當地入股上述六家分公司的股東轉換為公司股東。截至1995年4月,公司完成資產一體化工作。
1992年至1995年間,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要求,平安清退不合格股東并退回認股款。1995年12月6日,平安股本增加到15億元人民幣,股東單位為54名。
1997年,平安實行股份制改造,中國遠洋、深圳市財政局、工商銀行、招商局和新豪時投資為五大發起人。
同時,1997年,平安進行增資。當時平安擬將股本從15億股增擴至25億股,其中包括2.8億股外資股。但是,直到1997年4月3日,2.8億外資股未能募到,除此之外,公司增擴的7.2億內資股全部到位,增資價格1.76元,發行人實收資本達到人民幣22.2億元。
其中,新豪時投資再度認購5654.8萬股。
引人注意的是江南實業,這家公司大手筆認購2.7億股,持股比例為12.25%。不過,此時的江南實業并不是后來所謂的平安高管集體持股平臺。
轉機出現在2005年6月。這個時候,原江南實業股東三水健力寶健康產業投資有限公司之關聯公司無力償還興業銀行廣州分行4.35億元到期貸款。作為中國平安部分高管代理人的中國平安副總經理王利平以代償貸款條件,受讓前者20.4526%江南實業股份。6月20日,王利平與中國平安89名高級管理和關鍵崗位人員簽署《委托持股及管理公約》,確立高管層委托其持有江南實業,從而間接持有中國平安的內資股份。
2006年,受托人王利平再度受讓原景傲實業持有的江南實業42.8874%股權。此時,平安高管群體對江南實業的控制權已達63.34%,持股框架搭建完成。而景傲實業也是一家頗有神秘色彩的持股公司,它將成為平安第三個員工持股平臺。
1997年的這次增資,前五大股東中只有工商銀行礙于政策限制未有參與。
2002年,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遠洋、招商局先后減持平安股權,平安的十大股東中,除深圳市政府旗下的深圳市投資管理公司外,其余幾大股東持股比例都不超過10%。而這些交易,成為資本大亨們分享平安創富神話的最后良機。
2002年10月,匯豐斥資6億美元,認購2.46億股,參股平安10%,折合每股認購價20.13元。匯豐在深圳市投資管理公司之后成為平安第二大股東(其時第三大股東為江南實業)。
2003年,為上市之前攤薄每股股價,平安將公積金轉增股本公司將資本金轉化為股本,10送10股。匯豐的成本下降至每股10.06元。
2004年,平安發行H股13.8億股,每股發行價10.33元,同時原發行的外資股轉為H股。注冊資本變更為61.9億。2004年6月,平安上市后股權攤薄,匯豐斥資12億港元增持平安股權至9.9%,成為中國平安第一大股東。
2005年5月9日,匯豐從摩根士丹利和高盛手中購買9.91%平安股權,從而使持股量躍升至19.9%。摩根士丹利和高盛當年分別以區區3500萬美元入股平安,退出時溢價達20倍,堪稱其在中國最成功的投資之一。
如前所述,除了新豪時投資和江南實業,景傲實業為平安員工持股之另一平臺。不過,景傲實業的身世最為獨特。
成立于1996年末的景傲實業其實是因原兩大股東深圳景鴻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出資20%)和深圳傲實裝潢設計有限公司(出資80%)而得名。1999年10月15日,深圳工會企業管理委員會批復平安信托工會與平安證券工會分別受讓上述兩家股東全部股份,自此景傲實業成為員工受益所有權計劃的集體參與人全資所有。2004年12月,在受讓江南實業所持有的中國平安3.31億股權后,景傲實業成為名副其實的平安內部員工持有平臺。
2006年11月,深圳正直方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將所持5%新豪時投資股份亦轉讓予景傲實業,后者又因此間接持有上述部分的中國平安股權。
自此,新豪時投資與景傲實業的最終股東變成中國平安工會、平安證券工會和平安信托工會三家。
2007年3月1日,中國平安通過增發11.5億新股回歸內地后,新豪時投資與景傲實業的內資股身份獲得流通可能,此時兩者合計的7.21億股,占到中國平安73.45億總股本的9.81%。
當然,作為平安眾核心高管,比一般員工還是多一個通道——借道江南實業。
至此,平安的股權騰挪大致厘清。
此時,可以簡略地回顧平安五大發起人的命運。除了員工持股的新豪時投資堅持至今,并獲得巨額財富之外,其余四家股東均在平安上市之前,全部或者部分出售了自己的股份。
最早的發起股東工商銀行因為分業的變故,不得不于2000年將其持有的3.9億股轉手給深圳市投資管理公司,拱手讓出第一大股東的位置。
另外一家發起股東招商局也在2002年平安上市前夕,出售了自己的股份。這一年,招商局將持有的平安股份轉讓給三家,分別為1.4億股給寶華投資、1.9億股給源信行投資、4400萬股給上海銀峰投資。這筆交易讓招商局錯失分享平安上市后巨額財富的機會,但是使得接盤的三家公司幾乎是一夜暴富。同時,由于寶華投資和源信行投資的身世撲朔迷離,引發了一次媒體關于影子富豪的大調查。
2002年,五家發起人之一的中國遠洋也轉手了部分股份,接盤者分別為廣州市恒德貿易發展有限公司1億股、中投創業投資有限公司6645萬股、天津泰鴻投資集團有限公司7771萬股。具體的交易價格至今仍是一個謎,不過,幾乎可以確定的是,恒德貿易實際與香港富豪李兆基及其五弟李兆楠淵源頗多。
2003年,深圳市財政局將其持有的1.7億股轉手深圳市深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名義上亦退出平安大股東之列。
從一家只有兩家股東的國有公司,成為一家匯豐參股并占第一大股東的混合所有權公司,平安的股權之躍,不可謂不驚險。
這驚險一躍的背后,是多少創富的神話。追查這些暴富者的來龍去脈、資本手法、隱身之術,以及真實身份,成為2004年媒體最為熱衷的話題。
首當其沖的是平安的高管們,不過,其實馬明哲們拿得的股份并不多。
據中國平安A股招股說明書,中國平安的17名董事、監事和高管人員共持有4.47%的員工投資集合權益單位和26.54%的江南實業股權,而新豪時投資與景傲實業合計持有中國平安9.81%股權;江南實業則持有中國平安1.89%股權。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調查,平安的員工投資集合(新豪時投資和景傲實業)受益單位的份額自2001年10月后,未再增加。截至2006年年末,該公司員工投資集合有18969名權益受益人,共持有4.31億份權益單位。其中,馬明哲在員工投資集合中占比1.10%,占平安現有股本總額的0.1%。
不過,平安保險的高管們尚有另外一個平臺——江南實業。其中馬明哲持有5.86%,孫建一持有3.83%,副總經理陳克祥持有3.81%。將員工投資組合與高管持股兩者合計,所涉17名高管人員共間接持有平安1.64%的股權。
因此,2008年6000萬“高薪風波”之時,當被問及為何不像臺灣首富王永慶那樣不領工資,馬明哲坦言,“王永慶不領工資,因為他是老板,而我是打工的。我是職業經理人,肯定是要領薪酬的,最重要的是我的貢獻和表現對得起這份薪酬”。
馬明哲多次在內部會議上表示,“我個人的股份不多,但我非常滿足,因為我最在意的,是全公司有近19000萬名員工持有公司股份。合股基金是我個人生涯中最大的成就之一”。
平安的影子富豪,是市場關注的另外一個焦點。
而2004年真正造成轟動的,是平安的另一大自然人股東,一個年僅25歲的神秘美女——劉芳,她以34億元的身家,排名2004年胡潤百富榜第16位。對于劉芳,胡潤的簡歷中僅有寥寥數語:“劉非常神秘,但在2004年夏天平安保險上市后登上財富舞臺。”
媒體發現,這位富豪異常詭異。
工商登記資料顯示,“劉芳,女,1979年6月7日出生,高中學歷,家庭住址是北京東城區某街道”。
媒體按照工商登記中的住址,找到劉芳家。“這是個非常狹窄擁擠的小四合院,不到100平方米的空間里住著4戶人家,外加門臉處開的一家破舊的刀削面館。房屋基本屬于年久失修,滿是油氈和水泥修補的痕跡,過道中溽熱的空氣令人喘不過氣。”
鄰居們告訴前來探尋富豪的媒體,劉芳已經搬走,“她爸沒當過什么官,是出租車司機,叫劉振江;她媽在一個機械廠當工人,兩人都退休了”。
至此,劉芳顯然不是這筆巨額財富的真正擁有者。
同時,另外一個神秘人士浮出水面——鄭建源。鄭建源乃是源信行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源信行投資”)的創始股東之一和法人代表。此時,市場更多相信鄭建源是這筆財富的實際控制者。2003年,鄭建源被胡潤貼上了中國第六大富豪的標簽,身價高達33億元。
但是,也有很多人認為鄭建源本身只是一個SPV(特殊目的機構/公司),是一個代人持有的“殼”。市場猜測,鄭裕彤才是幕后真正的大老板。香港的媒體稱,“鄭建源成立寶華投資,專為城中富豪在內地尋找項目投資”。
但是,如果認為鄭建源和劉芳一樣只是一個馬甲,亦不合事實。
香港媒體調查, 2004年7月平安于香港上市;2004年年末,原本住在太古城的鄭建源,即以9280萬港元購入渣甸山獨立屋軒德蓀道12號;而2007年2月,平安保險A股上市前一個月,他更花1億4500萬港元買入旁邊11號的獨立屋。
鄭建源除了豪買獨立屋,更愛買車,名下便有五輛名車,包括過百萬元的法拉利,及四部共過200萬元的平治,車牌數字同是1898。
資本變幻何其多!
除了鄭建源的寶華投資和源信行投資兩大平臺,鄭裕彤還有另外一條通道曲徑通幽。2000年前后,武漢武新一舉獲得深圳市聯合投資有限公司、深圳市社會保險管理局等10家公司總數高達9700萬股的平安股票。武漢武新一戰成名,成為平安保險完成公司規范登記為股份有限公司后最大的買家之一。
武漢武新出身顯赫,早在1992年,香港珠寶大王鄭裕彤的中國香港新世界與武漢建設投資公司各出資50%成立了武漢武新,由鄭裕彤之長子鄭家純擔任董事長。雖然武漢武新的股權幾經輾轉,但是仍未脫離鄭裕彤財富體系。同時,通過武漢武新,鄭裕彤還持有另外一家公司生命人壽超過10%的股份,為大股東之一。
事實上,曲線持股平安的香港富豪,豈止鄭裕彤一人。被香港財經界尊稱為“四叔”的恒基地產主席李兆基,也通過五弟李兆楠染指A股市場,平安保險十大股東之一的恒德貿易恰為李兆基兄弟的平臺。
2007年度“胡潤百富榜”,李兆楠身家高達160多億,排名第34位。
2008年3月3日,恒德貿易所持這部分禁售股份解禁。平安發布的一季報顯示,恒德貿易持股已由原來的2億股減至1.2億股,僅此一項,套現超過50億元。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