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步心理學
商品資訊
商品簡介
1.翻開此書,讓你學會讓步,馬上洞悉他人內心,懂得以退為進的智慧。
現實生活中的我們,生活壓力和工作壓力都很大,很多時候只是一味爭取而不知道如何讓步,不懂以退為進。這把書就將解決這個問題。因為讓步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循的。
2.將讓步這一行為和心理相結合,讓你瞬間能夠解讀對方行為背後的心理,在人際交往中掌握主動權。
讓步≠妥協。從對方的言語和行為揣摩出對方的心理,讓你全面瞭解“讓步”。在對弈的時候,占盡主動權,可以讓自己寸土不讓,也可以讓自己以退為進。
【本書特色】
為什麼有些人明明做出了讓步,最後反而會得到了更多?為什麼有些人一直在爭取,最後卻沒有得到他想要的結果?其實,這是因為有些人不懂得彎曲。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而非強者生存。所以不管多強大,都要知道“讓步”,也會懂得如何讓步。人在江湖漂,哪能不挨刀?《讓步心理學》對讓步與心理學的密切關係進行解讀,讓你能夠瞭解自己以及對方的心理,知道如何讓步,以及如何讓別人做出讓步。讓你能夠適時地彎曲,做到以退為進。
作者簡介
李 珍
女,暢銷書作家。代表作品有《北大心理課》、《心理與生活》、《心理雋語》等。筆法縝密細膩,筆觸暢達明朗,給讀者全新的閱讀體驗。
序
【前言】
讓出一個精彩人生
不懂讓步的人,必然處處碰壁;不懂讓步的人,必然不受歡迎;不懂讓步的人,必然人際不通。俗話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過猶不及,物極必反。這些耳熟能詳的語句,其實都暗含著深刻讓步心理學知識。進步是一種顯而易見的成效,讓步是一種有勇有謀的心理學策略。
翻開歷史的長卷,很多偉人都是讓步高手。梁啟超《中日交涉匯評》:“吾既欲示親愛於友邦,則解釋上節目上不妨特為讓步。”劉紹棠《漁火》:“殷汝耕,不敢惹惱,姚六合,只得讓步。”
現代社會充滿競爭,每個人都渴望成功,都渴望獲得榮譽,這本無可厚非。但是,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當人們一旦遭遇權位、名利等利益紛爭時,很多人都拼命地表現自己,鋒芒畢露,處處爭先,寸步不讓。事實證明:越是這樣的人,離成功越遠。他們不缺才氣,不缺激情,也不缺信念,他們缺的是以退為進的策略,缺的是寵辱不驚的境界,缺的是以柔克剛本領,缺的是忍讓與寬容的氣度,缺的是不吃虧的心理,缺的是轉換思維的能力,缺的是管不好自己的嘴,把握不了自己的情。總之,不懂得讓步,就很難進步。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而非強者生存。相對於強者來說,弱者有更多的選擇和妥協的機會,因為他們懂得讓步,他們就有更多的生存機會。美國通用公司總裁傑克.韋爾許說:“這個世界是屬於弱者的,因為弱者最懂得適應。”
有一次,森林遭遇了罕見的災害。飛禽走獸都走光了,只剩下一隻狐狸、一隻黑熊和一隻白熊。擺在它們面前的緊急任務是找食物。
怎樣能夠讓自己活下去呢?狐狸靈機一動,說道:“兩位熊大哥,你們兩個吃我吧,我願意犧牲自己,讓你們吃掉。”
兩隻熊聽了之後,非常感動。正要撲過來,狐狸卻又張嘴說道:“兩位熊大哥,先別著急,你們看,我又瘦又小,一個大哥吃了勉強能飽,兩個大哥同時吃的話,那也就是塞牙縫了。我建議你們兩個打一架,誰贏了,誰就吃了我,飽餐一頓,怎麼樣?”
兩隻熊一聽,覺得有道理,二話沒說,就打了起來。眼看白熊就要贏了,狐狸上去就咬了白熊一口,黑熊反敗為“勝”。
黑熊對狐狸說:“現在,我可以吃你了吧。”但是,黑熊已經連吃狐狸的力氣都沒了,狐狸上去一爪就把黑熊打死了,黑熊白熊都成了狐狸的食物。
毛羽不豐時,要懂得讓步。懂得讓步往往能贏取對手的資助,漸漸走向強盛、伸展勢力,再反過來使對手屈服。
即使是強者,也要懂得裝弱。俗話說:“鷹立如睡,虎行似病。”強者裝弱,既避免了自己因鋒芒太露而引來攻擊,又麻痹了對手的防備意識,時機一到,迅速出擊,百發百中。
人生處處要讓步,讓步的人生更精彩。做人讓步就是在做人方面務必要檢點的一種內斂行為,務必要擺正的一種低調的姿態,務必要按捺謙遜住言辭,務必要讓心態心平氣和。
有句諺語:“低頭是穀穗,昂頭是穀秧。”一個人不論取得了多大的成就,不論名有多顯,利有多厚,位有多高,才有多強,面對現今這個錯綜複雜的社會,都要牢記做人讓步的道理。
做人讓步,不僅是一種境界、一種風範,而且是一種思想、一種哲學;做人讓步,才能在世態紛擾之中保持淡定從容,以平和樂觀的心態面對風雲莫測的人生;做人讓步,往往能成為人們仰慕的聖者,事業有成的強者。
總之,不管世事如何變幻,懂得讓步,就不會被名利迷失自己,就會天天擁有一副好心情。在人生的旅途中,如果把成敗得失、功名利祿、恩恩怨怨、是是非非等都記心中,讓那些傷心事、煩惱事、無聊事永遠縈繞於腦際,在心中烙下永不褪色的烙印,那就等於揹上了沉重的包袱,無形的枷鎖,就會活得又苦又累。
懂得讓步,你會越來越穩健;懂得讓步,你會越來越優秀;懂得讓步,你會越來越強大。欲成事者必要懂得讓步,進而為人們所容納。讓步立足於心理學的根基。根基既固,才會枝繁葉茂,花兒朵朵,碩果累累。
本書立足於心理學知識,深度解讀了讓步與心理學的密切關係,希望本書能給那些不懂讓步的人指點迷津,儘快掌握為人處世需要讓步的道理。以便在生活、工作中如水得魚,最終達到功成名就的至高境界。
讓步吧!它是友好,是智慧,更是對人生的一種從容;是等待,是守候,更是對人生的一份回報;是寬容,是忍耐,更是人生綻放的一種精彩!
目次
第一章 讓步產生的心理學依據
——讓步有理
懂得讓步,你會一次比一次穩健;懂得讓步,你會一次比一次優秀。懂得讓步,是一種品格,一種姿態,一種風度,一種修養,一種胸襟,一種智慧,一種謀略。欲成事者必要懂得讓步,進而為人們所容納、所讚賞,讓步立足於心理學的根基。根基既固,才會枝繁葉茂,碩果累累。而讓步心理學就是加固心理學根基的絕好例證。懂得讓步,不僅可以保護自己、融入人群,與人們和諧相處,也可以暗蓄力量、悄然潛行,成就偉大的事業和美好的人生。
1.讓步效應:源自於人的一種本能
2.讓步策略:談判得以實現的保證
3.競合定律:人的天性傾向於競爭
4.心理的秘密:心理支配著行為
5.讓步中的心理控制與情感征服
6.智豬博弈:悄悄跟在“大豬”後面
7.鬥雞博弈:死要面子,活受罪
第二章 為什麼小要求易被滿足
——“登門檻效應”
生活中,如果我們一下子向別人提出一個較大的要求,別人一般很難接受,如果我們逐步提出要求,不斷縮小差距,人們就比較容易接受。這就是心理學中有名的“登門檻效應”。我們向人求助時,別忘了要循序漸進,逐步達到目的。
1.由小到大,步步登高
2.留面子效應:以示歉意
3.引人同情的“哀兵策略”
4.不可帶著求全責備心理
5.漸進的發展不容易被察覺
6.一點點積累你的人情帳戶
7.一步步讓他走進心理暗示
第三章 為什麼人跳高之時先要後退
——以退為進
人在跳高的時候,都會先向後退幾步,然後再跳躍,這樣才能跳得更高。做人做事也是這樣,不可一味地前進而不知道讓步。人世間的冷暖變化無常,人生的道路崎嶇不平,當你直著走走不通的時候,退一步,或許就會海闊天空了。
1.退一步講,讓人一步不為低
2.以退為進,說服他人更有效
3.克服狹隘心理,把路留寬一點
4.慾望無止境,克制很重要
5.得理讓人,給情緒“降溫”
6.讓一分利給別人的做生意哲學
7.以退讓開始,是成功的第一步
8.運用“新瓶裝舊酒”的策略
9.滿足別人被尊重的需要
10.拳頭縮回去,出擊時更有力
第四章 忍讓和寬容不是懦怯膽小
——氣度心理
雨果說:“世界上最寬闊的東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風順,有時不得不做出忍耐。為了長遠,為了更大的成功,應學會忍耐和寬容。忍讓和寬容不是懦怯膽小的表現,而是人生的一種智慧,是建立人與人之間良好關係的法寶。一個人經歷一次忍讓,會獲得一次人生的亮麗,經歷一次寬容,會打開一道愛的大門。
1.心底“無私”,才能“天地寬”
2.忍耐是一劑治標治本的良藥
3.自嘲:助豁達者逃遁出困境
4.從心理牢籠中掙脫出來
5.別做喜歡吹毛求疵的完美人
6.放低姿態,進可攻,退可守
7.把心放平,從最基本的做起
8.把心放寬,別跟自己過不去
9.忍一時之氣,爭千秋之利
第五章 心理臨界點的止步與逾越
——“超限效應”
我們都知道“物極必反”這個成語,說的就是任何事物都要適度才好,如果過了頭,達到極限,就要起相反的作用了。從心理學上來說: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會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所以,凡事並不是越多越好、越強越好。世間萬事萬物都要有一個尺度,超出這個尺度,事物就要朝相反的方向發展了,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超限效應”。
1.心理飽和:物極必反定律
2.動機適度:表現出最好的水準
3.興奮適度:會產生“情緒應激”
4.鬆緊適度:磨刀不誤砍柴工
5.選擇適度:做出最佳的選擇
6.批評限度:一次錯誤,批評一次
7.因人而異:量身定做交往策略
8.控制情緒:憤怒讓人喪失理智
9.平衡心理:心理代償定律
第六章 吃得眼前虧,享得身後福
——吃虧定律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其實就像坐蹺蹺板一樣,要高低交替。一個永遠不肯讓步的人,不肯吃虧的人,即使真正得到好處,也是暫時的,他遲早要被別人討厭和疏遠。不能吃虧的人,喜歡在是非紛爭中計較,處於狹隘的自我思維中,這種心理會蒙蔽他的雙眼,最終失去的反而更多,而能夠吃得眼前虧的人,會一生平安,幸福永遠。
1.人與人之間的“互惠關係定律”
2.與朋友交,要有點吃虧意識
3.不回報者產生的心理壓力
4.好漢也要能吃點眼前虧
5.吃虧是一本萬利的買賣
6.趁著年輕,多吃點虧
7.從內心深處心甘情願去吃虧
8.逃離“功名利祿”的金絲籠
9.於平衡系統中“吃虧得福”
第七章 視角一轉換,景象大不同
——轉換思維
有些時候,人們之所以不肯讓步,是過不了心中的那個坎兒,是不懂得轉換思維的緣故。如果我們只會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那麼永遠不知道別人在想什麼,而換個角度去思考,轉換一種思維去解析,就會得到一個全新的答案。
1.換一個角度,重新做個判斷
2.換位思考的“移情”的過程
3.人際交往中的“黃金法則”
4.摘下“有色眼鏡”去看人
5.釣魚要知道魚最喜歡吃什麼
6.用“U型思維”避直就曲
7.獨特的“W型思維”方式
8.逆向思維:擺脫常規思維的羈絆
第八章 以硬碰硬,難免兩敗俱傷
——以柔克剛
遇到強硬的對手,不能一味地使用強硬的手段以硬碰硬。那樣的話,即使能制服其人,也未必能收服其心。俗話說:“軟繩子捆得住硬柴火”,以柔克剛是對付強硬對手的上上之策。做人辦事不能簡單粗暴,不需要處處占上風、出風頭,也不需要處處與人相爭,只要像水那樣,具有柔軟、謙虛和蘊藏力量的素質,就能在不知不覺中戰勝對手,此乃為以柔克剛之理。
1.如若羽翼未豐,就要迴避鋒芒
2.即便才高八斗,也要善於隱匿
3.用曲折隱晦的方式表示本意
4.放下心中的那個“仇恨袋”
5.說話辦事兜圈子的迂迴策略
6.及時刹住無休止的爭吵戰車
7.放棄“永爭第一”,甘為“老二”
第九章 嘴上讓步:管好自己的嘴,把握好說話的分寸
嘴上讓步是一個人的素質和修養,嘴上讓步更是一種自我保護。嘴上讓步並非打磨一個人的銳氣,而是在增強一個人涵養的同時,讓其得到更好的發揮。俗話說:“舌為利害本,嘴是禍福門。”一句話可以成事,一句話也可以敗事。要想在說話時,不至於產生副作用,必須管好自己的嘴,把握好說話的分寸。
1.言多必失,口無遮攔惹災禍
2.少說多聽,免去不必要的麻煩
3.讓別人傾訴的慾求得到滿足
4.突然插一嘴,小心被搧嘴
5.出口成“髒”,小心髒了自己
6.別揭別人身上的“逆鱗”
7.用“不抵抗主義”避免爭辯
8.直言直語,逞一時口舌之快
9.不抬槓就能避免一場場嘴仗
第十章 情感讓步:避免爭執,家和才能萬事興
家不是講理的地方,只要大前提不受影響,在非原則問題方面無需過分堅持。無論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家都是人們最終的歸宿。家和萬事興,但是它的實現依賴於家庭中每個成員可以做到忍受困難、忍受嘮叨、忍受抱怨,只有這樣,才會擁有一個和諧而溫暖的家。
1.男女有別:“威化餅”與“細麵條
2.男人,理解女人嘮叨背後的深意
3.女人,別讓嘮叨毀了你的家庭
4.停止爭論:家不是講理的地方
5.家庭成員之間要相互理解和忍讓
6.包容與原諒,裝滿你的左右口袋
7.用“留白”來為婚姻保鮮
書摘/試閱
第一章 讓步產生的心理學依據
——讓步有理
懂得讓步,你會一次比一次穩健;懂得讓步,你會一次比一次優秀。懂得讓步,是一種品格,一種姿態,一種風度,一種修養,一種胸襟,一種智慧,一種謀略。欲成事者必要懂得讓步,進而為人們所容納、所讚賞,讓步立足於心理學的根基。根基既固,才會枝繁葉茂,碩果累累。而讓步心理學就是加固心理學根基的絕好例證。懂得讓步,不僅可以保護自己、融入人群,與人們和諧相處,也可以暗蓄力量、悄然潛行,成就偉大的事業和美好的人生。
.讓步效應:源自於人的一種本能
如果一個人想要跨過門檻,或者登上臺階,就必須高抬腿,低落步。這是人的一種本能,其中暗含著一個很巧妙的讓步。
經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當人們提出了一個大要求之後,再提出一個同類性質的小的要求的話,這一小的要求就有可能被人們輕易地接受,心理學家把這一現象稱之為“讓步效應”,因使用讓步效應而產生的技術被稱之為“讓步術”。讓步效應與“登門檻效應”產生的原理剛好是相反的,因此,讓步效應又被稱為“反登門檻效應”,其技術稱之為“反登門檻技術”。
1975年,美國心理學家西阿弟尼等人做了一個實驗,印證了讓步效應的存在,讓步術對人的心理所產生的影響。
心理學家找來一些人,準備對這些人進行測試,他們要求第一組被測試者騰出大量的時間做某件事情,幾乎所有的人都拒絕了。西阿弟尼等人馬上問這些人,是否願意做一件類似的事情,只需要花費很少的時間。
對第二組被測試者,西阿弟尼等人只提出了一個很小的要求;而對第三組被測試者,西阿弟尼等人提出可以在兩種要求中間選擇一個。
結果這三組被測試者同意的比率分別為 50% 、16.7% 、25% 。“讓步效應”的確存在,“讓步術”對人的心理的影響是十分明顯的。
事實上,讓步效應在商品交易中非常常見。賣東西的一方總是喜歡漫天要價,給人們討價還價的餘地,在討價還價的過程,如果賣東西的降價了,買東西的人就覺得對方做出了讓步,自己撿了個大便宜,最終完成交易。
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可能就應用了讓步效應,比如,你想讓你的丈夫給你買一條金手鏈,你覺得這樣直接提出,他可能不會答應,於是,你先問他要一條金項鍊,他一聽就否決了,會說一大堆太貴了的理由。這個時候,如果你提出買一條金手鏈的要求,他就有可能答應了。他覺得你做出了讓步,他自然也不好意思連著兩次拒絕你,何況你後一個要求相對於第一個要求來說,已經小多了。
人們可能會想,為什麼會發生讓步效應呢?讓步效應產生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心理學家分析發現,讓步效應的產生源自於人的一種本能,有以下幾個具體原因:
一是想保持一個好印象。通常情況下,每個人都想給他人留下好印象,使他人感到自己是一個非常不錯的人。因此,當他人提出一個大要求後,自己能力達不到,或者由於各種原因無法滿足,只好選擇拒絕,但是,這樣做的話,與自己內心深處想給人留個好印象的願望發生衝突,使自己的認知出現了不協調,於是力圖恢復好形象的心理比較強烈。而此時當對方又提出了一個同類的小的要求的話,而且是自己能夠解決的,此時這種想保持一個好印象的慾求就會產生作用,因而,很快會做出接受別人要求的決定。
二是想改正壞印象。第一條講的是想保持好印象的心理,但事實上,我們不僅僅想保持好印象,還會盡力避免給人留下壞印象。心理學研究發現,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不想給人留下壞印象的。這樣在他人提出大要求拒絕之後,自然而然覺得是給人留下了壞印象,認為這是得罪了人。在這種情況下,人的心理就會產生一種失調感,並有一種尋找機會彌補“過錯”的強烈願望,想要改變自己留給別人的壞印象。因此,當對方再提出一個小的要求後,正給了他這樣一個機會,於是順便就答應了別人的小的要求。
三是潛移默化中轉移視線。在使用讓步效應的時候,事實上,有一個視線轉移的過程,把對方的注意力從“拒絕——不拒絕”上轉移到了“拒絕了多少”的問題上了。而且這種視線轉移是在對方無意識的狀態下進行的,是自然而然發生的。因此,對方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多大的要求可以接受,或什麼情況下準備接受的上面,最後,拒絕的態度已經漸漸消失了。
四是心理反差的錯覺作用。一般來說,心理反差具有錯覺作用。由大要求到小要求會給人引起心理反差作用。通常情況下,要求與要求之間的差距越大,其心理反差也就越大,給人的錯覺也就越大。這正如魯迅在一篇文章中說到的,比如,你要求在牆上開個窗子,大家都反對,如果你提出要扒開屋頂,大家就同意開窗子了。因為相對於扒開房屋這一大要求,開窗子這個小要求就小很多了。
總之,讓步效應在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而且有著深刻的心理學依據,清楚了這種效應所產生的原因,就能更好的應用於生活之中,讓“讓步效應”為自己服務。
.讓步策略:談判得以實現的保證
談判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談判是指除正式場合下的談判外,一切協商、交涉、商量、磋商等等。狹義的談判僅僅是指正式場合下的談判。無論是哪種談判,都需要進行讓步。“讓”、“步”兩個字,重在“讓”字上,需要讓步,就證明前方一定是遇到了前進的阻力,必須後退以求目標的達成。談判是一項互惠合作的事情,就應該強調退與進、予與取的結合。談判中,讓步是一定要有的,每一次讓步都應該取得實際的效果。談判,就是讓步與妥協的統一。
在談判中雙方或多方就某一個利益問題爭執不下的時候,為了促成談判最終成功,一方或多方就會採用放棄部分利益為代價。一般來說,這種策略主要用於解決一些棘手的利益衝突問題,例如,房東與承租人之間,如果出現一些衝突,要想最終達成協議,必須有一方做出適當的讓步;在國際貿易中,交貨期長短問題上,必須有一方做出適當的讓步,最終才能達成交易;在商務談判中,談判雙方經常會在價格方面互相爭論,要想達成最終的價格條款,也需要有一方做出適當的讓步,或者雙方都進行一點讓步。總之,恰當地運用讓步,有利於在談判中獲得最大的利益。怎樣才能讓談判得以實現呢?需要做很多工作。
要讓談判得以實現,要事先進行充分的準備,清楚要在哪些問題上與對方進行商討,要在哪些方面可以做出適當讓步,如果要讓步,讓步的幅度是多大等等。
在準備讓步的時候,儘量讓對方開口提出條件,表明其要求,先隱藏自己的觀點、想法,這樣對自己更有利。讓步的時候,自己的讓步形態不要表現得目的性太明顯。每一個讓步都應該指向可能達成的協定,而不是讓對方看出自己的目標所在。一旦對方從你的讓步中猜測出你的底牌和底線,那你就可能在這場談判中佔據被動地位了。
要讓談判得以實現,在運用讓步的時候,應該不是沒有目的,沒有原則地一味讓步,而是要考慮周全,頭腦清醒地進行讓步。做出讓步的時候,要三思而後行,謹慎從事,不要過於隨便,給對方雜亂無章的印象。一次讓步的幅度不應該過大,節奏也不應該太快,應做到步步為營,讓自己占主動優勢。
為了談判得以實現,可以讓步,但是不要做無謂的讓步。讓步的時候應該體現出對己方有利的宗旨。每一次讓步,都應該以犧牲眼前利益換取長遠利益,或者是以己方讓步換取對方更大的讓步和優惠為目的。
要讓談判得以實現,讓步要有大局觀,不要執著於某個具體問題的讓步。促成整個交易的完成比解決一個具體的問題更重要。要向對方闡明你的想法,自己做的所有的讓步都是為了最終交易的完成,否則所有的讓步都可能沒有價值。
要讓談判得以實現,讓步要講究策略,不應該在未完全瞭解對方的所有要求之前,輕易做任何讓步的行為。盲目地進行讓步,會影響雙方的實力對比;盲目的讓步,會讓對方佔有某種優勢;盲目的讓步,會讓對方得寸進尺,進一步提出過分的要求。不要做一些免費的讓步,或是未經重大討論就讓步。如果你得不到一頓晚餐,怎麼也得得到一個三明治。如果你得不到一個三明治,怎麼也應該得到一個承諾。承諾是打了折扣的讓步。
要讓談判得以實現,讓步就要講究火候,要讓在刀口上,讓得恰到好處。這樣的話能使己方以較小的讓步獲得對方較大的滿意度,最終才能達成一致。
要讓談判得以實現,讓步就要有原則,在一些己方認為比較重要的問題上,不要輕易地讓步,一定要力求使對方先讓步,而在較不重要的問題上,根據自己的情況需要,可以考慮先做讓步,讓對方滿意。
要讓談判得以實現,讓步的過程中,你要反覆申明你的想法。讓步不是目的,而是實現目的的一種手段,任何偏離目標的讓步都是一種浪費。讓步要進行量化,每一次讓步後,都要明確已到了何種程度,是否獲得了預想的效果等等。
要讓談判得以實現,讓步的過程中,不要向對方承諾做同等程度的讓步,進行一報還一報的互相讓步,應該重點考慮自己是否能夠接受某種程度的讓步。比如,對方開價60元,而你開價40元。對方說,那麼我們取個平均值,那就50元吧,你考慮一下自己的情況,你可以說對不起,我們只能做出5塊錢的讓步,45元吧,這是我們的底線。如果對方很想促成這筆交易,這個價格他們是會接受的。
要讓談判得以實現,讓步的時候,不要讓對方輕易得到讓步的好處。從心理學上來說,人們往往不珍惜輕易得到的東西,即使要做出一定的讓步,也要做出很痛苦的“割肉”狀,讓對方覺得這一讓步是好不容易得來的。這樣的話,對方就會較為珍惜得到的讓步。
談判就是談判,博弈就是博弈,不要不敢說“不”。大多數人很難說拒絕的話,但是,在關乎利益得失的場合,一定要勇於說“不”,只要你重複說出你拒絕的理由,對方就會認為你說的是真的,這樣你才能守住自己的立場。如果你做出的讓步欠考慮,要及早收回,不要猶豫。不要不好意思收回自己的話,要想一想你不收回將會產生什麼樣的損失。
如果對方做出了讓步,要心安理得地接受。不要在接受對方的讓步的時候,有一種內疚感、負債感,甚至想著是否應該做出讓步予以回報對方。要認識到對方之所以讓步,是因為對方還能夠承受。
.競合定律:人的天性傾向於競爭
人為什麼不喜歡讓步?因為競爭的存在!競爭是人的本性,人在和別人爭奪的過程中,形成了競爭意識。
曾經有人講過這樣一個笑話,說上帝向一個人允諾說:“我可以滿足你三個願望,但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在得到你想要的東西的時候,你的敵人將得到你所得到的兩倍的東西。”於是,這個人開始提出自己的願望:第一願望是得到一個絕世美女,第二個願望是得到一大筆財產,第三個願望卻是“將我打個半死”。
雖然,這只是一個笑話,但也能說明人的內心深處,競爭意識是多麼強烈,即使讓自己挨些皮肉之苦,也要讓敵人賠上性命。在現實生活中,競爭到處都是。
有這樣一個故事發生在美國。一對夫妻感情破裂了,最終離婚了。離婚之後,雙方內心都充滿了對對方的仇恨。根據法官的判決,丈夫應該把自己財產的一半移至妻子的名下。於是,丈夫想到自己的妻子會平白無故得到一大筆財產,覺得很不甘心。一氣之下,他竟將自己價值幾百萬美元的車子和房子以十美元的價格出售,結果,當然是兩個人都變成了窮人。
本來可以好聚好散,為什麼一定要兩敗俱傷?其實,這種做法的產生,就是因為仇恨導致的競爭心理超越了共同的利益。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人與生俱來就有一種競爭的天性,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比別人強,每個人都不能容忍自己的對手比自己強,因此,人們在面對利益衝突的時候,往往會選擇競爭,不肯讓步,即使拼個兩敗俱傷也在所不惜。就是在雙方有共同利益的時候,人們也往往和那位丈夫一樣,優先選擇競爭,而不是選擇對雙方都有利的合作。這種現象被心理學家稱為“競爭優勢定律”,也就是當競爭和合作都擺在面前的時候,人們通常會優先選擇競爭。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大概都看到過這樣的事情。比如,乘坐公車時,明明知道依次上車會更快,可是一看到公車進站,大家便都會不由自主地蜂擁而上。結果是許多人卡在車門口,上的上不去,下的下不來,白白耽誤了時間。其實,人們心裡也不是不明白這個簡單的道理,可是為什麼還要那麼做呢?就是因為“競爭優勢定律”,如果不擠,按次序上車,雖然總體上快,但是要是自己排在後面的話,就要等半天。如果擠的話,一旦擠上去,說不定還能搶個座位。人們就是處於這種心理,在明知擠公車不好的情況下,仍然要擠。
道理人們都明白,但是真到做事的時候,往往就不會那麼理性,明明知道讓一步,合作一下會對大家都有好處,可是每個人心裡都想:憑什麼要我讓步,他怎麼不讓步呢?這樣的結果是讓步和合作沒有發生,人們陷入了競爭的漩渦,而且很有可能誰都得不到好處。
這就是“競爭優勢定律”在起作用,也就是人們的天性更加傾向於競爭而不是合作的緣故。
當然,生活中也有很多合作出現。那麼合作大多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生呢?在社會環境中,人們往往根據力量對比的大小,決定選擇競爭行為還是合作行為。如果對方的力量大於自己,那麼,誰也不願拿雞蛋碰石頭,多半會選擇與之合作,共同完成任務。但是經過比較之後,如果自己有更大的力量,便多半會採用競爭的方式。人們更願意去選擇競爭模式,合作往往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行為。
著名的心理學家榮格公式:我+我們=完整的我。在這個世界上,“絕對的我”是不存在的,“完整的我”應該是融入“我們”的“我”。這就是世界貿易合作組織中所推崇的“雙贏”理念,“雙贏”才是真正的贏。
林肯在任美國總統一職時,對政敵的態度引起了一位官員的不滿。這位官員當面批評林肯不應該試圖跟政敵做朋友,而應該用強硬的手段消滅他們。林肯十分溫和地回答說:“我和我的敵人成了朋友,難道我不是在消滅我的敵人嗎?”正因為林肯在競爭和合作面前,選擇了合作,才化敵為友,掃清前進道路上的障礙。
所以,因“競爭優勢定律”的存在,人們才會步步緊逼,絲毫不肯讓步。要消除“競爭優勢定律”的負面作用,就要認識到這種定律可能會產生的危害。如果肯讓一步,進行必要的合作,就能營造一個有利於良好發展的氛圍。
.心理的秘密:心理支配著行為
人不肯讓步的心理,支配著人不肯讓步的行為。這可以用心理學上的行為主義學派理論解釋。
二十世紀初的美國,行為主義學派產生,代表人物是華生和斯金納。這是針對馮特學派理論的不足而在美國進行的一場心理學革命。這一反傳統心理學主張對人的意識進行研究的觀點,認為心理學不應只是研究人腦中的那種無形的像“鬼火”一樣不可捉摸的意識,而應該去研究那些從人的意識中折射出來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客觀的東西,即人的行為。
行為主義學派認為,人的行為就是有機體用以適應環境變化的各種身體反應的組合。這些反應不外乎是肌肉的收縮和腺體的分泌,它們有的表現在身體外部,有的則隱藏於身體內部,強度大小不同。
行為主義學派認為,具體的行為反應,取決於具體的刺激強度,因此,他們把“S—R”(刺激—反應)作為解釋人的一切行為的公式。
行為主義理論認為,心理學的任務就在於發現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規律性的聯繫,從而根據刺激推知反應,或是反過來通過反應推知刺激,最終達到預測和控制行為的目的。
俄國著名作家果戈理一直是一位勤奮的人,他堅持每天廢寢忘食的工作。他曾說過:“一個作家,應像畫家一樣,經常帶著鉛筆和紙張。一個畫家如果虛度了一天,沒有畫成一幅畫稿,那就不是好畫家。一個作家如果虛度了一天,沒有記下一個思想,一個特點,也不是一個好作家。”
有一次,果戈理請一位朋友到飯館吃飯,一份菜單引起了他的興趣,於是他拿出筆,在筆記本上抄寫。飯菜都上齊了,他還在埋頭抄寫,早把請來的朋友忘到了一邊。朋友見他如此冷淡,非常不滿,抱怨道:“你是請我來吃飯,還是請我們來看你抄菜單的?”說完之後,朋友氣呼呼地離開了飯館。後來,果戈理抄的這份菜單,被用在了他的一篇小說中。
果戈理為什麼會這麼做呢?從心理學上來講,他的行為體現了他的心理:就是把寫作視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
人的心理活動雖然隱藏在人們的內心深處,但它可以通過行為、語言來表現,並且可以通過一定的方式、方法和途徑來猜測。心理活動體現的是一個人的主要價值觀和自我概念。比如,一個人如果認為生命的意義在於對美的追求,那麼他對藝術就會持有積極肯定的心理;一個人喜歡維護正義,性格勇敢,他可能選擇當一名員警;一個人如果淡泊名利,就會顯出與世無爭、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一個人如果處處與人計較,就會不肯忍讓,不肯讓步……
總之,一個人的行為體現著一個人的人生態度,一個人的心理支配和左右著一個人的行為。人的心理態度往往決定著我們對外界影響的判斷和選擇。
在國外,有人曾做過一個實驗:把普林斯頓大學和達得毛斯大學兩校的足球賽拍攝下來,再分別播放給兩校的學生看。結果普林斯頓大學的學生發現,達得毛斯球隊犯規次數比裁判指出的多兩倍。可笑的是,達得毛斯大學的學生則指出,普林斯頓球隊有許多次犯規都沒有受到懲罰。
為什麼同一場比賽,會得出這兩種不同的判斷?原來是因為兩校學生維護各自學校榮譽的立場,和期望本校球隊獲勝的心理造成的。
有時候,態度會增強我們的忍耐力,能讓我們做出讓步的舉動。比如,一個人對自己所屬的群體有認同感、榮辱感,並忠誠於此,就會表現出巨大的能量和驚人的忍耐力。歷史上,許多革命者和愛國者身上都有著驚人的耐力,這和他們崇高的信念和忠誠態度是分不開的。
在學習中,一個人的態度會影響到學習的效果。一般來說,對學習的意義瞭解得比較清楚,對學習抱有濃厚興趣的人,就會對學習採取認真、積極的態度,也能取得比較好的學習效果。
在工作中,一個人的態度也影響著工作效率。一般來說,如果一個人喜愛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瞭解自己工作的意義,就會認真努力地工作,也容易取得更大的成就感。
根據哈佛大學的研究發現,一個人能否勝任一份工作,85%取決於他的態度,而只有15%取決於他的智力水準和業務知識。
有個男孩,從化工專業的大專院校畢業後,被一家橡膠公司聘用,試用期為6個月。在他進入公司4個月後,公司要裁掉一人,因為他資歷較淺,所以只能被裁了,再有3天,他就得離職。
本來,男孩可以把薪資結清就走,但他認為,他還是公司的職員,有義務把工作做完。最後一天,主管讓他下午不必來了,工作由其他同事來做。但男孩沒有同意,仍然和平時一樣,認認真真地工作。他把桌椅擦洗得一塵不染,把用過的工具也擺放得整整齊齊。
然後去人事部辦理離職手續,人事部的人告訴他,他不用走了,公司決定繼續聘用他。原因就是他突出的敬業精神和良好的工作態度,被老闆看在了眼裡。
這個男孩之所以能夠被留下來,就在於他的工作態度好,認真工作的心理支配著他的行為。恩格斯曾將人的心理意識讚譽為“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所以,是否做出讓步的行為,還是要取決於一個人的心理意識。要想改變自己的行為,就要從心理入手。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