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不見了
滿額折

不見了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50 元
優惠價
79276
庫存:7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8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我們一直維護的文明、法治、公義、民主、廉潔、良知、秩序、衞生、寧靜、安全、平等,和最珍惜的自由,漸漸的,不見了。

如果我們沉默逃避,得過且過,很快,連自己也不見了‥‥‥

作者簡介

李碧華出生、成長於香港,曾任記者、電視編劇、電影編劇及舞劇策劃。在香港暢銷報刊撰寫專欄及小說,結集出版逾百本,並有多國譯本。小說《胭脂扣》、《霸王別姬》、《青蛇》、《秦俑》、《潘金蓮之前世今生》、《川島芳子》、《誘僧》、《餃子》等被改編拍成電影,廣受好評,雖獲獎無數,卻如已潑出去的水,只希望最好的作品仍未寫就。

李碧華作品以「癡男怨女,悲歡離合」與命運的微妙關係、奇情怪異題材,天馬行空,創出獨特風格。

2008年,日本著名導演蜷川幸雄執導了舞台劇《霸王別姬》,巡迴演出,獲得空前反響。2010、11年以生死愛恨與北京上海為背景的《生死橋》,及隔世輪迴千年愛火不滅的《秦俑》,接連改編為中央電視台大戲,收視率極高。

李碧華少時習中國舞十年,在紐約艾雲雅里現代舞蹈團上過課程,曾任「香港舞蹈團」大型舞劇《搜神》、《女色》、《胭脂扣》(舒巧老師作品)、《誘僧》之策劃。2011、12年山西華晉舞劇團之《粉墨春秋》根據其原著改編,並由她編劇,邢時苗編導,黃豆豆、王廸主跳,作全國及世界巡演。《青蛇》(“GREEN SNAKE”)舞台劇是李碧華與中國國家話劇院之合作,2013、14年參與全球十多個藝術節巡演。

其鬼魅小說深受讀者歡迎,該系列改編拍成電影《迷離夜》、《奇幻夜》,「振興港產片,殺出陰司路」為台前幕後合作者打友情牌共同心願。

李碧華認為人生追求不外「自由」與「快樂」,作風低調,活得逍遙。

目次

包廂幻覺 008

弓弦巷 017

撒豆打鬼度「節分」 024

有自由才有快樂 032

只是「數字」? 034

碧海青天夜夜貓 036

殭屍選角在政壇 038

「身外物」 040

一代名花風流夢斷 042

「摳眼珠」 047

最心酸的一句話 047

「生要見人,死要見屍」? 049

打靶場最後艷色 064

「銀樣鑞槍頭」 067

公平 069

謬讚 072

牛眼淚 074

嫁人還嫁普京嗎? 076

貪官全可演「汁男」 078

沒資格自滿 080

千絲萬縷 082

無主孤傘 084

君早安廿四味 087

垃圾汁、地面水 089

選角的眼光 091

做大事何必小器 093

別冊 095

萬愛花大娘 097

捉拳透爪 100

翠玉已成薄瓜瓜 102

緣份無路可逃 104

大老倌、真才子 106

氍毹 108

失手機變弱智 110

追討血汗錢 112

努力做「對」的事 114

世無淨土,都是塵埃 116

機場 118

竟無一個是男兒 120

紅橙黃藍……122

不要臉也得要名 124

失憶自保 126

感恩 128

只想做個正常人 130

兵賊不分,人獸同途 133

奇幻結局不劇透 135

大快人心 138

「贅沢三昧」 140

春風吹又生 143

「來得及恢復」 145

躲不過明天? 147

今日看電視 149

刀手和幫兇 151

分清黑白紅綠 153

多、少、無 155

是誰粘走了蟬? 157

俯拾皆福 165

暗不起,遮不住 167

一窩老鼠不嫌灰? 169

「家樂」不堪摧殘 171

逐臭之褲 174

鹿耳朶裏的毛 176

鹿茸面膜 178

黑衫、綠衣 180

相貌堂堂 182

孫紅雷好似習主席 184

姜文想演毛主席 186

蒼蠅不叮無縫蛋 188

鬥雞眼雍正 190

我也想開餃子店 192

「無疾而終」是福氣 194

有點輕佻了 196

心焦如焚 198

未圓的夢 200

「讓女孩回家!」 204

某些父母不知道 206

長腿和纖腰 208

吸金冬菇? 210

韓日台港的愛情 213

貧、微、萌、隱 215

讚賞比愛情艱難 217

捷運血案啟示錄 219

努力為了可以「選擇」 229

如果在現場 231

對藍潔瑛的尊重 233

我愛《故宮100》 235

本來是簡單的 238

下輩子……240

二十年零一天 242

「夏至狗,冇埞走」 244

漸漸的不見了……253

「綉春」假陰柔、「飛魚」真妖豔 260

走過斷橋方知水險 268

書摘/試閱

包廂幻覺

新春期間,我們(小思老師、阿慧、仲文等)到仙姐家拜年,她想聽聽我們對首輪《再世紅梅記》文化中心演出十一場的意見,因為接着下來將在演藝學院歌劇院(二〇一四年三月廿七日四月六日)和澳門重演。

仙姐(白雪仙)八十多了,但她是個被虐狂——被自己深愛又沉迷的舞台藝術所虐,被唐滌生嘔心瀝血的優秀劇本所虐,一絲不苟十分勞累,花一輩子去完善自己和徒兒那生旦的銷魂。

從未正式演足一整台戲寶的陳寳珠(演書生裴禹),捨下萬人迷身段,在仙姐嚴厲調教下堅忍苦練,開了聲又開了竅的演出,有脱胎換骨之感。她對仙姐説:「我現在知道甚麼是『演戲』了。」

阿嗲是實力派,一向全力以赴,即使腳痛腿傷,也不礙一人分演李慧娘和盧昭容兩角之揮灑自如。而且她的「眼神」更有味道,場刊中的劇照是她從藝以來最「靚」的一幀。

這回因為阿刨辭演(她以「健康」理由不允復出),才由寶珠頂替。我自首:最初如大部份戲迷、觀眾一樣,不大看好。演出期間我也不在香港所以沒安排去看。一切講「緣份」——我是尾二那場趕上了,一票難求,神推鬼損臨時開了個包廂看的(謝謝高太和仲文的安排)。一人佔九個座位:「發達喇!」於是任性地逐個位試角度試視線。我從來沒在包廂看戲,且極少演出是堂座一張票也沒有的。我發覺,文化中心這包廂的建造很奇特,A區不能直接入座,必須經過一道極其迂迴狹窄黑暗的小樓梯繞過去,有點陰森神秘,不知是誰設計的?也許它不經常使用,所以無人特別留意。

但在自以為是個人世界之際,忽然聽到很細微的聲音喚我。頸背一陣涼意。有過這經驗,以前阿梅去後,曾託我代她辦一件重要的事,也是這樣「溝通」的(那時我還在大阪梅田阪急三番街呢)。

當時也不算「恐懼」,只「不寒而慄」。奇怪,我心意澄明知是誰了,我知劇作家前輩在看《再世紅梅記》李慧娘艷鬼自棺中彈出時,心力交瘁不支倒地,英年早逝——他是在包廂中,沒看完整整一齣戲吧,有願來償,從此一直在他的地頭補看至完場。「他」肯定親厚善意沒嚇人,不過我太「百厭」了,冇規矩。所以我乖乖地蜷坐一團,後來有些工作人員知這晚特別開放有位也一起來了,人氣盛了,直至完場。

當年的歷史,小思老師當然知得更多,她問詳情再問清楚哪邊的包廂——原來她翌日好奇親自去一趟。我很擔心,千叮萬囑你老人家一定要找個壯男猛男相陪,不要那麼「百厭」自己去探險呀。我道:

「我的包廂是面向舞台的右邊。」

後來小思老師去了也拍了些照片,當然「沒甚麼」。不過她道:

「懂戲的人一定會坐右邊。舞台分衣、雜邊,坐右邊看去左邊,那是出場口。」

仙姐不知此遇,那天我沒説。她只憶述:

「當年(1959)我們在台上做戲,怎會知道台下發生這樣的大事?而且唐哥不愛坐定定的,他會倚在包廂站着看,或者行來行去找個好的角度看。」

原來如此。

一切「巧合」嗎?也許是幻聽?也許是幻覺?

當聊到寶珠這多情書生美哉少年,俊悄之餘還添幾分「憨氣」,但後段驚懼發抖,有點過,收一收就好。

仲文道:

「你自己仲震過裴禹啦。」

因為當晚我打電話給他「匯報」時,聲音有點顫抖的,而且莫名其妙地電話還突然中斷。我是個寫鬼故事的人,真假虛實之間經驗豐富,不過思前想後太心寒,尤其是台上演的,是一齣經典「鬼戲」,在此之前沒有過,在此之後都是模仿品山寨貨。劇作家曇花雖暫,享年才四十三,但盛放時風華絕代,人亡劇存。當舞台上射燈光暈隨樂聲緩緩移向紅梅閣,忽一下驚雷重鑼,慧娘鬼魂僵起:「霧散梨魂蕩離玉闕外……」

冷月夜,雲遮瓦掩貓叫鶯飛,痴魂冒雨閃花內,淡淡燭花吐焰,曲散琴還在——詞藻和意境都精煉迷人。

奚仲文是此劇美術總監,他還告知,擔任舞台設計大獲好評(《脱穽救裴》、《登壇鬼辯》兩幕尤其出色)的陳友榮,在首演前心臟病猝逝,亦四十上下英年早逝,令人惋惜。

他一定也來了 。

仙姐台前幕後的黃金拍檔一一作別人間,但這些晚上,他們在座上或包廂或虎度門同賞,任姐(任劍輝)、唐哥(唐條生)、波叔(梁醒波)、四叔(靚次伯)……心血結晶,託付仙姐和徒兒,流傳下去。

每晚當仙姐盛妝入座,全場戲迷歡呼:「仙姐!仙姐!……」場面溫馨感人。她全神貫注沉醉在生死愛恨之中,還有專人「抄牌」,把意見筆錄着徒兒再三改進,力求盡善盡美。因為亢奮、迷戀、受虐、要求極高,仙姐精神不老。

我吿訴她:

「那個晚上我看到幾位出家人也來呢。」

削髮剃度,傳戒守齋,看破紅塵的比丘尼,也為一個「情」字迷惘嗎?

我還吿訴她:

「以前雛鳳上《紫釵記》也有年輕的尼姑來看,我還好奇地訪問她們情為何物?不過微笑不答。」

——所以,我非常渴望下回做《紫釵記》。雖然仙姐認為「很難做」,它是情濃到了極致,每場每段每曲每字都是詩畫和血淚,亦生旦最大考驗最刻骨的唱酬,眉梢眼角都要有戲……

世上再沒有第二對任白了,徒兒再用心亦是模仿,但一脈相承,不想那些二打六唔夠班演壞了,我很勢利!

凡塵皆過客,但愛侶、知己、師徒……一台戲所有合作者和觀眾,都講「緣份」——來了,又去了,惜取眼前人,重現再世花,才最重要。

世上必有一群傻子、瘋子,痴男怨女愛恨糾纒,才成全一齣又一齣疑幻疑真的假戲,以及真情。

我要看仙姐調教下的《紫釵記》呀。包廂的主人,你呢?

 

弓弦巷

早前,C有外國朋友來港工作,短居一兩年。他偏愛中上環的古老房子,古色古香樓底又高,寬敞自在,沒有壓迫感。C問我可有推介?

雖然我曾是「中環人」,亦有點優越和滄桑之傲,它是個政治、經濟、古蹟、美食、老店……的中心點,但這一帶面貌變化很大,拆遷改建更新,舊樓漸漸冉退。而且中上環(尤其是中環)租金挺高,房價更唬人。以荷李活道為界,往山上走的租售業務是「好女唔憂嫁」,橫行或往下找的,即使橫街窄巷古舊建築,一樣吸引不少外來客。一個字:「貴」!不知他們後來决定租住哪街巷哪單位?聽説上環弓弦巷一區不到三百呎實用面積的,租金也要二萬多元,可能裝修陳設合心水,否則那區倒有點悽寂。

既提及弓弦巷,就寫寫這神秘小巷吧。它又名「竹樹坡」,因建街前該處為長滿竹樹的山坡,故名。

要找到它,説易不易,説難不難,位於荷李活道與皇后大道之間。

人們在文武廟拜神後,下樓梯街的石級便見。

先去文武廟,位於荷李活道124-126號,歷史悠久,香火鼎盛,尤以每年春節至正月十五期間,「攝太歲」的善男信女人潮洶湧,大排長龍,他們進廟後買一份太歲香包,在太歲符填上犯太歲者的出生年月,上香祈求,廟祝便代你將太歲符「攝」在當值太歲腳下,功德圓滿,但年底要回來酬謝神恩,「還神」表示得到保佑平安順遂,心中感恩,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

文武廟為廟宇組群,由東華醫院管理。估計於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之後十數年間落成。主廟供奉文昌帝和關聖帝君,不待正月,大小塔香、昇運宮燈一早全滿,可見香客神心。這廟宇有精緻陶塑、石雕、木雕、灰塑、壁畫、花崗石門框、宮燈……盡顯清到民國精湛又細緻的傳統工藝技術,拜文武二帝君,除了神像神位外,他們座前一邊有巨手握着管毛筆,象徵「文思」方面的賜予推展;另一邊是把大關刀,表示威望強勢的「武勁」,大家上香祈願後,都會踮起腳去摸一摸,沾沾文武氣場正能量。

關於文武廟,原來香港開埠早期政府批准於此宣誓的,以中國「斬雞頭,燒黃紙」方式,在廟中調解裁决糾紛。某回兩大商人打錢債官司,不能化解,於是讓原吿被吿二人到文武廟「斬雞頭」發誓。師爺、律師去監斬,到了廟中,原吿不肯先下跪和發誓,於是雞頭沒斬成,原吿亦因心虛、理虧,怕遭神明追究,法官據此反判原吿有罪。此案當年十分轟動——其實至今人心深處對神鬼的一點敬畏,最後的底線,仍是隱然存在的。

步下石級,見到摩羅上街,此街又稱「貓街」,因為是個舊貨的買賣市場雜架攤,據説有店舖出售一些俗稱「老鼠貨」的賊贓,外國人形容來購買老鼠貨的人像貓兒一樣,故名。

不過其實開埠初期不少印度水手士兵(嚤囉差)喜歡在此聚集擺賣貨品,才喚「摩羅街」。這裏有古董電器、舊玩具、明信片、海報、老照片(例如塘西阿姑的半裸照)、玉石木製品、古玩、吉祥物、平安符、刺繡、絲織品、化妝粉盒、吊飾……

摩羅上街多遊客也熱鬧,但它對面的弓弦巷就半廢了。

弓弦巷是條很短的小巷,本來屬低下層市民的居所,但大部份古舊建築已拆除,只剩幾間小鋪位小攤檔,但求「天賜平安」,無風無浪無起無跌,平安生活下去。當日見到曬太陽的流浪貓,沒見着力撐逾六十載的老店「添記眼鏡」,那八十多歲的添叔。他精通書法還兼寫揮春,筆金從廉,為街坊討個吉利。平日以維修眼鏡、墨水筆維生,開檔過日辰,亦夕陽行業。

不知鋅鐵皮覆蓋的陋巷中,老人們可安好?

有人問,這條小巷是否即傳聞中的「二奶巷」?不對,誤會了。讓我吿訴你,詭秘香艷的二奶巷,在九如坊對下,皇后大道中背後,「陳意齋」(零食糕餅小吃老店,以燕窩糕和蝦子紮蹄見著)旁邊,名喚「安和里」。從前很多富人在此金屋藏嬌,免被大婆發現,率娘子軍「搜宮」搗亂,才隱居小巷。又,媒人婆領着家貧無依的女子,到威靈頓街蓮香樓杏花樓飲茶「相睇」,薄命憐卿甘作妾,聊幾句後,佯作路過,準二奶畢竟有點羞恥心,含悲忍辱急轉安和里,於曲折石板小巷中,芳蹤悄悄消失……

弓弦巷亦彎道中短而直的小巷,但不是二奶巷——至於當年有否二奶過客?就不知道了。弓弦巷的路牌寫錯「弓絃巷」,應是「弦」不是「絃」吧,一直無人更正?漠視嗎?讓之自然流失算了?

(後記:原來上海也有弓弦巷。北京則有弓弦胡同,在東城區。)

 

撒豆打鬼度「節分」

早春二月,在日本大街小巷都見到「節分」的廣吿。

這個大日子是傳統習俗,雖為古老農業社會流傳下來之節慶,但在大城市亦十分重視。

在商店專門攤位上,見到不少「應節」物品,很有趣。

「鬼の金棒」是黑糖菓子,給做成一根一根黏着碎糖的棒狀小吃,形如中國的「狼牙棒」,象徵鬼的武器。

有袋裝的「子鬼の小袋」,是京都市下京區「豆富本鋪」製品,這小袋便包羅了上述的鬼棒(兩根,一黑一黃)、一個鬼面具(猙獰但不恐怖),其他單個買的鬼面具後面還印了「畫鬼腳」形式的運程預測、三隻鬼腳板糖果、三個甜豆餅、一根五彩波波糖、一包福豆。還有張「厄除招福」祝願卡,後面寫上日本節分之由來。

這樣一套的道具,全部可吃。但主角是福豆——因為它們是打鬼的靈物。不過是炒過的黃豆,那麼神?原來在日本,豆的發音和「魔滅」的發音相似,因此撒豆也就是借音之餘,憑人的動力,乘勢將災禍、疾病、不幸、憂傷……統統趕跑,祈願幸福來臨。

「節分」,指各季節的分際,把四季分開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天。江戶時代後「節分」特指立春前一天,即每年的二月三日,隨時曆推移,有時是二月四日,不過我遇上幾回都是三日的。

一般人在「節分」這天,首先把家中的門和窗都打開,手中拿着福豆,一邊將豆子向外面撒,或撒向戴着面具扮鬼者,一邊喊着:「鬼出去!」然後再向屋裏撒一把豆子,大喊:「福進來!」兩回合之後,迅速將門和窗關好,避免福氣消失。撒過之後剩下的豆子,味道不怎麼樣,但既然象徵福氣,吃起來加點分,而且炒黃豆也是有營養的小食。據説吃的數量要與自己的年齡數相同,可見活到一把年紀,魔障不易打發,若當靈藥,得下重劑吧。

不過很多人不甘寂莫也希望藉盛大活動增運,他們便在這天參與各寺廟神社的祭典。我以前到過寺廟開眼界,人山人海,水洩不通。不過日本人向來有禮貌守秩序,場面不會失控或出現種種劣行,更沒有如強國人大集會時隨地大小便且破壞公物之狀況。

他們穿戴整齊得體,齊集寺廟,紀念活動祈福儀式在高台舉行、嘉賓有名人、雅士、相撲手、演員、政客……甚至可愛的小孩。四下掛滿紙燈籠,香煙繚繞,也有樂手遊行吹打樂器歌舞表演,儀式和致辭之後,便有身穿古裝的節慶負責人,手持木製方形盒子,在高台把裏頭的福豆向群眾四撒。中國人説「撒豆成兵」,不知是否被他們借用了,如彈雨如冰雹,卻是受歡迎的襲撃,群眾喜孜孜地,騷動之餘,也忙着搶接搶拾空中飛降的福運,他們有張開雙手,有打開衣袋手提包或一早準備好的袋子,有脱下帽子高舉……目的只有一個:迎春接豆,也是迎春接福了。過程有點奔忙,有點辛苦,不過是「節分」的特定活動,也甘之如飴。

多勞多得,多豆多福——搶得不夠?沒關係,在商店補貨,要多少有多少。我沒搶,旁觀熱鬧,之後買幾包回家,也好送人。福豆鬼棒腳板糖,賞味期限到同年四月,玩樂一下就好,在家中撒豆?最後痛苦地收拾一番,還不是自尋煩惱?

不過傳承至今的民俗節慶,都充滿正能量,去惡揚善,驅邪招福,而且必然附帶着某些美食。

「節分」另一習俗就是吃「惠方卷」,這種較粗大的壽司卷,因為七福神的寓意,包入了七種食材:玉子燒、蝦、蟹柳、葫蘆瓜漬物、櫻花漬物、魚餅、黃瓜……各家大同小異,總之七彩繽紛,福氣都給捲在裏頭。一天過了,夜晚人人朝向今年的幸福方位(有時是北北西、南南東,有時是東北、正西……年年不同),閉上眼睛,心中想着自己的願望,一言不發把惠方卷吃掉,便可如意。

人們所求,不外愛情圓滿、家宅安全、身體健康、商業繁盛、合格祈願、自由快樂。一切形式為心願服務,也令你覺得付出過祈求祝禱的努力,多少有點回報,於是心安。

撒豆打鬼帶動作,有點像中國習俗「打小人」,但比起來,後者暴烈多了。每到三月八驁蟄之日,灣仔鵝頸橋那狠毒悽厲但又充滿奇趣俗艷色彩的打小人盛會,人們寄望一隻隻破舊的鞋一位位經驗老到的神婆,幫他們把身邊的小人和災星,一下一下的,用力打走,具針對性,也似有殺傷氣勢,聲色俱厲,都是力氣活,一日辛勞,婆婆們都累得腰痠骨痛兼失聲,但這日收入,是全年最豐裕的,值!

世間小人與鬼,都打之不盡,也無法消滅,正是一雞死一雞鳴,一鬼死一鬼生。「小人」就更抽象了,但凡妨礙前進的都是阻路小人指背小人嫉妒小人禍害小人……小人比較鬼祟,而且有沒有想過,一不小心自己是自己的小人?

「鬼出去!」只是響亮口號。

「福進來!」得靠自己爭氣。

所以,把壞事變成好事,把挫折看作挑戰,把小人化為貴人,把「死」激勵為「生」之始,才是努力的目標。光打壓不辦事,光叱喝不買賣,有甚麼用?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無庫存之港版書籍,將需向海外調貨,平均作業時間約3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縮短等待時間,建議您將港書與一般繁體書籍分開下單,以獲得最快的取貨速度。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76
庫存:7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