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工程概論(第2版)(簡體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面向CS2013電腦專業規劃教材
ISBN13:9787111478218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作者:鄭人傑
出版日:2014/11/01
裝訂/頁數:平裝/364頁
規格:23.5cm*16.8cm (高/寬)
版次:1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軟件工程學科具有知識面廣、發展迅速、實踐性強等特點。本書作者針對軟件工程的學科特點,在寫作中注重結合實例講解軟件工程的理論與方法,避免抽象和枯燥的論述,在兼顧傳統的結構化方法的同時,注重當前廣為采用的面向對象方法。全書內容組織成五部分:第一部分是軟件工程概述;第二部分介紹結構化分析與設計方法;第三部分講述面向對象分析與設計方法;第四部分講解軟件實現與測試;第五部分介紹軟件維護與軟件管理。
鄭人杰和馬素霞和殷人昆編著的《軟件工程概論(第2版)》結構合理、內容豐富,講解通俗易懂、由淺入深,適合作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等專業本科生的教材。
鄭人杰和馬素霞和殷人昆編著的《軟件工程概論(第2版)》結構合理、內容豐富,講解通俗易懂、由淺入深,適合作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等專業本科生的教材。
作者簡介
馬素霞:1966年出生,1988年畢業于太原理工大學熱能工程系,獲學士學位,2005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獲博士學位。現為太原理工大學副教授。工作以來,主要從事熱力系統的建模和仿真、動力設備的瞬變特性及循環流化床鍋爐動態特性和控制策略等研究和教學工作。在《中國電機工程學報》、《動力工程》、《熱能動力工程》、《清華大學學報》和《農業機械學報》等雜志發表學術論文20篇左右。鄭人杰,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畢業后留校任計算數學專業、軟件專業教師及清華大學軟件中心副主任、清華同方公司副總工程師及顧問。現任中國軟件行業協會理事、軟件過程改進分會常務副會長。2009年榮獲“推動中國軟件產業發展杰出人物”獎。多年來在軟件工程、軟件質量及測試、軟件過程改進方面從事教學、研究和開發工作,編寫《實用軟件工程》、《計算機軟件測試技術》、《基于軟件能力成熟度模型的軟件過程改進》等書。殷人昆,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1985年赴日本國東京理科大學做訪問學者,研究方向為軟件工程過程的質量管理和軟件產晶的質量評價。主要教學工作為計算機系大學本科“數據結構”、“軟件工程”和研究生“軟件工程設計與技術”、“軟件項目管理”課程負責人,主持教育部-微軟精品課程“數據結構”的建設。曾與人合作或單獨編寫和出版教材20余部,其中,《數據結構》教材被評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并于2005年獲“北京市糟品教材”。曾在核心刊物和專業會議發表論文多篇,并參加或主持多項科研項目。
目次
前言
教學建議
第一部分 軟件工程概述
第1章 軟件與軟件工程的概念
1.1 軟件的概念、特點和分類
1.1.1 軟件的概念及特性
1.1.2 軟件的分類
1.2 軟件危機與軟件工程
1.2.1 軟件危機
1.2.2 軟件工程
1.3 系統工程的目標
1.4 軟件生存期
1.5 軟件工程方法概述
1.5.1 傳統方法
1.5.2 面向對象方法 前言
教學建議
第一部分 軟件工程概述
第1章 軟件與軟件工程的概念
1.1 軟件的概念、特點和分類
1.1.1 軟件的概念及特性
1.1.2 軟件的分類
1.2 軟件危機與軟件工程
1.2.1 軟件危機
1.2.2 軟件工程
1.3 系統工程的目標
1.4 軟件生存期
1.5 軟件工程方法概述
1.5.1 傳統方法
1.5.2 面向對象方法
1.5.3 形式化方法
1.6 軟件工具概述
1.6.1 軟件工具的概念
1.6.2 軟件工具的發展
1.6.3 軟件工具的分類
1.6.4 常用軟件工具介紹
1.7 軟件工程知識體系及知識域
習題
第2章 軟件生存期模型
2.1 瀑布模型
2.2 快速原型模型
2.3 增量模型
2.4 螺旋模型
2.5 噴泉模型
2.6 統一過程
2.7 基于構件的開發模型
2.8 敏捷過程
習題
第二部分 結構化分析與設計方法
第3章 軟件需求獲取與結構化分析方法
3.1 需求獲取與需求分析階段的任務
3.1.1 需求獲取的任務和原則
3.1.2 需求獲取的過程
3.1.3 軟件需求分析階段的任務
3.2 結構化分析方法
3.2.1 功能建模
3.2.2 數據建模
3.2.3 行為建模
3.2.4 數據字典
3.2.5 加工規格說明
3.3 系統需求規格說明
3.3.1 軟件需求規格說明模板
3.3.2 SRS和DRD的質量要求
3.4 需求評審
3.4.1 正式的需求評審
3.4.2 需求評審中的常見風險
3.5 需求管理
3.5.1 需求跟蹤
3.5.2 需求變更管理
習題
第4章 結構化設計方法
4.1 軟件設計的概念及原則
4.1.1 軟件設計的概念
4.1.2 軟件設計的原則
4.2 結構化設計
4.2.1 結構化軟件設計的任務
4.2.2 結構化設計與結構化分析的關系
4.2.3 模塊結構及表示
4.2.4 數據結構及表示
4.3 體系結構設計
4.3.1 基于數據流方法的設計過程
4.3.2 典型的數據流類型和系統結構
4.3.3 變換型映射方法
4.3.4 事務型映射方法
4.3.5 模塊間的耦合與內聚
4.3.6 軟件模塊結構的改進方法
4.4 接口設計
4.4.1 接口設計概述
4.4.2 人機交互界面
4.5 數據設計
4.5.1 文件設計
4.5.2 數據庫設計
4.6 過程設計
4.6.1 結構化程序設計
4.6.2 程序流程圖
4.6.3 N S圖
4.6.4 PAD圖
4.6.5 偽代碼
4.6.6 自頂向下、逐步細化的設計過程
4.7 軟件設計規格說明
4.8 軟件設計評審
4.8.1 概要設計評審的檢查內容
4.8.2 詳細設計評審的檢查內容
習題
第三部分 面向對象分析與設計方法
第5章 面向對象方法與UML
5.1 面向對象的概念與開發方法
5.1.1 對象
5.1.2 類與封裝
5.1.3 繼承
5.1.4 多態
5.1.5 消息通信
5.1.6 面向對象的軟件開發方法
5.2 UML簡介
5.2.1 UML的產生和發展
5.2.2 UML的特點
5.2.3 UML的基本模型
5.3 UML的事物
5.3.1 結構事物
5.3.2 行為事物
5.3.3 分組事物
5.3.4 注釋事物
5.4 UML的關系
5.4.1 依賴關系
5.4.2 關聯關系
5.4.3 泛化關系
5.4.4 實現關系
5.5 UML的圖
5.5.1 用例圖
5.5.2 類圖
5.5.3 順序圖與通信圖
5.5.4 狀態圖
5.5.5 活動圖
5.5.6 構件圖與部署圖
習題
第6章 面向對象分析
6.1 面向對象分析概述
6.1.1 確定系統邊界
6.1.2 面向對象分析的3種模型
6.2 建立用例模型
6.2.1 確定業務參與者
6.2.2 確定業務需求用例
6.2.3 創建用例圖
6.3 建立對象模型
6.3.1 對象模型的5個層次
6.3.2 劃分主題
6.3.3 確定類與對象
6.3.4 確定結構
6.3.5 確定屬性
6.3.6 確定服務
6.3.7 建立類圖
6.4 建立動態模型
6.4.1 順序圖
6.4.2 通信圖
6.4.3 狀態圖
習題
第7章 軟件體系結構與設計模式
7.1 軟件體系結構的基本概念
7.1.1 什么是體系結構
7.1.2 體系結構模式、風格和框架的概念
7.1.3 體系結構的重要作用
7.2 典型的體系結構風格
7.2.1 數據流風格
7.2.2 調用∕返回風格
7.2.3 倉庫風格
7.3 特定領域的軟件體系結構
7.3.1 類屬模型
7.3.2 參考模型
7.4 分布式系統結構
7.4.1 多處理器體系結構
7.4.2 客戶機∕服務器體系結構
7.4.3 分布式對象體系結構
7.4.4 代理
7.5 體系結構框架
7.5.1 模型視圖控制器
7.5.2 J2EE體系結構框架
7.5.3 PCMEF與PCBMER框架
7.6 設計模式
7.6.1 抽象工廠
7.6.2 單件
7.6.3 外觀
7.6.4 適配器
7.6.5 職責鏈
7.6.6 中介者
7.6.7 觀察者
習題
第8章 面向對象設計
8.1 面向對象設計過程與準則
8.1.1 面向對象設計過程
8.1.2 面向對象設計準則
8.2 體系結構模塊及依賴性
8.2.1 類及其依賴性
8.2.2 接口及其依賴性
8.2.3 包及其依賴性
8.2.4 構件及其依賴性
8.3 系統分解
8.3.1 子系統和類
8.3.2 服務和子系統接口
8.3.3 子系統分層和劃分
8.3.4 Coad & Yourdon的面向對象設計模型
8.3.5 子系統之間的兩種交互方式
8.3.6 組織系統的兩種方案
8.4 問題域部分 的設計
8.5 人機交互部分 的設計
8.5.1 用戶界面設計步驟
8.5.2 Web應用系統的界面設計
8.6 任務管理部分 的設計
8.7 數據管理部分 的設計
8.8 對象設計
8.8.1 使用模式設計對象
8.8.2 接口規格說明設計
8.8.3 重構對象設計模型
8.9 優化對象設計模型
習題
第四部分 軟件實現與測試
第9章 軟件實現
9.1 程序設計語言
9.1.1 程序設計語言的性能
9.1.2 程序設計語言的分類
9.1.3 程序設計語言的選擇
9.2 程序設計風格
9.2.1 源程序文檔化
9.2.2 數據說明標準化
9.2.3 語句結構簡單化
9.2.4 輸入/輸出規范化
9.3 編碼規范
9.4 程序效率與性能分析
9.4.1 算法對效率的影響
9.4.2 影響存儲器效率的因素
9.4.3 影響輸入/輸出的因素
習題
第10章 軟件測試方法
10.1 軟件測試的基本概念
10.1.1 什么是軟件測試
10.1.2 軟件測試的目的和原則
10.1.3 軟件測試的對象
10.1.4 測試信息流
10.1.5 測試與軟件開發各階段的關系
10.1.6 白盒測試與黑盒測試
10.2 白盒測試的測試用例設計
10.2.1 邏輯覆蓋
10.2.2 語句覆蓋
10.2.3 判定覆蓋
10.2.4 條件覆蓋
10.2.5 判定條件覆蓋
10.2.6 條件組合覆蓋
10.2.7 路徑覆蓋
10.3 基本路徑覆蓋
10.4 黑盒測試的測試用例設計
10.4.1 等價類劃分
10.4.2 邊界值分析
10.5 軟件測試的策略
10.5.1 單元測試
10.5.2 組裝測試
10.5.3 確認測試
10.5.4 系統測試
10.5.5 測試的類型
10.6 人工測試
10.6.1 靜態分析
10.6.2 人工測試方法
10.7 調試
習題
第五部分 軟件維護與軟件管理
第11章 軟件維護
11.1 軟件維護的概念
11.1.1 軟件維護的定義
11.1.2 影響維護工作量的因素
11.1.3 軟件維護的策略
11.2 軟件維護活動
11.2.1 軟件維護申請報告
11.2.2 軟件維護工作流程
11.2.3 維護檔案記錄
11.2.4 維護評價
11.3 程序修改的步驟和修改的副作用
11.3.1 分析和理解程序
11.3.2 修改程序
11.3.3 修改程序的副作用及其控制
11.3.4 重新驗證程序
11.4 軟件的維護性
11.4.1 軟件維護性定義
11.4.2 軟件維護性度量
11.5 提高軟件維護性的方法
11.5.1 使用提高軟件維護性的開發技術和工具
11.5.2 實施開發階段產品的維護性審查
11.5.3 改進文檔
習題
第12章 軟件過程與軟件過程改進
12.1 軟件過程概述
12.2 軟件生存期過程國際標準
12.3 軟件過程成熟度
12.3.1 什么是軟件過程成熟度
12.3.2 過程制度化
12.4 軟件能力成熟度模型
12.4.1 CMM與SEI
12.4.2 CMM的演化
12.4.3 CMM族和CMMI
12.4.4 CMMI 1.3 簡介
12.4.5 CMMI評估
12.5 軟件過程改進
12.5.1 軟件過程改進的IDEAL模型
12.5.2 軟件過程改進框架
12.5.3 有效的軟件過程
習題
第13章 軟件項目管理
13.1 軟件項目管理概述
13.1.1 軟件項目管理的目標
13.1.2 軟件項目管理涉及的幾個方面
13.2 項目估算
13.2.1 項目策劃與項目估算
13.2.2 軟件規模估算的功能點方法
13.2.3 軟件開發成本估算
13.3 風險管理
13.3.1 什么是軟件風險
13.3.2 風險管理的任務
13.3.3 風險評估
13.3.4 風險控制
13.3.5 做好風險管理的建議
13.4 進度管理
13.4.1 進度控制問題
13.4.2 甘特圖
13.4.3 時標網狀圖
13.4.4 PERT圖
13.5 需求管理
13.5.1 系統需求與軟件需求
13.5.2 需求工程
13.5.3 需求變更
13.5.4 需求變更控制
13.5.5 可追溯性管理
13.6 配置管理
13.6.1 什么是軟件配置管理
13.6.2 軟件配置標識
13.6.3 變更管理
13.6.4 版本控制
13.6.5 系統建立
13.6.6 配置審核
13.6.7 配置狀態報告
習題
第14章 軟件工程標準及軟件文檔
14.1 軟件工程標準
14.1.1 標準的概念
14.1.2 軟件標準化的意義
14.1.3 標準的分類與分級
14.1.4 軟件工程標準的制定與實施
14.1.5 軟件組織內的標準化工作
14.2 軟件文檔
14.2.1 軟件文檔的作用和分類
14.2.2 軟件基本文檔的內容要求
14.2.3 對文檔編制的質量要求
14.2.4 文檔的管理和維護
習題
主要參考文獻
教學建議
第一部分 軟件工程概述
第1章 軟件與軟件工程的概念
1.1 軟件的概念、特點和分類
1.1.1 軟件的概念及特性
1.1.2 軟件的分類
1.2 軟件危機與軟件工程
1.2.1 軟件危機
1.2.2 軟件工程
1.3 系統工程的目標
1.4 軟件生存期
1.5 軟件工程方法概述
1.5.1 傳統方法
1.5.2 面向對象方法 前言
教學建議
第一部分 軟件工程概述
第1章 軟件與軟件工程的概念
1.1 軟件的概念、特點和分類
1.1.1 軟件的概念及特性
1.1.2 軟件的分類
1.2 軟件危機與軟件工程
1.2.1 軟件危機
1.2.2 軟件工程
1.3 系統工程的目標
1.4 軟件生存期
1.5 軟件工程方法概述
1.5.1 傳統方法
1.5.2 面向對象方法
1.5.3 形式化方法
1.6 軟件工具概述
1.6.1 軟件工具的概念
1.6.2 軟件工具的發展
1.6.3 軟件工具的分類
1.6.4 常用軟件工具介紹
1.7 軟件工程知識體系及知識域
習題
第2章 軟件生存期模型
2.1 瀑布模型
2.2 快速原型模型
2.3 增量模型
2.4 螺旋模型
2.5 噴泉模型
2.6 統一過程
2.7 基于構件的開發模型
2.8 敏捷過程
習題
第二部分 結構化分析與設計方法
第3章 軟件需求獲取與結構化分析方法
3.1 需求獲取與需求分析階段的任務
3.1.1 需求獲取的任務和原則
3.1.2 需求獲取的過程
3.1.3 軟件需求分析階段的任務
3.2 結構化分析方法
3.2.1 功能建模
3.2.2 數據建模
3.2.3 行為建模
3.2.4 數據字典
3.2.5 加工規格說明
3.3 系統需求規格說明
3.3.1 軟件需求規格說明模板
3.3.2 SRS和DRD的質量要求
3.4 需求評審
3.4.1 正式的需求評審
3.4.2 需求評審中的常見風險
3.5 需求管理
3.5.1 需求跟蹤
3.5.2 需求變更管理
習題
第4章 結構化設計方法
4.1 軟件設計的概念及原則
4.1.1 軟件設計的概念
4.1.2 軟件設計的原則
4.2 結構化設計
4.2.1 結構化軟件設計的任務
4.2.2 結構化設計與結構化分析的關系
4.2.3 模塊結構及表示
4.2.4 數據結構及表示
4.3 體系結構設計
4.3.1 基于數據流方法的設計過程
4.3.2 典型的數據流類型和系統結構
4.3.3 變換型映射方法
4.3.4 事務型映射方法
4.3.5 模塊間的耦合與內聚
4.3.6 軟件模塊結構的改進方法
4.4 接口設計
4.4.1 接口設計概述
4.4.2 人機交互界面
4.5 數據設計
4.5.1 文件設計
4.5.2 數據庫設計
4.6 過程設計
4.6.1 結構化程序設計
4.6.2 程序流程圖
4.6.3 N S圖
4.6.4 PAD圖
4.6.5 偽代碼
4.6.6 自頂向下、逐步細化的設計過程
4.7 軟件設計規格說明
4.8 軟件設計評審
4.8.1 概要設計評審的檢查內容
4.8.2 詳細設計評審的檢查內容
習題
第三部分 面向對象分析與設計方法
第5章 面向對象方法與UML
5.1 面向對象的概念與開發方法
5.1.1 對象
5.1.2 類與封裝
5.1.3 繼承
5.1.4 多態
5.1.5 消息通信
5.1.6 面向對象的軟件開發方法
5.2 UML簡介
5.2.1 UML的產生和發展
5.2.2 UML的特點
5.2.3 UML的基本模型
5.3 UML的事物
5.3.1 結構事物
5.3.2 行為事物
5.3.3 分組事物
5.3.4 注釋事物
5.4 UML的關系
5.4.1 依賴關系
5.4.2 關聯關系
5.4.3 泛化關系
5.4.4 實現關系
5.5 UML的圖
5.5.1 用例圖
5.5.2 類圖
5.5.3 順序圖與通信圖
5.5.4 狀態圖
5.5.5 活動圖
5.5.6 構件圖與部署圖
習題
第6章 面向對象分析
6.1 面向對象分析概述
6.1.1 確定系統邊界
6.1.2 面向對象分析的3種模型
6.2 建立用例模型
6.2.1 確定業務參與者
6.2.2 確定業務需求用例
6.2.3 創建用例圖
6.3 建立對象模型
6.3.1 對象模型的5個層次
6.3.2 劃分主題
6.3.3 確定類與對象
6.3.4 確定結構
6.3.5 確定屬性
6.3.6 確定服務
6.3.7 建立類圖
6.4 建立動態模型
6.4.1 順序圖
6.4.2 通信圖
6.4.3 狀態圖
習題
第7章 軟件體系結構與設計模式
7.1 軟件體系結構的基本概念
7.1.1 什么是體系結構
7.1.2 體系結構模式、風格和框架的概念
7.1.3 體系結構的重要作用
7.2 典型的體系結構風格
7.2.1 數據流風格
7.2.2 調用∕返回風格
7.2.3 倉庫風格
7.3 特定領域的軟件體系結構
7.3.1 類屬模型
7.3.2 參考模型
7.4 分布式系統結構
7.4.1 多處理器體系結構
7.4.2 客戶機∕服務器體系結構
7.4.3 分布式對象體系結構
7.4.4 代理
7.5 體系結構框架
7.5.1 模型視圖控制器
7.5.2 J2EE體系結構框架
7.5.3 PCMEF與PCBMER框架
7.6 設計模式
7.6.1 抽象工廠
7.6.2 單件
7.6.3 外觀
7.6.4 適配器
7.6.5 職責鏈
7.6.6 中介者
7.6.7 觀察者
習題
第8章 面向對象設計
8.1 面向對象設計過程與準則
8.1.1 面向對象設計過程
8.1.2 面向對象設計準則
8.2 體系結構模塊及依賴性
8.2.1 類及其依賴性
8.2.2 接口及其依賴性
8.2.3 包及其依賴性
8.2.4 構件及其依賴性
8.3 系統分解
8.3.1 子系統和類
8.3.2 服務和子系統接口
8.3.3 子系統分層和劃分
8.3.4 Coad & Yourdon的面向對象設計模型
8.3.5 子系統之間的兩種交互方式
8.3.6 組織系統的兩種方案
8.4 問題域部分 的設計
8.5 人機交互部分 的設計
8.5.1 用戶界面設計步驟
8.5.2 Web應用系統的界面設計
8.6 任務管理部分 的設計
8.7 數據管理部分 的設計
8.8 對象設計
8.8.1 使用模式設計對象
8.8.2 接口規格說明設計
8.8.3 重構對象設計模型
8.9 優化對象設計模型
習題
第四部分 軟件實現與測試
第9章 軟件實現
9.1 程序設計語言
9.1.1 程序設計語言的性能
9.1.2 程序設計語言的分類
9.1.3 程序設計語言的選擇
9.2 程序設計風格
9.2.1 源程序文檔化
9.2.2 數據說明標準化
9.2.3 語句結構簡單化
9.2.4 輸入/輸出規范化
9.3 編碼規范
9.4 程序效率與性能分析
9.4.1 算法對效率的影響
9.4.2 影響存儲器效率的因素
9.4.3 影響輸入/輸出的因素
習題
第10章 軟件測試方法
10.1 軟件測試的基本概念
10.1.1 什么是軟件測試
10.1.2 軟件測試的目的和原則
10.1.3 軟件測試的對象
10.1.4 測試信息流
10.1.5 測試與軟件開發各階段的關系
10.1.6 白盒測試與黑盒測試
10.2 白盒測試的測試用例設計
10.2.1 邏輯覆蓋
10.2.2 語句覆蓋
10.2.3 判定覆蓋
10.2.4 條件覆蓋
10.2.5 判定條件覆蓋
10.2.6 條件組合覆蓋
10.2.7 路徑覆蓋
10.3 基本路徑覆蓋
10.4 黑盒測試的測試用例設計
10.4.1 等價類劃分
10.4.2 邊界值分析
10.5 軟件測試的策略
10.5.1 單元測試
10.5.2 組裝測試
10.5.3 確認測試
10.5.4 系統測試
10.5.5 測試的類型
10.6 人工測試
10.6.1 靜態分析
10.6.2 人工測試方法
10.7 調試
習題
第五部分 軟件維護與軟件管理
第11章 軟件維護
11.1 軟件維護的概念
11.1.1 軟件維護的定義
11.1.2 影響維護工作量的因素
11.1.3 軟件維護的策略
11.2 軟件維護活動
11.2.1 軟件維護申請報告
11.2.2 軟件維護工作流程
11.2.3 維護檔案記錄
11.2.4 維護評價
11.3 程序修改的步驟和修改的副作用
11.3.1 分析和理解程序
11.3.2 修改程序
11.3.3 修改程序的副作用及其控制
11.3.4 重新驗證程序
11.4 軟件的維護性
11.4.1 軟件維護性定義
11.4.2 軟件維護性度量
11.5 提高軟件維護性的方法
11.5.1 使用提高軟件維護性的開發技術和工具
11.5.2 實施開發階段產品的維護性審查
11.5.3 改進文檔
習題
第12章 軟件過程與軟件過程改進
12.1 軟件過程概述
12.2 軟件生存期過程國際標準
12.3 軟件過程成熟度
12.3.1 什么是軟件過程成熟度
12.3.2 過程制度化
12.4 軟件能力成熟度模型
12.4.1 CMM與SEI
12.4.2 CMM的演化
12.4.3 CMM族和CMMI
12.4.4 CMMI 1.3 簡介
12.4.5 CMMI評估
12.5 軟件過程改進
12.5.1 軟件過程改進的IDEAL模型
12.5.2 軟件過程改進框架
12.5.3 有效的軟件過程
習題
第13章 軟件項目管理
13.1 軟件項目管理概述
13.1.1 軟件項目管理的目標
13.1.2 軟件項目管理涉及的幾個方面
13.2 項目估算
13.2.1 項目策劃與項目估算
13.2.2 軟件規模估算的功能點方法
13.2.3 軟件開發成本估算
13.3 風險管理
13.3.1 什么是軟件風險
13.3.2 風險管理的任務
13.3.3 風險評估
13.3.4 風險控制
13.3.5 做好風險管理的建議
13.4 進度管理
13.4.1 進度控制問題
13.4.2 甘特圖
13.4.3 時標網狀圖
13.4.4 PERT圖
13.5 需求管理
13.5.1 系統需求與軟件需求
13.5.2 需求工程
13.5.3 需求變更
13.5.4 需求變更控制
13.5.5 可追溯性管理
13.6 配置管理
13.6.1 什么是軟件配置管理
13.6.2 軟件配置標識
13.6.3 變更管理
13.6.4 版本控制
13.6.5 系統建立
13.6.6 配置審核
13.6.7 配置狀態報告
習題
第14章 軟件工程標準及軟件文檔
14.1 軟件工程標準
14.1.1 標準的概念
14.1.2 軟件標準化的意義
14.1.3 標準的分類與分級
14.1.4 軟件工程標準的制定與實施
14.1.5 軟件組織內的標準化工作
14.2 軟件文檔
14.2.1 軟件文檔的作用和分類
14.2.2 軟件基本文檔的內容要求
14.2.3 對文檔編制的質量要求
14.2.4 文檔的管理和維護
習題
主要參考文獻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