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中醫學之道——國醫大師陸廣莘論醫集(增訂版)》集中反映了陸廣莘教授行醫60年來的學術思想、臨證體會和理論發揮。從學術思想探討、臨證實踐反思、中醫研究問題、思路方法探索、基礎理論假說等5個方面深入闡發,其學術見解精闢,思路方法新穎,臨床體會獨特,若能深刻領會其精髓,靈活掌握其方法,將對重新認識中醫、研究中醫、發展中醫有較大的指導意義和啟發作用,對21世紀中醫學術的發展、臨床水準的提高,有較大的推動作用。《中醫學之道•國醫大師陸廣莘論醫集(增訂版)》是中醫及中西醫結合醫療、科研、教學人員提高中醫理論與科研水準、提高臨床診療效果的必備參考書,也可供中醫藥管理人員參閱。
作者簡介
目次
一、學術思想評論
1.讀章次公“從章太炎先生‘論中醫與五行說’談起”以後(1956)
2.論王履的醫學思想及其對明清醫學的影響(1962)
3.命門學說源流考(1963)
4.曆多達妙,失多而悟其要(1973)
5.以人類為中心(1973)
6.醫學功利觀(1973)
7.醫者意也,醫者技也(1973)
8.藥害問題(1973)
9.莫不為利,莫不為害(1973)
10.氣增而久,夭之由也(1973)
11.如何正確對待中醫和中醫如何正確對待(1981)
12.振興中醫之道,貴在自知之明(1986)
13.關於“傷寒學與《傷寒論》學”的評閱意見(1990)
14.對刊授教材《溫病學》的評閱意見(1990)
15.對刊授教材《中醫各家學說》的評閱意見(1990)
16.中醫主要歷史概況及其基本概念(1996)
17.攀登中醫學術思想高峰(1999)
18.章次公先生小傳(2000)
19.對中醫藥傳承問題的學習和思考(2013)
二、臨證實踐反思
20.中醫對腎炎的認識及其治療原則(1958)
21.四年來中醫治療流行性乙型腦炎的初步總結與探討(摘要)(1959)
22.黑錫丹治療哮喘及發生輕度鉛中毒的病例報告(摘要)(1959)
23.糖尿病綜合治療50例初步觀察(摘要)(1962)
24.高血壓病中西醫結合研究中的辨病和辨證問題(1977)
25.治病必求本與辨症論治(摘要)(1985)
26.病名、證候與中醫診斷學(1987)
27.中醫臨證研究和方法論問題(1987)
28.論中醫學特色與治則學研究(1988)
29.當代中醫的使命和臨床思維方法(1988)
30.論辨證與辨病問題(1990)
31.大運動量訓練及其疲勞恢復的中醫學觀點(1993)
32.刮痧排毒療法蘊藏了哪些新的醫學思想(1996)
33.癲癇的中醫觀點(1996)
34.全科醫學與中醫學(1999)
35.中醫臨證研究方法問題(1999)
36.中醫藥學與血管性癡呆(2000)
37.穩態調節與中醫養生保健(2003)
38.藥之害在醫不在藥(2003)
39.關於非典型肺炎的防治(2003)
40.用介面醫學原理解讀刮痧療法(2005)
41.獲得心安身健的幸福真經——中醫學之道(2008)
三、中醫研究問題
42.對“中國歷代對於糖尿病的記載和貢獻”一文的幾點意見(1961)
43.論中醫的診療思想(1979)
44.加強中醫研究,發展中醫學術(1985)
45.對中醫學術及其發展戰略的系統思考(1987)
46.中醫學傳統科研方法論(1988)
47.馬屬動物驢“脾氣虛”證的實驗研究(1988)
48.脾氣虛證的理論和實驗研究(1989)
49.肝鬱氣滯血瘀的臨床和實驗研究——鑒定會上的發言(1991)
50.用新的思想觀點繼承發揚中醫學(1993)
51.提高主體選擇吸收利用能力(1993)
52.積極的自我穩態的生態醫學(1994)
53.醫學的目的與物件問題(1995)
54.和而不同,超越包容——記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1995)
55.根本在於自立自強自主創新——《中醫存亡論》代序(1996)
56.《人體資訊控制系統生理學——現代中醫生理學和中藥藥理學》序(1997)
57.從中醫學出發思考問題(1997)
58.重建中醫主體價值體系(1998)
59.人的生存品質與中醫學生生之道(2000)
60.21世紀中醫學向何處去(2001)
61.堅定中醫學的自我學科主體意識——銘記陸淵雷、章次公、徐衡之大師的教誨:自信、自立、自強(2003)
62.雜議“中醫百年”——在“2005亞太傳統醫藥論壇暨《亞太傳統醫藥》**屆**次編委會會議”上的發言(2005)
63.中醫現代化從哪裡出發(2005)
64.中醫藥的傳統與出路一《讀書》雜誌“中醫藥的傳統與出路”討論會上的講話(2005)
65.重鑄中華醫魂——中醫基礎理論學科建設之道(2005)
四、思路方法探索
66.關於“辨證論治”的辯證法問題(1975)
67.現代科學發展趨勢和中國醫學發展模式(1981)
68.論中西醫結合研究(1981)
69.中醫學研究與中西醫的結合(1983)
70.中醫研究與研究中醫(1985)
71.中醫學的基礎研究問題(1991)
72.中醫理論向何處去(1994)
73.務本論道——中西醫學的不同理解和追求(1997)
74.對中西醫結合的中醫學思考(1998)
75.中醫學發展的“務本論道”(1999)
76.21世紀中醫學術發展的展望(1999)
77.中西醫結合的務本論道(2000)
78.西醫疾病模型與中醫學生生之道(2000)
79.中西醫結合需要從醫學模式上突破(2001)
80.人類健康生態醫學實踐目標模式(2004)
81.醫學不能拜倒在科學腳下——《科技中國》對陸廣莘的專訪(2006)
82.醫學的健康與健康的醫學(2007)
83.醫學整合的境界、胸懷和志氣(2010)
84.醫學為何,中醫何為?(2011)
五、基礎理論假說
85.氣血津液在藏象和辨症中的地位(1979)
86.試論津液(1979)
87.陰陽自和穩態演化模型(1984)
88.中醫學的理論模型及其臨床思維方法(1985)
89.中醫“證”的理論研究中的基本問題(1986)
90.怎樣理解中醫的證——從辨證到求本的認識論分析(1986)
91.首屆“中醫證的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的小結報告(1986)
92.“證——病症正”辨(1990)
93.中醫學物件和實踐及其理論體系(1994)
94.中醫基礎理論問題(1995)
95.醫學的目的與中醫學的特色(1995)
96.中醫生生之道——中和位育的生態智慧學(1998)
97.中醫藥學獨特理論體系的淵源和發展——生命發展觀與中醫理論(2000)
98.中醫辨證論治的證候反應動力學(2000)
99.中醫學的人類健康生態目標模式——萬物並育而不相害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2004)
100.證候理論概念屬人性質問題——從疾病醫學教條統治下解放出來(2004)
101.健康生態學的中醫特色(2004)
102.辨證論治、生生之道的科學精神(2004)
103.中醫學生生之道的創生性實踐功能目標動力學(2007)
104.大德日生厚德載物(2010)
六、建言獻策
105.給科技部程津培副部長的一封信(2005)
106.給衛生部佘靖副部長的一封信(2006)
附錄
我是否也能參透(1993)
陸大夫廣莘先生傳略敘(1995)
陸廣莘健康醫學思想(2012)
論文撰寫年表
後記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