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以新的思路來研究王充哲學體系,對王充關於當時社會所關心的虛實問題進行了探索,並以現代眼光進行深入分析,從而對王充的哲學進行歸納,概括出“疾虛妄”而“歸實誠”,就是“虛實之辨”。本書是一本系統研究王充哲學的專著。
作者簡介
周桂鈿,男,1943 年生,福建長樂人,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中國朱子學會副會長,國際儒學聯合會顧問。曾任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國際儒學聯合會學術委員會主任,日本京都大學客座教授。主要研究中國傳統哲學、秦漢哲學、中國傳統科學、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等。1991 年被中國社會科學院授予“做出突出貢獻的碩士學位獲得者”的稱號。曾主持國家社科“九五”規劃重點專案,曾獲北京市社科聯學術成果獎,教育部學術成果獎,北京師範大學優秀教材獎等。主要著作有:《王充哲學思想新探》、《王充評傳》、《虛實之辨》、《董學探微》、《秦漢思想史》、《天地奧秘的探索歷程》、《十五堂中國哲學課》、《十五堂中國國學課》、《十五堂中國儒學課》等二十餘部,發表文章四百餘篇。
名人/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
★周桂鈿先生已七十高齡,為中國學術界公認的學術大家,在秦漢哲學研究方面處於該領域權威和領先的研究水準,文集具有很大的學術價值和參考價值。
★文集立足周桂鈿40多年秦漢哲學研究的學術成果,與時俱進,將周桂鈿先生一生在秦漢哲學領域的學術成果給予整體呈現,內容豐富,在秦漢哲學研究方面具有很大的學術價值和參考價值,處於該領域權威和領先的研究水準。
媒體評論
周桂鈿同志從余問學,每有所作,必就商討。他勤學而好思,所撰《王充哲學思想新探》頗有心得,不落一般窠臼,可為治漢代哲學史、思想史者參考。
——鐘肇鵬
周桂鈿同志研究漢代哲學多年,曾寫出關於王充哲學的專著,近又撰成《董學探微》一書,對董子的學說作了比較詳細的考察和分析,提出不少獨到的見解。例如對於董子的仁義學說進行了較詳的考釋,對近人以“殺”訓“義”提出了駁議;特別是《辭指論》一章,揭示了董子關於“辭指”的學說,對於董子的邏輯思想作出了新的闡發。總之,這“十二論”是關於董仲舒思想的系統研討,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周桂鈿先生已七十高齡,為中國學術界公認的學術大家,在秦漢哲學研究方面處於該領域權威和領先的研究水準,文集具有很大的學術價值和參考價值。
★文集立足周桂鈿40多年秦漢哲學研究的學術成果,與時俱進,將周桂鈿先生一生在秦漢哲學領域的學術成果給予整體呈現,內容豐富,在秦漢哲學研究方面具有很大的學術價值和參考價值,處於該領域權威和領先的研究水準。
媒體評論
周桂鈿同志從余問學,每有所作,必就商討。他勤學而好思,所撰《王充哲學思想新探》頗有心得,不落一般窠臼,可為治漢代哲學史、思想史者參考。
——鐘肇鵬
周桂鈿同志研究漢代哲學多年,曾寫出關於王充哲學的專著,近又撰成《董學探微》一書,對董子的學說作了比較詳細的考察和分析,提出不少獨到的見解。例如對於董子的仁義學說進行了較詳的考釋,對近人以“殺”訓“義”提出了駁議;特別是《辭指論》一章,揭示了董子關於“辭指”的學說,對於董子的邏輯思想作出了新的闡發。總之,這“十二論”是關於董仲舒思想的系統研討,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序
前言
王充(27~97?),字仲任,會稽上虞(今屬浙江省)人,東漢前期的重要哲學家。青年時代,到當時的首都洛陽求學,入太學,從班彪學。後到北方一些縣、郡任職,因與長官意見不合,辭職還鄉,從事教學和著述。所著書有《譏俗》、《政務》、《論衡》,《養性》等。三書已佚,流傳下來的只有《論衡》一書。《論衡》一書,在歷史上爭議很大,讚揚者稱為奇書,同時稱王充為“冠倫大才”、“一代英偉”,引為“千載知音”。反對者認為王充“詆毀聖賢”,“厚辱祖先”,千古名教罪人。因此,《四庫全書提要》說此書,“攻之者眾,而好之者終不絕”。由於爭議大,《論衡》在歷史上所產生的影響也就大了。王充的地位也不斷提高,已經成了秦漢時代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是中國哲學史上唯物論者、無神論者的傑出代表,並且是一個具有近代實驗科學精神的超前的思想家。
《論衡》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一篇有目無文,實存八十四篇。書中還提到的篇目,如《覺佞》(《答佞》的姐妹篇)、《時旱》、《禍湛》、《能聖》、《實聖》以及尚有爭議的《盛褒》篇。說明《論衡》原書不止八十五篇,從吳地傳入中原的初期就已散失一部分,所以,後來葛洪讀到的《論衡》和寫《後漢書•王充傳》的範曄所見《論衡》,都是八十五篇本。葛洪《抱樸子》曰:“王充作《論衡》,北方都未有得之者。蔡伯喈嘗到江東得之,歎其文高,度越諸子。及還中國,諸儒覺其談論更遠,嫌得異書,或搜求至隱處,果得《論衡》,捉取數卷將去。伯喈曰:‘唯我與爾共之,勿廣也。’”(《太平御覽》卷六〇二)蔡邕之友“捉取數卷將去”,可能使《論衡》從此成了殘本。《論衡》儘管不全,因為保存較多,九虛三增、《論死》、《訂鬼》等重要篇章俱存,基本上保存了比較完整的思想體系。
王充著述的主旨是“考論實虛”(《自紀》)。王充寫作《論衡》的動機,在《對作》篇有明確的論述:
《論衡》之造也,起眾書並失實,虛妄之言勝真美也。故虛妄之語不黜,則華文不見息;華文放流,則實事不見用。……今吾不得已也!虛妄顯於真,實誠亂于偽,世人不悟,是非不定,紫昧雜廁,瓦玉集糅。以情言之,豈吾心所能忍哉!……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虛實之分。實虛之分定,而華偽之文滅。華偽之文滅,則純誠乏化日以孳矣。……今《論衡》就世俗之書,訂其真偽,辯其實虛。……《論衡》九虛三增,所以使俗務實誠也。
簡單地說,眾書失實,多虛妄之言,是寫《論衡》的根本原因。所以;王充在《伕文》篇說:“《論衡》篇以幹數,亦一言也,曰:疾虛妄。”這是從“破”的方面講的。有“破”必有“立”。王充“疾虛妄”為了什麼呢?他認為“虛妄”與“實誠”相對立,“虛妄顯於真,實誠亂於偽”。《論衡》就是要“訂其真偽,辯其實虛”,使世俗能夠在“訂”、“辯”中分清是非、虛實。虛實分清了,就可以“使俗務實誠”。他認為聖賢寫書都是為了“匡濟薄俗,驅民使之歸實誠也。”(《對作》)可見,王充寫《論衡》的目的就是為了移風易俗,使社會風氣“歸實誠”。因此,可以說王充《論衡》的主旨是:“疾虛妄”、“歸實誠”。為了實現這種目標,貫穿《論衡》一書的主線就是虛實之辨。
在《論衡》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話:
世儒學者,莫謂不然。如實論之,虛妄言也。(《奇怪》)
夫言白虹貫日,太白蝕昴,實也;言荊軻之謀,衛先生之畫,感動皇天,故白虹貫日,太白蝕昴者,虛也。(《感虛》)
世無愚智賢不肖,皆謂之然。如考實之,虛妄言也。(《龍虛》)
世無愚智,莫謂不然。推人道以論之,虛妄之言也。(《雷虛》)
連相仿效,皆謂之然。如考實之,虛妄迷也。(《讕時》)
還有一大批這樣的話;“如實考之”,“殆非實也”,“如實論之”,“非其實也”,“實者”,“實也”,“皆得其實”,“實則不然”,“實事則不然”,“非其實而又增之”,“非徒增之,又失其實矣”,“未必得實”,“失事之實”,“此言失實”,“非實然之道”,“此非實事也”,“增其實也”,“蓋其實也”,“……虛也,……實也”,“……與……同一實也”等等。
王充“考論虛實”,是以“實”為最高標準,來衡量古今各種說法,審視歷來所有言論,違背“實”的,即使是儒家經典,聖人言行,也都在問難、譏刺之列。他相信“實”,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把“世儒學者莫謂不然”、“世無愚智賢不肖皆謂之然”的社會共識,都端出來分析批判,充分表現了他堅持真理的大無畏的反世俗精神。同時,王充論說,“始若詭異,終有理實”(《後漢書》本傳),開始提出與眾不同的見解,大家覺得詭異,“極聽其終,眾乃是之”(《自紀》),聽王充把話說完,眾人都認為他分析正確。這說明王充理論研究是有相當深度的。他主張崇實。崇實,理論才能徹底。理論只要能徹底,就能說服別人,因此能掌握群眾。王充死後一百年左右,虞翻、蔡邕、王朗都高度讚揚王充,《論衡》成了爭相傳閱的珍貴異書。他就是憑藉理論的力量吸引了歷代思想家。《論衡》才因此成為“好之者終不絕”的歷史名著。
王充《論衡》“疾虛妄”而“歸實誠”。虛與妄是不同的概念。虛指虛假、虛偽,與真實相對。妄指謬妄、背道,與合理相對。實與誠也是不同的概念。實與虛相對,誠與妄相對。不符合實際情況的,王充則稱為“虛”,實際情況,就是“實”。如:
夫言向城而哭者,實也,城為之崩者,虛也……下世好虛,不原其實,故崩城之名,至今不滅。(《感虛》)
太史公曰:“世稱太子丹之令天雨粟、馬生角,大抵皆虛言也。”太史公書漢世實事之人,而雲“虛言”,近非實也。(同上)
不符合道理的、違背邏輯的,王充稱為“妄”,合理的則為“誠”。如:
聖獸不能自兔于難,聖人亦不能自免於禍。禍難之事,聖者所不能避,而雲鳳,磷(麒麟)思慮深,避害遠,妄也。(《指瑞》)
儒者稱五帝,三王致天下太平,漢興已來,未有太平。……方今無鳳鳥、《河圖》,瑞頗未至悉具,故謂未太平。此言妄也。(《宣漢》)
不符合邏輯的推論,其結果與事實不剮,因此,有些“妄”言也是“虛”言,或稱“虛妄”之言。如:
以眾民之叫,不能致霜,鄒衍之言,殆虛妄也。……由此言之,衍呼而降霜,虛矣,則杞梁之妻哭而崩城,妄也。……杞梁之妻哭而崩城,複虛言也。(《變動》)
杞梁之妻哭而崩城,既是“妄”的,又是“虛言”。鄒衍呼而降霜,乃“虛妄”,又是“虛”的。因此,王充對不符實,不合理的批判,都可以歸結為對“虛”的辨析。
有些事本來是實的,由於誇大,就變成非實的。王充把這種誇大稱為“增”,所謂“九虛三增”的增就指此。如說董仲舒讀《春秋》,專精一思,三年不窺園菜。王充說:“夫言不窺園菜,實也;言三年,增之也。”(《儒增》)說事“增其實”,“增其實”也就“離其實”(《藝增》)。“論事過情,使實不著”(《指瑞》),實不著,虛偽便流行。所以,誇大,有時也會導致虛妄,也有必要進行虛實之辨。總之,王充以“實”為檢驗言論的最高標準,同時作為追求的最終目標。所以可以稱他為“唯實論者”。
中國古代哲學家按他們對真善美追求的不同側重,可以分為三大類:追求真的是科學型哲學家,追求善的是倫理型哲學家,追求美的是藝術型哲學家。孔子、孟子、董仲舒、朱熹都是倫理型哲學家,他們著重論述的是倫理道德,心性修養,治國平天下。這是中國傳統哲學中的主流派。王充、沈括等人是科學型哲學家,他們著重探討世界(自然界和社會)的客觀真實,追求如實反映吐界,常與科學研究相結合,反映了唯物論傾向。以莊子為代表的是藝術型哲學家,他們力求排除自然界和社會對自己的約束,主張去知去欲、淡泊名利,追求個性解放,精神自由。對中國藝術界特別是繪畫與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倫理型哲學家講善惡,科學型哲學家講虛實,藝術型哲學家講美醜。按這種分類,王充是科學型哲學家的突出代表,求真崇實是其出發點和歸宿。唯實,以實驗之,這種對於學術研究的態度,具有近代實驗科學的精神。由於有這種精神,他敢於反對古今人的傳統觀點,也敢於向最高的理論權威聖人提出挑戰,還敢於否定從天子到庶人的各種共識。他舉起“實”這個武器,橫掃了當時盛行的天人感應、圖讖緯書、民間迷信以及古今書籍中的各種虛妄。他因此成了中國思想史上一位傑出的英雄。
中國和外國的一些學者對王充在“破”的方面都給予了較高評價,而相比之下,都感到在“立”的方面稍有不足。黃侃說王充“善破敵而無自立之能,陳列眾言,加之評騭而已。”章太炎說他“善為蜂芒摧陷而無樞要足以持守”(《檢論•學變篇》)。梁啟超稱《論衡》為“漢代批評哲學第一奇書”,日本學者重澤俊郎則稱王充哲學為“漢代的批判哲學”,德國漢學家福爾克說王充“什麼也沒創造,相反地,他只想用他的批評摧毀現有的建設”。《隋書•經籍志》和《四庫全書總目》都將《論衡》列入“雜家類”。雜家是指沒有中心思想,“無所指歸”而內容龐雜的書。說明他們都認為王充沒有確立什麼思想。章士釗把以上這些看法概括為“有破無立”。章士釗不同意這種看法。他認為王充有所立。“開東方邏輯之宗”(《答張九如書》,見《甲寅週刊》1914年第一卷第四十一號)。我認為,王充除了立“東方邏輯”之外,在破“虛妄”中還立了“實誠”,在破“天人感應”中,立了天道自然論。在破儒家厚葬論和墨家有鬼論中,立了無鬼薄葬論。如此等等。沈雲楫認為漢世好虛辭異說,像一個熱鬧而混亂的市場,一個人提著秤來,各種貨物都有一定準確的份量,而其他人均無爭議。而王充《論衡》在漢代學術界,就像那一杆標準秤。(程榮本《漢魏叢書》,《論衡》序)黃侃把王充《論衡》對一切虛妄的批判,比作“久行荊棘,忽得康衢”(《漢唐學論》)。如果說鎮亂市、劈荊棘,是“破”。那麼,立准秤,得康衢,便是“立”。這恐怕就是破中有立的道理。破,就要講道理,不能一味罵倒。講道理就是立。只破不立,就破不徹底。
王充《論衡》就是破“虛”立“實”,也可用“唯實論”來概括。本書就是從十一個方面來研究他的虛實之辨。他的思想體系是完整系統的,各方面是互相聯繫的,不能截然分開的。這個體系還可以列出許多方面來分別加以探究,但儘管再列出若干方面,也不能完全涵蓋整個體系。應該說本書所列的十一個方面,包括了其中最主要的內容,從這些內容可以反映出王充哲學整個體系的基本面目。近兩千年前的王充就是以這個思想體系貢獻給世界文化寶庫,為中華民族爭了光的。這種貢獻比參加國際體育比賽獲得金牌更有意義,也更光榮。他說:
筋骨之力不如仁義之力榮也。(《效力》)
現今,世界上正在進行各種競爭特別是智力競爭,誰勝誰負,尚未見分曉。但是,中國都是了不起的參與者。
王充(27~97?),字仲任,會稽上虞(今屬浙江省)人,東漢前期的重要哲學家。青年時代,到當時的首都洛陽求學,入太學,從班彪學。後到北方一些縣、郡任職,因與長官意見不合,辭職還鄉,從事教學和著述。所著書有《譏俗》、《政務》、《論衡》,《養性》等。三書已佚,流傳下來的只有《論衡》一書。《論衡》一書,在歷史上爭議很大,讚揚者稱為奇書,同時稱王充為“冠倫大才”、“一代英偉”,引為“千載知音”。反對者認為王充“詆毀聖賢”,“厚辱祖先”,千古名教罪人。因此,《四庫全書提要》說此書,“攻之者眾,而好之者終不絕”。由於爭議大,《論衡》在歷史上所產生的影響也就大了。王充的地位也不斷提高,已經成了秦漢時代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是中國哲學史上唯物論者、無神論者的傑出代表,並且是一個具有近代實驗科學精神的超前的思想家。
《論衡》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一篇有目無文,實存八十四篇。書中還提到的篇目,如《覺佞》(《答佞》的姐妹篇)、《時旱》、《禍湛》、《能聖》、《實聖》以及尚有爭議的《盛褒》篇。說明《論衡》原書不止八十五篇,從吳地傳入中原的初期就已散失一部分,所以,後來葛洪讀到的《論衡》和寫《後漢書•王充傳》的範曄所見《論衡》,都是八十五篇本。葛洪《抱樸子》曰:“王充作《論衡》,北方都未有得之者。蔡伯喈嘗到江東得之,歎其文高,度越諸子。及還中國,諸儒覺其談論更遠,嫌得異書,或搜求至隱處,果得《論衡》,捉取數卷將去。伯喈曰:‘唯我與爾共之,勿廣也。’”(《太平御覽》卷六〇二)蔡邕之友“捉取數卷將去”,可能使《論衡》從此成了殘本。《論衡》儘管不全,因為保存較多,九虛三增、《論死》、《訂鬼》等重要篇章俱存,基本上保存了比較完整的思想體系。
王充著述的主旨是“考論實虛”(《自紀》)。王充寫作《論衡》的動機,在《對作》篇有明確的論述:
《論衡》之造也,起眾書並失實,虛妄之言勝真美也。故虛妄之語不黜,則華文不見息;華文放流,則實事不見用。……今吾不得已也!虛妄顯於真,實誠亂于偽,世人不悟,是非不定,紫昧雜廁,瓦玉集糅。以情言之,豈吾心所能忍哉!……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虛實之分。實虛之分定,而華偽之文滅。華偽之文滅,則純誠乏化日以孳矣。……今《論衡》就世俗之書,訂其真偽,辯其實虛。……《論衡》九虛三增,所以使俗務實誠也。
簡單地說,眾書失實,多虛妄之言,是寫《論衡》的根本原因。所以;王充在《伕文》篇說:“《論衡》篇以幹數,亦一言也,曰:疾虛妄。”這是從“破”的方面講的。有“破”必有“立”。王充“疾虛妄”為了什麼呢?他認為“虛妄”與“實誠”相對立,“虛妄顯於真,實誠亂於偽”。《論衡》就是要“訂其真偽,辯其實虛”,使世俗能夠在“訂”、“辯”中分清是非、虛實。虛實分清了,就可以“使俗務實誠”。他認為聖賢寫書都是為了“匡濟薄俗,驅民使之歸實誠也。”(《對作》)可見,王充寫《論衡》的目的就是為了移風易俗,使社會風氣“歸實誠”。因此,可以說王充《論衡》的主旨是:“疾虛妄”、“歸實誠”。為了實現這種目標,貫穿《論衡》一書的主線就是虛實之辨。
在《論衡》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話:
世儒學者,莫謂不然。如實論之,虛妄言也。(《奇怪》)
夫言白虹貫日,太白蝕昴,實也;言荊軻之謀,衛先生之畫,感動皇天,故白虹貫日,太白蝕昴者,虛也。(《感虛》)
世無愚智賢不肖,皆謂之然。如考實之,虛妄言也。(《龍虛》)
世無愚智,莫謂不然。推人道以論之,虛妄之言也。(《雷虛》)
連相仿效,皆謂之然。如考實之,虛妄迷也。(《讕時》)
還有一大批這樣的話;“如實考之”,“殆非實也”,“如實論之”,“非其實也”,“實者”,“實也”,“皆得其實”,“實則不然”,“實事則不然”,“非其實而又增之”,“非徒增之,又失其實矣”,“未必得實”,“失事之實”,“此言失實”,“非實然之道”,“此非實事也”,“增其實也”,“蓋其實也”,“……虛也,……實也”,“……與……同一實也”等等。
王充“考論虛實”,是以“實”為最高標準,來衡量古今各種說法,審視歷來所有言論,違背“實”的,即使是儒家經典,聖人言行,也都在問難、譏刺之列。他相信“實”,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把“世儒學者莫謂不然”、“世無愚智賢不肖皆謂之然”的社會共識,都端出來分析批判,充分表現了他堅持真理的大無畏的反世俗精神。同時,王充論說,“始若詭異,終有理實”(《後漢書》本傳),開始提出與眾不同的見解,大家覺得詭異,“極聽其終,眾乃是之”(《自紀》),聽王充把話說完,眾人都認為他分析正確。這說明王充理論研究是有相當深度的。他主張崇實。崇實,理論才能徹底。理論只要能徹底,就能說服別人,因此能掌握群眾。王充死後一百年左右,虞翻、蔡邕、王朗都高度讚揚王充,《論衡》成了爭相傳閱的珍貴異書。他就是憑藉理論的力量吸引了歷代思想家。《論衡》才因此成為“好之者終不絕”的歷史名著。
王充《論衡》“疾虛妄”而“歸實誠”。虛與妄是不同的概念。虛指虛假、虛偽,與真實相對。妄指謬妄、背道,與合理相對。實與誠也是不同的概念。實與虛相對,誠與妄相對。不符合實際情況的,王充則稱為“虛”,實際情況,就是“實”。如:
夫言向城而哭者,實也,城為之崩者,虛也……下世好虛,不原其實,故崩城之名,至今不滅。(《感虛》)
太史公曰:“世稱太子丹之令天雨粟、馬生角,大抵皆虛言也。”太史公書漢世實事之人,而雲“虛言”,近非實也。(同上)
不符合道理的、違背邏輯的,王充稱為“妄”,合理的則為“誠”。如:
聖獸不能自兔于難,聖人亦不能自免於禍。禍難之事,聖者所不能避,而雲鳳,磷(麒麟)思慮深,避害遠,妄也。(《指瑞》)
儒者稱五帝,三王致天下太平,漢興已來,未有太平。……方今無鳳鳥、《河圖》,瑞頗未至悉具,故謂未太平。此言妄也。(《宣漢》)
不符合邏輯的推論,其結果與事實不剮,因此,有些“妄”言也是“虛”言,或稱“虛妄”之言。如:
以眾民之叫,不能致霜,鄒衍之言,殆虛妄也。……由此言之,衍呼而降霜,虛矣,則杞梁之妻哭而崩城,妄也。……杞梁之妻哭而崩城,複虛言也。(《變動》)
杞梁之妻哭而崩城,既是“妄”的,又是“虛言”。鄒衍呼而降霜,乃“虛妄”,又是“虛”的。因此,王充對不符實,不合理的批判,都可以歸結為對“虛”的辨析。
有些事本來是實的,由於誇大,就變成非實的。王充把這種誇大稱為“增”,所謂“九虛三增”的增就指此。如說董仲舒讀《春秋》,專精一思,三年不窺園菜。王充說:“夫言不窺園菜,實也;言三年,增之也。”(《儒增》)說事“增其實”,“增其實”也就“離其實”(《藝增》)。“論事過情,使實不著”(《指瑞》),實不著,虛偽便流行。所以,誇大,有時也會導致虛妄,也有必要進行虛實之辨。總之,王充以“實”為檢驗言論的最高標準,同時作為追求的最終目標。所以可以稱他為“唯實論者”。
中國古代哲學家按他們對真善美追求的不同側重,可以分為三大類:追求真的是科學型哲學家,追求善的是倫理型哲學家,追求美的是藝術型哲學家。孔子、孟子、董仲舒、朱熹都是倫理型哲學家,他們著重論述的是倫理道德,心性修養,治國平天下。這是中國傳統哲學中的主流派。王充、沈括等人是科學型哲學家,他們著重探討世界(自然界和社會)的客觀真實,追求如實反映吐界,常與科學研究相結合,反映了唯物論傾向。以莊子為代表的是藝術型哲學家,他們力求排除自然界和社會對自己的約束,主張去知去欲、淡泊名利,追求個性解放,精神自由。對中國藝術界特別是繪畫與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倫理型哲學家講善惡,科學型哲學家講虛實,藝術型哲學家講美醜。按這種分類,王充是科學型哲學家的突出代表,求真崇實是其出發點和歸宿。唯實,以實驗之,這種對於學術研究的態度,具有近代實驗科學的精神。由於有這種精神,他敢於反對古今人的傳統觀點,也敢於向最高的理論權威聖人提出挑戰,還敢於否定從天子到庶人的各種共識。他舉起“實”這個武器,橫掃了當時盛行的天人感應、圖讖緯書、民間迷信以及古今書籍中的各種虛妄。他因此成了中國思想史上一位傑出的英雄。
中國和外國的一些學者對王充在“破”的方面都給予了較高評價,而相比之下,都感到在“立”的方面稍有不足。黃侃說王充“善破敵而無自立之能,陳列眾言,加之評騭而已。”章太炎說他“善為蜂芒摧陷而無樞要足以持守”(《檢論•學變篇》)。梁啟超稱《論衡》為“漢代批評哲學第一奇書”,日本學者重澤俊郎則稱王充哲學為“漢代的批判哲學”,德國漢學家福爾克說王充“什麼也沒創造,相反地,他只想用他的批評摧毀現有的建設”。《隋書•經籍志》和《四庫全書總目》都將《論衡》列入“雜家類”。雜家是指沒有中心思想,“無所指歸”而內容龐雜的書。說明他們都認為王充沒有確立什麼思想。章士釗把以上這些看法概括為“有破無立”。章士釗不同意這種看法。他認為王充有所立。“開東方邏輯之宗”(《答張九如書》,見《甲寅週刊》1914年第一卷第四十一號)。我認為,王充除了立“東方邏輯”之外,在破“虛妄”中還立了“實誠”,在破“天人感應”中,立了天道自然論。在破儒家厚葬論和墨家有鬼論中,立了無鬼薄葬論。如此等等。沈雲楫認為漢世好虛辭異說,像一個熱鬧而混亂的市場,一個人提著秤來,各種貨物都有一定準確的份量,而其他人均無爭議。而王充《論衡》在漢代學術界,就像那一杆標準秤。(程榮本《漢魏叢書》,《論衡》序)黃侃把王充《論衡》對一切虛妄的批判,比作“久行荊棘,忽得康衢”(《漢唐學論》)。如果說鎮亂市、劈荊棘,是“破”。那麼,立准秤,得康衢,便是“立”。這恐怕就是破中有立的道理。破,就要講道理,不能一味罵倒。講道理就是立。只破不立,就破不徹底。
王充《論衡》就是破“虛”立“實”,也可用“唯實論”來概括。本書就是從十一個方面來研究他的虛實之辨。他的思想體系是完整系統的,各方面是互相聯繫的,不能截然分開的。這個體系還可以列出許多方面來分別加以探究,但儘管再列出若干方面,也不能完全涵蓋整個體系。應該說本書所列的十一個方面,包括了其中最主要的內容,從這些內容可以反映出王充哲學整個體系的基本面目。近兩千年前的王充就是以這個思想體系貢獻給世界文化寶庫,為中華民族爭了光的。這種貢獻比參加國際體育比賽獲得金牌更有意義,也更光榮。他說:
筋骨之力不如仁義之力榮也。(《效力》)
現今,世界上正在進行各種競爭特別是智力競爭,誰勝誰負,尚未見分曉。但是,中國都是了不起的參與者。
目次
前言…………………………………………………………………………………1
緒論…………………………………………………………………………………1
第一章 稱治泰盛………………………………………………………………7
一、聖人治世………………………………………………………………………7
(一) 堯舜德優,一人不刑……………………………………………………8
(二) 堯舜之民,比屋可封…………………………………………………12
(三) 聖人治世,諸多瑞應…………………………………………………14
(四) 實商優劣,周不如漢…………………………………………………17
二、治國之道,德力具足…………………………………………………………18
三、禮義舊防,儒者上化…………………………………………………………23
(一) 鹿馬喻與冠履喻………………………………………………………23
(二) 戰亂期與和平期………………………………………………………28
四、時數必然,國命在天…………………………………………………………29
第二章 禍福偶適………………………………………………………………39
一、禍福觀種種……………………………………………………………………39
二、幸偶禍福論……………………………………………………………………43
三、福祐之言,勸善之語………………………………………………………47
(一) 楚惠王吞蛭……………………………………………………………47
(二) 宋景公徙星……………………………………………………………49
(三) 宋人好善者……………………………………………………………52
(四) 孫叔敖埋蛇……………………………………………………………55
四、禍害之生,遭遇適然…………………………………………………………57
(一) 白起伏誅………………………………………………………………57
(二) 蒙恬自殺………………………………………………………………58
(三) 李廣難封………………………………………………………………59
(四) 子夏喪明………………………………………………………………62
五、餘論……………………………………………………………………………63
第三章 歲月禁忌………………………………………………………………66
一、時……………………………………………………………………………67
二、譏日……………………………………………………………………………69
三、難歲……………………………………………………………………………71
四、辨祟……………………………………………………………………………73
第四章 性命在本………………………………………………………………79
一、命運的虛實……………………………………………………………………79
二、命論新解………………………………………………………………………84
(一)“不求自得”解…………………………………………………………84
(二) 命有二品說……………………………………………………………85
(三) 三命說辨正……………………………………………………………87
三、命見骨相………………………………………………………………………91
四、性命在本………………………………………………………………………97
(一) 星氣說…………………………………………………………………97
(二) 性有善惡………………………………………………………………99
(三) 性命異同………………………………………………………………104
五、性命總論……………………………………………………………………107
(一) 性命論是宇宙論的分支………………………………………………107
(二) 必然性與偶然性結合…………………………………………………107
(三) 失誤……………………………………………………………………108
第五章 聖神賢佞……………………………………………………………110
一、聖人骨相……………………………………………………………………110
二、“神而先知”…………………………………………………………………112
三、“生而知之”…………………………………………………………………118
四、聖人之生……………………………………………………………………126
五、以心定賢……………………………………………………………………130
六、聖凡同異……………………………………………………………………137
七、聖賢之差……………………………………………………………………139
八、賢佞之別……………………………………………………………………143
九、賢儒與文吏之長短…………………………………………………………146
十、王充心目中的聖賢…………………………………………………………152
第六章 鬼神考訂……………………………………………………………153
一、鬼的由來與爭論……………………………………………………………153
二、有鬼論的例證………………………………………………………………154
三、有鬼論的邏輯困難…………………………………………………………157
四、無鬼論的理論證明…………………………………………………………161
五、祭祀的意義…………………………………………………………………166
(一) 祭祀由來已久…………………………………………………………166
(二) 祭祀有嚴格等級………………………………………………………168
(三) 祭祀有報功之義………………………………………………………168
(四) 喪祭為崇恩之禮………………………………………………………172
六、鬼神的探究…………………………………………………………………175
第七章 龍無實驗……………………………………………………………180
一、龍常居水澤之中……………………………………………………………180
二、龍為鱗蟲之長………………………………………………………………181
三、龍為馬蛇螾蟻之類…………………………………………………………182
四、雲雨感龍,龍乘雲雨………………………………………………………184
五、孔子之聖,尚不知龍………………………………………………………185
第八章 書多失實……………………………………………………………187
一、儒者說“五經”多失其實…………………………………………………187
(一)《尚書》………………………………………………………………188
(二)《春秋》………………………………………………………………189
(三)《周易》………………………………………………………………192
(四) 知經誤者在諸子………………………………………………………192
二、傳書之言多失其實…………………………………………………………193
(一) 吳季子取地遺金………………………………………………………194
(二) 顏淵望昌門而病死……………………………………………………195
(三) 舜、禹巡狩,老死邊土………………………………………………197
(四) 子胥冤魂,驅水為濤…………………………………………………199
(五) 齊桓公妻姑姊妹七人…………………………………………………203
(六) 秦王病傷,三月而死…………………………………………………206
三、論誇張………………………………………………………………………207
第九章 廣評諸子(上) …………………………………………………211
一、泛評諸子……………………………………………………………………211
二、《問孔》………………………………………………………………………214
三、《非韓》………………………………………………………………………216
四、《刺孟》………………………………………………………………………219
五、老子…………………………………………………………………………227
(一) 天道自然無為…………………………………………………………227
(二) 恬淡無欲,長壽度世…………………………………………………228
(三) 研究方法需謹嚴………………………………………………………231
第十章 廣評諸子(下) …………………………………………………234
一、董仲舒………………………………………………………………………234
二、司馬遷………………………………………………………………………238
三、揚雄…………………………………………………………………………244
四、桓譚…………………………………………………………………………250
第十一章 天道自然…………………………………………………………254
一、天為何物?…………………………………………………………………254
二、天不是神……………………………………………………………………260
三、對迷信根源的探論…………………………………………………………262
(一) 認識論根源,由於無知………………………………………………263
(二) 階級根源:出於欺騙…………………………………………………265
(三) 思想根源:脫離實際…………………………………………………266
四、日月運行,天道自然………………………………………………………
緒論…………………………………………………………………………………1
第一章 稱治泰盛………………………………………………………………7
一、聖人治世………………………………………………………………………7
(一) 堯舜德優,一人不刑……………………………………………………8
(二) 堯舜之民,比屋可封…………………………………………………12
(三) 聖人治世,諸多瑞應…………………………………………………14
(四) 實商優劣,周不如漢…………………………………………………17
二、治國之道,德力具足…………………………………………………………18
三、禮義舊防,儒者上化…………………………………………………………23
(一) 鹿馬喻與冠履喻………………………………………………………23
(二) 戰亂期與和平期………………………………………………………28
四、時數必然,國命在天…………………………………………………………29
第二章 禍福偶適………………………………………………………………39
一、禍福觀種種……………………………………………………………………39
二、幸偶禍福論……………………………………………………………………43
三、福祐之言,勸善之語………………………………………………………47
(一) 楚惠王吞蛭……………………………………………………………47
(二) 宋景公徙星……………………………………………………………49
(三) 宋人好善者……………………………………………………………52
(四) 孫叔敖埋蛇……………………………………………………………55
四、禍害之生,遭遇適然…………………………………………………………57
(一) 白起伏誅………………………………………………………………57
(二) 蒙恬自殺………………………………………………………………58
(三) 李廣難封………………………………………………………………59
(四) 子夏喪明………………………………………………………………62
五、餘論……………………………………………………………………………63
第三章 歲月禁忌………………………………………………………………66
一、時……………………………………………………………………………67
二、譏日……………………………………………………………………………69
三、難歲……………………………………………………………………………71
四、辨祟……………………………………………………………………………73
第四章 性命在本………………………………………………………………79
一、命運的虛實……………………………………………………………………79
二、命論新解………………………………………………………………………84
(一)“不求自得”解…………………………………………………………84
(二) 命有二品說……………………………………………………………85
(三) 三命說辨正……………………………………………………………87
三、命見骨相………………………………………………………………………91
四、性命在本………………………………………………………………………97
(一) 星氣說…………………………………………………………………97
(二) 性有善惡………………………………………………………………99
(三) 性命異同………………………………………………………………104
五、性命總論……………………………………………………………………107
(一) 性命論是宇宙論的分支………………………………………………107
(二) 必然性與偶然性結合…………………………………………………107
(三) 失誤……………………………………………………………………108
第五章 聖神賢佞……………………………………………………………110
一、聖人骨相……………………………………………………………………110
二、“神而先知”…………………………………………………………………112
三、“生而知之”…………………………………………………………………118
四、聖人之生……………………………………………………………………126
五、以心定賢……………………………………………………………………130
六、聖凡同異……………………………………………………………………137
七、聖賢之差……………………………………………………………………139
八、賢佞之別……………………………………………………………………143
九、賢儒與文吏之長短…………………………………………………………146
十、王充心目中的聖賢…………………………………………………………152
第六章 鬼神考訂……………………………………………………………153
一、鬼的由來與爭論……………………………………………………………153
二、有鬼論的例證………………………………………………………………154
三、有鬼論的邏輯困難…………………………………………………………157
四、無鬼論的理論證明…………………………………………………………161
五、祭祀的意義…………………………………………………………………166
(一) 祭祀由來已久…………………………………………………………166
(二) 祭祀有嚴格等級………………………………………………………168
(三) 祭祀有報功之義………………………………………………………168
(四) 喪祭為崇恩之禮………………………………………………………172
六、鬼神的探究…………………………………………………………………175
第七章 龍無實驗……………………………………………………………180
一、龍常居水澤之中……………………………………………………………180
二、龍為鱗蟲之長………………………………………………………………181
三、龍為馬蛇螾蟻之類…………………………………………………………182
四、雲雨感龍,龍乘雲雨………………………………………………………184
五、孔子之聖,尚不知龍………………………………………………………185
第八章 書多失實……………………………………………………………187
一、儒者說“五經”多失其實…………………………………………………187
(一)《尚書》………………………………………………………………188
(二)《春秋》………………………………………………………………189
(三)《周易》………………………………………………………………192
(四) 知經誤者在諸子………………………………………………………192
二、傳書之言多失其實…………………………………………………………193
(一) 吳季子取地遺金………………………………………………………194
(二) 顏淵望昌門而病死……………………………………………………195
(三) 舜、禹巡狩,老死邊土………………………………………………197
(四) 子胥冤魂,驅水為濤…………………………………………………199
(五) 齊桓公妻姑姊妹七人…………………………………………………203
(六) 秦王病傷,三月而死…………………………………………………206
三、論誇張………………………………………………………………………207
第九章 廣評諸子(上) …………………………………………………211
一、泛評諸子……………………………………………………………………211
二、《問孔》………………………………………………………………………214
三、《非韓》………………………………………………………………………216
四、《刺孟》………………………………………………………………………219
五、老子…………………………………………………………………………227
(一) 天道自然無為…………………………………………………………227
(二) 恬淡無欲,長壽度世…………………………………………………228
(三) 研究方法需謹嚴………………………………………………………231
第十章 廣評諸子(下) …………………………………………………234
一、董仲舒………………………………………………………………………234
二、司馬遷………………………………………………………………………238
三、揚雄…………………………………………………………………………244
四、桓譚…………………………………………………………………………250
第十一章 天道自然…………………………………………………………254
一、天為何物?…………………………………………………………………254
二、天不是神……………………………………………………………………260
三、對迷信根源的探論…………………………………………………………262
(一) 認識論根源,由於無知………………………………………………263
(二) 階級根源:出於欺騙…………………………………………………265
(三) 思想根源:脫離實際…………………………………………………266
四、日月運行,天道自然………………………………………………………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