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中國的二十五年(簡體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西方視野裡的中國
ISBN13:9787544748056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作者:(美)約翰‧本傑明‧鮑威爾
譯者:李志俊
出版日:2015/03/01
裝訂/頁數:平裝/433頁
規格:20.8cm*14.6cm (高/寬)
版次:一版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20世紀初,美國記者約翰?本杰明?鮑威爾來到中國上海,開啟了他歷時25年的東方傳奇經歷。他在中國轉遍大江南北,遊歷前蘇聯、日本、菲律賓等國,因此對二三十年代遠東地區的政治軍事形勢格外熟悉,並對當年發生的重大事件都進行了深入報道。
在中國,鮑威爾采訪過當時許多重要的政治人物,也接觸過深受戰亂之苦的社會底層生活;他常是各國達官顯貴的座上嘉賓,也曾在“藍鋼皮事件”中遭土匪綁架,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淪為日軍的階下囚;他深入中蘇邊境了解日蘇在我國東北錯綜複雜的利益糾葛,也親眼目睹了日軍對上海和南京的大轟炸……
中國現代史那段風云最為激蕩的歲月在這本書中都留下記憶的痕跡。作者對中國政治和社會現實的觀察與分析、感受與思索,對日軍在華侵略罪行的體驗與記錄、揭露與批判,都以一種西方人的視角真實再現在我們眼前。
在中國,鮑威爾采訪過當時許多重要的政治人物,也接觸過深受戰亂之苦的社會底層生活;他常是各國達官顯貴的座上嘉賓,也曾在“藍鋼皮事件”中遭土匪綁架,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淪為日軍的階下囚;他深入中蘇邊境了解日蘇在我國東北錯綜複雜的利益糾葛,也親眼目睹了日軍對上海和南京的大轟炸……
中國現代史那段風云最為激蕩的歲月在這本書中都留下記憶的痕跡。作者對中國政治和社會現實的觀察與分析、感受與思索,對日軍在華侵略罪行的體驗與記錄、揭露與批判,都以一種西方人的視角真實再現在我們眼前。
作者簡介
約翰·本杰明·鮑威爾(John B.Powell,1888-1947),著名記者、報人,美國“密蘇裡新聞幫”遠東采訪報道的先驅。1917年,鮑威爾初次來到中國上海,從此與中國結下25年之緣。他先是就職於《密勒氏評論報》,五年後成為報社老闆兼主編。1936年,該報刊登了埃德加·斯諾的采訪及多幅照片,首次公開發表了毛澤東的身世和言論,在海內外產生強烈反響。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後,鮑威爾作為記者,經常披露日軍的侵略陰謀與罪行,多次遭到打擊報復。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他被日軍關入集中營,遭受非人虐待,雙足致殘。1942年,美國政府通過交換戰俘將他解救回國。1947年,他在華盛頓猝然離世,終年59歲。他在逝世前完成了這本在華回憶錄——《我在中國的二十五年》。
劉志俊,甘肅人,武漢理工大學畢業,2007年起從事編輯出版工作,現為自由撰稿人。
劉志俊,甘肅人,武漢理工大學畢業,2007年起從事編輯出版工作,現為自由撰稿人。
名人/編輯推薦
1917—1942年,一位西方記者記錄下的他與中國的
苦難與夢想,光榮與抗爭
作者約翰·本杰明·鮑威爾,被譽為“舊中國最著名的西方觀察家和評論家”。
20世紀初開啟在華報道先河,鼎力支持埃德加?斯諾、史沫特萊等記者,首次公開發表毛主席的身世和照片。
抗戰初期,不屈不懼,在上海出版發行《中國的抗戰——日本侵華大事記》。
苦難與夢想,光榮與抗爭
作者約翰·本杰明·鮑威爾,被譽為“舊中國最著名的西方觀察家和評論家”。
20世紀初開啟在華報道先河,鼎力支持埃德加?斯諾、史沫特萊等記者,首次公開發表毛主席的身世和照片。
抗戰初期,不屈不懼,在上海出版發行《中國的抗戰——日本侵華大事記》。
序
譯者前言
提起鮑威爾和《密勒氏評論報》,很多中國人都不知道,但提起埃德加·斯諾,大家就耳熟能詳了。1936年,埃德加·斯諾便是以《密勒氏評論報》記者的身份前往延安采訪,後來寫下《西行漫記》,讓外界了解到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真正面目,引起轟動。鮑威爾是《密勒氏評論報》的主編,他批準報紙刊登埃德加·斯諾延安之行所作的《毛澤東訪問記》,以及首次公開發表毛澤東的身世和照片,都成為具有歷史意義的舉動,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
作為一名傳奇的新聞人,鮑威爾在中國待了二十五年,經歷遠不止這些。
約翰·本杰明·鮑威爾(1888-1947),生於美國密蘇裡州,曾經擔任密蘇裡大學新聞學院講師。他1917年來到中國,成為上海《密勒氏評論報》編輯,並在1922年成為該報的主辦人和主編。鮑威爾在中國的二十五年,是中國歷史翻覆巨變的二十五年,他作為一個敏感、出色的新聞人,每每總是出現在事發的第一現場。他采訪過孫中山,經歷過張勛復辟,後來的五四運動、北洋混戰、共產黨誕生、北伐戰爭、西安事變、日本侵占上海等等,他或親身經歷,或做過報道,他甚至還遊說美國總統通過了《中國貿易法案》。
鮑威爾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人和記錄者,他還被稱作“舊中國最著名的西方觀察家和評論家”,他用一個外國人的眼光,對中國革命、國共關係、中日蘇關係、日本侵華等重大問題,以及中蘇邊境之爭、西安事變、南京大屠殺等事件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今天看來,這些分析依舊不過時。
除了對中國上層政治的觀察和思考,這本回憶錄中還有很多對底層人民生活的關注和體驗。因為是親身經歷,這些體驗格外真實,也格外沉痛。比如他對中國底層“土匪”的觀察。1923年5月6日,山東發生“臨城劫車案”,這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綁架外國人事件之一,美、英、法、意四個國家政府卷入其中,而鮑威爾便是被綁架的人質之一,甚至還作為談判代表跟綁架他們的土匪進行談判。這樣鮮活的第一手資料,在這本書中並不少見。
因為在抗日戰爭期間屢屢揭露日軍的罪行,1941年12月,《密勒氏評論報》被日寇查封,鮑威爾被關進集中營。1942年,作為美日交換戰俘的條件,他被救回美國,但是集中營的非人待遇讓他雙腿殘疾,健康狀況惡化,五年後在華盛頓逝世。唯一幸運的是,他在去世之前將在華二十五年的經歷寫成此書,讓後人得以更加真實、詳細地了解那段歲月。
提起鮑威爾和《密勒氏評論報》,很多中國人都不知道,但提起埃德加·斯諾,大家就耳熟能詳了。1936年,埃德加·斯諾便是以《密勒氏評論報》記者的身份前往延安采訪,後來寫下《西行漫記》,讓外界了解到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真正面目,引起轟動。鮑威爾是《密勒氏評論報》的主編,他批準報紙刊登埃德加·斯諾延安之行所作的《毛澤東訪問記》,以及首次公開發表毛澤東的身世和照片,都成為具有歷史意義的舉動,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
作為一名傳奇的新聞人,鮑威爾在中國待了二十五年,經歷遠不止這些。
約翰·本杰明·鮑威爾(1888-1947),生於美國密蘇裡州,曾經擔任密蘇裡大學新聞學院講師。他1917年來到中國,成為上海《密勒氏評論報》編輯,並在1922年成為該報的主辦人和主編。鮑威爾在中國的二十五年,是中國歷史翻覆巨變的二十五年,他作為一個敏感、出色的新聞人,每每總是出現在事發的第一現場。他采訪過孫中山,經歷過張勛復辟,後來的五四運動、北洋混戰、共產黨誕生、北伐戰爭、西安事變、日本侵占上海等等,他或親身經歷,或做過報道,他甚至還遊說美國總統通過了《中國貿易法案》。
鮑威爾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人和記錄者,他還被稱作“舊中國最著名的西方觀察家和評論家”,他用一個外國人的眼光,對中國革命、國共關係、中日蘇關係、日本侵華等重大問題,以及中蘇邊境之爭、西安事變、南京大屠殺等事件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今天看來,這些分析依舊不過時。
除了對中國上層政治的觀察和思考,這本回憶錄中還有很多對底層人民生活的關注和體驗。因為是親身經歷,這些體驗格外真實,也格外沉痛。比如他對中國底層“土匪”的觀察。1923年5月6日,山東發生“臨城劫車案”,這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綁架外國人事件之一,美、英、法、意四個國家政府卷入其中,而鮑威爾便是被綁架的人質之一,甚至還作為談判代表跟綁架他們的土匪進行談判。這樣鮮活的第一手資料,在這本書中並不少見。
因為在抗日戰爭期間屢屢揭露日軍的罪行,1941年12月,《密勒氏評論報》被日寇查封,鮑威爾被關進集中營。1942年,作為美日交換戰俘的條件,他被救回美國,但是集中營的非人待遇讓他雙腿殘疾,健康狀況惡化,五年後在華盛頓逝世。唯一幸運的是,他在去世之前將在華二十五年的經歷寫成此書,讓後人得以更加真實、詳細地了解那段歲月。
目次
譯者前言
第一章 東方之行
第二章 這般上海
第三章 國際城市
第四章 孫中山和袁世凱
第五章 內亂的陰霾
第六章 《藍辛石井協定》
第七章 上海的白俄
八章 我與哈定總統
第九章 山東與華府
第十章 華北的軍閥混戰
第十一章 藍鋼皮事件
第十二章 華南的局勢
第十三章 二十年代的國共之爭
第十四章 上海的戰事
第十五章 列強對中國的干涉
第十六章 中蘇之戰
第十七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第十八章 蘇聯、中國與日本
第十九章 海參崴的見聞
第二十章 西伯利亞之旅
第二十一章 1935年的莫斯科
第二十二章 簽證的艱辛
第二十三章 1936年的菲律賓
第二十四章 西安事變
第二十五章 恍然大悟
第二十六章 西安事變的影響
第二十七章 日益惡化的局勢
第二十八章 美國軍艦被日本炸彈炸沉
第二十九章 我與《芝加哥論壇報》
第三十章 日本人的壓迫越來越沉重
第三十一章 炸彈與剃刀
第三十二章 德國人的思想宣傳
第三十三章 歷史斷線了
第三十四章 無能的日本人
第三十五章 可怕的大橋監獄
第三十六章 危險思想
第三十七章 美國谷物來到了中國
第三十八章 交換名單上有我的名字
第三十九章 返回美國
第四十章 中國的未來
第一章 東方之行
第二章 這般上海
第三章 國際城市
第四章 孫中山和袁世凱
第五章 內亂的陰霾
第六章 《藍辛石井協定》
第七章 上海的白俄
八章 我與哈定總統
第九章 山東與華府
第十章 華北的軍閥混戰
第十一章 藍鋼皮事件
第十二章 華南的局勢
第十三章 二十年代的國共之爭
第十四章 上海的戰事
第十五章 列強對中國的干涉
第十六章 中蘇之戰
第十七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第十八章 蘇聯、中國與日本
第十九章 海參崴的見聞
第二十章 西伯利亞之旅
第二十一章 1935年的莫斯科
第二十二章 簽證的艱辛
第二十三章 1936年的菲律賓
第二十四章 西安事變
第二十五章 恍然大悟
第二十六章 西安事變的影響
第二十七章 日益惡化的局勢
第二十八章 美國軍艦被日本炸彈炸沉
第二十九章 我與《芝加哥論壇報》
第三十章 日本人的壓迫越來越沉重
第三十一章 炸彈與剃刀
第三十二章 德國人的思想宣傳
第三十三章 歷史斷線了
第三十四章 無能的日本人
第三十五章 可怕的大橋監獄
第三十六章 危險思想
第三十七章 美國谷物來到了中國
第三十八章 交換名單上有我的名字
第三十九章 返回美國
第四十章 中國的未來
書摘/試閱
小貨船慢慢地停靠在虹口區的一個碼頭,我提著衣箱上了岸。緊隨我之後的是一名腳夫,他接過了我那對舊式的洋鐵皮衣箱。這是1917年2月的某一天,我首次來到上海。那時,黃浦江的兩旁布滿了倉庫和貨棧,倉庫的通道十分狹窄。這天正逢雨天,通道裡面自然有很多泥。後來,兩輛大黃包車跟了過來,要我上車。不過,我拒絕了車夫的好意,依然堅持以步行的方式前往理查飯店,我已經在那裡預訂好了房間。在此之前,我曾在日本橫濱坐過黃包車。那時,我對亞洲的生活習慣並不熟悉,坐在人拉動的車上,會如坐針氈般的難受。
我之所以前往上海,是因為我收到密勒的一封電報。我曾在密蘇裡大學讀書,密勒是我的一位校友。沒想到的是,抵達上海後,我竟在這裡度過了25年的辦報生涯。當時,上海的政治局勢頗不安寧。作為一名記者,密勒主要在遠東地區工作,他在當地名聲很大。
密勒向威廉拍發了一份電報,表示他想在上海辦報,為此需要聘請一名密大的畢業生前來協助。當時,威廉是密大新聞學院的院長,他決定把這次工作機會留給我。
那時,已經有兩家報社的發行人邀請我前去工作:一個來自《經濟日報》,工作地點在愛荷華州首府第蒙;另一個來自一家日報,工作地點在佐治亞州的大西洋城,給我提供的職位是助理。與以上兩個工作機會相比,我更傾向於去上海。征求過妻子的意見後,又與同事們多次協商,我最終決定離開密大,開始我的東方之行。
出生在密蘇裡州西北一個田莊的我,不像辛克萊小說中的英雄,“投胎在國際關係複雜的國度之中”。小時候,我在一所鄉間小學讀書,之後留在那裡教學;攢了一些錢之後,我前往伊利諾伊州的昆西城。在那裡,我靠送早報和晚報賺來的錢完成了高中和商學院的學業。幾年之後,我成為《昆西自由報》的一名記者,這是一家較為資深的報社,在這裡我賺足了到密大求學的學費。在密大,我就讀於新聞學院,這是一個剛剛成立的新學院。四年之後,我畢業前往漢尼堡的《郵遞報》工作。漢尼堡位於密蘇裡州的西北部,是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的故鄉。後來,我又回到了我的母校——密大,並在新聞學院做講師,這是在《郵遞報》做了四年的廣告部經理兼發行部監督及市政組的采編主任之後的事。
對於美國的年輕人來說,中國和日本的情況是鮮為人知的,我也不例外。我從教科書上獲得的相關內容很有限,而且也不完全正確。當時,教授們在密大課堂上幾乎不會提及中國,只有在歷史課上才會稍稍涉及一點兒中國的情形;不過,相關話語並不多,且多數都是不好的評論。
慶幸的是,在密大新聞學院有很多中國和日本的留學生,其中不乏與我相識的人。黃辛便是其中的一位,他出生於廣東,先後在火奴魯魯和密大求學。彼此認識後,我和黃辛一起籌辦了一個“四海俱樂部”,該俱樂部招募的會員都是密大的各國留學生。在學校報紙上,我曾發表過一篇文章,其中談到了密大留學生的問題。另一位是來自上海的留學生,名叫董顯光,是我的一名學生。雖然這兩個人在政治立場上存在著一些差異,但幾年後,他們在中國的新聞界都站穩了腳跟。此外,一個名叫戶田的日本學生也是密大的外國留學生之一,他的身材十分矮小。當時,不管是我的學生中,還是學生軍團中,戶田都是最好的學兵。後來我才知道,他是在日本陸軍部隊服役三年後才到美國讀書的。
我之所以前往上海,是因為我收到密勒的一封電報。我曾在密蘇裡大學讀書,密勒是我的一位校友。沒想到的是,抵達上海後,我竟在這裡度過了25年的辦報生涯。當時,上海的政治局勢頗不安寧。作為一名記者,密勒主要在遠東地區工作,他在當地名聲很大。
密勒向威廉拍發了一份電報,表示他想在上海辦報,為此需要聘請一名密大的畢業生前來協助。當時,威廉是密大新聞學院的院長,他決定把這次工作機會留給我。
那時,已經有兩家報社的發行人邀請我前去工作:一個來自《經濟日報》,工作地點在愛荷華州首府第蒙;另一個來自一家日報,工作地點在佐治亞州的大西洋城,給我提供的職位是助理。與以上兩個工作機會相比,我更傾向於去上海。征求過妻子的意見後,又與同事們多次協商,我最終決定離開密大,開始我的東方之行。
出生在密蘇裡州西北一個田莊的我,不像辛克萊小說中的英雄,“投胎在國際關係複雜的國度之中”。小時候,我在一所鄉間小學讀書,之後留在那裡教學;攢了一些錢之後,我前往伊利諾伊州的昆西城。在那裡,我靠送早報和晚報賺來的錢完成了高中和商學院的學業。幾年之後,我成為《昆西自由報》的一名記者,這是一家較為資深的報社,在這裡我賺足了到密大求學的學費。在密大,我就讀於新聞學院,這是一個剛剛成立的新學院。四年之後,我畢業前往漢尼堡的《郵遞報》工作。漢尼堡位於密蘇裡州的西北部,是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的故鄉。後來,我又回到了我的母校——密大,並在新聞學院做講師,這是在《郵遞報》做了四年的廣告部經理兼發行部監督及市政組的采編主任之後的事。
對於美國的年輕人來說,中國和日本的情況是鮮為人知的,我也不例外。我從教科書上獲得的相關內容很有限,而且也不完全正確。當時,教授們在密大課堂上幾乎不會提及中國,只有在歷史課上才會稍稍涉及一點兒中國的情形;不過,相關話語並不多,且多數都是不好的評論。
慶幸的是,在密大新聞學院有很多中國和日本的留學生,其中不乏與我相識的人。黃辛便是其中的一位,他出生於廣東,先後在火奴魯魯和密大求學。彼此認識後,我和黃辛一起籌辦了一個“四海俱樂部”,該俱樂部招募的會員都是密大的各國留學生。在學校報紙上,我曾發表過一篇文章,其中談到了密大留學生的問題。另一位是來自上海的留學生,名叫董顯光,是我的一名學生。雖然這兩個人在政治立場上存在著一些差異,但幾年後,他們在中國的新聞界都站穩了腳跟。此外,一個名叫戶田的日本學生也是密大的外國留學生之一,他的身材十分矮小。當時,不管是我的學生中,還是學生軍團中,戶田都是最好的學兵。後來我才知道,他是在日本陸軍部隊服役三年後才到美國讀書的。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