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外交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國人共享改革發展帶來的紅利果實,世界對此有目共睹。當前,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關鍵時期,在內部環境上,發展階段發生歷史性跨越,社會需求結構明顯變化;在外部環境上,后危機時代充滿著不確定性。概括地說,中國的發展面臨著歷史性機遇,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深刻剖析了我國改革發展穩定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闡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和未來走向,凝聚了全黨全社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共識和行動智慧,形成了改革理論和政策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是我國未來5至10年中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藍圖和總部署。《決定》鮮明地體現了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往開來,高瞻遠矚,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對未來的改革發展趨勢作出正確的判斷,規劃設計出今后改革發展的路線圖,以改革的突破釋放更多的紅利。這是時代的發展需要,也是實現中國夢的必需。
◎ 改革是中國繁榮富強之路
中國共產黨是既勇于改革又善于改革的政黨。在民主革命時期,黨成功地領導了革命,革命也成就了黨。在從革命黨轉變為執政黨之后,中國共產黨不斷地進行改革的探索。30多年來的改革開放證明,改革開放挽救了黨,黨在改革開放中又譜就了新的歷史篇章。中國共產黨以改革開放實現了執政方略的轉變,以改革開放扭轉了歷史乾坤,以改革開放開啟了執政新時代,并終以改革開辟出一條既具有“社會主義”本質又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之路”,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九十多年奮斗、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發展。”歷史表明,九十多年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歷程共同鑄就了這一根本成就的輝煌,而改革是我們珍惜、堅持、發展這一根本成就的制勝法寶。
不可否認的是,雖然在21世紀初期,我們就初步建立起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并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道路上走了10多個年頭,但是在中國國內,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性轉變,影響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體制和機制障礙依然存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任務也依舊十分繁重。
改革開放作為一場革命,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開放之路從來就不是順境和坦途,而是布滿了險情和荊棘。中國共產黨就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指引下,不畏艱險,勇于改革,排除各種困難和干擾,突破無數束縛與重圍,一鼓作氣“殺出一條血路”來的。
當前,確有一些人開始對改革開放產生了質疑,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所有問題,都統統歸咎于改革開放。的確,現階段我國社會中存在著收入分配不公、城鄉和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資源環境破壞污染等問題。殊不知,這些問題的存在恰恰是由于改革開放不徹底、市場經濟體制尚不完善所帶來的,有些是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必須經歷和面對的問題。然而,有些人卻據此對堅持改革開放產生了動搖,有些人更是主張要回歸到計劃經濟時代。對此,我們必須予以警惕。
改革開放的精髓在于,通過不斷鞏固和增強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并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激勵和約束機制,來使各級微觀經濟主體有更多的機會和更大的空間去參與競爭,創造財富,發展經濟。對于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而言,越是困難時候,越是要堅定不移地堅持改革開放這一基本國策,這是經實踐檢驗并證實了的一條真理。正如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所指出的:“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永無止境。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在即將展開的全面深化改革中,我們應該始終堅信,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改革方向,抓住時機不斷在深化中取得新的突破,才能釋放更多的紅利,才能推動中國經濟在未來持續增長和健康發展,才能使中國真正走上民族振興、繁榮富強之路。
◎ 過去30多年的發展依賴于改革紅利
改革為中國帶來了巨大的紅利。它打破了計劃經濟的藩籬,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無到有逐步發展,并結出了累累碩果。它使中國從一個貧困落后、封閉的國家成長為如今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使人民的生活水平、社會保障水平邁上了一個大臺階,國際地位有了顯著的提高,國家的面貌發生了新的歷史性變化。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
30多年來,改革為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創造了三個增長的源泉:一是源于市場的擴大,即“斯密增長”;二是源于創新,即“熊彼特增長”;三是源于制度變革,即“諾斯增長”。回顧我國過去30余年的經濟增長,可以看出,無論是“斯密增長”還是“熊彼特增長”,均源于“諾斯增長”。
次是20世紀80年代初,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核心的農村改革,帶來農業生產效率的大幅提高。第二次是20世紀90年代初,鄧小平南方談話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確立,改革開放的力度加大,潛在經濟增長率從90年代初的9.8%上升到1994年的10.3%,5年平均潛在增長率為10.1%。第三次是本世紀初,加入世貿組織后,潛在經濟增長率從2001年的9.8%上升到2006年的10.7%,6年平均增速為10.4%。從改革開放以來這三次潛在經濟增長率提高的分析看,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制度變革帶來的制度紅利。未來10年,我國將面臨內需紅利、城鎮化紅利等新的紅利,但無論是內需紅利還是城鎮化紅利,都直接依賴于制度紅利的釋放程度。在改革遠未完成的情況下,改革帶來的制度紅利潛力更大,更具有根本性。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從“計劃”走向“市場”,從“短缺”走向“充裕”,從“貧困”走向“小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改革緊緊相連,須臾不可分離,一同成為當代中國的宿命,成為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生命。30多年來的經濟社會建設和發展實踐表明,對于中國而言,實施改革開放,以改革促進開放,以開放推進改革,是實現國家強盛、人民幸福的必經之路。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之所以能夠在短短的30多年時間里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根本的經驗就是我們始終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回顧30多年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實行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命題,是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提出來的;中國特色社會社會主義道路,是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逐步開辟、拓展并越走越寬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逐步形成和豐富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逐步確立和加以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是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越舉越高的。
◎ 改革已進入了深水區,到了攻堅階段
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當前,中國正處在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改革已經進入了深水區和攻堅階段。正如《決定》所強調指出的,全黨“必須以強烈的歷史使命感,*限度集中全黨全社會智慧,*限度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以更大決心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
30多年來,改革開放在創造“中國奇跡”的同時,也伴隨著一些“成長的煩惱”,出現了諸多問題。在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績的同時,許多更深層次的問題逐漸暴露,由于部分改革不到位而造成的問題經過長期的積累也出現爆發的跡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市場仍然受到過度的行政干預,政府和市場界限不清,行政壟斷仍然廣泛存在。行政權力過度參與市場扭曲了資源配置,并助長了權力尋租造成的腐敗現象。
二是利益失衡,收入分配的差距造成貧富差距擴大,一方面高收入階層財富增長較快,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品消費國,而另一方面我國*貧困人口近4000萬人,低收入群體還有2.7億人;兩極分化勢頭需要得到遏制,與此相關的收入分配制度、稅收制度改革進度緩慢,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健全,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懷不夠,并逐漸產生階層固化的現象。
三是法治不彰,政府轉型乏力。依法治國的方略雖然早已確立,但是公權力“普遍性違法、選擇性執法”現象嚴重,公民權利得不到有效落實和保障。政府職能缺位、錯位、越位并存,距離法治型政府、服務型政府還有較大的差距。
四是發展不協調。這主要是指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經濟與社會之間發展不協調問題。城鄉之間發展不協調問題非常突出,城鄉居民收入存在巨大差異。同時,城鄉社會事業發展、城鄉基礎設施和面貌也存在巨大差異。我國區域發展不協調、不平衡現象也比較嚴重。如:區域間發展差距加大,并且有繼續擴大的趨勢;區域之間低水平競爭嚴重,同層次產業競爭激烈,呈現出利益互損的缺點。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三農”問題、失業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滯后以及腐敗等社會問題。
五是能源和環境存在嚴重問題。當前我國正以歷*脆弱的生態環境,承載著龐大的人口,進行著空前的經濟建設,以快的速度消耗著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資源。我國的環境污染,不僅對國民經濟的發展造成了嚴重影響,而且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質量。此外,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下降、生物多樣性銳減、外來物種入侵等種種環境問題,已經危及國家生態安全。
六是經濟增長模式轉型問題。目前,我國的經濟增長屬于出口和投資拉動型增長模式,國民經濟投資與消費的比例長期失衡,經濟增長長期依靠投資拉動,而國內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力量很弱。與國際平均值相比,目前我國的投資率高17個百分點,消費率低18個百分點;投資貢獻率高12個百分點,消費貢獻率低20個百分點。
七是由于世界經濟動蕩不安而導致了出口受限,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粗放型發展帶來的環境壓力巨大,長期以來的高投入、高污染、以出口為導向的傳統發展模式不可持續。而啟動內需拉動經濟又面臨收入分配不均、貧富差距過大等問題的制約,經濟發展有滑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險。
八是社會和諧與穩定出現了問題。社會穩定問題主要表現在影響社會安全與穩定的事件增多,社會穩定和安定團結的大局遭遇到嚴峻挑戰。各種因素綜合在一起,使社會處于矛盾運動之中。這些社會矛盾一旦處理不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將會受到直接影響。
上述這些問題的具體成因非常復雜,有的是改革發展到一定階段而出現的新問題,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有的是由于改革不到位、一些重點領域的改革滯后造成的,有的是由于市場機制不完善造成的。
總而言之,改革已經到了攻堅階段,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關頭,這就是我們今天的改革所面臨的嚴峻形勢。
在新形勢下,改革開放的環境更復雜,使命更艱巨,任務更繁重,要求也更高。我們只有勇于變革、勇于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干擾所惑,才能繼續奮勇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正如*總書記所強調的,我們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改革開放,堅定信心、凝聚共識。堅持改革正確方向,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既勇于沖破思想觀念的阻礙,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勇于開拓,聚合各項相關改革協調推進的正能量。這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向世人的莊嚴宣示,也是對中國未來發展的鄭重承諾。
◎ 改革是中國繁榮富強之路
中國共產黨是既勇于改革又善于改革的政黨。在民主革命時期,黨成功地領導了革命,革命也成就了黨。在從革命黨轉變為執政黨之后,中國共產黨不斷地進行改革的探索。30多年來的改革開放證明,改革開放挽救了黨,黨在改革開放中又譜就了新的歷史篇章。中國共產黨以改革開放實現了執政方略的轉變,以改革開放扭轉了歷史乾坤,以改革開放開啟了執政新時代,并終以改革開辟出一條既具有“社會主義”本質又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之路”,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九十多年奮斗、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發展。”歷史表明,九十多年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歷程共同鑄就了這一根本成就的輝煌,而改革是我們珍惜、堅持、發展這一根本成就的制勝法寶。
不可否認的是,雖然在21世紀初期,我們就初步建立起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并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道路上走了10多個年頭,但是在中國國內,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性轉變,影響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體制和機制障礙依然存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任務也依舊十分繁重。
改革開放作為一場革命,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開放之路從來就不是順境和坦途,而是布滿了險情和荊棘。中國共產黨就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指引下,不畏艱險,勇于改革,排除各種困難和干擾,突破無數束縛與重圍,一鼓作氣“殺出一條血路”來的。
當前,確有一些人開始對改革開放產生了質疑,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所有問題,都統統歸咎于改革開放。的確,現階段我國社會中存在著收入分配不公、城鄉和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資源環境破壞污染等問題。殊不知,這些問題的存在恰恰是由于改革開放不徹底、市場經濟體制尚不完善所帶來的,有些是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必須經歷和面對的問題。然而,有些人卻據此對堅持改革開放產生了動搖,有些人更是主張要回歸到計劃經濟時代。對此,我們必須予以警惕。
改革開放的精髓在于,通過不斷鞏固和增強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并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激勵和約束機制,來使各級微觀經濟主體有更多的機會和更大的空間去參與競爭,創造財富,發展經濟。對于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而言,越是困難時候,越是要堅定不移地堅持改革開放這一基本國策,這是經實踐檢驗并證實了的一條真理。正如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所指出的:“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永無止境。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在即將展開的全面深化改革中,我們應該始終堅信,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改革方向,抓住時機不斷在深化中取得新的突破,才能釋放更多的紅利,才能推動中國經濟在未來持續增長和健康發展,才能使中國真正走上民族振興、繁榮富強之路。
◎ 過去30多年的發展依賴于改革紅利
改革為中國帶來了巨大的紅利。它打破了計劃經濟的藩籬,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無到有逐步發展,并結出了累累碩果。它使中國從一個貧困落后、封閉的國家成長為如今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使人民的生活水平、社會保障水平邁上了一個大臺階,國際地位有了顯著的提高,國家的面貌發生了新的歷史性變化。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
30多年來,改革為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創造了三個增長的源泉:一是源于市場的擴大,即“斯密增長”;二是源于創新,即“熊彼特增長”;三是源于制度變革,即“諾斯增長”。回顧我國過去30余年的經濟增長,可以看出,無論是“斯密增長”還是“熊彼特增長”,均源于“諾斯增長”。
次是20世紀80年代初,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核心的農村改革,帶來農業生產效率的大幅提高。第二次是20世紀90年代初,鄧小平南方談話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確立,改革開放的力度加大,潛在經濟增長率從90年代初的9.8%上升到1994年的10.3%,5年平均潛在增長率為10.1%。第三次是本世紀初,加入世貿組織后,潛在經濟增長率從2001年的9.8%上升到2006年的10.7%,6年平均增速為10.4%。從改革開放以來這三次潛在經濟增長率提高的分析看,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制度變革帶來的制度紅利。未來10年,我國將面臨內需紅利、城鎮化紅利等新的紅利,但無論是內需紅利還是城鎮化紅利,都直接依賴于制度紅利的釋放程度。在改革遠未完成的情況下,改革帶來的制度紅利潛力更大,更具有根本性。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從“計劃”走向“市場”,從“短缺”走向“充裕”,從“貧困”走向“小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改革緊緊相連,須臾不可分離,一同成為當代中國的宿命,成為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生命。30多年來的經濟社會建設和發展實踐表明,對于中國而言,實施改革開放,以改革促進開放,以開放推進改革,是實現國家強盛、人民幸福的必經之路。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之所以能夠在短短的30多年時間里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根本的經驗就是我們始終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回顧30多年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實行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命題,是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提出來的;中國特色社會社會主義道路,是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逐步開辟、拓展并越走越寬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逐步形成和豐富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逐步確立和加以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是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越舉越高的。
◎ 改革已進入了深水區,到了攻堅階段
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當前,中國正處在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改革已經進入了深水區和攻堅階段。正如《決定》所強調指出的,全黨“必須以強烈的歷史使命感,*限度集中全黨全社會智慧,*限度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以更大決心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
30多年來,改革開放在創造“中國奇跡”的同時,也伴隨著一些“成長的煩惱”,出現了諸多問題。在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績的同時,許多更深層次的問題逐漸暴露,由于部分改革不到位而造成的問題經過長期的積累也出現爆發的跡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市場仍然受到過度的行政干預,政府和市場界限不清,行政壟斷仍然廣泛存在。行政權力過度參與市場扭曲了資源配置,并助長了權力尋租造成的腐敗現象。
二是利益失衡,收入分配的差距造成貧富差距擴大,一方面高收入階層財富增長較快,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品消費國,而另一方面我國*貧困人口近4000萬人,低收入群體還有2.7億人;兩極分化勢頭需要得到遏制,與此相關的收入分配制度、稅收制度改革進度緩慢,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健全,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懷不夠,并逐漸產生階層固化的現象。
三是法治不彰,政府轉型乏力。依法治國的方略雖然早已確立,但是公權力“普遍性違法、選擇性執法”現象嚴重,公民權利得不到有效落實和保障。政府職能缺位、錯位、越位并存,距離法治型政府、服務型政府還有較大的差距。
四是發展不協調。這主要是指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經濟與社會之間發展不協調問題。城鄉之間發展不協調問題非常突出,城鄉居民收入存在巨大差異。同時,城鄉社會事業發展、城鄉基礎設施和面貌也存在巨大差異。我國區域發展不協調、不平衡現象也比較嚴重。如:區域間發展差距加大,并且有繼續擴大的趨勢;區域之間低水平競爭嚴重,同層次產業競爭激烈,呈現出利益互損的缺點。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三農”問題、失業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滯后以及腐敗等社會問題。
五是能源和環境存在嚴重問題。當前我國正以歷*脆弱的生態環境,承載著龐大的人口,進行著空前的經濟建設,以快的速度消耗著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資源。我國的環境污染,不僅對國民經濟的發展造成了嚴重影響,而且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質量。此外,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下降、生物多樣性銳減、外來物種入侵等種種環境問題,已經危及國家生態安全。
六是經濟增長模式轉型問題。目前,我國的經濟增長屬于出口和投資拉動型增長模式,國民經濟投資與消費的比例長期失衡,經濟增長長期依靠投資拉動,而國內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力量很弱。與國際平均值相比,目前我國的投資率高17個百分點,消費率低18個百分點;投資貢獻率高12個百分點,消費貢獻率低20個百分點。
七是由于世界經濟動蕩不安而導致了出口受限,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粗放型發展帶來的環境壓力巨大,長期以來的高投入、高污染、以出口為導向的傳統發展模式不可持續。而啟動內需拉動經濟又面臨收入分配不均、貧富差距過大等問題的制約,經濟發展有滑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險。
八是社會和諧與穩定出現了問題。社會穩定問題主要表現在影響社會安全與穩定的事件增多,社會穩定和安定團結的大局遭遇到嚴峻挑戰。各種因素綜合在一起,使社會處于矛盾運動之中。這些社會矛盾一旦處理不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將會受到直接影響。
上述這些問題的具體成因非常復雜,有的是改革發展到一定階段而出現的新問題,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有的是由于改革不到位、一些重點領域的改革滯后造成的,有的是由于市場機制不完善造成的。
總而言之,改革已經到了攻堅階段,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關頭,這就是我們今天的改革所面臨的嚴峻形勢。
在新形勢下,改革開放的環境更復雜,使命更艱巨,任務更繁重,要求也更高。我們只有勇于變革、勇于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干擾所惑,才能繼續奮勇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正如*總書記所強調的,我們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改革開放,堅定信心、凝聚共識。堅持改革正確方向,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既勇于沖破思想觀念的阻礙,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勇于開拓,聚合各項相關改革協調推進的正能量。這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向世人的莊嚴宣示,也是對中國未來發展的鄭重承諾。
作者簡介
舒天戈(筆名,真實姓名:侯書生):1960年生,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現就職于國家行政學院,長期在高等院校和從事經濟理論研究工作。
孫乃龍:1982年生,畢業于南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現任山東德州學院教師,從事政治理論教學工作。
孫乃龍:1982年生,畢業于南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現任山東德州學院教師,從事政治理論教學工作。
名人/編輯推薦
1.本書內容豐富充實,以16個問題的形式對改革涉及的經濟、行政和社會等改革的方方面面,真正做到了為改革獻計獻策。
2.本書具有很強的時代性,緊跟時代的步伐,在新的歷史時期,改革已然成為時代的主題,本書正是從這一時代的主題出發,把改革的涉及的問題加以呈現,并提出系統而極具針對性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涉及中國改革的有益讀本。
2.本書具有很強的時代性,緊跟時代的步伐,在新的歷史時期,改革已然成為時代的主題,本書正是從這一時代的主題出發,把改革的涉及的問題加以呈現,并提出系統而極具針對性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涉及中國改革的有益讀本。
目次
緒論:改革紅利釋放的關鍵在于改革的突破
◎ 改革是中國繁榮富強之路
◎ 過去30多年的發展依賴于改革紅利
◎ 改革已進入了深水區,到了攻堅階段
◎ 當前社會中的突出矛盾源于改革不到位
◎ 深化改革蓄勢待發,開弓沒有回頭箭
◎ 新時期的改革需要高度重視頂層設計
◎ 進一步深化改革需要推進改革工作機制創新
經濟改革篇
一、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充分發揮市場的力量
1.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勢在必行
2.眾多非經濟因素制約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
3.堅持改革方向,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4.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5.確保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作用
6.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我國的公有制經濟
7.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8.統籌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的協調發展
二、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充分發揮財稅的宏觀調控功能
1.加大我國財稅體制改革力度勢在必行
2.實行“扁平化”改革,減少財政層級
3.構建財力與事權相順應、相匹配的財稅體制
4.構建有利于轉變發展方式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財稅體制
5.積極推進預算管理體制改革,強化預算管理
6.進一步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
7.積極地推進省以下的財政體制改革
8.配合中長期經濟社會轉型,加大結構性減稅力度
9.穩步推進“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
10.進一步推動地方債務融資的規范化
三、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為經濟社會發展保障供血
1.我國的經濟發展迫切需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
2.加強與完善金融宏觀調控,維護金融穩定
3.加快建立多層次的金融市場體系
4.把握金融服務的本質,促進金融與實體經濟接軌
5.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加快利率市場化進程
6.推動金融創新,適應市場的各類需要
7.大力推進中小企業金融服務改革
8.痛下決心,積極推進民間金融發展
9.進一步解放思想,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
10.深化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為經濟發展服務
11.防范金融風險,加強金融監管
四、推進壟斷行業的市場化改革,保障公平競爭
1.嚴重的行業壟斷,阻礙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
2.行業壟斷造成了一系列突出問題
3.加快壟斷行業改革是深化國企改革的攻堅戰
4.深化壟斷行業改革的總體思路
5.壟斷行業改革必須解決行政壟斷問題
6.國企和民營企業應一視同仁,平等對待
7.讓競爭性的民營企業成為市場主體
五、改革農業經營體制,實現土地流轉與建立家庭農場
1.農業經營體制創新面臨著新壓力新機遇
2.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存在著一定的缺陷
3.農地經營規模必須要適應農業現代化的要求
4.建立體現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5.讓土地流轉合法化,提高農民土地資產收益
6.強化對專業農戶和農民合作社的政策扶持
7.發展家庭農場,建立新型農業經營模式
8.讓農村建設用地的使用權流轉起來
9.構建失地農民充分就業的長效機制
六、進行綜合配套改革,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
1.積極推進城鎮化是進一步釋放改革紅利的戰略性抉擇
2.以科學發展觀引領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
3.深刻認識我國城鎮化發展的特殊性
4.新型城鎮化建設需要正確處理好的幾大關系
5.積極破除體制障礙,為推進城鎮化進行綜合配套改革
6.創新城鎮化建設必須改革二元經濟結構
7.新型城鎮化建設要與解決“三農”問題協調并舉
8.加快城鎮化建設需要強化產業支撐
9.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點是促進農民工的市民化
10.注重吸收借鑒國外城鎮化建設的經驗
行政體制改革篇
七、行政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是核心
1.政府職能的“越位”:不恰當的行政干預
2.政府職能的“缺位”:使該管的沒有管好管住
3.深化行政體制改革需要科學界定政府職能
4.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是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
5.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政府需要簡政放權
6.進一步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的直接干預
7.把政府的經濟職能轉變到創造經濟社會發展環境上
8.強化政府的市場監管職能,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9.強化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完善公共服務體系
10.明確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職能分工
八、深化政府機構改革,建立大部制體制
1.轉變政府職能必須要落實到政府機構改革上
2.政府機構改革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與改革思路
3.進一步理順部門間的職責關系
4.適應市場化改革的需要,建立大部制
5.實行大部制體制的積極意義
6.大部制改革要突破簡單的機構數量的“加減法邏輯”
7.我國實行大部門體制的主要目標與內容
8.我國實行大部門體制需要解決的問題
9.大部制改革重在推行行政體系內的“三權分設”
九、建立責任政府,積極推行行政問責
1.建立責任政府是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
2.責任政府與行政問責制的豐富內涵
3.我國責任政府建設中所存在的問題
4.建設責任政府的基本要求
5.進一步強化對行政權的全方位監督
6.推行行政問責是當前責任政府建設的重點
7.進一步建立健全行政問責機制
8.進一步完善行政問責的程序
9.強化行政首長問責制,實行權責一致
10.努力實現由同體問責向異體問責的轉變
十、實行政務公開,建設陽光政府
1.實行政務公開,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2.政府機關政務公開的主要內容
3.對各級政府公開政務內容的基本要求
4.進一步完善政府信息公開制度
5.完善財政預算制度,推進財政預算公開
6.政務公開的常見形式與創新形式
7.進一步加強政務公開制度創新
8.發揮網絡在政務公開中的作用
9.建立公眾參與公共決策機制
10.建立完善政務公開的監督保障機制
十一、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還權于市場
1.我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嚴重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
2.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對于推動市場化改革意義重大
3.進一步清理、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項目
4.減少行政審批環節和審批層次,提高審批效率
5.加強對審批權力的制約,增強審批透明度
6.建立健全行政審批的監督制約機制
社會改革篇
十二、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實現共同富裕
1.解決收入差距擴大和收入分配不公問題刻不容緩
2.下大力氣調控收入分配,努力實現公平分配
3.確立民富優先的改革導向,讓社會財富廣聚于民
4.調整政府、企業、居民三者之間的收入分配關系
5.確立國民收入分配的新格局、新秩序、新制度
6.保護勞動所得,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7.切實解決少數壟斷行業收入過高問題
8.保護公民財產,鼓勵居民增加財產性收入
9.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調節個人收入水平
10.收入分配改革要多多關注困難群體
十三、破解發展難題,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
1.城鄉公共服務的不均衡性嚴重背離社會公平
2.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點與難點在于農村
3.改變城鄉二元結構需要加快建立農村公共服務體制
4.新農村建設對公共服務的強烈需求
5.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總體思路
6.明確各級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責任
7.財政均等化是促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關鍵
8.統籌解決農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務是當務之急
十四、保障教育公平,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1.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
2.保障教育公平需要更新觀念、深化改革
3.積極推動義務教育的均衡化發展
4.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資源
5.教育中的重點模式應當予以取消
6.切實提高農民工子女的教育管理水平
7.建立健全教育救助制度,扶助弱勢群體接受教育
十五、深化醫藥衛生事業改革,讓醫療回歸公益性
1.讓醫療衛生回歸公益性是民生的重大需求
2.進一步完善我國的全民基本醫保體系
3.加快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攻堅,重在公立醫院改革
4.治治“看病貴”和醫院藥價虛高這一頑疾
5.實行醫藥分開,破除“以藥補醫”
6.深化藥品流通體制改革,治理流通秩序混亂
7.積極發展中醫藥,為群眾提供有效醫療資源
8.引入社會資金,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醫療機構
9.采取切實措施進一步完善“新農合”
十六、發展社會組織,推進社會組織去行政化
1.發展社會組織是時代發展新要求
2.社會組織在社會管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3.強化社會組織建設有利于推進改革向縱深發展
4.我國社會組織發展所存在的主要問題
5.改革社會組織的雙重管理體制
6.加快官辦社會組織的去行政化改革
7.加快形成現代社會組織體系建設
8.建立政府與社會組織的合作伙伴關系
參 考 書 目
◎ 改革是中國繁榮富強之路
◎ 過去30多年的發展依賴于改革紅利
◎ 改革已進入了深水區,到了攻堅階段
◎ 當前社會中的突出矛盾源于改革不到位
◎ 深化改革蓄勢待發,開弓沒有回頭箭
◎ 新時期的改革需要高度重視頂層設計
◎ 進一步深化改革需要推進改革工作機制創新
經濟改革篇
一、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充分發揮市場的力量
1.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勢在必行
2.眾多非經濟因素制約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
3.堅持改革方向,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4.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5.確保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作用
6.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我國的公有制經濟
7.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8.統籌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的協調發展
二、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充分發揮財稅的宏觀調控功能
1.加大我國財稅體制改革力度勢在必行
2.實行“扁平化”改革,減少財政層級
3.構建財力與事權相順應、相匹配的財稅體制
4.構建有利于轉變發展方式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財稅體制
5.積極推進預算管理體制改革,強化預算管理
6.進一步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
7.積極地推進省以下的財政體制改革
8.配合中長期經濟社會轉型,加大結構性減稅力度
9.穩步推進“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
10.進一步推動地方債務融資的規范化
三、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為經濟社會發展保障供血
1.我國的經濟發展迫切需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
2.加強與完善金融宏觀調控,維護金融穩定
3.加快建立多層次的金融市場體系
4.把握金融服務的本質,促進金融與實體經濟接軌
5.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加快利率市場化進程
6.推動金融創新,適應市場的各類需要
7.大力推進中小企業金融服務改革
8.痛下決心,積極推進民間金融發展
9.進一步解放思想,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
10.深化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為經濟發展服務
11.防范金融風險,加強金融監管
四、推進壟斷行業的市場化改革,保障公平競爭
1.嚴重的行業壟斷,阻礙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
2.行業壟斷造成了一系列突出問題
3.加快壟斷行業改革是深化國企改革的攻堅戰
4.深化壟斷行業改革的總體思路
5.壟斷行業改革必須解決行政壟斷問題
6.國企和民營企業應一視同仁,平等對待
7.讓競爭性的民營企業成為市場主體
五、改革農業經營體制,實現土地流轉與建立家庭農場
1.農業經營體制創新面臨著新壓力新機遇
2.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存在著一定的缺陷
3.農地經營規模必須要適應農業現代化的要求
4.建立體現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5.讓土地流轉合法化,提高農民土地資產收益
6.強化對專業農戶和農民合作社的政策扶持
7.發展家庭農場,建立新型農業經營模式
8.讓農村建設用地的使用權流轉起來
9.構建失地農民充分就業的長效機制
六、進行綜合配套改革,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
1.積極推進城鎮化是進一步釋放改革紅利的戰略性抉擇
2.以科學發展觀引領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
3.深刻認識我國城鎮化發展的特殊性
4.新型城鎮化建設需要正確處理好的幾大關系
5.積極破除體制障礙,為推進城鎮化進行綜合配套改革
6.創新城鎮化建設必須改革二元經濟結構
7.新型城鎮化建設要與解決“三農”問題協調并舉
8.加快城鎮化建設需要強化產業支撐
9.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點是促進農民工的市民化
10.注重吸收借鑒國外城鎮化建設的經驗
行政體制改革篇
七、行政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是核心
1.政府職能的“越位”:不恰當的行政干預
2.政府職能的“缺位”:使該管的沒有管好管住
3.深化行政體制改革需要科學界定政府職能
4.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是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
5.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政府需要簡政放權
6.進一步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的直接干預
7.把政府的經濟職能轉變到創造經濟社會發展環境上
8.強化政府的市場監管職能,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9.強化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完善公共服務體系
10.明確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職能分工
八、深化政府機構改革,建立大部制體制
1.轉變政府職能必須要落實到政府機構改革上
2.政府機構改革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與改革思路
3.進一步理順部門間的職責關系
4.適應市場化改革的需要,建立大部制
5.實行大部制體制的積極意義
6.大部制改革要突破簡單的機構數量的“加減法邏輯”
7.我國實行大部門體制的主要目標與內容
8.我國實行大部門體制需要解決的問題
9.大部制改革重在推行行政體系內的“三權分設”
九、建立責任政府,積極推行行政問責
1.建立責任政府是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
2.責任政府與行政問責制的豐富內涵
3.我國責任政府建設中所存在的問題
4.建設責任政府的基本要求
5.進一步強化對行政權的全方位監督
6.推行行政問責是當前責任政府建設的重點
7.進一步建立健全行政問責機制
8.進一步完善行政問責的程序
9.強化行政首長問責制,實行權責一致
10.努力實現由同體問責向異體問責的轉變
十、實行政務公開,建設陽光政府
1.實行政務公開,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2.政府機關政務公開的主要內容
3.對各級政府公開政務內容的基本要求
4.進一步完善政府信息公開制度
5.完善財政預算制度,推進財政預算公開
6.政務公開的常見形式與創新形式
7.進一步加強政務公開制度創新
8.發揮網絡在政務公開中的作用
9.建立公眾參與公共決策機制
10.建立完善政務公開的監督保障機制
十一、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還權于市場
1.我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嚴重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
2.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對于推動市場化改革意義重大
3.進一步清理、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項目
4.減少行政審批環節和審批層次,提高審批效率
5.加強對審批權力的制約,增強審批透明度
6.建立健全行政審批的監督制約機制
社會改革篇
十二、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實現共同富裕
1.解決收入差距擴大和收入分配不公問題刻不容緩
2.下大力氣調控收入分配,努力實現公平分配
3.確立民富優先的改革導向,讓社會財富廣聚于民
4.調整政府、企業、居民三者之間的收入分配關系
5.確立國民收入分配的新格局、新秩序、新制度
6.保護勞動所得,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7.切實解決少數壟斷行業收入過高問題
8.保護公民財產,鼓勵居民增加財產性收入
9.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調節個人收入水平
10.收入分配改革要多多關注困難群體
十三、破解發展難題,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
1.城鄉公共服務的不均衡性嚴重背離社會公平
2.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點與難點在于農村
3.改變城鄉二元結構需要加快建立農村公共服務體制
4.新農村建設對公共服務的強烈需求
5.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總體思路
6.明確各級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責任
7.財政均等化是促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關鍵
8.統籌解決農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務是當務之急
十四、保障教育公平,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1.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
2.保障教育公平需要更新觀念、深化改革
3.積極推動義務教育的均衡化發展
4.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資源
5.教育中的重點模式應當予以取消
6.切實提高農民工子女的教育管理水平
7.建立健全教育救助制度,扶助弱勢群體接受教育
十五、深化醫藥衛生事業改革,讓醫療回歸公益性
1.讓醫療衛生回歸公益性是民生的重大需求
2.進一步完善我國的全民基本醫保體系
3.加快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攻堅,重在公立醫院改革
4.治治“看病貴”和醫院藥價虛高這一頑疾
5.實行醫藥分開,破除“以藥補醫”
6.深化藥品流通體制改革,治理流通秩序混亂
7.積極發展中醫藥,為群眾提供有效醫療資源
8.引入社會資金,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醫療機構
9.采取切實措施進一步完善“新農合”
十六、發展社會組織,推進社會組織去行政化
1.發展社會組織是時代發展新要求
2.社會組織在社會管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3.強化社會組織建設有利于推進改革向縱深發展
4.我國社會組織發展所存在的主要問題
5.改革社會組織的雙重管理體制
6.加快官辦社會組織的去行政化改革
7.加快形成現代社會組織體系建設
8.建立政府與社會組織的合作伙伴關系
參 考 書 目
書摘/試閱
新华书店 保证正品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