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025新年快樂!買書領券省荷包
跟孩子一起玩數學
滿額折
跟孩子一起玩數學
跟孩子一起玩數學
跟孩子一起玩數學
跟孩子一起玩數學
跟孩子一起玩數學
跟孩子一起玩數學
跟孩子一起玩數學
跟孩子一起玩數學
跟孩子一起玩數學
跟孩子一起玩數學
跟孩子一起玩數學
跟孩子一起玩數學
跟孩子一起玩數學
跟孩子一起玩數學
跟孩子一起玩數學
跟孩子一起玩數學
跟孩子一起玩數學
跟孩子一起玩數學
跟孩子一起玩數學
跟孩子一起玩數學
跟孩子一起玩數學
跟孩子一起玩數學
跟孩子一起玩數學
跟孩子一起玩數學
跟孩子一起玩數學
跟孩子一起玩數學
跟孩子一起玩數學
跟孩子一起玩數學
跟孩子一起玩數學

跟孩子一起玩數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80 元
優惠價
90252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7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數學重不重要?
當然重要,但不是因為數學是必修、必考的科目,而是因為數學鍛鍊的是人的基本能力:如何觀察秩序、建立模式、解決問題和精準溝通。
可是,為什麼那麼多人怕數學?
這是因為數學是一門非常講究「先備知識」的學問,前面累積的大小問題沒解決,後面的學習一定上不去,就算老師透過解題技巧和大量演練,一時拉高了成績。但只要困惑一直沒得到解決、概念不扎實,日積累,就會成為知識體系的洞。這是為什麼很多孩子到了國高中就放棄數學。並不是他們笨,而是長久下來累積的問題,到國高中的階段一次爆發而已。
只要父母願意陪伴與協助,就可以及時幫孩子解決小問題,也可以讓孩子發展出有效的學習策略,更能獨立解決問題。
孩子的資源有限、視野有限,遇到困難常常不知道怎麼解決,如果老師又不願或無法回答,很容易就有挫折感。「我以前數學就不好,孩子碰到的問題,我能教嗎?」很多父母裹足不前,但是《跟孩子一起玩數學》強調「回到起點,經由互動,一起學習」,並發展出「互動八法」,有效提升親子數學的相處品質。

‧倒溯法
‧前推法
‧具體經驗
‧繞道法
‧反客為主法
‧面對錯誤
‧適度的練習
‧互為主體、交互佈題法

作者簡介

唐宗浩 
 
政大應用數學系畢業,擅長數學遊戲、親子數學、數學診斷、學習諮詢。從高中時開始授課,橫跨體制內外,累積了十多年的教學經驗。
 
很多人以為數學就是計算。但是對宗浩而言,計算只不過是解決問題時諸多的過程之一而已。所以,學數學是在練習四件事:觀察秩序、建立模式、解決問題和精準溝通。

自序
在分享數學教育的方法前,我想先用一個小節,講講我自己的故事,為何會走上數學教育這條路。
 
這故事很長,一言難盡。
 
我從小就被認為是數理資優生,但是求學的過程很曲折。
 
我遇過一些很好的老師,幫助我建立了基礎的觀念、主動探索的習慣和嚴謹的推理和較寬的視野;也遇過一些不當教學和學習上的挫折無助。
 
在這個過程中,我很感謝父母,沒有把他們當年學數學時,遇到不當教學而產生的恐懼經驗,複製傳下去給我。
 
後來從事獨立教育工作,以數學診斷助人時,他們還願意讓我運用診斷式教學的方法,重新經驗一次數學,解開過去不好的經驗,創造新的好經驗。
 
我父母都是社會上很有成就的人,但可能是當年的教育環境的關係,在數學方面的經驗並不好。後來我發現那似乎是一個時代的教育問題。很多我認識的社會賢達,青少年時的數學學習經驗,都很不好。這顯然不是個人問題,也不是聰明才智的問題,是制式的教育方法出了問題。
 
我唸高中的時候,正好是台灣「建構式數學」改革的時期。「建構式數學」被媒體罵得半死,而學者專家則極力澄清是因為老師不會教、曲解了它的原意,才導致問題叢生。
 
但究竟什麼是建構式數學,今天還是很多人搞不懂。
 
其實,數學就是數學,沒有什麼建構式數學。「建構觀」只是一種教學者的態度,認為學生是主動的探索者,在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像是在搭鷹架蓋房子那樣。所有的教學,以這個觀點為前提出發。
 
問題來了,這個觀點很真實,但這可以帶出什麼樣的教學法?大家不知道,所以還是教不好,或是變成講一套、做一套。
 
觀點人人相近,方法各自不同。我看別人的課堂,都不問他的理念,都是看現場、看方法。理念講得好聽,誰都會,方法要做得到,才是踏實。所以這本書不是在講建構式數學,而是在講診斷式教學,講具體的互動八法。
 
互動八法是以建構觀為基礎,在教學互動中,一次一次實踐調整、具體結晶出來的方法,適合個別與小團體,尤其適合親子數學時間。
 
至於大班級的經營,涉及分組技巧和空間設計,在互動八法之外,礙於篇幅,本書著墨較少。讀者有興趣可參考《數學教育的藝術與實務──另類教與學》(林文生、鄔瑞香著,心理出版》。
 
寫書之時,遇到最大的困難是,書是單向的,沒有辦法將一來一往的診斷式教學,直接實做出來。因為閱讀不是即時的雙向互動,互動八法中,沒有一法能派上用場。
 
因此,希望家長不要只是看過就算,要真的和孩子互動,在互動中創造一手經驗,那才是最珍貴的。我寫的文字,就請當作是一個提示和教師端的經驗參考吧。如果在讀者的一手經驗中,發現不合用的地方,就請以自己的一手經驗為準吧。書是拿來拓展自己,不是拿來框住自己的。
 
我在高中時,正好也是台灣剛開始推「一綱多本」的時候。從單一部編版,到由教科書出版社寡佔的教材生態,吸引了許多有識之士,投入教材的編創,也造就了一些編得很認真的教材。
 
但後來,隨著課綱一改再改、教科書也得跟著改,我的觀察是,教科書急就章、失去知識形成的脈絡、參考書化的情況也愈來愈嚴重。
 
我大學唸了四年半,一年唸心理系,之後三年半轉應用數學系,中間因病休學過半年。轉系是因為覺得心理學比較能夠自學,而高等數學的自學方式,當時我還沒找到。
 
與社會科學、商學院與傳播學院相比,理學院的應數系可以說是個大當鋪,要及格並不簡單,有些必修課還可以一次當掉甚至一半的同學。
 
當時我在協助系上兩位同學複習《抽象代數》準備考試時,發現一件影響後來深遠的事:才智也好、努力也夠的人,卻會因為方法不對而學不會,甚至自認為數學不好。 當努力不得其法,把焦點放在題目,就會迷失;換了方法,回到基本概念,從頭搭建起,並用實例和圖象來掌握要領,把概念不清的地方都補起來,就能事半功倍。 在後來多年的經驗中,我遇過不少被學校、被補習班放棄的學生,以及成績在谷底或是及格邊緣的人,或是一般所謂的特教生。 這些飽受挫折的學習者,都願意努力。他們不是不努力,而是方法不對,或是被環境所干擾和限制。嚴重的甚至不知道自己哪裡會、哪裡不會、哪裡只是一知半解。 在一次又一次的互動經驗中,我很確定一件事:數學不好,九成九都不是才智、也不是努力的問題,是學習方法和教學互動的問題。 學習方法和教學互動改善,問題就會解決。當學習者從苦於備考,到樂在學習,那個感動和喜悅是難以言喻的。 這是一個整體系統的工作,並不是靠單一的老師可以達成,家庭的支持非常關鍵。 「協助人從學不會,變成學得會。從苦於備考,到樂在學習。」 診斷式教學,就是這樣的方法,而且人人可以實行。讀者不需要唸過理工科系,也可以實行。家庭的支持和教師的助力能夠一起協助孩子成長,就會發生美好的奇蹟。 帶著深切的祝福,邀請您來玩數學。

目次

Chapter 1 數學教育自己來
 
Chapter 2 互動八法
 
Chapter 3 分辨警訊
 
Chapter 4 成長軌跡
 
Chapter 5 處變不驚

書摘/試閱

*跟孩子一起玩數學
 
坊間寫給學生的數學書參考書很多,寫給家長和老師使用的一對一互動書,真不多。
 
寫給學生的數學書,有些是題目集錦、有些是幻想故事、有些是別的國家的算法介紹、也有針對一兩個主題深入探討的書。有些像是演算練習本、有些則以漫畫形式、彩色的插圖包裝,但是,相信很多家庭都有這樣的經驗:買回來,孩子不看!
 
為什麼孩子不看呢?
 
或許可以先問自己:我有沒有認真去看呢?我有沒有和孩子一起看呢? 其實,兒童、少年和青少年時期的孩子,最需要陪伴。
 
如果想要孩子把數學好,丟給他多少本書、送他去多少地方上課,都不管用。您需要用一些時間,捲起袖子,陪他一起玩、一起創作、一起思考、一起討論、一起練習。 這個時間,可長可短,從每天五到十分鐘短短的遊戲或對話、偶而半小時一小時的共同創作,到一整天的體驗、好幾週的專題計畫都是好的。 有些家長真的這麼做了,安排了親子互動的數學時間,但是親子數學的時間,卻常以親子都不愉快收場。為什麼呢?因為光是時間還不夠,還需要有一些陪伴引導的方法,和一起學習的態度。 這方面怎麼參考呢? 坊間有不少談親子溝通的書,談如何正面思考、正向用語、開放式提問和耐心聆聽、明確表達等等。 這些正向溝通的習慣,在平常的生活對話,的確很有幫助。 但是,在教數學的時候,孩子不會就是不會啊?他的挫折感並不是來自溝通方式,而是來自「學不會」這件事。
 
父母的挫折感,大概也無關乎孩子的溝通方式,而是「教不會」這件事上。
 
正向溝通方式,在互動時很重要,但是光靠正向溝通方式,不足以創造好的親子數學互動。
 
所以,本書透過介紹「診斷式教學」,引入「互動八法」,協助你找到自己的力量,在數學時間,創造正向的互動和踏實的學習流動。
 
聽到陪孩子重新學數學,很多父母的第一反應是:
 
‧我以前數學就不好,這樣怎麼教?
 
‧我以前成績還滿好,可是不知道怎麼教? ‧我只知道要怎樣算,不知道為什麼,這樣怎麼教?
 
‧我不大會舉孩子能懂的例子,這樣怎麼教?
 
‧我不大能觀察和聽懂孩子的解題方法,這樣怎麼教?
 
如果父母有這類疑惑,那很正常。請別因此打退堂鼓,看完本書,相信讀者就會明白自己有多大的潛能可以發揮。
 
照我過去和數百位學習者合作互動的經驗來說,家長有沒有時常和孩子有感性與知性上的互動、有沒有陪伴孩子一起學習,是孩子學習動力和學習成就的一大關鍵。
 
跟據經驗,父母自己如果不陪孩子學習,只送孩子去補習班、安親班和各種開發、動腦的課程,或是陪伴的過程太急躁敷衍,將會面臨很大的危險。
 
畢竟外面的教學再怎麼好,也不能取代家庭的支持。更何況,如果您沒有參與孩子的學習,怎麼能分辨外面教學的好壞呢? 教育商品化的市場,像是一個雷區。
 
有些好的,但是也有很多是有問題的,外表也看不出來。有些業者把父母當「肥羊」,做表面工夫讓父母安心,等孩子出問題了,反正只要不違法,他也不用負責任,還可以跟家長編個理由,說孩子太難教或是資質不好,把責任推到不會抗辯的孩子身上。久而久之,胡謅就變成事實,孩子也以為自己就是數學不好,產生數學恐懼症。
 
太多的朋友跟我講到過去的學習經驗,孩子的數學,愈補愈糟。如果父母沒有充份的規劃、評估和參與、陪伴,花錢補習不僅沒效,反而更糟。
 
即使我自己的工作,我也要求家長一定要協同。或是參與教學現場,或是平常跟孩子要有知性互動。單純的外包,我是不接受的。 讓家長誤以為「不必操心,交給老師就好」的教育工作者,是很危險的。那會害了孩子。對於教學者來說,即使可以因此得到輕鬆的收入,也很難問心無愧。
 
有些老師表面上很有解題方法,但是喜歡用威權壓制學生的思考,結果學生反而被教笨了。
 
成績好但不會自己思考,是最危險的情況之一,因為一旦上了國中、高中,原本的方法不管用,要學新方法時,他缺少彈性,就會突然跟不上,成績下滑,信心一下子垮了。
 
這些細緻的關鍵、潛在的危險,沒有陪孩子學習、只看表面成績、只看到孩子一去補習成績就馬上提高的父母,怎麼會知道呢?
 
這樣的家長,當後來孩子學習出問題時,反應通常都是「不知道問題出在哪?」「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 我遇過好幾個一再換地方補數學的孩子,他們在每個地方問題都沒解決,因為班級課堂的老師和家教老師,都不知道怎麼去做倒溯式的診斷。事實上,他們只需要把握住互動八法中的「倒溯法」,就可以讓問題不致惡化。 即使是科班出身的老師,在接受教師培訓時,大都是著重班級經營、秩序管理、教材教法、心理輔導等等,沒有學習單一學門的診斷法。
 
目前在台灣,只有特教老師的培訓中,有包含相關的知能,也就是做個別化教育計畫(Idividualized Eduction Program)的能力。 但是特教老師通常比較缺少完整的數學概念,除非重新把數學概念弄清楚,否則還是難做精準的數學診斷。 看到這裡,讀者可能會想:大部份專業的老師都做不好診斷,那我怎麼能呢? 其實,診斷式教學是一個過程,一個一起學習、一起成長的過程。在這個互動的過程中,一開始可能不太順,等到經驗累積,就會愈來愈順利。重點是在互動的過程中,讓孩子學會、樂在學習。
 
老師和學生的相處比較短暫,父母則是全面的。這就是為什麼很多老師做不到的,父母就做得到。
 
當父母和孩子經驗到良好的互動過程,持續累積,父母對孩子的學習支持與瞭解,就會超過所有的專業工作者,包括我在內。 那時,專業工作者就只是一個從旁參照的角色,提供一些可能父母沒有留意的點、或是引入一些新的學習管道、學習資源。
 
因為父母有真實的互動、有一手經驗、觀察入微,就不會被專家的意見牽著跑,也可以在孩子的安排上趨吉避兇了。
 
親子數學的一對一互動,往往玩了好幾種不同的遊戲、試好幾種不同的角度,才找到問題點,加以協助克服,孩子還是會很高興。 最重要的不是診斷的速度,而是透過親子數學的互動,不再只看表面成績,而能真實看到孩子的學習歷程、看到他的努力與困惑,給予實際的協助。
 
讀者也不會覺得有關孩子學習的疑惑都一定要問老師。老師的觀點可以參考,但是父母也有互動的一手經驗,這就不會被牽著鼻子走,而能對等討論。
 
懂得如何陪孩子學習,才能靠著一手的經驗去協助孩子,在引借外力時,也比較能判斷他們是否適合,而不會被表面的宣傳給炫惑。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52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