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救援(簡體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譯林幻系列
ISBN13:9787544757225
替代書名:The Martian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作者:(美)安迪‧威爾
譯者:陳灼
出版日:2022/07/01
裝訂/頁數:平裝/428頁
規格:21cm*15cm*2cm (高/寬/厚)
版次:一版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1.《異形》《銀翼殺手》導演雷德利·斯科特與《諜影重重》《心靈捕手》主演馬特·達蒙聯袂打造的好萊塢年度大片《火星救援》原著小說。 2. 落難宇航員火星求生,精確數據打造火星生存指南;揮汗自建蔬菜大棚,改造漫遊車橫穿紅色沙漠。太空,探險,科技,孤獨,種土豆。
3.這是一本完全由讀者口碑造就的年度科幻,從個人網頁連載到亞馬遜kindle自出版,再到《紐約時報》暢銷書榜榜首。
4. 火星版《荒島餘生》+《拯救大兵瑞恩》。《荒島餘生》主演湯姆·漢克斯曾對小說和電影發表如下意見:“安迪·威爾的大作!真嫉妒馬特·達蒙能演這片!電影最佳人選是我!漢克斯!
《火星救援》講述了一名落難的宇航員孤身在火星上求生的故事,用精確的物理、化學和植物學數據為我們打造了一個“學好數理化,走遍宇宙都不怕”的火星生存指南。每一個氧原子,每一個卡路里,都關乎到主角馬克·沃特尼的生死存亡。不過,沃特尼也沒我們想像的那麼悲觀絕望。孤身行走在火星上的時候,他沒有去想接下來該怎麼辦,而是等不及有孫子的那一天了:“你爺爺年輕的時候,必須在撞擊坑環上走路。上坡!穿著EVA太空服!還是在火星上!你這個小兔崽子, 聽懂了嗎?火星!”他樂觀幽默地面對挑戰,逐一解決難題,在“可怕至極的迪斯科音樂”的陪伴下,揮汗火星蔬菜大棚,改造漫遊車橫穿紅色荒漠,只為回到地球那個甜蜜的家!
這本科幻小說簡萌翻我了。從大故事上說,我喜歡這種普通人在普通宇宙的抗爭求生,它透著昂揚的樂觀主義和科學精神,這是科幻小說裡最可貴也最迷人的品質之一。
――馬伯庸
扣人心弦……火星版《魯濱遜漂流記》,而且寫得更棒。
――拉裡·尼文,《環形世界》作者
這是我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讀過的最好的懸疑小說。情節真實,仿佛它是一部非虛構作品,但在閱讀時,你又能感覺到猶如火箭升空般的戲劇推力。
――道格拉斯·普雷斯頓,《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
非常棒,集中體現了人類的聰明才智,是許久以來第一本真正的科幻小說,引人入勝。
――《華爾街日報》
從沒見過這樣能把故事講得這麼精彩,還能保持技術上高度準確性的科幻小說!
――克裡斯·哈費德,NASA指揮官
序
要想在火星上生活,你得具備以下條件:
1. 壓力艙。
火星上的大氣壓不到地球上的百分之一,基本上等於啥也沒有,跟在太空裡沒啥兩樣。因此,你得有個堅固的密封艙。
2. 氧氣。
在火星上你還是得呼吸吧,所以你的壓力艙裡得有點空氣。幸運的是,你可以直接向火星要。火星大氣雖然稀薄,但還是有點東西的,基本上全是二氧化碳。有很多辦法可以將二氧化碳轉變成氧氣,你可以帶上複雜的大氣調節器,也可以直接從植物那兒獲取。
3. 防輻射。
地球有強大的磁場,阻擋了大部分太陽輻射;但在火星上,你可就沒那麼幸運了。所有形式的輻射都直達地表,要是不想得癌症,你就得防輻射。最簡單的辦法是用火星沙岩覆蓋住你的根據地,這玩意兒火星上多得是,你想用多少就用多少。
4. 水。
這個火星上也有。好奇號探測器最近發現,火星土壤中有不少冰,每立方米中大約有35升。你所要做的就是挖土,加熱,將水蒸發出來。一旦有了足夠的原始儲備,就可以利用水循環裝置加以重複利用。
5. 食物。
就吃火星人吧,他們吃起來和雞肉口感差不多。
6. 認真點好嗎?
好吧,好吧,火星上的確有食物短缺的問題,你得自己種。可以說你運氣不錯,火星是個非常不錯的溫室。白晝與黑夜的交替規律與地球上相似,對於地球植物來說,這一點太棒。到達火星地表的太陽光也足夠它們用了。但是植物在一個近乎真空的冷凍環境下無法存活,它們也需要壓力艙,還得是大壓力艙。就想想你一年得吃掉多少東西吧!希望你是土豆愛好者,它們可是最佳卡路里來源。
7. 熱量。
火星上的日平均氣溫是零下50攝氏度,你得為你的家和植物溫室找到熱量來源。
8. 一個在火星上生活的理由
你幹嘛要跟自己過不去呢?
書摘/試閱
第一章
日誌:SOL6
我他媽徹底完蛋了。
這是我考慮再三後的結論。
完蛋。
這六天,本該是我一生中最輝煌的兩個月的開端,結果卻成了一場噩夢的前奏。
我壓根不知道誰會看這些東西。我猜總歸有一天,有人會發現它。沒準得等到100年後。
說正經的,記錄……Sol6,我沒死。其他隊友想必都認為我死了,這當然不能怪他們。搞不好過陣子會舉行個國葬,而我的維基百科頁面上也會這麼寫:“馬克·沃特尼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個死於火星的人。”
說得沒錯。基本沒錯。我很明白我會死在這兒。不過不是像大家以為的那樣死在Sol6 。
讓我想想……從何說起呢?
阿瑞斯計劃。人類抵達火星,將人首次送上另一顆行星,永遠擴展人類地平線,等等,等等。阿瑞斯1 的船員順利完成任務,回到地球,個個成了大英雄。他們巡迴演講,所到之處引起連連轟動,全世界人都愛他們。
阿瑞斯2 也差不多,唯一的區別就是他們降落在不同的火星地點。他們回老家後,大夥兒爭相熱情握手,外加奉上熱騰騰的咖啡。
阿瑞斯3,唔,就是我的任務。好啦,不是我本人的任務。劉易斯指揮官是頭兒,我只是她的船員。事實上,我是所有船員中級別最低的。只有在一種情況下,我才能“指揮”這次任務,那就是任務全體成員只剩我一人了。
說點好玩的,我現在真成頭兒了。
我估摸著,這台記錄儀發掘出來時,其他隊友早都老死了。當然,前提是他們能平安返回地球。伙計們,要是你們能活著看見這台記錄儀的話,聽好了:不是你們的錯。你們做了應該做的。換作我,也會作出同樣的決定。我不會怪你們,我很高興你們能活下來。
看記錄的傢伙中沒準會有門外漢,我還是先解釋一下火星任務是怎麼運作的吧。我們以常規方式進入地球軌道,乘飛船登上赫耳墨斯號。所有阿瑞斯計劃的飛行任務都由赫耳墨斯將宇航員從地球送到火星。這艘飛船極其龐大並且耗費驚人,因此,NASA 只造了一艘。
登上赫耳墨斯之後,在準備期間,會有四次無人飛行任務為我們運送燃料和給養。一旦所有準備工作完成,我們就啟程飛向火星。實際上沒那麼快,得花上數天時間,消耗大量化學燃料,才能將飛船送入火星轉移軌道。
赫耳墨斯由離子發動機驅動,以超高速將氬原子向後拋射,從而獲得飛船整體的微小加速度。也就是說,只須消耗很少的反應物質(以核反應堆來提供動力),就能在一路上給我們提供持續不斷的加速度。那麼微小的加速度,在長時間的累積後,也能給飛船帶來相當快的速度,這種事,想想都叫人吃驚。
我可以給你嘮嘮航行過程中大夥之間的各種樂子,但我不太想說。我現在沒這興致。簡單總結下來,在飛向火星的124 天裡,我們誰也沒掐死誰。
進入火星軌道之後,我們乘坐MDV (火星降落載具)抵達火星地表。MDV,基本上就是個安裝了若干輕型推進器和降落傘的大罐子。它的設計目的只有一個:將六個人活著從火星軌道送到地表。
下面得說說火星探索最棘手的部分,那就是得把我們所需的狗屁東西全都提前送到火星。
統統算下來,得用上14 次無人飛行任務,才能裝下我們進行地表作業所需的全部物資。他們想盡一切辦法,盡量將裝滿物資的飛行器運送到火星地表上的某一固定領域,結果也說得過去。物資畢竟沒有大活人那麼脆弱,所以那些飛船可以高速著陸。不過帶來的問題就是:它們會彈得老遠。
自然,在確定所有物資都抵達指定位置並且包裝完好之前,他們是不會將我們送往火星的。從開始到結束,包括物資運送,整個火星任務得花三年時間。實際上,當阿瑞斯2 的船員還在回家路上時,阿瑞斯3 的物資飛船就已經飛往火星。
所有提前抵達的物資之中,最重要的莫過於MAV,火星升空載具。完成地表作業之後,要回到赫耳墨斯,全得靠它。MAV 與其他那些歡快地砸向地面,跳得滿地皆是的物資不同,它得軟著陸。當然了,它和休斯敦之間一直保有聯絡,萬一發生什麼意外,我們就會掠過火星,直接回老家,取消登陸任務。
MAV 超級酷。簡單說來,通過一系列精巧絕倫的與火星大氣的化學反應,它每攜帶1 千克氫去火星,就能產生13 千克燃料。不過反應過程很緩慢,得花上24 個月才能填滿燃料槽。這也是為什麼他們會提前那麼久把MAV 送上火星的原因。
所以,你能想像到,當我發現MAV 不見了該有多麼失望。
一系列荒謬透頂的事件差點把我給整死,然後又一輪更荒謬的事件把我給整活了。
地表任務的設計上限可以讓我們應付150kph的沙塵暴。所以,當我們遭遇175kph 的狂風時,休斯敦完全有理由感到緊張。全體人員穿上太空服擠在棲息艙中央,以防突然減壓。但是,棲息艙不是問題所在。
MAV 是一艘太空飛船,上面有許多精密儀器。雖然它能在風暴中屹立一段時間,但也撐不了多久。在風暴持續了一個半小時之後,NASA 下令放棄任務。沒人甘願終止這項原本為期一個月的任務,我們到這兒一共才六天,但要是MAV 真的受到嚴重損傷,所有人都得趴這兒了。
我們必須離開棲息艙,冒著沙塵暴,步行去MAV 。風險很大,但別無他法。
大家全都抵達了MAV,除了我。
我們的主通訊碟——負責將信號從棲息艙發送到赫耳墨斯——被大風刮得脫離了基座,像具降落傘似的,裹進了風暴中。通訊碟猛衝進接收天線陣列,然後,一根又長又細的天線筆直向我飛來。那傢伙穿過我的太空服,像子彈穿過黃油一樣輕鬆。被這玩意扎中腰部肌肉,真是鑽心疼。我模模糊糊記得大風把我帶倒(實際上是完全掀翻),太空服氣壓驟降,我的耳朵突突疼。
我記得的最後一件事,是約翰森毫無希望地想伸手抓住我。
太空服的氧氣警報聲吵醒了我。我本來已經昏死得跟什麼似的,卻被這持續不斷、令人討厭的嗶嗶聲徹底弄醒了。
風暴已經減弱,我面朝下躺著,整個人幾乎全被埋在沙子裡。在我緩緩醒來的時候,我很納悶自己怎麼沒死得更乾淨些。
那根天線本來足以把太空服和我的腰部全部刺穿,卻讓骨盆給擋住了。結果,它只是在太空服上留了一個洞(當然,我身上也有個洞)。
那陣風把我帶得可夠遠,整個人從陡坡上滾下去。最後我面朝下著地,使天線彎了個很大的斜角,由此在洞口產生的扭力足以讓那裡產生一點密封效應。
很快,從我體內湧出的血液開始在洞口匯聚。血液碰到破損處,其中的水分在強氣流和低壓下迅速蒸發,留下黏糊糊的殘餘物。流血越聚越多,黏稠殘餘物越來越密集。這些殘餘物慢慢加強了洞口的密封,將太空服洩漏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
太空服的活兒乾得極其漂亮。察覺到壓力下降時,它立即從我的氮氣罐裡釋放氣體進行補壓。等到洩漏速度降了下來,對損耗進行壓力補償所需的氣體也大為減少。
用不了多久,太空服裡的二氧化碳吸收器就會耗竭。這是整個生命維持系統的瓶頸。問題不在於你攜帶了多少氧氣,而在於你能把多少二氧化碳從太空服裡排出去。棲息艙裡有氧合機,這個大塊頭儀器可以從二氧化碳中分解出氧氣。太空服可帶不了這麼大的玩意,所以才會用一種簡單的化學吸收裝置來對付二氧化碳,但它的過濾器會耗竭。我一定是昏迷時間太長,所以過濾器早就報廢了。
太空服對這個事態作出的反應就是切換到應急模式,工程師們稱之為“放血”。既然沒辦法阻隔二氧化碳,太空服就會自動打開通風口,同時以氮氣補壓。先是洩漏,再是放血,我的氮氣罐早已空了。現在唯一剩下的就只有氧氣罐。
為了讓我活下去,太空服最後的選擇是:用純氧進行補壓。我現在所面臨的危險是死於氧中毒,濃度過高的氧氣會燎燒我的神經系統、肺部和眼睛。對於穿著帶洞太空服的人來說,最後因氧中毒而死實在太諷刺了。
太空服上戳了個洞會觸發各種警報、警示和警告,但最終卻是氧濃度過高的警報嗶醒了我。太空任務所需的訓練繁雜到不可想像。在地球上,我花了整整一個星期專門進行太空服應急狀態演練。所以,我知道該怎麼做。
我小心探著頭盔側面,摸到補丁包。這東西說白了就是個漏斗,大頭那邊是高黏性樹膠,小頭這邊有個小閥門。操作方法就是打開閥門,用大頭封住洞口。洩漏的空氣可以從閥門走,不會干擾樹膠形成密封。然後你再把閥門關上,洞口就封死了。
麻煩在於,我得先把天線弄出來。我用最快速度把它拔了出來,壓力驟降讓我一陣暈眩,腰部傷口的劇痛更是引發肌肉抽搐,讓我苦不堪言。
我用補丁包把洞口封住。太空服馬上用更多氧氣進行補壓。手臂上的面板數據告訴我,現在氧氣濃度高達85% 。對比一下,地球上的氧氣濃度是21% 。還行,只要我別在這種環境下待太久。
……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