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酉陽雜俎校箋》運用本校、他校、理校和箋證的方法,廣征博考,整理者查出了大量《酉陽雜俎》記載的怪僻內容的出典並做了允當的解釋;通過查找同源的史料,解決了大量版本校勘無法解決的《酉陽雜俎》的文字錯訛的問題。以上工作,不僅便於閱讀利用《酉陽雜俎》,而且為學界進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獻依據。
作者簡介
段成式(803—863),字柯古。晚唐鄒平人,唐代知名志怪小說家,約生於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卒于懿宗鹹通四年(863),其父段文昌,曾任宰相,封鄒平郡公,工詩,有文名。在詩壇上,他與李商隱、溫庭筠齊名。
許逸民,中華書局編審。主要學術成果有:點校《庾子山集注》《思益堂日劄》,《金元明清詩文精華》等,校輯《陶淵明年譜》,撰《徐陵集校箋》,編《初學記索引》,著《古籍整理釋例》。
內頁插圖
序
《酉陽雜俎》的篇名也很怪,如紀道術的稱《壺史》,抄釋典的稱《貝編》,述喪葬的稱《屍穸》,志怪異的稱《諾皋記》,都需要加以考證解釋。書中收集了不少國內外各民族的物產和民俗,引用的專名術語,更是五花八門,新奇古怪,難以索解。因此很需要有個注本。然而注釋談何容易,前人都說注書比著書難,如洪邁《容齋續筆》卷十五《注書難》說:“注書至難,雖孔安國、馬融、鄭康成、王弼之解經,杜元凱之解《左傳》,顏師古之注《漢書》,亦不能無失。”陸游在《施司諫注東坡詩序》中曾說“若東坡先生之詩,則援據閎博,指趣深遠”,因而一再說自己不能為東坡詩作注,似乎對施宿父子注的蘇詩,也還不無遺憾。(《渭南文集》卷十五)所以有些很重要的書沒有人敢注,不願意做這種費力而不討好的事。《酉陽雜俎》就是這樣的一部書。
《酉陽雜俎》的版本並不多,大體上可分為二十卷和三十卷兩種,而三十卷本又有三種常見的版本,差異不多。版本對校的工作,方南生先生的校本已經把重要的異文都校出來了。但底本就存在缺誤,有許多問題無法解決,或者說有些問題還沒有發現,不是對校法所能解決的。
許逸民兄多年從事古籍整理工作,勤於探索,善於積累,勇於創新,敢於迎難而上,繼校注《徐陵集》、《金樓子》之後,再接再厲,又向《酉陽雜俎》這個堡壘進攻。經過多年的琢磨,雪纂風鈔,日積月累,終於取得了令人驚喜的成果。他繼承古人注史的傳統,廣征博考,引錄典籍原文,不厭其詳,用校勘和箋證相結合的方法,對《酉陽雜俎》這部奇書作了一次綜合的治理。
例如對人名的核實,卷一“玄宗禁中常稱阿瞞”條,記壽安公主“遂令蘇發尚之”,原作“遂令蘇澄尚之”,今據《新唐書•諸帝公主傳》和《唐語林》卷四《賢媛》改正了,並以本書續集卷四載有“醫官蘇澄”事作反證,說明原書致誤之由。這就是用校勘和考證相結合的箋注。
順便可以提一下,由於這條記事的解讀,也解決了《新唐書•諸帝公主傳》的句讀問題。點校本《新唐書》這段文字原作:“代宗以廣平王入謁,帝字呼主曰:‘汝後可與名王在靈州請封。’下嫁蘇發。”其實是誤讀了,“王在靈州,請封”六字顯然應在引號之外,觀本書自明。
又如卷十四“河伯”條,“一名馮修”,“修”原作“循”,今據《史記正義》和《文選》李善注改正了。卷十五《廣動植》序,“滕修”原作“滕循”,滕修,《晉書》有傳,在《三國志》中曾三見其名,《北戶錄》中亦載其事,今即據以改正。同條“蔡謨”原作“蔡謀”,亦據《晉書》本傳加以改正。
至於文字的缺誤,補正的地方很多,都是依據他校才能發現的。例如卷二裡許多地方都用《真誥》和《抱樸子》作他校,改正了不少錯字。卷十四“《太真科經》說有鬼仙”條,“食不祥”原無“不”字,“伯奇”原作“伯琦”,現在都據《續漢書•禮儀志》、《新唐書•禮儀志》校箋改正了。
又如卷一“代宗即位日”條,有楚州尼真如進八寶的記載,是一篇流傳極廣的故事,但異文繁富複雜。其最早的記載可能是杜確的《楚寶傳》(見《直齋書錄解題》卷五典故類),可惜原文不存,校箋引用《舊唐書》、《新唐書》、《冊府元龜》、《文獻通考》、《玉海》及《太平廣記》引《杜陽雜編》等書作旁證,在注釋中進行了他校和理校,補正了好幾處缺文,把原來讀不通的地方讀通了。這就是一般版本對校所不能解決的問題。
值得一提的如卷十六《廣動植•總敘》有一句“壺樓為杜宇項”,我們初讀時總認為“杜宇”就是杜鵑鳥或指傳說中的蜀王,只是“項”字還有些費解。但《類說》引作“杜預項”,《海錄碎事》引作“杜預頸”,就引起了整理者注意。校箋中查證了王隱《晉書》和房玄齡等《晉書》的杜預傳,才明白杜預確有病癭的故事,據《晉書•杜預傳》說:“吳人知預病癭,憚其智計,以瓠系狗頸示之。每大樹似癭,輒斫使白,題曰‘杜預頸’。”經過了這樣的他校和箋注,我們就恍然大悟了。
《酉陽雜俎》有許多異文,除了傳鈔時期大概就有不同的版本,還可能是前人“活校”的結果。古籍校勘曾有人分為“死校”和“活校”兩類,前人對活校的做法曾有一些不無偏激的話,如段玉裁《重刊明道二年國語序》說:“古書之壞於不校者固多,壞于校者尤多。”王念孫在《讀淮南子雜誌書後》中說:“推其致誤之由則傳寫訛脫者半,馮意妄改者亦半也。”顧廣圻在《書文苑英華辨證後》中也說:“予性素好鉛槧,從事稍久,始悟書籍之誤,實由於校。”我們總結了前人的經驗教訓,在重印古籍時充分運用了四種校勘法,並力求找出兩重證據的旁證,進行綜合性的治理,再嚴格遵守改字出校記的原則,避免了“馮意妄改”的弊病,最後再加以審慎的標點,所以一般不限於版本校勘而稱之為“古籍整理”。《酉陽雜俎》的校箋就體現了我們今天古籍整理的努力方向。
輯佚是校勘的延伸。本書從各種典籍裡搜羅佚文,不遺餘力,共得若干條,較前人已輯的又有新的收穫。校箋本把《類說》卷六所收的《廬陵官下記》合併入《酉陽雜俎》,也是有根據的。因為《類說》所引六條《廬陵官下記》,他書都曾引作《酉陽雜俎》。涵芬樓本《說郛》卷三十六所引《酉陽雜俎》的佚文,只有《樺香》一條未見於今本。黃伯思《東觀餘論》卷下《跋段太常語錄後》,謂即《廬陵官下記》上篇,而涵本《說郛》所收《酉陽雜俎》卻有《語錄》篇,也疑與《段太常語錄》相關。再看《語資》篇中所說曾有《破虱錄》之作,似可說明段成式在著述時曾有多種初稿,可能早有幾種小書問世,最終先後結集為《酉陽雜俎》正集和續集流傳。現在匯為一編,加以校箋,對硏究段成式的所有著作非常便利,我就從中得到了許多新的知識,並學習了綜合整理的方法。
當然,由於《酉陽雜俎》是一部會集諸書的叢鈔,並非照錄某一種書的原文,更不注明出處,很難確定它的史源是那一本書。所以校箋也只能是按理校的辦法,綜合利用各方面的文獻資料加以整理,作出自己的按斷,盡可能地恢復原貌,使讀者易於讀通。這也許可以說是在四種校勘法之外,加上考證箋注的古籍綜合整理法。陳垣先生說:“(理校法)故最高妙者此法,最危險者亦此法。”本書許多地方運用了理校法,但舉出不少旁證,在校記中說明了依據,即使不是段成式的原文,也不難恢復底本的原貌。所以其危險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逸民兄把校箋稿讓我先睹為快,並虛心徵求意見,委託我寫一篇序言。我和他是古籍整理出版的同事、同志、同好,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在欣喜之餘,也樂於把一些讀後感寫成劄記,為讀者作一次嚮導。至於校箋的具體做法及操作過程,則請讀者先讀他的《凡例》和《前言》,必有更多的收益。
程毅中
二〇一三年二月
目次
前言
凡例
酉陽雜俎序
前集卷一
忠志 禮異 天咫
前集卷二
玉格 壺史
前集卷三
貝編
前集卷四
境異 喜兆 禍兆 物革
前集卷五
詭習 恠術
前集卷六
藝絕 器奇 樂
前集卷七
酒食 醫
前集卷八
黥 雷 夢
前集卷九
事感 盜俠
前集卷十
物異
前集卷十一
廣知
前集卷十二
語資
前集卷十三
冥跡 屍穸
前集卷十四
諾皐記上
前集卷十五
諾皐記下
前集卷十六
廣動植之一
總敘 羽篇 毛篇
前集卷十七
廣動植之二
鱗介篇 蟲篇
前集卷十八
廣動植之三
木篇
前集卷十九
廣動植之四
草篇
前集卷二十
肉攫部
續集卷一
支諾皐上
續集卷二
支諾皐中
續集卷三
支諾皐下
續集卷四
貶誤
續集卷五
寺塔記上
續集卷六
寺塔記下
續集卷七
金剛經鳩異
續集卷八
支動
續集卷九
支植上
續集卷十
支植下
酉陽雜俎輯佚
附録
一、書目著錄
二、版本序跋
三、傳記資料
本書主要引用書目
書摘/試閱
酉陽雜俎二十卷續集十卷,四庫全書總目著録于子部小說家類瑣語之屬。何謂小說家類?何謂瑣語之屬?四庫總目類序如是說:「張衡西京賦曰:『小說九百,本自虞初。』漢書藝文志載虞初周說九百四十三篇,注稱『武帝時方士』,則小說興于武帝時矣。故伊尹說以下九家,班固多注『依託』也。然屈原天問,雜陳神怪,多莫知所出,意即小說家言。而漢志所載青史子五十七篇,賈誼新書保傅篇中先引之,則其來已久,特盛于虞初耳。跡其流別,凡有三派,其一敘述雜事,其一記録異聞,其一綴輯瑣語也。唐宋而後,作者彌繁,中間誣謾失真、妖妄熒聽者固為不少,然寓勸戒、廣見聞、資考證者,亦錯出其中。班固稱:『小說家流,蓋出於稗官。』如淳注謂『王者欲知閭巷風俗,故立稗官使稱說之』。然則博采旁搜,是亦古制,固不必以冗雜廢矣。」(卷一四○小說家類序)至於酉陽雜俎一書,其提要則說:「其書多詭怪不經之談,荒渺無稽之物,而遺聞秘笈,亦往往錯出其中。故論者雖病其浮誇,而不能不相徵引,自唐以來,推為小說之翹楚,莫或廢也。」(同上書卷一四二)以四庫之「子部小說家」定義律之,酉陽雜俎入於此類,亦不失為得其要領。
及于現代,中國小說史研究的開山之作,當推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其書第一篇史家對於小說之著録及討論,先撮録四庫總目小說家類序,然後加以辨析:「右三派者,校以胡應麟之所分,實止兩類,前一即雜録,後二即志怪,第析敘事有條貫者為異聞,鈔録細碎者為瑣語而已」,「於是小說之志怪類中又雜入本非依託之史,而史部遂不容多含傳說之書。」又其書第十篇唐之傳奇及雜俎亦說:「(酉陽雜俎)或録秘書,或敘異事,仙佛人鬼以至動植,彌不畢載,以類相從,有如類書,雖源出於張華博物志,而在唐時,則猶之獨創之作矣。」因此,在唐人小說志怪、傳奇諸體之外,魯迅又為酉陽雜俎獨辟「雜俎」一體。十數年前,程毅中先生有唐代小說史(人民文學出版社二○○三年版)問世,其中論及酉陽雜俎則說:「我們今天以近代的小說觀來衡量,注重于文學性較強的作品,自然應該以志怪、傳奇為主,但對於小說化的雜史、雜傳之類,也不能不尊重中國小說史的傳統,給予適當的地位。因為有些雜史筆記與志人小說十分相近,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小說的一體。有些小說很難區分志怪還是傳奇,也許可以說是兼備二體。至於像酉陽雜俎這樣的作品,更是兼備了小說的各體,祇能稱之為『雜俎』。」(第一八頁)又說:「段成式寫的是志怪小說,但也有意於探索自然界的奧秘」,「酉陽雜俎不僅記述了一些佛教故事,還保存了不少有關天象、礦藏和動物、植物的科技史料,而且還引述了一些兄弟民族和異域的傳說」,「酉陽雜俎內容很雜,其中祇有一部分可以算作小說。」(第二四七—二四九頁)程先生的研究結論與魯迅一脈相承,且有嶄新的拓展。
依據上述小說史研究的思路,特別是程毅中先生唐代小說史所提出的諸多新觀念,我以為時至今日,對酉陽雜俎一書的撰著方式和學術屬性,皆應作出新的認識。就其學術屬性來說,即使依舊遵循四庫全書總目的類目區分,將酉陽雜俎仍然留在子部小說家類,那也不宜再混同於述異記、清異録、諧史、古今諺等單一綴輯瑣語,無關宏旨之作,而應該獨設一個兼備小說諸體的「雜俎」屬類。而若就酉陽雜俎有關歷史、地理、動植、礦產以及中外交通史的主體成分來說,則改易其原屬門類,也應該是題中應有之義。具體來說,我以為酉陽雜俎脫離小說家類,改入子部雜家類,方稱允當。按四庫全書總目雜家類序雲:「雜之義廣,無所不包,班固所謂合儒、墨、兼名、法也。變而得宜,於例為善。今從其說,以立說者謂之雜學,辨證者謂之雜考,議論而兼敘述者謂之雜說,旁究物理、臚陳纖瑣者謂之雜品,類輯舊文、塗兼眾軌者謂之雜纂,合刻諸書、不名一體者謂之雜編,凡六類。」如今考察酉陽雜俎的主體部分,「旁究物理」的條目固然所在多有,而「類輯舊文」的條目亦複不少,不正近於雜家類「雜品」、「雜纂」之屬乎?現在中華書局擬將酉陽雜俎一書重新定位,視之為史料筆記之屬,凸顯其廣見聞、資考證之價值,諒不為無說也。
酉陽雜俎的作者段成式(八○三?—八六三),字柯古,祖籍齊郡鄒平(今山東鄒平北,據元和姓纂卷九、金石録卷二三唐段志玄碑),自稱東牟(今山東牟平)人(見本書續集卷五寺塔記序)。其六世祖(據岑仲勉說)名志玄(五九八—六四二),官至右衛大將軍,封褒國公,陪葬昭陵,名列淩煙閣,是唐朝的開國元勳。其父文昌(七七三—八三五),字墨卿,穆宗朝嘗為宰相,文宗朝則以使相曆鎮淮南、荊南、西川,封鄒平郡公。志玄、文昌于兩唐書並有傳。由此可見,段氏在唐朝可謂名門望族,雖說自五世祖以下,稍見式微,但至其父輩已然重振,家道裕余,頗富藏書,此種非同常人的出身背景,為段成式的一生經歷與撰述奠定了非同凡響的基調。
在兩唐書中,段成式僅有不足百字的小傳,附見於段文昌傳後。所記仕履簡而又簡,且不言生卒年壽。今能據以確定其卒年者,唯唐尉遲樞南楚新聞有如下記載:「太常卿段成式,相國文昌子也。與舉子溫庭筠親善,鹹通四年六月卒。」(太平廣記卷三五一「段成式」條引)段成式卒於鹹通四年(八六三)由是可得而定,惜無壽數,生年仍不可知。按宋洪邁萬首唐人絶句卷四四載段成式送僧詩二首,其一雲:「形神不滅論初成,愛馬乘閑入帝京。四十三年虛過了,方知僧裡有唐生。」(又見全唐詩卷五八四)據考,此詩當作於會昌六年(八四六)武宗死後。上年武宗毀佛,而宣宗於六年三月即位後,反其道而行之,敕令恢復寺院,故成式送僧入京,感慨「方知僧裡有唐生」。此處明顯借用史記蔡澤傳典故,不過「四十三年」似一語雙關,也可能是成式自歎流年之詞。若以此上溯四十三年,則為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八○三),這或許就是成式之生年。本書續集卷七金剛經鳩異中說:「貞元十七年,先君自荊入蜀,應韋南康辟命。」則成式出生於今四川成都,也應無所疑義。
段成式的前半生,未見有登第釋褐之事,大抵隨父宦所遷徙,主要往來於京、蜀之間。乃父死後,始以蔭入官。其一生仕履約略如下:元和二年(八○七),李吉甫拜相,文昌受其獎擢,入京為官,成式亦隨之居京(今陝西西安)。(本書前集卷一七蟲篇:「元和中,成式假居在長興裡。」)十五年,文昌拜相。長慶元年(八二一),文昌上表請退,詔授西川節度使,成式又隨之入蜀(今四川成都)。(新唐書本傳:「侍父于蜀,以畋獵自放。」)四年,敬宗即位,文昌入為刑部尚書,轉兵部,成式第二次隨父進京。(本書前集卷一六羽篇:「寶曆中,國子四門助教史迥語成式。」)太和元年(八二七),文昌出為淮南節度使,成式亦離京赴潤州(今江蘇鎮江),從事李德裕浙西幕府,不久又轉至其父宦所揚州(今屬江蘇)。(本書續集卷四貶誤:「予太和初,從事浙西贊皇公幕中。」又續集卷七金剛經鳩異:「太和二年,於揚州僧棲簡處聽平消禦注一遍。」)四年,文昌移鎮荊南(治所在今湖北荊州),成式亦隨父往。(本書前集卷六藝絶:「成式嘗于荊州藏鉤。」又續集卷七金剛經鳩異:「(太和)六年,於荊州僧靖奢處聽大雲疏一遍。」)六年,文昌複為劍南西川節度,成式再次入蜀。九年,文昌卒,成式回歸長安私第。(本書前集卷一九草篇:「開成元年(八三六)春,成式修行裡私第書齋前,有枯紫荊數枝蠹折,因伐之。」又續集卷七金剛經鳩異:「開成元年,於上都懷楚法師處聽青龍疏一遍。」)
開成二年(八三七),段成式以父蔭入官,為秘書省校書郎。(本書續集卷四貶誤:「開成初,予職在集賢,頗獲所未見書。」又金石粹編卷一○八段成式撰寂照和尚碑自署「宣德郎守秘書省著作郎充集賢殿修撰上柱國段成式纂」。又舊唐書本傳:「以蔭入官,為秘書省校書郎。」)會昌六年(八四六),職於京洛。(續集卷五寺塔記上:「武宗癸亥三年夏,予與張君希複善繼同官秘丘、鄭君符夢複連職仙署」,「後三年,予職於京洛。」)大中元年(八四七),以尚書郎出為吉州刺史。(本書續集卷五寺塔記上:「及刺安成,至大中七年歸京,在外六甲子。」又新唐書本傳:「擢累尚書郎,為吉州刺史。」)九年,為處州刺史。(全唐文卷七八七段成式好道廟記:「雲郡之東南十五裡,抵古祠曰好道」,「予大中九年到郡。」又新唐書地理志五:「(處州雲郡麗水)東十裡有惡溪,多水怪,宣宗時刺史段成式有善政,水怪潛去,民謂之好溪。」)十三年,寓居襄陽(今屬湖北),與李商隱、溫庭筠等遊。(全唐文卷七八七段成式塑像記:「(大中)十三年秋,予閒居漢上。」又舊唐書本傳:「解印,寓居襄陽。」又新唐書本傳:「商隱儷偶長短,而繁縟過之。時溫庭筠、段成式俱用是相誇,號『三十六體』。」)咸通元年(八六○),為江州刺史。(全唐詩卷五八四段成式寄溫飛卿箋紙詩自注:「予在九江,造雲藍紙。」又舊唐書本傳:「咸通初,出為江州刺史。」)四年,卒,年約六十,官終太常少卿。(太平廣記卷三五一引南楚新聞:「太常卿段成式,相國文昌子也。與舉子溫庭筠親善,鹹通四年六月卒。」又新唐書本傳:「終太常少卿。」)
從上述段成式的履歷梗概中,可知其足跡曾及於今四川、陝西、河南、江蘇、浙江、湖北等地,說他是一個見多識廣、閱歷豐富的人,恐非虛譽。不過此人究竟性情如何,才學如何,上述履歷尚無法呈現,還需要具體事證給予狀貌。好在唐、宋人筆記中不乏其軼事,茲摭舉數端,以顯其人之風采。
一、少好馳獵,放達好奇。
太平廣記卷一九七「段成式」條引玉堂閒話雲:
成式多禽荒,其父文昌嘗患之。複以年長,不加面斥其過,而請從事言之。幕客遂同詣學院,具述丞相之旨,亦唯唯遜謝而已。翌日,複獵于郊原,鷹犬倍多。既而諸從事各送兔一雙,其書中徵引典故,無一事重迭者。從事輩愕然,多其曉其故實。於是齊詣文昌,各以書示之,文昌方知其子藝文該贍。山簡雲:「吾年四十,不為家所知。」頗亦類此。
又清異録卷下雲:
段成式馳獵饑甚,叩村家主人。老姥出彘臛,五味不具。成式食之,有踰五鼎,曰:「老姥初不加意,而殊美如此!」常令庖人具此品,因呼「無心炙」。
由此二事,足以見出段成式生性放達,求知欲旺盛,讀書博覽之外,對生活中諸般事物亦充滿好奇。「徵引典故,無一事重迭」,非博學者不能,仿老姥彘臛而推出美味「無心炙」,亦非一介書生之所為。其人其行,正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也。
二、研精苦學,博學多識。
舊唐書本傳說:「以蔭入官,為秘書省校書郎。研精苦學,秘閣書籍,披閱皆遍」,「解印,寓居襄陽,以閑放自適。家多書史,用以自娛。尤深於佛書。」這是發生在兩個不同時段的事,前者在開成初年,當時段成式大約三十幾歲。後者在大中末年,已逾半百之年矣。終其一生,段成式都在讀書,無怪乎他的博聞多識故事,廣有傳播。如太平廣記卷一九七「段成式」條引南楚新聞雲:
唐段成式詞學博聞,精通三教,複強記,每披閱文字,雖千萬言,一覽略無遺漏。嘗于私第鑿一池,工人于土下獲鐵一片,怪其異質,遂持來獻。成式命尺,周而量之,笑而不言。乃靜一室,懸鐵其室中之北壁。已而泥戶,但開一牖,方纔數寸,亦緘鐍之。時與近親辟牖窺之,則有金書兩字,以報十二時也。其博識如此。
又雲溪友議卷一雲:
故太尉李德裕鎮渚宮,嘗謂賓侶曰:「餘偶欲遙賦巫山神女一詩,下句雲:『自從一夢高唐後,可是無人勝楚王。』晝夢宵征,巫山似欲降者,如何?」段記室成式曰:「屈平流放湘沅,椒蘭久而不爭,卒葬江魚之腹,為曠代之悲。宋玉則招屈之魂,明君之失,恐禍及身,遂假高唐之夢,以惑襄王,非真夢也。我公作神女之詩,思神女之會,惟慮成夢,亦恐非真。」李公退慚,其文不編集於卷也。
南楚新聞之說甚新奇,也不見於他書記載,惟懸片鐵於密室北壁,鑿孔透光,以日影紀時之法,當有其合理內核。看來段成式不但博物,對天文似也曾有所研究。至於雲溪友議所說,是否真為李德裕事,尚可爭議,但段成式之論屈、宋,可謂得其妙諦。
三、出處自適,為政有善聲。
段成式身為名門之後,卻不見有應試科考之舉,止是在其父死後,行將步入中年之際,始「以蔭入官」。其中有何難言之隱,證據闕失,不得而知。但揆之常情,或當與其放達之性情不無關係。不過不鳴則已,一旦出仕,為政亦能贏得善聲,此事既見於正史,又有他文可征,或當可信。新唐書地理志五處州雲郡麗水下雲:
本括蒼,武德八年省麗水縣入焉,大曆十四年更名。有銅,出豫章、孝義二山。東十裡有惡溪,多水怪。宣宗時,刺史段成式有善政,水怪潛去,民謂之好溪。
按宋人地志中,如元豐九域志卷五、方輿勝覽卷九、輿地廣記卷二三等,于段公善政及水怪潛去事,亦津津樂道。又今存段成式好道廟記一篇,則專為惡溪變好溪而寫,今且摘引兩節,看成式本人作何說:
雲郡之東南十五裡,抵古祠曰好道,詢於舊,雲置自後周,莫詳年月。好溪本曰惡溪。時有陳氏子,失名,嘗任永嘉長史,秩滿北歸,卒于溪陰。意乎骨青獨勇,目紫方視,負垂冠之一敵,恥結綬于千石。齎志就木,竟不呼醫。豈泰山伍伯,敦道而行;昊天藏吏,請告而退?何魂不斂于秋柏,氣不散於焄蒿?若伯有見怪,據傳巫語。是時陸擅蛇虎,水制蛟螭,道茀路絶,一境相恐,吏民始為建廟。木人長史,徒儼衣冠;桐郎諸侯,未加印綬。州內昉定,畏塗坦夷,安流漪,遂名溪曰好溪,路曰好道,裡人因以署廟焉。計其歲月,踰六甲子矣。
予大中九年到郡,越月方謁。至十年夏,旱,懸祭沈祀,毒泉舋石,初無一應。始齋沐詣神,以誠附篿,一擲而吉。其日遠峰殷雷,犯電焮雲,半夜連震,大雨如瀑。自一更至二更,中如散絲,遲明稍止。溝塍湧泛,斥鹵沈淖。信宿又作。梓潼之祀納著,王門之廟輸,事豈虛傳歟?(全唐文卷七八七)
此雖非好道廟記全文,但其要點具在。文中坦言赴任之前,好道廟已立,並未貪天功為己功,為政態度至少算得誠實。如果剝除其迷信外殼,則其率民祈雨抗旱,體察民瘼之心昭然可鑒。類似情景,其實在酉陽雜俎中屢見不鮮。如前集卷一四諾皐記上雲:
賈相公耽,在滑州,境內大旱,秋稼盡損。賈召大將二人,謂曰:「今歲荒旱,煩君二人救三軍百姓也。」皆言:「苟利軍州,死不足辭。」賈笑曰:「君可辱為健步,乙日,當有兩騎,衣慘緋,所乘馬,蕃步鬣長,經市出城,君等蹤之,識其所滅處,則吾事諧矣。」二將乃裹糧、衣皂衣尋之。一如賈言,自市至野,二百餘裡,映大塚而滅。遂壘石標表志焉,經信而返。賈大喜,令軍健數百人,具畚鍤,與二將偕往其所。因發塚,獲陳粟數十萬斛,人竟不之測。
這則故事寫來出神入怪,但內中「苟利軍州,死不足辭」一語,足以振聾發聵,令人肅然起敬。
四、長於文學,尤精駢儷。
段成式寓居襄陽時,與溫庭筠、韋蟾等詩酒唱和,盡得一時風流。他們的唱和之作,後來由段成式結為一集,新唐書藝文志著録為漢上題襟集者是也。漢上題襟集行於世,被認為「大抵多閨闥中情昵之事」(古今詩文類聚別集卷二六),並未獲得佳評,全帙也早已亡佚,全唐詩卷五七五至卷五八四所録之溫、段遺篇,遠非原書舊貌。唐詩紀事卷五七記有溫、段等光風亭聯唱逸事,從中或能一窺斯日景象:
光風亭夜宴,妓有醉毆者,溫飛卿曰:「若狀此,便可以『疻面』對『捽胡』。」成式乃曰:「捽胡雲彩落,疻面月痕肖。」又曰:「擲履仙鳧起,撦衣蝴蝶飄。羞中含薄怒,顰裡帶餘嬌。醒後猶攘腕,歸時更折腰。狂夫自纓絶,眉勢倩誰描。」韋蟾雲:「爭揮鉤弋手,競聳踏搖身。傷頰詎關舞,捧心非效顰。」飛卿雲:「吳國初成陣,王家欲解圍。拂巾雙雉叫,飄瓦兩鴛飛。」
此種聯唱,諸人之所詠所感,實屬百無聊賴之辭,尚可欣賞者,無非各位的詩思捷才而已。
……
以上是關於本次校箋的要點事項,更多細節,請參看本書凡例。凡體例不當之詞,校箋謬誤之詞,尚祈方家不吝賜教。
許逸民
二○一三年三月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