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花錢,真是一門大學問
能賺錢,你也要學習會花錢。
數以百萬計的人之所以生活在貧困中主要是因為他們誤用了習慣的法則。
那些擺脫不掉貧困生活的人很少會知道,他們目前的困境其實是他們自己所造成的。
一樣的錢,不同的消費者,卻是不一樣的花法不同的消費理念造就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質。
因此即使是同樣的錢,也可以過出不同質量的生活來。
每個人都希望有一筆屬於自己的較大財富。可是為什麼工作這麼多年自己還是存不下錢。想想每個月的收入也不少,那些收入都跑哪兒去了。其實,很多人只會賺錢,不會花錢。他們認為只要賺得多就行,賺得多了肯定能存下錢。他們卻不知決定財富的不是收入,而是支出。支出就像流出去的水,一旦流出去,就像沒有來過一樣,所以,賺多少錢不是衡量財富的標準。
現在年輕人裡流行著一種享樂的消費觀念,他們每月的收入全部用來消費和享受,每到月底銀行帳戶裡基本處於「零狀態」,所以就出現了所謂的「月光一族」。他們在盡情享受生活時,殊不知自己猶如那隻夏天整日唱歌嬉戲、嘲笑螞蟻不會享受的蟋蟀,到了冬天因無糧而餓死。如今經濟的「冬天」來了,「月光一族」又是怎樣生活的呢?
如果下一次你又感覺自己生活拮据的時候,不要再嫌自己賺得少了,先來看看自己的花錢習慣。一種壞的花錢習慣,決定你一生也不可能成為富人。花錢就像流水,只要你還是這樣不計後果,沒有規劃地花錢,就算是金山銀山也會在瞬間消失。常聽人們說「賺錢不容易,花錢如流水」就是這個意思。
也許你會以為,對於那些成功的富人來說,他們已經擁有無數的財富,必然在生活中是揮金如土的,其實不然。每一個成功的投資者都比常人更加懂得財富的來之不易,同時他們也更加珍惜每一筆小錢,讓它們都盡可能地發揮最大的價值,這可以說是眾多投資者敲開財富大門的金鑰匙。不懂得合理運用錢的人,是不會得到財富之神眷顧的。這也就是通常我們所講的——你看不上小錢,大錢就看不上你的道理。
財富的積累離不開金錢的積累,這是麥卡錫給我們的啟示。而要積累金錢,還得掌握金錢的特性,因為錢是喜歡群居的東西,當它們處於分散的狀態時,也許沒有什麼威力;但當它們由少成多地聚集起來時,成千上萬的金幣就會發揮巨大的力量。另外,金錢還有這麼一個特性,就是你越尊重它,它便越擁護你;你越藐視它,它便越避開你。為此,要想積累財富,首先就得掌握金錢的特性,不要放過身邊的每一個小錢。俗話說「聚沙成塔,積少成多」,錢都是一分一分慢慢省下來的,財富是一分一分積累出的。平時的你不在乎這些小錢嗎?
省錢並不是讓你變成一個守財奴,錙銖必較,這樣的生活又怎麼能算得上優質,更何談優雅呢?白領既要活的瀟灑體面,又要經濟高效,因此,如果你想花小錢過優雅的生活,這就需要理聽聽財高手的一些生活中的理財建議,它可以捍衛你的錢包,讓你的錢花的更體面。既省錢又可以生活的愜意,你也可以擁有!
想要生活的快樂富足,那麼學習省錢的高招是必不可少的,懂得省錢的人,才可以將金錢的效用發揮到最大的價值,這樣即使用較少的錢也可以過上高品質的舒適生活。不要小看這些省錢的妙招,如果你留心仔細計算一下,一年下來可以為你省下不小的一筆財富呢,所以還等什麼,趕快跟著本書行動起來吧。
能賺錢,你也要學習會花錢。
數以百萬計的人之所以生活在貧困中主要是因為他們誤用了習慣的法則。
那些擺脫不掉貧困生活的人很少會知道,他們目前的困境其實是他們自己所造成的。
一樣的錢,不同的消費者,卻是不一樣的花法不同的消費理念造就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質。
因此即使是同樣的錢,也可以過出不同質量的生活來。
每個人都希望有一筆屬於自己的較大財富。可是為什麼工作這麼多年自己還是存不下錢。想想每個月的收入也不少,那些收入都跑哪兒去了。其實,很多人只會賺錢,不會花錢。他們認為只要賺得多就行,賺得多了肯定能存下錢。他們卻不知決定財富的不是收入,而是支出。支出就像流出去的水,一旦流出去,就像沒有來過一樣,所以,賺多少錢不是衡量財富的標準。
現在年輕人裡流行著一種享樂的消費觀念,他們每月的收入全部用來消費和享受,每到月底銀行帳戶裡基本處於「零狀態」,所以就出現了所謂的「月光一族」。他們在盡情享受生活時,殊不知自己猶如那隻夏天整日唱歌嬉戲、嘲笑螞蟻不會享受的蟋蟀,到了冬天因無糧而餓死。如今經濟的「冬天」來了,「月光一族」又是怎樣生活的呢?
如果下一次你又感覺自己生活拮据的時候,不要再嫌自己賺得少了,先來看看自己的花錢習慣。一種壞的花錢習慣,決定你一生也不可能成為富人。花錢就像流水,只要你還是這樣不計後果,沒有規劃地花錢,就算是金山銀山也會在瞬間消失。常聽人們說「賺錢不容易,花錢如流水」就是這個意思。
也許你會以為,對於那些成功的富人來說,他們已經擁有無數的財富,必然在生活中是揮金如土的,其實不然。每一個成功的投資者都比常人更加懂得財富的來之不易,同時他們也更加珍惜每一筆小錢,讓它們都盡可能地發揮最大的價值,這可以說是眾多投資者敲開財富大門的金鑰匙。不懂得合理運用錢的人,是不會得到財富之神眷顧的。這也就是通常我們所講的——你看不上小錢,大錢就看不上你的道理。
財富的積累離不開金錢的積累,這是麥卡錫給我們的啟示。而要積累金錢,還得掌握金錢的特性,因為錢是喜歡群居的東西,當它們處於分散的狀態時,也許沒有什麼威力;但當它們由少成多地聚集起來時,成千上萬的金幣就會發揮巨大的力量。另外,金錢還有這麼一個特性,就是你越尊重它,它便越擁護你;你越藐視它,它便越避開你。為此,要想積累財富,首先就得掌握金錢的特性,不要放過身邊的每一個小錢。俗話說「聚沙成塔,積少成多」,錢都是一分一分慢慢省下來的,財富是一分一分積累出的。平時的你不在乎這些小錢嗎?
省錢並不是讓你變成一個守財奴,錙銖必較,這樣的生活又怎麼能算得上優質,更何談優雅呢?白領既要活的瀟灑體面,又要經濟高效,因此,如果你想花小錢過優雅的生活,這就需要理聽聽財高手的一些生活中的理財建議,它可以捍衛你的錢包,讓你的錢花的更體面。既省錢又可以生活的愜意,你也可以擁有!
想要生活的快樂富足,那麼學習省錢的高招是必不可少的,懂得省錢的人,才可以將金錢的效用發揮到最大的價值,這樣即使用較少的錢也可以過上高品質的舒適生活。不要小看這些省錢的妙招,如果你留心仔細計算一下,一年下來可以為你省下不小的一筆財富呢,所以還等什麼,趕快跟著本書行動起來吧。
作者簡介
林想
心理學碩士、作家,擅長演講、對於勵志財經的課題常有研究,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看法。本書分享了作者的理念和長久以來對職場生活的選擇和處理方法。
心理學碩士、作家,擅長演講、對於勵志財經的課題常有研究,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看法。本書分享了作者的理念和長久以來對職場生活的選擇和處理方法。
目次
第一章 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15
一、錢,有自然流失的本能 16
二、忙,是窮二代的口頭禪 21
三、窮,都是因習慣養成的 25
四、貧,是一種的惡性循環 29
五、勤,也無法帶領你發達 33
六、煩,無法擺脫金錢的束縛 37
七、發,不要整天想靠大樂透 42
八、富,只需每月多存一千元 45
第二章 學會花錢,才會有錢/49
一、會花錢,真是一門大學問 50
二、能賺錢,你也要學習會花錢 53
三、學花錢,就要學會講價錢 56
四、消費前,心理必須盤算合理性 60
五、購買前,要尋找最佳購買時機 64
六、炫耀性,是金錢的致命殺手 68
七、消費中,你是否有棘輪效應? 71
八、消費時,小心誤入消費陷阱中 75
第三章 學會省錢,錢才能最大化的使用/79
一、省錢,是一種負責的生活態度 80
二、省下來的錢,才是財富 86
三、最終決定財富,是你的支出 90
四、理財,關鍵在於你的心態 95
五、只買對的,不買貴的 98
六、衝動,會造成遺憾消費 103
七、遠離錯誤的消費習慣 107
八、一切都從省錢的開始 112
第四章 學會記帳,才能明明白白用錢/117
一、記帳,可以控管錢的流向 118
二、記帳,也要講方法才有效 124
三、只記流水帳,無法幫助你 129
四、網路記帳,事半功倍的方法 135
五、理財日記,可了解最新狀況 139
六、記帳的關鍵,是控制花錢 143
七、摸清自己家底,才能記好帳 147
八、運用好理財的10%法則 151
第五章 提高財商,能讓你更了解「錢」/155
一、金錢概念,是富裕腦袋的第一門課 156
二、財商高低,關鍵在於情商 160
三、財商高低,與學歷毫無關係 164
四、財富爭奪,只不過是財商的競爭 168
五、財商,能提高未雨綢繆的能力 172
六、財商,還須靠「魅商」來提升 176
七、培養真正的「經濟頭腦」 179
八、富人的吝嗇,窮人的慷慨 183
第六章 了解促銷手段,讓你少花冤妄錢/187
一、生理期,會造成女性衝動購物 188
二、優惠券,讓你開心當個受害者 192
三、引導消費,是商家的看門絕學 195
四、過季商店,清倉的實惠典禮 198
五、優惠價格,是商品利潤最大化 201
六、消費謹記,買的永遠沒有賣的精 205
七、消費者剩餘,會讓人很開心 208
八、千萬小心進入「節儉悖論」 211
第七章 學會存錢,才能隨時都有錢/215
一、擺脫「月光族」,遠離「零儲族」 216
二、儲蓄,其實是一種積少成多的遊戲 222
三、銀行存款,不見得是越多越好 227
四、儲蓄重點,先儲蓄後消費 232
五、理性投資,也是儲蓄的一種方法 236
六、投資前,先決定你的資產分配 240
七、投資前,設定屬於你的投資路線 244
八、投資時,必須定期檢視成果 249
一、錢,有自然流失的本能 16
二、忙,是窮二代的口頭禪 21
三、窮,都是因習慣養成的 25
四、貧,是一種的惡性循環 29
五、勤,也無法帶領你發達 33
六、煩,無法擺脫金錢的束縛 37
七、發,不要整天想靠大樂透 42
八、富,只需每月多存一千元 45
第二章 學會花錢,才會有錢/49
一、會花錢,真是一門大學問 50
二、能賺錢,你也要學習會花錢 53
三、學花錢,就要學會講價錢 56
四、消費前,心理必須盤算合理性 60
五、購買前,要尋找最佳購買時機 64
六、炫耀性,是金錢的致命殺手 68
七、消費中,你是否有棘輪效應? 71
八、消費時,小心誤入消費陷阱中 75
第三章 學會省錢,錢才能最大化的使用/79
一、省錢,是一種負責的生活態度 80
二、省下來的錢,才是財富 86
三、最終決定財富,是你的支出 90
四、理財,關鍵在於你的心態 95
五、只買對的,不買貴的 98
六、衝動,會造成遺憾消費 103
七、遠離錯誤的消費習慣 107
八、一切都從省錢的開始 112
第四章 學會記帳,才能明明白白用錢/117
一、記帳,可以控管錢的流向 118
二、記帳,也要講方法才有效 124
三、只記流水帳,無法幫助你 129
四、網路記帳,事半功倍的方法 135
五、理財日記,可了解最新狀況 139
六、記帳的關鍵,是控制花錢 143
七、摸清自己家底,才能記好帳 147
八、運用好理財的10%法則 151
第五章 提高財商,能讓你更了解「錢」/155
一、金錢概念,是富裕腦袋的第一門課 156
二、財商高低,關鍵在於情商 160
三、財商高低,與學歷毫無關係 164
四、財富爭奪,只不過是財商的競爭 168
五、財商,能提高未雨綢繆的能力 172
六、財商,還須靠「魅商」來提升 176
七、培養真正的「經濟頭腦」 179
八、富人的吝嗇,窮人的慷慨 183
第六章 了解促銷手段,讓你少花冤妄錢/187
一、生理期,會造成女性衝動購物 188
二、優惠券,讓你開心當個受害者 192
三、引導消費,是商家的看門絕學 195
四、過季商店,清倉的實惠典禮 198
五、優惠價格,是商品利潤最大化 201
六、消費謹記,買的永遠沒有賣的精 205
七、消費者剩餘,會讓人很開心 208
八、千萬小心進入「節儉悖論」 211
第七章 學會存錢,才能隨時都有錢/215
一、擺脫「月光族」,遠離「零儲族」 216
二、儲蓄,其實是一種積少成多的遊戲 222
三、銀行存款,不見得是越多越好 227
四、儲蓄重點,先儲蓄後消費 232
五、理性投資,也是儲蓄的一種方法 236
六、投資前,先決定你的資產分配 240
七、投資前,設定屬於你的投資路線 244
八、投資時,必須定期檢視成果 249
書摘/試閱
第一章 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
一、錢,有自然流失的本能
財富的積累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你是一個精明的理財者,精心的打理自己的財富,那麼有可能會在相對他人較短的時間內,回報給你成倍的利潤;相反如果你不細心經營,精心打理,幾年以後,回報給你的也有可能是巨額的負債。
《福布斯》雜誌從一九八二年公佈「福布斯400」富豪排行榜以來,到今天,只有五十位富豪依然榜上有名,也就是說高達百分之八十七的富豪富不過一代,甚至像流星一樣一閃而過。就像網絡泡沫的蒸發,他們的錢也是在不知不覺中被揮發掉了。想當初,他們的財產也是經過千辛萬苦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應該說他們很善於理財投資,但是為什麼卻最後墜落?《福布斯》雜誌的調查顯示,除因為投資失敗帶來的財產蒸發,多數失敗者並沒有在生活上時刻注意,他們的錢時刻被一些昂貴的奢侈品花去,交付巨額物業管理費用,家人或情人侵蝕了。
當大家在拼命存錢的時候,你是否曾想過,自己辛辛苦苦積累下來的資產,正在被其他東西無聲無息地侵蝕掉?這種你在拼命賺錢,但不斷被扯後腿虧錢的感覺實在很不爽。看到「資產流失」這幾個字眼,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國有資產的流失。其實,在生活中,一不小心,你自己的資產也會不知不覺地流失。想讓個人財務正常運轉,就從找出財務漏洞開始吧!個人因為財務漏洞導致的資產流失主要集中在下面幾個領域:
一、豪華住宅背上沉重負擔
很多人可能都有這樣的經歷:你在自己的小屋裡向外眺望城市中叢林般的華廈,然後發出一聲感歎:怎麼沒有一間房子是我的?其實,買房子的人大部分也是在貸款,豪華住宅的背後,有的家庭不但投入了全部積蓄,而且還背上了債務,大部分家底都變成了鋼筋水泥的不動產,導致家庭缺少投資的本錢或是錯失投資時機。
二、儲蓄流失增值機會
儲蓄本來是人們使自己的資產保值、增值最普及的手段,怎麼會成為家庭資產流失的主要領域呢?如果你每年的開銷超過了資產的百分之七十,那麼二十年後,你花光所有錢的可能性高達百分之八十,原因很簡單,就是「通貨膨脹」。很多人經常有意無意地忽略「通貨膨脹」的因素,其實「通貨膨脹」是財產的強「腐蝕劑」。二十年後,由於「通貨膨脹」的因素,人們手中的錢將貶值百分之二十,這還算是樂觀的估計。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過度」儲蓄。現代家庭的活期儲蓄太多,這讓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白吃了大把大把的息差,其實只有稍加運作就能有效地減少利息損失。對單個家庭來說「不當」儲蓄的損失可能十分幽微,但由於基數的宏大,現代家庭因此而流失的資產是個地理數字,就僅對單個家庭來說隨著時間的流逝,其累計喪失也是無比大的。(資產流失很多時候都不顯山露水,但只要稍一放鬆就可能造成大量資產的流失,要不斷地強化理財意識才能成功積累財富。)善於儲蓄是美德,但是一旦「過度」也將誤入歧途。做個簡單的測算,儲蓄存款相對於通膨之間有百分之三左右的差異,那麼每年資本減值是必然趨勢。因此我們提倡「適度」儲蓄,過度儲蓄將可能使財產增值機遇流失。在國人的傳統觀念中認為應該盡力地辛勞工作,也理解節約節儉、儲蓄和愛護財富,但咱們不應該只是「擅長」儲蓄,還應當「善待」儲蓄,合理的儲蓄才能將財富發揮到增長的最大價值。
(二)「不當」儲蓄。一樣的存款要獲得不一樣的收益,存款的技巧很重要。有的家庭由於缺乏儲蓄存款的知識,不懂得存款的技巧,使存款利息收入大為減少。比如:如果你想存活期或定活兩便,那還不如存定期三個月,並約定自動轉存。這種存法安全方便,利息又高。 三、過度和不當消費
消費的原因多種多樣,很多時候你逛完商場時看到手裡拎著的大包小包,回家一看卻發現,有些東西其實不買也是可以。這就是所謂的「過度」與「不當」的消費。它們也會讓資產無形流失。所以,花錢買的是什麼,一定要想清楚。
過度消費可以分解為「情緒化」消費或「衝動性」消費。例如,看到打折商品就興奮不已,在商場裡泡上半天,拎出一大包便宜的商品,看似得了便宜,實際上買了很多並不需要、或者暫時不需要的東西,純屬額外開支。特別是在對大件消費品上,比如汽車、高級家電的一時衝動,往往還會「過度」消費,這樣不僅造成家庭財政的沉重負擔,且會導致家庭資產隱性流失。
不當消費指為了「面子」而不是需求的消費。在消費上總喜歡跟別人較勁,人家能花的我也要花,不論有沒有必要。
四、理財觀念薄弱
目前,有些人對於理財還未樹立正確的觀念,也不注意各種細微的節約,例如使用信用卡時造成透支,且又不能及時還清,結果必須支付高於存款利息十幾倍的循環利息,日積月累下來,債務只會如雪球般越滾越大。資產的流失在很多時候都是隱性的,對錢財一定要善於監控管理,節約不必要的支出,不斷地強化理財觀,讓資金穩定成長,才不會在不知不覺中失去了積蓄錢財、脫貧致富的好機會!
以上幾個方面是資產流失的「重災區」,而且具有相當大的普遍性。
不注意平日裡的財富漏洞,即使你是富翁也不外乎淪落到窮人的下場。何況作為平凡人的我們本來就沒有在他們還是富翁時擁有的巨額財產,就更應該提防財富漏洞,將財產的流失防患於未然。
二、忙,是窮二代的口頭禪
「最近比較忙」是很多「窮忙族」的口頭禪,忙著工作,忙著賺錢,忙著學習,忙著消費……「忙」字成了很多人心中的關鍵詞。當然,也是無數人工作和生活的寫照。
雖然「忙」字代表了人們的生活狀態,但它代表不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因為只靠忙並不能直接為我們帶來滿意的結果。可能我們每天工作遠遠超過八小時,甚至兩餐都在公司吃便當,一天下來,筋疲力盡,可是,到頭來我們還是窮人。看到一些平時看起來很清閒的人卻每天開著自己的奔馳、寶馬,疾馳於城市之間,我們迷茫了,難道這個世界真的不公平了?勤奮沒有用嗎?
在我們身邊,存在著這樣一個群體,他們每週工作六天甚至更多,並且有時連續工作十小時以上,當「朝九晚五」的人們進入甜蜜夢鄉的時候,他們才可能關掉開了一天的電腦,披星戴月地走在回家的路上。他們很多已步入了而立之年,仍天天拖著疲憊的身軀行走在上下班的路上。可是,天天早出晚歸的他們口袋並不富裕,依然囊中羞澀。這是為什麼呢?
對於天天早出晚歸的上班一族來說,他們更願意當個花錢不需太動腦筋的「月光族」,甚至是「透支族」。所以,到了三十多歲後,他們依然會囊中羞澀。
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跟他們是否理財有很大的關係。也許有的人只賺幾萬元,可是通過合理的安排與打理,不僅餐桌上能夠有葷有素,而且家裡水、電、煤氣費用,孩子的上學費用等都安排得井井有條;而有些人雖然能賺上十幾萬,卻經常被銀行的帳單「逼債」,弄得手忙腳亂,狼狽不堪。
小李,三十四歲,在一會計師事務所工作,她就是持「今朝有酒今朝醉」想法的人。在她看來,平時工作太辛苦,根本沒時間去研究股票、期貨來做投資,有時間也是自己忙裡偷閒,不願再費腦力。
談到理財計劃時,小李無可奈何地表示,自己過去在原公司做會計時,還有時間炒炒股,但自從跳槽到事務所後,根本沒那麼多精力去打理自己的收入。反正到現在為止,她賺的錢還是所剩無幾。
如今,社會上出現了一個新穎的詞彙,反映出了類似小李的生活現狀,這個詞彙就是:窮忙族。
「窮忙族」,即「working poor」,該詞源於歐美國家,歐盟給出的定義是「在工作卻入不敷出,甚至淪落到貧窮線以下的受雇者」。調查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百分之七十五的人自認是「窮忙族」。有人這樣描述「窮忙族」——「越窮越忙,越忙越窮。」、「我總是努力工作著,但是為什麼總是得到的很少」常常成為這些「窮忙族」的困惑。
一個人很忙卻窮的原因大致說來有兩個:
一、工作內容過於具體
作為富人的比爾•蓋茲,靠著挖掘DOS操作系統這座金礦,坐上了全球財富榜的第一把交椅,但DOS的發明者並不是他,他只是一個經營者。一個富人要做的並不是很具體的事情,他就像個高級廚師,把油鹽醬醋恰到好處地調配起來,一炒一烹,味道就出來了。
二、努力的方向出現了偏差
一隻小小的蒼蠅,用盡短暫生命中的全部力量,渴望從玻璃窗飛出去。牠拼命掙扎也無濟於事,努力沒有給牠帶來逃生的希望,反而成了牠的陷阱。但就在房間的另一側,大門敞開著,牠只要花十分之一的力氣,就可以輕鬆地飛出去。
如果我們僅僅憑藉自己的勤奮去賺錢,而不去深入思考如何去打理這些錢,是非常得不償失的事情,因為所有的努力很有可能功虧一簣。
所以,要讓自己擺脫「窮忙族」,我們就該先停下忙碌,思考自己選擇的路是否正確,看看自己是否把重心放在了如何理財如何讓錢生錢上,而非一味地花、花、花。只有找準努力方向,分出一點時間給錢財的管理上,一邊工作,一邊理財,才有可能讓自己的工資最大化表現為「錢生錢」,這樣才可能擺脫「窮忙族」越忙越窮的循環。
現在的社會僅有勤奮是不夠的。許多人每天都辛苦工作著,只為賺更多的錢,過自己想要的優質生活,但常常不如願。如果每天只是瞎忙,換來的只能是乾癟的錢包和日漸蒼老的容顏,所以,我們若想忙得有錢,就不要做「窮忙族」,而應分出一些精力用來理財。
三、窮,都是因習慣養成的
要存到錢並不難,難的是,你是否有儲蓄的習慣。在那些未曾存錢的年輕人心目中,最迫切的一個大問題則是:「我要怎樣做才能有錢?」
記得大學畢業的時候,在一家貿易公司上班,當時生活過得真是愜意,薪水還算不錯,最重要的是全部花自己的錢——自己在外面租房子,沒事就和朋友唱唱KTV;到咖啡店品嚐咖啡;放長假的時候到喜歡的景點旅遊。每個月薪水都用到剛剛好,心想自己還有大把青春可以把錢給賺回來。
二十五歲的時候,有一天我碰到自己的高中同學——他看起來還是像高中時代一樣樸實,而且在一個很普通的軟體公司上班,他很開心地找我聊天。我心想,他的日子一定過得很苦悶,於是請他去喝咖啡。
剛開始,我很快樂地與他分享我的「生活質量」,沒想到,聊了幾句話之後才發現,這位貌不驚人的同學,居然在薪水並不高的情況下,用二年的時間內存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個十萬。畢業後他每個月所賺的錢,除了部分給家人之外,他都存下來買保單。他告訴我,再過半年,他就要拿這十萬去學習MBA。當時,我的腦海中突然浮現:
哪天他在自己買的房子裡舒適地聽著音樂時,或許我還在為租到好房子而奔波。
哪天他開著自己的車子在街上溜達時,或許我還在公車上被擠得東倒西歪。
哪天我去一家大公司面試時,發現面試考官居然是這個昔日並不如我的同學。
他現在就存了十萬,再過十年,會不會就有幾百萬、幾千萬?而我連一萬都沒有!先樂後苦↓醉生夢死↓然後再苦中作樂↓苦不堪言,這樣的選擇實在太不明智了!
年輕的時候,一定要下定決心,千方百計地節衣縮食,先存到十萬元再說。因為,這不是比財大氣粗,而是比理財有沒有計劃,否則,你和同年齡的朋友相比,在財富上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大。
其實,理財純粹是一種習慣的問題。任何行為在重複做過幾次以後,就變成了一種習慣。而人的意志也只不過是從我們日常習慣中成長出來的一種推動力量。一種習慣一旦在腦中形成之後,這個習慣就會自動驅使一個人採取行動。例如,如果遵循你每天上班的固定路線,過不了多久,這個習慣就會養成,不用你花腦筋去思考,你的頭腦自然會引你走上這條路線。更好玩的是,即使你今天要去另外一個地方,但是你沒有提醒自己,那麼,你將會發現自己不知不覺又走上原來的路線了。
數以百萬計的人之所以生活在貧困中,主要是因為他們誤用了習慣的法則。那些擺脫不掉貧困生活的人很少會知道,他們目前的困境其實是他們自己所造成的。
如果你向腦中不斷灌輸你的能力最多只能使你賺進多少錢的這種想法,那麼,你所賺的錢永遠不會超過這個限度。因為,你的潛意識將接受這個限制。你將被「對貧困的恐懼」所嚴密包圍,機會將不會再敲你的門;你的噩運將被確定;你的命運將無法改變。
養成理財的習慣,並不表示你將會限制你的賺錢能力。正好相反,你在應用這項法則後,不僅將偶然所賺的錢有系統地保存下來,也使你擁有更多的機會,並將使你獲得觀察力、自信心、想像力、熱忱、進取心,真正提高你的賺錢能力。
當你徹底瞭解習慣的法則之後,由於你已能「開源節流」,所以,你一定能在賺錢的這個偉大的遊戲中獲得成功。
如果你要想在工作上有更大的選擇餘地,要想今後活得更灑脫一點,現在就得養成理財的習慣,不管這個習慣在開始的時候讓你多麼不自在。一旦你養成了這個習慣,你會發現原來沒有什麼大不了的,而且感覺還很棒——手有餘錢讓你更有底氣、更自信,也更有安全感。
一、錢,有自然流失的本能
財富的積累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你是一個精明的理財者,精心的打理自己的財富,那麼有可能會在相對他人較短的時間內,回報給你成倍的利潤;相反如果你不細心經營,精心打理,幾年以後,回報給你的也有可能是巨額的負債。
《福布斯》雜誌從一九八二年公佈「福布斯400」富豪排行榜以來,到今天,只有五十位富豪依然榜上有名,也就是說高達百分之八十七的富豪富不過一代,甚至像流星一樣一閃而過。就像網絡泡沫的蒸發,他們的錢也是在不知不覺中被揮發掉了。想當初,他們的財產也是經過千辛萬苦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應該說他們很善於理財投資,但是為什麼卻最後墜落?《福布斯》雜誌的調查顯示,除因為投資失敗帶來的財產蒸發,多數失敗者並沒有在生活上時刻注意,他們的錢時刻被一些昂貴的奢侈品花去,交付巨額物業管理費用,家人或情人侵蝕了。
當大家在拼命存錢的時候,你是否曾想過,自己辛辛苦苦積累下來的資產,正在被其他東西無聲無息地侵蝕掉?這種你在拼命賺錢,但不斷被扯後腿虧錢的感覺實在很不爽。看到「資產流失」這幾個字眼,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國有資產的流失。其實,在生活中,一不小心,你自己的資產也會不知不覺地流失。想讓個人財務正常運轉,就從找出財務漏洞開始吧!個人因為財務漏洞導致的資產流失主要集中在下面幾個領域:
一、豪華住宅背上沉重負擔
很多人可能都有這樣的經歷:你在自己的小屋裡向外眺望城市中叢林般的華廈,然後發出一聲感歎:怎麼沒有一間房子是我的?其實,買房子的人大部分也是在貸款,豪華住宅的背後,有的家庭不但投入了全部積蓄,而且還背上了債務,大部分家底都變成了鋼筋水泥的不動產,導致家庭缺少投資的本錢或是錯失投資時機。
二、儲蓄流失增值機會
儲蓄本來是人們使自己的資產保值、增值最普及的手段,怎麼會成為家庭資產流失的主要領域呢?如果你每年的開銷超過了資產的百分之七十,那麼二十年後,你花光所有錢的可能性高達百分之八十,原因很簡單,就是「通貨膨脹」。很多人經常有意無意地忽略「通貨膨脹」的因素,其實「通貨膨脹」是財產的強「腐蝕劑」。二十年後,由於「通貨膨脹」的因素,人們手中的錢將貶值百分之二十,這還算是樂觀的估計。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過度」儲蓄。現代家庭的活期儲蓄太多,這讓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白吃了大把大把的息差,其實只有稍加運作就能有效地減少利息損失。對單個家庭來說「不當」儲蓄的損失可能十分幽微,但由於基數的宏大,現代家庭因此而流失的資產是個地理數字,就僅對單個家庭來說隨著時間的流逝,其累計喪失也是無比大的。(資產流失很多時候都不顯山露水,但只要稍一放鬆就可能造成大量資產的流失,要不斷地強化理財意識才能成功積累財富。)善於儲蓄是美德,但是一旦「過度」也將誤入歧途。做個簡單的測算,儲蓄存款相對於通膨之間有百分之三左右的差異,那麼每年資本減值是必然趨勢。因此我們提倡「適度」儲蓄,過度儲蓄將可能使財產增值機遇流失。在國人的傳統觀念中認為應該盡力地辛勞工作,也理解節約節儉、儲蓄和愛護財富,但咱們不應該只是「擅長」儲蓄,還應當「善待」儲蓄,合理的儲蓄才能將財富發揮到增長的最大價值。
(二)「不當」儲蓄。一樣的存款要獲得不一樣的收益,存款的技巧很重要。有的家庭由於缺乏儲蓄存款的知識,不懂得存款的技巧,使存款利息收入大為減少。比如:如果你想存活期或定活兩便,那還不如存定期三個月,並約定自動轉存。這種存法安全方便,利息又高。 三、過度和不當消費
消費的原因多種多樣,很多時候你逛完商場時看到手裡拎著的大包小包,回家一看卻發現,有些東西其實不買也是可以。這就是所謂的「過度」與「不當」的消費。它們也會讓資產無形流失。所以,花錢買的是什麼,一定要想清楚。
過度消費可以分解為「情緒化」消費或「衝動性」消費。例如,看到打折商品就興奮不已,在商場裡泡上半天,拎出一大包便宜的商品,看似得了便宜,實際上買了很多並不需要、或者暫時不需要的東西,純屬額外開支。特別是在對大件消費品上,比如汽車、高級家電的一時衝動,往往還會「過度」消費,這樣不僅造成家庭財政的沉重負擔,且會導致家庭資產隱性流失。
不當消費指為了「面子」而不是需求的消費。在消費上總喜歡跟別人較勁,人家能花的我也要花,不論有沒有必要。
四、理財觀念薄弱
目前,有些人對於理財還未樹立正確的觀念,也不注意各種細微的節約,例如使用信用卡時造成透支,且又不能及時還清,結果必須支付高於存款利息十幾倍的循環利息,日積月累下來,債務只會如雪球般越滾越大。資產的流失在很多時候都是隱性的,對錢財一定要善於監控管理,節約不必要的支出,不斷地強化理財觀,讓資金穩定成長,才不會在不知不覺中失去了積蓄錢財、脫貧致富的好機會!
以上幾個方面是資產流失的「重災區」,而且具有相當大的普遍性。
不注意平日裡的財富漏洞,即使你是富翁也不外乎淪落到窮人的下場。何況作為平凡人的我們本來就沒有在他們還是富翁時擁有的巨額財產,就更應該提防財富漏洞,將財產的流失防患於未然。
二、忙,是窮二代的口頭禪
「最近比較忙」是很多「窮忙族」的口頭禪,忙著工作,忙著賺錢,忙著學習,忙著消費……「忙」字成了很多人心中的關鍵詞。當然,也是無數人工作和生活的寫照。
雖然「忙」字代表了人們的生活狀態,但它代表不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因為只靠忙並不能直接為我們帶來滿意的結果。可能我們每天工作遠遠超過八小時,甚至兩餐都在公司吃便當,一天下來,筋疲力盡,可是,到頭來我們還是窮人。看到一些平時看起來很清閒的人卻每天開著自己的奔馳、寶馬,疾馳於城市之間,我們迷茫了,難道這個世界真的不公平了?勤奮沒有用嗎?
在我們身邊,存在著這樣一個群體,他們每週工作六天甚至更多,並且有時連續工作十小時以上,當「朝九晚五」的人們進入甜蜜夢鄉的時候,他們才可能關掉開了一天的電腦,披星戴月地走在回家的路上。他們很多已步入了而立之年,仍天天拖著疲憊的身軀行走在上下班的路上。可是,天天早出晚歸的他們口袋並不富裕,依然囊中羞澀。這是為什麼呢?
對於天天早出晚歸的上班一族來說,他們更願意當個花錢不需太動腦筋的「月光族」,甚至是「透支族」。所以,到了三十多歲後,他們依然會囊中羞澀。
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跟他們是否理財有很大的關係。也許有的人只賺幾萬元,可是通過合理的安排與打理,不僅餐桌上能夠有葷有素,而且家裡水、電、煤氣費用,孩子的上學費用等都安排得井井有條;而有些人雖然能賺上十幾萬,卻經常被銀行的帳單「逼債」,弄得手忙腳亂,狼狽不堪。
小李,三十四歲,在一會計師事務所工作,她就是持「今朝有酒今朝醉」想法的人。在她看來,平時工作太辛苦,根本沒時間去研究股票、期貨來做投資,有時間也是自己忙裡偷閒,不願再費腦力。
談到理財計劃時,小李無可奈何地表示,自己過去在原公司做會計時,還有時間炒炒股,但自從跳槽到事務所後,根本沒那麼多精力去打理自己的收入。反正到現在為止,她賺的錢還是所剩無幾。
如今,社會上出現了一個新穎的詞彙,反映出了類似小李的生活現狀,這個詞彙就是:窮忙族。
「窮忙族」,即「working poor」,該詞源於歐美國家,歐盟給出的定義是「在工作卻入不敷出,甚至淪落到貧窮線以下的受雇者」。調查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百分之七十五的人自認是「窮忙族」。有人這樣描述「窮忙族」——「越窮越忙,越忙越窮。」、「我總是努力工作著,但是為什麼總是得到的很少」常常成為這些「窮忙族」的困惑。
一個人很忙卻窮的原因大致說來有兩個:
一、工作內容過於具體
作為富人的比爾•蓋茲,靠著挖掘DOS操作系統這座金礦,坐上了全球財富榜的第一把交椅,但DOS的發明者並不是他,他只是一個經營者。一個富人要做的並不是很具體的事情,他就像個高級廚師,把油鹽醬醋恰到好處地調配起來,一炒一烹,味道就出來了。
二、努力的方向出現了偏差
一隻小小的蒼蠅,用盡短暫生命中的全部力量,渴望從玻璃窗飛出去。牠拼命掙扎也無濟於事,努力沒有給牠帶來逃生的希望,反而成了牠的陷阱。但就在房間的另一側,大門敞開著,牠只要花十分之一的力氣,就可以輕鬆地飛出去。
如果我們僅僅憑藉自己的勤奮去賺錢,而不去深入思考如何去打理這些錢,是非常得不償失的事情,因為所有的努力很有可能功虧一簣。
所以,要讓自己擺脫「窮忙族」,我們就該先停下忙碌,思考自己選擇的路是否正確,看看自己是否把重心放在了如何理財如何讓錢生錢上,而非一味地花、花、花。只有找準努力方向,分出一點時間給錢財的管理上,一邊工作,一邊理財,才有可能讓自己的工資最大化表現為「錢生錢」,這樣才可能擺脫「窮忙族」越忙越窮的循環。
現在的社會僅有勤奮是不夠的。許多人每天都辛苦工作著,只為賺更多的錢,過自己想要的優質生活,但常常不如願。如果每天只是瞎忙,換來的只能是乾癟的錢包和日漸蒼老的容顏,所以,我們若想忙得有錢,就不要做「窮忙族」,而應分出一些精力用來理財。
三、窮,都是因習慣養成的
要存到錢並不難,難的是,你是否有儲蓄的習慣。在那些未曾存錢的年輕人心目中,最迫切的一個大問題則是:「我要怎樣做才能有錢?」
記得大學畢業的時候,在一家貿易公司上班,當時生活過得真是愜意,薪水還算不錯,最重要的是全部花自己的錢——自己在外面租房子,沒事就和朋友唱唱KTV;到咖啡店品嚐咖啡;放長假的時候到喜歡的景點旅遊。每個月薪水都用到剛剛好,心想自己還有大把青春可以把錢給賺回來。
二十五歲的時候,有一天我碰到自己的高中同學——他看起來還是像高中時代一樣樸實,而且在一個很普通的軟體公司上班,他很開心地找我聊天。我心想,他的日子一定過得很苦悶,於是請他去喝咖啡。
剛開始,我很快樂地與他分享我的「生活質量」,沒想到,聊了幾句話之後才發現,這位貌不驚人的同學,居然在薪水並不高的情況下,用二年的時間內存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個十萬。畢業後他每個月所賺的錢,除了部分給家人之外,他都存下來買保單。他告訴我,再過半年,他就要拿這十萬去學習MBA。當時,我的腦海中突然浮現:
哪天他在自己買的房子裡舒適地聽著音樂時,或許我還在為租到好房子而奔波。
哪天他開著自己的車子在街上溜達時,或許我還在公車上被擠得東倒西歪。
哪天我去一家大公司面試時,發現面試考官居然是這個昔日並不如我的同學。
他現在就存了十萬,再過十年,會不會就有幾百萬、幾千萬?而我連一萬都沒有!先樂後苦↓醉生夢死↓然後再苦中作樂↓苦不堪言,這樣的選擇實在太不明智了!
年輕的時候,一定要下定決心,千方百計地節衣縮食,先存到十萬元再說。因為,這不是比財大氣粗,而是比理財有沒有計劃,否則,你和同年齡的朋友相比,在財富上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大。
其實,理財純粹是一種習慣的問題。任何行為在重複做過幾次以後,就變成了一種習慣。而人的意志也只不過是從我們日常習慣中成長出來的一種推動力量。一種習慣一旦在腦中形成之後,這個習慣就會自動驅使一個人採取行動。例如,如果遵循你每天上班的固定路線,過不了多久,這個習慣就會養成,不用你花腦筋去思考,你的頭腦自然會引你走上這條路線。更好玩的是,即使你今天要去另外一個地方,但是你沒有提醒自己,那麼,你將會發現自己不知不覺又走上原來的路線了。
數以百萬計的人之所以生活在貧困中,主要是因為他們誤用了習慣的法則。那些擺脫不掉貧困生活的人很少會知道,他們目前的困境其實是他們自己所造成的。
如果你向腦中不斷灌輸你的能力最多只能使你賺進多少錢的這種想法,那麼,你所賺的錢永遠不會超過這個限度。因為,你的潛意識將接受這個限制。你將被「對貧困的恐懼」所嚴密包圍,機會將不會再敲你的門;你的噩運將被確定;你的命運將無法改變。
養成理財的習慣,並不表示你將會限制你的賺錢能力。正好相反,你在應用這項法則後,不僅將偶然所賺的錢有系統地保存下來,也使你擁有更多的機會,並將使你獲得觀察力、自信心、想像力、熱忱、進取心,真正提高你的賺錢能力。
當你徹底瞭解習慣的法則之後,由於你已能「開源節流」,所以,你一定能在賺錢的這個偉大的遊戲中獲得成功。
如果你要想在工作上有更大的選擇餘地,要想今後活得更灑脫一點,現在就得養成理財的習慣,不管這個習慣在開始的時候讓你多麼不自在。一旦你養成了這個習慣,你會發現原來沒有什麼大不了的,而且感覺還很棒——手有餘錢讓你更有底氣、更自信,也更有安全感。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