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025新年快樂!天天領券享優惠!
黃谷柳的顛簸人生與創作
滿額折

黃谷柳的顛簸人生與創作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00 元
優惠價
90360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黃谷柳(1908~1977),原名黃顯襄,華僑,出生於越南海防市,我國著名作家。做過校對、記者、編輯;曾在國民黨軍隊任職,參加過淞滬會戰和南京戰役,曾親歷「南京大屠殺」;朝鮮戰爭期間,曾兩次以記者身份隨團出訪朝鮮,並參加戰鬥立功。

他的創作經歷主要在香港,作品題材也多以香港為背景,以反映低下層市民生活為主。

黃谷柳最為著名的作品當數長篇小說《蝦球傳》,除此之外,他的短篇小說、戲劇、童話等作品質量亦是十分突出,惟因他一生生逢亂世,顛沛流離,四處奔波,難有安靜創作的時機,以致創作數量並不算多。

他的創作,以1946~1949年身處香港為高峰期。這一時期,除了創作有他賴以成名的《蝦球傳》外,還有多篇中短篇小說,《孤燕》、《愛情的懲罰》、《難友》四部曲、《送禮》、《木美人》、《王長林》、《劉半仙遇險記》及《七十五根扁擔》等;以及話劇《前程萬裡》、《旗袍》、《破碎的蛋》、《生命的幼苗》等;還有童話《大笨象旅行記》和粵語電影劇本《此恨綿綿無絕期》。

此外,他於新中國成立後,在大陸創作的電影劇本《羊城舊恨》、《七十二家房客》以及話劇《彩雲樓》等,也都很有分量。

作者簡介

楊玉峰,現任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長期從事現當代文學、中國婦女文學和南社的研究和授課工作。歷任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主任(2007-2011)、「國際南社學會」祕書長、「陳英士研究會」及《中華文化通訊》顧問、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近代文學學會南社與柳亞子研究分會副會長(2012-迄今)、第一屆「施耐庵文學奬」提名委員會委員(2011)、「第五屆香港書奬」評審委員等;主編《南社叢書》、《國際南社學會叢刊》,兼任《東方文化》書評編輯,編著有《南社著譯敘錄》等書。榮獲2010年度香港大學傑出研究生導師奬。

目次

導言

第一章 谷柳的顛簸歲月及文學活動

一、雲南寄居:艱苦的童年

二、初到香江:新聞學社與島上社

三、離港從軍:十年抗戰與退場

四、重臨香港:創作生涯的高峰

五、回國建設:抗美援朝與反右風雲

 

第二章 中、短篇小說與《蝦球傳》論

一、前言

二、短篇小說的兩大題材

三、中篇《劉半仙遇險記》的革命啟蒙意識

四、《蝦球傳》的出版、流傳及回響

五、結語

 

第三章 中、短篇小說的大眾化特點

一、前言

二、講「故事」與情節的建構

三、小人物群像

四、通俗而生活化的語言

五、華南地域色彩

六、結語

 

第四章 中共建國前後的話劇創作

一、前言

二、一悲一喜的抗戰劇作:《碧血丹心》和《牆》

三、戰後在港的社會問題劇作

四、建國後香港題材的劇作──《彩雲樓》

五、結語

 

第五章 童話《大笨象旅行記》與改寫本《大象的經歷》

一、前言

二、「新中國兒童文庫」中的《大笨象旅行記》

三、《大笨象旅行記》的改寫本──《大象的經歷》

四、結語

 

餘論

附錄 黃谷柳著作單行本書目

書摘/試閱

導言

最初認識作家黃谷柳(1908-1977),就像大多數讀者一樣,是被他的長篇《蝦球傳》的傳奇色彩和通俗化形式所吸引,那已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往事了。之後一直注意此位極富個人特色的作家,並盡力搜尋他的作品和相關資料,漸漸發覺他的著作多樣化,才華不凡卻一直備受忽略。可能由於谷柳出身貧寒,懂事以來便默默地為生活奔波,因而性格顯得內斂穩重,做事務實堅忍,在粵港文藝界不算是活躍分子。即使《蝦球傳》令他名聲遠播,但也因人們過於關注他這個長篇,而對他其餘各種著作置若罔聞,任由它們隨着歲月的流逝而埋沒於故紙堆中。基於個人喜愛和對作家艱苦人生的感慨,當年便立意寫一部谷柳研究的專著來展示作家的創作成就,讓大家更全面地認識一位在動盪社會中掙扎前行的知識分子的奮鬥歷程。如是,有關谷柳作品的不同版本,報刊雜誌上的文章,相關的文獻或他人的論評,有所發現便即盡力購藏,又或複印、抄錄,日積月累,材料漸多,期間也曾用來寫過兩三篇論述谷柳的文章。可是,谷柳自1949年離港返回大陸後,內地文藝界創作思想和環境有了重大改變,他的創作量不增反減,而且之前在香港發表的著作並不為社會主義革命文學主潮所認同,即使廣受華南讀者歡迎的《蝦球傳》,也幾經艱辛才於反右運動前夕僥幸得以修訂出版,其餘的著作單行本或報刊文章更加銷聲匿跡。因此,身處八十年代香港的筆者,雖然致力網羅谷柳的資料,但知而未見的文獻仍有很多,當時自感還不足以全面深入去完成一部較具分量的專著。

踏進九十年代,由於教學科目和研究領域的拓展,谷柳研究計劃便被逼暫時擱下,但內心仍渴望儘快可以繼續執筆著述,因而對谷柳的相關材料毫不放過,還時常留意和尋訪。另一方面,又期望學術界對谷柳研究能有進一步的發展,做出豐實的成果來,那麼即使其他學者捷足先登,無需筆者再動筆,心裏也不會感到前功盡廢,反而會因谷柳被學術界廣為重視而感到安慰!可惜,時光飛逝,二十多年又匆匆溜走,谷柳研究依然沒有多大的突破。作家後人編輯的《乾媽》(1990)、《黃谷柳朝鮮戰地寫真》(2006)和《1951-1953,中國的文人與中國的軍人》(2007),算是踏出一小步,展示了谷柳的一些佚作及參加抗美援朝的活動事跡;而最近出版的一部《香港當代作家作品選集.黃谷柳卷》(2014)卻了無新意,只是把長篇《蝦球傳》修訂本,三個短篇〈乾媽〉、〈王長林〉和〈孤燕〉,以及話劇《牆》合成一冊,另附上一些較常見的谷柳自述文字,以及家屬和學者的回憶文章,並沒有新材料供讀者一開眼界。事實上,自大陸改革開放以來,學術界的確多了學者從事谷柳的研究,可是焦點仍然集中在《蝦球傳》的討論,而且一些文章的論述還襲用了筆者八十年代發表的文章材料(詳第二章),真是令我感到焦慮和遺憾!想不到三十年悠長的日子並沒有讓谷柳得到世人更多、更全面的認知。檢視近年有關谷柳著作的出版及研究成果,筆者感到無限唏噓和任務重大。谷柳研究的進度實在太緩慢了,而且竟然還離不開評論《蝦球傳》和寫一些紀念作家的文章。問題顯然是出於學術界對谷柳的材料掌握不足,尤其是他在香港出版、發表的著作,學者大都所知有限,試問單憑《蝦球傳》和《乾媽》又怎能全面認識谷柳?更遑論要做深入具體的研究了。想到這情況,不禁為九泉下寂寞的谷柳感到悲哀!於是忍不住毅然奮起,重新啟動舊計劃,決定為谷柳研究略盡綿力。是書將朝着兩大目標撰述:一是根據各類文獻史料及文本,考核谷柳顛簸生涯的重要經歷,並探究作家於1949年前後文藝思想的轉變及遭受整風打擊的因由。二是儘量搜羅論述谷柳的各類作品,使之重現讀者眼前,並且據之以糾謬正誤,務求扭轉人們對谷柳平面的「蝦球傳」印象,還原一個性格熱誠沉穩、憨直堅毅,且為亂世社會和民生留下不少寫實而大眾化文本的真正谷柳。期望上述目標能通過各章節的論述得到清晰的展現。

谷柳一生勞累,為前途、為生活而堅忍地奮鬥。他曾在香港兩次暫居:第一次偶闖香江,唸新聞、當編輯,與文藝青年組織島上社,學習和工作培養出他擅於敍事、務實穩妥的書寫方式。另一次於抗戰勝利後重臨香港,是谷柳創作生涯的高峰期,長篇《蝦球傳》固然是此時的佳作,另有大量的中、短篇小說和獨幕劇,以至評論文章、童話《大笨象旅行記》及電影劇本《此恨綿綿無絕期》等也在這階段完成,可謂碩果纍纍。反觀他在戰時國內和建國後重返內地,日子更是艱辛險惡。戰爭摧毁無數家園,谷柳也險遭劫難,幸得民眾幫忙才能脫困,結果有小說〈乾媽〉的記敍;而抗戰後期更有《碧血丹心》和《牆》兩部刻劃前線和後方的佳作。然而躲過敵人的炮火,卻避不過整風運動,自己同胞的打擊真教谷柳黯然無語!其實谷柳早就察覺到,自己書寫普羅市民生活的「為人民服務」的小資產階級意識作品,未能符合無產階級革命文藝的要求,於是建國前後一直努力自我改造和學習,積極到前線或下鄉體驗生活,力圖徹底去掉小資思想,為社會主義建設出力。可是他的《漁港新事》、《接班人》相繼招來批判,而有意貫徹為政治服務的報導《戰友的愛》、改寫本《大象的經歷》和短篇小說〈患難朋友〉等又來得樣板化,失卻他建國前創作的生活化、大眾化本色。因此,四九年後谷柳的創作,由於受到政治左右,質量可想而知了。但想不到六十年代谷柳還有令人眼前一亮的遺珠,那便是刊登在1963年《作品》上的獨幕話劇《彩雲樓》,它的存在,說明真正本色的谷柳仍然在暗地裏掙扎着。

愈多看谷柳的著作,愈感到他是一位難得的創作人才,只是奔波的生活令他的才華受到限制。無論當記者編輯,抑或參軍作戰,谷柳都是四處遊走,靜下來的時間並不多,直到勝利後他在香港的四年,才得以較專心地寫作,而大量的佳作也在此時相繼面世。可以說當時的香港給予谷柳這位過客較安穩的創作環境;而居住在九龍城這個普羅市民集結的區域,讓他更能理解民生的問題和苦況,結果成就了他創作題材寫實,形式大眾化、通俗化的華南本色,這正是他的著作廣受歡迎的主因,然而也因此令人誤會他是一位地道的香港作家,其實那是不太恰當的。

可惜谷柳一生中這種安穩日子不多,才華未能盡展,否則作品的質量將更加可觀。為了較全面及深入地認識谷柳的崎嶇人生路,以及他在創作方面不同嘗試的成就,第一章將會詳細論述谷柳的艱苦一生與不同階段的創作活動,釐清過去一些不盡不實的回憶或評論報導;之後各章會就作家的小說、話劇、童話三類著作分別進行分析,儘量把過去被忽略或湮沒無聞的作品鈎稽披露,並加以詳細介紹和討論,目的使佚文重見天日,還原谷柳的創作成就。稍後,筆者也期望能把這些文本結集出版,供更多讀者分享並進一步深入研究。另一方面,《蝦球傳》一向被認為是「大眾化」的小說,無論內容題材、敍事方式,以及語言風格都顯出大眾化、通俗化的傾向。其實若把谷柳其他的中、短篇小說合起來考察,它們同樣地具有相似的特點,只是前人只着眼《蝦球傳》而不及他的中、短篇,所以筆者特闢一章來作深入的探討,借以說明谷柳小說的大眾化風格,一致地體現在他的小說創作中。

谷柳是值得大家敬重的,不只因為《蝦球傳》的意義和影響,也不只因他呈獻了諸種體裁的佳作,而是因他來自民間又以工作任務和寫作回饋社會大眾,默默地以積極的態度直面人生,表現出中華兒女的奮鬥精神和愛國愛民的情懷!谷柳表面憨直平凡,實質才華內斂,我們只有多閱讀他不同類型的創作和相關材料,才能了解到他顛簸命運所指涉的家國災難和艱苦人生!

 

 

第一章 谷柳的顛簸歲月及文學活動

一、雲南寄居:艱苦的童年

黃谷柳,原名顯襄,廣東防城人。祖上四代僑居越南海寧省河檜州高嶺村。曾祖父當年是太平天國軍的小頭目,後來家道中落,至父親黃天佑情況更不堪,「天性只好遊蕩,不事生產,祖傳家業到了他手上便不可遏止地凋零下去。」谷柳有長兄黃寶珊,是大母所生,而谷柳是庶出。生母原是雲南河口鎮人,因與大母不和,被逼離開越南返雲南娘家,途經海防市於旅館生下谷柳。

谷柳自小寄養在外祖母家中。外祖父原是滇越鐵路的勞工而流落在雲南,卻不幸早逝,外祖母只靠每天賣糯米飯為生。谷柳母親把全部的希望寄託在他身上,所以一直沒有改嫁。待谷柳長到五六歲時,一面跟着外祖母販賣小商品,一面隨着當小學教師的舅父識字讀書。可惜好景不長,舅父結婚後,為了改善一家生活,毅然棄教從商,但因急功近利,最終淪為賭徒,把本錢輸個清光,結果抑鬱而死。

在谷柳的心中,舅父就如父親,甚至比生父還親,何況他從來沒有見過自己的生父。所以舅父的離世,對谷柳的心靈和生活產生重大的影響,讓他自小便體驗到人情的冷暖和生活的艱困。幸而在外祖母和母親的照顧下,他仍然能夠在河口鎮的小學唸書,艱苦地渡過了他的少年時代。

在童年成長的歲月裏,谷柳飽嚐貧困的滋味,也深切體會到市民百姓的苦況和喜樂,同時也塑造了他沉實、內向、善良,同情弱小又仗義堅忍的個性,影響了他日後的人生道路和創作。事實上,無論是做事或寫作,都表現了他沉默刻苦,但又不滿黑暗現實,努力反抗不義和追求光明的性格。作家侶倫在〈谷柳在香港的日子〉一文中曾談到他對谷柳性格的理解:

儘管處境是這麼侷促,谷柳是忍耐了下去。他的倔強的性格,寧願把痛苦藏在內心卻不願露於外表讓人看見。他永遠保持着對於未來的信心。

七年小學畢業後,谷柳考入雲南昆明民辦聯合中學。但由於無力繳納學費和膳食費,僅讀了半年就輟學了。之後他考入公費的雲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在這所學校裏,他衣食無憂,全心全意地接受新的知識。他有了自己的政治期望,並在同班同學甘汝松的介紹下,於1927年4月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這一年,谷柳18歲。他與校內的同學和校外一位名叫趙琴仙的女青年,祕密開展團小組的活動。

有一天,谷柳的母親突然帶着一個男人來昆明找他。這讓谷柳大吃一驚,原來這個男人就是他從未見過面的父親。第一次見到自己的生父,谷柳除了尷尬,一點也不愉快。更讓他不高興的是,母親和父親這次來昆明,目的是要他回越南鄉下,與當地一位華僑地主的女兒廖德英結婚。經過幾番爭吵之後,他不忍心傷害自己可憐的母親,便答應了這段婚事,與父母一起回到越南。婚後,便匆匆帶着新娘子回到河口,並把她安置在小鎮上,自己一個人返回昆明,繼續上學。

二、初到香江:新聞學社與島上社

1927年國民政府北伐,於武漢招收政治軍事學員,谷柳本擬取道越南、香港及上海去武漢報名,結果因時局轉變,他被逼滯留香港,從一位過客成了在港尋找出路的年青人,也令他在這塊殖民地踏出了自己的文學道路。這段偶然的經歷,谷柳在〈自傳〉回憶道:

北伐軍攻佔武漢後,在武漢辦有培養幹部的軍事政治學校,我在報上得知,極為羨慕。我跟才新婚兩月的妻子協商,取得她的同意並支助旅費,決定離滇,取道越南海防市、香港、上海轉赴武漢報考。……一九二七年七月中旬離開昆明,到河口家中住幾天,七月下旬赴海防市候船去香港。……到香港打開報紙一看,嚇了一跳:北伐軍政府分裂成為寧(南京)漢(武漢)兩個政府,互相之間打起來了。武漢情況混亂,長江民航中斷。……我進退兩難,便決定在香港謀生。我把妻子叫來,把我父親在九龍城打鼓嶺街上租到的一間店面隔成兩半,一半擺賣糖果香烟,一半放兩張理髮椅。由我妻當店員,我一個堂侄黃兆當理髮員,我白天幫做買賣,晚上去讀夜校(新聞學社)。以後進《循環日報》當校對。就這樣生活下來。在這段在香港生活的四五年時間(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一年),我在報上發表過一些習作,如在《大光報》發表的記述越南海防市中越兩國人民武鬥情況的〈過海防〉一文,在《循環日報》發表的一些小說等等。我就是因為在《大光報》上發表了〈過海防〉一文才認識該報副刊編輯謝晨光的。

 

文中谷柳提到入讀的夜校「新聞學社」,是著名報人、小說家黃天石(1898-1983),筆名傑克,於1927年在香港創辦,目的在培養報界人才。學社設在半山般含道,主要招收兩類學生:一是在職報社從業員;另外是有志入職的青年。每週六晚上課,由七時到九時。學社舉辦了兩屆後便因經費緊絀而停辦。而根據侶倫的回憶,谷柳是一面工作一面兼讀的學生。〈記憶中的黃谷柳〉道:

那是一九二七年,中國革命事業陷於低潮,國內政治環境惡劣,一些不甘蟄伏的年青人,都從四方八面跑到香港來換一口氣,谷柳是其中的一個。由於谷柳的父親和香港新聞界前輩黃天石是頗有歷史淵源的老朋友,凭着這點關係,谷柳在黃天石的介紹下進了《循環日報》當校對,同時在該報的副刊上投稿,借以支持生活。後來又進黃天石主辦的「新聞學社」學習,並且助理一些校務上的事情。

 

侶倫的回憶與谷柳的〈自傳〉有點出入,究竟是谷柳於新聞學社畢業後才進《循環日報》當校對,還是在《循環日報》工作時才讀夜校進修?另外,谷柳父親黃天佑和黃天石有何關係?(從二人姓名推測,他們可能有點親戚關係)谷柳自己並沒有提及。因無具體資料,實情就不得而知了。但可以肯定的是,谷柳在新聞學社讀書,不僅學到專業的知識,為他後來的文字工作(編輯、戰地記者)和寫作打下良好基礎,並且由於讀書及在報社工作的關係,讓他結識了一群愛好文學藝術、志同道合的年青人,彼此鞭策,互相激勵,談寫作、說理想,其後更組成了香港第一個推動新文學創作的小團體「島上社」,為當時荒漠的香港文藝界添上一點姿彩。侶倫〈記憶中的黃谷柳〉說:

那時候,一群因文學結緣的年青朋友,常常在晚上(多數是週末晚上)到半山區的「新聞學社」去聚會,擠在谷柳住處同時又是工作室的小房間,在堆滿書報、雜誌、原稿紙、講義,還有手風琴的場合中圍坐閑談。這群年青朋友來自不同的地方,不同背景的家庭,有着不同遭遇的命運,有着不同的方言。自然這裏面也少不了三兩個凭個別關係來參加的天真女孩子。在不同的處境下唯一共同的地方是,對文學藝術的興趣。……有時為着換換環境,大家便離開小房間到外邊去,女孩子習慣帶着零食,一同到半山區的般含道去散步,去看夜色。坐在路旁的石頭上,對着海面恍如撒滿了鑽石的燈光,心懷開朗,話題便無拘無束:談文藝、談寫作、談文壇逸事;編織夢境,……這麼一段羅曼諦克的日子,用谷柳當日寫過的一句話,最能概括地形容那一群人的精神生活狀態:「一毛錢花生米吃得普天同慶」。

 

過去不少研究香港文學的學者,談到島上社的作家時,很少提及谷柳,予人感覺谷柳不是它的成員,與早期的香港文學發展並無關係。事實上,谷柳不單是島上社的一分子,而且他工作和學習的地方「新聞學社」,更是島上社年青作家聚會交流的兩大落腳點之一(另處便是謝晨光的家)。換言之,谷柳稱得上是島上社的骨幹分子。侶倫〈島上的一群〉便指出:

「島上社」沒有甚麼組織形式;只是一群愛好文學、志趣相投的年青人結成一夥;是一種精神上的組合。這一群人中,除了謝晨光、張吻冰、岑卓雲(平可)和我,是一向生活在香港之外,其餘的包括谷柳在內,都是因當時國內的政治關係,從外地流亡到香港來的。……這一群人經常聚會的地方,除了谷柳在那裏學習和兼做一些事務的「新聞學社」,便是謝晨光的家。……大家共同的命運是窮,但生活還是過得愉快的。組織郊野旅行,有機會時看一部好電影,也是集體生活的項目。此外便是泡咖啡店,談寫作,談新書。如果某一個人已經拿到了稿費,他就注定是上咖啡店的東道主。為甚麼把組織取名「島上社」呢?這和當日的處境有關係。因為在那時候的香港,搞文藝工作的人只是這麼一小撮,沒有同路人,沒有支持者,作為一個小集體,是很孤立的。朋友中來自海豐陳靈谷,在一家報紙副刊上發表一個連載小說,用《寂寞的島上》這題名來發泄他的牢騷。……大家從靈谷的小說題名上得到一個概念,於是把自然形成的一個文藝組織就取名「島上社」。

 

據悉島上社曾出版刊物《島上》三期:第一期在1929年9月創刊,第2期出版於1931年10月,1930年另出一冊自印本。在現今看到的第二期殘本中,谷柳並無作品刊登,估計其餘兩期他也沒有著作發表,以致人們無從把他和島上社拉上關係。谷柳自1927年因緣際會初次踏足香港,謀求出路,一邊學習一邊工作,生活艱辛卻很充實,當時除了和島上社友人及香港作家交往外,也有不少機會接觸一些路過香港的著名作家。據谷柳好友侶倫的憶述,1929年夏季上海創造社作家葉靈鳳(1905-1975)陪伴前妻返回家鄉廣西,途經香港,入住中環一所旅館,侶倫接到通知便約同谷柳一起去拜訪他。「我們以地主之誼引領他們夫婦倆遊玩了兩天,他們對香港發生了興趣。在我們的慫恿下,他們便決定在香港居留一個月。」抗戰期間葉靈鳳南來香港辦報,宣傳抗日,勝利後仍選擇以香港為家,說不定與1929年在港的一段美好經驗有點關係哩!

關於谷柳在香港四年(1927-1931)的文學創作,留下來的資料不多,據谷柳和學者的憶述及研究,僅有一篇散文〈過海防〉登載於《大光報》文藝副刊及以筆名黃襄發表在《循環日報》上的第一個短篇小說〈換票〉。筆者至今也無法找到這兩個文本來看,只能借用李惠貞的論述略作了解:

 第一篇習作便是記述越南海防市武鬥情況的〈過海防〉,全文一千多字,在香港《大光報》上發表後,立刻得到該報副刊編輯謝晨光的約見,這個偶然的機緣,促使他進入新聞界,並更進一步與文學結下了不解之緣。……〈換票〉是他發表的第一篇短篇小說,刊香港《循環日報》,署名黃襄。寫一個典當了衣服的窮漢,他的當票到期沒錢去贖,便湊了一點利息錢,交給當鋪換一張新當票,三個月後又期滿了,他還是沒錢贖回衣服,於是又納利去換一張新當票。寫出了這個窮苦人對自己的舊衣服有一種戀戀不捨的感情,再三換票保留一線最後贖回的希望,但結果還是斷了當。表現出這個窮漢那種對生活寄予希望,但終於是絕望的境遇和情緒。這跟他當時的思想感情有共通之處。

 

由此看來,〈換票〉已初步反映了谷柳對普羅市民困苦生活的關注,作品取材寫實,典當本是窮苦人家常有的事,俗語所謂「有當有贖,上等人也」;可悲的是主角典當了衣服卻無錢贖回,那種慘況讓人想起也感覺無奈和悲哀!小說以窮人慣常的生活瑣事,刻劃了普羅百姓的辛酸,當中也滲透着作者對低下階層的關懷和同情!〈換票〉的出現,揭開了日後谷柳短篇小說取材主調的序幕:以普羅市民的艱苦生活為題材,書寫他們的災難、掙扎和沉淪,貫注了作家的人道精神。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60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