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025新年快樂!買書領券省荷包
“伊斯蘭國”簡論(簡體書)
滿額折

“伊斯蘭國”簡論(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35 元
定價
:NT$ 210 元
優惠價
87183
絕版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2014年,“伊斯蘭國”橫空出世,悍然宣佈成立哈裡發國。
2015年,“伊斯蘭國”對中國宣戰。

我們聽說過“伊斯蘭國”,多半是因為其持續不斷的宣教之戰和殘忍的恐怖行動,而在其吸引全球無數青年的社交媒體和視頻宣傳背後,是一個“國家”的雛形。
布魯金斯學會研究員查理斯•利斯特上溯20世紀90年代末,自該組織核心人物阿布•紮卡維從監獄釋放開始,至其現今在伊拉克和敘利亞大獲豐收,全面介紹了“伊斯蘭國”的歷史、演變、現狀、組織結構、軍事戰略、內部政策、稅收機器和治理模式等關鍵問題,深入分析了其主要力量和未來目標,並從近期和長遠角度分析了如何應對這個正在增長的新威脅。利斯特指出ISIS並不是一次短期的脫軌失常,而是有著深刻的思想和社會根源。

本書説明我們認識了ISIS的所欲所求——這是瞭解怎樣摧毀它的第一步,同時也為打擊和戰勝“伊斯蘭國”提出了解決之道,指出了一條消除極端主義的行動路線。

作者簡介

【本書作者簡介】
查理斯•利斯特(Charles R. Lister),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杜哈研究中心訪問學者,曾任倫敦HIS簡氏公司(IHS Jane’s)恐怖主義與叛亂中心中東與北非地區主任。
【前言作者簡介】
艾哈邁德•拉希德(Ahmed Rashid),巴基斯坦人,傑出記者、分析師,著有《紐約時報》暢銷書《塔利班》(Taliban),主要關注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中東地區地緣政治。

中譯本序
殷罡

中信出版社及時翻譯出版的這本小書,非常值得認真閱讀。

這不是一篇討伐“伊斯蘭國”的檄文,書中既沒有對該組織的種種惡行進行情緒化的激烈抨擊,也沒有尖刻指責導致其坐大的外部責任,而是以平鋪直敘的手法和必要資料羅列客觀介紹了“伊斯蘭國”的發展歷程、組織結構、長遠目標、理論依據、行為特點、資金來源與社會治理方式,以大量有據可查的事實,冷靜客觀地揭示了該組織的邪惡本質,指出了打擊“伊斯蘭國”應注意的事項,體現了布魯金斯學會出版物一貫的沉穩、凝練、信息量飽滿的學術風格。

作者對“伊斯蘭國”的發展環境、演變過程和歷次結構轉折做了非常清晰的論述,既介紹了“伊斯蘭國”發展簡史,也展示了美國和伊拉克新政府在戰後政治重建中的嚴重失誤對“伊斯蘭國”發展壯大的促進作用,列舉了前薩達姆政權殘餘勢力在“伊斯蘭國”開疆拓土和社會治理中發揮的重要作用,足以引發讀者更多思考。而將紮卡維的基地組織伊拉克分支對伊拉克什葉派發動的上百次重大恐怖襲擊和“伊斯蘭國”對主流什葉派、雅茲迪派、阿拉維派和庫爾德人的集體屠殺聯繫在一起論述,兩次提到了“伊斯蘭國”典型的反人類暴虐事件,即2014年8月對伊拉克代爾祖爾地區拒不宣誓效忠的遜尼派沙伊塔特部落的整體滅絕,揭示了這一有別於基地組織的遜尼派最極端勢力的反人類本質。

艾哈邁德•拉希德為本書所作的前言,也多有點睛之筆。這位研究塔利班問題的世界頂級專家和本書作者都婉言指出了阿拉伯國家在“伊斯蘭國”問題上統一認識和協同作戰的必要、遜尼派和什葉派修補裂痕共同打擊“伊斯蘭國”的必要,以及阿拉伯領袖在現代條件下引導“溫和解釋伊斯蘭教義”的必要,這同埃及總統塞西最近一再發出的“掌握話語權”號召是吻合的。毫無疑問,這是避免更多的年輕人被極端意識形態操控和減少“伊斯蘭國”後繼勢力的關鍵途徑。

打擊“伊斯蘭國”的國際軍事行動需要理論明確。濫殺無辜的行為被我們界定為恐怖活動,但在極端分子眼裡,是有教法依據的聖戰行為。因此,我們應該清醒地意識到,反恐就是反極端宗教理論以及受其指導的針對“異教徒”的極端暴力行為。沒有極端宗教理論,就沒有恐怖主義活動;不否定極端宗教理論而僅僅限於行為上的反恐,是不能滿足反恐需要的,甚至會助長恐怖分子和潛在的恐怖分子的聖戰意識。

“伊斯蘭國”是一叢連根毒株,伊斯蘭極端主義是毒株的種子,社會不公和外來力量的不恰當干涉只是土壤、陽光和水分等生長條件。對毒株要毫不留情地割除,但最重要的是扼殺種子。不扼殺種子,毒株總是會頑強滋長的。當然,不提供生長條件,再頑強的種子也難以萌發。外部力量的不恰當干涉,為“伊斯蘭國”提供了生長條件。伊拉克戰後不恰當的政治重建策略和奧巴馬政府倉促撤軍導致的惡果,是需要汲取的政治教訓。同樣,阿拉伯世界的內鬥,特別是海灣國家利用“阿拉伯之春”竭力顛覆利比亞和敘利亞政府的行為,也為“伊斯蘭國”的壯大提供了可乘之機。

本書中譯本問世,距原書成稿已近一年。在這一年裡,“伊斯蘭國”犯下了更多震撼世界的反人類罪行,也承受了更多的軍事打擊,擴張勢頭已被遏制。與此同時,敘利亞戰亂惡果還在持續向周邊蔓延,上百萬難民湧入歐洲,對歐洲的社會穩定和歐盟體系的延續構成嚴重威脅。2015年9月底,俄羅斯強勢出兵敘利亞,進一步重創了“伊斯蘭國”和其他極端武裝。俄羅斯的果斷出手,啟動了相關各方的軍事和政治協調,飽受摧殘的雅茲迪人和其他庫爾德武裝在美國和伊拉克政府軍支援下發起了反攻,一場圍殲“伊斯蘭國”的國際戰爭已經打響,“伊斯蘭國”控制區事實上已被腰斬。但是,反“伊斯蘭國”陣營也遭受了野蠻報復,俄羅斯客機高空解體,巴黎遭受了史無前例的連環恐怖襲擊,混雜在難民中的大量“伊斯蘭國”成員和歐洲本土滋生的伊斯蘭極端分子還會發動更多的恐怖襲擊,歐洲的好日子已難以為繼。

所有這些,並非與我們無關。畢竟,至少有幾百名來自中國的極端分子在敘利亞和伊拉克為“伊斯蘭國”而戰,我們有責任、有義務以適當的方式參與國際反“伊斯蘭國”的聯合行動,既是盡國際義務,也是為我國人民的安全剷除後患。

國際社會同“伊斯蘭國”及其同類的較量,還處在初始階段,還需要付出艱難的長期的綜合努力,才能消除其威脅。至於本書提到的不盡合理的中東版圖,特別是《賽克斯—皮克協定》帶來的不穩定邊界,以及庫爾德人的窘境,則需要當地人民、當事國家和國際社會通過穩健的政治協商實現最終解決。

查理斯•利斯特的這本小書是系統介紹和論述“伊斯蘭國”的首批學術著作之一,另一篇很有影響的論述是美國《大西洋月刊》2015年3月號發表的格雷米•伍德(Graeme Wood)所著《ISIS 到底要什麼》(What ISIS Really Wants?)。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境內外力量聯合打擊“伊斯蘭國”進程的深入,“伊斯蘭國”控制區的局勢還會發生更多變化,還會有更多關於“伊斯蘭國”現象的論著問世,包括查理斯•利斯特即將完成的新作《敘利亞聖戰:基地組織、伊斯蘭國和一場叛亂的演變》(The Syrian Jihad: Al-Qaeda, the Islamic State and the Evolution of an Insurgency)。

但不管今後有多少關於“伊斯蘭國”的著作問世,利斯特的這本開山之作的地位都是不可動搖的。

希望看到更多的好書,希望聽到更多來自中東的好消息。

目次

前言
致謝

導語/不只是恐怖組織
第一章/“存續和擴張”
第二章/ “伊斯蘭國”的興起
第三章/削弱和摧毀“伊斯蘭國”
附錄/“伊斯蘭國”高層領導
注釋

書摘/試閱

前言
當今時代,中東地區乃至廣大穆斯林世界之穩定局面,可能遭遇的最大威脅便是“伊拉克和沙姆伊斯蘭國”(ISIS,即後來宣佈成立的“伊斯蘭國”)的無情征戰,及其對邊境的破壞。“伊斯蘭國”作為一種鼓動人心的力量,在動員全球穆斯林青年方面也取得了同樣“驕人的成就”。西元7世紀,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後,阿拉伯穆斯林軍隊一路拓土開疆,征服世界;從那以後,我們一直沒有再見到如此強大的力量,既能內修政治,外治武備,卻也暴虐無道,殘酷壓迫受其奴役者。
不同于以前的穆斯林軍隊,ISIS的東征西討往往伴隨著聳人聽聞的行徑:大屠殺,處決行刑,數萬平民被迫改變信仰或慘遭殺戮;有些少數族裔和婦女儘管未被立刻殺死,也難逃受人奴役的命運。而正是ISIS和“伊斯蘭國”這種鼓動人心的力量,在本文寫作之際,已促使來自90個國家的18 000多名穆斯林加入其行列。
跟西方國家的分析恰恰相反,ISIS發動了伊斯蘭教內部的一場戰爭:號召消滅所有什葉派教徒,從而加劇遜尼派和什葉派之間的嫌隙;宣佈所有不遵守ISIS特有的伊斯蘭教教義(脫胎于瓦哈比主義)的遜尼派教徒皆為叛教者(takfir),不可容忍而且理應處死;摧毀中東地區多元穆斯林社會的概念,自從先知穆罕默德時期以來,中東大部分地區都容納了基督教徒、猶太教徒、雅茲迪教徒、德魯茲教徒和庫爾德人等各種宗派和少數民族。
至少從目前來看,ISIS尚未發動針對西方國家的戰爭,這一點使其在本質上區別於“基地”組織——後者旨在推翻西方資本主義,以使阿拉伯世界更容易落入自己股掌。“基地”組織試圖打敗遠敵,為的是最終推翻阿拉伯統治者這一近敵;ISIS採取的做法截然不同,認為必須首先奪取中東地區的政治權力和領土。ISIS也不同於民族主義的聖戰運動,比如阿富汗的“塔利班”和索馬里的“青年党”——後者將其目標和方法限定為消除舊制度、建立單一民族的沙裡亞新國家。
儘管ISIS的追隨者在西方國家實施了個人恐怖行為(比如近期法國和加拿大遭受ISIS背景的襲擊事件),但這場運動本身並不宣導對抗西方的戰略戰爭,也不是西方主要城市“9•11”式恐怖襲擊的已知策劃者。ISIS斬首西方記者和救援人員,縱然殘酷如是,也並不意味著宣戰,而是為了報復其戰士死于美國及盟軍的轟炸,並企圖恐嚇並使西方人和當地人投降。ISIS暫時不願意與西方針鋒相對,表現之一就是拒絕向以色列發動恐怖襲擊或針對該國發起宣教運動。2014年巴以衝突期間,ISIS也像其他阿拉伯國家那樣公開站在巴勒斯坦一方。
ISIS決心建立一個大一統的哈裡發國,消除中東地區的所有國界,甚至把國界線推得更遠,一直延伸到印度和中亞。不同于其他組織的成員期盼以自殺式炸彈襲擊的殉教方式進入天堂,ISIS的成員希望建立一座人間天堂。在建國的理論和實踐上,ISIS遙遙領先於其他組織。雖然ISIS清除了受過良好教育、不遵循信條的穆斯林,但是也一直在努力招募具備技能、學識和管理能力的極端分子同道,參與在其控制的領土上進行的建國實驗。因此,比起把國家建設的需求當作遠慮的“基地”組織,ISIS要超前得多。ISIS也沒有照搬塔利班的模式,後者在1996年至2001年統治阿富汗期間拒不信任一切穆斯林技術官僚,結果,塔利班在2001年美國入侵之前已是一派風雨飄搖。
比消除國界(比如敘利亞和伊拉克之間的國界)更為有害的是ISIS針對少數族裔和婦女的戰爭,其做法越來越趕盡殺絕。如果任其發展,該組織可能徹底摧毀中東地區上下四千年歷史——中東地區孕育了世界三大宗教和無數先知。諸多文化、信仰、種族在此交織,形成燦爛豐富的景觀。居住在伊拉克的基督教徒人數從2003年的100萬,減少到現在的不到四分之一;講阿拉米語(耶穌基督時代的語言)的50萬亞述人已經逃離伊拉克,亞美尼亞人和希臘人也概莫能外。敘利亞的少數族裔更是苦難深重:過去四年裡,超過20萬人慘遭殺害。欲使整個中東只剩下恪守ISIS信條的穆斯林,無異于針對世界的宗教和歷史發動一場戰爭。
ISIS的成功得益於以下幾個因素。第一,ISIS精通三種形式的戰鬥,沒有任何一支阿拉伯軍隊或者其他極端組織可與之匹敵。奪取伊拉克政府軍的美國重炮、導彈和坦克,讓ISIS充分領會常規戰爭的藝術,包括圍困城市、(大規模)無差別攻擊、集中兵力同時打擊多個目標——無論它們在敘利亞還是伊拉克;在皮卡車和摩托車上架設機槍,從而增強武裝力量的機動性,能夠打一場持久的遊擊戰爭,在廣袤的沙漠地帶多次騷擾敵軍;通過自殺式炸彈襲擊和大規模處決,將恐怖主義行為提升到新的水準。
儘管上述某些戰術已為塔利班、“基地”和其他組織所用,但沒有哪個極端勢力能像執行總體戰略規劃那樣,採取如此廣泛的軍事戰術。正如查理斯•利斯特所述,這之所以成為可能,部分原因在於,ISIS從十年前美國遣散的伊拉克軍隊中徵募到1 000多名正規軍官。很多ISIS的高級指揮官都是前伊拉克軍官,如今被剝奪公民身份,遠離原籍國。
在使用社交媒體向世界傳播資訊,以及限制全球媒體和情報機構瞭解其控制區域內情況方面,ISIS同樣毫不遜色。ISIS只允許媒體報導該組織自己發佈的消息。通過處死美國記者,ISIS確保了獨立記者沒有機會進入它所試圖建立的這個國家。
此外,通過攻佔油井、綁架勒索、洗劫銀行,以及向控制區內的企業和商鋪收稅,ISIS已迅速成為歷史上最富有的恐怖勢力。ISIS擁有數百萬美元收入,用於為戰士發薪,支援社會服務和國家建設。在削弱ISIS運用社交媒體或籌款的能力方面,西方和阿拉伯盟國幾乎無所作為。
最終,ISIS的發展並非取決於技能或殘忍的行徑:在敘利亞,它依賴的是四年毀滅性內戰帶來的罕見的政治和軍事真空;在伊拉克,它依賴的是前總理努裡•馬利基(Nuri al-Maliki)政府對遜尼派的打壓。這些表面情況實則意味著,美國入侵伊拉克之後,西方武裝力量在該國切實開展國家建設的企圖已告失敗。
美軍撤離之前,美國未能給伊拉克留下可持續的民主制度、訓練有素的軍隊、運轉正常的行政機構以及相對融洽的種族和宗派局面。不幸的是,美國干涉伊拉克所留下的遺產也已在阿富汗得到體現,利比亞的情況有過之而無不及——美國向利比亞提供軍事力量推翻穆阿邁爾•卡紮菲後,沒有繼續幫助建立新政府。
由於採取了某些行動——或者未採取某些行動,阿拉伯街頭不免激起對美國的強烈仇恨,ISIS正是從中坐收漁利。然而,阿拉伯世界也存在嚴重的兩極分化。一方面,隨著美國不斷轟炸ISIS目標,反美主義情緒或將水漲船高;另一方面,許多阿拉伯人仍然相信,只有美國軍隊才能將他們救出ISIS的魔掌。反美主義也無疑在更廣泛的穆斯林移民之間掀起一股急流,世界各地的穆斯林青年紛紛希望加入ISIS武裝。
查理斯•利斯特所著的《“伊斯蘭國”簡論》一書,非常有助於我們認識ISIS以及阿拉伯世界近期發生的種種事件。利斯特的研究表明,ISIS並不是阿拉伯世界一次短期的脫軌失常,而是在伊拉克有著深刻的思想和社會根源,可回溯到美國入侵前的時期,回溯到塔利班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發展階段。利斯特也説明我們認識ISIS的所欲所求,這是瞭解怎樣摧毀ISIS的第一步。
我相信,要接受有關ISIS的這些事實,即該組織勢力一心想要確立霸權並不惜任何代價,我們需要一種與美國現行的不同的策略。首先,當前聯盟的領導者應該是阿拉伯國家,而不是華盛頓。美國挑起領導者的大樑,只會讓阿拉伯人和穆斯林想起美國過去在伊拉克、利比亞和阿富汗的滑鐵盧,進一步激起反美情緒。要建立打擊ISIS的國家同盟,尤其是協調軍事行動,美國的作用當然至關重要,但其真正的角色應該是協助阿拉伯人承擔聯盟的領導工作。這需要美國做出巨大的外交投資,這在目前還並不顯見。
阿拉伯世界自身存在嚴重分歧。在打擊ISIS取得任何進展之前,迫切需要刺激阿拉伯國家之間形成更廣泛的政治團結,消除分歧,更好地攜手合作,共同發揮更重要的軍事作用,從而最終戰勝ISIS。此外,阿拉伯人和伊朗人之間的裂痕亟待修補。伊朗可以在打敗ISIS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但唯有同阿拉伯世界並肩作戰,而非為仇作對,伊朗才能發揮這樣的作用。雙方關係的改善也將有利於彌合目前什葉派與遜尼派之間的嫌隙。
關鍵在於教育。阿拉伯國家必須形成一種反對極端主義的共同敘事,並通過更現代的教育課程來滿足溫和解釋伊斯蘭教的需要。阿拉伯政權唯有採取激進的舉措,才能阻止年輕人不斷被ISIS影響的趨勢。不過,目前看來沒有任何一位阿拉伯領導人具備此種認知。
如今,ISIS已經敲開黎巴嫩、約旦、沙烏地阿拉伯的大門,海灣國家也指日可待。要打敗ISIS,剷除極端主義,鼓勵更寬容的伊斯蘭在這一地區的發展,各個阿拉伯政權必須就行動路線達成一致。美國和北約組織應當為此創造條件,開展緊鑼密鼓的外交活動——而不應像現在的美國這樣動輒付諸武力。必須從軍事、政治、外交多方面擊敗ISIS,別無他法。而要瞭解ISIS現象及應對之法,《“伊斯蘭國”簡論》堪稱上選。

艾哈邁德•拉希德(Ahmed Rashid)
2015年1月於拉合爾

導語/不只是恐怖組織
過去的至少二十年間,遜尼派聖戰者形成的威脅一直在發展。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惡名昭彰的跨國“基地”組織開始露頭;2005年-2010年間,“基地”組織拆散為區域性分支,集中精力建立地方行動基地,奪取和鞏固領土控制權,進而對“近敵”(即地方政府)發起了更大規模的打擊。儘管恐怖分子針對西方的圖謀從未間斷,但中東局勢日趨不穩才是西方利益目前面臨的主要威脅,聖戰組織也將利用這一點。
這種不穩定遍及伊拉克、敘利亞和黎巴嫩,還包括土耳其南部和約旦北部的邊境地區。敘利亞革命從2011年中開始軍事化,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該地區的動盪。但長期穩定的最大風險則來自聖戰分子所崇奉的願景,該聖戰組織在2013年以後被稱為“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in Iraq and the Levant,ISIL),亦稱“伊拉克和沙姆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in Iraq and al-Sham,ISIS)。2014年6月29日,伊斯蘭齋月的第一天,ISIS發言人塔哈•蘇蔔希•法拉哈[Taha Subhi Falaha,又名阿布•穆罕默德•阿德納尼(Abu Muhammad al-Adnani)]宣佈,易蔔拉欣•阿瓦德•易蔔拉欣•阿裡•巴德里•薩馬賴[Ibrahim Awwad Ibrahim Ali al-Badri al-Samarra’iyy,又名阿布•貝克爾•巴格達迪(Abu Bakr al-Baghdadi)]領導的哈裡發帝國“建國”。阿德納尼稱, ISIS自此更名為“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IS),巴格達迪也獲封為“易卜拉欣哈裡發”(Caliph Ibrahim)。就在這一大膽舉動的幾個星期前,ISIS於6月10日佔領了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摩蘇爾,進而極大煽動了遜尼派武裝反抗努裡•馬利基政府。同時,ISIS也大肆進攻敘利亞東部,並鞏固其對“伊斯蘭國首都”——敘利亞北部城市拉卡(Raqqa)周邊地帶的控制。因此,“易卡拉欣哈裡發”於7月4日首次公開露面時,“伊斯蘭國”已將從敘利亞阿勒頗省巴蔔(al-Bab)到伊拉克薩拉赫丁省蘇萊曼貝克(Suleiman Bek)綿延400多英里的疆域收入囊中。
在6月佔領摩蘇爾之前,ISIS的資產可能至少接近8.75億美元。[2] 該組織收繳了大量美國支援的伊拉克部隊的武器裝備,他們從伊拉克和敘利亞走私石油每日可收入200萬美元,另外還其他的收入來源。照這樣估算,至同年9月,ISIS的資產已逼近20億美元。因此,ISIS不僅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恐怖組織,也變成了難以對付的武裝組織。
一個管理謹嚴、對官僚架構幾近癡迷的“伊斯蘭國”組織,如今嚴重威脅著地區安全和國際安全,自然也挑戰著“基地”組織作為吸引世界各國成員的公認跨國聖戰領袖身份。這種威脅的肆虐程度,從2014年8月的空襲行動中可見一斑:美國及其聯盟夥伴發動空襲,為的是牽制、削弱並且最終消滅伊拉克和敘利亞的“伊斯蘭國”勢力。儘管此次國際壓力至少某種程度上迫使“伊斯蘭國”轉移至地下,但該組織依然設法在敘利亞和伊拉克的部分地區繼續開展攻擊行動。同樣值得關注的是,“伊斯蘭國”斬首外國人質事件似乎產生了某種杠杆力量,使國際社會無力消除其影響力。
以下幾章將深入剖解“伊斯蘭國”和它的諸多前身——當代的開放資料中尚缺乏相關內容。本書將研究“伊斯蘭國”的歷史、演變、現狀、組織結構、軍事戰略、內部政策和治理模式,還將探討“伊斯蘭國”的未來目標,並從近期和長期角度分析如何採取恰當的方針來應對這個正在增長的新威脅。一切對抗策略必須考慮伊拉克和敘利亞的社會政治條件,“伊斯蘭國”正是借助這些條件來推進自身發展的。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83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