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提醒您!您有折價券未完成領取,請盡速登入以保存至您的帳號。
歐洲現代史:從文藝復興到現在(全二冊)(簡體書)
滿額折
歐洲現代史:從文藝復興到現在(全二冊)(簡體書)
歐洲現代史:從文藝復興到現在(全二冊)(簡體書)
歐洲現代史:從文藝復興到現在(全二冊)(簡體書)
歐洲現代史:從文藝復興到現在(全二冊)(簡體書)
歐洲現代史:從文藝復興到現在(全二冊)(簡體書)
歐洲現代史:從文藝復興到現在(全二冊)(簡體書)
歐洲現代史:從文藝復興到現在(全二冊)(簡體書)
歐洲現代史:從文藝復興到現在(全二冊)(簡體書)
歐洲現代史:從文藝復興到現在(全二冊)(簡體書)
歐洲現代史:從文藝復興到現在(全二冊)(簡體書)
歐洲現代史:從文藝復興到現在(全二冊)(簡體書)
歐洲現代史:從文藝復興到現在(全二冊)(簡體書)
歐洲現代史:從文藝復興到現在(全二冊)(簡體書)

歐洲現代史:從文藝復興到現在(全二冊)(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238 元
定價
:NT$ 1428 元
優惠價
871242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3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是專業經典,敘事筆法幽默、權*、涵蓋面廣,原著銷量已超過10萬冊。本書對從文藝復興至當下的現代歐洲作全景式考察。作者使用了統一的方法和風格,強調事件和民眾之間長時段內的關係。每個章節都能獨立成章閱讀,其內容也能和上下篇章結合成一篇更為龐大的歷史故事。本書強調歐洲經濟、社會、政治和文化的變遷,以及它對世界的影響。既分析核心主題歐洲歷程,又保持敘述歷史故事的生動性,讓流逝的歷史重新鮮活起來,向世人展示那些為歐洲歷史發展做出貢獻的偉人,以及在急劇的經濟、政治變革時期,在革命和戰爭中的普通人。

作者簡介

約翰‧梅利曼

耶魯大學歷史學教授。他的專業是法國和現代的歐洲歷史,並且獲得密歇根大學的博士學位。他有許多著作,其中包括《城市生活的邊緣:探索1815-1851年的法國都市邊緣人》;《紅色的城市:里摩日和19世紀的法國》;《共和國之痛:1848-1851年法國大革命左派的鎮壓》以及《巴拉聚克:歷史時光中的法國小鎮》。他定期在耶魯大學教授《歐洲現代史》這門課程,深受講師和學生的喜愛。

 

名人/編輯推薦

《歐洲現代史》是一部講述從文藝復興時期到當代歐洲歷史的學術類著作。本書吸收了蕞新的研究成果,利用的材料包括了發生在21世紀的新鮮事件,且內容涵蓋面廣,對現代歐洲政治、經濟、文化、科學、藝術、宗教、社會等諸多方面的發展歷程作全景式考察,在刻畫歐洲歷史發展中重要人物的同時,也關注普通人的生活及其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將歐洲置於全球的背景之下也是本書的一大特點,作者對歐洲與世界其他地區之間的相互影響給予了充分的重視。本書每個章節既能獨立閱讀,又和上下篇章緊密銜接,豐富的表格、插圖和地圖幫助讀者加深理解,生動幽默的敘事筆法讓流逝的歷史重新鮮活起來,帶給讀者愉快的閱讀體驗。

---

★本書對從文藝復興至今的現代歐洲作了全景式考察,跨越了約800年的歷史長河,圖文並茂地展示了諸多重要歷史事件,涉及眾多歐洲國家,將歐洲宗教、政治、人文、社會、經濟的興衰,以及歐洲對世界的輻射影響描述得淋漓盡致。
本書記載了各個時期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以及普通人對歷史進程的影響,既保持歷史故事的生動性,又給予恰到好處的、頗有見地的評說,使讀者對於復雜、漫長的歐洲歷史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分章合理,便於閱讀,是有關歐洲歷史易讀的著作之。。梅里曼能以邏輯的方式呈現複雜的事件,描寫精彩而有感染力,既展現事實,又打動人心,使讀者不但能知道歷史如何進展,也能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真實的歷史環境。
——美國網站讀者評論

★不但適合歐洲史研究者,也適合任何對現代歐洲的形成過程及其影響西方世界的過程感興趣的人。
——美國網站讀者評論

★歷史事實和趣聞軼事的完美平衡。
——美國網站讀者評論

我們恰逢全球經濟危機時期,全世界各經濟體、國家和社會之間的相互聯繫越發明顯。被曾經的強大帝國從主流社會驅逐的移民群體中,社會與文化的騷亂仍然持續著,這顯示著歷史並未離我們遠去:雖然歐洲的龐大帝國及其野心已經消亡,但它們仍對我們產生著影響。蘇聯,這個在1989年到1992年勢力逐漸衰弱的帝國,是離我們相當近的帝國滅亡的事例,此事對歐洲、也對世界多數地區產生巨大的影響,改變了國際關係,並帶來嚴峻的挑戰。誠然,俄羅斯仍舊是一個強國,但是如今人們普遍認為美國還是那個超級強國,以它在經濟、政治和軍事上強大的影響力在全球構築起一個非正式的帝國。

從文藝復興時代開始,帝國極大地改變了歐洲。與非洲、亞洲和美洲的貿易,導致了殖民地和帝國的出現。而歐洲內部,各個帝國間互相對峙,如16世紀和17世紀的英格蘭和西班牙,18世紀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和俄羅斯帝國,以及同一世紀的不列顛與法蘭西,它們鞏固和擴大了國家權力,也演進了戰爭。19世紀前15年裡,拿破崙帝國征服了歐洲大部分土地,甚至擴展到了埃及。

諸如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奧斯曼土耳其、英國、法國,以及蘇聯等歐洲帝國的興衰,是這本《歐洲現代史》(第三版)主要涉及的主題。與從前相比,現在若要了解歐洲的歷史,就更必須注意歐洲和世界上其他文化之間的相互作用。誠然,歐洲長達幾個世紀以來一直學習亞洲、非洲以及美洲文化。本書特別注意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對東歐和巴爾乾地區的影響。同時,歐洲的霸權和文化通過商業貿易、武力征服、傳播思想、宗教、政治理念,以及去殖民化等手段,影響到世界上其他地區的歷史。強大而有效率的國家的建立促進了民族認同的發展。如大英帝國的存在,助長了18、19世紀大不列顛人的民族自豪感,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英國人對大英帝國的土崩瓦解感到痛心和迷茫。同樣是二戰後,民族認同感卻在那些曾經是殖民地的新興獨立國家興盛起來。本書第三版吸收了最新的學術成果,更詳細地描述了大英帝國在非洲的殖民統治是如何瓦解的,特別是肯尼亞獨立的歷史。

本書第三版強調歐洲人在貿易、移民以及武力征服方面的活力,及其對亞洲、非洲、美洲以及歐洲民族自身的影響。本書對西班牙人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和英國人在美洲的殖民作了比較。不同於西班牙帝國,不斷發展的大英帝國的根基是貿易。西班牙人的殖民反映出西班牙的專制王權和讓當地土著改信天主教的決心,如有必要甚至不惜訴諸武力。而大英帝國則正好相反,許多來到北美英國殖民地的定居者是為了追求宗教信仰自由。在建立殖民帝國這點上,英國人也不同於一個世紀前的西班牙人,英國人並不強迫當地土著改信天主教,而是直接將他們趕出了英國人的殖民定居點。中央集權是西班牙殖民統治的方式,而英國人則是分權統治,最後分權達到頂峰,產生出美國聯邦式架構。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尤其讓人感興趣,兩種文化在印度相互影響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現象,本書對此作了更為充分的論述。同樣有意思的還有荷蘭在東南亞的統治,以及中國和日本在應對歐洲強權時的不同反應。

本書許多章節有所精簡,便於閱覽。此外還有其他變動。關於中產階級這部分內容移到了第十四章《工業革命》,這樣《自由主義挑戰歐洲復辟時期》就單獨列為第十五章。20世紀的約瑟夫·斯大林和斯大林主義則從《俄國革命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第二十三章),調到《經濟蕭條和獨裁的歐洲》(第二十五章)。此外,本書增添了對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法西斯納粹的國家社會主義遍及歐洲這個現象的更為詳盡的探討。二戰後的章節被重新組織。去殖民化和冷戰這兩個二戰後的重大事件,被一起安排到第二十八章。本書的最後章節篇幅減少,但是增加了最近發生的事件。

本書不再如同傳統的教科書那樣不停地對比西歐和東歐。《歐洲現代史》(第三版)會談到政治主權思想不僅僅出現於近代的英格蘭和荷蘭共和國,而且出現在同時期的波蘭立陶宛聯邦。我們會拓展關於1943年華沙猶太人區起義反抗納粹,以及僅僅一年後的華沙起義的論述。我們也會探尋一直困擾西歐和東歐的經濟和政治問題的根源,如說明南斯拉夫分裂後,日趨緊張的民族關係如何引爆波斯尼亞的內戰。南斯拉夫解體事件與一個世紀前高貴的哈布斯堡王朝因紛爭而導致的衰亡遙相呼應。

本書第三版還會利用觀念的社會史領域內激動人心的研究成果,這是思想史、社會史和文化史的交叉領域。本書第一部分會闡述文藝復興時期和荷蘭的黃金時代對藝術的資助行為如何體現了藝術的社會基礎。對家庭經濟、村落和鄰里生活以及工作結構的變化的最新研究充實了本書對歐洲從純粹的農業社會轉型為日趨城市化和工業化的世界這方面的探討。有關19世紀政治的興起的敘述,參考了大眾文化、象徵主義和語言的力量等方面的最新研究。

本書保留了敘事性的框架,力求既分析本書的核心主題———歐洲歷程,又保持歷史故事敘述的生動性。每個章節都能獨立閱讀,其內容也能和上下篇章結合成一篇更為龐大的歷史故事。此外,本書強調經濟、社會、政治和文化方面變遷所產生的動力,但須將此置於歐洲自身驚人的多樣性的背景之下。現代歐洲的歷史以及它對世界的影響,無論是眾所周知的,還是鮮為人知的,都具有顯著的特性。本書會讓消逝的歷史重新鮮活起來,刻畫那些在歐洲歷史發展中十分重要的男男女女:宗教改革者馬丁·路德、約翰·加爾文;鞏固了英格蘭王權的伊麗莎白一世;維護哈布斯堡王朝的瑪麗亞·特蕾西亞皇后;法王路易十四和沙皇彼得大帝,他們統治下的帝國是專制​​王權的典範;偉大的思想家開普勒和伏爾泰;拿破崙,他既是法國大革命的繼承者,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傳統專制暴君的代表,甚至可能是全面戰爭的發起人。我們還會不可避免地談到怪物阿道夫·希特勒,剖析一戰後他在德國深得人心的根源,還有約瑟夫·斯大林,我們會談論他的共產主義國家,以及大清洗運動。但在歐洲的故事中,那些普通的男男女女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們創造了各自的歷史。因此,本書會一併再現領袖和普

通人在急劇的經濟、政治變革時期,以及在革命和戰爭中的生活。

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的發展奠定了現代歐洲的面貌。中世紀的歐洲如迷宮一般,政治和司法機關重疊相交。1500年,基本上所有的歐洲人都會用家庭、村莊、鄉鎮、鄰居和宗教團體來度量自己的世界。但在此後的300年內,王朝國家鞏固並擴張各自的領土,同時中央的有效權力更多地擴展到了本國人民身上。葡萄牙、西班牙、英格蘭(以後的大英帝國)、法蘭西、尼德蘭以及俄國建立了跨越大洲的龐大的帝國。歐洲大國開始出現。隨著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時代之後民族主義的覺醒,各民族開始要求建立民族國家,推動了意大利和德國的統一,而渴望建立自己的民族國家的克羅地亞人、匈牙利人、羅馬尼亞人則遭遇了社會動盪。普通人要求自由和政治主權,他們的革命既是政治變革的縮影也是政治變革的動力。19世紀自由主義的出現和對民主政治以及大眾政治的呼籲改變了歐洲,變化最早發生在西歐。連當時專政統治的俄國、中歐和東歐也受到這波變化的影響,對民主政治的追求在這些國家持續發展。

除了討論王朝間的敵對和民族主義,本書也思索戰爭自身怎樣改變政治和社會。法國對北美獨立戰爭的財政和軍事支援使法國王室的金融危機惡化,從而導致法國大革命。法國的徵兵制取代了貴族時代的職業軍,促進了18世紀大不列顛和法國民族主義的興起。1905年日俄戰爭,俄軍的失敗讓沙皇作出政治讓步,從而為1917年俄國革命的爆發埋下伏筆。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和俄羅斯帝國分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滅亡。戰爭帶來的經濟和社會影響導致政治的不穩定,促成了法西斯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出現。一戰及殖民地人民在一戰中發揮的作用帶動了大英帝國、法國、荷蘭殖民地人民的獨立運動,最終這些運動取得勝利,改變了我們現在生活的世界。

和政治一樣,宗教在歐洲人生活中、有時也在現代世界對自由的追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中世紀時,天主教是一股統一的勢力。幾個世紀以來,宗教信仰是歐洲大眾文化的根基。帝國的傳教士們帶著他們的宗教進入非洲和亞洲,熱切地渴望獲得更多信徒。西班牙的征服者強迫美洲土著人信仰天主教。而在現代歐洲歷史上,宗教也經常帶來分裂。16世紀的宗教改革後,國家權力超越宗教,而那些少數的宗教異見者們要求能夠信仰自己的宗教的權利。宗教不寬容(同時還有種族和文化不寬容)是歐洲歷程中可怕的一幕,包括15世紀晚期猶太人、穆斯林被驅逐出西班牙,17世紀路易十四禁絕新教,以及二戰時納粹進行的慘絕人寰的種族大屠殺。20世紀90年代北愛爾蘭的宗教衝突與波斯尼亞上演的暴行和血腥內戰,讓人們想起三十年戰爭時中歐遭到的蹂躪。

經濟變革的原因和影響是貫穿歐洲現代史的另一條線。近代的貿易擴展很大程度上歸功於投資資本籌集方式和信貸獲得方式的發展,而這一切又同時改變了西歐和東歐的生活,並直接促成了後來歐洲各個帝國的誕生。18世紀出現於英格蘭的工業革命在19世紀時擴散到歐洲大陸。工業革命的前提是人口和農產品的增長,也顯示出過去與現在的聯繫密不可分。與新發明同樣重要的是,工業革命也利用幾百年以來存在著的技術。這場革命從根本上改變了歐洲人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在這一過程中,歐洲帝國的存在同樣是重要的、引人入勝的一環。

了解歐洲歷史對理解當今世界依然至關重要。如今對歐洲和全世界的政治、宗教、經濟和全球化方面的憂慮可通過考察其根源及發展緣由來加以解決。全球化讓各大洲之間的流動上升到了新的層面。幾百年來,歐洲人一直在向世界其他地區移民,特別是向北美和南美。現在,局勢已經逆轉。從其他大陸特別是從非洲和亞洲來的百萬移民,給歐洲國家和歐洲人帶來了挑戰。不但如此,東歐和巴爾幹的部分地區的貧困,以及20世紀90年代波斯尼亞的悲劇事件,使更多人移民西歐各國。這些新移民讓歐洲的宗教和文化形勢變得更加複雜。全球化繼續改變歐洲和世界,對歐洲歷史的研究變得更加重要和激動人心。隨著歐盟在其多數成員國里引入新的單一貨幣,以及這個組織的繼續擴展,歐洲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紀元,儘管它目前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應對可怕的全球經濟危機和後“9· 11”時代的恐怖活動。本書第三版加強了對當今的歐洲和世界的理解,我們不但深思過去的痛苦失敗和駭人悲劇,也深思那些令人欣喜的勝利,這也是歐洲歷史進程的一部分。

目次

前言………………………………………………………………………………… 1

致謝………………………………………………………………………………… 1

第一部分歐洲近代文明的基礎

第一章中世紀的遺產和改變歐洲的發現……………………………………… 3

中世紀的繼續………………………………………………………………… 5

四分五裂的歐洲………………………………………………………… 5

在文化的十字路口……………………………………………………… 7

社會結構………………………………………………………………… 9

封建制度……………………………………………………………… 11

維持基本生存的經濟………………………………………………… 13

宗教和大眾文化……………………………………………………… 16

現代歐洲的面貌初見端倪………………………………………………… 18

人口增長……………………………………………………………… 19

經濟的發展…………………………………………………………… 21

城鎮的增多…………………………………………………………… 23

自由都市……………………………………………………………… 25

主權國家的出現……………………………………………………… 25

國家機關的發展……………………………………………………… 28

限制國家權力………………………………………………………… 29

改變世界的發現…………………………………………………………… 31

火藥、戰爭與軍隊……………………………………………………… 31

印刷機和印刷文字的力量…………………………………………… 33

探險並征服新世界:歐洲帝國的起源………………………………… 34

結束語……………………………………………………………………… 42

第二章文藝復興……………………………………………………………… 43

意大利半島的城邦國家…………………………………………………… 44

經濟繁榮……………………………………………………………… 45

社會結構……………………………………………………………… 48

文藝復興時期的政治生活…………………………………………… 48

佛羅倫薩:一個文藝復興城市的剖析………………………………… 52

活力四射的文化…………………………………………………………… 54

重新發現古典知識…………………………………………………… 55

從經院哲學到人文主義……………………………………………… 55

文藝復興與宗教……………………………………………………… 57

文藝復興時期的男性和女性………………………………………… 58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 61

建築…………………………………………………………………… 61

資助者與藝術………………………………………………………… 62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 64

繪畫與雕塑…………………………………………………………… 65

文藝復興盛期的風格………………………………………………… 70

文藝復興的結束…………………………………………………………… 71

衰退的經濟…………………………………………………………… 71

外國入侵……………………………………………………………… 72

馬基雅維利…………………………………………………………… 75

城邦的衰落…………………………………………………………… 76

別處的驅動…………………………………………………………… 77

第三章兩種宗教改革………………………………………………………… 78

北方文藝復興……………………………………………………………… 79

歐洲北部藝術與人文主義…………………………………………… 80

伊拉斯謨對教會的人文主義批判…………………………………… 82

宗教改革的源頭…………………………………………………………… 83

1378—1417年的天主教會大分裂…………………………………… 84

異端和精神運動……………………………………………………… 84

公會議運動挑戰教皇權威…………………………………………… 86

教士之弊和贖罪券…………………………………………………… 87

馬丁·路德…………………………………………………………… 89

德意志邦國宗教改革的社會背景………………………………………… 92

城市:改革的中心……………………………………………………… 92

改革的進程…………………………………………………………… 93

農民起義……………………………………………………………… 94

宗教改革的傳播…………………………………………………………… 96

基督教世界的分裂…………………………………………………… 96

查理五世和新教徒…………………………………………………… 97

《奧格斯堡和約》……………………………………………………… 100

瑞士和法蘭西的宗教改革………………………………………………… 100

茨溫利與改革………………………………………………………… 100

激進的改革者………………………………………………………… 102

加爾文和宗教改革…………………………………………………… 104

皈依加爾文派………………………………………………………… 107

英格蘭的宗教改革………………………………………………………… 108

亨利八世及其與羅馬教廷的決裂…………………………………… 108

與羅馬決裂後………………………………………………………… 110

天主教的內部改革………………………………………………………… 111

回歸教條主義………………………………………………………… 112

依納爵·羅耀拉和耶穌會…………………………………………… 112

特倫托公會議………………………………………………………… 113

先管好自己…………………………………………………………… 114

兩種宗教改革時期的文化………………………………………………… 115

印刷文化……………………………………………………………… 115

世俗教育和閱讀……………………………………………………… 116

大眾儀式和節日……………………………………………………… 116

女性的地位…………………………………………………………… 117

巴洛克風格…………………………………………………………… 119

兩種宗教改革的遺產……………………………………………………… 120

第四章宗教戰爭……………………………………………………………… 122

16世紀法蘭西的宗教戰爭……………………………………………… 123

強化的君主制………………………………………………………… 123

經濟危機……………………………………………………………… 124

法蘭西的加爾文派和法蘭西的內部危機…………………………… 125

納瓦拉的亨利………………………………………………………… 129

建國立業……………………………………………………………… 136

路易十三和君主專制起源…………………………………………… 139

三十年戰爭(1618—1648)………………………………………………… 141

神聖羅馬帝國的宗派主義…………………………………………… 141

三十年戰爭的起因…………………………………………………… 142

波希米亞的衝突……………………………………………………… 144

衝突擴大……………………………………………………………… 146

丹麥階段……………………………………………………………… 146

瑞典階段……………………………………………………………… 148

三十年戰爭中的軍隊………………………………………………… 151

宗教戰爭與王朝鬥爭(1635—1648)………………………………… 153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1648)………………………………………… 154

第二部分建國歷程

第五章大西洋經濟的崛起:西班牙與英格蘭……………………………… 161

經濟發展…………………………………………………………………… 162

提高的農業生產力…………………………………………………… 163

貿易發展……………………………………………………………… 163

全球經濟……………………………………………………………… 164

價格革命與經濟蕭條………………………………………………… 165

西班牙的崛起……………………………………………………………… 166

中央集權和西班牙君主制…………………………………………… 167

西班牙經濟…………………………………………………………… 169

西班牙帝國的擴張…………………………………………………… 170

腓力二世時代………………………………………………………… 172

英格蘭的崛起……………………………………………………………… 174

都鐸王朝……………………………………………………………… 174

伊麗莎白一世時期宗教問題的解決與衝突………………………… 179

伊麗莎白時期的建國歷程…………………………………………… 180

人口增長及經濟擴張………………………………………………… 182

都鐸王朝時期的英格蘭社會………………………………………… 185

尋求公共秩序………………………………………………………… 187

伊麗莎白時代的劇院………………………………………………… 189

崛起的貿易帝國……………………………………………………… 190

西班牙帝國的衰落………………………………………………………… 192

荷蘭起義……………………………………………………………… 192

經濟衰退……………………………………………………………… 195

過度擴張的帝國……………………………………………………… 197

結束語……………………………………………………………………… 200

第六章17世紀的英國與荷蘭共和國……………………………………… 201

斯圖亞特王朝時期的衝突………………………………………………… 202

詹姆斯一世與議會的衝突…………………………………………… 202

宗教分裂…………………………………………………………………… 204

查理一世與議會的衝突……………………………………………… 205

英國內戰…………………………………………………………………… 207

走向衝突……………………………………………………………… 208

選擇陣營……………………………………………………………… 209

奧利弗·克倫威爾和新模範軍……………………………………… 211

議會內部的分裂……………………………………………………… 211

激進派………………………………………………………………… 213

議會的勝利…………………………………………………………… 213

清教徒的共和國與王朝復辟………………………………………… 214

光榮革命…………………………………………………………………… 218

斯圖亞特王朝的宗教大計…………………………………………… 218

“新教之風”…………………………………………………………… 220

《權利法案》…………………………………………………………… 222

荷蘭共和國的黃金時代…………………………………………………… 223

荷蘭共和國的構架…………………………………………………… 224

經濟擴張……………………………………………………………… 224

寬容與繁榮…………………………………………………………… 227

17世紀的荷蘭文化………………………………………………… 229

荷蘭共和國的衰落………………………………………………………… 231

結束語……………………………………………………………………… 233

第七章專制主義的時代:1650—1720年…………………………………… 234

專制主義的理論…………………………………………………………… 235

專制統治的特徵…………………………………………………………… 237

君主和貴族…………………………………………………………… 237

擴大的國家結構……………………………………………………… 239

專制主義與戰爭……………………………………………………… 239

專制主義與宗教……………………………………………………… 241

建築與藝術的碑銘主義……………………………………………… 242

法國的專制主義……………………………………………………… 243

投石黨運動:馴服“超級臣民”……………………………………… 243

路易十四統治下的重商主義………………………………………… 245

專制的路易十四……………………………………………………… 246

路易十四在凡爾賽宮………………………………………………… 248

路易十四對宗教少數派的迫害……………………………………… 250

法國專制主義的極限………………………………………………… 251

勢力均衡…………………………………………………………………… 252

國際法的起源………………………………………………………… 252

哈布斯堡王朝……………………………………………………………… 253

普魯士的崛起……………………………………………………………… 256

俄羅斯帝國和瑞典帝國…………………………………………………… 259

莫斯科公國的擴張…………………………………………………… 260

競爭對手瑞典帝國…………………………………………………… 262

彼得大帝的西化政策………………………………………………… 263

路易十四的王朝戰爭………………………………………………… 269

現代國家…………………………………………………………………… 274

第三部分新文化和新的政治視野

第八章新科學哲學…………………………………………………………… 279

宇宙觀的改變……………………………………………………………… 280

古代和中世紀的科學………………………………………………… 280

哥白尼挑戰亞里士多德的宇宙觀…………………………………… 282

人體的普遍規律……………………………………………………… 283

布拉赫和開普勒探索天空…………………………………………… 285

弗朗西斯·培根和科學方法論……………………………………… 287

對伽利略和科學的審判……………………………………………… 288

笛卡爾和牛頓:相抗衡的科學認識論…………………………………… 289

笛卡爾和演繹推理…………………………………………………… 290

牛頓的綜合…………………………………………………………… 291

科學的文化………………………………………………………………… 293

科學方法的普及……………………………………………………… 293

科學的使用…………………………………………………………… 297

科學與宗教…………………………………………………………… 298

科學革命的影響…………………………………………………………… 301

......

書摘/試閱

啟蒙運動的傳播和擴張

 

啟蒙運動的根基不僅來自思想領域(如科學革命和洛克的思想),還來自影響了輿論環境的、漸進的社會​​變革。這些變革在法國特別明顯,但並非只在法國上演,其中包括在18世紀至少在一些地區的對有組織的宗教的挑戰,甚至有組織的宗教的衰退,以及一種基礎更為廣泛的文化的出現。

 

宗教熱情和懷疑主義

 

在17世紀上半葉,天主教改革在法國、西班牙和哈布斯堡王朝的領地帶來了緩慢但穩健的宗教復興。新的宗教修會和修道院的建立、宗教儀式的流行,以

及地方聖徒的神龕,都反映出人們的宗教熱情。國教依舊保持著令人敬畏的權

威和特權。

到了17世紀晚期,在德意志北部諸國的新教徒中發展出了虔敬派,強調佈道和研讀《聖經》,這既展現出對國教的不滿持續上升,也反映了強大的宗教創造力。虔敬派教徒不滿於抽象的神學辯論,以及路德派教會的等級結構,他們希望重新確立新教對個人良知的信仰。如同英國的清教徒和法國的詹森派信徒(天主教會中的一個異見團體),他們呼籲建立更為嚴格的宗教。虔敬派希望復興宗教虔誠和善行,並要求世俗信徒們積極參與宗教生活。《聖經》的誦讀和討論小組取代了路德派更為複雜的正式宗教儀式,促使上流社會增加對德意志的語言和文化的興趣。但是到了18世紀的最後20多年,虔敬派的影響力開始減弱,這不但反映了啟蒙思想的傳播,也表明路德派依舊是德意志北部諸國的國教,依舊主導著各所大學。

在17世紀,英國的所有社會階層似乎都愈發熱衷於參與宗教活動。聖公會是英國國教,但是到了18世紀末期,英國還有近50萬非聖公會新教徒或不奉國教者。一些中產階級的長老會、公理會、一位論派、浸禮會以及貴格會教徒將他們的兒子送往私立學院。牛津和劍橋大學只允許聖公會教徒入學。反天主教思想仍然在英國盛行,到了1770年,英國有大約7萬天主教徒,其中大部分是下層階級。

儘管許多浸禮會、公理會、貴格會以及其他不奉國教者傳統上都是勞動者,但是一直到18世紀約翰·衛斯理(1703—1791)成為牧師後,才出現了獲得眾多普通人效忠的宗教。作為一名在牛津大學學習神學的聖公會教徒,憂心忡忡的衛斯理開始相信他的使命是使普通民眾充滿宗教熱情,他們似乎是被英國國教所忽略的群體。

衛斯理從未正式脫離聖公會,他也從未聲稱建立新教派。但因為他一生都在山中、田野上直接為普通人佈道,並專門針對普通的英國人寫下宗教小冊子,如此產生的影響與脫離聖公會、建立新教派無異。他吸引了大約10萬教徒加入衛理公會。衛理公會強調個人的皈依,並暗示在上帝眼中人人平等。這一觀點觸怒了英國上流社會,特別是因為衛理公會的信徒們常常大聲喊出他們的信仰,有時還公開為在上等階層看來最好不要明說的罪過懺悔。一位公爵夫人解釋道,她討厭衛理公會的信徒,因為“被告知自己的心與那些在地上爬的可憐平民的心同樣罪惡,這是多麼恐怖的一件事”。

衛理公會的福音傳播既為英國社會帶來活力,又穩定了社會秩序。衛斯理幾乎沒有表現出任何激進的政治或社會思想,這可以從他不願意正式離開英國國教體現出來。衛斯理並不倡導反叛,相反,他鼓勵人們辛勤工作、自律,遠離舞蹈、酗酒和賭博。

因此,聖公會開始從下層社會尋找更多的信徒。它建立起基督教知識宣傳協會和聖公會的主日學校,這些學校為貧窮兒童提供食物和《教義問答書》。福音派教徒漢娜·莫爾(1745—1833)被稱作“穿襯裙的主教”,她為了將宗教信仰傳播給窮人,放棄了上流社會生活物質條件的舒適。

儘管福音派作了許多努力,但到18世紀中葉,宗教在英國社會各個階層的生活中的作用似乎更小了,在那些經濟正在發展且識字率相對較高的地區尤其如此。在法國,成為神職人員的人數也在減少,僅在1770—1790年間,男女修會就減少了三分之一的成員。在遺囑中要求為逝者和在煉獄中的靈魂做彌撒的人更少了。18世紀中葉,一位威尼斯的神學家聲稱,他的國家的人民開始“去基督教化”。在法國,儘管教會依然會從它的巨額財富中每年捐給王室一大筆錢,但大眾對神職人員的稅收豁免權更加不滿。因此,有些啟蒙思想家質疑國立教會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他們向許多對有組織的宗教失去了興趣的讀者發表觀點。

 

文化基礎的擴大

 

隨著英國和歐洲西北部中產階級的影響力擴大,人們的文化生活也開始逐漸改變,人們對文學、音樂、藝術的興趣也逐漸增加。文學協會的增多反映出這種變化。讀寫能力的提高擴大了啟蒙思想家的潛在受眾範圍。到這個世紀晚期,英國、法國、荷蘭和德意志諸國中大約有一半男性能閱讀。一小部分女性(大約佔這些國家女性人口的三分之一到一半)識字。在南歐,這一比例則低得多,在東歐、俄國和巴爾幹半島,幾乎沒有人能夠閱讀。儘管德意志的一些國家為女孩開辦了學校,但哪怕是貴族出身的女性接受超過最低限度的教育的機會依舊

相當罕見。連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法國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都經常性出現語法和拼寫錯誤。

讀者急切地希望了解發生在自己的國家和海外的事,出版商們在滿足這種日益增長的需求。報紙每週出版一次或兩次,匯總在其他國家發生的大事。1700—1780年間,英國的期刊量增長5倍。在18世紀最後幾十年間,德意志的書籍和雜誌出版數量增長了2倍。小說取代有關神學和虔敬的書籍,成為流行書籍。感傷小說向人們呈現過分感性的家庭生活和溫柔的愛情故事。英國女作家史無前例地讓女性在英國的社會輿論中有了一席之地,其作品中的女主角都是深愛著丈夫的伴侶,也是善良的母親。狄德羅和德意志戲劇家、批評家戈特霍爾德·萊辛(1729—1781)呼籲戲劇描寫普通人的生活和感情,而不僅僅是國王和王后、王子和公主。不過,像宗教小冊子、通俗年鑑和民間故事等傳統的文學作品仍然是最為廣泛流傳的文學作品。

啟蒙運動帶來了一個直接影響,就是讓歷史愈發受到大眾歡迎。啟蒙思想家幫助讓歷史成為一個現代學科,反映出啟蒙思想家對了解人類歷程的興趣。自古典時代的希臘人後,歐洲人甚少對歷史產生興趣。天主教會的神父們擁護神學的首要性,他們認為人世間不過是讓基督徒為死後生活作準備的一種考驗。但是如今,所有的人類歷程,包括西方文化以外的歷史,都成為歷史研究的合適對象。愛德華·吉本(1737—1794)在參觀了羅馬競技場後,受到啟發,創作出《羅馬帝國衰亡史》(從1776年起,歷經12年才完成出版)。而自然科學也獲得了一批追隨者。

流通圖書館和讀書會(或閱讀俱樂部)的數量都有所增加,其中一些讀書會是由能幹的書商組織起來的。在倫敦、米蘭、柏林等大城市裡,流通圖書館的圖書出租時間短至一個小時。小型的私人圖書館也變得更加常見。在此之前,閱讀很大程度是一種集體活動,由一個識字的人念給其他人聽,就像說故事的人講故事一樣。而此時,讀書已更多地變成了一種私人事務。

雖然啟蒙運動時期的有些最重要的作品在文人共和國之外幾乎無人知曉,但另一些則成為了那個時代的暢銷書。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在1748年第一次發行後的18個月內,再版了21次,共印刷了大約3.5萬本。布丰的30卷著作《自然史》(1749—1804)儘管體量巨大,但依然獲得了驚人的成功。伏爾泰的《老實人》在1749年出版後,一年內重印了8次。阿貝·紀堯姆·雷納爾的《東西印度歐洲人殖民地與貿易的哲學與政治史》(1770)重印了70次才能滿足市場的急切需求。這本書描述了新世界、亞洲和非洲的殖民,其中包括奴隸貿易的發展,雷納爾對這種貿易進行了直言不諱的譴責。

 

藝術

 

啟蒙思想家為藝術家爭取與作家同等的地位和自由。他們認為,藝術不但不應該受審查制度限制,還應該成為批判性研究的對象。一些啟蒙思想家致力於研究出一種藝術哲學,但是他們並不支持唯一的理論。英國著名肖像畫畫家喬舒亞·雷諾茲(1723—1792)認為,必須遵循古代流傳下來的古典法則。但是,大衛·休謨及其他一些啟蒙運動大師則強調藝術的審美價值,拒絕接受由皇家學院和教會強加於藝術的正式法則或標準。

文化的世俗化在洛可可藝術中得以體現,這是一種嶄新的、普遍世俗化的裝飾風格。它從高度裝飾性的巴洛克風格發展演變而來,後者是天主教改革的藝術和建築的標誌性特徵,特別是在奧地利和巴伐利亞地區。洛可可藝術與貴族的品位密切聯繫,它在法國的流行顯示出許多貴族如今在優雅的聯排別墅裡待更長時間。但是,這些都市住宅無論有多寬敞,其空間始終不如他們的鄉村城堡那麼大,因此貴族們將大量的注意力投入裝飾。

洛可可風格有時候被稱作路易十五風格,始於法國,但在德意志和意大利邦國也相當流行。像巴洛克風格那樣,它的特色是流暢的曲線,令人聯想起岩石和貝殼(法語為rocailles和coquilles,因此得其名rococo)。洛可可強調的是小尺寸,將巴洛克的形式變為精緻優雅的裝飾風格。它利用了多種不同的材料,包括木頭、金屬、灰泥、玻璃和瓷。在18世紀,來自中國的瓷器首次被帶入法國,這顯示出對亞洲日益增加的興趣。洛可可還將紋理和顏色與生機勃勃的、甚至帶著情色意味的主題結合。花鳥等取自大自然的元素取代了宗教物品成為裝飾元素。

儘管古希臘神話和宗教主題依舊非常流行,但18世紀的畫家們發現了新的藝術靈感來源。法國畫家讓安托萬·華托(1684—1721)影響了藝術作品的方向,從帶有說教意味的傳統宗教主題轉向更加輕鬆、更加世俗的主題。他採用比巴洛克繪畫更為現實主義的風格,描繪穿著高雅、悠閒安逸的貴族們。畫家們採用洛可可風格,強調小尺寸的繪畫藝術。隨著繪畫市場的擴大,風景畫和日常生活畫也變得流行,就像一個世紀前在荷蘭曾流行過那樣。

在1737年的法國,繪畫和雕塑學院在巴黎舉辦了第一次公共藝術展,吸引了來自社會各階層的觀眾。沒有哪裡比英國更能體現出中產階級藝術市場的擴張,以及藝術品位的逐漸世俗化。威廉·賀加斯(1697—1764)帶著溫情和諷刺意味描繪了倫敦人的日常生活。他既擅長表現倫敦公園的優雅,也能充分展現臭名昭著的“杜松子酒巷”的墮落。他嘲弄吃掉好幾磅烤牛肉的好胃口的英國人(賀加斯自己就是在吃了一塊巨大的牛排後死去的)、不誠實的律師、尋找更好的職位卻忽略其本職工作的牧師,以及用廉價的杜松子酒忘卻傷心的貧苦勞工,這是一場導致政府提高酒稅的瘟疫。

 

音樂

 

人們的音樂品位擺脫了宮廷、教會以及貴族資助者的束縛。在17世紀,歌劇的極度流行與歐洲宮廷建造的華麗歌劇院有很大的關係。作曲家及其音樂在宮廷間輾轉。宮廷作曲家被認為相當於受到偏愛的上層僕人。德意志的作曲家格奧爾格·弗里德里希·亨德爾(1685—1759)心懷感激地接受了一些英國貴族和英王喬治二世的資助。弗朗茨·約瑟夫·海頓(1732—1809)曾經服務於匈牙利富可敵國的艾什泰哈齊家族,擔任管弦樂隊指揮。有人問他,為何從未編寫過五重奏,他的回答是:“沒有人命令過。”

18世紀50年代早期,盧梭執筆痛斥法國歌劇。如他所料,讀者們能夠理解他那尖刻的言語,他是在譴責宮廷和貴族的品位本身。盧梭將皇家音樂學院對法國音樂的壟斷比喻成殘忍的宗教裁判所,認為它扼殺了想像力。盧梭的評論引起了極大的爭議,因為這幾乎就是對當時法國的社會與文化根基的譴責。就像盧梭的哲學作品一樣,他的歌劇頌揚簡單、樸素的鄉村生活。

在英國,音樂會在宮廷中或在富裕家族的家中舉辦;在意大利,音樂會由聚集在一起討論科學和藝術的、受過教育的人的團體資助舉辦;在瑞士,音樂會由音樂愛好者團體資助。18世紀早期,一些德意志的城市裡出現了公共音樂會。公共音樂廳逐漸在歐洲的各國首都建造起來。亨德爾開始在租來的劇院裡上演他的歌劇、舉行音樂會,並吸引了大批觀眾。到了18世紀90年代,海頓在倫敦的公共音樂會上指揮他的交響樂。

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扎特(1756—1791)那短暫而輝煌的一生,反映出從音樂家依賴宮廷和貴族資助到公共音樂會出現的逐步演化。莫扎特3歲開始彈奏羽管鍵琴,5歲開始作曲。1763年,他的父親花了三年時間帶著他和他的姐姐去歐洲各大宮廷巡演,希望能大賺一筆,但結果卻喜憂參半。1778年,莫扎特回到了巴黎,因為他的父親堅持要求他“找一份工作,或是至少賺些錢”。喜怒無常的莫扎特未能成功立足於巴黎社交界。一位同時代的人寫道:“我希望他的命運是有一半現有的才華和兩倍待人處事的能力。”

此後,莫扎特回到他的故鄉薩爾茨堡居住,在那裡他任職宮廷音樂家,為一名不招人喜歡的大主教服務,鬱鬱寡歡。在他與自己的資助人發生爭執並辭職之前,莫扎特寫下了教堂音樂和輕音樂,包括一首用弦樂器、兩隻號角、狗,以及來复槍演奏出的狩獵交響樂。莫扎特花錢和賺錢的速度一樣快,他經常負債,無法吸引他所渴望的來自宮廷、貴族和教會的慷慨資助。不過他越來越多地舉辦公共音樂會。不同於亨德爾,莫扎特在35歲時就貧困潦倒地死去,並被葬於維也納的貧民的無名墓地。

莫扎特是一位多產的天才,他擺脫了其前輩們的旋律規律,使音樂表達效果更多樣、自由。歌劇《費加羅的婚禮》(1786)和《唐璜》(1787)反映出莫扎特表現各階層角色的能力,他不僅揭示這些角色共有的人性,而且還能表現出他們的個人情緒和對未來的期望。他的最後一部歌劇《魔笛》(1791)表達了他相信人類能夠培養更加偉大的美德和愛的能力。因此,莫扎特和啟蒙思想家擁有同樣的自信樂觀。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242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