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新北市板橋人,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曾任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後研究員、國立中央大學人文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一橋大學言語社會研究科客員研究員(日本)。現為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地球村美日語中心日語教師。專長為日治時期台灣文學與文化思潮研究、孫中山研究。著有《《台灣新文學》(1935~1937)定位及其抵殖民精神研究》(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6)、《狂飆時刻: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運動的高峰期(1930~1937)》(台南:台灣文學館,2011)。
序
自序
東亞區域研究近年來已成為學術界注目的範疇。不論是漢學、文學、哲學、史學、文化人類學等學科皆成為傾力經營的對象。當東亞的傳統性與西方的現代性交會之後,雜揉二者的結果往往也就成為研究的課題。東亞社會接受西方現代性從來就是另類的。當西方現代性以「歷時性」的風貌呈現出發展的結果,東亞社會的現代性卻總是以「共時性」的現象出現。也因此,現代性的接受在東亞社會一直不是均質式的存在,其內部的角力與權力傾軋便造就了現代性接受上的多樣性。當然,台灣也不例外。
一九二○年代台灣知識份子取法中國五四經驗而推展的台灣新文學運動,便是一種文學現代性的移植。不過一九二○年代的新文學運動尚處於萌芽實驗階段,對於文學現代性的探求也較專注於單一價值。然而台灣新文學運動的發展到了一九三○年代,呈現了多元並存的現代性風貌。此時的「文藝大眾化」一詞成為文學現代性的代名詞,也就理所當然成為文壇共同的信仰。「文藝大眾化」一詞在東亞社會的出現,原帶有無產階級文學的意識型態,亦即左翼色彩濃厚。然而進入了台灣社會,卻成為左、右翼知識份子,甚或傳統文人競相徵引的話語,此詞彙原有的左翼色彩也因此淡化不少,這可說是台灣文壇的一大特點。
本書以「文藝大眾化」為關鍵詞,主張這個當時被台灣知識份子普遍視為最進步的文學話語,實則體現出台灣社會與知識份子對於現代性接受的程度。過去的台灣文學研究習慣將新舊文學領域分開討論,並且已各自形成卓然的論述。不過,在東亞區域研究的概念中,這並不是一個合理的做法。因此,本書首開先例,將日治時期台灣各類知識份子都放在同一座天平上,衡量各種知識份子之間對於文學現代性的理解以及文學實踐的實績。如此一來,才能呈現台灣文學場域接受現代性所產生的多元面貌。並且在透過與中國、日本等東亞國家的現代性接受的比較與參照之下,台灣在東亞文明中的定位以及台灣文學與文化發展的特殊性也才得以建立。
最後,感謝恩師林瑞明先生一路以來的支持與提攜,以及陳芳明先生、陳萬益先生、游勝冠先生、柳書琴先生、陳建忠先生等師長對我的關懷與指教。當然,本書得以出版,最是需要感謝國立中央大學人文研究中心的青睞與協助,在此任職博士後研究員的一年餘期間,汪榮祖主任的博學廣識與既嚴謹又極富創意的治學態度,以及康來新老師謙沖和藹、樂於與我分享各種觀點的無私精神,都對本書的完成有極大的助益。再者,審查委員陳萬益先生、陳芳明先生、陳建忠先生皆以我的成長為己任,其用心良苦讓我感念不已,這些批評與指教不僅成為本書成書時的關鍵,更成為我此後思考相關學術命題時也十分受用的意見。不僅如此,藉由人文中心所舉辦各類演講與研討會,得以接觸來自哲學、經濟學、歷史學、社會學、語言學等不同學門的觀點,也使我開拓了許多嶄新的視野。再加上人文中心所提供的優良環境,以及中心助理曉婷、玉婷、啟明的傾力相助,讓我心無旁騖地完成此書,也才有今日得以出版的可能。
一部書的完成,需要感謝的人太多,絕非三言兩語所能道盡,所有我未能提及的師長、家人、同學、朋友們,謝謝您。
目次
導言 9
第一章 「大眾」的抬頭:一九二○年代中期以降「大眾化」的三條路徑 25
第一節 「大眾」的三種解讀 26
一、右翼知識份子的解讀:「大眾」等同於民眾、平民 29
二、左翼知識份子的解讀:「大眾」等同於無產階級 34
三、新傳統主義者的解讀:「大眾」等同於眾人 38
第二節 右翼知識份子的文化思維 39
一、「民眾」的文學 39
二、平民文學內涵的轉變之一:與普羅文學相區隔 43
三、平民文學內涵的轉變之二:與中國民族主義相區隔 47
第三節 左翼知識份子的文化思維 53
一、「大眾」的文學 53
二、「弱小民族解放論」的大眾政治 56
第四節 新傳統主義者的維新思維 61
一、兩種傳統文人:傳統主義者(traditionalist)與新傳統主義者(neo-traditionalist) 61
二、「政治上的自由主義,文化上的保守主義」:穿梭於兩個場域之間的新傳統主義者 65
三、維新是為了守成:將「大眾化」解讀為普及化 74
結語 83
第二章 「文藝大眾化」的左翼內部之爭 85
第一節 革命的1930年:國際主義大行其道的歷史背景 87
一、〈二七年綱領〉的制定及其意義 88
二、「資本主義第三期」理論的內涵 92
三、「多數者獲得」:「資本主義第三期」理論的戰術 97
第二節 不充分的台灣左翼文化思想接受狀態 101
一、對列寧主義的掌握度不足:論台灣文藝協會對列寧主義的接受 102
二、對高爾基文學的掌握度不足:從《台灣新文學》的「懸賞原稿募集」談起 109
三、對史達林主義的掌握度不足:論左翼本土主義飽受批判的困境 122
四、對島內文化場域的掌握度不足:吳坤煌與島外左翼文化論述的介入 128
第三節 誰是「正統」?:國際主義與本土主義的糾結 136
一、列寧的民族文化論述 136
二、史達林對列寧民族文化理論的深化 139
三、語言與大眾的「鍛冶場」 142
四、論爭之後:左翼知識份子的聯合陣線 147
結語 150
第三章 「文藝大眾化」的左右之爭 153
第一節 左翼文學路線的擴張與深化:論楊逵的理論建設 153
一、「真實的寫實主義」的提出 153
二、左翼大眾文學的可能性 162
三、「鄉土文學」的演繹:「殖民地文學」路線的實踐 172
第二節 左右的齟齬之一:「標語口號」式的普羅文學 182
一、三○年代初期之「標語口號」式的普羅文學路線 182
二、來自右翼陣營的批判:葉榮鐘的「第三文學論」 187
三、左翼陣營的自我反省:楊逵的論述 190
第三節 左右的齟齬之二:認識世界與改變世界之別 192
一、盧納察爾斯基的文學理論:認識世界與改變世界之別 192
二、左翼文學的三個境界:認識世界、解釋世界與改變世界 195
三、熱腸與冷眼:「認識世界」的左右之別 204
第四節 左右的齟齬之三:純文藝文風的興起與《台灣文藝》的純文學化 210
一、對政治冷感的純文學 210
二、與純文學之間的角力:作為三○年代台灣文學場域之主流價值的「為人生而文學」論述 213
三、兩條純文學路徑的出現 215
結語 221
第四章 「文藝大眾化」的新舊之爭 223
第一節 通俗抑或自封 224
一、標榜通俗娛樂的《三六九小報》 224
二、通俗的狂歡效果? 228
三、通俗抑或自封 233
第二節 大眾化抑或化大眾 239
一、新傳統主義者的文心之一:對西方文學的態度 240
二、新傳統主義者的文心之二:偵探小說的書寫 243
三、新傳統主義者的文心之三:志怪小說的書寫 246
四、新傳統主義者的文心之四:緩解現代思想 259
第三節 台灣認同抑或中國想像 268
一、擺盪於台灣認同與中國想像之間:新舊文學的軌跡 268
二、新傳統主義者的族裔意識 275
第四節 1937年之後:《風月報》作為新舊文學相互競爭的場所 280
一、印刷成本暴漲導致增加篇幅勢不可行 282
二、編輯者掌握新舊文學篇幅消長的生殺大權 285
三、大力改革引發殖民當局的忌憚 286
結語 289
第五章 「文藝大眾化」的語言政治 291
第一節 撥開鄉土文學論戰的迷霧:何謂台灣話文? 293
一、台灣話文的「本體規劃」(noumenal planning) 294
二、共同語的推廣與規範化:台灣話文對古典漢文與中國白話文之文法的雙重排除 299
三、文字規範與標準的制定:台灣話文對拼音符號的排除 303
第二節 「民族印刷語言」的潛能與資格 306
一、台灣話文作為「民族印刷語言」的潛能 306
二、台灣話文不符「民族印刷語言」的資格 309
三、在國語政策面前雙雙敗北的台灣話文與中國白話文 316
第三節 現代與本土的交會:另類現代性的出現 321
一、台灣話文的純與不純 321
二、兩種傳統/過去、兩種民族文化 327
三、反現代抑或追求現代 332
結語 336
第六章 結論 339
年表 349
參考書目 357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