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古典詩詞的女兒-葉嘉瑩
昆壇求藝六十年:沈世華昆劇生涯(簡體書)
滿額折

昆壇求藝六十年:沈世華昆劇生涯(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78 元
定價
:NT$ 468 元
優惠價
8740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是昆曲名家、著名閨門旦演員、中國戲曲學院教授沈世華的口述作品,由戲曲研究界青年才俊張一帆博士記述整理。
本書分為上、下兩篇,在上篇中,沈世華老師回顧了自己從藝六十年來的昆曲人生,從兒時寫起,以今日終了,里面有傳字輩的辛酸經歷,有“十五貫”進京的來龍去脈,對其中每一個細節也不放過,改革開放直至新世紀以來國內戲劇市場的反復,時間跨度大,涉及人物多,不僅是沈老師自己的藝術人生的反思與總結,還體現了當代史背景下的戲劇圈的變遷,是對六十年來甚至是百余年昆曲藝術的興衰成敗的反思。
本書下篇主要是對沈世華昆曲藝術理論與實踐的總結,沈老師以著名的折子戲為例,系統講述了通過沈老師傳承下來的傳統折子戲的一招一式以及她的個人體會,還原了昆曲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傳承項目的本來面目,資料價值極大。

作者簡介

沈世華,浙江慈溪人,1941年生于上海。中國昆劇藝術教育史上第一位女教授。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昆劇)代表性傳承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戲曲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1953年入浙江國風蘇昆劇團(后改為浙江昆劇團)學昆劇表演,工五旦,得到朱傳茗、周傳瑛、俞振飛等諸名家的親傳和指授,后擔任主演。1986年起正式任教于中國戲曲學院。
張一帆,1980年生,文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國劇研究中心講師,戲劇戲曲學教研室主任,碩士生導師。先后畢業于浙江大學、中國戲曲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師從周育德、鈕驃、周華斌諸先生治中國戲劇史。曾于《文藝報》《戲曲藝術》《中國社會科學報》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多篇。出版專著有《劇學本位的確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7月版)。
鈕驃,滿族,1933年生于北京。先后畢業于中國戲曲學校與紅旗夜大學中文系,師從蕭長華、王傳淞、吳小如等前輩名家。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京劇)代表性傳承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戲曲學院教授、編審,文化部振興京劇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京劇百科全書》編委會副主任。曾任中國戲曲學院副院長,離休后仍從事戲曲研究及教學工作。

名人/編輯推薦

沈世華,浙江慈溪人,1941年生于上海。中國昆劇藝術教育史上第一位女教授。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昆劇)代表性傳承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戲曲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1953年入浙江國風蘇昆劇團(后改為浙江昆劇團)學昆劇表演,工五旦,得到朱傳茗、周傳瑛、俞振飛等諸名家的親傳和指授,后擔任主演。1986年起正式任教于中國戲曲學院。
張一帆,1980年生,文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國劇研究中心講師,戲劇戲曲學教研室主任,碩士生導師。先后畢業于浙江大學、中國戲曲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師從周育德、鈕驃、周華斌諸先生治中國戲劇史。曾于《文藝報》《戲曲藝術》《中國社會科學報》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多篇。出版專著有《劇學本位的確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7月版)。
鈕驃,滿族,1933年生于北京。先后畢業于中國戲曲學校與紅旗夜大學中文系,師從蕭長華、王傳淞、吳小如等前輩名家。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京劇)代表性傳承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戲曲學院教授、編審,文化部振興京劇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京劇百科全書》編委會副主任。曾任中國戲曲學院副院長,離休后仍從事戲曲研究及教學工作。

目次

劉序 _1
吳序 _3
遲序 _7
梅序 _12
引言 _1


上篇
第一章 偶遇“國風”意中緣 _3
一、“偶然”的序幕 _3
二、家庭出身:原籍慈溪,生于上海 _8
三、讀書兼“蹭戲” _12
四、偶遇“國風” _18
第二章 初識春色在林園 _25
一、艱難的“國風” _25
二、努力練習基本功 _34
三、開始學戲 _37
四、第一次貼片子和第一次演出 _40
五、“小寧波,過來吃大閘蟹” _42
六、你們有沒有決心?我給你們看我的決心! _50
七、臨時團部中的生活 _52
八、鞠躬盡瘁的炊事員 _56
第三章 名動京華《十五貫》 _59
一、創編 _60
二、《十五貫》進京 _70
三、周總理來看戲了 _73
四、李少春先生感動得流淚了 _79
五、初執教鞭 _80
六、三個“留學生” _83
七、拍攝電影《十五貫》 _90
八、“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 _94
九、《十五貫》表演精華舉隅 _97
十、《十五貫》成功的歷史經驗 _100
附錄1 《十五貫》三份演出名單 _106
附錄2 周恩來同志觀看浙江省昆蘇劇團演出《十五貫》后的兩次講話 _109
附錄3與昆劇前輩們在一起 _117
第四章 立雪俞門衣缽傳 _123
一、結識俞伯伯 _123
二、藝文并授 _132
三、我一個禮拜重了七斤 _135
四、從“言大姐”到“言老師” _137
五、受賜“衣缽” _142
附錄1 造就俞氏型的昆劇人才 _146
附錄2 昆黃融會鑄成大師 _150

第五章 光陰似水韶光賤 _159
一、成為主演 _159
二、“翻箱底” _164
三、初露頭角 _167
四、重學《游園驚夢》 _171
五、編演《桃花扇》 _172
六、編演《西園記》 _175
七、再獲殊榮 _184
八、編演現代戲 _186
附錄 文化部關于加強戲曲、曲藝傳統劇目、曲目的挖掘工作的通知 _192
第六章 辭親去國意長牽 _196
一、招考“秀字輩” _196
二、不舍的離去 _205
三、特殊的觀眾 _208
四、拍攝電影《西園記》 _210
五、輾轉進京 _220
六、獲獎風波 _224
七、最后的囑托 _230
附錄1 幽蘭一莖花正開,堪稱空谷不凡才 _247
附錄2 浙江昆劇團進京獻藝載譽返杭 _255
第七章 同心偕老向花間 _259


下篇
第八章 金針度人繡碧鴛 _269
《孽海記·思凡》 _269
《牡丹亭·游園》 _281
《鳳凰山·贈劍》 _293
《南西廂記·佳期》 _305
《鐵冠圖·刺虎》 _318
《玉簪記·琴挑》 _332
《爛柯山·癡夢》 _341
第九章 洗盡粉黛薪火延 _349
一、教學歷程 _352
二、教學體會與要點 _359
三、教學步驟與方法 _362
四、不斷學習提高 _364
五、對昆劇藝術傳承與傳播的看法 _365
六、尾聲 _372
附錄1 沈世華劇目學習師承表 _380
附錄2 “世”字輩概況 _385
附錄3 王傳淞老師談藝點滴 _392
附錄4 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昆劇專業四年本科教學劇目
安排 _395
附錄5 沈世華中國戲曲學院教學情況表(1981—2010) _404
第十章 已發表文章 _412
悼王傳淞老師 _412
德高藝富名垂昆史 _414
心香一瓣祭先師 _419
讓昆曲這棵幽蘭永遠揚芬吐香 _428
昆劇的傳承,首要的是表演藝術 _431
回眸20世紀的昆曲 _435
讓昆劇延年益壽,常葆青春 _444
用心良苦育南枝 _446
第十一章 報刊評介文章 _453
從《思凡》談到沈世華(吳小如) _453
沈世華的《思凡》(吳小如) _455
喜看北苑秀南枝(吳小如) _457
在嚴謹中求靈動
——看沈世華演《游園驚夢》(朱文相) _459
一曲《思凡》余音繞(胡世均) _461
浙昆移來一枝秀
——記昆劇演員沈世華二三事(宋鐵錚) _464
劇壇師表:鈕驃與沈世華(高宜三) _465
昆曲名師沈世華(盧雅存) _467
青儷長駐牡丹亭古韻悠揚滿庭芳
——著名昆曲表演藝術家沈世華(汪株宇) _471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記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鈕驃、沈世華
收徒儀式(曉晴) _477

跋:風吹別調亦堪聽 _480
后記 _487

書摘/試閱

第三章
名動京華《十五貫》

昆劇《十五貫》太出名了,出名在于這“一出戲”“救活”了“昆劇”這“一個劇種” “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最初系周恩來總理看完昆劇《十五貫》后所語,后被引入1956年5月18日發表的《人民日報》社論標題《 從“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談起》。;出名在于1956年就全國巡演,還拍了彩色戲曲故事片 ,使得當時全國千千萬萬的觀眾都觀賞到了獲得新生的古老昆劇,知道了周傳瑛、王傳淞的大名,為況鐘、婁阿鼠的藝術形象所傾倒。《十五貫》在全國出名的時候,我只有十六歲,但幾乎經歷了這部戲的整個創編過程,今天還有很多歷史片段值得回憶。
一、創編
20世紀40年代至50年代,“國風劇團”在江浙滬三地的許多碼頭以演出“半蘇半昆”的戲為主,比如最受觀眾歡迎的“兩捉三記”:《活捉王魁》(全蘇)、《活捉張三郎》;《南西廂記》、《販馬記》、《還魂記》(《牡丹亭》)。朱國梁老師的文化水平在“國風”諸位前輩中最高,由他主導,大家為了適應時代的需求和觀眾的審美愛好,從灘簧、京劇、話劇中吸取營養,編了許多新戲,這些戲吸收傳統昆曲古本和民間草根演出的特點,加上朱國梁、周傳瑛、王傳淞、龔祥甫、張艷云、張鳳云、張嫻等老師不斷演出的打磨,形成了“國風”獨有的演出風格:服裝、舞臺布景雖然簡陋,但演員的表演真摯感人,加上劇本的情節引人入勝,很受觀眾歡迎。
有一個傳說:新本《十五貫》排演之前,后來以“訪鼠測字”名揚天下的周傳瑛先生,曾經在南京請師兄周傳滄測過一回字:算算自己和“國風”的前途——傳滄老師過去因為生活困頓而改行在南京夫子廟前擺過算卦攤,據說他的算卦水平足以謀生——傳瑛先生寫了一個“車”字,傳滄老師的分析是:“車”字要戴了帽子,成為“軍”字,底下再加上個走之底,才是一個“運”字,所以要想行好運必須得去北邊。
不管這個傳說是真是假,后來是否巧合,“國風”果然憑了一出《十五貫》北上京城,一炮打響,紅遍天下,也算是應了“典”了。
《十五貫》的成功除了有以傳瑛、傳淞二位為代表的“傳”字輩老師經過幾十年錘煉出的精湛的表演藝術這個必然性之外,其實也還有很多偶然性。
正如前面所言,早在抗日戰爭時期,朱國梁老師因為編演了抨擊侵華日軍的戲,得罪了日本憲兵隊和漢奸,被迫帶著“國風社”離開上海,輾轉江浙滬的許多水路碼頭。他在艱難困苦中收留了王傳淞、周傳瑛,使他們有飯吃、有戲演。沒有朱國梁,傳瑛、傳淞兩位先生輕則改行,另謀生計,重則窮困潦倒,存活維艱,遑論日后娶妻生子、成家興業了。事實上,這一番收留不僅是留下了兩個人,更是留存了昆劇的血脈。
1952年,在嘉興獲準登記一年的“國風劇團”在松江演出時,鄭傳鑑、汪傳鈐兩位老師專程從上海趕來,告訴傳瑛、傳淞:“人民政府要辦新傳習所哉,請倷們(你們)去做先生。” 周傳瑛口述,洛地整理:《昆曲生涯六十年》,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7月版,第99頁。原來,是上海成立了華東戲曲研究院,院內準備開設昆劇演員培訓班,打算邀請散落在全國各地的“傳”字輩藝人去擔任教師。對傳瑛、傳淞二位和此時也在“國風”的包傳鐸老師來說(當時周傳錚老師在蘇州市昆劇研究會擔任曲師,還未進入“國風”),這無疑是個天大的好消息,可以結束多年的顛沛和艱辛,生活有了安定改善的機會。然而,傳瑛先生不得不考慮的是:如果他們這幾個“臺柱子”一走,“國風劇團”剩下老的老、小的小,從此必然元氣大傷,一蹶不振,面臨散伙;“國風”一旦消失,當時江浙一帶的碼頭上,就沒有能在舞臺上唱昆曲的戲班子了。周、王、包幾位老師經過商量之后,毅然決定放棄上海待遇優厚的任教機會 據說月工資是一百八十元。,留在“國風劇團”:“要苦就苦在一起,要餓就餓在一起!”——“國風”保住了,全班人馬才有在一起排演新本《十五貫》的可能。
清代中期的《綴白裘》里收錄了《十五貫》 清代蘇州派傳奇作家朱素臣代表作之一,因劇情中涉熊友蘭、熊友蕙兄弟的冤枉,有雙熊入夢啟發況鐘斷案的情節,又名《雙熊夢》。其劇情本事系結合宋代話本《錯斬崔寧》(后馮夢龍將其編入《醒世恒言·十五貫戲言成巧禍》一回)因十五貫錢錯判二人因奸殺人,《后漢書·汝南李敬傳》中李敬因鼠穴藏珠珰而去婦殺婢,李漁《連城璧·清官不受扒灰謗義士難伸竊婦冤》中知府為因鼠穴藏珍而招致冤屈的民女昭雪等情節,融入真實的歷史人物況鐘和周忱合編而成。中《見都》《訪鼠》《測字》三個折子戲。據王傳蕖先生回憶,“傳”字輩所會的傳統昆劇《十五貫》,是早年由沈月泉、吳義生、尤彩云、施桂林等蘇州昆劇傳習所的老前輩傳授,后在上海的徐家花園上演過,計有“商贈、殺尤(鼠禍)、皋橋(受嫌)、審問、朝審、宿廟、男監、女監、判斬、見都、踏勘(疑鼠)、訪鼠、測字、審豁(審鼠)”等折 見王傳蕖口述、朱復整理:《蘇州昆劇傳習所始末》。。“傳”字輩師兄弟們大都演過其中的角色:周傳瑛先生先是主要演小生熊友蕙,況鐘系老外應工,例由倪傳鉞老師扮演。而據周傳瑛先生回憶,他們在“國風”時期又創排過半昆半蘇的《十五貫》,從《商贈》到《審鼠》,共有十二三折戲,其中只有況鐘的五六折戲唱昆的,其余則唱蘇的 周傳瑛口述,洛地整理:《昆曲生涯六十年》,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7月版。,由于演員數量有限,傳瑛先生就主演況鐘了。這一版昆蘇合演的《十五貫》,還是傳統《雙熊夢》的雙線結構。因為后來大家都對改編后的新本《十五貫》很熟悉,而這個昆蘇合演版本幾乎不再演出,所以時隔幾十年,我對主要情節的記憶也漸漸有些模糊了,大略是這樣的:
明朝,淮安府山陽縣有熊友蘭、熊友蕙兄弟。熊友蕙在家讀書,熊友蘭出外在船上做艄公。熊家一墻之隔的近鄰馮家有個童養媳叫侯三姑,一日,馮家丟失了一對金環和十五貫寶鈔,同時兒子又中毒身亡,偏巧熊友蕙又拿著這對金環到馮家的店鋪里變賣,被發現后,友蕙和侯氏被認為是“通奸盜財殺人”而入獄。熊友蘭船上的客商陶復朱得知友蘭弟弟蒙冤,送給熊友蘭十五貫銅錢,讓他回家去替弟弟伸冤。
常州府無錫縣的屠戶游葫蘆 改編本多作“尤葫蘆”。好喝酒、好開玩笑,從皋橋的胞姐處借了十五貫錢作為繼續經營肉鋪的本錢,酒醉回家后卻對繼女蘇戌娟戲稱這些錢是將其賣給大戶做丫鬟得來的。蘇戌娟信以為真,連夜逃出家門去投奔姑母,路遇熊友蘭,結伴同行。當夜游葫蘆被殺,十五貫錢不見蹤影,熊友蘭和蘇戌娟被官差同時抓到,熊身上帶的錢正是陶復朱贈予的十五貫,與涉案錢數恰好相同,于是本來素不相識的二人也因“通奸殺人”而被問成死罪……
蘇州知府況鐘被委任為監斬官,夢見兩個野人各銜一鼠乞哀,監斬四人發現案情不實,連夜去向巡撫周忱懇求以官印為押,復審兩案,在山陽馮家踏勘發現:馮熊二家的一墻之隔中有一鼠穴,是老鼠把馮家的十五貫寶鈔拖入鼠穴,并把馮家的金環拖進了熊家,馮子是誤食拌有鼠藥的面餅而死,殘餅和十五貫寶鈔都仍在鼠穴中;況鐘又喬裝測字先生,在無錫城隍廟聽到了陶復朱和婁阿鼠的對話,對婁阿鼠產生懷疑,最終巧妙地套出:原來是婁阿鼠當夜潛入游家,盜取十五貫錢被游葫蘆發現,而殺死游。最后,雙熊奇冤真相大白,兇手歸案,熊友蘭、熊友蕙、蘇戌娟、侯三姑四人無罪釋放。
這版半昆半蘇的《十五貫》演出,要連演四天,總共十二個小時左右。
1955年,黃源同志從上海調任浙江省委文教部副部長、省文化局局長。他在新中國成立以前沒怎么接觸過昆劇,1954年在上海華東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看過昆蘇的演出,感到很有藝術水平,因此來杭州后常請一些朋友去看昆蘇的戲。這年11月上旬,上海電影局局長張駿祥陪同印度電影代表團訪問杭州,送走印度代表團后,作為東道主和老朋友的黃源就請他到杭州三元坊解放劇場去看國風昆蘇劇團的戲。解放劇場簡陋破舊,觀眾寥寥無幾,當晚,劇團演出的就是昆蘇版《十五貫》。
曲折的劇情,精彩的表演,特別是況鐘、過于執、周忱三個官員的形象深深地吸引了黃源和張駿祥同志。他們全神貫注地看完戲后,張駿祥激動地感嘆道:“這戲真激動人心啊!”黃源老更是對《十五貫》這個平反冤獄的情節和蘇、昆合演的形式特別感興趣。根據黃源老晚年的回憶,當時他從自己參加革命斗爭多年所得出的政治體會:《十五貫》中堅持按事實辦案的況鐘與主觀主義、官僚主義的過于執、周忱之間的沖突,很有典型意義和現實意義,能促使廣大干部和觀眾堅持實事求是的唯物主義精神,反對主觀主義和官僚主義。他感到,唯心與唯物的斗爭古來有之,只要不違反事件發生時的歷史情況,以今天的認識高度,可以把這個戲整理改編得更好。于是他很快就邀請周傳瑛、王傳淞、朱國梁、張嫻四位老師去文化局開會,并親自主持,提出改編《十五貫》,方案是刪掉熊友蕙和侯三姑“真老鼠”的那條線,只保留熊友蘭、蘇戌娟的那條線,使情節更為集中,演出時間縮短,便于到外地演出。周、王、朱、張四位老師表示自己改編有困難,于是黃源就指派越劇團劇作家兼導演陳靜(筆名陳思)同志來執筆改編。三天以后,陳靜改編的本子就拿出了初稿,把原來的二十幾場戲縮短成了七場,黃源同志帶著改編好的本子和省文化局文藝處鄭伯永處長和陳靜等同志親自來到我們團里征求意見 據張嫻老師生前回憶,原本黃源老希望和全團成員共同探討,但后來發現全團有四十多人,才調整為和代表一起開會。:你們愿不愿意這么改編。大家對這個改本出爐的速度很是意外和佩服,都愿意接受改編。黃源又說:這個戲的情節很好,但是還需要提煉出個主題,就是要立什么。于是讓大家一起開動腦筋想,可周傳瑛、王傳淞、朱國梁、包傳鐸、周傳錚等老師雖然表演經驗豐富,但對所謂“主題思想”這樣的新名詞還比較陌生,所以怎么也討論不出個所以然來,最后還是黃源老一錘定音:主題就是圍繞蘇州知府況鐘(周傳瑛飾演)、無錫知縣過于執(朱國梁飾演)、江南巡撫周忱(包傳鐸飾演)這三個官員的不同思想性格和辦案方法來展示。黃源老結合當時中央反對主觀主義、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的政策形勢來分析:況鐘,注重實際調查,反對草菅人命,符合馬列主義的標準;過于執是主觀主義,自以為是清官,憑主觀臆測來斷案;周忱則是官僚主義,不許況鐘輕易翻案。這樣一來,一個全新的、主題鮮明的新本《十五貫》就開始排演了,由“江南笛王”李榮圻、周傳錚先生作曲、擪笛(陳祖賡先生協助),司鼓項金根,主胡俞金榮,裘云飛先生設計舞臺美術。之后的幾個月里,我們平時演出《十五貫》,都是白天演昆蘇合演版的老本子,晚上演新本子,在幾位“傳”字輩老師的主導下,一邊演出,一邊修改打磨。
這一年的年底,杭州市文化局給了“國風”經濟補助,使劇團可以暫停日常演出,集中精力排演《十五貫》,同時還從文化館調潘杰同志來作為聯絡員。我們排《十五貫》的時候,終于有了專屬的臨時排演場——在原來蔡同德制藥廠的制藥工場,離西湖很近,后來這個地方拆建成了現在的華僑飯店。雖說是有個固定的排戲地點了,但條件還是很艱苦,周傳瑛、王傳淞、朱國梁等幾位老師和我們都住在一起。貨棧都是老式的磚木結構房子,樓梯板一踏上去就感覺搖搖晃晃的,樓上鋪著地板,地板之間縫很大,大到人在樓上,能透過板縫看到樓下的事;房子前面就是藥店的養鹿場,晚上睡覺時還經常能聽到“呦呦鹿鳴”。
《十五貫》的“排演場”就在制藥廠里的青石板地上,正式演出該怎么演就怎么排,龍套一直站著,劇中人物需要跪的就在青石板上照跪不誤。一直到1956年初去上海演出之前,我們都一直在那個青石板上練功、排戲。冬天下雪的時候,練功都能感到雪花掉到嘴里。那時我們“世”字輩師兄弟姐妹都還是十幾歲的小孩,因為喜歡演戲、有興趣,就沒覺得這樣的生活有多苦。更何況,在此之前,我們演出幾乎沒有什么報酬,三天才能拿到一毛多錢;到了排演新本《十五貫》的時候,不但每個人都有演出機會,除了吃飯之外,每天還能發兩毛錢,一個月就有六塊多錢的收入,幾乎和傳瑛先生他們的收入差不多,大家戲稱為“原始共產主義”,對于我們小演員來說,這真是優厚的待遇了。
編劇陳靜同志也是導演,排戲之余,他還要求我們每個小演員為扮演的角色寫藝術自傳,這實在是給我們出難題了。先不說大家當時的文化水平都不高,張世萼(金珠)師姐扮演的蘇戌娟,自傳有內容可寫:比如她的母親是怎么嫁給尤葫蘆的,母親死后,她跟繼父尤葫蘆在一起又是如何生活的,她那個皋橋的姨娘又是怎么回事……這些內容順理成章,總是能編得出來——但我們這些跑龍套的——況鐘手下站堂口舉“肅靜”“回避”牌子的青袍也要寫自傳,可實在是勉為其難了,只能瞎編:我家里是賣豆腐的,窮得叮當響,早上要起得很早去干活,累死累活也掙不到幾個錢;來做差人,也能多點收入,所以我就到衙門里來當差了。這樣的人物自傳簡直形同兒戲,其實也沒人會認真看,但我們不管是演個青袍還是龍套都很認真地寫了自傳。后來想想,其實這也是陳靜同志有意在鍛煉我們的寫作能力。
新本《十五貫》中很重要的一場“疑鼠”(又名“踏勘”),在傳統昆劇《十五貫》中是發生在侯三姑家的事,是黃源老提議把它改到了尤家,況鐘用扇子敲擊尤家肉鋪板壁的優美身段,就是化用了況鐘在侯三姑家發現墻壁上有鼠穴的表演,這段戲是鄭傳
鑑老師那段時間來杭州時幫著“先生”(傳瑛老師)一起“捏”出來的。如今,也成了全劇表演的重要看點之一。
新本《十五貫》1956年元旦在浙江勝利劇院正式演出,通俗的唱詞、明快的節奏、曲折的情節、生動的人物,精彩場次迭起的藝術效果和深刻的現實意義,使這出戲與現代觀眾之間產生了強烈的共鳴。票房反應由冷轉熱,在勝利劇院連演十八場還不能滿足觀眾要求,轉到杭州工人文化宮劇場演出兩場,接著又返回勝利劇院加演四場。據錢法成 錢法成(1932— ),筆名雙戈,浙江嵊縣崇仁鎮人,肄業于蕭山浙江湘湖師范。1950年1月參加工作,曾在蕭山縣團委和中共蕭山縣委干校任職。1953年初調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1955年2月調浙江省文化局,曾任浙江昆蘇劇團指導員,后任《浙江文化報》編委、《俱樂部》半月刊編委、局創作室專職編劇等職。1963年3月赴京參加文化部全國編劇講習班學習。1977年任省文化局創作室負責人兼《東海》月刊編委。1979年擔任浙江省文聯領導兼浙江省戲劇家協會負責人。1980年2月起任浙江省文化廳(局)副廳長,兼浙江省文聯副主席,1988年3月任廳長。1993年任省政協常委兼文化衛生體育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后任浙江省劇協名譽主席、省書法研究會會長、省詩詞與楹聯學會會長、文化部振興昆曲指導委員會委員等職。長期從事戲曲劇本創作。同志回憶,一個昆曲劇目當時竟能在杭州連演二十四場,是破天荒的事。
1956年初,省文化局安排我們團到上海的永安劇場去演出《長生殿》和新本《十五貫》。永安劇場在永安商場的六樓,商場電梯最高只能到五樓,剩下的那一層,道具、布景就得我們自己搬。有些布景太大,電梯間太小進不去,我們就得從一樓一直扛到六樓。一開始,看戲的觀眾并不多,后來慢慢地就多了起來。以當時的中宣部部長陸定一同志為代表的中央領導和華東局、上海市的領導魏文伯、陳丕顯等同志也來看了,他們對我們團的戲印象都很好,不僅決定在中蘇友誼館劇場為華東局及上海市、區以上干部做專場演出,還決定推薦我們去北京演出。這樣,上海的演出還未滿期,3月,全團就回杭休整、加工排練,準備進京。
1956年4月1日,浙江省文化局請示省政府后決定,批準民營公助的“國風昆蘇劇團”改為國營的“浙江昆蘇劇團”,4月5日,“先生”(傳瑛老師)被批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隨后,我們由省文化局副局長陳守川和市文化局文化科副科長伍岳帶隊進北京演出,主要帶的劇目是一臺新本《十五貫》、一臺《長生殿》和一臺昆、蘇折子戲。至今記憶猶新的是,衣箱上“浙江昆蘇劇團”的字樣,還是我們那幾天在硬紙板上剪出的宋體空心字,貼到每一個墨綠的衣箱側面,再用白漆刷上去的。
從“國風蘇灘社”到“國風蘇昆劇團”,再到“浙江昆蘇劇團”,“國風”的招牌沒有了,“昆”到了“蘇”的前面,光從名字的變化,就能看出朱國梁老師對昆劇從收留、包容到發揚的卓越貢獻和寬廣胸懷。事實上,人非草木,我們敬愛的國梁伯伯也曾因此有過夜不能寐的思想斗爭,但從大局考量,劇團國營化對全團來說是件好事,就像幾年前,周、王、包三位老師為了全團的整體利益,放棄優厚待遇不離開“國風”一樣,國梁伯伯這次也就毅然放棄了自己苦心經營十幾年的“國風”老字號。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0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