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本書所評析的現代小說包括三部份。外國部份多為西方近代具現代性的小說:中國部份為現當代作品;台灣部份則多為一九六零年代的「現代派小說」。本書作者圍繞名篇引導讀者由賞而品,條分縷析、精準評點,內中不乏深邃的識見。作者秉承現代批判精神,在文本解讀中,聚焦人性,洞察幽微;對人的生存狀態、異化和超越諸命題,深入演繹,揭示奧義;評述中展現了多維性、穿透力及前瞻思維。
作者簡介
序
讀者眼前的三冊書──《古典文學名篇鑒賞》、《現代小説名篇評析》、《文學精義》,乃個人過往講學的結集。自一九八零年代中葉至今三十載,本人先後在香港六間大專院校任教(專職或兼職),講授各種文學課程。此結集大多由講義編輯而成,外加散見於書刊的個人文學評論。
回望自己的大半生,主要是圍繞一椿事幹:教學。學而教,教而學,交集互動的多是一班師友學子。這大約是造物主的安排吧。若論自由選擇,執教生涯,也正是本人的第一志願。所幸的是數十年間,無論是在香港或內地,多得四方學子的一份真誠的信賴與支持。也許正是這一無形的內驅力,促使我幾經艱辛,推出此一專集。就個人而言,三書的問世,既是自身過往思維行跡的重新審視,也是長期以來孜孜求索的一種見證;而激發文學思考、傳承人文價值,正是本人始 終不渝的意願。相信透過此一機會,可拓開一方精神空間,讓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藉此切磋探討。吾願足矣。
將平日課堂的言説轉化為書冊,並非易事。既要精準闡釋,又要顧及整體。此中難免有所不足,甚或失誤,還望各方專家多所包涵。
專集的籌劃與整理,歷經兩年多的時間。由於本人長期為眼疾所困,諸多不便,幸蒙親友學子鼎力相助,使書籍出版成為可能。在此鄙人謹向協助本書出版的下列諸君,致誠摯之謝意:
李川生先生 陳佳榮先生 孫立川先生 馮笑芳小姐 陳宜預小姐
目次
外國現代小説
「永遠」的悖論──格‧格林《永遠佔有》評析 10
現代社會小小而大大的夢魘──阿‧莫拉維亞《中國盒子》評析 15
鬧劇緣於「色」盲──戴‧赫‧勞倫斯《請買票》評析 20
「人心鉅著」的罕見個案──喬‧維爾加《格拉米格納的情人》評析 25
情愛「異化」的傳奇──艾‧巴‧辛格《泰貝利與魔鬼》評析 29
現代人的扭曲與矯正──庫‧馮內古特《這次我演甚麼角色》評析 33
記住:陽光就是生命──博里斯‧維昂《回憶》評析 38
清輝溶化愚頑──居伊‧德‧莫泊桑《月色》評析 43
真假錯位無了期──莫泊桑《項鏈》與《珠寶》評析 48
「龍頭蛇身豹尾」的篇章──歐‧亨利《員警和讚美詩》與《帶傢具出租的房子》評析 55
鬼斧神工的魔女創造──谷崎潤一郎《刺青》評析 62
上帝留給人類的無解之謎──芥川龍之介《竹林中》評析 68
腐爛的詩與精神超越──海明威《乞力馬札羅的雪》評析 72
一圑荒誕:個體到世界──卡夫卡《飢餓的藝術家》評析 80
不安靈魂的魔幻展現──曼努埃爾‧羅哈斯《不安的靈魂》評析 86
生存競爭敗者的實錄──傑克‧倫敦《一塊牛排》評析 91
一個體殘氣昂男兒的悲歌──屠格涅夫《木木》評析 96
教化與造化同歸天然──納吉賓《冬天的橡樹》評析 100
悲欣交集的人生閘口──安‧普拉托諾夫《老三》評析 106
中國現代小説
晴轉陰:先覺者的頹唐營生──魯迅《在酒樓上》評析 114
一齣無可吿語的生存悲劇──魯迅《祝福》評析 122
「愛」的良方能解時代病乎?──冰心《超人》評析 127
新青年與舊禮教的告別之旅──馮沅君《旅行》評析 131
沖淡人生美村姑──廢名(馮文炳)《竹林的故事》評析 134
幽婉村姑的哭笑之旅──黎錦明《出閣》評析 138
鄉土小説中的心理分析──臺靜農《拜堂》評析 142
憨強漢與命運的博弈──沈從文《貴生》評析 146
原生態的敍説──沈從文《丈夫》評析 157
精神分析小説的嘗試──施蟄存《春陽》評析 161
新感覺派的文本策略──穆時英《黑牡丹》評析 167
人間孽障的寫真──羅淑《生人妻》評析 173
中國現代小説的奇葩──張愛玲《金鎖記》評析 181
心靈內蘊的詩化敍述──老舍《月牙兒》評析 191
漫畫筆勾勒的「二我圖」──張天翼《砥柱》評析 199
徘徊於契合與自戀之間的朦朧美──王安憶《錦繡谷之戀》評析 205
由兩性之纏鬥洞穿人性之幽微──王安憶《小城之戀》評析 209
由閹割情結造就的分裂人格──張賢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評析 214
性‧感覺‧原生態──莫言《金髮嬰兒》評析 219
性──生命力的勃發與挫敗──劉恒《伏義伏羲》評析 224
在白渦裏打轉的現代雙面人──劉恒《白渦》評析 229
彰無道之道──阿城《棋王》評析 232
永遠無法填補的「空間」──馮驥才《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評析 241
厚土上生靈的顫動──李鋭《厚土‧看山》評析 246
在「無主」與「主」之間──徐星《無主題變奏》評析 250
純美的歌吟──鐵凝《哦,香雪》評析 257
不可改變的和可改變的──劉西鴻《你不可改變我》評析 262
婚戀背後的兩性比併──余華《愛情故事》評析 267
心內心外的大噩夢──無名氏《契闊》評析 272
草甸榮枯──天道不可逆──宋學武《乾草》評析 277
奴性人格的新錯位──高曉聲《陳奐生上城》評析 281
真幻之間的全景式瘋狂──張辛欣《瘋狂的君子蘭》評析 288
「面子」文化:人格尊嚴何處尋──吳若增《臉皮招領啟事》評析 294
一代「知青」紅與黑的交響曲──喬瑜《孽障們的歌》評析 298
天良之隕的大省思──矯健《天良》評析 311
鬼魅世界的長卷展示──鄭萬隆《天網》評析 322
一「廢」道盡當今士林生態──賈平凹《廢都》評析 331
台灣現代小説
哀樂雜糅的懷舊詠嘆──白先勇《遊園驚夢》評析 342
西方現代主義照燭下的心靈夢魘──水晶《愛的凌遲》評析 347
複製生死情愛的「原我」圖像──七等生《我愛黑眼珠》評析 357
失魂果真是人類當下與未來的歸宿?──張曉風《潘渡娜》評析 368
變態人格的寫實與象徵──歐陽子《花瓶》評析 377
「人面」「鬼臉」相照映──王文興《黑衣》評析 384
身份尊嚴予取予奪──林海音《金鯉魚的百襇裙》評析 389
多視角透視下的自虐者的心路里程──蘇偉貞《陪他一段》評析 395
冬夜中濃濃淡淡的迷離與嘆喟──白先勇《冬夜》評析 403書摘/試閱
外國現代小説
記住:陽光就是生命──博里斯‧維昂《回憶》評析
當不自由的生命選擇了自由的死亡時,一抹陽光,又怎能夠消泯那濃重的黑暗呢?於是,毁滅降臨了,一切全都歸於黑暗。然而,在這之前,那稍縱即逝的一絲光點,竟然有那麼重,那麼富有質感,那麼永恒。這就是讀完法國小説家、劇作家、詩人博里斯‧維昂(Boris Vian)(1920-1959)的《回憶》後的觀感。
慢鏡頭下的飛墜和憶思
美國作家和文論家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曾説過:「一部小説按它最廣泛的定義是一種個人的、直接對生活的印象。」《回憶》正是這一意義上的小説。試看作者是如何記敍個人的、直接對生活的「印象」的:
一個被情所困的、自覺走投無路的「他」,由摩天大廈躍身而下,腦袋開花。這是何等的血腥和恐怖!不過,作家意不在渲染恐怖的自毀,而是向讀者透視死者在生命終結前的一場情思大檢閱。透過主人公瞬間的追憶,將其死前的種種心靈掙扎呈現出來。有趣的是,作家用了新巧的構思,重組主人公在短暫時辰裏的心理衝突。小説分兩節,各佔約一半篇幅。第一節寫「他」死前關於昔日情景的種種回憶(包括現下的一些聯想)。整個回憶過程可能是極其短暫的,但作家卻用了電影的慢鏡頭,配合「蒙太奇」去加以演繹,將心理行距拉長。更妙的是,借着假設的前提一跳樓,以飛墜過程中的所見所聞,帶出所憶所感。以虚擬的動作和行為每隔十層觀望窗內一次,而將往昔的生活情景和印記一一披露出來。此中,虚實相間,今昔互混,在打成一片的當兒,凸顯「他」主要的心理鬱結。第二節更是一幕純虛構的場景。敍述「他」被捲入第二十一層以下的某一房間裏,偶遇身着黃絲綢衫裙的女子。藉此寫出「他」在生命最後的瞬間的內心搏鬥,企圖從死亡深淵中掙脱出來,而終未成事。這是小説的高潮,也是主人公决定跳樓的轉捩點。「他」終於被死神召唤,為黑暗所吞沒。細讀兩節,第一節是主人公昔日生活重要印象的聚焦,顯示其選擇自我毀滅的內外成因;第二節則側重於眼前死生抉擇,是存在於主人公深層意識中的黑暗與光明的決戰。
第一節筆觸較多集中在顯示死者與外部世界的種種關聯上,憂樂交集,展現已消逝的生活的緊張狀態;而第二節則側重於「他」與現實生活的僵持狀態,思索死生、上帝等嚴肅問題,並逼出下一步的生命取向。表面的描寫是,「他」與黃衣女子的對話,其實也是主人公內心衝突的外化。換句話説,是借「對話」形式,折射深層的心理矛盾,然而,不管是第一節或第二節,均透露出「他」對現實生活的依戀和憐惜。「他」之所以最後選擇了死亡,是基於自身生命力過於脆弱,無以挽狂瀾於既倒,終於釀成悲劇。
飄忽、焦慮的情欲潛流
細讀第一節,當會發現,作家明顯地採用了意識流的手法去陳述,這一手法在作家筆下,運用得十分新穎、嫺熟。
小説將下墜的鏡頭分割成工整的幾部份。每隔十層,「他」向窗內一瞥,藉敞開的窗戶打開心扉。但是,在相對整齊的時空裏,卻躍動着主人公零碎斑駁卻又連續不斷的意象和感覺。這些過去與現在交纏的憶思,固然錯亂不堪,但內中卻顯示出強烈的潛意識的衝動,浮現着某種鬱結──情欲的渴望和焦躁,且始終圍繞着威妮這一對象展開。而其反面則是威妮的嚴父及其背後的社會勢力,那些阻礙破壞「他」與「她」結合的對立面,正反兩組影像交叉複疊,而各種喜樂憂懼的物事也穿插浮現。總共才七八段的敍述,幾乎涵蓋了主人公一生愛情的主要經歷和印記,寫出其生命困境的由來。這種極其簡約精妙的鋪排,令本篇出類拔萃。
其實,讀者不妨憑着想像,透過一個個不連貫的、割裂的生活細節,重構出主人公的另一類完整的生存形態。一邊廂是:和威妮相處的難忘時辰,尤其是初次會面的種種歡愉記憶,那來自情人青春胴體的性感誘力,那由肌膚接觸而生的本能的衝動,那些如同赤裸的白馬的愛欲渴求,伴和着初戀的保羅‧瓊斯酒的醇味,一次次震撼心弦;一邊廂是:那端坐在大班椅上的父輩的橫眉,那僵立在桃花心木辦公桌前的藍衣「員警」隨時準備破門而入,緝拿私通者。那香煙繚繞令人窒息的房間裏,充滿着陷阱和危機,甚至連無關的黑女人和舞會上看熱鬧的人們,都向他們投以無情的訕笑,對他們的感情生活,對他們的美好憧憬,構成了險惡的迫害。可見,扼殺愛情的陰影一幕一幕地展現。其實,悲劇命運一開始就注定了。當他們首次在長島會面時,那富有活力的黑眼睛小孩突然死亡,這正是一個徵兆。美、健康、和諧轉瞬夭折。可「他」還是頑強地周旋着,抗爭着。「他」躲進母親衣櫃,撕破連衣裙的一幕,不正是違逆家教、逃避制約的象徵嗎?
當「他」下墜到三十一層時,那一幕顯得特別緊張,也是第一節意識流陳述的一個高潮。白馬、美酒、兩個追蹤的傢伙、抓緊時間與威妮親熱、問婚論嫁碰了釘子、煙霧。員警、黑女人、開槍……兩軍對壘,憂喜撞擊。就這樣,生活將他逼入死角,投向絕境。相對於前面的較為平緩的陳述,這一段可謂白熱化的狀態。那追緝的「員警」可以解釋為內外道德規範、社會習尚,是某種「超我」的象徵。它是深藍色的、沉重的。而「他」的內心中,卻一直有着白色的夢幻,即如開始時那一片揚帆的白色,它既是肉欲的(猶如情人赤裸的胸臂),也是屬靈的,它召喚着人向上飛升,與雲彩合而為一。
然而,這個不聽話的、憧憧白色人生的小孩,到底太嫩太弱了,「他」終於由高處墜下,完成了不完整的生命之旅。
到此為止,讀者理應明白,在不連貫的、動盪不居的景象的拼合中,仍然可以尋覓到一條情節的主線--被周遭傳統力量逼入窮巷的生命意志,無時無刻不在追逐着活力與愛情。渴望着與另一個生命合一的「這一個」,在重重的困阻中掙扎着。小説藉着下墜時的一刻,再現了主人公心中的無意識潛流,看似誇張荒謬的鋪排,卻表現了人性的真實。這種「真實」正如法國意識流大師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所説的:「這是同時存在於我們周圍的那些感覺和記憶之間的一種關係」。而這也正是英國現代小説家文論家佛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所強調的「內在主觀真實」。
從死亡深谷中升發出的生命意識
這是一篇直書死亡的小説,卻絕非導人向死的作品。相反,通篇洋溢着對生的渴望(也是對愛的渴望),它透過人的「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佛洛伊德語)的兩極搏擊,反映出死亡的陰影對人類的威脅(死亡本身是一種存在),同時也彰顯出生存的價值和意義,儘管結尾叫人唏噓。
不錯,主人公初時想死,但透過回憶,「他」卻是想活了,雖然最後被死神所召。但在結局之前,在一片死亡暗影的籠罩下,處處能躍現出生的歡欣和企望。且不説第一節中所描述的,就算在第二節裏,「他」已叩響了死亡之門,但小説仍不斷透露出求生的資訊。而且正是在最後的關頭,「他」領略了「生命」的真諦。
這一節的安排,看似平凡,其實是不俗的。它不像第一節用的是意識流的陳述,但在整體上,仍然是一則「神話」。「他」與黃衣女郎的一席話,分明是無稽之談,完全是作家的神來之筆。
這一場接觸和對話,可以理解為主人公與外部世界(美好的事物)的再一次的交流,也是最後的握別。由黃衣女子想及童年故鄉的溫情,想及眼前的醇酒伊人和自己至死深愛的情侶,進而思及身外的上帝、宗教和身後的可能的遭遇……同時,也可以將這一場看成是主人公內心生死正反兩面的衝突。被死神控制住的「我」和渴求陽光的「我」的內在對話,也即「他」分製為兩半,一半是一直在叩動死亡之門的「他」,一半是時時欲掙脱死亡、迎向光明的「他」。正如英國詩人雪萊(P. B. Shelley)所説,人類「無論他真正的、最終的歸宿如何,在他心中永遠存在着一個精靈,與虛無、死亡為敵。這是一切生命、一切存在的特徵」(雪萊《愛與美的禮贊》)。
令人寬慰的是,「他」終於迸出了一句:「説到底,陽光就是生命。」這是對死生的徹悟,是生命意識的發現和昂揚。可惜的是,為時已晚。「他」與世界的一線聯繫已斷,黃衣女撒手離去,「他」不得不孤獨上路,此次,是真真正正的登上躍下。
其實,死生本是孿生兄弟,歡喜怨家。死亡又何嘗不是生存的一種解脱。既然無法為不自由的世界所容,選擇自由的死去,何嘗不是對生存的反諷和警醒。自由意志在作最後的選擇時(哪怕是選擇死亡一途),仍是有其價值在的。選擇與現世吿別,固然是殘忍之舉,但是這一回卻不再是注定被選擇的失敗者,而是主動選擇的實踐者。
留意最後一刻:「他想到兩條嬌嫩的手臂觸到他身上……他嘗到半合的嘴輕柔的擠壓……」那似曾相識的雙唇與早先的色香味俱佳的唇吻,不正是生命的最深層的動因和引力嗎?在那上面,「有一個光點」,接受着陽光的沐浴。
「他」永別了,「他」卻長久留在那「互為因果,相得益彰」的唇上,留在光點上。
(本文選自《心淵覓蹤──西方現代小説解讀》。香港:智匯,1999)
台灣現代小説
哀樂雜糅的懷舊詠嘆──白先勇《遊園驚夢》評析
白先勇(1937-),台灣當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説集《寂寞的十七歲》《台北人》《紐約客》,散文集《驀然回首》,長篇小説《孽子》等。
沒落貴婦的詠嘆調
《遊園驚夢》這篇作品着重寫藍田玉(錢夫人)的命運際遇,牽涉的時間(空間)包括現在(台北)及當年(南京、上海),即1960年代及1940年代。
作品除開頭和結尾外,整篇是寫「時」的,整篇都圍繞藍田玉,情節是單線發展,由進入竇家、晚宴到聽歌;但其中加插很多回憶,就變成了雙線。這些回憶,每次都由現實生活的細節所引發,然後有所回顧。
1、引發和回顧
藍田玉(錢夫人)的回憶並非憑空而來,而是一點點引發,再一步步深入。
全文都是回顧,將意識倒轉過來,在短暫的幾小時中,來作時光倒流。竇夫人是牽針引線的人,在過程中出現多個人和事來牽動藍的情緖:
a) 錢夫人看到竇夫人的現貌,引發她回憶當年主持桂枝香(竇夫人)生日宴會的情景。
b) 天辣椒(蔣碧月)的出現,引發她回憶當年南京得月台清唱的情景。
c) 由天辣椒一句話,引發她想起當年唱《遊園驚夢》及出嫁的情景。
d) 入席時讓座,她被安排當第二席主客,引發她想起當年身為錢將軍夫人主持宴客的風光。
e) 由竇夫人姐妹敬酒,引起她當年宴客飲花雕的回憶,特別是記起親妹月月紅和鄭彥青的往事。
f) 奏曲時,又引起她的綺想。
第五次和第六次與前不同,進入了個人的感情生活。
2、歡樂和悲涼
相隔二十多年的兩次宴會都極其豪華,氣氛熱鬧,表面都是很歡樂;但時移世易,物是人非,自始至終透露出一絲絲悲涼,還帶有苦澀、無奈、尷尬。整篇以樂景來襯托悲情(像《紅樓夢》的寫法)。
整篇小説並無強烈的感情流露,只在末部有少許。錢夫人由舉足輕重的中心人物變為無足輕重的配角。她是落伍者,無論在戲曲舞台或人生舞台都一樣。她坐計程車而來,自信心亦喪失了。儘管人人表面客氣,但實際上對她的招待,位置已變了,跟當年已大不相同。最明顯的是賴夫人對她的態度很冷落,也很倨傲,因為賴夫人當年並無與她交往。
3、多重意義的滄桑之感
中國文學作品多寫滄桑變幻,本篇表面也是如此,但在表達人世滄桑之中,帶有較多含義。
就錢夫人來説,她的遭遇帶有個人特殊性,個人命運描寫很多。她當年是將軍夫人,明媒正娶;將軍死後,地位變了,她也變成離群索居的寡婦,一個過氣的紅伶。藍田玉是一個不能與時並進的沒落權貴,由過去的風光變為黯淡無光的人物,正代表了一些國民黨人的際遇。在她身上,也可看到社會的變遷。1960年代台灣亦處於轉型期,一些新生的代表人物崛起,過去的政治人物有些亦成為官場中的中堅分子,如竇夫人、賴夫人。這篇小説粗略接觸到台灣在這轉型期的變化。作者的重點可能並不在此,但在文中各人身上,亦能反映大陸人遷台後的情意結一懷舊和失落。
作者表現的滄桑感並非單指個人,亦有集體的,如官僚集團的落伍者,也有代表群體。作者透過藍田玉所抒發的滄桑感,既代表她個人,也代表某一階層和群體。
4、人生與戲劇的交織
一個唱《遊園驚夢》的名角表現了人生和戲劇舞台的變幻,主角和配角都在變,作者自然地利用崑曲來表達。
半老徐娘的夢幻曲
這篇小説觸及了主人翁身內(深層意識)的變化,從她的心靈深處,又展示了她的痛苦,特別是文章後部寫她的白日夢。心理學家謂夢有兩種:英雄形、色情形。例如,俄作家托爾斯泰小時候被關在地窖中,非常氣憤,發了一場白日夢,想像如何報復,這是英雄夢幻;另一種是在性、情方面得不到滿足,就作了色情白日夢,如1930年代,施蟄存的作品《春陽》。
錢夫人第五次引發回憶,直接原因是她喝了花雕,酒性模糊了理性,分不清今昔,好像把自己多年以前的事又重新經歷了一次,想起親妹月月紅和鄭彥青敬酒的事。間接原因是晚宴中的種種刺激,還有程參謀的引發,程和鄭二人都有潔白的牙齒,裝束、外表特徵、身份相似。再次是幾支曲子的引發。
過程則是夢幻與現實交疊。前面一段就是寫宴會上鄭彥青呼喊她夫人,月月紅也勸酒,她有點怪他們;還有瞎子師娘的話,她一再呼喊冤孽;加上還有別人的勸酒。中間加插了鄭彥青躍馬的圖景及中山陵兩人相處、錢將軍哀鳴的外景。
火熱太陽象徵情欲的狂熱。在現場,程參謀是鄭彥青的象徵,蔣碧月有點像月月紅,也可能是藍本人。她把兩張臉疊在一起,其實代表當年的我、鄭、月這三角。為甚麼出現鄭跑馬的英姿?根據佛洛伊德學説,凡是韻律活動與性都有關。整段白日夢都展示過去的一段情,其中片斷也可在夢中出現。
錢夫人的歡樂與痛苦糾纏在一起。歡樂不能延續下去,她不停説冤孽,這段是孽緣,她內心痛苦,反覆掙扎。她感到內疚,像瞎子師娘説她生錯一根骨頭。「年青人那會有良心呢?」表現她對死去丈夫痛苦的記憶。
她最後説一生只活過這一次,內心很矛盾,回憶與內疚糾纏一起。錢將軍對她很好,在道德上她不該有婚外情,但她畢竟年輕,文中亦表達了她有很多難言之處。
蔣碧月與月月紅兩人都搶奪過親姐姐的男人,都「專揀自己的姐姐往腳下踹」。錢夫人的回憶中,有鄭就有月,妒忌隱約其中。她對妹子喊冤孽,兩張臉又貼合在一起,她説「完了」,可理解二人的情結束,也可理解為妹子的介入,奪去了她的情人,暗示她這段情被妹子月月紅破壞了。文中也兩次寫竇夫人與親妹子,竇夫人説「親妹子」,從這些暗示當年這段情也因妹子而破壞。最後她説「完了」,喉嚨也「啞了」,這可能是花雕引致,也可能是瘖啞。
總的來説,這場白日夢很短暫,卻很強烈,説明過去的歷史創傷很強烈,既展示心靈痛苦,亦反映過去的痛苦。今天的她老大了,這種內心痛苦遠比外在痛苦強烈,升遷浮沉是身外的,無非是失去將軍夫人之位,但身內變化失去的是情人。
整篇小説可看成繁華夢破,因為這是個體生命的沒落。
整篇小説是現實──回憶(意識)──夢幻(無意識)。
傳統和現代技法的糅合
寫現實和回憶是傳統寫法,寫夢幻是現代派寫法,其中出現了很多意識流的手法。本文既像《紅樓夢》的寫法,它又如何表現意識流?
就情節安排而言,前後呼應,針線細密,鋪墊、暗示、伏筆的工夫做得很足,如落筆於酒、白牙齒。
文中只有紅、白、黑。白佔很大部份,如白路、白被子、白樺樹、樹皮剝開露出白肉,都帶有象徵肉體的表示;紅代表情欲;黑是對比白,像鄭白牙的黑眼睛,錢白髮的黑眼睛,兩個人象徵了生死與情欲的對比。
本篇以典故影射,《遊園驚夢》和《貴妃醉酒》兩齣古典名劇都被引用。
文中還以幾組影像交疊:月與鄭;鄭與藍;藍與當年的錢;蔣與現在的程。通過多重比照,去揭示人物深層的意思,寫得相當好。
在時空倒錯方面總體來説,也是中國式的,雖然鄭、程二人有點交代不清,但比西方意識流清楚多了。
不足之處,一是本文結局高潮後有點平淡,二是作者比較感性,不加道德評價,對主人公有點同情。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無庫存之港版書籍,將需向海外調貨,平均作業時間約3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縮短等待時間,建議您將港書與一般繁體書籍分開下單,以獲得最快的取貨速度。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