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西班牙內戰(簡體書)
滿額折

西班牙內戰(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8 元
定價
:NT$ 288 元
優惠價
8725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7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西班牙內戰爆發於20世紀30年代,彼時歐洲局勢風雲變幻,隨後發生的一系列事件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本書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展現了當時這場歐洲最重要的戰爭的原貌,描述了內戰錯綜複雜的緣起,西班牙共和國的崩潰,以及西歐歷史上唯一一場工人革命的爆發過程。斯坦利·佩恩不僅解釋了西班牙革命的特點、環環相扣的共和派政策,也深入檢視了佛朗哥反革命獨裁統治的形成。佩恩著力闡述這場戰爭的多重意義和人們對它的理解,探討了它在當時和之後很長時間裏引發強烈反應的原因。本書也從軍事史的角度分析了戰爭本身及其在軍事發展史中的地位,解釋了民主國家的不干涉政策,以及德國、義大利和蘇聯干涉行動的作用,總結了內戰對歐洲事務的影響,並從比較學的視角將其置入20世紀革命內戰的畫卷之中。

作者簡介

[美]斯坦利·佩恩,西班牙現代史、法西斯研究權威學者,曾在哥倫比亞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威斯康星大學等多所大學執教。他是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西班牙皇家歷史學院馬德里分院院士,曾于2005年獲得美國斯拉夫研究促進協會的馬歇爾舒爾曼圖書獎(Marshall Shulman Book Award),2009年獲得西班牙政府頒發的天主教伊莎貝拉大十字勳章。自1999年起,他擔任《當代史》(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的聯合主編。佩恩教授已有20餘本著作和150篇文章問世,最近的出版的著作包括《西班牙共和國的崩潰,1933—1936:內戰的緣起》(The Collapse of the Spanish Republic, 1933-1936: Origins of the Civil War)、《佛朗哥和希特勒:西班牙、德國和第二次世界大戰》(Franco and Hitler: Spain, Germany, and World War II)、《西班牙:獨特的歷史》(Spain: A unique History)、《歐洲內戰,1905—1949》(Civil War in Europe, 1905-1949)等。

名人/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

1、關於西班牙歷史首屈一指的著作。附贈超酷海報。畢卡索、奧威爾、加繆、海明威、聶魯達、卡帕共同參與的戰爭,法西斯主義與共產主義的直接交鋒,認識現代歐洲必須瞭解的重大事件。

2、西班牙現代化過程中最具破壞力的事件,之後西班牙陷入數十年的專制統治,對西班牙現在的政治結構和文化都有重大影響。

3、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奏,也是武器和戰法的實驗場,首次出現飛機對坦克的轟炸和第一次對不設防城市的大規模轟炸。

4、國際縱隊引起極大關注,極具浪漫色彩。小說家海明威、英國社會評論家、記者喬治·奧威爾、戰地攝影記者羅伯特·卡帕等人均對西班牙內戰做了詳細的報導和研究。

5、20世紀歐洲“革命與反革命”的典型案例,直接改變了此後歐洲社會、政治的走向。

6、作者斯坦利•佩恩是研究西班牙現代史和法西斯主義的權威專家,以精煉的語言和客觀的分析,驅散理想主義迷霧,呈現西班牙內戰的真實、殘酷和複雜。本書被譽為關於此論題最好、最新、最全面的綜述。

7、今年西班牙內戰爆發80周年,頗具傳播和紀念價值。

 

【評論】

佩恩憑藉他的學識和對西班牙歷史的研究,對西班牙內戰的緣起、政治和軍事發展、以及結果做出了清晰的(而非僅僅是學術性的)描述。他對20世紀的歐洲歷史了然於胸,這使得他可以將其置於比較學的視角之下。這本重要而客觀的作品將引發有趣的辯論。

——胡安·林茨(Juan J. Linz,耶魯大學教授)

這是一本極富洞察力的書,有著格外凝練的分析力。佩恩用豐富的知識為西班牙內戰史書寫了最新、最全面的一筆。他將西班牙內戰置於從法國大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歐洲革命和反革命衝突的背景之中。此外,他簡潔而巧妙地將這場戰爭融入了西班牙悠久的歷史。這本書是目前關於此論題最好的綜述。

——邁克爾·塞德曼(Michael Seidman,北卡羅萊納大學教授)

斯坦利•佩恩能寫出關於西班牙近現代史的最成熟的非本土作品,這似乎是天意。在他研究生涯的第六個十年裏,斯坦利•佩恩已獲得了非凡的智慧。沒有哪個還在世的歷史學家能如他的思維那麼開闊、下筆那麼中肯。鮮有人能用如此冷靜、客觀的眼光審視這片在20世紀飽經痛苦、傷痕累累的土地。他思考、解釋的標準是高屋建瓴、發人深省的。本書既重視近期的研究成果,又沒有忽視汗牛充棟的早期學術成就。它將成為這個無盡的、複雜的、極其重要的研究領域中不可或缺的指南。

——羅布·斯特拉德林(Rob Stradling,加迪夫大學教授)

 

導論 20世紀的歐洲內戰

 

西班牙內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10 年間歐洲最重要的政治、軍事鬥爭,它不僅分化了西班牙,也在全歐洲和美國引起了強烈反響。這場戰爭被人們賦予各種定義。左翼人士和許多自由主義者將它描述成“法西斯主義對抗民主主義”“人民對抗寡頭”(或者“人民對抗軍隊”)“革命對抗反革命”,甚至是“未來對抗過去”。不同時期的右翼人士和保守派則稱其為“基督徒對抗無神論者”“西方文明對抗共產主義”“西班牙對抗反西班牙”“律法與秩序對抗顛覆破壞”的鬥爭。上述種種標籤截然相反,但並非總是互不相容。西班牙內戰極其複雜且矛盾重重,因而這些標籤固然不盡準確,卻多多少少反映了部分真相。

戰爭雖肇始於西班牙的內部問題,但一俟歐洲三大獨裁政權開始有限度干預,很多人便將其視為外部勢力操縱下的國際衝突。在其他國家,由於不少人認為戰爭的結果會潛在地改變西歐力量平衡,他們的態度有時便更多地取決於對介入國的看法,而非西班牙衝突本身。

在此,我們必須牢記一點,即西班牙內戰的爆發恰逢一系列歐洲國家內戰之際,也就是1918 1949 年間。就此而言,西班牙戰爭顯得相當獨特,因為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發生在西歐的唯一一場內戰。

1914 1945 年的30 年是全球戰爭時期,是有史以來最具破壞性的時期,在衝突的發源地歐洲,這30 年也是政治矛盾最尖銳的時期。政治矛盾不僅在俄國、芬蘭、拉脫維亞、西班牙、匈牙利、南斯拉夫、希臘和波蘭引發了國內戰爭,也波及德國,引起國內暴動,同時使得其他國家處於內戰衝突的邊緣。所有這一切都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何最大規模的國際戰爭與最激烈的國內衝突會在時間上彼此重疊?

這場戰爭的部分主要誘因顯而易見,即帝國競賽和民族主義間的衝突、軍國主義、封閉的經濟競爭、現代化工業技術的廣泛應用、現代化的大規模民眾運動、各種宣傳體系,以及激進的新觀念。戰爭通常會刺激國家之間的緊張氣氛,而其他影響也會加劇國內衝突。20 世紀初是工業、經濟和技術快速變革的時期,也是社會和文化的轉型期。傳統的社會和文化模式遭遇了被某些歷史學家稱為“經典現代性”的空前挑戰,既產生出特有的問題和機遇,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混亂。由新技術引發的日常生活轉型伴隨著新的政治、社會思潮的湧現,在某些情況下進而演變成民眾運動。在此形勢下,先前的自由主義反倒成了保守主義,受到無政府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激進民族主義,以及隨後而來的法西斯主義的挑戰。事實上,那段時期幾乎催生了所有新思潮。

迅猛的轉型也伴隨著民眾期望的快速崛起,而這反過來進一步強化了變革,甚至是革命的需求。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10 年間,歐洲及周邊地區的社會、政治反抗迭起,首先是1905 年的第一次俄國革命,繼之以1906 年的伊朗革命、1907 年的羅馬尼亞農民大起義、1908 年的土耳其青年起義、1909 年希臘軍事政變、1910 年葡萄牙君主制倒臺和墨西哥革命、1911 年中國辛亥革命。

一戰”期間,對立矛盾由歐洲周邊國家向歐洲核心地區轉移,從而加劇了歐洲各國在政治和社會層面的緊張關係。1917 年,推翻俄國沙皇政權的不是革命運動,而是戰爭。而次年戰爭結束之際,類似的境況也在威脅著東歐和中歐地區。1919 年是全球範圍內國內衝突最尖銳的一年。

1918 年,芬蘭和俄國爆發內戰。與傳統形式的內戰不同,此次爭奪權力的鬥爭雙方並不具有相似的目標和價值觀,這是一種新的、類似於18 世紀90 年代和1871 年法國發生的革命戰爭。在新形式的內戰中,革命派與反革命派截然對立,他們的目標不僅僅局限於政治層面,而是涵蓋了整個社會、經濟、文化,甚至宗教領域,體現了兩種完全對立的生活方式和文明。這種文明的衝突所帶來的苦難與暴力是前所未有的,遠遠超出了戰場的範圍。俄國內戰中的紅色勢力和反革命力量的訴求不單是擊敗對方,更要從某種程度上徹底剷除對方,將對立者的肉體連同政治主張一併消滅。儘管雙方代表了不同的宗教或思想原則,在對待絕對正義與邪惡的態度上卻是一致的,即不僅僅要擊敗,還要徹底滅絕。於是,衝突的結果便造成了沙俄帝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政治暴力。國內暴力衝突也同樣出現

在中歐和南歐。有些歷史學家將1918 年到1923 年間發生在德國的起義稱為“德國內戰”,不過事實上,那場起義並沒有完全演變為戰爭。然而,經歷了三個月共產黨統治的匈牙利和三年國內紛爭的義大利卻落入了一種激進且暴力的新式獨裁—法西斯主義。

歐洲的內部局勢僅在20 世紀20 年代中期稍稍穩定,隨後便不得不面對1930 年大蕭條所引發的新動盪。數百萬人轉而向共產主義或各種類型的法西斯主義尋求出路,不過當時共產主義並未能成功地由蘇聯傳播開來。相反,半數歐洲國家落入民族主義獨裁統治,其中最為強大和激進的希特勒納粹政權很快便挑起了另一場大規模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暴力手段之運用在軍事和政治層面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不少國家內部爆發出尖銳矛盾。南斯拉夫和希臘經歷了全面、長久的革命內戰,而蘇維埃式共產主義在波蘭的實施則引發了局部內戰,類似的情況亦出現在前波羅的海國家、烏克蘭和白俄羅斯。

直到1945 年之後,伴隨著民主制度最終獲勝,西歐大部分國家的政局相對穩定,與此同時,共產黨正掌控東歐,這一階段的大規模衝突方才進入尾聲。然而,此前30 年間,歐洲國家的內部鬥爭之劇烈,在現代社會中是絕無僅有的。

在此背景之下,西班牙內戰便不再單單是個特例,而可以視作20 世紀30 年代西歐爆發的唯一一場大規模國內衝突。它既折射出其他衝突中包含的所有矛盾、仇恨和意識形態,又融入了自身的特點,呈現出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的西班牙,乃至—就某種意義而言—整個歐洲的特質。

目次

術語表

序言

導論:二十世紀的歐洲內戰

第一章 西班牙的現代化與衝突

第二章 從革命暴動到人民陣線

第三章 民主的崩壞

第四章 7月18日的軍事叛亂

第五章 馬德里戰役——第一個轉捩點

第六章 革命

第七章 恐怖

第八章 宗教戰爭

第九章 佛朗哥的反革命行動

第十章 國外干涉和不干涉政策

第十一章 1936-1939年的蘇聯對西政策

第十二章 政治宣傳與文化之戰

第十三章 第二次反革命?共和區的權力鬥爭

第十四章 1937-1938,決定性的北部戰役

第十五章 海戰與空戰

第十六章 內戰中的內戰

第十七章 內戰面面觀

結論:代價與後果——漫長的獨裁統治

大事年表

參考書目

書摘/試閱

導論

 

20世紀的歐洲內戰

 

西班牙內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10 年間歐洲最重要的政治、軍事鬥爭,它不僅分化了西班牙,也在全歐洲和美國引起了強烈反響。這場戰爭被人們賦予各種定義。左翼人士和許多自由主義者將它描述成“法西斯主義對抗民主主義”“人民對抗寡頭”(或者“人民對抗軍隊”)“革命對抗反革命”,甚至是“未來對抗過去”。不同時期的右翼人士和保守派則稱其為“基督徒對抗無神論者”“西方文明對抗共產主義”“西班牙對抗反西班牙”“律法與秩序對抗顛覆破壞”的鬥爭。上述種種標籤截然相反,但並非總是互不相容。西班牙內戰極其複雜且矛盾重重,因而這些標籤固然不盡準確,卻多多少少反映了部分真相。戰爭雖肇始於西班牙的內部問題,但一俟歐洲三大獨裁政權開始有限度干預,很多人便將其視為外部勢力操縱下的國際衝突。在其他國家,由於不少人認為戰爭的結果會潛在地改變西歐力量平衡,他們的態度有時便更多地取決於對介入國的看法,而非西班牙衝突本身。在此,我們必須牢記一點,即西班牙內戰的爆發恰逢一系列歐洲國家內戰之際,也就是1918 到1949 年間。就此而言,西班牙戰爭顯得相當獨特,因為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發生在西歐的唯一一場內戰。從1914 到1945 年的30 年是全球戰爭時期,是有史以來最具破壞性的時期,在衝突的發源地歐洲,這30 年也是政治矛盾最尖銳的時期。政治矛盾不僅在俄國、芬蘭、拉脫維亞、西班牙、匈牙利、南斯拉夫、希臘和波蘭引發了國內戰爭,也波及德國,引起國內暴動,同時使得其他國家處於內戰衝突的邊緣。所有這一切都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何最大規模的國際戰爭與最激烈的國內衝突會在時間上彼此重疊?這場戰爭的部分主要誘因顯而易見,即帝國競賽和民族主義間的衝突、軍國主義、封閉的經濟競爭、現代化工業技術的廣泛應用、現代化的大規模民眾運動、各種宣傳體系,以及激進的新觀念。戰爭通常會刺激國家之間的緊張氣氛,而其他影響也會加劇國內衝突。20 世紀初是工業、經濟和技術快速變革的時期,也是社會和文化的轉型期。傳統的社會和文化模式遭遇了被某些歷史學家稱為“經典現代性”的空前挑戰,既產生出特有的問題和機遇,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混亂。由新技術引發的日常生活轉型伴隨著新的政治、社會思潮的湧現,在某些情況下進而演變成民眾運動。在此形勢下,先前的自由主義反倒成了保守主義,受到無政府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激進民族主義,以及隨後而來的法西斯主義的挑戰。事實上,那段時期幾乎催生了所有新思潮。迅猛的轉型也伴隨著民眾期望的快速崛起,而這反過來進一步強化了變革,甚至是革命的需求。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10 年間,歐洲及周邊地區的社會、政治反抗迭起,首先是1905 年的第一次俄國革命,繼之以1906 年的伊朗革命、1907 年的羅馬尼亞農民大起義、1908 年的土耳其青年起義、1909 年希臘軍事政變、1910 年葡萄牙君主制倒臺和墨西哥革命、1911 年中國辛亥革命。 “一戰”期間,對立矛盾由歐洲周邊國家向歐洲核心地區轉移,從而加劇了歐洲各國在政治和社會層面的緊張關係。1917 年,推翻俄國沙皇政權的不是革命運動,而是戰爭。而次年戰爭結束之際,類似的境況也在威脅著東歐和中歐地區。1919 年是全球範圍內國內衝突最尖銳的一年。 1918 年,芬蘭和俄國爆發內戰。與傳統形式的內戰不同,此次爭奪權力的鬥爭雙方並不具有相似的目標和價值觀,這是一種新的、類似於18 世紀90 年代和1871 年法國發生的革命戰爭。在新形式的內戰中,革命派與反革命派截然對立,他們的目標不僅僅局限於政治層面,而是涵蓋了整個社會、經濟、文化,甚至宗教領域,體現了兩種完全對立的生活方式和文明。這種文明的衝突所帶來的苦難與暴力是前所未有的,遠遠超出了戰場的範圍。俄國內戰中的紅色勢力和反革命力量的訴求不單是擊敗對方,更要從某種程度上徹底剷除對方,將對立者的肉體連同政治主張一併消滅。儘管雙方代表了不同的宗教或思想原則,在對待絕對正義與邪惡的態度上卻是一致的,即不僅僅要擊敗,還要徹底滅絕。於是,衝突的結果便造成了沙俄帝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政治暴力。國內暴力衝突也同樣出現在中歐和南歐。有些歷史學家將1918 年到1923 年間發生在德國的起義稱為“德國內戰”,不過事實上,那場起義並沒有完全演變為戰爭。然而,經歷了三個月共產黨統治的匈牙利和三年國內紛爭的義大利卻落入了一種激進且暴力的新式獨裁—法西斯主義。歐洲的內部局勢僅在20 世紀20 年代中期稍稍穩定,隨後便不得不面對1930 年大蕭條所引發的新動盪。數百萬人轉而向共產主義或各種類型的法西斯主義尋求出路,不過當時共產主義並未能成功地由蘇聯傳播開來。相反,半數歐洲國家落入民族主義獨裁統治,其中最為強大和激進的希特勒納粹政權很快便挑起了另一場大規模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暴力手段之運用在軍事和政治層面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不少國家內部爆發出尖銳矛盾。南斯拉夫和希臘經歷了全面、長久的革命內戰,而蘇維埃式共產主義在波蘭的實施則引發了局部內戰,類似的情況亦出現在前波羅的海國家、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直到1945 年之後,伴隨著民主制度最終獲勝,西歐大部分國家的政局相對穩定,與此同時,共產黨正掌控東歐,這一階段的大規模衝突方才進入尾聲。然而,此前30 年間,歐洲國家的內部鬥爭之劇烈,在現代社會中是絕無僅有的。在此背景之下,西班牙內戰便不再單單是個特例,而可以視作20 世紀30 年代西歐爆發的唯一一場大規模國內衝突。它既折射出其他衝突中包含的所有矛盾、仇恨和意識形態,又融入了自身的特點,呈現出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的西班牙,乃至—就某種意義而言—整個歐洲的特質。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5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