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東君在中國當代作家系譜裡誼屬七○後創作者,作品開始發表迄今約有十六年,本書乃是作者「從各個時期,擷取了幾篇代表性作品」所輯,大抵以東甌為小說場景,寫溫州一帶的歷史掌故或當代人物。
初讀東君作品,必然驚詫於其廣博的涉獵與借鑒,他的小說形式、風度不拘一格,既有沈從文《邊城》色彩,又略有幾分錢鍾書《圍城》的影子。同時也展現了帶有野史、民間文獻的風格之作,也有鄉野傳奇的況味,收尾尤興難以言宣的神祕感。更令人驚豔的,作者還將對古典文學與宗教的熱愛,融入其筆下創作。書中既有中國式的古典意蘊,但亦非脫離現實的仿古之作。
託形於古,實寫今世,古雅、散淡的氣質裡,存在著日常的恐怖感與諷諭的聲調,這是小說裡頑固的低音、壓抑的和聲,是蓄勢待發的張力,也正是東君找到的、屬於自己真實的聲音。
——石曉楓(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目錄】
序 古雅之聲與諷諭之調——讀東君《聽洪素手彈琴》 石曉楓
聽洪素手彈琴
某年某月某先生
范老師,還帶我們去看火車嗎?
蘇靜安教授晚年談話錄
夜宴雜談
如果下雨天你騎馬去拜客
黑白業
異人小傳
長生
風月談
拳師之死
後記
附錄 東君小說創作年表
內文試閱
古雅之聲與諷諭之調──讀東君《聽洪素手彈琴》
石曉楓(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東君(鄭曉泉)在中國當代作家系譜裡誼屬七○後創作者,作品開始發表迄今約有十六年,著有小說集《恍兮惚兮》、《東甌小史》,以及長篇小說《樹巢》、《浮世三記》等。此次正體字版《聽洪素手彈琴》,乃是作者「從各個時期,擷取了幾篇代表性作品」(見本書後記)所輯,大抵以東甌為小說場景,寫溫州一帶的歷史掌故或當代人物。
初讀東君作品,必然驚詫於其廣博的涉獵與借鑒,他的小說形式、風度不拘一格,例如選集裡的〈長生〉便頗有沈從文《邊城》色彩,只是多了些時代、現實的滄桑感;〈夜宴雜談〉則座中知識分子之言談笑貌,略有幾分錢鍾書《圍城》的影子。然而,東君同時也展現了帶有野史、民間文獻的風格之作,〈如果下雨天你騎馬去拜客〉便是民俗氣質濃厚的小說,〈拳師之死〉也有鄉野傳奇的況味,收尾尤興難以言宣的神祕感。更令人驚豔的,則是他還將對古典文學與宗教的熱愛,融入其筆下創作,〈黑白業〉寫竹清寺的和尚子洗耳,當中扮演「智慧老者」角色的掛單和尚,言語每多機鋒;而〈風月談〉裡陰錯陽差的連番際遇,分明仿「才子佳人」小說,唯落難書生白大生並未得遇痴情之妓女,素女一朝得道,便匆匆拂袖進宮。這類小說帶點古典豔情風味,但東君還有更多類近六朝志怪、明清筆記體的小說,〈某年某月某先生〉、〈異人小傳〉是箇中佳作,那些隔牆無人卻有聲的囈語、左右手彼此水火不容的奇事,乃至於刀鞘在靜夜發出淒厲哭聲的怪譚,其用字之省淨與意旨之蘊藉,很難不讓人聯想及《搜神記》、《子不語》、《閱微草堂筆記》之類的文言小說。
奇妙的是,在東君筆下,深山古剎、荒郊野村裡行居的人物,也能融入現代生活:小和尚自在掏出名片,往來間有黑道、有安利直銷員;行止出塵不問世事的古琴演奏者,也在博客上化名「素衣白領」、「東甌拙手」,彼此論樂交流,可見小說固然有中國式的古典意蘊,但亦非脫離現實的仿古之作。尤有甚者,在看似典雅的文字裡,東君行文間其實諷意頗濃,例如〈拳師之死〉一文屎尿、便盆盡出;〈聽洪素手彈琴〉裡的唐書記,出恭而得野譜、終逝於便祕之疾,凡此諷刺似雅實俗之輩者,其筆端鋒利,絲毫不留餘地。再如〈風月談〉裡對讀書人自命清高的種種偽道德之舉、〈黑白業〉裡對於僧眾世俗化行止的描述等,行文間亦有微諷,初讀每有被螫傷的痛感,繼而始能莞爾以對。
東君自言「每隔四五年,我的小說總會有些許變化」,選集中大約二○一○年前後的作品,在前述的嘲諷筆調之外,似乎更多了些誠懇的自省與世故的喟嘆,〈蘇靜安教授晚年談話錄〉寫蘇教授出門散步是倒著行走,因為「前面就是死亡,我只好背過來看我的前半生」,「回看前半生」同時也是敘事兼旁觀者「我」的困惑,此篇小說寫一幫學究生活的虛假無趣,其實也在映照自我的無聊與迷茫,「我是誰」的提問頗有現代主義色彩。在此階段中,東君更著力者,還在於形式上的創新,〈蘇靜安教授晚年談話錄〉(二○一○)一文以類回憶錄手法出之;〈聽洪素手彈琴〉(二○一一)結構則採用「A面」、「B面」如古琴般磁帶的設計,以區別今昔;〈范老師,還帶我們去看火車嗎?〉(二○一一)採春、夏、秋、冬的分節方式,演繹一樁懸疑情殺事件及人內在情欲的湧動;〈異人小傳〉(二○一四)各小節則有閒說野事的況味,顯然仿筆記小說體。
行至二○一五年前後所選之作,則更展現了明朗的現實性,〈長生〉(二○一五)從鬥地主、分田,胡醒石因而遭殃,寫到文革來了,瘋者瘋、下放者下放,再到文革結束後,諸般人事的變與不變,全由長生之口述帶出。〈如果下雨天你騎馬去拜客〉(二○一五)裡,寂然深山被海歸子弟加以開發的過程,雖寫得雲裡霧裡,卻無不指涉當代社會現狀。其實早在前此的〈異人小傳〉中,「吃石頭的人」便將場景置於一九五八飢荒之年,針砭當世之意明確;「番僧」則藉鄉計生委主任之口,講述東甌人口繁衍由來,看似故做正經卻諷意猶存;更有「老木匠鄭祥福」一節,直指文革期間對黑五類、搞破鞋者的懲治,看似淡筆神異,實則亦有控訴意味。
從發表創作迄今十餘年,東君自謂各時期的創作「屢變者體貌,不變者精神。這『精神』具體何指,我也說不上。只是覺得,它跟我的心性應該是對應的」(見本書後記)。明眼讀者披覽其作品,當能立即感受此精神為何、心性為何,乃是古典浸淫下所散發出的淡雅氣質。東君善用清冷而悠遠的筆調敘事,〈長生〉小說裡,主角一輩子行船於小鎮長河,「人與船,分享著流水的寂寞。」(頁二四三)他看盡世事,但繁華落盡皆不沾身,自有種與世無爭的淡然,其實「長生」的名字自有隱喻:唯在散漫中消受生活、深體自然之道,方得長生。大抵東君多以從容的敘事筆調、緩慢的文字節奏,經營出相對沖淡高遠的意境,其作品皆有思古之幽情,〈異人小傳〉甚至連各節篇名,亦頗有散淡之風。
而作為本書題名的〈聽洪素手彈琴〉一文,則尤是東君甚受文壇矚目之作。音最難摹,尤以古琴「難學易忘不中聽」,但東君狀摹洪素手聽聞父將不久於人世時的撫琴之聲曰:
她撫琴時,臉上竟沒有一絲悲色。在她手中,琴就像是冬日的暖具,讓冰
涼的雙手一點點溫熱起來。手指間攏著的一團暖氣,久久不散,那裡面似
藏著一種被人們稱為親情的東西。(頁十七)
再寫徐三白與洪素手多年重逢後,得知其丈夫墜樓失事,久未碰琴的洪素手彈了一曲〈憶故人〉,「彈著彈著,似乎就來感覺了……她的手上有一層淚光似的柔和的東西,竟至透明了。」(頁三十五)以觸覺、視覺摹寫抽象的聲音,這是由徐三白觀點進行的陳述。洪素手畢生知音者幾希,唯三白、小瞿(後為洪之丈夫)三兩人,她以琴聲寄託深情,難以容忍金錢的利誘與俗輩之差遣,小說展示了素手拂琴的困境,這是藝術創作者難容於當世的艱難處境,也是東君在競奇逐速的社會氛圍裡,對於自我風格的永恆堅持。
文字散淡放逸、意蘊餘味無窮,東君樂於「與古為徒」,此亦為其最典型的創作路數,然而我想提醒讀者的是,在淡遠出塵的意境裡,東君文字更不易為人所覺察之處,還在於一種日常的恐怖感。〈拳師之死〉中,最終與拳師妻通姦的小胳膊男人「拔出了一個人形的何首烏塊根。它咧開嘴,似乎有話要說」(頁二九五),這鄉野奇譚式的結局恐怖之處,並非影影綽綽存在的神怪魅影,而在於「似乎有話要說」裡暗示的人性黑暗面。〈風月談〉、〈如果下雨天你騎馬去拜客〉等篇中的恐怖感,則來自於鄉民之無知無感,在小說營造的平和氣息裡,隱隱不安地流動著。至於〈異人小傳‧寂寞的理髮師〉則明示了一種蒼涼的恐怖,「孤獨」與舊日戀人的影子,較之血淋淋的頭皮、魚子醬般的腦漿更讓人生畏,它是長存於心的腐爛肉核。
行文至此,不免令人懷疑東君小說裡的溫柔之鄉、平和之境,其內在本質究竟為何?〈異人小傳‧一直躺在床上的人〉裡「夫榮妻貴,肉食者食肉而終」(頁二一○)的結局,分明是行屍走肉之隱喻;〈范老師,還帶我們去看火車嗎?〉中,范老師的桃花源,原來是不足為外人道的猥瑣溫柔鄉、是沈從文《邊城》的崩壞版。然則〈某年某月某先生〉裡,東先生在山中不算豔遇的奇遇,或竟亦是虛構的烏有鄉?東君小說的張力由此展現,託形於古,實寫今世,古雅、散淡的氣質裡,存在著日常的恐怖感與諷諭的聲調,這是小說裡頑固的低音、壓抑的和聲,是蓄勢待發的張力,也正是東君找到的、屬於自己真實的聲音。
二○一六年十月三十一日
初讀東君作品,必然驚詫於其廣博的涉獵與借鑒,他的小說形式、風度不拘一格,既有沈從文《邊城》色彩,又略有幾分錢鍾書《圍城》的影子。同時也展現了帶有野史、民間文獻的風格之作,也有鄉野傳奇的況味,收尾尤興難以言宣的神祕感。更令人驚豔的,作者還將對古典文學與宗教的熱愛,融入其筆下創作。書中既有中國式的古典意蘊,但亦非脫離現實的仿古之作。
託形於古,實寫今世,古雅、散淡的氣質裡,存在著日常的恐怖感與諷諭的聲調,這是小說裡頑固的低音、壓抑的和聲,是蓄勢待發的張力,也正是東君找到的、屬於自己真實的聲音。
——石曉楓(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目錄】
序 古雅之聲與諷諭之調——讀東君《聽洪素手彈琴》 石曉楓
聽洪素手彈琴
某年某月某先生
范老師,還帶我們去看火車嗎?
蘇靜安教授晚年談話錄
夜宴雜談
如果下雨天你騎馬去拜客
黑白業
異人小傳
長生
風月談
拳師之死
後記
附錄 東君小說創作年表
內文試閱
古雅之聲與諷諭之調──讀東君《聽洪素手彈琴》
石曉楓(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東君(鄭曉泉)在中國當代作家系譜裡誼屬七○後創作者,作品開始發表迄今約有十六年,著有小說集《恍兮惚兮》、《東甌小史》,以及長篇小說《樹巢》、《浮世三記》等。此次正體字版《聽洪素手彈琴》,乃是作者「從各個時期,擷取了幾篇代表性作品」(見本書後記)所輯,大抵以東甌為小說場景,寫溫州一帶的歷史掌故或當代人物。
初讀東君作品,必然驚詫於其廣博的涉獵與借鑒,他的小說形式、風度不拘一格,例如選集裡的〈長生〉便頗有沈從文《邊城》色彩,只是多了些時代、現實的滄桑感;〈夜宴雜談〉則座中知識分子之言談笑貌,略有幾分錢鍾書《圍城》的影子。然而,東君同時也展現了帶有野史、民間文獻的風格之作,〈如果下雨天你騎馬去拜客〉便是民俗氣質濃厚的小說,〈拳師之死〉也有鄉野傳奇的況味,收尾尤興難以言宣的神祕感。更令人驚豔的,則是他還將對古典文學與宗教的熱愛,融入其筆下創作,〈黑白業〉寫竹清寺的和尚子洗耳,當中扮演「智慧老者」角色的掛單和尚,言語每多機鋒;而〈風月談〉裡陰錯陽差的連番際遇,分明仿「才子佳人」小說,唯落難書生白大生並未得遇痴情之妓女,素女一朝得道,便匆匆拂袖進宮。這類小說帶點古典豔情風味,但東君還有更多類近六朝志怪、明清筆記體的小說,〈某年某月某先生〉、〈異人小傳〉是箇中佳作,那些隔牆無人卻有聲的囈語、左右手彼此水火不容的奇事,乃至於刀鞘在靜夜發出淒厲哭聲的怪譚,其用字之省淨與意旨之蘊藉,很難不讓人聯想及《搜神記》、《子不語》、《閱微草堂筆記》之類的文言小說。
奇妙的是,在東君筆下,深山古剎、荒郊野村裡行居的人物,也能融入現代生活:小和尚自在掏出名片,往來間有黑道、有安利直銷員;行止出塵不問世事的古琴演奏者,也在博客上化名「素衣白領」、「東甌拙手」,彼此論樂交流,可見小說固然有中國式的古典意蘊,但亦非脫離現實的仿古之作。尤有甚者,在看似典雅的文字裡,東君行文間其實諷意頗濃,例如〈拳師之死〉一文屎尿、便盆盡出;〈聽洪素手彈琴〉裡的唐書記,出恭而得野譜、終逝於便祕之疾,凡此諷刺似雅實俗之輩者,其筆端鋒利,絲毫不留餘地。再如〈風月談〉裡對讀書人自命清高的種種偽道德之舉、〈黑白業〉裡對於僧眾世俗化行止的描述等,行文間亦有微諷,初讀每有被螫傷的痛感,繼而始能莞爾以對。
東君自言「每隔四五年,我的小說總會有些許變化」,選集中大約二○一○年前後的作品,在前述的嘲諷筆調之外,似乎更多了些誠懇的自省與世故的喟嘆,〈蘇靜安教授晚年談話錄〉寫蘇教授出門散步是倒著行走,因為「前面就是死亡,我只好背過來看我的前半生」,「回看前半生」同時也是敘事兼旁觀者「我」的困惑,此篇小說寫一幫學究生活的虛假無趣,其實也在映照自我的無聊與迷茫,「我是誰」的提問頗有現代主義色彩。在此階段中,東君更著力者,還在於形式上的創新,〈蘇靜安教授晚年談話錄〉(二○一○)一文以類回憶錄手法出之;〈聽洪素手彈琴〉(二○一一)結構則採用「A面」、「B面」如古琴般磁帶的設計,以區別今昔;〈范老師,還帶我們去看火車嗎?〉(二○一一)採春、夏、秋、冬的分節方式,演繹一樁懸疑情殺事件及人內在情欲的湧動;〈異人小傳〉(二○一四)各小節則有閒說野事的況味,顯然仿筆記小說體。
行至二○一五年前後所選之作,則更展現了明朗的現實性,〈長生〉(二○一五)從鬥地主、分田,胡醒石因而遭殃,寫到文革來了,瘋者瘋、下放者下放,再到文革結束後,諸般人事的變與不變,全由長生之口述帶出。〈如果下雨天你騎馬去拜客〉(二○一五)裡,寂然深山被海歸子弟加以開發的過程,雖寫得雲裡霧裡,卻無不指涉當代社會現狀。其實早在前此的〈異人小傳〉中,「吃石頭的人」便將場景置於一九五八飢荒之年,針砭當世之意明確;「番僧」則藉鄉計生委主任之口,講述東甌人口繁衍由來,看似故做正經卻諷意猶存;更有「老木匠鄭祥福」一節,直指文革期間對黑五類、搞破鞋者的懲治,看似淡筆神異,實則亦有控訴意味。
從發表創作迄今十餘年,東君自謂各時期的創作「屢變者體貌,不變者精神。這『精神』具體何指,我也說不上。只是覺得,它跟我的心性應該是對應的」(見本書後記)。明眼讀者披覽其作品,當能立即感受此精神為何、心性為何,乃是古典浸淫下所散發出的淡雅氣質。東君善用清冷而悠遠的筆調敘事,〈長生〉小說裡,主角一輩子行船於小鎮長河,「人與船,分享著流水的寂寞。」(頁二四三)他看盡世事,但繁華落盡皆不沾身,自有種與世無爭的淡然,其實「長生」的名字自有隱喻:唯在散漫中消受生活、深體自然之道,方得長生。大抵東君多以從容的敘事筆調、緩慢的文字節奏,經營出相對沖淡高遠的意境,其作品皆有思古之幽情,〈異人小傳〉甚至連各節篇名,亦頗有散淡之風。
而作為本書題名的〈聽洪素手彈琴〉一文,則尤是東君甚受文壇矚目之作。音最難摹,尤以古琴「難學易忘不中聽」,但東君狀摹洪素手聽聞父將不久於人世時的撫琴之聲曰:
她撫琴時,臉上竟沒有一絲悲色。在她手中,琴就像是冬日的暖具,讓冰
涼的雙手一點點溫熱起來。手指間攏著的一團暖氣,久久不散,那裡面似
藏著一種被人們稱為親情的東西。(頁十七)
再寫徐三白與洪素手多年重逢後,得知其丈夫墜樓失事,久未碰琴的洪素手彈了一曲〈憶故人〉,「彈著彈著,似乎就來感覺了……她的手上有一層淚光似的柔和的東西,竟至透明了。」(頁三十五)以觸覺、視覺摹寫抽象的聲音,這是由徐三白觀點進行的陳述。洪素手畢生知音者幾希,唯三白、小瞿(後為洪之丈夫)三兩人,她以琴聲寄託深情,難以容忍金錢的利誘與俗輩之差遣,小說展示了素手拂琴的困境,這是藝術創作者難容於當世的艱難處境,也是東君在競奇逐速的社會氛圍裡,對於自我風格的永恆堅持。
文字散淡放逸、意蘊餘味無窮,東君樂於「與古為徒」,此亦為其最典型的創作路數,然而我想提醒讀者的是,在淡遠出塵的意境裡,東君文字更不易為人所覺察之處,還在於一種日常的恐怖感。〈拳師之死〉中,最終與拳師妻通姦的小胳膊男人「拔出了一個人形的何首烏塊根。它咧開嘴,似乎有話要說」(頁二九五),這鄉野奇譚式的結局恐怖之處,並非影影綽綽存在的神怪魅影,而在於「似乎有話要說」裡暗示的人性黑暗面。〈風月談〉、〈如果下雨天你騎馬去拜客〉等篇中的恐怖感,則來自於鄉民之無知無感,在小說營造的平和氣息裡,隱隱不安地流動著。至於〈異人小傳‧寂寞的理髮師〉則明示了一種蒼涼的恐怖,「孤獨」與舊日戀人的影子,較之血淋淋的頭皮、魚子醬般的腦漿更讓人生畏,它是長存於心的腐爛肉核。
行文至此,不免令人懷疑東君小說裡的溫柔之鄉、平和之境,其內在本質究竟為何?〈異人小傳‧一直躺在床上的人〉裡「夫榮妻貴,肉食者食肉而終」(頁二一○)的結局,分明是行屍走肉之隱喻;〈范老師,還帶我們去看火車嗎?〉中,范老師的桃花源,原來是不足為外人道的猥瑣溫柔鄉、是沈從文《邊城》的崩壞版。然則〈某年某月某先生〉裡,東先生在山中不算豔遇的奇遇,或竟亦是虛構的烏有鄉?東君小說的張力由此展現,託形於古,實寫今世,古雅、散淡的氣質裡,存在著日常的恐怖感與諷諭的聲調,這是小說裡頑固的低音、壓抑的和聲,是蓄勢待發的張力,也正是東君找到的、屬於自己真實的聲音。
二○一六年十月三十一日
作者簡介
本名鄭曉泉,1974年出生於浙江溫州。以小說創作為主,兼及詩與隨筆,偶涉現代戲劇。若干作品曾在《人民文學》、《花城》、《作家》、《收穫》、《十月》、《江南》等文學刊物發表。著有小說集《恍兮惚兮》、《東甌小史》、《某年某月某先生》,長篇小說《樹巢》、《浮世三記》。曾獲首屆《上海文學》中篇小說獎、第九屆《十月》文學獎、《人民文學》短篇小說獎、第二屆郁達夫小說獎、儲吉旺文學獎等。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