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帝國的衰落(簡體書)
商品資訊
ISBN13:9787513909884
替代書名:The Fall of Imperial China
出版社: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作者:(美)魏斐德
譯者:梅靜
出版日:2019/06/21
裝訂/頁數:平裝/277頁
規格:24cm*17cm (高/寬)
版次:一版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Jr. 1937—2006)美國著名中國研究專家、歷史學家、社會活動家,被譽為美國“漢學三傑”之一。曾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歷史系哈斯基金教授,美國歷史家協會會長、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東亞研究院院長、美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除已發表的百餘篇學術論文外,其著作還包括《洪業:清朝開國史》《間諜王:戴笠與中國特工》《大門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間華南的社會動亂》《上海員警(1927—1937)》《上海歹土:戰時恐怖活動與城市犯罪(1937—1941)》《紅星照耀上海城(1942—1952)》《歷史與意志:毛澤東思想的哲學透視》等。
名人/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
1.魏斐德與史景遷、孔飛力並稱美國“漢學三傑”,本書是他關於中國近代的重要代表作,被多所美國大學用作中國近代史教材,價值極高,堪稱海外漢學經典作品。
2.,本書跳出了大部分近代通史使用的編年形式,先從社會結構開始講。脈絡清晰,詳細剖析了中華帝國如何一步步實現建立秩序,走向強盛,陷入困境,再次建立秩序的過程。
3.魏斐德在強調中國社會內在發展動力的基礎上,結合內外兩方面因素來解釋中華帝制的衰落,超越當時中國史研究領域中盛行的“衝擊一反應”研究模式。
其最重要的著眼點在解釋:19世紀中葉以前,中國內部真的沒有出現自發的轉變嗎?1839年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真的是停滯不前的嗎?從這兩個問題出發,找到帝國主義狂潮到來之前,中國出現社會變遷的內在根源。
名人推薦
對於任何對中國真正感興趣的人來說,從現在開始,魏斐徳的書是他首先要讀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費正清
在我看來,他是一個抒情詩人和秘密活動家的迷人混合體。他寫的最 好的書在每個角度都含義深刻,無論在長度上還是在精神上,充滿著意外,承轉著情感。魏斐德可以被稱為過去30年中最 好的近代中國史學家。
——史景遷
媒體推薦
對於任何對中國真正感興趣的人來說,從現在開始,魏斐徳的書是他首先要讀的*重要的著作之一。 ——費正清
在我看來,他是一個抒情詩人和秘密活動家的迷人混合體。他寫的*好的書在每個角度都含義深刻,無論在長度上還是在精神上,充滿著意外,承轉著情感。魏斐德可以被稱為過去30年中*好的近代中國史學家。 ——史景遷
序
序 言
研究近現代中國的歷史學家,習慣將歐洲文藝復興時代後的急劇變化和儒家文明的緩慢變化進行比較。所以,我們對抵制歐洲征服的一些更古老文明的看法,因西方全球擴張帶來的新視野而扭曲了。在這些古老文明中,最頑強的莫過於中華帝國。因為這個國家對自身文化太過驕傲,所以其子孫似乎無法迅速認識到改變的必要性,以應對歐洲的挑戰。就這條常見的歷史觀點來看,一個如此輝煌而厚重的文明,的確無法承受任何會打亂其根基的事件,否則,整座“文明大廈”就會崩塌。既然漸進的改革無法進行,橫掃一切的革命就勢在必行。因此,中華帝國滅亡的原因,就最終歸結到了延續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上。由於沒能力進行根本性的內部變革,中國將不得不被外部勢力推向革命。但如果這個解釋是正確的,那就必須假設:未受干擾的中國會無限重複它過去的歷史,固守傳統、一成不變。那麼,19世紀中葉以前,中國內部真的沒有出現自發的轉變嗎?1839年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真的是停滯不前的嗎?
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史家一直對內部的變化特別敏感,因為按照他們對歷史的劃分,近現代史始於鴉片戰爭。
假如我們以一場外國對中國的侵略戰爭為分割點,來劃分我們的歷史,那我們不就變成外因論者了嗎?對此,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外國資本侵入中國,促使中國發生了內部變革。這就是說,中國社會內部本已具備出現變革的先決條件。這個先決條件就是中國在漫長的封建時代取得的高度發展。
我的研究並非為了尋找現代化的先決條件,但我的確試圖分離出中國在歐洲帝國主義狂潮到來前,出現社會變遷的內在根源。
近代以前的中國王朝歷史大致可以分為六個主要時期。第一個時期從西元前16世紀至西元前3世紀,從青銅時代到出現先進煉鐵技術為止。在此期間,黃河流域的中華文明發展出文字、成熟的官僚體系和偉大的儒家經典。第二個時期(或稱“早期帝國時期”)約為西元前200年至西元2世紀,即秦朝的中央集權統治時期和漢朝統治時期。漢朝征服了中亞部分地區,創制法典、設立太學、擴大並整飭官僚系統、獨尊儒術並將其定為國家教義。漢朝滅亡後,中央政府分裂,第三個時期開始,時間是從3世紀到6世紀,這期間出現了許多不同的王國,有些由異族所建,統治著帝國的部分地區。氏族武力橫行,哲學家們拋棄儒家思想,選擇了形而上學的道家思想。此外,佛寺遍及全國各地。
第四個時期,約西元7世紀至12世紀間的帝國中期,中國再次實現政治統一。在唐宋的輝煌時代,中國傳統詩歌和繪畫空前繁榮,儒家思想也強力復興。武人勢力受到抑制,文官管理著這個當時世界最 先進的文明國家。第五個階段自宋室南渡起,至14世紀止。一系列外族政權控制華北,最後,元朝消滅宋朝,統治整個帝國。14世紀,明朝將蒙古人趕出中原。近代以前的中國最後一段偉大時期,由此展開。在此期間,明清兩朝都復興了儒家思想,並征服整個中亞,成為大多數東亞國家眼中高度文化和文明的象徵。
此時,中國社會由士紳統治。士紳包括在正式官僚系統中任職的士大夫精英,以及非正式地管理鄉村事務的地方名流。他們之下是農民階層。農民階層不僅人數最多,還是帝國的經濟基礎。他們的辛勤勞作加上新作物的引進,帶來了糧食產量的增加,進而導致15到19世紀間中國人口增長了三倍多。帝國晚期其他大部分根本的社會變遷,都是由人口急劇增長引發的,比如:農民社會和經濟地位的變化、士紳階層的擴大和經濟的商業化。
上述這些變化共同構成了一種範圍廣泛且頗具活力的內在發展,而這種內在發展,又極大地影響了19世紀中國與西方、日本的鬥爭結果。中國確實對歐洲的挑戰做出了應對,但其對這一外界刺激的反應,極大地改變了已經開始獨立演變的社會內部力量。隨著過去的權貴讓位於新興的階層,相互適應變成相互衝突,帝國的政治中心開始土崩瓦解。1912年,最後一個王朝覆滅,君主制和傳統文化也隨之消散。這個國家雖然經受住了文化崩潰,卻在政治上四分五裂。儘管最終會出現一個充滿活力的中國,其試圖創建新政體的革命鬥爭,卻持續至今。
目次
致謝
序言
第一章農民
農民的傳統形象
農業與土地所有權
華北的土地與勞動力
華南的人文地理
人際關係與階級衝突
第二章士紳
士紳的雙重性
士紳的官僚層面
地方聲望:作為一個階層的士紳
公用事業與個人利益
士紳在地方政府中的角色
士紳收入與腐敗
朝廷與地方士紳之間均勢的變動
第三章商人
商人的社會地位
商業發展與“資本主義萌芽”
商業貿易的不安全性
私人壟斷
鹽業
商人追求士紳文化
第四章朝代迴圈
朝代的更替與長期變遷
道德因素
儀式因素
意志因素
皇帝與朝代更迭
大眾叛亂
士紳與朝代更替
帝國專制政治的增強
明朝的滅亡
第五章滿族的興起
邊境地帶
滿州部落
滿族部落組織
努爾哈赤的崛起
皇太極的統治
多爾袞與攻佔北京
第六章清初與盛世
滿漢平衡
順治的統治
鼇拜攝政
康熙皇帝
皇位繼承危機
雍正的統治
盛世:乾隆統治期
和坤的權勢
白蓮教叛亂
人口壓力與士紳在地方防禦中的作用
第七章西方的入侵
中國的世界秩序
葡萄牙的海上力量
獲得澳門
日本的海外貿易
澳門經濟的衰退
荷蘭人的挑戰
英國東印度公司
多埠貿易
廣州貿易體系
洪任輝事件
廣州的限制
茶
鴉片
合法化與取締
第八章入侵與反抗
林則徐的禁煙努力
鴉片戰爭
不平等條約
清朝的對外政策
鴉片戰爭的社會影響
洪秀全與太平天國運動的思想起源
拜上帝會的發展
太平天國運動的三大範式
太平軍北上
佔領南京
四面楚歌的清王朝
年年間的中英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九章復興的幻象與自強運動
地方團練
地方軍事化和士紳經理人
地方軍隊的形成
平定太平天國
撚軍之亂
李鴻章與淮軍
上海與關稅
北京的政治權力平衡
自強運動
對外關係
天津教案與李鴻章的責無旁貸
慈禧的妥協政治
中法戰爭(年年)
中日甲午戰爭(年年)
自強運動的失敗
第十章王朝改革與反響
建立學會
康有為的哲學
利益之爭
內部改革的呼聲
光緒皇帝與慈禧太后之間的鬥爭
百日維新
保守派的回應
光緒對官僚系統的攻擊
慈禧的政變
義和團運動
第十一章天命已盡
從民族主義角度對辛亥革命的解讀
民族主義史學的矛盾
軍事現代化及其結果
財政困難
新式學制
士紳和商人的聯盟
立憲運動
修建鐵路
革命宣傳與革命活動
孫中山
秘密會社
立憲運動失敗
保路運動
新軍的不滿和武昌起義
“二次革命”
尋找新的天命者
參考書目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