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2/26年度盤點作業,門市店休一天,網路書店將暫停出貨,12/27將恢復正常營業,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掌故002:唐玄宗背後的女人們(簡體書)
滿額折

掌故002:唐玄宗背後的女人們(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9.8 元
定價
:NT$ 299 元
優惠價
87260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7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主要講述唐玄宗後宮的那些給歷史添上一抹或豔麗或淒婉色彩的女子——王皇后、武惠妃、楊貴妃、元獻皇后、趙麗妃、梅妃等,以及對唐玄宗登基造成影響的太平公主、上官婉兒等,甚至唐詩裏為人耳熟能詳的文學形象——上陽白髮人、《章台柳》主人公。本書是一本寫史的通俗讀物,用女子的口吻講述那個風起雲湧的朝代,從女性的角度出發去見證盛唐的輝煌。

作者簡介

柳馥,本名孫玲玲,一九八八年出生,江南妹子一枚,愛好先秦史和漢唐史,曾在《新京報》上發表過《上官婉兒:稱量天下的巾幗》。微博名曰“勤政樓前柳”,常用簽名是“開元一枝柳,長慶二年春”。現蝸居滬上,致力於版畫創作。2015年出版處女作《先秦穿越生存手冊》。

目錄

名人/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

大唐,一個華麗、大氣磅礴的時代,這個時代裏的女性,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殊的女性群體。王皇后、武惠妃、楊貴妃、梅妃、太平公主、韋後、上官婉兒……當這些人出現在同一本書裏,無疑,一幕好戲大張旗鼓地拉開帷幕。這裏有你喜聞樂見的宮鬥大戲,鬥得有理有據、可歌可泣;這裏有“不明覺厲”的陰謀陽謀,謀君王恩,謀富貴身,甚至謀天下權;也有腥風血雨的“安史之亂”,羽衣曲破,楊貴妃死,大唐王朝盛極而衰、生靈塗炭……

這是一部女人的青史,是一個脂粉與煙香的盛世唐朝。作者以其專業嚴謹的態度,以文獻資料為依據,以考古發掘為佐證,輔之以大膽的假設與揣測,用女性獨特的視角與細膩的筆觸,發掘出數十位女子鮮活的人生歷程,也從另一個角度,引領我們一窺玄宗朝史書之外的歷史。

名人推薦

盛唐煙花,霞照宮闈。總是讓人無限遐思。然而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名花所遇,或許傾國傾城,或許雨打風吹。看作者為你揭開歷史的一角,拂過塵封的歲月,尋找那些曾經鮮活的紅顏,還有她們曾經參與過、曾經擁有過的時光。

——招福(天涯煮酒版主,著有《中國後妃列傳》)

語言優美,考據翔實,後妃傳記中的佳品。

——蕭讓(唐風論壇版主,著有《武則天女皇之路》)

這是一個盛極而衰的時代,演繹出一幕曲折動人的戲劇,吟哦出一首一唱三歎的悲歌。

——蒹葭從風(著有《所謂伊人—紅顏探古•先秦》)

龜茲新樂,霓裳舞曲,詩仙醉草,念奴夜唱,人間曾有繁華如是。然春風沉醉終須醒,青絲如夢跌落在妝台前。長生殿中七夕耳語,化作上陽宮中白髮傳說。

——江上葦(南方都市報專欄作者,重慶人,現居深圳。鳳凰網歷史頻道專欄作者,天涯煮酒論史資深版主,鳳凰歷史論壇版主,著有《大帝國的涅槃》、《上甘嶺,是誰的勝利》、《迷惘的諸侯:後辛亥時代的西南軍閥》等歷史著作)

後宮女子,盛唐氣象,柳馥一支筆,帶領我們穿越千年的時光,細剖大唐後妃們正史逸聞背後的真真假假、愛恨情仇。

——蔣勝男(著有《鳳霸九天》、《歷史的模樣》、《鐵血胭脂》、《羋月傳》等書)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使君王帶笑看。千古帝王的愛情,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長生殿下盟?

——青枚(原創作家,編劇。著有《流雲尼瑪》、《鳳凰的哭泣》、《美人風箏》等書)

自我與柳馥相識之初,便知她是李三郎的鐵杆粉兒,對於有關三郎的所有史料都有著刻苦鑽研的興趣,以她在唐史方面的積累與嚴謹學風,相信這部作品一定會給讀者帶來全新的閱讀體驗。

——草色風煙(著有《美人何在•明代紅顏探古》)

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被唐朝詩人白居易用一首《長恨歌》娓娓道來。然而,作為一位多情天子,唐玄宗與他的後妃們也同樣有著很多精彩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在一位美女作家的筆下,以女性視角演繹出與眾不同的情思。

——傅斯鴻(著有《尋路四大名著》,《囧列傳》主編,專欄作家)

開元天寶紅妝故事,盡在該書中。

——馬大勇(廣西南寧市作家協會會員,在北京魯迅文學院作家班肄業。主要從事撰寫文化普及讀物,以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出版過一系列講述中國傳統節日、插花、雕塑、髮型發飾、服飾文化的普及讀物)

序言

(一)女子讀史,女子寫史

 

如果說歷史在男子的眼中是陽剛的、激烈的,散發著戰場兵刃的殺意,彌漫著權謀、鬥爭、殺戮的鴆酒氣息,那麼,女子寫的史,便令人想到那幔帳中緩緩吐著香煙的香球,纖纖素手推著茶碾子碾出的茶粉,撥子在琵琶的絲弦上彈奏出的錚錚聲響。這便是女子筆下的史,浪漫的、華麗的,但同時也是充滿著力量的,生機勃勃的。

雖然被時代所局限,但女性的力量,就如頑石四周堅韌的小草,戈壁上頑強的駱駝刺,即使是在最黑暗、最艱難的時刻,也能夠用特有的柔情和溫暖,在混沌的時局中點燃希望的燈火。

李隆基是一個“大”男人。

西元685年9月8日,李隆基出生,同歷史上其他名垂千古的帝王一樣,少年時期的李隆基早早顯示出了他的超凡能力,從7歲那年呵斥金吾將軍武懿宗,得到武則天的讚賞開始,到青年時期在馬球場上將吐蕃隊打得連連敗北,少年英雄,名滿朝野。

西元713年,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開元。

這個生機勃勃、煥然一新的時代,似乎使人們忘記了武則天鐵腕統治的陰霾,宮廷政變的血腥味被盛世的香煙沖淡了,宛如一出舊劇落幕,新劇拉開帷幕。

本書所講述的,與其說是一段波瀾壯闊、驚心動魄的“大男人”的歷史,不如說是描寫那些男人背後的“小女子”的歷史,描寫她們的歡樂、悲傷、愛恨情仇。

今人提到唐玄宗時代的女人,首先想到的便是那四大美人中的楊貴妃。

李隆基與楊玉環,二者相差34歲,況且楊玉環還是李隆基的兒子壽王李瑁的妻子,李隆基曾經寵愛的武惠妃是楊玉環的親婆婆,兒媳變成了妃子,這件稱得上是亂倫的風流韻事,一直被各類野史、戲劇、小說當成素材。

“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世人對這段愛情故事,一直褒貶不一,有人將楊玉環稱為禍水,杜撰出其與安祿山的種種風流韻事,甚至宋人虛構出“梅妃江采萍”來與之相比較。

然而,不容置疑的是,楊玉環著實是一位偉大的宮廷藝術家、舞蹈家,個人以為,倘若她與李隆基之間真正存在愛情,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倆人在藝術上的惺惺相惜,因此才會出現“賭氣回家”、“夜半起誓”等類似于現代偶像劇的情節。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西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這場長達七年之久的叛亂,對於唐王朝來說是一次重創,從另一個角度上說,在這場叛亂中,李隆基永遠地失去了楊玉環。西元757年,逃往成都的李隆基返回長安,此時已經是七旬老人的他,和自己的兒子上演了一場虛情假意的父慈子孝的“讓賢”戲碼,之後他在軟禁中度過了晚年的時光,一個風流天子在平淡中走完了他的一生,伴隨著他的死亡,一個夢幻般的時代結束了。

李隆基背後的女人的故事,不如說是“火宅”中的女人們的故事。《法華經•譬喻品》:“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後宮一如《法華經》的火宅,然而宅中的稚兒對危險仍然毫無察覺,肆意玩樂。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蘊含在故事中的曖昧的悲劇色彩、細膩的生之思索,令人掩卷長思,長歎不已。

李隆基的一生,切不斷與女人間的“聯繫”。

他的祖母武則天的鐵腕統治,成了他童年時期的夢魘,我們無法揣測那時的他,面對處死自己母親的武則天,並得到殺母仇人武則天的讚賞的時候,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也永遠無法理解一個在幽禁中長大的孩子,是如何產生的復興李氏的抱負。

青年時期的他,揮劍劈開了姑母太平公主為他設下的重重阻礙,最終成為名副其實的李家天子,我們無法知曉這其中到底有多少驚心動魄的交鋒,有多少深夜中的權謀。

但是肯定有一個人知道,那就是從小陪伴他的王皇后。

然而這位曾經與李隆基共患難的王皇后,卻最終因巫蠱被廢,在她死後,李隆基又懷著自責將其厚葬。

“火宅”中另一位著名的女人,飽受寵愛、驕縱跋扈的武惠妃,顯然是以武則天作為人生榜樣,只可惜,雖然她設計除掉了三位皇子,但是卻因為良心難安驚懼致死,享年只有三十八歲。

千年後,武惠妃的石槨曾被盜運出海外,所幸最終被追回,石槨上,斑駁的石刻仕女的樣子依稀可以辨,令觀者頓覺白駒過隙,滄海桑田,不由得潸然淚下。驕縱一時的武惠妃,怕是對“火宅”中熊熊燃燒的屋樑渾然不覺的。我們無法知曉,在離世的一刹那,她是否悔恨,是否留戀,歷史無法告訴我們,這一切的一切,已同佳人一併化作黃土了。

晚年的李隆基,也許他最終找到了自己藝術和愛情上的知己楊玉環,但最終一曲長恨歌,傷情化為點點梧桐雨。

一曲長恨歌為千古絕唱。

這是大唐王朝一段絢爛驚心的歷史,這是一個唯美、華麗、哀傷的“火宅”的故事,愛與恨、情與仇,最終化作歷史長河中的一簇浪花,滾滾東去,那故事中的英雄美人、權謀爭鬥,如夏日夜空的煙花,在應該光芒四射的一刹那散發出所有的輝煌。

沏上一杯香茶,翻開這段書寫女子的歷史,去體會她們的喜怒哀樂,因為不論什麼時代,女人之間的感受一定是互通的。

人常說以史為鑒,今天的我們未必不是生在“火宅”,我們如此的耽於塵世間的快樂,這是人生之苦,也是人生之樂,於是我們忘記了接踵而至的死亡,去追求,去夢想,去愛,就像嬉戲在火宅前的頑童。

願我們今生從容不迫地穿行於“火宅”。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朔望雪(小明)

2015年4月19日于新疆烏魯木齊

 

(二)宮花寂寞紅

 

大約六年前,我在唐風論壇上讀到柳馥關於玄宗後宮的系列文,那時我剛開始動筆寫一篇以李憲為主人公的小說(那也是我們相識的開始),由於時代上的重疊,她的文章給我不少靈感和資料參考,如臨淄王妃的出場。一晃多年過去,這些妙文也將集結成冊出版,真是一件令人感到欣喜的事。

蘇童小說《武則天》的開頭,無比精准地描述出我對後宮女性的認知,他這樣寫道:“後宮是皇帝的大花園,皇帝把美麗聰慧的女孩子隨意地栽植在這裏,讓她們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或者讓她們成為枯枝殘花自生自滅,這是許多宮廷故事的起源。”無論是做到後宮女性極 致的武則天,還是韋後、上官婉兒,乃至本書中的王皇后、武惠妃、楊貴妃等人,無論開局、中場如何,那些如花紅顏終是紛紛開且落。

近年來,後宮劇大熱,而以後宮爭鬥為題材的小說早已成為網路文學的一股勁流。作為一個曾出過女皇帝的朝代,唐朝在螢屏上一直熱度不減,尤其導演、編劇們的趣味是如此一致,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高宗、武周、中宗三朝。一通狂轟濫炸式的拍攝下來,對太平公主、韋後、安樂公主、上官婉兒,觀眾即便不知其事,也該聞其名了。很長一段時間裏,大家提起唐代女性,第一反應非武則天莫屬,而今借著電視劇的東風,這份名單裏倒是可以增加幾位了。相比前朝後宮女性“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喧囂熱鬧,緊隨其後的玄宗朝似乎寂寥許多,在玄宗晚年出現的楊貴妃佔據了我們的大半印象,再就是她的情敵,“何以珍珠慰寂寥”的梅妃。然而“五十年太平天子”的唐玄宗有近六十名子女,子嗣數目之大也從側面反映其內寵數量之多,這樣的後宮怎會沒有故事可言?涉及後宮女性的寫作,如果沒有對資料搜集的嚴謹態度,對書寫個體的“瞭解之同情”,只津津樂道於子嗣生殖、帝王寵愛等宮闈秘辛,捕風捉影、道聼塗説,難免流於輕浮惡俗,淪為獵奇讀物之流。這中間的尺度往往是很難把握的,無疑本書作者成功做到了,她獨闢蹊徑將視角轉向玄宗一朝,結合史料文獻,以生動傳神的筆觸發掘出數位女子鮮活的人生歷程,借由她們的人生,讀者亦能窺見玄宗朝的點滴細節。

對唐玄宗,我常處於一種矛盾的態度裏,對瞬間風采的難忘有時會撐起我對歷史人物的大半好感。那個手舉銀船杯,高呼“曾祖天子,父相王”的臨淄王給予我一個太美好的想像,那種青年英氣、眉宇飛揚的的確確配得上一個盛唐。如果筆記小說記載不虛,那麼在我心中,他一生最富有神采的時刻,並非勒馬淩煙閣前,並非泰山封禪日,而是驚走滿席客,獨飲三銀船,馳馬絕塵去的驕傲姿態。“吾貌雖瘦,必肥天下”的開元天子、昏聵顢頇(mān hān)的天寶皇帝、興慶宮中晚景淒涼的太上皇,這些迥異的形象被集中在同一個人身上。“安史之亂”實在是一段不忍卒讀的歷史,以至於中晚唐人也毫不諱言他的過失,遑論後世那些評價。“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是他帝王生涯的最好注腳。《劍橋隋唐史》對玄宗的評語令我難忘,雖然類似“英雄”的詞略帶溢美色彩:

對在8世紀50年代後期撰寫玄宗期歷史的歷史學者來說,他是一個悲劇中的英雄,他在執政開始時政績顯赫,但後來被野心和狂妄引入歧途,以致使帝國的行政和資源過分緊張,最後以退出政務來結束他支離破碎的統治。

本書主人公是玄宗朝的後宮女性,其中最濃墨重彩的要數王皇后、武惠妃、楊貴妃三人。就如作者自己所說:“如果把李隆基一生劃為三段—青年、中年、晚年,那麼在他鶯鶯燕燕的後宮裏真正對他有影響的女人也就只有王皇后、武惠妃、楊貴妃了。正好對照他的青年、中年、晚年。”這三人中給我感觸最深的是王皇后。初中時讀《新唐書•後妃傳》,讀到“陛下獨不念阿忠脫紫半臂易鬥面,為生日湯餅邪”,只覺滿心酸楚。雖然作者在書中考證出此事可能性為零,但那份戚戚然的情緒始終揮之不去,那張悽楚的面容似乎就在眼前。

玄宗在開元十年(722年)產生廢後之意,開元十二年(724年)七月廢後,又賜死皇后胞兄王守一,同年十月廢後去世。遙想開元七年(719年)皇后之父王仁皎去世,玄宗臨望春亭目送其柩車遠去,命張說寫神道碑文,自己親筆題寫的喪儀盛況,不過幾年,王家便家破人亡,毀於一旦。《大唐新語》雲:“開府王仁皎以外戚之貴,墳墓逾制,襚服明器,羅列千里。墳土未幹,家毀子死。”

玄宗在廢後一事上的毫不留情或許還有另一重原因,即其母昭成皇后竇氏之死。長壽二年(693年),戶婢團兒向武皇誣告皇嗣妃劉氏、德妃竇氏行厭勝之術,二人由此被殺,屍骨被埋于何處都無人知曉。當時劉氏之子,後來的讓皇帝李憲十五歲,竇氏之子李隆基只有九歲。這件事發生後沒有多久,德妃之母龐氏受酷吏陷害,指為女兒的同謀,幸得徐有功援救逃過一劫,由死刑改判流放。李隆基登基後,因母親早逝,對舅家更是加倍補償,恩寵優渥,為外公竇孝湛修築高達五丈一尺的墳塋,封三個舅舅希瑊、希球、希瓘為國公,撫養過自己的姨母竇氏為鄧國夫人,她五個兒子去惑、去疑、去奢、去逸、去盈都至顯官。足可見母親之死在玄宗內心是不可磨滅的記憶。昭成皇后的死一因厭勝,二因女主,觸及逆鱗的兩點王皇后全部占了。《資治通鑒•唐玄宗開元十二年》述及王皇后厭勝一事,曰:“剖霹靂木,書天地字及上名,合而佩之,祝曰:‘佩此有子,當如則天皇後。’”王皇后因久而無子,求子心切,便行厭勝之術,祭南北斗,佩霹靂木,以求有子。然而,王皇后早年隨丈夫參與政變,贊成大業,在她的立後詔書上稱她“頃屬艱危,克揚功烈,聿興昌運,實賴贊成”,絕非毫無城府的女子,巫蠱厭勝本就是宮廷大忌,玄宗本人對這類事物更是深惡痛絕。天寶十一載(752年),宦官誣陷棣王李琰詛咒天子,事後雖然查明是冤案,但多疑的玄宗仍將兒子囚禁在鷹狗坊,李琰最終憂憤而亡。反觀王皇后,在近四十歲時用這樣的方式求子,且祝詞中還提到李氏王朝大忌“則天皇後”,個中緣由是很難用常理推斷的。

李白《古風五十九首》其二寫道:“蟾蜍薄太清,蝕此瑤台月。圓光虧中天,金魄遂淪沒。蝃蝀(dì dōng)入紫微,大明夷朝暉。浮雲隔兩曜,萬象昏陰霏。蕭蕭長門宮,昔是今已非。桂蠹花不實,天霜下嚴威。沈歎終永夕,感我涕沾衣。”元蕭士贇(yūn)認為,詩中以漢武帝陳皇后指代玄宗王皇后,前四句寫武惠妃入宮得寵,皇后失勢,“桂蠹花不實”語出廢後制書“天命不佑,華而不實”,諷刺玄宗廢後一事,而對太白《妾薄命》的宗旨,他亦持有相同觀點。不論這樣的解讀是否符合李白原意,那句“雨落不上天,水覆難再收。君情與妾意,各自東西流”確是這對少年夫妻最後結局的寫照。王皇后去世次年,皇帝在泰山封禪,她沒有見到那個時刻,而玄宗日後的驕縱、沉淪,她同樣看不見了,那些都和她無關了。

曾在論壇上,看到有人討論“若身處高宗、玄宗兩位皇后的處境,該如何避禍”的問題。這類站在上帝視角的假設本身沒有太大意義,而且下面的一些回答更讓人不舒服。那種對成功者的追捧,對失敗者的嘲諷,指點江山間仿佛身臨其境,己為刀俎,他人為魚肉。對一位後宮女性而言,我從不認為“登上皇后、太后寶座,死後得一個諡號”的結局是最好的圓滿,這種圓滿爛俗得如同一本由流水線加工出來的小說。

武惠妃成功的話,在後世解讀中,她的人生可能就是那本小說了,但真實的歷史比小說更加無常。從史書的描述來看,她應當是一位聰穎美麗、善解人意又不乏野心的女子,追贈她為貞順皇后的制書中說她的秉性是“少而婉順,長而賢明”,《歷代名畫記》載有《武惠妃舞圖》,可見她能歌善舞,這樣的人往往是很吸引人的,特別是對喜愛音律的唐玄宗,之前的趙麗妃,日後的楊貴妃,莫不如是。

玄宗與武氏有十四歲的年齡差。武氏出生時,他剛結束在東宮的幽禁生活,出閣置府。當玄宗起事,誅殺韋氏、安樂公主時,她與姑祖母武則天入宮為才人的年紀一般大,娉娉嫋嫋十三餘。武惠妃成為唐玄宗後宮的具體時間已不能確定,從開元四年(716年)她生下第一子夏悼王李一看,當在開元四年及之前。相比王皇后、趙麗妃、皇甫德儀、劉才人等人,武惠妃無論在年紀,還是在新鮮感上都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柳馥把這種“仰視”的感情模式寫得非常形象:這種一個是你在她的眼裏也許不是一個英雄,而是舉案齊眉的丈夫,而另一個則是從相識的那一刻便開始仰視你,因為她認識你的時候,你已經是富有四海的天子了。你是李隆基你會選哪一個?

王皇后被廢去世,武惠妃無可爭議地成為後宮之首,“宮中禮秩,一同皇后”,即便如此,在身份上,她仍為妾室,和真正母儀天下的皇后不可同日而語。武惠妃苦心孤詣,渴望入主中宮,後又汲汲為兒子謀取東宮之位,癥結可能就在於此。

玄宗在冊立皇后問題上的態度一直很曖昧,《贈武惠妃貞順皇后制》中提到“夙有奇表,將國正位,前後固讓,辭而不受,奄至淪歿”,看起來是惠妃謙而不受,但事實顯然不是如此。黃永年先生就曾分析,認為玄宗本沒有立武氏為後的打算,“這自是玄宗有鑒於先朝武、韋以至自己王皇后的事情,所採取的又一種防微杜漸的特殊措施”。對唐玄宗來說,皇后位非不能也,是不願也。武惠妃偏偏不懂帝王心,為了後位,為壽王的太子位,她讓女婿楊洄監視李瑛三兄弟,勾結外臣,終只是為他人作嫁衣。

還有廢太子問題,《資治通鑒》記載,玄宗是從惠妃處得知的三個兒子對自己的怨望,大怒之下要廢太子、二王。在這些記載裏,在一個類似“太子、二王抱怨—惠妃譖害—玄宗大怒,廢太子”的事件環中,皇帝個人的意志弱化,成了一個易被攛掇蒙蔽的糊塗之輩,但是須知天子踐祚近三十年,頭腦尚算清明,他的廢立之心絕不是寵妃幾句讒言就可以鼓動的。玄宗可能很早就存下了易儲之意,試探宰相時,張九齡的反對讓他大為不悅,而李林甫一句“此主上家事,何必問外人”點出玄宗心思。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張九齡被罷相,李林甫、牛仙客為相,李林甫素來媚上,牛仙客又依附于林甫,以此二人為相,在儲君廢立抉擇上,可為玄宗控制朝廷輿論。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四月甲子,張九齡被貶為荊州長史,次日乙丑,廢太子瑛、鄂王瑤、光王琚為庶人。前後時間如此之緊,很能說明問題。另外,張九齡被貶出朝的直接原因是監察禦史周子諒引讖書為證,彈劾牛仙客,而他又曾引薦過周子諒,受到牽連。周子諒上書是一次突發事件,事先無人能預料,玄宗卻利用此突發事件,貶九齡、易儲君,也說明他想廢太子久矣。

至於武惠妃,在某些程度上,她為皇帝分擔了“三庶人”事件的駡名。太子兄弟死後,宮中時常有“鬧鬼”事件發生,疑為“三庶人”作祟,在說不清道不明的鬼魅幻影中,三十八歲的武惠妃憂懼而亡。至於“貞順皇后”的追封,更像是一種補償,但身後喪儀中,玄宗既沒有允許慶王琮等非貞順所出的皇子為她服齊衰,也沒有允許以忌日廢務,“乾元之後,祠享亦絕”。

有時候回想,倘若武惠妃、楊貴妃這對婆媳兼前後任在地下相遇,會是怎樣的情景。早些年,我對李、楊愛情相當嗤之以鼻,近些年來才稍稍釋懷了些,但袁枚詩“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石壕村裏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使我對他們依舊無多少好感可言,他們的苦痛固然是“千古長恨”,因“安史之亂”飽受苦難的普通人,他們的血與淚又該如何計算?這首詩也是本書楊貴妃篇的題記。

李碧華有一篇小說《荔枝蜜》,明皇轉世的鄭敏在日本遇到了疑似楊貴妃的宮本麗子,麗子喜歡吃荔枝,堅稱“西安”為“長安”,總在夜晚哼歌,最後還與明皇執手相依。小說很短,寫得可愛,臨結尾有一句“作為局外人,旁觀者,人家的感情,我們不必多話”,尋常夫妻上,這是至理,但對天子,他們的感情就像一具死去卻豔麗無比的軀體,放在手術燈下,被後世解剖縫合,縫合再肢解。

李、楊故事的緣起、緣滅在書中已有很詳細的敍述,毋庸我贅言。就像柳馥在文中說的,楊貴妃身死馬嵬坡確實是替罪羔羊,但她不能說完全無辜,楊氏族人橫行霸道、為所欲為觸犯眾怒也有她袒護、縱容的原因。開元時,玄宗連襟長孫昕(王皇后妹夫)毆打御史大夫李傑,被他在朝堂杖殺,而天寶時楊家的奴僕和廣平公主①爭道,將公主打下馬,駙馬下馬攙扶被打數鞭,此事被公主告至玄宗,玄宗竟只杖殺楊氏奴,卻免了駙馬官職,前後對比,玄宗對楊氏戚裏的偏心顯而易見。一個擁有一切的老人心甘情願地取傾國之富寵愛一個年輕女子,不光是她,連她的族人都享受到了莫大恩澤。直到馬嵬坡上,楊氏一門如烈火烹油、鮮花著錦的富貴終於以一種狼狽、荒謬的方式戛然而止。有老婦在馬嵬坡撿到一隻楊貴妃的錦襪,過客若要賞玩,需付百錢,老婦因此致富,所有帝妃佳話、戚裏傳奇成了過客的談資,成了那只高高懸在老婦店前、迎風招展的襪子。

“在李隆基的心裏,楊貴妃自始至終都是一個樣貌品德具佳的婦人,就和他所創造的時代一樣是無瑕的美玉。”尤其喜歡作者這句,在玄宗身上,愛情與盛世有著某種密不可分的隱喻。當他成為有名無實的太上皇,棲身興慶宮中,一一清點著貴妃遺物—紅粟玉臂支、錦香囊、沾有瑞龍腦香的襆頭、一縷秀髮,就如清點往日錯金縷彩的盛世,而盛世中的人除了他,大半都已風流雲散。那種追悼,與其說是緬懷被自己親手殺死的“愛情”,更像是一種自哀自憐。他一生的自信,一生的意氣風發都來源於那個由他開創,卻也毀於他手的時代。愛情、盛世在同一時間轟然崩塌,緊隨其後的是死亡的號角。

女子的身影籠罩了玄宗一生:幼年喪母,隨父親、兄弟被武皇囚於東宮;青年時髮妻相伴,贊成大業,誅韋氏、安樂公主,賜死太平,一手結束“女人天下”;中年時寵武惠妃,一日殺三子;至晚年,對楊貴妃的迷戀成為盛世末梢最淒豔的一筆。由此看,以探討玄宗後宮為契機,更深入地瞭解他的政治人生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角度,就像我在開頭說的那樣,這本書便是範例。

事實上,玄宗朝的後宮何止以上三位,作者在書中提到的元獻皇后、趙麗妃、劉華妃、柳婕妤、皇甫淑妃、曹野那姬等女性,她們的人生亦有自己的精彩和無常。然而,後宮之中更多的是如“上陽白髮人”那樣,連名姓都未曾留下的可憐人,“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兩如何”,她們同樣是盛世的見證者,亂世的哀歎者,歲月風過,亂紅無數,就以一首元才子的《行宮》來結束這篇序吧: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

安陵物語

2014年12月28日于杭州浙江大學

(一)女子讀史,女子寫史

 

如果說歷史在男子的眼中是陽剛的、激烈的,散發著戰場兵刃的殺意,彌漫著權謀、鬥爭、殺戮的鴆酒氣息,那麼,女子寫的史,便令人想到那幔帳中緩緩吐著香煙的香球,纖纖素手推著茶碾子碾出的茶粉,撥子在琵琶的絲弦上彈奏出的錚錚聲響。這便是女子筆下的史,浪漫的、華麗的,但同時也是充滿著力量的,生機勃勃的。

雖然被時代所局限,但女性的力量,就如頑石四周堅韌的小草,戈壁上頑強的駱駝刺,即使是在最黑暗、最艱難的時刻,也能夠用特有的柔情和溫暖,在混沌的時局中點燃希望的燈火。

李隆基是一個“大”男人。

西元685年9月8日,李隆基出生,同歷史上其他名垂千古的帝王一樣,少年時期的李隆基早早顯示出了他的超凡能力,從7歲那年呵斥金吾將軍武懿宗,得到武則天的讚賞開始,到青年時期在馬球場上將吐蕃隊打得連連敗北,少年英雄,名滿朝野。

西元713年,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開元。

這個生機勃勃、煥然一新的時代,似乎使人們忘記了武則天鐵腕統治的陰霾,宮廷政變的血腥味被盛世的香煙沖淡了,宛如一出舊劇落幕,新劇拉開帷幕。

本書所講述的,與其說是一段波瀾壯闊、驚心動魄的“大男人”的歷史,不如說是描寫那些男人背後的“小女子”的歷史,描寫她們的歡樂、悲傷、愛恨情仇。

今人提到唐玄宗時代的女人,首先想到的便是那四大美人中的楊貴妃。

李隆基與楊玉環,二者相差34歲,況且楊玉環還是李隆基的兒子壽王李瑁的妻子,李隆基曾經寵愛的武惠妃是楊玉環的親婆婆,兒媳變成了妃子,這件稱得上是亂倫的風流韻事,一直被各類野史、戲劇、小說當成素材。

“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世人對這段愛情故事,一直褒貶不一,有人將楊玉環稱為禍水,杜撰出其與安祿山的種種風流韻事,甚至宋人虛構出“梅妃江采萍”來與之相比較。

然而,不容置疑的是,楊玉環著實是一位偉大的宮廷藝術家、舞蹈家,個人以為,倘若她與李隆基之間真正存在愛情,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倆人在藝術上的惺惺相惜,因此才會出現“賭氣回家”、“夜半起誓”等類似于現代偶像劇的情節。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西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這場長達七年之久的叛亂,對於唐王朝來說是一次重創,從另一個角度上說,在這場叛亂中,李隆基永遠地失去了楊玉環。西元757年,逃往成都的李隆基返回長安,此時已經是七旬老人的他,和自己的兒子上演了一場虛情假意的父慈子孝的“讓賢”戲碼,之後他在軟禁中度過了晚年的時光,一個風流天子在平淡中走完了他的一生,伴隨著他的死亡,一個夢幻般的時代結束了。

李隆基背後的女人的故事,不如說是“火宅”中的女人們的故事。《法華經•譬喻品》:“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後宮一如《法華經》的火宅,然而宅中的稚兒對危險仍然毫無察覺,肆意玩樂。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蘊含在故事中的曖昧的悲劇色彩、細膩的生之思索,令人掩卷長思,長歎不已。

李隆基的一生,切不斷與女人間的“聯繫”。

他的祖母武則天的鐵腕統治,成了他童年時期的夢魘,我們無法揣測那時的他,面對處死自己母親的武則天,並得到殺母仇人武則天的讚賞的時候,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也永遠無法理解一個在幽禁中長大的孩子,是如何產生的復興李氏的抱負。

青年時期的他,揮劍劈開了姑母太平公主為他設下的重重阻礙,最終成為名副其實的李家天子,我們無法知曉這其中到底有多少驚心動魄的交鋒,有多少深夜中的權謀。

但是肯定有一個人知道,那就是從小陪伴他的王皇后。

然而這位曾經與李隆基共患難的王皇后,卻最終因巫蠱被廢,在她死後,李隆基又懷著自責將其厚葬。

“火宅”中另一位著名的女人,飽受寵愛、驕縱跋扈的武惠妃,顯然是以武則天作為人生榜樣,只可惜,雖然她設計除掉了三位皇子,但是卻因為良心難安驚懼致死,享年只有三十八歲。

千年後,武惠妃的石槨曾被盜運出海外,所幸最終被追回,石槨上,斑駁的石刻仕女的樣子依稀可以辨,令觀者頓覺白駒過隙,滄海桑田,不由得潸然淚下。驕縱一時的武惠妃,怕是對“火宅”中熊熊燃燒的屋樑渾然不覺的。我們無法知曉,在離世的一刹那,她是否悔恨,是否留戀,歷史無法告訴我們,這一切的一切,已同佳人一併化作黃土了。

晚年的李隆基,也許他最終找到了自己藝術和愛情上的知己楊玉環,但最終一曲長恨歌,傷情化為點點梧桐雨。

一曲長恨歌為千古絕唱。

這是大唐王朝一段絢爛驚心的歷史,這是一個唯美、華麗、哀傷的“火宅”的故事,愛與恨、情與仇,最終化作歷史長河中的一簇浪花,滾滾東去,那故事中的英雄美人、權謀爭鬥,如夏日夜空的煙花,在應該光芒四射的一刹那散發出所有的輝煌。

沏上一杯香茶,翻開這段書寫女子的歷史,去體會她們的喜怒哀樂,因為不論什麼時代,女人之間的感受一定是互通的。

人常說以史為鑒,今天的我們未必不是生在“火宅”,我們如此的耽於塵世間的快樂,這是人生之苦,也是人生之樂,於是我們忘記了接踵而至的死亡,去追求,去夢想,去愛,就像嬉戲在火宅前的頑童。

願我們今生從容不迫地穿行於“火宅”。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朔望雪(小明)

2015年4月19日于新疆烏魯木齊

 

(二)宮花寂寞紅

 

大約六年前,我在唐風論壇上讀到柳馥關於玄宗後宮的系列文,那時我剛開始動筆寫一篇以李憲為主人公的小說(那也是我們相識的開始),由於時代上的重疊,她的文章給我不少靈感和資料參考,如臨淄王妃的出場。一晃多年過去,這些妙文也將集結成冊出版,真是一件令人感到欣喜的事。

蘇童小說《武則天》的開頭,無比精准地描述出我對後宮女性的認知,他這樣寫道:“後宮是皇帝的大花園,皇帝把美麗聰慧的女孩子隨意地栽植在這裏,讓她們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或者讓她們成為枯枝殘花自生自滅,這是許多宮廷故事的起源。”無論是做到後宮女性極 致的武則天,還是韋後、上官婉兒,乃至本書中的王皇后、武惠妃、楊貴妃等人,無論開局、中場如何,那些如花紅顏終是紛紛開且落。

近年來,後宮劇大熱,而以後宮爭鬥為題材的小說早已成為網路文學的一股勁流。作為一個曾出過女皇帝的朝代,唐朝在螢屏上一直熱度不減,尤其導演、編劇們的趣味是如此一致,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高宗、武周、中宗三朝。一通狂轟濫炸式的拍攝下來,對太平公主、韋後、安樂公主、上官婉兒,觀眾即便不知其事,也該聞其名了。很長一段時間裏,大家提起唐代女性,第一反應非武則天莫屬,而今借著電視劇的東風,這份名單裏倒是可以增加幾位了。相比前朝後宮女性“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喧囂熱鬧,緊隨其後的玄宗朝似乎寂寥許多,在玄宗晚年出現的楊貴妃佔據了我們的大半印象,再就是她的情敵,“何以珍珠慰寂寥”的梅妃。然而“五十年太平天子”的唐玄宗有近六十名子女,子嗣數目之大也從側面反映其內寵數量之多,這樣的後宮怎會沒有故事可言?涉及後宮女性的寫作,如果沒有對資料搜集的嚴謹態度,對書寫個體的“瞭解之同情”,只津津樂道於子嗣生殖、帝王寵愛等宮闈秘辛,捕風捉影、道聼塗説,難免流於輕浮惡俗,淪為獵奇讀物之流。這中間的尺度往往是很難把握的,無疑本書作者成功做到了,她獨闢蹊徑將視角轉向玄宗一朝,結合史料文獻,以生動傳神的筆觸發掘出數位女子鮮活的人生歷程,借由她們的人生,讀者亦能窺見玄宗朝的點滴細節。

對唐玄宗,我常處於一種矛盾的態度裏,對瞬間風采的難忘有時會撐起我對歷史人物的大半好感。那個手舉銀船杯,高呼“曾祖天子,父相王”的臨淄王給予我一個太美好的想像,那種青年英氣、眉宇飛揚的的確確配得上一個盛唐。如果筆記小說記載不虛,那麼在我心中,他一生最富有神采的時刻,並非勒馬淩煙閣前,並非泰山封禪日,而是驚走滿席客,獨飲三銀船,馳馬絕塵去的驕傲姿態。“吾貌雖瘦,必肥天下”的開元天子、昏聵顢頇(mān hān)的天寶皇帝、興慶宮中晚景淒涼的太上皇,這些迥異的形象被集中在同一個人身上。“安史之亂”實在是一段不忍卒讀的歷史,以至於中晚唐人也毫不諱言他的過失,遑論後世那些評價。“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是他帝王生涯的最好注腳。《劍橋隋唐史》對玄宗的評語令我難忘,雖然類似“英雄”的詞略帶溢美色彩:

對在8世紀50年代後期撰寫玄宗期歷史的歷史學者來說,他是一個悲劇中的英雄,他在執政開始時政績顯赫,但後來被野心和狂妄引入歧途,以致使帝國的行政和資源過分緊張,最後以退出政務來結束他支離破碎的統治。

本書主人公是玄宗朝的後宮女性,其中最濃墨重彩的要數王皇后、武惠妃、楊貴妃三人。就如作者自己所說:“如果把李隆基一生劃為三段—青年、中年、晚年,那麼在他鶯鶯燕燕的後宮裏真正對他有影響的女人也就只有王皇后、武惠妃、楊貴妃了。正好對照他的青年、中年、晚年。”這三人中給我感觸最深的是王皇后。初中時讀《新唐書•後妃傳》,讀到“陛下獨不念阿忠脫紫半臂易鬥面,為生日湯餅邪”,只覺滿心酸楚。雖然作者在書中考證出此事可能性為零,但那份戚戚然的情緒始終揮之不去,那張悽楚的面容似乎就在眼前。

玄宗在開元十年(722年)產生廢後之意,開元十二年(724年)七月廢後,又賜死皇后胞兄王守一,同年十月廢後去世。遙想開元七年(719年)皇后之父王仁皎去世,玄宗臨望春亭目送其柩車遠去,命張說寫神道碑文,自己親筆題寫的喪儀盛況,不過幾年,王家便家破人亡,毀於一旦。《大唐新語》雲:“開府王仁皎以外戚之貴,墳墓逾制,襚服明器,羅列千里。墳土未幹,家毀子死。”

玄宗在廢後一事上的毫不留情或許還有另一重原因,即其母昭成皇后竇氏之死。長壽二年(693年),戶婢團兒向武皇誣告皇嗣妃劉氏、德妃竇氏行厭勝之術,二人由此被殺,屍骨被埋于何處都無人知曉。當時劉氏之子,後來的讓皇帝李憲十五歲,竇氏之子李隆基只有九歲。這件事發生後沒有多久,德妃之母龐氏受酷吏陷害,指為女兒的同謀,幸得徐有功援救逃過一劫,由死刑改判流放。李隆基登基後,因母親早逝,對舅家更是加倍補償,恩寵優渥,為外公竇孝湛修築高達五丈一尺的墳塋,封三個舅舅希瑊、希球、希瓘為國公,撫養過自己的姨母竇氏為鄧國夫人,她五個兒子去惑、去疑、去奢、去逸、去盈都至顯官。足可見母親之死在玄宗內心是不可磨滅的記憶。昭成皇后的死一因厭勝,二因女主,觸及逆鱗的兩點王皇后全部占了。《資治通鑒•唐玄宗開元十二年》述及王皇后厭勝一事,曰:“剖霹靂木,書天地字及上名,合而佩之,祝曰:‘佩此有子,當如則天皇後。’”王皇后因久而無子,求子心切,便行厭勝之術,祭南北斗,佩霹靂木,以求有子。然而,王皇后早年隨丈夫參與政變,贊成大業,在她的立後詔書上稱她“頃屬艱危,克揚功烈,聿興昌運,實賴贊成”,絕非毫無城府的女子,巫蠱厭勝本就是宮廷大忌,玄宗本人對這類事物更是深惡痛絕。天寶十一載(752年),宦官誣陷棣王李琰詛咒天子,事後雖然查明是冤案,但多疑的玄宗仍將兒子囚禁在鷹狗坊,李琰最終憂憤而亡。反觀王皇后,在近四十歲時用這樣的方式求子,且祝詞中還提到李氏王朝大忌“則天皇後”,個中緣由是很難用常理推斷的。

李白《古風五十九首》其二寫道:“蟾蜍薄太清,蝕此瑤台月。圓光虧中天,金魄遂淪沒。蝃蝀(dì dōng)入紫微,大明夷朝暉。浮雲隔兩曜,萬象昏陰霏。蕭蕭長門宮,昔是今已非。桂蠹花不實,天霜下嚴威。沈歎終永夕,感我涕沾衣。”元蕭士贇(yūn)認為,詩中以漢武帝陳皇后指代玄宗王皇后,前四句寫武惠妃入宮得寵,皇后失勢,“桂蠹花不實”語出廢後制書“天命不佑,華而不實”,諷刺玄宗廢後一事,而對太白《妾薄命》的宗旨,他亦持有相同觀點。不論這樣的解讀是否符合李白原意,那句“雨落不上天,水覆難再收。君情與妾意,各自東西流”確是這對少年夫妻最後結局的寫照。王皇后去世次年,皇帝在泰山封禪,她沒有見到那個時刻,而玄宗日後的驕縱、沉淪,她同樣看不見了,那些都和她無關了。

曾在論壇上,看到有人討論“若身處高宗、玄宗兩位皇后的處境,該如何避禍”的問題。這類站在上帝視角的假設本身沒有太大意義,而且下面的一些回答更讓人不舒服。那種對成功者的追捧,對失敗者的嘲諷,指點江山間仿佛身臨其境,己為刀俎,他人為魚肉。對一位後宮女性而言,我從不認為“登上皇后、太后寶座,死後得一個諡號”的結局是最好的圓滿,這種圓滿爛俗得如同一本由流水線加工出來的小說。

武惠妃成功的話,在後世解讀中,她的人生可能就是那本小說了,但真實的歷史比小說更加無常。從史書的描述來看,她應當是一位聰穎美麗、善解人意又不乏野心的女子,追贈她為貞順皇后的制書中說她的秉性是“少而婉順,長而賢明”,《歷代名畫記》載有《武惠妃舞圖》,可見她能歌善舞,這樣的人往往是很吸引人的,特別是對喜愛音律的唐玄宗,之前的趙麗妃,日後的楊貴妃,莫不如是。

玄宗與武氏有十四歲的年齡差。武氏出生時,他剛結束在東宮的幽禁生活,出閣置府。當玄宗起事,誅殺韋氏、安樂公主時,她與姑祖母武則天入宮為才人的年紀一般大,娉娉嫋嫋十三餘。武惠妃成為唐玄宗後宮的具體時間已不能確定,從開元四年(716年)她生下第一子夏悼王李一看,當在開元四年及之前。相比王皇后、趙麗妃、皇甫德儀、劉才人等人,武惠妃無論在年紀,還是在新鮮感上都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柳馥把這種“仰視”的感情模式寫得非常形象:這種一個是你在她的眼裏也許不是一個英雄,而是舉案齊眉的丈夫,而另一個則是從相識的那一刻便開始仰視你,因為她認識你的時候,你已經是富有四海的天子了。你是李隆基你會選哪一個?

王皇后被廢去世,武惠妃無可爭議地成為後宮之首,“宮中禮秩,一同皇后”,即便如此,在身份上,她仍為妾室,和真正母儀天下的皇后不可同日而語。武惠妃苦心孤詣,渴望入主中宮,後又汲汲為兒子謀取東宮之位,癥結可能就在於此。

玄宗在冊立皇后問題上的態度一直很曖昧,《贈武惠妃貞順皇后制》中提到“夙有奇表,將國正位,前後固讓,辭而不受,奄至淪歿”,看起來是惠妃謙而不受,但事實顯然不是如此。黃永年先生就曾分析,認為玄宗本沒有立武氏為後的打算,“這自是玄宗有鑒於先朝武、韋以至自己王皇后的事情,所採取的又一種防微杜漸的特殊措施”。對唐玄宗來說,皇后位非不能也,是不願也。武惠妃偏偏不懂帝王心,為了後位,為壽王的太子位,她讓女婿楊洄監視李瑛三兄弟,勾結外臣,終只是為他人作嫁衣。

還有廢太子問題,《資治通鑒》記載,玄宗是從惠妃處得知的三個兒子對自己的怨望,大怒之下要廢太子、二王。在這些記載裏,在一個類似“太子、二王抱怨—惠妃譖害—玄宗大怒,廢太子”的事件環中,皇帝個人的意志弱化,成了一個易被攛掇蒙蔽的糊塗之輩,但是須知天子踐祚近三十年,頭腦尚算清明,他的廢立之心絕不是寵妃幾句讒言就可以鼓動的。玄宗可能很早就存下了易儲之意,試探宰相時,張九齡的反對讓他大為不悅,而李林甫一句“此主上家事,何必問外人”點出玄宗心思。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張九齡被罷相,李林甫、牛仙客為相,李林甫素來媚上,牛仙客又依附于林甫,以此二人為相,在儲君廢立抉擇上,可為玄宗控制朝廷輿論。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四月甲子,張九齡被貶為荊州長史,次日乙丑,廢太子瑛、鄂王瑤、光王琚為庶人。前後時間如此之緊,很能說明問題。另外,張九齡被貶出朝的直接原因是監察禦史周子諒引讖書為證,彈劾牛仙客,而他又曾引薦過周子諒,受到牽連。周子諒上書是一次突發事件,事先無人能預料,玄宗卻利用此突發事件,貶九齡、易儲君,也說明他想廢太子久矣。

至於武惠妃,在某些程度上,她為皇帝分擔了“三庶人”事件的駡名。太子兄弟死後,宮中時常有“鬧鬼”事件發生,疑為“三庶人”作祟,在說不清道不明的鬼魅幻影中,三十八歲的武惠妃憂懼而亡。至於“貞順皇后”的追封,更像是一種補償,但身後喪儀中,玄宗既沒有允許慶王琮等非貞順所出的皇子為她服齊衰,也沒有允許以忌日廢務,“乾元之後,祠享亦絕”。

有時候回想,倘若武惠妃、楊貴妃這對婆媳兼前後任在地下相遇,會是怎樣的情景。早些年,我對李、楊愛情相當嗤之以鼻,近些年來才稍稍釋懷了些,但袁枚詩“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石壕村裏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使我對他們依舊無多少好感可言,他們的苦痛固然是“千古長恨”,因“安史之亂”飽受苦難的普通人,他們的血與淚又該如何計算?這首詩也是本書楊貴妃篇的題記。

李碧華有一篇小說《荔枝蜜》,明皇轉世的鄭敏在日本遇到了疑似楊貴妃的宮本麗子,麗子喜歡吃荔枝,堅稱“西安”為“長安”,總在夜晚哼歌,最後還與明皇執手相依。小說很短,寫得可愛,臨結尾有一句“作為局外人,旁觀者,人家的感情,我們不必多話”,尋常夫妻上,這是至理,但對天子,他們的感情就像一具死去卻豔麗無比的軀體,放在手術燈下,被後世解剖縫合,縫合再肢解。

李、楊故事的緣起、緣滅在書中已有很詳細的敍述,毋庸我贅言。就像柳馥在文中說的,楊貴妃身死馬嵬坡確實是替罪羔羊,但她不能說完全無辜,楊氏族人橫行霸道、為所欲為觸犯眾怒也有她袒護、縱容的原因。開元時,玄宗連襟長孫昕(王皇后妹夫)毆打御史大夫李傑,被他在朝堂杖殺,而天寶時楊家的奴僕和廣平公主①爭道,將公主打下馬,駙馬下馬攙扶被打數鞭,此事被公主告至玄宗,玄宗竟只杖殺楊氏奴,卻免了駙馬官職,前後對比,玄宗對楊氏戚裏的偏心顯而易見。一個擁有一切的老人心甘情願地取傾國之富寵愛一個年輕女子,不光是她,連她的族人都享受到了莫大恩澤。直到馬嵬坡上,楊氏一門如烈火烹油、鮮花著錦的富貴終於以一種狼狽、荒謬的方式戛然而止。有老婦在馬嵬坡撿到一隻楊貴妃的錦襪,過客若要賞玩,需付百錢,老婦因此致富,所有帝妃佳話、戚裏傳奇成了過客的談資,成了那只高高懸在老婦店前、迎風招展的襪子。

“在李隆基的心裏,楊貴妃自始至終都是一個樣貌品德具佳的婦人,就和他所創造的時代一樣是無瑕的美玉。”尤其喜歡作者這句,在玄宗身上,愛情與盛世有著某種密不可分的隱喻。當他成為有名無實的太上皇,棲身興慶宮中,一一清點著貴妃遺物—紅粟玉臂支、錦香囊、沾有瑞龍腦香的襆頭、一縷秀髮,就如清點往日錯金縷彩的盛世,而盛世中的人除了他,大半都已風流雲散。那種追悼,與其說是緬懷被自己親手殺死的“愛情”,更像是一種自哀自憐。他一生的自信,一生的意氣風發都來源於那個由他開創,卻也毀於他手的時代。愛情、盛世在同一時間轟然崩塌,緊隨其後的是死亡的號角。

女子的身影籠罩了玄宗一生:幼年喪母,隨父親、兄弟被武皇囚於東宮;青年時髮妻相伴,贊成大業,誅韋氏、安樂公主,賜死太平,一手結束“女人天下”;中年時寵武惠妃,一日殺三子;至晚年,對楊貴妃的迷戀成為盛世末梢最淒豔的一筆。由此看,以探討玄宗後宮為契機,更深入地瞭解他的政治人生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角度,就像我在開頭說的那樣,這本書便是範例。

事實上,玄宗朝的後宮何止以上三位,作者在書中提到的元獻皇后、趙麗妃、劉華妃、柳婕妤、皇甫淑妃、曹野那姬等女性,她們的人生亦有自己的精彩和無常。然而,後宮之中更多的是如“上陽白髮人”那樣,連名姓都未曾留下的可憐人,“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兩如何”,她們同樣是盛世的見證者,亂世的哀歎者,歲月風過,亂紅無數,就以一首元才子的《行宮》來結束這篇序吧: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

安陵物語

2014年12月28日于杭州浙江大學

目次

推薦語

序一 女子讀史,女子寫史

序二 宮花寂寞紅

 

後妃紀

引子•謫仙人

到底意難平—王皇后

機關算盡太聰明—武惠妃

莫倚傾國貌—楊貴妃

母憑子貴—元獻皇后楊氏

彩雲易散—趙麗妃

人生斯世兮如輕塵—皇甫淑妃

河東柳家嬌女兒—柳婕妤

鏡中花水中月—梅妃

胡旋女,真耶?假耶?—曹野那姬

奇說怪談—劉華妃、莫才人、王美人

石頭記—高婕妤、張美人、楊淑妃

 

紅顏錄

人生多是崎嶇路—太平公主

稱量天下的女相—上官婉兒

淡掃蛾眉朝至 尊—虢國夫人

年年不見春—上陽白髮人

他日望長安—宜芳公主

庶女的悲劇—固安公主

昔日青青今在否—章台柳

 

尾聲 還似人生一夢中

外附 李隆基後妃表

相關資料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60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