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陳修園(簡體書)
滿額折

陳修園(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5 元
定價
:NT$ 270 元
優惠價
8723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陳修園,名念祖,號慎修,一字良友;生於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卒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福建長樂人,清代著名醫家。著有《靈素節要淺注》《金匱要略淺注》《傷寒論淺注》等十幾部著作。陳修園主張《內經》為體,張仲景方為用,強調中醫經典為臨證的基礎,集諸賢之大成,繼承發展了“六經氣化學說”。陳修園一生致力於醫學普及教育,其著作在後世產生了廣泛影響。本書內容,包括陳修園的生平概述、著作簡介、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後世影響等。

作者簡介

崔為,女,1965年出生,吉林省長春市人長春中醫藥大學教授。文學碩士,古典文獻學專業。從事醫古文和中醫文獻學教學及中醫古籍整理研究。主編《黃帝內經素問譯註》《老子譯註》《<老老恆言>白話解》《長白山文化攬草》等。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集成》編委。

潘桂娟,女,1953年出生,遼寧省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研究員,醫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後合作導師;中醫基礎理論重點學科帶頭人;國家“973”計劃項目“中醫理論體系框架結構研究”首席科學家;2002年至2013年期間,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中醫理論體系框架結構研究、中醫痰證理論研究、中醫名家學術研究、日本漢方醫學研究。主編《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集成》《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卷·中醫基礎理論分卷》《中醫痰病研究與臨床》等。著有《日本漢方醫學》。

中醫理論肇始於《黃帝內經》《難經》,本草學探源於《神農本草經》,辨證論治及方劑學發軔於《傷寒雜病論》。在此基礎上,歷代醫家結合自身的思考與實踐,提出獨具特色的真知灼見,不斷革故鼎新,充實完善,使得中醫藥學具有系統的知識體系結構、豐富的原創理論內涵、顯著的臨床診治療效、深邃的中國哲學背景和特有的話語表達方式。歷代醫家本身就是“活”的學術載體,他們刻意研精,探微索隱,華葉遞榮,日新其用。因此,中醫藥學發展的歷史進程,始終呈現出一派繼承不泥古、發揚不離宗的繁榮景象。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自2008年起相繼依托2005年度國家“973”計劃課題“中醫學理論體系框架結構與內涵研究”、2009年度科技部基礎性工作專項重點項目“中醫藥古籍與方志的文獻整理”子課題“古代醫家學術思想與診療經驗研究”、2013年度國家“973”計劃項目“中醫理論體系框架結構研究”,以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中醫理論體系結構與內涵研究室”建設規劃,聯合北京中醫藥大學等16所高等院校及科研和醫療機構的專家、學者,選取歷代具有代表性或學術特色突出的醫家,系統地闡釋與解析其代表性學術思想和診療經驗,旨在發掘與傳承、豐富與完善中醫理論體系,為提升中醫師理論水平和臨床實踐能力和水平提供參考和借鑒。本套叢書即是此系列研究階段性成果總結而成。
綜觀歷史,凡能稱之為“大醫”者,大都博覽群書,學問淹博賅洽,集百家之言,成一家之長。因此,我們以每位醫家獨立成書,盡可能尊重原著,進行總結、提煉和闡發。此外,本叢書的另一個特點是,將醫家特色學術觀點與臨床實踐相印證,盡可能選擇一些典型醫案,用以說明理論的實踐價值,便於臨床施用。本叢書現已列入《“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音像、電子出版物出版規劃》中的“醫藥衛生”重點圖書出版計劃,並將於“十三五”期間完成此項出版計劃,擬收載歷代102名中醫名家,總字數約1600萬。
叢書各分冊作者,有中醫基礎學科和臨床學科的資深專家、國家及行業重點學科帶頭人,也有中青年教師、科研人員和臨床醫師中的學術骨幹,分別來自全國高等中醫院校、科研機構和臨床單位。從學科分佈來看,涉及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各家學說、中醫醫史文獻、中醫經典及中醫臨床基礎、中醫臨床各學科。全體作者以對中醫藥事業的拳拳之心,共同努力和無私奉獻,歷經數年成就了這份艱鉅的工作,以實際行動切實履行了傳承、運用、發展中醫藥學術的重大使命。
在完成上述科研項目及叢書撰寫、統稿與審訂的過程中,研究團隊暨編委會和審訂委員會全體成員,精益求精之心始終如一。在上述科研項目負責人、叢書總主編、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潘桂娟研究員主持下,由常務副主編張宇鵬副研究員、陳曦副研究員及各分題負責人——翟雙慶教授、劉桂榮教授、鄭洪新教授、邢玉瑞教授、錢會南教授、馬淑然教授、文穎娟教授、陸翔教授、楊衛彬研究員、崔為教授、柳亞平副教授、江泳副教授、王靜波博士等,以及醫史文獻專家張效霞副教授,分別承擔或參與了團隊的組織和協調,課題任務書和叢書編寫體例的起草、修訂和具體組織實施,各單位課題研究任務的落實和分冊文稿編寫和審訂等工作。編委會還多次組織工作會議和繼續教育項目培訓,組織審訂委員會專家複審和修訂;最終由總主編逐冊複審、修訂、統稿並組織作者再次修訂各分冊文稿。自2015年6月開始,編委會將叢書各分冊文稿陸續提交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擬於2019年12月之前按計劃完成本套叢書的出版。
2016年3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了《關於加強中醫理論傳承創新的若干意見》,指出“加強對傳承脈絡清晰、理論特色鮮明的古代醫家的學術思想研究,深入研究中醫對生命、健康與疾病認知理論,系統總結中醫養生保健、防病治病理論精華,提升中醫理論指導臨床實踐和產品研發的能力,切實傳承中醫生命觀、健康觀、疾病觀和預防治療觀”。上述項目研究及叢書的編寫,是研究團隊對國家層面“加強中醫理論傳承與創新”號召的積極響應,體現了當代中醫學人敢於擔當的勇氣和矢志不渝的追求!通過此項全國協作的系統工程,凝聚了中醫醫史、文獻、理論、臨床研究的專門人才,培育了一支專業化的學術隊伍。
在此衷心感謝中國中醫科學院及其所屬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中醫藥信息研究所、研究生院,以及北京中醫藥大學、陝西中醫藥大學、山東中醫藥大學、雲南中醫學院、安徽中醫藥大學、遼寧中醫藥大學、浙江中醫藥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湖南中醫藥大學、長春中醫藥大學、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河北中醫學院、貴陽中醫藥大學、中日友好醫院等16家科研、教學、醫療單位,對此項工作的大力支持!衷心感謝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有關領導及華中健編審、伊麗縈博士及全體編校人員對叢書編寫及出版的大力支持!
本叢書即將付梓之際,百餘名作者感慨萬千!希望廣大讀者透過本叢書,能夠概要縱覽中醫藥學術發展之歷史脈絡,擷取中醫理論之精華,傳承千載臨床之經驗,為中醫藥學術的振興和人類衛生保健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由於種種原因,書中難免有疏漏之處,敬請讀者不吝批評指正,以促進本叢書不斷修訂和完善,共同推進中醫藥學術的繼承與發揚!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編委會
2016年9月

目次

生平概述
一、時代背景
(一)書院歷史
(二)鰲峰書院
(三)書院教育
(四)書院影響
二、生平紀略
三、從醫經歷

著作簡介
一、《傷寒論淺注》
二、《時方歌括》
三、《景岳新方砭》
四、《時方妙用》
五、《神農本草經讀》
六、《醫學三字經》
七、《長沙方歌括》
八、《醫學實在易》
九、《醫學從眾錄》
十、《金匱要略淺注》
十一、《女科要旨》
十二、《傷寒醫訣串解》
十三、《金匱方歌括》
十四、《傷寒真方歌括》
十五、《靈素節要淺注》
十六、《十藥神書註解》
十七、《家藏心典》

學術恩想
一、學術淵源
(一)幼承庭訓,家傳醫術
(二)上溯靈素,問道長沙
(三)博採眾方,尤重錢塘
(四)尋源辨疑,師事茗莊
二、學術特色
(一)啟迪後學,普及中醫
(二)尊經崇古,師法仲景

臨證經驗
一、臨證特點
(一)崇古不泥古,擷各家精粹
(二)臨證以“脾腎為中心”
(三)辨證施治,治病求因
二、診斷經驗
(一)望診
(二)辨五音
(三)張節修訂《十問歌》
(四)脈診
三、內科雜病診治
(一)中風
(二)虛癆
(三)腫症
(四)脹症
(五)噎嗝反胃
(六)痰飲
(七)咳嗽
(八)哮症
(九)心腹諸痛
(十)血證
(十一)消渴
(十二)瘧病
(十三)痢疾
(十四)疫癘
(十五)暑症
(十六)頭痛
(十七)泄瀉
(十八)霍亂
四、婦人病
(一)調經
(二)種子
(三)安胎
(四)“四物湯”的應用
(五)產後雜病
(六)婦人乳病
五、醫案薈萃

後世影響
一、歷代評價
二、學術傳承
(一)子孫後人
(二)師友生徒
三、後世發揮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1)節要經文,類編成書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由於《內經》文簡而義博、理論深奧,閱讀起來非常困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歷代醫家採用多種方式來類分這部著作。如元代滑壽《讀素問鈔》分為12類:臟象、經度、脈候、病能、攝生、論治、色脈、針刺、陰陽、標本、運氣、薈萃。明代張景岳合《靈樞》《素問》亦分為12類:攝生、陰陽、臟象、脈色、經絡、標本、氣味、論治、疾病、針刺、運氣、匯通。陳修園劃分為道生、臟象、經絡、運氣、望色、聞聲、問察、審治、生死、雜論、診脈、病機12類。
從這12類的劃分來看,陳修園與前代張景岳等醫家一樣,都強調養生的重要性,所以把攝生放在首位,次列藏象、經絡、運氣等中醫學理論內容,最後詳細解讀診斷諸法,詳述病因病機。可見陳修園的《靈素節要淺注》都是以臨床實用為去取原則,剝離了純粹理論論述的內容,這樣分類如教科書一般,幫助初習醫者迅速了解讀懂《內經》,並能很好地應用到臨床實踐中。
(2)註釋淺易,圖文並茂
陳修園不愧為醫學科普大家,他編著著作時總是既要遵循經典,又要考慮如何將晦澀難懂的理論轉難為易。
在“經絡”類中,陳修園首先列《經脈》篇原文,然後隨文夾注,如:
“《經脈》篇日:人始生,先成精,(先天水火之精,而先生兩腎)精成而腦髓生。(腦為精髓之海,腎精上註於腦而腦髓生矣)骨為乾,(骨生於水髒,如木之幹也)脈為營,(營者,猶營舍之所,以藏血氣也)筋為剛,(筋之強勁也。肉生於土,猶城牆之外衛也)皮膚堅而毛髮長。(發為血餘,血氣充盛故長也)谷人於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營衛血氣,先於後天水穀之精也。此篇論臟腑十二經脈之生始出入。營血營行脈中,六氣合於脈外,始於手太陰肺,終於足厥陰肝,周而復始,循度環轉之無端也)”(陳修園《靈素節要淺注》)
上文的括號內的文字,就是陳修園的注。用“先天水火之精,而先生兩腎”,簡潔明了地詮釋了“先成精”的含義。解釋“骨為乾”時,先解釋了與骨相關聯的髒,然後用描述方式解釋了骨如同樹乾一樣。同樣淺顯易懂的解說,還有對“營”的解釋。營,如同可以居住的地方,所以能夠藏血氣。陳修園在解釋了這些詞語之後,用淺近的語言為全篇文章做一個題解,總結全篇的主要內容。這種註釋去掉了繁瑣的考證語言,一看便可了然於心。如“合谷,穴名,俗呼虎口”“膊內肱處謂之臑”。 (陳修園《靈素節要淺注》)
醫人不僅要讀懂經絡是什麼,更要記誦經絡的循行及相關的腧穴。陳修園為了幫助醫人記憶,在每一經脈後附“諸穴歌”。為了更直觀,陳修園索性繪十二經圖形,根據古籍的記載,陳修園的這部分畫出了肺、脾、心、腎、心包絡、肝、小腸、膀胱、膽、大腸、胃等五臟六腑的圖形。如:他用圖形解釋了“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脊之第五椎,是經常少血多氣”“心像尖圓,形如蓮蕊,其中有竅,多寡不同。心導引天真之氣,下無透竅,上通乎舌,只有四系,以通四臟頭”(陳修園《靈素節要淺注》)。形象的十二經脈循行圖,再配以分寸歌,易懂易記。
陳修園專列“十二經圖形”一卷,較直觀形像地描繪出人體五臟六腑的藏像圖示及十二正經與任督二脈的經穴圖示。大量引用了《靈樞》《難經》有關藏象理論的記載,在滑壽《十四經發揮》的基礎上,較全面準確地記載了人體臟腑的生理解剖位置及生理功能,標出經腧的分寸位置,註解各經絡腧穴的分寸歌訣。這在當時的條件下,是難能可貴的,極大地方便了後學。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3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