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的崩潰:蘇聯解體的台前幕後(簡體書)
商品資訊
ISBN13:9787220100338
替代書名:The Last Empire: The Final Days of the Soviet Union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作者:(美)沙希利‧浦洛基
譯者:宋虹
出版日:2017/05/01
裝訂/頁數:平裝/435頁
規格:23.5cm*16.8cm (高/寬)
版次:一版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1991年蘇聯的解體無疑是20世紀發生的*重大的事件之一。作者根據*近解密的老布什總統圖書館的絕密檔案,包括總統顧問的備忘錄和老布什與世界各國領導人的絕密電話記錄,重新解讀了那段紛繁複雜的歷史。
本書挑戰了關於冷戰結束的傳統觀念,揭示了布什政府試圖結束冷戰、保全蘇聯作為其國際舞台上的重要夥伴的複雜遊戲。
作者著眼於事件中心的四個人物—喬治·布什、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鮑里斯·葉利欽、列昂尼德·克拉夫丘克—來講述蘇聯*後五個月間發生的故事,這五個月改變了蘇聯的命運和世界的格局。本書作者會多國語言,能夠查閱英語、俄語、波蘭語、烏克蘭語和白俄羅斯語的文獻,這讓他能夠站在一個特殊的立場來呈現一個關於蘇聯解體的全新的、戲劇性的故事。
本書挑戰了關於冷戰結束的傳統觀念,揭示了布什政府試圖結束冷戰、保全蘇聯作為其國際舞台上的重要夥伴的複雜遊戲。
作者著眼於事件中心的四個人物—喬治·布什、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鮑里斯·葉利欽、列昂尼德·克拉夫丘克—來講述蘇聯*後五個月間發生的故事,這五個月改變了蘇聯的命運和世界的格局。本書作者會多國語言,能夠查閱英語、俄語、波蘭語、烏克蘭語和白俄羅斯語的文獻,這讓他能夠站在一個特殊的立場來呈現一個關於蘇聯解體的全新的、戲劇性的故事。
作者簡介
沙希利.浦洛基(Serhii Plokhy)
哈佛大學俄羅斯及烏克蘭史教授,也是東歐諸國史*的研究學者,專攻俄羅斯及烏克蘭現代史。他的著述豐富且有創見,曾經連續三年(2002-2005)獲得美國烏克蘭研究協會頒發的*著作獎項。他更於2009年獲得古斯拉夫研究協會頒發的卓越學人獎。
著有《雅爾塔—決定世界格局和歷史進程的八天》和《斯拉夫民族之起源》等書。
哈佛大學俄羅斯及烏克蘭史教授,也是東歐諸國史*的研究學者,專攻俄羅斯及烏克蘭現代史。他的著述豐富且有創見,曾經連續三年(2002-2005)獲得美國烏克蘭研究協會頒發的*著作獎項。他更於2009年獲得古斯拉夫研究協會頒發的卓越學人獎。
著有《雅爾塔—決定世界格局和歷史進程的八天》和《斯拉夫民族之起源》等書。
名人/編輯推薦
◎浦洛基是哈佛大學烏克蘭史教授,也是東歐諸國史的研究學者,專攻俄羅斯及烏克蘭現代史,是研究蘇聯歷史和國際關係的權威學者。
◎雖然許多專家學者寫過蘇聯解體的歷史,但他們大多忽略了從“八月政變”到1991年12月戈爾巴喬夫發表退職演說之間這關鍵的幾個月。本書全景再現真正改變蘇聯命運和世界面貌的這五個月。
◎美國*解密的絕密文件: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檔案、負責總統出國訪問事務的白宮官員的信件,以及布什總統的會議和電話記錄等。還有來自華盛頓的國家檔案館、莫斯科的戈爾巴喬夫基金會,以及利沃夫、基輔和烏克蘭檔案館的資料。
◎作者採訪大量當事人,包括:烏克蘭的克拉夫丘克、白俄羅斯的舒什克維奇、烏克蘭前國防部長、蘇聯副總統尤里•舍爾巴克、美國前副國務卿等。這些*手的資料的品質,遠遠超越前人寫作時的那些參考資料。
◎作者會多國語言,能夠查閱英語、俄語、波蘭語、烏克蘭語和白俄羅斯語的文獻,這讓他能夠站在一個特殊的立場來呈現關於蘇聯解體的全新的、戲劇性的故事。
◎本書徹底顛覆了關於冷戰結束的傳統觀念,揭示了布什政府試圖結束冷戰、保全蘇聯作為其國際舞台上的重要夥伴的複雜政治遊戲。
◎本書榮獲2014年吉爾伯獎(TheLionel Gelber Prize)和2015年普希金俄語圖書獎(Pushkin House Russian BookPrize)。
◎《泰晤士報》《金融時報》《華爾街時報》《星期日郵報》等數十家媒體鼎力推薦。
◎雖然許多專家學者寫過蘇聯解體的歷史,但他們大多忽略了從“八月政變”到1991年12月戈爾巴喬夫發表退職演說之間這關鍵的幾個月。本書全景再現真正改變蘇聯命運和世界面貌的這五個月。
◎美國*解密的絕密文件: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檔案、負責總統出國訪問事務的白宮官員的信件,以及布什總統的會議和電話記錄等。還有來自華盛頓的國家檔案館、莫斯科的戈爾巴喬夫基金會,以及利沃夫、基輔和烏克蘭檔案館的資料。
◎作者採訪大量當事人,包括:烏克蘭的克拉夫丘克、白俄羅斯的舒什克維奇、烏克蘭前國防部長、蘇聯副總統尤里•舍爾巴克、美國前副國務卿等。這些*手的資料的品質,遠遠超越前人寫作時的那些參考資料。
◎作者會多國語言,能夠查閱英語、俄語、波蘭語、烏克蘭語和白俄羅斯語的文獻,這讓他能夠站在一個特殊的立場來呈現關於蘇聯解體的全新的、戲劇性的故事。
◎本書徹底顛覆了關於冷戰結束的傳統觀念,揭示了布什政府試圖結束冷戰、保全蘇聯作為其國際舞台上的重要夥伴的複雜政治遊戲。
◎本書榮獲2014年吉爾伯獎(TheLionel Gelber Prize)和2015年普希金俄語圖書獎(Pushkin House Russian BookPrize)。
◎《泰晤士報》《金融時報》《華爾街時報》《星期日郵報》等數十家媒體鼎力推薦。
目次
序言
第一章最後的峰會
莫斯科會議
宴會上的不速之客
軟弱的基輔演講
第二章8月的坦克
克里米亞的囚徒
俄羅斯的反抗
自由的勝利
第三章反政變
俄羅斯的複興
獨立的烏克蘭
拯救帝國
第四章走向分裂
左右為難的華盛頓
俄羅斯方舟
倖存者
第五章人民的聲音
期待
烏克蘭公投
斯拉夫三國一體
第六章再見了,帝國
森林之外
歐亞國家的誕生
莫斯科的聖誕節
後記
致謝
注釋
第一章最後的峰會
莫斯科會議
宴會上的不速之客
軟弱的基輔演講
第二章8月的坦克
克里米亞的囚徒
俄羅斯的反抗
自由的勝利
第三章反政變
俄羅斯的複興
獨立的烏克蘭
拯救帝國
第四章走向分裂
左右為難的華盛頓
俄羅斯方舟
倖存者
第五章人民的聲音
期待
烏克蘭公投
斯拉夫三國一體
第六章再見了,帝國
森林之外
歐亞國家的誕生
莫斯科的聖誕節
後記
致謝
注釋
書摘/試閱
第一章 最後的峰會
1991年7月31日,峰會召開的第二天,克里姆林宮的鐘聲剛剛敲響下午3點半,老布什與戈爾巴喬夫就穩步邁入大克里姆林宮的冬季花園。他們將在克里姆林宮舉行盛大的儀式,簽署重要的國際條約,而這只是儀式的一部分。
莫斯科會議
山峰即山之巔峰,喻指登峰造極的成就。1953年,兩位勇士終於征服了珠穆朗瑪峰,溫斯頓·丘吉爾隨即在英國議會談及在“萬國之巔”實現和平的願望,“巔峰”一詞才進入外交領域。直到兩年後,該詞被用來形容蘇聯和西方國家領導人在日內瓦的會晤時,它才流行起來。國際政治迫切需要找到一個新詞語,用以形容最高等級的外交會議。“峰會”一詞恰如其分。
實際上,自20世紀30年代起,這種會議儼然已成了國際關係的重要一環。儘管執政者進行會晤、討論雙邊關係的事古已有之,可是在航空旅行的時代到來之前,這種會議實屬罕見。飛機不僅使戰爭發生了革命,對製止戰爭的外交亦是如此。因此外交活動借助飛機而一飛沖天。
1938年夏,英國首相內維爾·張伯倫飛往德國,試圖說服阿道夫·希特勒放棄進攻捷克斯洛伐克,現代高峰會議由此誕生。二戰期間,溫斯頓·丘吉爾、富蘭克林·羅斯福和約瑟夫·斯大林又強化了巨頭外交。彼時,尚未找到對此恰當的說法。
高峰會議在冷戰期間發展至頂峰,赫魯曉夫會見約翰·肯尼迪,隨後,勃列日涅夫會見了理查德·尼克松,這些舉動吸引了全球媒體的關注,可是,直至冷戰行將結束之際,蘇聯才採用了這一西方說法。
1991年夏,正值莫斯科和全世界都處於劇烈的政治和意識形態轉變之際,蘇聯媒體揚棄了它們青睞有加的詞語——“最高水平會議”,取而代之的是英語“峰會”一詞。這一勝利“得不償失”,在接下來的10年間,“峰會”一詞實際上從國際關係中銷聲匿跡。
1991年7月30日至31日,美國第41任總統喬治·赫伯特·沃克·布什根據安排與第一位蘇聯總統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爾巴喬夫舉行了“最高水平會晤”,儘管蘇聯人已經不用這套外交辭令了。此次峰會籌備期頗長,可是最終見面時間卻是在會晤前幾週才決定的。直到最後時刻,蘇美專家們發現對於兩國總統將在莫斯科簽署的這項具有歷史意義的協議,具體到每個細節是如此艱難。布什希望盡快簽署,因為無人知曉戈爾巴喬夫將留在克里姆林宮多久,更無法預知達成協議的機會是否會稍縱即逝。
白宮將老布什與戈爾巴喬夫的會晤披露給媒體,並且稱其為後冷戰時期的第一次峰會。喬治·布什與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將簽署的協議,旨在使兩個超級大國建立互信與合作關係。協議從諸如核武器等敏感議題入手。歷經9年談判,《第一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才最終擺上了簽字桌。該協議要求削減核武器總量的30%,以及蘇聯洲際導彈的50%,這些導彈主要是對準美國的。長達47頁的條約之外,還包括數百頁的附加協議,兩位總統不僅贊成控制軍備競賽,更要著手削減軍備。
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之間的對抗,始於二戰結束後不久,對抗幾乎將整個地球拖入核戰爭邊緣,如今,總算要結束了。隨著1989年11月柏林牆的倒塌,德國開始了統一進程,此時,戈爾巴喬夫提出了辛納屈主義(又譯為西納特拉主義,是蘇聯戈爾巴喬夫政府用來戲稱其允許周邊華沙條約組織成員國自己決定自己的內政的政策名稱。這個名稱來自於法蘭克·辛納屈的歌My Way ——蘇聯允許這些國家走自己的路。),允許莫斯科的東歐盟國“走自己的路”,它們最終離開了克里姆林宮的懷抱,冷戰衝突的核心隨之瓦解。蘇聯軍隊開始撤離東德和該地區其他國家。
然而,政治風雲變幻,核武器庫卻未動分毫。俄國著名劇作家安東·契科夫曾言,若是戲劇第一幕的舞台上放了把槍,下一幕它將開火。兩個超級大國已在全球舞台上佈滿了核武器,遲早會有某位演員在第二幕擦槍走火。
核武器是冷戰時期必不可少的元素。一方面,它可能引發的後果危險至極;另一方面,最先擁有核武器的兩個超級大國——美國和蘇聯還從未發生過直接與公開的對抗,核毀滅的風險不堪設想。
分裂的德國是冷戰時期地緣政治角逐的中心,儘管蘇聯的常規部隊在中、東歐地區有壓倒性優勢,這些地區曾被斯大林領導下的蘇聯佔領,隨後倒向了社會主義,然而,美國在1945年夏就掌握了核武器,所以,面對這一切,美國人泰然自若。美國人覺得很安全,蘇聯人的感覺必定相反。於是,他們加緊了核武器研製工作,成功地研製出自己的核武器。
隨著朝鮮戰爭的爆發,世界上的兩個核強國,正走在衝突對抗的道路上。他們都希望研發出新一代的核武器,以此超越對方。20世紀50年代,美蘇都發明了威力比原子彈更猛、更難控制的氫彈。當蘇聯人在1957年秋天成功地將“伴侶號”人造衛星送至太空軌道時,說明他們的導彈已經可以直接打擊美國本土了,世界自此進入了新的、更加危險的時代——超級大國美蘇對抗的時代。
斯大林在1953年去世之後,他的繼任者對於和西方展開對話持更加開放的態度,然而,蘇聯在導彈技術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使他們高高在上,蘇聯人首次將不載人衛星和載人衛星發送至預定軌道,因此,蘇聯繼任領導者比斯大林更加難以預測,也更加危險。
直到1962年10月蘇聯在古巴部署了導彈,赫魯曉夫和肯尼迪執政下的兩個超級大國才發現他們已處在了戰爭的邊緣。此時,美蘇競爭蔓延至全球。競爭始於東歐,蘇聯人一旦佔據此地,再不願放手,隨著中國在1949年走上社會主義道路,隨後幾年朝鮮長久地分裂了,美蘇競爭延伸到了亞洲;英法帝國在20世紀50年代走向崩潰,使得其他亞洲和非洲國家也有機會成為兩個超級大國爭奪的對象;自從菲德爾·卡斯特羅領導的古巴為了尋求蘇聯的軍事援助和意識形態的鼓舞而倒向蘇聯以後,拉丁美洲也淪為戰場。
1962年10月的古巴導彈危機在彼此妥協下解決,蘇聯人同意把導彈撤出古巴,美國人則把導彈撤出土耳其,可是,這段經歷深深震撼了肯尼迪總統和赫魯曉夫。必須做些什麼緩解緊張的局勢,減少核戰爆發的危機。於是,兩位領導人在1963年簽署了首項旨在控制核軍備競賽的協議——《有限核禁試條約》。
經過8年的談判才有了這份文件,雖然剛剛起步,內容確實很溫和,但畢竟朝正確的方向邁出了一步。從那以後,儘管兩個超級大國仍在全球進行較量,從越南到安哥拉,“代理人戰爭”在全世界打響,可是,它們就削減核武器的談判從未間斷,還從“共同毀滅原則”中找到些許安慰。依據該原則,敵對國雙方如果都擁有足以把對方從地球上徹底消滅的武器,就必須進行談判,這樣才能保住兩個國家。
尼克松於1972年5月飛往莫斯科,與勃列日涅夫簽署了《第一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而美國總統吉米·卡特則於1979年飛往維也納,又與勃列日涅夫簽署了《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兩份條約都規定了核武器生產數量的上限。但是,後一份條約簽署後不久,蘇聯就入侵了阿富汗,美國則在次年抵制莫斯科夏季奧運會。繼任的美國總統羅納德·裡根試圖在越南潰敗後重塑美國精神和國際影響力。在蘇聯,在勃列日涅夫於1982年逝世後,克里姆林宮發生了一系列危機。國際局勢陡然緊張起來,自20世紀60年代初以來,冷戰恐怕第一次要變成“熱戰”了。
1983年9月1日,蘇軍在庫頁島附近擊落了一架載有269名乘客的韓國客機,其中包括一位美國國會議員。隨後他們等待來自美方的報復。就在這個月稍晚的時候,在莫斯科附近的蘇聯防空部隊司令部,空軍中校斯坦尼斯拉夫·彼得洛夫在雷達屏幕上發現目標,顯示有一枚導彈正向蘇聯飛來。他隨即發現同一方向好像有四枚導彈。他懷疑是電腦故障,因此沒有上報長官。如果他報告了,那麼兩個大國間的核戰爭也許就此變成現實。實際情況是,太陽光線和雲彩罕有的排列方式,使蘇聯的預警系統出現了小故障。彼得洛夫隨後被捧為英雄。可是,促使他拯救世界免於核戰的原因,不是他不相信美國人會首先發動攻擊,而是他認為美國人進攻時,會讓成百上千枚導彈打頭陣,而不是只有一枚或四枚導彈。在眾所周知的彼得洛夫事件後,蘇聯人依舊等待著美國的報復。
同年11月,蘇聯誤認為北約在歐洲舉行的代號為“Able Archer”的軍演是為即將到來的核戰做準備。他們所有的海外諜報機構均處於高度戒備狀態,監視著即將來臨的核決戰信號。同一時間,上億美國人觀看了製作粗糙的電影《浩劫後》,該片講述了生活在堪薩斯州勞倫斯市的居民應對核武器襲擊後的故事。許多人認為正是這部電影改變了裡根總統對蘇聯的措辭。
儘管在1983年3月,他還把蘇聯稱為“邪惡帝國”,但是在1984年發表的著名演說“伊凡和安婭”中,他談到了美蘇人民對於和平共處的渴望。1984年1月,他向頗感詫異的國民說:“請隨我一起設想一下,如果伊凡、安婭發現他們和吉姆、薩利在同一候車室,或是站在同一屋簷下避雨,而且彼此之間沒有語言障礙,那麼,他們還會爭論彼此的政府有什麼不同嗎?還是他們會發現大家都在談論孩子或是生活呢?”
蘇美關係的改變不只在措辭上,這一關係的焦點已從兩個超級大國的國家利益轉向了普通百姓的權益。對此,老布什比別人更深知這一點。在冷戰的大部分時間裡,他已經參與製定美國的對蘇政策,並且堅持要盡量負責任的立場。
1924年6月,老布什生於美國東北部的一個參議員之家。年輕時的布什在聽到了珍珠港事件的新聞報導後,推遲完成他在耶魯大學的學業,加入了美國海軍。在19歲那年,他成了美軍中最年輕的海軍飛行員,在整個戰爭期間他完成了58次飛行作戰任務。就在1945年1月他即將從駐紮在太平洋上的美國海軍退役之際,布什和年僅19歲的芭芭拉·皮爾斯結婚了,婚後共育有六子。他們的長子喬治·沃克·布什生於1946年,他就是日後的美國總統小布什,這一年,老布什在耶魯大學學習經濟學。
老布什用兩年半的時間完成學業,考慮到他的出生和成長環境,沒有人想到老布什會將全家搬到得克薩斯州,開始從事石油貿易。在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從政之前,他已是一位專門從事近海石油開采的石油公司總裁,一位貨真價實的百萬富翁。
布什的國際事業始於美蘇關係將要緩和的黎明。1971年,尼克松總統任命這位來自休斯敦的45歲前共和黨議員擔任美國駐聯合國代表。隨著他的上級尼克松因水門事件而下台,老布什發現在由尼克鬆發起的中美恢復邦交這件事上,他竟扮演著首席設計師的角色。隨後,他擔任美國駐北京聯絡處主任一職,共履職14個月,促使中美建立聯繫,這麼做主要是針對蘇聯的。1976年,布什回到了華盛頓擔任了中情局局長,主持美國在安哥拉進行的秘密行動,旨在推翻由古巴支持的安哥拉首位總統阿戈什蒂紐·內圖組建的政府。1977年至1979年間,布什作為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主任,親眼目睹了在卡特執政的最後幾年中蘇美關係的惡化。
1981年,喬治·赫伯特·沃克·布什成為美國的第43位副總統。這時作為美國總統的羅納德·裡根,突然使華盛頓方面的反蘇言論變本加厲。他還致力於提升美國軍力,鼓舞因越戰失敗和20世紀70年代經濟危機而受挫的民眾士氣。但是,裡根也在尋找可以與之對話,以削減雙邊核武器的蘇聯領導人。因為蘇聯領導人接二連三地在他面前去世,所以,尋找的過程並不順利。
就在裡根首先提出“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的想法後不久,勃列日涅夫於1982年11月逝世。勃列日涅夫的繼任者、蘇聯克格勃首腦尤里·安德羅波夫在1984年2月又緊隨他的腳步,辭世而去。而安德羅波夫的接班人康斯坦丁·契爾年科又於1985年3月逝世了。老布什作為美國的代表出席蘇聯領導人的葬禮,因此在20世紀80年代,他成了莫斯科的常客。在國內,他因這句名言而廣為人知:“你死了,我就飛來。”正是在1985年3月的契爾年科葬禮上,老布什第一次遇見並且問候了一位新的蘇聯領導人——當時年僅54歲的戈爾巴喬夫。
1991年7月,老布什首次作為美國的最高領導人飛往莫斯科,因為他已在1988年贏得了總統一職。他此行的目的不是參加葬禮,而是和一位重要而精力充沛的蘇聯領導人進行磋商。其間,蘇聯正發生著巨變。在一份總統團隊為其簽署削減核武器協議而準備的演講中,老布什提到:“自從1985年我上一次拜訪莫斯科以來,我們目睹了歐洲的開放和因互不信任所造成的世界分化的結束。那年,戈爾巴喬夫成為了蘇聯領導人,啟動了多項至關重要的改革,他的改革將從根本上改變世界。現在,在美國,每個人都至少認識兩個俄語詞——'公開性'和'新思維',在這裡,人人喜歡一個英語詞——'民主'。”
老布什66歲的妻子、滿頭銀髮的芭芭拉女士和他的團隊成員陪他一起前往莫斯科。莫斯科時區要比華盛頓時區早8個小時,所以橫跨大西洋向東飛行既偷走了乘客的睡眠,又偷走了乘客的時間。飛行中,老布什就想補上他丟失的時間,不睡覺,而是閱讀隨行人員替他準備好的峰會召開前幾日的報紙。
7月29日,在溫暖的莫斯科之夜,飛機降落在莫斯科的謝列梅捷沃國際機場,布什夫婦受到了蘇聯新任副總統根納季·亞納耶夫的接待。在蘇聯的三天訪問中,美國總統日漸喜歡上了這位謙遜而低調的主人,他履行著禮節性職責,但被排除在政策制定之外的狀況,可能使老布什想起了自己作為裡根政府的“二把手”在白宮中度過的那段孤獨歲月。當總統車隊到達莫斯科時,暮色已沉,老布什回憶說:“有些人在揮手,我們打開車內的燈,這樣能使裡面亮一些,好讓老百姓看清誰在裡面。但看外面就費勁了,好幾次我們對著燈柱不停揮手,真是好笑。”
在夜色下,幽暗的莫斯科街道上緩緩行進的總統車隊,恰恰象徵著即將到來的峰會。美國外交政策的綠燈已經亮起,期待頗高,可是,在蘇聯國家飄搖之際,很難看得清楚。再三躊躇之後,戈爾巴喬夫似乎要繼續堅定地推進改革和蘇美合作,他似乎越來越堅持要求美國提供經濟援助。戈爾巴喬夫最親密的顧問,其中包括總理瓦連京·帕夫洛夫和克格勃主席弗拉基米爾·克留奇科夫,卻都反對向美國請求援助,主張集權統治,他們的主張背離了戈爾巴喬夫推進的民主化改革目標。軍方也反對戈爾巴喬夫,認為他在削減蘇聯軍力方面做得太過,但是卻換不來美方的任何回報,或是回報少得微不足道。
最終,在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下,出現了越來越自信的蘇聯加盟共和國領導。其中一位就是俄羅斯備受矚目的領導人鮑里斯·葉利欽,他將與老布什在莫斯科會晤。
美國總統還將飛往基輔,會見蘇聯第二大加盟共和國——烏克蘭的領導人。蘇聯的權力不再集中於一人之手,不再由莫斯科單獨掌控。蘇聯的權力日益分散,此次峰會與加盟共和國領導人的會晤就是現實的寫照。老布什不得不試圖忽略蘇聯新興政治大廈波坦金式的外表,從而展望未來。美國總統已多次與他的顧問探討這些問題,現在是他拿定主意的時候了。他最急迫的問題是怎樣幫助戈爾巴喬夫繼續執政,把蘇美蜜月期維持下去。
戈爾巴喬夫對此次峰會的期待很高,這將是他在一年多的時間裡與老布什的第三次會晤。他曾於1990年5月底6月初前往華盛頓,拜訪美國總統; 1991年7月中旬,他們又在倫敦舉行的“七國峰會”上,進行了磋商。每一次,戈爾巴喬夫都請求老布什提供經濟援助。事實上,蘇聯領導人感興趣的不僅是金錢,因為他急需提升自己在國內低迷的支持率,所以,國際舞台是他最能有所斬獲的地方。此次峰會可以提醒蘇聯民眾,戈爾巴喬夫是世界舞台的領導者。
1991年7月31日,峰會召開的第二天,克里姆林宮的鐘聲剛剛敲響下午3點半,老布什與戈爾巴喬夫就穩步邁入大克里姆林宮的冬季花園。他們將在克里姆林宮舉行盛大的儀式,簽署重要的國際條約,而這只是儀式的一部分。
莫斯科會議
山峰即山之巔峰,喻指登峰造極的成就。1953年,兩位勇士終於征服了珠穆朗瑪峰,溫斯頓·丘吉爾隨即在英國議會談及在“萬國之巔”實現和平的願望,“巔峰”一詞才進入外交領域。直到兩年後,該詞被用來形容蘇聯和西方國家領導人在日內瓦的會晤時,它才流行起來。國際政治迫切需要找到一個新詞語,用以形容最高等級的外交會議。“峰會”一詞恰如其分。
實際上,自20世紀30年代起,這種會議儼然已成了國際關係的重要一環。儘管執政者進行會晤、討論雙邊關係的事古已有之,可是在航空旅行的時代到來之前,這種會議實屬罕見。飛機不僅使戰爭發生了革命,對製止戰爭的外交亦是如此。因此外交活動借助飛機而一飛沖天。
1938年夏,英國首相內維爾·張伯倫飛往德國,試圖說服阿道夫·希特勒放棄進攻捷克斯洛伐克,現代高峰會議由此誕生。二戰期間,溫斯頓·丘吉爾、富蘭克林·羅斯福和約瑟夫·斯大林又強化了巨頭外交。彼時,尚未找到對此恰當的說法。
高峰會議在冷戰期間發展至頂峰,赫魯曉夫會見約翰·肯尼迪,隨後,勃列日涅夫會見了理查德·尼克松,這些舉動吸引了全球媒體的關注,可是,直至冷戰行將結束之際,蘇聯才採用了這一西方說法。
1991年夏,正值莫斯科和全世界都處於劇烈的政治和意識形態轉變之際,蘇聯媒體揚棄了它們青睞有加的詞語——“最高水平會議”,取而代之的是英語“峰會”一詞。這一勝利“得不償失”,在接下來的10年間,“峰會”一詞實際上從國際關係中銷聲匿跡。
1991年7月30日至31日,美國第41任總統喬治·赫伯特·沃克·布什根據安排與第一位蘇聯總統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爾巴喬夫舉行了“最高水平會晤”,儘管蘇聯人已經不用這套外交辭令了。此次峰會籌備期頗長,可是最終見面時間卻是在會晤前幾週才決定的。直到最後時刻,蘇美專家們發現對於兩國總統將在莫斯科簽署的這項具有歷史意義的協議,具體到每個細節是如此艱難。布什希望盡快簽署,因為無人知曉戈爾巴喬夫將留在克里姆林宮多久,更無法預知達成協議的機會是否會稍縱即逝。
白宮將老布什與戈爾巴喬夫的會晤披露給媒體,並且稱其為後冷戰時期的第一次峰會。喬治·布什與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將簽署的協議,旨在使兩個超級大國建立互信與合作關係。協議從諸如核武器等敏感議題入手。歷經9年談判,《第一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才最終擺上了簽字桌。該協議要求削減核武器總量的30%,以及蘇聯洲際導彈的50%,這些導彈主要是對準美國的。長達47頁的條約之外,還包括數百頁的附加協議,兩位總統不僅贊成控制軍備競賽,更要著手削減軍備。
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之間的對抗,始於二戰結束後不久,對抗幾乎將整個地球拖入核戰爭邊緣,如今,總算要結束了。隨著1989年11月柏林牆的倒塌,德國開始了統一進程,此時,戈爾巴喬夫提出了辛納屈主義(又譯為西納特拉主義,是蘇聯戈爾巴喬夫政府用來戲稱其允許周邊華沙條約組織成員國自己決定自己的內政的政策名稱。這個名稱來自於法蘭克·辛納屈的歌My Way ——蘇聯允許這些國家走自己的路。),允許莫斯科的東歐盟國“走自己的路”,它們最終離開了克里姆林宮的懷抱,冷戰衝突的核心隨之瓦解。蘇聯軍隊開始撤離東德和該地區其他國家。
然而,政治風雲變幻,核武器庫卻未動分毫。俄國著名劇作家安東·契科夫曾言,若是戲劇第一幕的舞台上放了把槍,下一幕它將開火。兩個超級大國已在全球舞台上佈滿了核武器,遲早會有某位演員在第二幕擦槍走火。
核武器是冷戰時期必不可少的元素。一方面,它可能引發的後果危險至極;另一方面,最先擁有核武器的兩個超級大國——美國和蘇聯還從未發生過直接與公開的對抗,核毀滅的風險不堪設想。
分裂的德國是冷戰時期地緣政治角逐的中心,儘管蘇聯的常規部隊在中、東歐地區有壓倒性優勢,這些地區曾被斯大林領導下的蘇聯佔領,隨後倒向了社會主義,然而,美國在1945年夏就掌握了核武器,所以,面對這一切,美國人泰然自若。美國人覺得很安全,蘇聯人的感覺必定相反。於是,他們加緊了核武器研製工作,成功地研製出自己的核武器。
隨著朝鮮戰爭的爆發,世界上的兩個核強國,正走在衝突對抗的道路上。他們都希望研發出新一代的核武器,以此超越對方。20世紀50年代,美蘇都發明了威力比原子彈更猛、更難控制的氫彈。當蘇聯人在1957年秋天成功地將“伴侶號”人造衛星送至太空軌道時,說明他們的導彈已經可以直接打擊美國本土了,世界自此進入了新的、更加危險的時代——超級大國美蘇對抗的時代。
斯大林在1953年去世之後,他的繼任者對於和西方展開對話持更加開放的態度,然而,蘇聯在導彈技術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使他們高高在上,蘇聯人首次將不載人衛星和載人衛星發送至預定軌道,因此,蘇聯繼任領導者比斯大林更加難以預測,也更加危險。
直到1962年10月蘇聯在古巴部署了導彈,赫魯曉夫和肯尼迪執政下的兩個超級大國才發現他們已處在了戰爭的邊緣。此時,美蘇競爭蔓延至全球。競爭始於東歐,蘇聯人一旦佔據此地,再不願放手,隨著中國在1949年走上社會主義道路,隨後幾年朝鮮長久地分裂了,美蘇競爭延伸到了亞洲;英法帝國在20世紀50年代走向崩潰,使得其他亞洲和非洲國家也有機會成為兩個超級大國爭奪的對象;自從菲德爾·卡斯特羅領導的古巴為了尋求蘇聯的軍事援助和意識形態的鼓舞而倒向蘇聯以後,拉丁美洲也淪為戰場。
1962年10月的古巴導彈危機在彼此妥協下解決,蘇聯人同意把導彈撤出古巴,美國人則把導彈撤出土耳其,可是,這段經歷深深震撼了肯尼迪總統和赫魯曉夫。必須做些什麼緩解緊張的局勢,減少核戰爆發的危機。於是,兩位領導人在1963年簽署了首項旨在控制核軍備競賽的協議——《有限核禁試條約》。
經過8年的談判才有了這份文件,雖然剛剛起步,內容確實很溫和,但畢竟朝正確的方向邁出了一步。從那以後,儘管兩個超級大國仍在全球進行較量,從越南到安哥拉,“代理人戰爭”在全世界打響,可是,它們就削減核武器的談判從未間斷,還從“共同毀滅原則”中找到些許安慰。依據該原則,敵對國雙方如果都擁有足以把對方從地球上徹底消滅的武器,就必須進行談判,這樣才能保住兩個國家。
尼克松於1972年5月飛往莫斯科,與勃列日涅夫簽署了《第一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而美國總統吉米·卡特則於1979年飛往維也納,又與勃列日涅夫簽署了《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兩份條約都規定了核武器生產數量的上限。但是,後一份條約簽署後不久,蘇聯就入侵了阿富汗,美國則在次年抵制莫斯科夏季奧運會。繼任的美國總統羅納德·裡根試圖在越南潰敗後重塑美國精神和國際影響力。在蘇聯,在勃列日涅夫於1982年逝世後,克里姆林宮發生了一系列危機。國際局勢陡然緊張起來,自20世紀60年代初以來,冷戰恐怕第一次要變成“熱戰”了。
1983年9月1日,蘇軍在庫頁島附近擊落了一架載有269名乘客的韓國客機,其中包括一位美國國會議員。隨後他們等待來自美方的報復。就在這個月稍晚的時候,在莫斯科附近的蘇聯防空部隊司令部,空軍中校斯坦尼斯拉夫·彼得洛夫在雷達屏幕上發現目標,顯示有一枚導彈正向蘇聯飛來。他隨即發現同一方向好像有四枚導彈。他懷疑是電腦故障,因此沒有上報長官。如果他報告了,那麼兩個大國間的核戰爭也許就此變成現實。實際情況是,太陽光線和雲彩罕有的排列方式,使蘇聯的預警系統出現了小故障。彼得洛夫隨後被捧為英雄。可是,促使他拯救世界免於核戰的原因,不是他不相信美國人會首先發動攻擊,而是他認為美國人進攻時,會讓成百上千枚導彈打頭陣,而不是只有一枚或四枚導彈。在眾所周知的彼得洛夫事件後,蘇聯人依舊等待著美國的報復。
同年11月,蘇聯誤認為北約在歐洲舉行的代號為“Able Archer”的軍演是為即將到來的核戰做準備。他們所有的海外諜報機構均處於高度戒備狀態,監視著即將來臨的核決戰信號。同一時間,上億美國人觀看了製作粗糙的電影《浩劫後》,該片講述了生活在堪薩斯州勞倫斯市的居民應對核武器襲擊後的故事。許多人認為正是這部電影改變了裡根總統對蘇聯的措辭。
儘管在1983年3月,他還把蘇聯稱為“邪惡帝國”,但是在1984年發表的著名演說“伊凡和安婭”中,他談到了美蘇人民對於和平共處的渴望。1984年1月,他向頗感詫異的國民說:“請隨我一起設想一下,如果伊凡、安婭發現他們和吉姆、薩利在同一候車室,或是站在同一屋簷下避雨,而且彼此之間沒有語言障礙,那麼,他們還會爭論彼此的政府有什麼不同嗎?還是他們會發現大家都在談論孩子或是生活呢?”
蘇美關係的改變不只在措辭上,這一關係的焦點已從兩個超級大國的國家利益轉向了普通百姓的權益。對此,老布什比別人更深知這一點。在冷戰的大部分時間裡,他已經參與製定美國的對蘇政策,並且堅持要盡量負責任的立場。
1924年6月,老布什生於美國東北部的一個參議員之家。年輕時的布什在聽到了珍珠港事件的新聞報導後,推遲完成他在耶魯大學的學業,加入了美國海軍。在19歲那年,他成了美軍中最年輕的海軍飛行員,在整個戰爭期間他完成了58次飛行作戰任務。就在1945年1月他即將從駐紮在太平洋上的美國海軍退役之際,布什和年僅19歲的芭芭拉·皮爾斯結婚了,婚後共育有六子。他們的長子喬治·沃克·布什生於1946年,他就是日後的美國總統小布什,這一年,老布什在耶魯大學學習經濟學。
老布什用兩年半的時間完成學業,考慮到他的出生和成長環境,沒有人想到老布什會將全家搬到得克薩斯州,開始從事石油貿易。在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從政之前,他已是一位專門從事近海石油開采的石油公司總裁,一位貨真價實的百萬富翁。
布什的國際事業始於美蘇關係將要緩和的黎明。1971年,尼克松總統任命這位來自休斯敦的45歲前共和黨議員擔任美國駐聯合國代表。隨著他的上級尼克松因水門事件而下台,老布什發現在由尼克鬆發起的中美恢復邦交這件事上,他竟扮演著首席設計師的角色。隨後,他擔任美國駐北京聯絡處主任一職,共履職14個月,促使中美建立聯繫,這麼做主要是針對蘇聯的。1976年,布什回到了華盛頓擔任了中情局局長,主持美國在安哥拉進行的秘密行動,旨在推翻由古巴支持的安哥拉首位總統阿戈什蒂紐·內圖組建的政府。1977年至1979年間,布什作為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主任,親眼目睹了在卡特執政的最後幾年中蘇美關係的惡化。
1981年,喬治·赫伯特·沃克·布什成為美國的第43位副總統。這時作為美國總統的羅納德·裡根,突然使華盛頓方面的反蘇言論變本加厲。他還致力於提升美國軍力,鼓舞因越戰失敗和20世紀70年代經濟危機而受挫的民眾士氣。但是,裡根也在尋找可以與之對話,以削減雙邊核武器的蘇聯領導人。因為蘇聯領導人接二連三地在他面前去世,所以,尋找的過程並不順利。
就在裡根首先提出“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的想法後不久,勃列日涅夫於1982年11月逝世。勃列日涅夫的繼任者、蘇聯克格勃首腦尤里·安德羅波夫在1984年2月又緊隨他的腳步,辭世而去。而安德羅波夫的接班人康斯坦丁·契爾年科又於1985年3月逝世了。老布什作為美國的代表出席蘇聯領導人的葬禮,因此在20世紀80年代,他成了莫斯科的常客。在國內,他因這句名言而廣為人知:“你死了,我就飛來。”正是在1985年3月的契爾年科葬禮上,老布什第一次遇見並且問候了一位新的蘇聯領導人——當時年僅54歲的戈爾巴喬夫。
1991年7月,老布什首次作為美國的最高領導人飛往莫斯科,因為他已在1988年贏得了總統一職。他此行的目的不是參加葬禮,而是和一位重要而精力充沛的蘇聯領導人進行磋商。其間,蘇聯正發生著巨變。在一份總統團隊為其簽署削減核武器協議而準備的演講中,老布什提到:“自從1985年我上一次拜訪莫斯科以來,我們目睹了歐洲的開放和因互不信任所造成的世界分化的結束。那年,戈爾巴喬夫成為了蘇聯領導人,啟動了多項至關重要的改革,他的改革將從根本上改變世界。現在,在美國,每個人都至少認識兩個俄語詞——'公開性'和'新思維',在這裡,人人喜歡一個英語詞——'民主'。”
老布什66歲的妻子、滿頭銀髮的芭芭拉女士和他的團隊成員陪他一起前往莫斯科。莫斯科時區要比華盛頓時區早8個小時,所以橫跨大西洋向東飛行既偷走了乘客的睡眠,又偷走了乘客的時間。飛行中,老布什就想補上他丟失的時間,不睡覺,而是閱讀隨行人員替他準備好的峰會召開前幾日的報紙。
7月29日,在溫暖的莫斯科之夜,飛機降落在莫斯科的謝列梅捷沃國際機場,布什夫婦受到了蘇聯新任副總統根納季·亞納耶夫的接待。在蘇聯的三天訪問中,美國總統日漸喜歡上了這位謙遜而低調的主人,他履行著禮節性職責,但被排除在政策制定之外的狀況,可能使老布什想起了自己作為裡根政府的“二把手”在白宮中度過的那段孤獨歲月。當總統車隊到達莫斯科時,暮色已沉,老布什回憶說:“有些人在揮手,我們打開車內的燈,這樣能使裡面亮一些,好讓老百姓看清誰在裡面。但看外面就費勁了,好幾次我們對著燈柱不停揮手,真是好笑。”
在夜色下,幽暗的莫斯科街道上緩緩行進的總統車隊,恰恰象徵著即將到來的峰會。美國外交政策的綠燈已經亮起,期待頗高,可是,在蘇聯國家飄搖之際,很難看得清楚。再三躊躇之後,戈爾巴喬夫似乎要繼續堅定地推進改革和蘇美合作,他似乎越來越堅持要求美國提供經濟援助。戈爾巴喬夫最親密的顧問,其中包括總理瓦連京·帕夫洛夫和克格勃主席弗拉基米爾·克留奇科夫,卻都反對向美國請求援助,主張集權統治,他們的主張背離了戈爾巴喬夫推進的民主化改革目標。軍方也反對戈爾巴喬夫,認為他在削減蘇聯軍力方面做得太過,但是卻換不來美方的任何回報,或是回報少得微不足道。
最終,在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下,出現了越來越自信的蘇聯加盟共和國領導。其中一位就是俄羅斯備受矚目的領導人鮑里斯·葉利欽,他將與老布什在莫斯科會晤。
美國總統還將飛往基輔,會見蘇聯第二大加盟共和國——烏克蘭的領導人。蘇聯的權力不再集中於一人之手,不再由莫斯科單獨掌控。蘇聯的權力日益分散,此次峰會與加盟共和國領導人的會晤就是現實的寫照。老布什不得不試圖忽略蘇聯新興政治大廈波坦金式的外表,從而展望未來。美國總統已多次與他的顧問探討這些問題,現在是他拿定主意的時候了。他最急迫的問題是怎樣幫助戈爾巴喬夫繼續執政,把蘇美蜜月期維持下去。
戈爾巴喬夫對此次峰會的期待很高,這將是他在一年多的時間裡與老布什的第三次會晤。他曾於1990年5月底6月初前往華盛頓,拜訪美國總統; 1991年7月中旬,他們又在倫敦舉行的“七國峰會”上,進行了磋商。每一次,戈爾巴喬夫都請求老布什提供經濟援助。事實上,蘇聯領導人感興趣的不僅是金錢,因為他急需提升自己在國內低迷的支持率,所以,國際舞台是他最能有所斬獲的地方。此次峰會可以提醒蘇聯民眾,戈爾巴喬夫是世界舞台的領導者。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