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購書領優惠,滿額享折扣!
秦謎:重新發現秦始皇(簡體書)
滿額折

秦謎:重新發現秦始皇(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8 元
定價
:NT$ 288 元
優惠價
87251
絕版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秦謎:重新發現秦始皇》這是一部破解秦始皇謎團的歷史推理作品。
秦始皇短短49年人生卻迷霧重重。
秦始皇的爸爸是呂不韋?昌平君有著怎樣的雙重身份?秦始皇的表叔怎麼成了末代楚王?秦始皇的后宮為何集體失載?坑儒是秦始皇背了幾千年的黑鍋?
史學界福爾摩斯李開元,基於田野調查、文物出土和墓葬挖掘,重返秦國歷史現場,打撈歷史碎片,糅合史學、考古學、醫學以及法學等多元學科視角,運用吊線跟踪、混合洗牌等刑偵手法,大膽推測、小心求證,復活被嚴重誤讀的秦國歷史,還原被歷史妖魔化的秦始皇,深度解密秦史失落的真相。
《秦謎:重新發現秦始皇》集兩千年以來秦始皇種種奇案於一身,從人人都好奇的角度切入,試圖用八卦的方式破解那些掩藏在歷史深處的秘密,給史學界飽受爭議的話題一個全新而合理的解答。史書沒有記載的真相,李開元教授讓你知道。

作者簡介

李開元
四川成都人,著名歷史文化學者,在秦漢史研究領域極負盛名。受偵探小說啟發,將刑偵推理引入歷史寫作,所著的歷史推理作品比小說還要好看,被譽為史學界福爾摩斯。
北大歷史系畢業留校任教。後留學日本,獲東京大學文學博士,任日本就實大學人文科學部教授,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師法司馬遷,景仰蘇軾和羅素。致力於恢復歷史學的人文精神,倡導研究與敘述並重、文史哲貫通的學風。作品有《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研究》《秦崩:從秦始皇到劉邦》《楚亡:從項羽到韓信》等。

名人/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
比小說還好看的歷史推理開山之作。
史學界福爾摩斯李開元繼《秦崩》《楚亡》後又一力作!
羅振宇、馬伯庸、杜君立激賞推薦!
媲美《大秦帝國》《哈佛中國史》,精彩不減!
一代被後世嚴重誤讀的帝王,一本破解秦始皇謎團的歷史拼圖。
從微小細節和縝密推理中,深度解密秦史失落的真相!
新史學敘事典範,糅合史學+推理+考古+醫學+刑偵+法學,構建一幅多學科交叉對話的圖景。
內行人寫給外行人看的歷史書。
擊中迷戀《時間的女兒》《大秦帝國》讀者的心。
確實像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推理小說一樣精彩!
一個人深度理解另一個人,一個時代零距離觸摸另一個時代。
這本書真的是在講歷史嗎?還是在講如何看清這個世界!
要警惕我們自以為知道的一切,包括懷疑我們自己。

共創有擔當、有文化、有品味的新世風——寄語本書的讀者學術考證與偵探破案方法類似,都是基於可信證據的合理推測。這一點,前輩學者已經作過論證,誠然信哉。不過,用偵探小說的手法探討學術疑案,是否可行,則有待實踐。這本書,就是實驗的結果。效果如何,需要讀者判斷。《秦謎》這本書,初版於2009年,由北京中華書局出版。台北聯經版是第二版,出版於2010年。韓文版是第三版,也出版於2010年。泰文版是第四版,出版於2012年。北京聯合版(羅輯思維版)是第五版,出版於2015年。一本書,7年之間能出五種版本,正是讀者判斷的驗證過程。2017年1月,我收到哥倫比亞大學劉禾教授贈送的大著《六個字母的解法》(中信出版社,2014年),一口氣讀完,久來難得的愉快。相通的思路,類似的閱歷,成功的實踐,從作者的層面驗證了寫作新路之歷史推理的可行。我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專業是歷史學,後來留學日本,獲得東京大學文學博士,多年執教於日本的大學。劉禾教授畢業於山東大學英文系,專業是文學,後來留學美國,獲得哈佛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多年執教於美國的大學。我在《秦謎》這本書中,嘗試用偵探小說的手法,破解秦始皇身世中的諸多疑案,也算是異類的歷史研究。劉禾教授在《六個字母的解法》中,嘗試用偵探小說的手法,破解作家納博科夫自傳中一位叫作“奈斯畢特”的人物原型,也算是異類的文學研究。我寫《秦謎》的另一個動機是甩開日語,回歸母語寫作。劉禾教授有類似的動機,她要甩開的是英語,也要回歸母語寫作。想來,也許是因為有脫離母語,完全使用外語的經驗,催生了對於語言文字與思想表現間關係的關注,在外來的語言文字無法表現故有思想的特殊環境中,產生了追求新的表現形式,新的寫作方式的相同想法?更深的解答,我還力不從心。無論如何,劉禾教授和《六個字母的解法》的出現,使我深感欣慰,孤獨探索的道路上,終於迎來了同志同道,且是來自於不同文化背景的新一代。新的期待更令人欣慰,已經有志於此的年輕人,正在觀望積累,躍躍欲試。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他們會解脫工分體制的繩索,加入到自主創新的道路上來。這些年來,我遊走於廟堂和江湖之間,倡導打通文史哲,師法司馬遷,主張研究與敘事並重,求真與求美同行。先後寫成《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研究》(三聯書店,2000年)、《秦崩:從秦始皇到劉邦》(三聯書店,2015年)、《楚亡:從項羽到韓信》(三聯書店,2015年),和這本《秦謎:重新發現秦始皇》,內容都是秦漢時代的古代史,手法卻各不相同。《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是科學主義的歷史研究,《秦崩》和《楚亡》是人文主義的歷史敘事,《秦謎》則是邏輯思維的歷史推理,不斷嘗試新的表現形式。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思考,我越發確信歷史學不是科學,而是有科學基礎的人文學科。歷史學的科學基礎,是講史料的可信度和解釋的合理度。歷史學的人文性,是講歷史學的本源和主體,是以人為本的敘事。作為人文學科的歷史學,就內容而言,是所有人文社會學科的母體;就方法而言,遊走在科學和藝術之間;就未來而言,包含了各種非虛構的巨大空間。循此思路,繼續展望下去:未來的歷史學,不再是畫地為牢,自言自語,自殘自損的縮小版,而是自信開放,你言我語,開疆拓土的增長門。未來的歷史學家,不再是手腳勤快,寡文少墨,缺心眼少思想的小媳婦,而是功力深厚,文采飛揚,有擔當有思想的大閨秀。常言道,學問是天下的公器;我補充說,學問,也是學者生命的歷程。這本《秦謎》,探討的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偉人——秦始皇的身世疑案,這是兩千年以來的學術公案。這本《秦謎》,用的是偵探破案的手法,這是作者個人喜好的體現形式。學者研究學問的基本動機,在於好奇心。好奇心,是人類的天性,為學者和公眾所共有。這本《秦謎》,是一位喜好推理的歷史學者,用偵探小說的手法為公眾寫的一本歷史推理。不過,作者所想定的公眾,是喜歡歷史和文學,有文化的讀者朋友。作者相信,通過閱讀《秦謎》這本書,讀者朋友會在體驗歷史推理的樂趣中,與戲說、瞎說、胡說歷史的低俗世風拉開距離;會在體驗學術精神的滿足中,提升既有的文化品味;會在與專家學者的互動中,內外呼應,共同開創有擔當、有文化、有品味的新世風。共創有擔當、有文化、有品味的新世風——寄語本書的讀者學術考證與偵探破案方法類似,都是基於可信證據的合理推測。這一點,前輩學者已經作過論證,誠然信哉。不過,用偵探小說的手法探討學術疑案,是否可行,則有待實踐。這本書,就是實驗的結果。效果如何,需要讀者判斷。《秦謎》這本書,初版於2009年,由北京中華書局出版。台北聯經版是第二版,出版於2010年。韓文版是第三版,也出版於2010年。泰文版是第四版,出版於2012年。北京聯合版(羅輯思維版)是第五版,出版於2015年。一本書,7年之間能出五種版本,正是讀者判斷的驗證過程。2017年1月,我收到哥倫比亞大學劉禾教授贈送的大著《六個字母的解法》(中信出版社,2014年),一口氣讀完,久來難得的愉快。相通的思路,類似的閱歷,成功的實踐,從作者的層面驗證了寫作新路之歷史推理的可行。我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專業是歷史學,後來留學日本,獲得東京大學文學博士,多年執教於日本的大學。劉禾教授畢業於山東大學英文系,專業是文學,後來留學美國,獲得哈佛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多年執教於美國的大學。我在《秦謎》這本書中,嘗試用偵探小說的手法,破解秦始皇身世中的諸多疑案,也算是異類的歷史研究。劉禾教授在《六個字母的解法》中,嘗試用偵探小說的手法,破解作家納博科夫自傳中一位叫作“奈斯畢特”的人物原型,也算是異類的文學研究。我寫《秦謎》的另一個動機是甩開日語,回歸母語寫作。劉禾教授有類似的動機,她要甩開的是英語,也要回歸母語寫作。想來,也許是因為有脫離母語,完全使用外語的經驗,催生了對於語言文字與思想表現間關係的關注,在外來的語言文字無法表現故有思想的特殊環境中,產生了追求新的表現形式,新的寫作方式的相同想法?更深的解答,我還力不從心。無論如何,劉禾教授和《六個字母的解法》的出現,使我深感欣慰,孤獨探索的道路上,終於迎來了同志同道,且是來自於不同文化背景的新一代。新的期待更令人欣慰,已經有志於此的年輕人,正在觀望積累,躍躍欲試。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他們會解脫工分體制的繩索,加入到自主創新的道路上來。這些年來,我遊走於廟堂和江湖之間,倡導打通文史哲,師法司馬遷,主張研究與敘事並重,求真與求美同行。先後寫成《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研究》(三聯書店,2000年)、《秦崩:從秦始皇到劉邦》(三聯書店,2015年)、《楚亡:從項羽到韓信》(三聯書店,2015年),和這本《秦謎:重新發現秦始皇》,內容都是秦漢時代的古代史,手法卻各不相同。《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是科學主義的歷史研究,《秦崩》和《楚亡》是人文主義的歷史敘事,《秦謎》則是邏輯思維的歷史推理,不斷嘗試新的表現形式。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思考,我越發確信歷史學不是科學,而是有科學基礎的人文學科。歷史學的科學基礎,是講史料的可信度和解釋的合理度。歷史學的人文性,是講歷史學的本源和主體,是以人為本的敘事。作為人文學科的歷史學,就內容而言,是所有人文社會學科的母體;就方法而言,遊走在科學和藝術之間;就未來而言,包含了各種非虛構的巨大空間。循此思路,繼續展望下去:未來的歷史學,不再是畫地為牢,自言自語,自殘自損的縮小版,而是自信開放,你言我語,開疆拓土的增長門。未來的歷史學家,不再是手腳勤快,寡文少墨,缺心眼少思想的小媳婦,而是功力深厚,文采飛揚,有擔當有思想的大閨秀。常言道,學問是天下的公器;我補充說,學問,也是學者生命的歷程。這本《秦謎》,探討的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偉人——秦始皇的身世疑案,這是兩千年以來的學術公案。這本《秦謎》,用的是偵探破案的手法,這是作者個人喜好的體現形式。學者研究學問的基本動機,在於好奇心。好奇心,是人類的天性,為學者和公眾所共有。這本《秦謎》,是一位喜好推理的歷史學者,用偵探小說的手法為公眾寫的一本歷史推理。不過,作者所想定的公眾,是喜歡歷史和文學,有文化的讀者朋友。作者相信,通過閱讀《秦謎》這本書,讀者朋友會在體驗歷史推理的樂趣中,與戲說、瞎說、胡說歷史的低俗世風拉開距離;會在體驗學術精神的滿足中,提升既有的文化品味;會在與專家學者的互動中,內外呼應,共同開創有擔當、有文化、有品味的新世風。

後記
探索尚未成功,作者仍需努力——作者自勉這本《秦謎》,是我著作中受眾最廣的一本書,也是最難定位的一本書。對於歷史學的知識構成,我有“3+N的世界”之劃分。3是歷史學的三個基礎世界:往事是第一世界,史料是第二世界,史書是第三世界。在這三個基礎世界之上衍生出來的種種歷史作品,都屬於“N”的世界。
最初,我將《秦謎》視為漫遊“N的歷史世界”的結果。因為這本書的底本是電視講座稿,針對電視機前的觀眾,使用通俗的口語,為對歷史有興趣的公眾破解秦始皇的身世之謎。久而久之,又覺得不全是如此。因為本書的很多內容是學術上沒有解決的問題,我用歷史推理的形式作了解答。這些內容,對於專家來說也是新知新說,從基於史料推想的角度而言,似乎又有些跨界進入第三世界的嫌疑。其中的部分內容,我後來又用學術論文的形式作了論述,只是表現形式和深淺有不同而已。理論和實際間有差異,說不清的事情不妨先擱置。《秦崩》和《楚亡》兩本書,不同的版本出來後,我都反复讀,反复聽,反復改。因為是已經成熟的形式,自信可以日臻精美。
《秦謎》出版以後,我幾乎沒有細緻通讀過任何一個版本。為什麼?我自己也說不清楚。也許是因為歷史推理這種形式,尚在摸索中,一旦認真細讀,難免生大改大動的念頭。本來就拿捏不准,怕掉在深井裡出不來,暫時聽之任之為好。所以,中信的責編來信詢問有無修改時,我回答:除改定錯誤外,原則上不做修改。不過,有一點心得,我早就批註在書的空白處,一直想補充進去。經過權衡後,我將其放在後記裡。在本書第二案“弟弟和假父的故事(二)”的第5節“茅焦勸秦王的歷史意義”中,我曾經對面見秦王嬴政,勸諫他寬恕母親的齊客茅焦作過推測,推測他可能是從齊國來到秦國的使者,從諸侯國間外交的立場說動了秦王。這個推測,是基於歷史事件的走向,從齊客的身份引發出來的,並無直接的證據,有待證實或者證偽。正是因為有了這種問題意識,後來翻閱史書時,一些從前視而不見的文字,猛然閃光於眼前,幾段從前沒有留意的記載,一下子成為關注的亮點。真是應了那句話,史料不會說話,說話的都是藉史料說話的人。人啊人,你只能看見你想看見的世界?翻閱《史記·六國年表》,有如下記載:秦王政十年“相國呂不韋免。齊趙來置酒,太后入咸陽”。趙悼襄王八年“入秦置酒”。齊王建二十八年“入秦置酒”。置酒,本義是設置酒宴。用在國與國的關係中,就是國宴了,用來招待國賓。也就是說,秦王政十年,秦國設置國宴招待趙國和齊國的國賓。那麼,秦國設置國宴招待的趙國和齊國的國賓是什麼人呢?順藤摸瓜,查《史記·田齊世家》,齊王建二十八年,“王入朝秦。秦王政置酒咸陽”。又查《史記·趙世家》,悼襄王八年沒有任何記錄,史書失載。據《六國年表》的記載,比照《田齊史家》,當可補記“王入朝秦。秦王政置酒咸陽”。於是真相大白!嫪毐之亂平定後,憤怒的秦王嬴政將母親帝太后遷徙到雍城,罷免了相國呂不韋。就在這個時候,齊王建和趙悼襄王分別率領齊國和趙國的使團來到咸陽,秦王政設國宴招待,三國間有重大的外交交涉。在這場重大的外交交涉中,秦王政在對不同外戚集團的處理中,直接面臨與諸侯各國的關係,必須平衡各方的利益。而茅焦,正是齊國使團的要員,他隨同齊王建來到咸陽,站在以齊趙兩國為代表的諸國立場上,勸諫秦王政明智地處置帝太后的問題,避免楚系外戚一家獨大。聰明的秦王政,經茅焦點醒,馬上迎回了母親……當然,要想徹底地究明這個問題,需要深入的歷史研究和嚴謹的學術論文,作為公眾讀物的歷史推理,只能到此為止了。到此為止的《秦謎》,難免留下不足。留下的不足,正是繼續努力的餘地。我想,我會繼續寫歷史推理,在我的計劃中,《秦謎》本有續集,曾經定名為《秦帝國的秘密》,對秦統一後的諸多歷史疑案,以及秦帝國為何二世而亡的原因,用歷史推理的形式作一探討。豪言放在事前,本是道家的忌諱。未做先說了,有大話之嫌,儘管不安,還是想藉此告誡自己:探索尚未成功,作者仍需努力。

目次

再版序
自序
在推理中享受歷史的樂趣
第一案誰是秦始皇的父親
是他,創立皇帝制度,成為中國第一位皇帝;是他,挾雷霆之威,第一次統一了天下。他,秦始皇,姓嬴名政——且慢,據說還有另一個名字,叫呂政?原來,他的出生是一件兩千年來的無頭案:秦始皇,到底是不是大商人呂不韋的私生子?無數學者參與討論,卻一籌莫展:史料如此缺乏,而最原始的記載《史記》卻自相矛盾。問題出在哪裡?
(一)呂不韋真的是秦始皇父親嗎?
1司馬遷惹的禍
2嫌疑人名單
3發現了“奇貨”
4“奇貨”的價值
5最高商業機密
6華麗的家族
7公關第一步
8華陽夫人的眼淚
9初審的意見
(二)鑑定和取證
1法律鑑定
2刻玉符的意義
3醫學鑑定
4太史公忽悠人
5第三條證據
第二案弟弟和假父的故事
秦始皇的青少年時代,歷史記載幾乎空白;獨一的線索就是他有三個弟弟:一個突然在前線投敵叛國,兩個被秦始皇活活撲殺而死。秦始皇與弟弟們,到底存在什麼樣的生死情仇?年輕國君,如何面對親情背叛、人倫慘劇?夾雜其間的,又是怎樣的政治陰謀?
(一)弟弟為什麼叛變投敵?
1弟弟臨陣倒戈
2邯鄲脫逃路
3成蟜的身世
4三種外戚勢力的博弈
5嬴政委政於誰?
6夏太后之死引起的震動
7寡居的帝太后
8獻面首嫪毐
9嫪毐為什麼封侯?
(二)假父到底想要攻擊誰?
1嫪毐之亂
2四大疑問
3他想攻擊誰?
4動亂的餘波
5茅焦勸秦王的歷史意義
第三案尋找秦始皇的表叔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楚考烈王二十五年。這一年,秦楚兩國政局都發生大動盪:前者有嫪毐之亂,後者考烈王去世,其大臣被殺。此時,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出現了:一位神秘的楚國王子,在秦國為秦王浴血奮戰。兩千年來,沒有人知道這位王子的名字。他,是誰?他為什麼留在秦國?他跟秦始皇是什麼樣的關係?
(一)誰接替呂不韋做丞相?
1神秘的昌平君
2又一樁質子事件
3被拋棄的母子
4歷史學的探洞調查
5昌平君的官職是什麼?
(二)銅戈的秘密
1發現銅戈
2你買哪一站票?
3破解“丞相狀”
4填補歷史的空白
(三)丞相的反叛
1挖出歷史來
2“□山”在哪裡?
3混合洗牌
4打出後三張牌
5一箭雙雕
6被隱瞞的歷史
7王翦復出
8兩封發自戰場的遺書
9一場失載的戰爭
10昌平君之死
第四案秦始皇的后宮謎團
在中國,幾乎無人不知秦始皇。可是,有誰知道,他的皇后是誰?難道赫赫有名的始皇帝,竟然沒有皇后?更為弔詭的是,不僅是始皇后,秦始皇后宮中所有的女人,都沒有留下姓名。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歷史抹去了她們的身影?
(一)秦二世與他的母親
1世上有無始皇后?
2獨一的線索
3不幸的兒女們
4發掘公子公主墓
5廢長立幼的打算
6秦始皇為什麼寵愛胡亥?
7指鹿為馬的人性解讀
8胡亥的母親是誰?
(二)扶蘇與他的母親
1秦始皇為什麼不立太子?
2“坑儒”事件的始末
3黃牌警告
4召回扶蘇
5一著險棋
6不可理喻的自殺
7扶甦的復活
8藤田教授的推測
9誰是王后?
謎底穿透歷史的迷霧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史書,然而,關於秦始皇的出生,他的宮廷,司馬遷要么自相矛盾,要么乾脆沒有記載。為什麼會這樣?歷史是怎樣寫出來的?《史記》中沒有記載的歷史,隱藏著怎樣的驚天大秘密?
(一)司馬遷誤信的故事
1新的嫌疑人
2《史記》是歷史學的第三世界
3獻有孕之女故事的全本
4從女性視角看歷史現場
5從男性視角看歷史現場
6獻女故事的前提崩潰
7請動護寶槌
8誰是假貨的受益人?
9移花接木的線索
10古代的“文化大革命”
11莫做“耳食者”
(二)《史記》失載了的歷史
1又是司馬遷的錯?
2《穰侯列傳》的啟示
3魏冄身世之謎
4奇特強悍的宣太后
5發現《詛楚文》刻石
6破譯秦楚“十八代詛盟”
7秦楚“袍澤之親”
8二十一代聯姻結盟的秘史
9秦始皇后半生的禁忌
10如芒在背的楚系外戚
(三)順天逆民秦統一
1一切歷史都是推想
2重新尋找秦始皇
3推倒重來的工作
4頒獎台上的強勢明君
5天意難測民意重
結語我為什麼寫歷史推理
後記
致謝
附錄
附錄一大事年表
附錄二秦始皇年表
附錄三秦王嬰父子列傳
附錄四昌平君列傳
附錄五焚書坑儒,半樁偽造的歷史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神秘的昌平君
嫪毐之亂平定以後,嫪毐及一大批高官被處死,呂不韋免相自殺,帝太后失勢,喪失對於秦王嬴政和秦國政局的影響力,趙系外戚勢力徹底地崩潰,秦國的政壇將大規模地洗牌重組。在這種形勢下,由於趙系外戚的崩潰而留下的政治權力的巨大真空,必定要有新的政治勢力和新的政治人物來填補。
然而,奇怪的是,對於秦國歷史上這樁大事,史書上完全沒有提及。不但沒有提及,反而留下了一個更大的漏洞:呂不韋免相以後,新任的丞相是誰?沒有消息。不僅如此,從呂不韋免相以後一直到秦統一天下,秦國的丞相又是誰?也沒有下落。呂不韋免相,在秦王政十年,秦統一天下,在秦王政二十六年,其間整整十六年。這十六年,正是秦始皇開始登上歷史舞台,逐一消滅六國的時間段,也是中國歷史上政治變動最為劇烈的時間段,恰恰在這段時間裡,秦國政府的總理大臣——丞相的下落不明,不能不說是有些蹊蹺,也不能不說又是一件難解的歷史疑案。
為了破解這樁疑案,我們必須再一次回到嫪毐之亂。嫪毐作亂被察覺後,秦王下令鎮壓,“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卒攻毐”。這道命令,被稱為“攻毐令”。接受“攻毐令”的三位大臣是:相國呂不韋、昌平君和昌文君。
在這三位大臣中,呂不韋是從秦昭王時代就活躍於商界政壇的著名人物。嫪毐之亂時,他身任相國,是政府的主要負責人,下令由他來主持平叛是當然的事情。然而,我們已經講過,呂不韋是由商人轉型的政治家,長於算計和謀略,他也是文化事業的倡導者和推進者,曾經廣召各國人才,主持編修《呂氏春秋》。不過,呂不韋缺少軍事經驗,沒有真正帶兵打過仗,他一生中參加過的僅有一次準軍事行動,是莊襄王元年主持秦滅東周君。當時的東周君,是一個毫無軍事力量可言的小城君主。秦滅東周君,僅僅是一次基於軍事壓力的外交行動而已。所以我們說,嫪毐之亂暴發後,呂不韋只是詔令下達形式上的受命人之一,真正領兵前往咸陽實施平叛的人物,應當是昌平君和昌文君。
由“攻毐令”的排名來看,昌平君和昌文君應當是地位僅次於呂不韋,居於秦國政權中樞的重量級大臣,他們是忠誠地站在秦王嬴政一邊,全力輔佐嬴政親政的權勢人物。昌平君和昌文君是封號,他們是擁有封號和領地的大人物,這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在於,擁有昌平君和昌文君封號的這兩位重量級人物,究竟是什麼人,他們姓甚名誰,擔任什麼官職,為什麼會在緊急情況下臨危受命,主持如此重大的行動?所有這一切,《史記》中都沒有明確的交代,這就不能不說是有些奇怪了。
對於這件奇怪的事情,我們只能解釋為秦國政府的記載曾經有所隱瞞和刪改,到了司馬遷編寫《史記》的時候,他也搞不清楚了。正是因為如此,昌平君和昌文君這兩位與呂不韋齊名、在平定嫪毐之亂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的重量級大臣,就成了身世不明的神秘人物。
非常幸運的是,我們在司馬貞《史記索隱》中找到了有關昌平君身世的線索。《史記索隱》說:“昌平君,楚之公子”,“史失其名”。
《史記索隱》的這個材料,是司馬貞從所見到的古史當中引用的,這部古史今天已經佚失,其中保存的一些古代史材料,司馬遷也沒有見到過,非常珍貴… …他究竟是誰呢?
由於在秦國的有關記載中找不到更多的材料,我們只能根據他是“楚之公子”這條線索,暫時離開秦國,到楚國的歷史中去尋找可能的踪影。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51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