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香港與海軍有深厚的淵源,香港幾次的身份轉變,都與海軍有密切關係。在鴉片戰爭中,英國的艦隊擊敗清廷奪取香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皇家海軍派出了一支龐大艦隊,與國民政府爭奪香港。在香港回歸之際,皇家海軍調派航空母艦組成的特混艦隊來執行撤退的任務。
除了這些重要的歷史時刻,香港亦是美國海軍經常到訪的港口,有時訪問會引發起外交風波。這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反映了香港在冷戰時代,在中美英外交上的獨特位置。到了回歸之後,香港與海軍的故事延續下去,美國軍艦仍然經常到訪,令香港成為獨特的中美軍事交流平台。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沈旭暉
近代歷史上各國軍艦進入香港,雖然不一定帶着和平使命而來,但這段歷史反映了香港跟亞洲絕大部分城市不同的國際性格,亦是東亞海洋史和國際關係史的重要一頁,當然值得仔細研究。
──鄺智文
序
序
重構香港的國際身份:由各國海軍在香港談起 沈旭暉
香港回歸二十年,究竟國際身份是強化了、還是弱化了,並不好說。但歷史上香港的獨特國際角色,近年紛紛被重新研究,漸成風潮,誠然可喜。在一般人記憶中,香港以「貿易自由港」聞名,但它作為東亞天然良港的戰略價值,在一般教科書中只會輕輕帶過,具體什麼是「戰略價值」,往往語焉不詳。其實,無論是戰爭時期,還是和平年代,香港都與各國海軍長期打交道,既包括殖民時期長駐的英國皇家海軍,也有各國派遣或路過香港的戰艦,不一而足。可惜對此的研究、整理,一直不多,友人陳志輝的新作《戰艦尋蹤──海軍在香港》出版,可說為香港涉外關係史貢獻良多。
陳志輝兄從小到大是一個戰艦迷,一生人的最大興趣就是研究戰艦,每有各國軍艦訪港就興奮不已,能夠把自己的興趣變成著作,這種純真的喜悅,遠非以出版「學術」文章為生的象牙塔學究所能理解。這本書並非刻板的軍事史著作,而是以人、以故事為本,通過查閱大量歷史檔案和前人研究,將四十五個短篇歷史故事結合,附有第一手的戰艦圖片,其中不少是他自幼在軍艦訪港時專程拍攝,另有取自各家歷史檔案館館藏。
本書前半部分追溯到二戰前,駐軍香港的英國皇家海軍,以及各國海軍與香港的互動,然後談及冷戰格局下,香港在國共對立的微妙立場,以及各國海軍如何利用香港博弈的暗戰。後半部回到當代,談及中英海軍對香港回歸各自的安排,並介紹了美國海軍針對香港回歸的部署,以及回歸後香港依然歡迎包括美軍在內的各國海軍定期訪問。這些故事背後的國際關係顯示的脈絡,很值得思考。按照香港的國際戰略地位,我們可以把各國海軍出現在香港的背景,分為以下階段:
在大清帝國割讓香港島到一戰期間,香港作為各殖民帝國在東亞的商貿樞紐,服務的商旅,遠不止英國人,同時和其他英屬港口如新加坡、亞丁,乃至後來的威海衛等連成一線。當時駐港的皇家海軍,可謂砲艦政策的重要執行人,以保持基本軍事威懾力為目標,例如代表英國乘戰艦「訪問」太平天國的,是港督般含;代表英國到暹羅為今日泰國「開國」的,也是港督寶靈。當時的駐港海軍,以英國勁旅身份出現,主要假想敵早期是法國,後來變成了俄國。沙俄末年,一度萌起在東亞尋找優良深水海港的野心,對英屬香港虎視眈眈,沙俄海軍甚至曾在英國海軍主力離崗之際,特意在香港附近海域游弋,香港駐防官兵甚為緊張。同期其他國家訪港的海軍也應有盡有,包括《仙樂飄飄處處聞》主角服務的奧匈帝國海軍,也包括遠在天邊的智利海軍,這些資訊,在香港海事博物館有詳細介紹。
下一個階段,正如陳志輝的線索所示,出現在二戰至冷戰期間,香港直接成了大國角力中心,變成各大陣營之間的緩衝區。這時候,英、美、日、蘇、國共雙方的海軍,都與香港有過密切往來;當時香港又是世界三大情報中心之一,幾乎每次軍艦訪港,都會令域內各方高人密切關注。以六七暴動為例,當時正值越戰,美國一直以香港為出兵越南的海軍基地,也激起香港一些「反帝國主義」情緒,而六七正是以反帝、反殖為號召。根據近年解密的各國檔案,港英政府在暴動初期,為免進一步刺激左翼群眾,曾勸說美國戰艦「暫緩」到港。但到了北京不支持六七群眾的訊號發出,英國沒了顧忌,態度就一百八十度轉變,再度主動邀請美艦訪港,變相以砲艦政策,宣示大局已定。六七後,蘇聯亦一度加強了在香港的情報部署,這卻是後話了。
到了香港回歸後,外國軍艦訪港的傳統被繼承,而在「一國兩制」安排下,根據《基本法》第十三條,這屬於中央處理的國防、外交層面,北京有權決定是否接納外國艦隻的訪問申請,特區政府則直接接待,一些大國如美國甚至設立了「駐港海軍聯絡官」一職,專門和外交部特派員公署、駐港解放軍以及「香港各界」打交道。筆者也曾訪問這些朋友,都是充滿故事的人。這一常規活動,為觀察中國對外關係演變,提供了一個鮮為人知的窗口,而這正是香港在當代中國外交的特殊作用所在,最明顯的例子即是美艦訪港被拒的案例。在港英時代開始,美軍太平洋艦隊就將香港作為補給、修整的理想港口,艦隊訪港是每年例行計劃;而對北京來說,利用對美軍艦隊訪港的審批權,釋放外交信號,既能利用香港的身份,避免和華府直接衝突,又能觀察美方回應。在本書第六部分,作者羅列了香港回歸後,各美軍艦隻申請訪港被拒的案例,從中不難發現,每當中美關係緊張,北京就以拒絕美艦訪港表達不滿——除了2007年美軍「小鷹號」航母在聖誕前夕訪港被拒,北京多次轉變立場,這依然算是未解之謎。「小鷹號」事件後,雖然中國亦在2016年因南海局勢,拒絕「斯坦尼斯號」航母戰鬥群訪港,但總體而言,中美就美艦訪港,亦已形成常規默契。
隨着中國軍力愈來愈強大,也有了自己的航空母艦(說來,遼寧號從烏克蘭的瓦良格號「改頭換面」變身,買家也有港澳身份的功勞),香港的國際海軍互動記,必然會添加新一章;一旦中國和其他亞太國家發生衝突,香港的戰略地位就會十分突出。根據年前斯諾登提供的資訊,以及「維基解密」的條文,美國對香港戰略重鎮,早就有一個清單,只是身在局中的人,沒有這份意會而已。讀過這本書,我們會恍然身旁的歷史這麼曲折離奇,香港從來是國際都會,實在「自古以來」皆然。
沈旭暉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副教授
香港與海軍的不解緣 鄺智文
數年前在講座中認識陳志輝先生,得悉他是海軍愛好者,更發現他對現代軍艦有濃厚興趣,尤其對曾經到過香港的各國艦艇瞭如指掌,不禁佩服不已,更深切感受到其專注與用心。
1521年在香港近海發生的屯門海戰、兩次鴉片戰爭、1941年的香港保衛戰,以及美國海軍第三艦隊在1945年1月空襲香港,只是香港近世至現代史有關海軍的重要事件,而非香港海軍歷史的全部。在英國接管香港島,建立殖民統治以來,香港逐漸成為英國在亞洲地區最重要的軍港,雖然今日我們對香港的印象,只是一個絕少軍事味道的商業城市。自1865年起,香港是英國皇家海軍「中國艦隊」(China Station)的母港,直至1940年代。皇家海軍在香港經營百年,建立了不少軍港設施(特別是尖沙咀和金鐘一帶),亦對香港及其鄰近水域進行了大量勘察工作。不少香港地名(金鐘Admiralty即為一例)與海軍有關,即可見近代香港與海軍密切的關係。所謂英國一直重視新加坡而放棄香港一說,似乎有必要根據不同時期的資料仔細檢視,不能一概而論。1945年8月日本投降時,香港正鬧糧荒,幸得皇家海軍和英聯邦海軍掃清香港水域的水雷並維持海運,使各地糧食得以運抵香港,否則後果不堪設想。冷戰期間,皇家海軍仍長駐香港,協助維持香港市民及投資者的信心,使香港得以成為國際都會。自1905年起,不少香港華人亦曾投身海軍,成為皇家海軍正式的華籍水兵(Locally Enlisted Personnel)。
在十九、二十世紀,各國軍艦游弋於世界各地,不但出於軍事需要,有時亦肩負了外交任務,軍艦及其人員在外地也代表了一國的形象甚至威信。由於香港在近代東亞地緣政治中有重要角色,從香港的海事歷史中,隨時可見世界各國軍艦的身影。不但皇家海軍以香港為基地,其他國家均嘗試利用香港作為海軍據點。例如,美國海軍的培理准將(Commodore Matthew Perry)在1852至
近代香港的歷史跟中國政治轉變息息相關,來往香港的軍艦亦反映了此一特點。民國建立後內亂不絕,香港更曾經成為地方政權軍艦的避難所。例如1935年6月,廣東海軍的軍艦海圻(巡洋艦,滿載4,500噸)和海琛(巡洋艦,滿載2,950噸)亦曾逃往香港,為殖民地政府帶來不少麻煩。另一方面,日本海軍亦曾派艦到港訪問,其中以1928年第一艦隊訪港最為矚目,其時,日本最大的兩艘主力戰艦長門(HIJMS Nagato戰列艦,38,500噸)與姊妹艦陸奧(HIJMS Mutsu)剛剛服役,它們的身影在香港造成不少轟動,甚至上船參觀人士認為船上大砲是木造的假砲,用以威嚇華人。可是,另一方面,日本海軍亦曾於1920年代協助皇家海軍和中國政府在廣東水域巡邏,打擊海盜活動。
近代歷史上各國軍艦進入香港,雖然不一定帶着和平使命而來,但這段歷史反映了香港跟亞洲絕大部分城市不同的國際性格,亦是東亞海洋史和國際關係史的重要一頁,當然值得仔細研究。正如陳志輝先生序中所言,著作是對香港海軍歷史初步探索,其大作的意義,正是朝向此方向的努力,讓讀者從海軍的角度,更了解香港的獨特歷史。
鄺智文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自序
香港是世界知名的港口,亞洲的航運中心,中國對外貿易的樞紐,這些有關香港「發跡」的故事,大家應該耳熟能詳。不過,作為英國的前殖民地,香港不單曾經是皇家海軍的重要基地,也是外國艦隊集結的地方。在冷戰時期,香港是美國海軍重要的休閒港口。回歸之後,香港仍然是美國海軍最喜愛到訪的港口之一,也間接促成了中美海軍首次聯合演習。至於香港的昂船洲,是全中國少數定期開放的海軍基地。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號,背後也有香港人的功勞。這些與香港有關的海軍故事,是我城故事的一部分,可是有系統的記錄,卻少之又少。
這本書,是一個艦艇愛好家,尋找海軍和香港歷史關係的嘗試,透過四十五個不同和獨立的短篇故事,撰寫香港在歷史發展和地緣政治環境的演變當中,一些鮮有人提及的海軍故事,當中有駐港皇家海軍的歷史,有訪港軍艦的軼事,也有香港防務的挑戰。此書按不同的年代分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簡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香港與海軍的緊密歷史。第二部分是解說在1950年代,在國共對峙和冷戰時空下,駐港海軍和訪港軍艦的歷史。第三部分是記錄在政治動盪的1960和1970年代的海軍故事。第四部分是記載駐港皇家海軍在香港的工作。第五部分是中國、英國和美國的海軍分別就香港回歸進行部署。最後一部分是簡述回歸後訪港軍艦的點滴。透過這些故事,讓讀者可了解到,我們所熟悉的城市除了是一個自由貿易港外,也發生了很多鮮為人知的海軍故事。
在讀者未投入香港的海軍故事前,筆者想在此與大家講述此書的源起。這個源起,就要說到筆者迷上海軍的故事。在初中時,媽媽帶我到金鐘的添馬艦開放日參觀,第一次登上了戰艦,之後在電視看到經典航母電影《核子母艦遇險記》(Final Count Down),再迷上了電影《壯志凌雲》(Top Gun),其後就不能自拔,愛上了F-14戰機在航母上升降的震撼場面,之後就連各款戰艦都不放過,拍攝訪港的戰艦,捕捉戰艦的雄姿,成為我的最大興趣。
人到中年,自覺拍得不少精美作品,一直想製作一本「戰艦寫真」留為紀念,但知道在海、陸、空三軍當中,海軍的愛好者最少,在香港這個細小市場更是票房毒藥。更多的冷水,是來自不懂海軍的朋友們對着照片說:「隻隻戰艦都係差唔多」,「個個角度都一樣」。幸好這個「寫真集」的念頭在載浮載沉之際,得到姚永康先生的提醒,建議從香港歷史角度切入,解說香港和海軍的關係,結果「寫真集」的原意,就變為此書的構思。
香港本土歷史研究的缺乏,在學界人所共知,有關香港軍事甚至是專門針對海軍的著作,更是寥寥可數。除了一些講述第二次世界大戰香港戰役的著作外,就只有凱瑟琳(Kathleen Harland)的The Royal Navy In Hong Kong Since 1841和撮要了大部分前者文字內容,由梅爾森(P. J. Melson)編著的White Ensign-Red Dragon, The History of the Royal Navy in
前人的專門海軍研究「十隻手指數得晒」,所以要尋找香港的海軍故事,除了學界、坊間和報章的二手資料外,發掘政府檔案的第一手資料,是筆者痛苦和下大決心的選擇。在現今的時空看回當年的檔案,每每要重組歷史脈絡,對缺乏完整歷史訓練的筆者來說,確是一大挑戰。有些檔案叫人看到一頭霧水,苦無頭緒,換來徒勞無功的結果。不過,在「案件重組」的過程中,發掘了不少在冷戰時空下,未經引述的地緣和國際政治有關的海軍故事,福吉谷號的來訪、蘇聯的海神號訪問、核動力軍艦來港、六七暴動的訪問、孔雀級的故事、庫蚊行動等等,都是眾多的例子之一。疏理這些檔案所得到的樂趣,比得上拍攝戰艦,成為筆者對海軍的另一種沉迷。
不過,為避免挑戰讀者的耐性,此書大部分的故事,盡量寫得簡單。事實上,當中起碼有一半的故事,都可以是或已經是學術論文的題目。另外,此書內提到的,只是所有海軍故事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香港的商業船塢和海軍的關係,在皇家海軍服役的華籍英兵,訪港美軍與香港社會的互動等等,這都是筆者在此書內只能做到點到即止,又很想進一步探討的題目。
一些用字和「頭盔」,筆者在此解說。除了特別注明外,書中所指的皇家海軍,是指英國皇家海軍,這沒有特別的原因,只是出於筆者對皇家海軍的情意結。英國外交部在1968年重組為英國外交及聯邦事務部,在書中會統稱為英國外交部。書中提到的軍艦和人名,是盡量使用香港常用的翻譯,但一些不常見的軍艦、地名和姓名,是用了內地龐大的線上詞典翻譯。另外,如果你是軍事迷,筆者要提醒你此書是寫香港和海軍的關係,與一般的軍事書不同,請你諒解書中不會有太多的軍事技術資料。書中的照片,除了特別注明外,都是筆者自己拍攝或收藏,而大部分九十年代後的照片,都是筆者自己的作品。
此書由構思到落實,花了五年時間,除了是筆者能力所限,要在履行工作和家庭責任當中擠出時間,也是原因所在。此書得以完成,有賴幾位人士的耐性、提點和協助。首先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的黎耀強先生,願意為這本冷門的書承擔風險;為此書提供了不少寶貴意見的姚永康先生和鄭傳鍏先生;為本書撰寫序言的沈旭暉博士;在寫書過程中給予支持和鼓勵的鄺智文博士,以及協助提供資料和照片的幾位人士,包括Wilson Wong、Stanley Yeung、黃忠民先生和Ben Cheung。筆者也要鳴謝香港太古集團有限公司太古集團香港歷史檔案服務、香港船廠有限公司、綠色和平所提供的照片。筆者特別感激費萊明先生(John H. Fleming)借出了多張有關ML1323事件的照片。香港政府檔案處和英國國家檔案館的檔案資料,以及美國海軍歷史遺產指揮部(Naval History and Heritage Command)的照片庫,對本書的完成,亦是必不可少的材料。
最後,我想借此機會感謝養育我的父母,特別是當年工作已經非常忙碌,但仍抽出時間帶我到海軍日的母親。我要感謝太太和女兒對我的包容,容讓我有這一份佔用了不少家庭時間的興趣。我也要感謝送給我第一部相機的姑丈,在讀中學時協助我參觀軍艦的黃伯,亦要感謝台灣尖端科技軍事雜誌的畢雲皓社長,讓我近年有到外地採訪的機會。筆者亦要感恩,在過去的日子結識到不少本地和外地的「艦友」。捕捉軍艦的雄姿,自己回味無窮,但軍艦的行蹤大多屬軍事機密,影戰艦的等待、沉悶和孤獨,不足為外人道,幸好還有他們,可以一起分享這份影船的苦悶和樂趣。
作者已盡了最大努力,力求資料無誤,但畢竟學識有限,錯漏難免,希望各位讀者不吝指正,也歡迎大家提供你所知的海軍故事,一起探索續集的可能。可是,因為筆者的名字非常普遍,試過開會的時候,坐正旁邊的人是與我同名同姓。有次拍攝潛艇進港,從報章上知道當日的拖船船長,也是與我同名同姓。最尷尬的一次,是收到一個電話,查問之下,原來他是想找另一位陳志輝。故此,大家可用電郵聯絡本人(NavyCfchan@gmail.com),以免對其他陳志輝帶來滋擾。
陳志輝
2017年6月
目次
2 沈旭暉序
6 鄺智文序
10 自序……陳志輝
第一部分 香港與海軍的不解之緣
22 由鴉片戰爭說起
26 鴉片戰爭輸在海軍?
鴉片戰爭「功臣」:復仇女神號
32 遍佈在香港的海軍遺跡
36 熟悉的名字:添馬艦
被遺忘的戰爭:名譽號的「功績」
44 外國勢力利用香港
52 中國艦隊在香港
58 殺雞用牛刀的清剿海盜任務
66 第一艘航母在香港:赫米斯號
74 日本帝國海軍龐大艦隊訪港
80 駐港皇家海軍抵抗日軍十八天
皇家海軍的最後任務:陳策將軍突圍記
90 戰後重光 海軍急Call
第二部分 兵戎相見的1950 年代
102 紫水晶號──逃出生天到香港
重慶號的香港故事
110 紫水晶事件後的防務危機
紫水晶號的香港英雄:西蒙
118 福吉谷號訪問 港督頭痕
126 德星輪被截查 皇家海軍營救
132 死亡的巡邏任務
140 皇家海軍的台海巡邏
146 新澤西號的觀艦熱潮
154 戰後香港成海軍休閒中心
敵不過颱風的軍艦
16 海軍船塢關閉的故事
第三部分 政治動盪的1960-1970 年代
178 攻心計 詐詐諦──英國靠第七艦隊狐假虎威?
186 「核瘟神滾出去!」惹火的企業號訪問
194 六七暴動下的軍艦訪問
204 核動力軍艦被歧視
引美國不滿
214 蘇聯海洋研究船突襲訪港
222 蘇絲黃式的灣仔風情
變態水兵 專殺妓女
第四部分 駐港皇家海軍的故事
236 頓級駐守二十五年
244 芝徹斯特號離去
大艦駐港時代結束 羅金比號的大烏龍
254 皇家海軍首次訪華 香港中隊自動請纓
福克蘭戰爭中的香港「戰士」
266 皇家海軍的庫蚊行動
276 唯一為香港建造的英艦:孔雀級
皇家海軍的反走私任務
第五部分 海軍部署回歸時
296 經歷三遷的昂船洲海軍基地
304 添馬艦海軍日:海軍迷的集體回憶
312 皇家海軍的光榮撤退
珍妮女工班
322 不惜工本的中國紅箭級導彈艇
330 美國海軍爭取「訪港權」
蘇瑪麗女工班(Mary Soo side party)
第六部分 回歸後的海軍故事
344 SAREX 1998:中美兩軍首次演習在港進行
352 回歸後美艦訪問的轉變
362 美艦拒訪故事逐一數
372 零的突破未能破:日本海上自衛隊訪港被拒
380 鮮為人知的核潛艇訪問
在香港的核潛艇意外
390 遼寧號的香港故事
八十年代香港已為解放軍開參觀航母之門
400 「056來了」:最新護衛艦駐守香港
408 國家軍艦訪港記
418 各國的訪問故事
434 參考資料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