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50多萬年前的關鍵字是光明與黑暗,50多年前的關鍵字是數位和類比,
而今天的關鍵字是「在線」與「離線」。
我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網路,「BEING ONLINE」的在線時代,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與互聯網有關,將來,全天24小時,無論醒著還是睡著,我們將沒有一秒鐘是離線狀態。
作者王堅,在阿里集團內人稱「博士」,身為心理學博士,同時也是阿里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阿里雲創始人。他以「身在一線感受技術變化的實踐者的真誠分享心得,與未來的期許,」用「在線」的思維,提出:
「大數據」叫錯了、不是「物聯網」、沒有「私有雲」。
大數據會給人造成一種誤解,讓人們以為「大」很重要。大數據的規模大不大?肯定很大,但是不需要被過分強調。
現在大家說的物聯網,實際上就是未來世界裡你能想到的東西都會被連到互聯網上,我更願意把這個叫作「萬物互聯網」。
私有雲是不存在的,只是個假議題。本質上來說,私有雲就是數據不流通,只在自己內部迴圈,卻忘了數據流動天生就該服務於全社會的需求。
在阿里8年的技術經驗,4年的沉澱寫作,作者用16萬字描繪出互聯網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也帶領讀者一起進入「在線」的新世界,「數據」的新大陸——
◆認識在線時代,他重新定義這三個關鍵字:
互聯網(互通互連)成了基礎建設,也是創新平台
互聯網是目前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它大大擴展了傳統的時空界限。所有互聯網公司都變成了傳統的互聯網公司,一個新的創新週期開始了。
數據(交換分享)成了生產資料,也是自然資源
數據不是搜集起來的,就像石油一樣是慢慢沉澱下來的,是人類自身活動留下的財富,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地通過自身活動產生自然資源。
運算(公共服務)成了公共服務,也是能源動力
運算是新的公共服務,成為國家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創造力是人類最稀缺的資源,同時也是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
◆迎接在線時代,他提出「在線定律」:
定律1.每一個位元都要在互聯網上→萬物最終透過位元連接在一起。
定律2.每一個位元都可以在互聯網上流動→一旦數據能夠流動,其價值將呈幾何級數增長。
定律3.位元所代表的每個對象都是在互聯網上可運算的→運算是在線世界的天然屬性。
(更多趨勢觀點與阿里雲創建幕後,請翻閱本書……)
★《南方都市報》評選為2016年度十大好書
這是一位中國互聯網工作者作出的獨特、深刻、具有前瞻性的思考。它的價值遠超出了互聯網經濟的範圍。「在評價這本書時,我們決定拋開王堅的身分不管:不管他過去幹過什麼,也不管他現在在幹什麼,只看他的書傳遞的是怎樣的觀念。」
★重磅推薦:
假如,10年前我們就有了博士,今天阿里的技術可能會很不一樣。
――馬雲(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
博士將互聯網定義為基礎設施,將數據定義為世界的新財富,將運算視為一種公共服務,這對企業的經營者來說尤其有吸引力。
――郭台銘(鴻海集團董事長)
博士與我,一從雲端運算,一從半導體,看到一樣的未來,算是殊途同歸。
――蔡明介(聯發科技公司董事長暨執行長)
馬雲和王堅,都是我喜歡的聊天對象。跟馬雲聊天的收穫是「原來可以這樣看問題」,跟王堅聊天的收穫是「未來可能真的會這樣」。
――李強(前浙江省省長)
王堅的核心思想是什麼呢?在線。不理解在線,就沒有真懂互聯網。
――秦朔(人文財經觀察家、中國商業文明研究中心主任)
王博士提出的這些進化的觀點─以在線為基礎、運算產生價值、互聯網當作媒介,這些概念也為人類世界產生波瀾。
――羅仁權(台大電機系何宜慈講座暨終身特聘教授)
王博士已經成為阿里巴巴基礎技術平台的先行者和實踐家。他在書中不僅以自己獨特的經歷現身說法,對於未來更做出了大膽預測。我相信無論你從事何種行業,這一定是一本讓你腦洞大開的精彩著作。
――蔡崇信(阿里巴巴集團執行副主席)
◎名人推薦(依筆畫順序排列)
王可言(台灣金融科技公司創辦人、董事長)
田溯寧(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
李強(前浙江省省長)
施崇棠(華碩電腦董事長)
秦朔(人文財經觀察家、中國商業文明研究中心主任)
馬雲(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
郭台銘(鴻海集團董事長)
曾鳴(阿里巴巴集團總參謀長)
虞鋒(云鋒基金聯合創始人、主席)
劉克振(研華科技董事長)
蔡明介(聯發科技司董事長暨執行長)
蔡崇信(阿里巴巴集團執行副主席)
闌夕(逐鹿網創始人、自媒體人)
羅仁權(台大電機系何宜慈講座暨終身特聘教授)
◎本書特色
作者為阿里集團首席技術主席,擁有技術實踐經驗,從不同的高度與角度分享因在線而重構的商業世界觀察。
馬雲、郭台銘、蔡明介等企業大老專文推薦。
提供最前瞻性的思維與觀點,探討「互聯網×運算×數據」三者聚變的「運算經濟」新未來。
作者簡介
阿里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阿里雲創始人,雲棲小鎮及雪浪小鎮創立者、名譽鎮長,人稱「博士」。
2008年9月,加入阿里巴巴集團擔任首席架構師一職,負責集團技術架構以及基礎技術平台建設。
2009年9月,創建阿里雲計算公司並任總裁,領導團隊自主研發大規模分散式運算系統——「飛天」,建立互聯網規模的通用計算平台,完成雲計算公共服務的商業化。同年提出並主導了阿里巴巴集團「去IOE」戰略。
2010年8月開始,率領團隊孵化並打造YunOS,建立起商業化的作業系統平台,用於手機、汽車和電視等智能設備。
2012年9月,被任命為阿里巴巴集團首席技術官。2014年,成立跨杭州和西雅圖的iDST(Institute of Data Science & Technologies),從事前瞻性研究。
2013年年初,在杭州發起創立雲棲小鎮,為年輕人打造不一樣的創業創新環境。
2016年4月,在雲棲小鎮提出城市大腦設想和構架,並在杭州開始建設,讓城市大腦像電網和交通設施一樣,成為未來城市新的基礎設施。
2017年8月,在無錫發起創立雪浪小鎮,推動製造業和互聯網相互融合,讓互聯網和數據成為製造業的新基礎。
加入阿里巴巴集團前,王堅曾任微軟亞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曾是杭州大學、浙江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系主任。
2014年,榮獲「中央電視臺年度全國十大科技創新人物」稱號。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序1
假如10年前就有博士,今天阿里的技術會很不一樣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 馬雲
第一次見到王堅博士時,我震撼於他對互聯網科技未來發展的理解,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第一次在集團戰略會議上聽到博士談未來數據時代,驚歎於他對數據技術的理解和執著,正因如此,阿里才有了如今的技術布局。
第一次聽博士提出要進行YunOS 的研發時,我幾乎是憤怒地驚訝於他的膽識。
第一次聽到大家痛訴雲手機有多爛的時候,我看到了博士及其團隊的頑強。
第一次發生Hadoop 和雲梯技術之爭的時候,我驚喜地看見了一個了不起的、絕對負責的技術領導人應有的科學精神和堅持。
大家對於博士的管理方式、溝通方式和執行手法提出過批評,也進行過考量,但無論如何,我們看到的始終是個謙虛、純潔,而又積極向上的大男孩。
博士是人,不是神。博士的不足大家都知道,我了解的也並不比大家少;而博士了不起的地方,估計很少有人知道。
假如,10 年前我們就有了博士,今天阿里的技術可能會很不一樣。
假如,我們的工程師、產品人員和營運服務人員已經具備真正的合作夥伴思想,那麼阿里的明天會更不一樣。
假如,我們的博士是程式師出身,那麼阿里的CTO(技術長)可能和任何公司的CTO 毫無區別。
假如,一個樂隊的指揮要會拉小提琴、會彈鋼琴、會吹大號,那麼阿里集團裡面恐怕沒有人可以勝任CEO(執行長)、CFO(財務長)、CPO(人資長)……這些職位了。阿里的了不起之處,就在於我們可以把一個看起來肯定做不了啥「O」的人變成了獨特的「O」!
感謝大家對博士提出的批評,正是這些批評使得博士更加完美。
阿里會把一個心理學博士變成出色的CTO,就像美國把雷根這個演員變成總統一樣。
博士能有今天,不光是因為他本人的天賦和努力,更因為你我的支持和幫助。希望大家今後能夠繼續支援博士的工作。(此文於2012 年9 月完成。)
推薦序2
當「數據」成為新財富
鴻海集團董事長 郭台銘
互聯網、數據與運算是推動數位時代與社會進步的三大支柱。它對業務推動,產品生產與製造,人類的生活與溝通、旅行、理財、購物方式,以及健康與醫療都產生革命性的影響。過去十幾年,由於光纖與無線傳播技術的發展與擴展,互聯網把全世界電腦、手機、行動裝置、機器與其他物品聯結在一起,這不只是工程上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它把人與機器結合在一起。人們的每一個動作都被記錄下來,被編輯、統一、精制、分析與模擬,最後為銷售及市場人員、商人與醫生提供新的諮詢建議及策略,提供更棒的服務給客戶與病患。由於互聯網經濟規模很大,這樣的消費(如水電般)多數人可負擔得起,所以不只是企業,人人都可以享受其帶來的好處。
這本書描寫了互聯網把萬物、機器與人聯結在一起,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產生新的資源,即數據。數據與內容的計算已不局限於單一電腦,而是經由互聯網把所有「端」的電腦結合在一起,這將產生出體量無比巨大的運算能力。因此,數據經由互聯網的運算產生智慧,進而推動科技、社會與生活的發展。
王堅博士對於「互聯網、數據與運算」的詮釋與富士康推動雲移物大智網、八大生活的應用,以及科技服務轉型的決心可謂一致。它使產品生產與製造工藝發生了本質上的改變,製造過程中產生的數據經過運算與分析,可產生模型,並預測結果,從而提升與改善生產效率和品質。另外,巨量數據需要與產品有關係才能產生有用的小數據,進而產生效益。數據本身並無存在的價值,而是看怎麼找到跟行業的關聯性。
王堅博士將互聯網定義為基礎設施,將數據定義為世界的新財富,將運算視為一種公共服務,這對企業的經營者來說尤其有吸引力。當數據在未來的世界中扮演關鍵性的財富角色時,如何有效利用這一項新財富來塑造新的企業經營策略,是真正值得企業經營者思考的議題。
【摘錄】推薦序3
以在線為基礎、運算產生價值、互聯網當作媒介
臺大電機系何宜慈講座暨終身特聘教授 羅仁權
互聯網是各網路間交互連接而形成的龐大網路,各行各業在無所不在的互聯網的幫助下導致人類的生活行為產生革命性的改變。其中,關於大數據的研究與發展已成為全球炙手可熱的議題。王堅博士在此書中以一種淺顯卻不失專業、嚴謹卻思維跳躍、大膽的方式闡述這新時代的產物,使讀者可以迅速進入狀態並引發其好奇心。
讀完王博士的書稿,深感博士不愧為心理學出身,邏輯清晰有理,書中沒有艱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利用象徵人類文明的火闡述互聯網的價值、新大陸表示數據在線後的未知領域、再用電成為基礎建設而蓬勃借喻運算因網路而產生的價值,此舉例即使沒有太多相關背景也可以體會到各章節中想表達的概念。你能細細品味書中王博士對「在線」、「雲」的各種體悟,感受王博士歷時四年撰寫下表達互聯網的本質與價值所在。你會發現無需將各個單一的章節挑出來審視,每個章節在書中是彼此緊密連接的,正如人之於歷史的洪流、數據之於浩瀚的「雲」,帶給我們無限的可能與想像力。
此書對電的相關故事,讓我聯想到量子力學中一則有趣的議題──量子延遲實驗。提出量子理論物理學家普朗克說:「我認為意識是基礎,物質則是它的衍生物。我們無法看透意識。我們談論的一切,我們認為存在的一切,都假設著意識。」如同薛丁格的貓(Schrödinger's Cat),在盒子未開啟之前,貓同時是活著也是死亡的,這也表示現象在被觀測以前,無一是實在的。此實驗證明在微觀的角度下,時間是可以回溯的、因果是可以被反轉的,而未來是可以影響過去的。
從數字化時代即將走入歷史的「摩爾定律」到「在線定律」的在線世界,我們可以想像在不久的將來,當世間萬物通過位元都在互聯網上流動,且是可以運算之時,人類將第一次取得不是來自「大自然」中的資源。王博士提出的這些進化的觀點──以在線為基礎、運算產生價值、互聯網當作媒介,這些概念也為人類世界產生波瀾。此著作可謂新世代的交替間不可替代的先鋒,是對「在線」等概念分析研究之基石。
序
沉澱下來的足跡
《在線》簡體版出版後,我看到、聽到許多讀者的回饋,感受到本書引起人們進一步的思考。這些讀者有著不同的職業和教育背景,超出我原來對讀者群的預期。
就在書出版兩個月後的2016 年12 月,即被《南方都市報》評選為2016 年度十大好書。盡管在朋友轉給我評選結果之前,我完全不知道有這樣一個評選,但還是感謝這次評選對書的評價,「《在線》是一位中國互聯網工作者作出的獨特、深刻、具有前瞻性的思考。它的價值遠超出了互聯網經濟的範圍。」
2017 年7 月,媒體人秦朔在其朋友圈發了〈不理解在線,就沒有真懂互聯網〉一文,流傳甚廣。文中他也談到了「會上網的公司不等於在線的公司。」更表達了「世界就是那麼大,那麼多未知,探索永無止境,我們完全有條件做出過去做不到的事情。」
引發更多的思考和探索,是任何一本書都應該追求的。
同樣,《南方都市報》評委對書的態度讓我非常感動,「在評價《在線》這本書時,我們決定拋開王堅的身分不管:不管他過去幹過什麼,也不管他現在在幹什麼,只看他的書傳遞的是怎樣的觀念。」
我在各種不同場合將書中的內容講給那些不太了解中國,也不會講中文的各國朋友聽。出乎我意料的是,這些帶有我濃重個人經歷的故事並沒有影響這些人對「在線」這一核心思想的理解。我深深感受到,書中表達的觀點已不會受我個人經歷所影響。這讓我有了把簡體版《在線》
奉獻給更廣泛讀者的念頭。這次全新修訂的繁體版是這個努力的第一步。
更讓我敬佩的是《南方都市報》評選的初心,「我們認為,現今一個緊迫的課題,就是中國人能為世界貢獻點什麼精神產品。」
獨立思考互聯網的未來,確實也是本書的初心,也希望本書對此能有一點貢獻。
大學時就讀王佐良先生的譯作,很是崇拜。讀了吳國盛先生送給我的《什麼是科學》一書,也讓我覺得自己離科學近了一些。所以當《在線》與《王佐良全集》和吳國盛先生的《什麼是科學》一起被評為十大好書,對我來說是一個十足的意外。
要感謝《商業周刊》出版部的編輯們,沒有他們的創造力、鼓勵和耐心,就不會有全面更新繁體版的出版,決心也不會成為現實。最後,還是要再次感謝所有和我交流過的朋友,包括在台灣的許多
朋友,是你們讓本書有了奇特的活力。這也是我為什麼把許多朋友的文字直接留在書中。我想告訴大家,這本書不是事後總結出來的,是大家不同時間的足跡,沉澱下來就成了這本書。
目次
作者序
沉澱下來的足跡 王堅
推薦序
為什麼是阿里巴巴,是馬雲、是王堅? 前浙江省省長 李強
假如10年前就有博士,今天阿里的技術會很不一樣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 馬雲
當「數據」成為新財富 鴻海集團董事長 郭台銘
從雲端運算、從半導體業看到的未來 聯發科技(股)公司董事長暨執行長 蔡明介
以在線為基礎、運算產生價值、互聯網當作媒介 台大電機系何宜慈講座暨終身特聘教授 羅仁權
「萬物聯網+人聯網+隨時在線」的新時代 台灣金融科技公司創辦人、董事長 王可言
下一波萬物互聯網的創新大機會 研華科技董事長 劉克振
第一章 時代的困惑、錯位和糾結
互聯網和數據的困惑
雲端和運算的錯位
離線和在線的糾結
第二章 從數位到在線的進化
在線是互聯網的本能
原子位元化,位元在線化
地圖、照片和音樂的進化
在線是世界的新大陸
第三章 從資訊到數據的進化
數據比資訊更有價值
數據是戰略資源
望遠鏡、顯微鏡和雷達
相信數據,是一種自信
第四章 從電腦到運算的進化
運算,是一種新公共服務
只有公共雲,沒有公有雲和私有雲
「飛天」讓運算成為公共服務
「去IOE」是運算替代了電腦
第五章 互聯網的進化
行動網路催生在線時代
App很好,Web更好
YunOS是作業系統的在線夢
萬物互聯網上的新物種
第六章 追尋在線凌雲夢
運算的在線之夢
傳統和創新同行,大和小同台
運算成為創新能力
數據成為世界新財富
第七章 從門羅公園到雲棲小鎮
門羅公園,照亮全世界
雲棲初心,為了創新者而創
雲棲大會,為了無法運算的價值
雲棲小鎮,創新與運算同行
第八章 互聯網、數據和運算的聚變
互聯網成了基礎建設,也是創新平台
數據成了生產資料,也是自然資源
運算成了公共服務,也是能源動力
聚變產生的運算經濟
第九章 從摩爾定律到在線定律
火、新大陸和電
在線定律
陽光下的陰影
第十章 人類的自信
對別人的敬仰,對自己的自信
城市大腦,下一個十年的登月計畫
後記
書摘/試閱
【摘錄】作者序
沉澱下來的足跡
《在線》簡體版出版後,我看到、聽到許多讀者的回饋,感受到本書引起人們進一步的思考。這些讀者有著不同的職業和教育背景,超出我原來對讀者群的預期。
就在書出版兩個月後的2016 年12 月,即被《南方都市報》評選為2016 年度十大好書。盡管在朋友轉給我評選結果之前,我完全不知道有這樣一個評選,但還是感謝這次評選對書的評價,「《在線》是一位中國互聯網工作者作出的獨特、深刻、具有前瞻性的思考。它的價值遠超出了互聯網經濟的範圍。」
2017 年7 月,媒體人秦朔在其朋友圈發了〈不理解在線,就沒有真懂互聯網〉一文,流傳甚廣。文中他也談到了「會上網的公司不等於在線的公司。」更表達了「世界就是那麼大,那麼多未知,探索永無止境,我們完全有條件做出過去做不到的事情。」
引發更多的思考和探索,是任何一本書都應該追求的。
同樣,《南方都市報》評委對書的態度讓我非常感動,「在評價《在線》這本書時,我們決定拋開王堅的身分不管:不管他過去幹過什麼,也不管他現在在幹什麼,只看他的書傳遞的是怎樣的觀念。」
我在各種不同場合將書中的內容講給那些不太了解中國,也不會講中文的各國朋友聽。出乎我意料的是,這些帶有我濃重個人經歷的故事並沒有影響這些人對「在線」這一核心思想的理解。我深深感受到,書中表達的觀點已不會受我個人經歷所影響。這讓我有了把簡體版《在線》
奉獻給更廣泛讀者的念頭。這次全新修訂的繁體版是這個努力的第一步。
更讓我敬佩的是《南方都市報》評選的初心,「我們認為,現今一個緊迫的課題,就是中國人能為世界貢獻點什麼精神產品。」
獨立思考互聯網的未來,確實也是本書的初心,也希望本書對此能有一點貢獻。
大學時就讀王佐良先生的譯作,很是崇拜。讀了吳國盛先生送給我的《什麼是科學》一書,也讓我覺得自己離科學近了一些。所以當《在線》與《王佐良全集》和吳國盛先生的《什麼是科學》一起被評為十大好書,對我來說是一個十足的意外。
要感謝《商業周刊》出版部的編輯們,沒有他們的創造力、鼓勵和耐心,就不會有全面更新繁體版的出版,決心也不會成為現實。最後,還是要再次感謝所有和我交流過的朋友,包括在台灣的許多
朋友,是你們讓本書有了奇特的活力。這也是我為什麼把許多朋友的文字直接留在書中。我想告訴大家,這本書不是事後總結出來的,是大家不同時間的足跡,沉澱下來就成了這本書。
【摘錄】推薦序1
假如10年前就有博士,今天阿里的技術會很不一樣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 馬雲
第一次見到王堅博士時,我震撼於他對互聯網科技未來發展的理解,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第一次在集團戰略會議上聽到博士談未來數據時代,驚歎於他對數據技術的理解和執著,正因如此,阿里才有了如今的技術布局。
第一次聽博士提出要進行YunOS 的研發時,我幾乎是憤怒地驚訝於他的膽識。
第一次聽到大家痛訴雲手機有多爛的時候,我看到了博士及其團隊的頑強。
第一次發生Hadoop 和雲梯技術之爭的時候,我驚喜地看見了一個了不起的、絕對負責的技術領導人應有的科學精神和堅持。
大家對於博士的管理方式、溝通方式和執行手法提出過批評,也進行過考量,但無論如何,我們看到的始終是個謙虛、純潔,而又積極向上的大男孩。
博士是人,不是神。博士的不足大家都知道,我了解的也並不比大家少;而博士了不起的地方,估計很少有人知道。
假如,10 年前我們就有了博士,今天阿里的技術可能會很不一樣。
假如,我們的工程師、產品人員和營運服務人員已經具備真正的合作夥伴思想,那麼阿里的明天會更不一樣。
假如,我們的博士是程式師出身,那麼阿里的CTO(技術長)可能和任何公司的CTO 毫無區別。
假如,一個樂隊的指揮要會拉小提琴、會彈鋼琴、會吹大號,那麼阿里集團裡面恐怕沒有人可以勝任CEO(執行長)、CFO(財務長)、CPO(人資長)……這些職位了。阿里的了不起之處,就在於我們可以把一個看起來肯定做不了啥「O」的人變成了獨特的「O」!
感謝大家對博士提出的批評,正是這些批評使得博士更加完美。
阿里會把一個心理學博士變成出色的CTO,就像美國把雷根這個演員變成總統一樣。
博士能有今天,不光是因為他本人的天賦和努力,更因為你我的支持和幫助。希望大家今後能夠繼續支援博士的工作。(此文於2012 年9 月完成。)
【摘錄】推薦序2
當「數據」成為新財富
鴻海集團董事長 郭台銘
互聯網、數據與運算是推動數位時代與社會進步的三大支柱。它對業務推動,產品生產與製造,人類的生活與溝通、旅行、理財、購物方式,以及健康與醫療都產生革命性的影響。過去十幾年,由於光纖與無線傳播技術的發展與擴展,互聯網把全世界電腦、手機、行動裝置、機器與其他物品聯結在一起,這不只是工程上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它把人與機器結合在一起。人們的每一個動作都被記錄下來,被編輯、統一、精制、分析與模擬,最後為銷售及市場人員、商人與醫生提供新的諮詢建議及策略,提供更棒的服務給客戶與病患。由於互聯網經濟規模很大,這樣的消費(如水電般)多數人可負擔得起,所以不只是企業,人人都可以享受其帶來的好處。
這本書描寫了互聯網把萬物、機器與人聯結在一起,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產生新的資源,即數據。數據與內容的計算已不局限於單一電腦,而是經由互聯網把所有「端」的電腦結合在一起,這將產生出體量無比巨大的運算能力。因此,數據經由互聯網的運算產生智慧,進而推動科技、社會與生活的發展。
王堅博士對於「互聯網、數據與運算」的詮釋與富士康推動雲移物大智網、八大生活的應用,以及科技服務轉型的決心可謂一致。它使產品生產與製造工藝發生了本質上的改變,製造過程中產生的數據經過運算與分析,可產生模型,並預測結果,從而提升與改善生產效率和品質。另外,巨量數據需要與產品有關係才能產生有用的小數據,進而產生效益。數據本身並無存在的價值,而是看怎麼找到跟行業的關聯性。
王堅博士將互聯網定義為基礎設施,將數據定義為世界的新財富,將運算視為一種公共服務,這對企業的經營者來說尤其有吸引力。當數據在未來的世界中扮演關鍵性的財富角色時,如何有效利用這一項新財富來塑造新的企業經營策略,是真正值得企業經營者思考的議題。
【摘錄】推薦序3
以在線為基礎、運算產生價值、互聯網當作媒介
臺大電機系何宜慈講座暨終身特聘教授 羅仁權
互聯網是各網路間交互連接而形成的龐大網路,各行各業在無所不在的互聯網的幫助下導致人類的生活行為產生革命性的改變。其中,關於大數據的研究與發展已成為全球炙手可熱的議題。王堅博士在此書中以一種淺顯卻不失專業、嚴謹卻思維跳躍、大膽的方式闡述這新時代的產物,使讀者可以迅速進入狀態並引發其好奇心。
讀完王博士的書稿,深感博士不愧為心理學出身,邏輯清晰有理,書中沒有艱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利用象徵人類文明的火闡述互聯網的價值、新大陸表示數據在線後的未知領域、再用電成為基礎建設而蓬勃借喻運算因網路而產生的價值,此舉例即使沒有太多相關背景也可以體會到各章節中想表達的概念。你能細細品味書中王博士對「在線」、「雲」的各種體悟,感受王博士歷時四年撰寫下表達互聯網的本質與價值所在。你會發現無需將各個單一的章節挑出來審視,每個章節在書中是彼此緊密連接的,正如人之於歷史的洪流、數據之於浩瀚的「雲」,帶給我們無限的可能與想像力。
此書對電的相關故事,讓我聯想到量子力學中一則有趣的議題──量子延遲實驗。提出量子理論物理學家普朗克說:「我認為意識是基礎,物質則是它的衍生物。我們無法看透意識。我們談論的一切,我們認為存在的一切,都假設著意識。」如同薛丁格的貓(Schrödinger's Cat),在盒子未開啟之前,貓同時是活著也是死亡的,這也表示現象在被觀測以前,無一是實在的。此實驗證明在微觀的角度下,時間是可以回溯的、因果是可以被反轉的,而未來是可以影響過去的。
從數字化時代即將走入歷史的「摩爾定律」到「在線定律」的在線世界,我們可以想像在不久的將來,當世間萬物通過位元都在互聯網上流動,且是可以運算之時,人類將第一次取得不是來自「大自然」中的資源。王博士提出的這些進化的觀點──以在線為基礎、運算產生價值、互聯網當作媒介,這些概念也為人類世界產生波瀾。此著作可謂新世代的交替間不可替代的先鋒,是對「在線」等概念分析研究之基石。
【內文摘錄】
遠在40 萬年前,北京周口店的猿人接受了火,火為他們帶來了溫暖和光明。一個黑暗的洞穴,只要有了火,就成了光明之地。這個世界被畫分為「光明」和「黑暗」,光明是生存的根本,黑暗是恐懼的源頭。20世紀80 年代在非洲的發現,把原始人類使用並控制火的時間提前到了西元前142 萬年。光明驅散了黑暗,我們所處的是一個光明的世界。
從20 世紀50 年代開始,模擬技術出現,數位電腦開始代替類比電腦,我們從電氣時代逐漸走到了數位時代,電腦重塑了社會的架構與價值。今天我們寫的每一個字是數位的,看的每一本書是數位的,拍的每一張照也是數位的。數位化的視野,成了深藏在現代人基因裡的生存本能。數位吞噬了模擬,如今我們所處的是一個數位的世界。
今天,互聯網繼續飛速發展,大數據、雲端運算、行動網路、人工智慧、可穿戴設備、機器人、虛擬實境、物聯網、興趣圖譜、社交體系等各種新詞出現在各種媒體、討論會或展會上。互聯網時代的每一天,都好像有全新的科技創意誕生。科技,猶如失控的野馬群,在鋼筋水泥的森林裡狂奔,氣勢洶洶,難辨方向,影響著每一個人。
在我看來,紛繁複雜的背後,有一隻能量無限而又看不見的手在驅動,那就是我們熟悉而又陌生的「在線」—今天我們這個時代的關鍵字。我每天都會遇到不同的創業者,做為一個依然在一線感受科技變化的實踐者,我一直在思考這些變化背後的本源力量。要理解互聯網的變化軌跡,唯一方法是弄清背後的規律。「在線」這個所有人既熟悉又陌生的詞語,既是常識,也是我一系列想法的核心。這讓我有了想談談「在線」這個被忽視了的常識的衝動。常識的含義是,長久的經典,真正的基礎。
在線,是新世界的常識,觀察它、審視它、思考它,有助於消除頭腦中的衝動與迷茫。
2008 年以來,我在阿里巴巴的工作給了我一個很好的框架,讓我得以用在線的思路去梳理這些困惑、錯位和糾結。我會很真誠地分享自己的理解與心得,和大家一起,用一種新的思路來重新認識我們生活的世界,這個正在被重構的離線世界,正在變成一個在線世界。
每一個文明節點,都有它獨特的關鍵字,而如今我們與在線不期而遇。在線的世界不是對舊世界的改變,它是一片新大陸。
數據因在線而有了生命
現在流行的大數據一詞成為被過度使用的詞語。大數據變成這個時代的萬金油,什麼東西都想和它扯上一點關係。我擔心,繼續這樣下去的話,人人都想著把數據變大,那世界就亂套了。也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提到大數據,大家就會比誰的數據中心建得更大,誰買的電腦更多,買了10 萬台機器的公司一定比隔壁買5 萬台機器的那家更厲害。媒體報導的時候也會大肆宣揚,哪家公司建了一個很大的機房,特別宏偉,堪稱世界建築史上的新奇蹟。諸如此類的混亂景象,一定會出現。為了把大家拉回來,我寧可偏執一回,不停地重複一句話:大不重要,在線才重要。
今天的數據不是變「大」了,真正有意思的是數據變得在線了,這恰恰是互聯網最大的特點。在線的數據,一定很「大」。在線也是「大」能產生價值的前提。所以數據從過去的離線狀態到變得隨時在線,遠比「大」更能反映本質。從更絕對一點的角度來說,單純數位化的數據根本不是大數據。
比如藥品的監管條碼數據,早就被放到數據庫裡面,數據規模是數百億的量級,這是數位化的過程。但是這個數據,批發商用不上、零售商用不上、醫院用不上,為什麼?很簡單,這些監管條碼被數位化得很好,唯獨一件事沒做好,就是沒有連上互聯網,沒有在線。
所謂的數據產生價值,必須要先有數據共用才可以實現。怎麼共用,難道抱著硬碟從北京搬到上海嗎?共用是一個成本極高的過程,如果沒有在線這樣一種機制,大規模的共用根本實現不了。
變了味的私有雲
什麼樣的雲端運算狀態才算得上是好的公共服務?如果還是用電來打比方,那就是:「能夠用、便宜用、安心用」。當你插上插座時,必須馬上通電,而且想插一個電器就插一個,想插10 個也可以,這叫「能夠用」;當電費是天價,用一分鐘就會把你的錢包掏空的話,也是不對的,電費不應成為你的經濟負擔,這叫「便宜用」;當你用電時,發現用了一分鐘就漏電,電到自己了,這也不行—安全,是所有公共服務的隱藏核心,這叫「安心用」。
這三個要點看起來很簡單,要都做到卻很難。
從2006 年業界開始大範圍討論和使用雲端運算到現在,將近10 年過去了,實際上很多人只是習慣性地在討論雲端運算這四個字,卻沒有認真思考裡面的含義,甚至有人刻意誤導大家。
現在很多人在面對雲端運算時,會大談雲端運算多麼好,不用雲端運算會多麼糟糕,然後進入主題:「你想用雲端運算,是吧?挺好。不過呢,公有雲都不安全。乾脆這樣,你買我的伺服器,買我的數據庫系統,買我的存儲系統,建一個屬於你自己的私有雲吧。」經常有人問我,怎麼看待公有雲和私有雲,我的回答是:「我沒聽說過私有雲。」這其實是委婉的說法,客觀來說,私有雲是不存在的,只是個假議題。
其實,私有雲的鼓吹者,他們的理由非常單一,就是公有雲不安全。
私有雲利用了大家對安全的擔心向人們兜售硬體和軟體產品。一旦你的運算設備連上網路,就無所謂你的還是別人的,所有人面臨的安全問題都是一模一樣的。除非你組建一個自己的區域網路,並且不和互聯網連接,才可能獲得安全保障,但區域網路不是現代社會需要的東西。例如一談到銀行和互聯網,大家的第一反應是銀行比互聯網安全,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天性就是不安全—實際上反了。
萬物互聯網上的新物種
互聯網的發展,讓以前看上去不可能在線的東西,變得可能。有的人稱這些場景為萬物互聯,也有很多人把它叫物聯網,我更願意稱它為萬物互聯網。未來的社會不會再有純粹離線的東西了,這就是萬物互聯網。
很多你連想都沒想過要在線的東西,都有可能在線。每個牛奶盒子都可以裝有一個RFID(無線射頻辨識系統)晶片。你買牛奶的時候,只需要掃一掃,就可以知道這盒牛奶產自哪裡,出產時間,食用的方法等。智慧冰箱可以根據牛奶盒運算你每週消耗牛奶的數量以及剩餘牛奶的數量,到一定時間會給你發個提醒:新鮮牛奶到貨了。如果這還不夠,當你在把牛奶盒扔到垃圾箱的時候,RFID 也能被感應到,也就是說連垃圾也可以在線了。
讓我們再回到之前提到的那個空調的故事上,只要你轉換成真正的在線思考模式,你就不會再去考慮遠端遙控空調。你要想辦法做到的事情,應該是讓空調徹底在線,它會根據你的位置,以及當地氣候的變化用演算法即時地調節房間的溫度和濕度。
而互聯網汽車之所以被稱為互聯網汽車,對車來講不是多了一個連接,也不是多了一個功能,它表明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一個基礎設施—互聯網,從此變成了車的基礎設施,這是百年以來,除道路之外,汽車的第二個基礎設施。從此,互聯網汽車永遠具有在線的特徵,當跑在道路上同時,也跑在互聯網資訊高速道路上,其形態和內容將發生本質性的變化。這種本質的變化源自作業系統驅動的運算引擎。汽車過去主要是消耗掉人類最重要的自然資源,比如石油為動力來源,而當汽車有了運算引擎,汽車不但變得智慧,甚至越開越智慧,就像人越活越聰明一樣,而需要提供給運算引擎的就是數據,包括互聯網汽車自身產生的數據。有了運算引擎的汽車,能更好地用數據改善使用者體驗,進一步改進車的設計,甚至用數據提升交通基礎設施的能力。互聯網汽車體現了數據的價值。
互聯網、數據和運算的聚變
從發展的角度講,當互聯網變成基礎設施,它就與傳統互聯網區分開來了。當數據成為一種新的生產資料,我們面前就出現一塊新大陸,這塊新大陸使徹底的分享成為可能。這讓我們對數據這種生產資料有了更大的想像空間。而數據如何產生經濟價值?答案是透過運算,所以我願意把這種新經濟形態稱為運算經濟。
做為基礎設施的互聯網,成為新生產資料的數據,以及變成公共服務的運算,這三要素結合裂變的結果就是運算經濟的出現,它是在線時代的經濟。
運算經濟不是互聯網公司的經濟,但運算經濟的基礎設施是基於互聯網的。過去大家一講互聯網,就會覺得這只是互聯網公司的事情,好像跟我們沒有關係。實體經濟對應的不是虛擬經濟,叫數位經濟比較合適,這應該是一個非常大的方針。如果美國把互聯網僅僅當成一個虛擬經濟來看,不可能有這樣的國家競爭力。把互聯網簡單地當成虛擬經濟,國家是不會有實力的。美國沒有互聯網,連阿富汗的仗都打不下去,它對做為基礎設施的互聯網的依賴已經到這個程度,只是大家現在沒有意識到。
在運算經濟的各種基本要素中,在線是基礎,不在線的東西不具有經濟價值。運算經濟時代的到來,使得人們的想像力和創造空間將不受限制。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