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025新年快樂!買書領券省荷包
改變之書:關於蛻變的掙扎、思考、風險、決定、行動和承擔-19個用想像力為自己創造全新人生的真實故事
滿額折

改變之書:關於蛻變的掙扎、思考、風險、決定、行動和承擔-19個用想像力為自己創造全新人生的真實故事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60 元
優惠價
90324
庫存:1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9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為什麼我們想改變?
人可以改變到什程度?
如何做出改變?
最終,我們真的改變了嗎?

這本書以改變為主題,從十九個人物的故事出發,探討關於改變的四個核心問題:為什麼我們想改變?有可能改變嗎?我們如何做出改變?改變之後會發生什麼事?並輔以哲學觀念、心理學解析、大腦神經科學研究發現、文學參考和其他人文社會學科的見解,探討改變是怎麼一回事。

――一個優秀的小提琴演奏家,在事業並無頹勢的時候申請成為警察,每天在管轄的街區巡邏服務。心理學如何解釋他是出於什麼動機想要改變?
――擁有俄文名字的女子諸事不順,她認定只要改掉自己的姓氏就能獲得新生。改名字是不是一種可以徹底改變身分認同的魔術?對此,人類學有什麼觀察?社會學如何解釋?
――腦部受到重創的二十歲大男孩,搶救回來之後,個性大變。根據腦神經科學的研究得知,是一種叫「大腦邊緣系統的修正」作用讓他父母家人得以適應這個再也不一樣的家庭關係。
――叛逆少年為非作歹幾年,一日突受到靈性啟發,決定進入修道院,他堅忍苦行數年,有一日突然又受到情感的吸引而想要還俗……哲學如何解釋人的靈性為何會產生極端的變化?
――家族曾經受到納粹威脅的猶太裔人士,成長後受到共產理念吸引,奔向東德懷抱成為政治線民,最後又基於良心而向西德投誠。這種轉變,如何從杜斯妥也夫斯基的一段話和心理學研究來加以解釋?

還有更多故事和探索:
‧一位盲人動了手術之後得以看見。
‧離婚之後才覺得找到愛情的女同性戀者。
‧體重超過兩百公斤的男子足不出戶七年,有一晚終於決定必須減重。
‧九十歲的舞蹈家經歷漫長人生之後對於時間有所體悟。
‧生物學博士轉行進入金融業,十數年後又轉頭研究生物演化學,對於改變有一針見血的意見。
‧哲學家醫生談:改變之後的我還是我嗎?

本書中的真實人物各有屬於自己的改變過程。他們藉由對自己的未來的想像,經由性格的堅韌與勇氣,從內在有了改變的力量。而他們的改變,都是來自他們自己所做的事。

人的適應力極為強大,人的認同也非常富有彈性。面對改變,就是在面對存在。這本改變之書,就是生命之書。

本書特色:
‧一本談改變的書而能旁徵博引,見解深刻,同時又流暢易讀。本書以深度人物採訪報導為主軸,輔以哲學概念、心理學研究發現、大腦神經科學的見解以及文學參考,觀察與探索改變是怎麼一回事。

‧本書帶領讀者看見:改變不是一個目的地,而是一個過程。快樂幸福不是一個固定的形狀,而是一種流動的狀態。

‧本書的人物故事每一個都發人深省,提供了我們對照看待自己的人生。而書裡對於改變的學理探討,既嶄新又深刻,句句珠璣,處處閃現睿智的火花。

‧人類永遠都在適應,都在創造。我們比自己以為的更有彈性,更可以蛻變成為自己渴望的模樣。因為,改變正是我們之所以為我們的關鍵。

‧為了得到嶄新的未來,我們必須先切斷過去,用想像力為自己描繪一個更想要的樣子。願這本改變之書帶領我們更認識自己,更勇於迎接變化,更能動用想像力,擁抱自己的生命力。

作者簡介

紀錄片製作人。為英國廣播公司(BBC)、第四頻道(Channel 4)和探索頻道(Discovery Channel)拍攝紀錄片超過十五年。
她的第一本著作《膽小鬼俱樂部,又名如何勇敢》(The society of Timid Souls or How to be Brave),得到皇家文學學會傑伍德文學寫作獎助計畫(Royal Society of Literature Jerwood Award),並獲英國《衛報》「首次出版最佳著作獎」(The Guardian First Book Award)提名。

她是英國作家艾倫.狄波頓創立的「人生學校」(The School of Life)成員之一,並與人生學校合作,撰寫了她的第二本著作《美好人生的風險智慧:九個聰明冒險家教你如何在不確定中變勇敢》(Risk Wise:Nine Everyday Adventures)。

她寫這本關於蛻變的書是為了「把學術書籍中那些複雜糾結的概念融入真實世界中」。她想要把凡夫俗子對於人生的睿智見解和務實的智慧能為世人所見。從某方面來看,這本書的目的是「要讓哲學變得大眾化」。


郭寶蓮
台大社會學碩士,輔大翻譯研究所肄。專職譯者,譯作包括小說和非小說,已出版譯作共七十餘本。

引言

這本書可以說是一場實驗,歡迎各位讀者加入這個實驗。我們這裡不需要實驗室白袍,用不到護目鏡、本生燈和試管,沒有分析大筆資料用的電腦,也沒有顯微鏡、望遠鏡或占星用的天宮圖──雖然沒有天宮圖,但我們時時惦記著要看向未來。這個實驗有的是親密的、屬於個人的事務,在這個實驗過程中,你唯一需要的設備是想像力。所以,請把壓在你心中那只玻璃罩底下的想像力釋放出來,讓它飛舞,然後我們就可以開始。
這場實驗──請以最寬鬆的定義來看待實驗二字──與改變有關:為什麼我們想改變?有可能改變嗎?如何做出改變?改變之後會發生什麼事?於此,我們可以說,這場實驗是跟我們的生命核心故事有關,也跟我們的想像力如何形塑希望及恐懼相關。如果可以改變,誰不想改變呢?我們日日辛勞,滿懷各式各樣的、大大小小的渴望。我們渴望從胖變瘦,從傷心變快樂,把乏味無趣的人生變得充實滿足,讓憤怒變平和,從孤單變成有人愛,從渾噩迷惘變得澄澈明朗,從幻滅的狀態變成找到新意義,從恐懼變得有安全感,失敗變成功。
我們的文化,讓我們覺得有權利改變自己和生活中的經驗,以符合我們的夢想和抱負,而且這種情況的程度比過去更甚。這種可以改變自己、讓自己成為生命主人的選擇權,非常重要,它決定了我們可以自由到什麼程度,其中包含著幾種幾項我們最為珍視的觀念──比如平等、民主和自主。然而,我們經常不知該如何運用這個選擇權,因而淪為許多速成法的消費對象,昧於各式各樣教人快速改變的方法,比如自我成長類的書籍、飲食減肥法、平靜心靈的閉關修行,以及可提供激勵作用的手機應用程式(app)。
而這本書絕不是速成法,書裡沒有一步一步跟著做就會成功的計畫,也沒有可以終結各種麻煩的萬靈丹,更不提出一套照著做就能解決所有疑難雜症的方法。本書無意提供這類虛華的錦上添花之舉。我們卻要問出四個關於改變的核心問題,並從那些已經改變了的人和正在改變的真實人物身上尋求答案。這個實驗就是要從他們的故事中找到力量來開啟我們的心,讓我們用新的眼光看待如何改變自己。
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對於如何改變,我們經常會有一種迷惑:這世上明明什麼都在變啊,包括人也時時在變。這個轉動的世界本來就沒一刻是靜止的。河流滔滔向前湧流不歇,一如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的喟嘆。我們成長,我們變老,我們學習、我們演化、我們流動、我們旋轉。謀新職、搬新家、談戀愛,然後失戀。我們做決定,然後改變心意。我們為人父母,經歷摯愛死去,悲傷痛苦,而後再次歡喜。老友漸行漸遠或者失寵,換成能讓我們笑的新友得勢。日落,日出。明天是嶄新的一天,每一天對所有人都是新的一天。
赫拉克利特對於河流所發出的喟嘆名言,經常受到偏頗的錯誤詮釋。其實,他說的話並非如一般引述所認為的,說是因為河流時時變動,所以人不可能踏進同一條河段兩次。而是,正因河流會流動,所以河流才是河流。同樣的,並非我們都是人,所以會變,而是因為我們會變,所以我們是人類。
事實上,我們比自己以為的更擅長於改變,尤其在改變人生方向這件事上,我們堪稱高手。人類永遠都在適應,都在創造,所以人類可不是我們自以為的那樣聽話。這是天性,是生命週期和我們這種生物存在的必要條件(sine qua non)。我們的童年經驗在成人之後仍然會常駐心頭,這是人類這種動物所獨有的經驗,而這種經驗跟人類大腦有能力學習、有能力讓想像力馳騁的特性息息相關。正是這種力量讓我們有辦法做到個人生命的改變或是社會集體的改變,但同時在某些基本層次上維持不變,仍是同一種東西、同一條河流、同一個人。改變是一種開展的過程,不是至高無上的良方;改變使我們成為我們。
所以,本書所說的蛻變,不是兩千多年前的羅馬詩人奧維德(Ovid)筆下的景象──人(不知不覺地)變成了動物、樹木、鳥禽、花朵、海洋中的漩渦或天上星群。事實上,你得有足夠的忍受力才能接受奧維德在他的《變形記》裡描寫的那些強暴、自殺、亂倫、吃人、肢解的經典情節,看到這些行徑裡隱含著各式各樣一廂情願的或者邪惡的欲望,伴隨著殘酷的懲罰和令人嘆為觀止的變形。我這本書所提到的蛻變,也不是卡夫卡筆下那個跟外界疏離的業務員葛瑞格.薩姆沙(Gregor Samsa),一朝醒來變成了甲蟲(或有一說是蟑螂),在家裡蠕動。我們這裡要談的改變,是插畫家艾瑞.卡爾(Eric Carle)的著名繪本《好餓的毛毛蟲》(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裡那隻不斷吃著各種東西的毛毛蟲所等待的蛻變;我們在意的是一個匯聚著無數小改變、小奇蹟,而且持續改變著的世界;在這樣的世界中,毛蟲會變成美麗蝴蝶,人能以驚人的方式改變,而且真的大幅改變。
蛻變是到處可見的現象,雖然說人類的蛻變所需的時間遠遠不只是幾天而已。在探討為什麼我們想要改變時,我們會看見湧動的自然力如何跟人類主體亟欲成為自己生命主人的渴望相碰撞。在檢視身體和心理可以改變到什麼程度時,我們會發現:選擇什麼樣的改變和開啟什麼樣的門有多麼重要。在說明如何改變時,我們會發現:想讓改變發生,不必去破解改變的神祕過程,而是去透過實用主義來利用那種神秘過程。而當我們探詢是什麼東西該被改變、蛻變之後會發生什麼事、會如何維持這已經改變了的狀態,我們會發現,即使是在最徹底的蛻變,我們的認同也可以極有彈性,極有適應力。
最重要的,在這個探索改變是什麼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許多了不起的人,他們的故事提供了最有效力的改變良方。而這正是關鍵。對於如何改變,這世上已有不計其數的藍圖:有些是草圖,有些則是歷經多年審慎實證研究的成果。然而,本書中這些故事裡的人──這些人不是研究的對象,而是研究過程中的重大驚喜──沒有一個人是經由某一種範例、某一本自我成長的書籍,或某種步驟、某種療程就得到最終的改變。是的,他們會閱讀、會聽從建議,會尋找既有的智慧並找人談話,但最重要的,他們每個人各以某種方式受到鼓舞,各有屬於自己的改變過程。他們的改變,不是來自別人,而是來自他們自己去做了改變。他們有時掙扎,經常犯錯;他們常常不想改變,懷疑自己是否真的能改變,但最後,一天過去、一週過去、一年過去,他們證明了自己對自己的懷疑都是錯的,因為他們做到了。藉著想像力和堅韌,以及更常需要的勇氣,這些人有了改變的力量。
所以,如果你要找的是「如何在七天內改變人生」那種方便手冊,請找別的書;但如果你想了解何謂改變,改變是如何發生,為什麼會發生,以及想看看別人的故事是否足以感動你,讓你開始思考自己人生可以如何蛻變,那麼請繼續讀下去,然後請你設法去建立這樣的過程,開始去想像,甚至開始改變,就像接下來要看到的十九隻蛻變後振翅昂揚的蝴蝶。


 

目次

引言

第一部 為什麼想要改變?
第1章 為了成長
第2章 為了救贖
第3章 為了樂觀
第4章 為了在辦公室的美好一天
第5章 為了活下去

第二部 我們可以改變多少?
第6章 名字的魔術
第7章 盲人得以看見
第8章 愛裡沒有性別
第9章 腦部邊緣系統的修正
第10章 減重之後的身體與我

第三部 我們如何改變?
第11章 做你相信的事
第12章 理性與認知失調
第13章 每天做到一點點
第14章 壓抑的反彈力道
第15章 快樂、意義與行動

第四部 我們真的改變了嗎?
第16章 我就是這個
第17章 重生的進行式
第18章 悠長人生的時間向度
第19章 生命糾結交錯之處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24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