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我自己:歐文.亞隆回憶錄
商品資訊
系列名:Holistic系列
ISBN13:9789863571124
替代書名:BECOMING MYSELF: A Psychiatrist's Memoir
出版社:心靈工坊文化
作者:歐文‧亞隆
譯者:鄧伯宸
出版日:2018/01/15
裝訂/頁數:平裝/432頁
規格:21cm*14.8cm*2cm (高/寬/厚)
重量:533克
版次:1
商品簡介
★英國《衛報》(Guardian)二○一七年年度好書!
★亞馬遜網站五顆星評價!已售出25國版權!
★存在主義治療巨匠歐文‧亞隆,晚年最真誠的自我回顧。
★領略大師的人生,見證一門思想的誕生,以及一部部經典作品背後的創作歷程!
我一生都在探索、分析、重建我自己,
但現在才瞭解,在我內心深處有一泓我永遠都處理不了的淚水......
──歐文‧亞隆,85歲
當代知名存在主義心理學者歐文‧亞隆回首自己的一生,固然有數不盡的甜美、榮耀、精彩,但這位拉拔無數徬徨心靈的治療師,卻也有難解的悔恨、遺憾、無助與恐懼。
這一切,都如實記錄在這本溫暖的回憶錄裡。
生長在貧窮的猶太社區,亞隆努力掙脫環境枷鎖,一步步走上助人專業之路。他開創了團體心理治療的新視野,勤於探索生命存在的本質,並將之融入心理治療,以其獨特的風格扶助病人探問生死,更將診間風景化為一部部膾炙人口的散文與小說。
這本回憶錄見證了亞隆思想與作品誕生的過程。讓我們看見一個時代的縮影、一個移民家庭的愛恨與夢想,以及一段心理治療發展史的吉光片羽。他一貫的真摯,不管是對父母的遺憾、對妻子的愛戀、對親友的思念、對死亡的恐懼,以及尷尬的旅行經驗、後悔寫下的小說......在在令人動容。他那不畏困窘的分享,彷彿散盡人生最後的力量,也要以一己生命能量照亮眾人。亞隆一生所療癒的不單單是診間的病人,還有遍布全世界的讀者。他說:「我每天收到的信件提醒我,遙遠的國度有一個人,我對他是有幫助的。」
這一次,亞隆將書寫對象轉向他自己,記錄下他「成為自己」的歷程。對讀者而言,亞隆對生命與專業的反思是一種邀請,邀請你我跟著他的步伐探索自己人生的意義。
作者簡介
歐文‧亞隆Irvin D. Yalom
1931年6月13日生於美國華盛頓特區,是美國當代精神醫學大師級人物,也是造詣高深的心理治療思想家。他將以人際關係為基礎的心理治療理論發揚光大,成為美國團體治療的當代權威,並將存在主義哲學融入心理治療之中,開創了風格獨特、也啟發無數人的治療思想。
曾任教於美國史丹佛大學,目前是該校榮譽退休教授,仍在加州執業。他的著作極受重視,其中《團體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存在心理治療》為心理治療的經典教科書,而一部部散文與小說,包括《日漸親近》、《生命的禮物》、《凝視太陽》、《愛情劊子手》、《診療椅上的謊言》、《當尼采哭泣》、《叔本華的眼淚》、《斯賓諾莎問題》、《一日浮生》等,均是全球暢銷之作。
亞隆的太太瑪莉蓮‧亞隆(Marilyn Yalom)也是知名作家,著有《乳房的歷史》、《太太的歷史》等書。兩人育有四名子女,定居加州。
譯者:鄧伯宸
國立成功大學外文系畢業,曾任報社編輯、編譯、主筆、副總編輯、總經理,為資深媒體工作者,曾獲中國時報時報文學獎附設胡適百歲誕辰紀念徵文優等獎,現專事譯作。譯有《影子大地》、《鄂圖曼帝國三部曲1300-1923》、《哭泣的橄欖樹》(立緒)、《改變大腦的靈性力量》、《一日浮生》、《寫,在燦爛的春天》(心靈工坊)等作品。
譯者簡介 鄧伯宸
國立成功大學外文系畢業,曾任報社編輯、編譯、主筆、副總編輯、總經理,為資深媒體工作者,曾獲中國時報時報文學獎附設胡適百歲誕辰紀念徵文優等獎,現專事譯作。譯有《影子大地》、《鄂圖曼帝國三部曲1300-1923》、《哭泣的橄欖樹》(立緒)、《改變大腦的靈性力量》、《一日浮生》、《寫,在燦爛的春天》(心靈工坊)等作品。
名人/編輯推薦
感動推薦──
丁興祥 輔仁大學心理系教授
王浩威 作家、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
李維倫 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教授
周慕姿 心曦心理諮商所所長
胡因夢 身心靈導師
張達人 天主教仁慈醫院院長
張宏俊 桃園療養院社區精神科主治醫師
陳德中 台灣正念工坊執行長
陳登義 台中仁愛之家附設靜和醫院醫療院長
曹中瑋 旭立心理諮商中心資深督導
彭榮邦 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黃龍杰 中崙諮商中心臨床心理師
楊 蓓 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趙可式 成功大學醫學院護理系名譽教授
鄭玉英 懷仁全人發展中心專業督導
蔡昌雄 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助理教授
賴其萬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兼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鍾明勳 嘉南療養院社區精神科主治醫師
蘇偉貞 作家
「歐文‧亞隆的作品深思內省,說服力十足,喜歡他的讀者一定會愛上這本書:深入記錄了他的人生、感情,以及開啟充實人生的鑰匙。」── Kirkus評論(Kirkus Reviews)
「一如所有的讀者,我也常感到好奇,作者不僅能把工作與生活照顧得面面俱到,優游其中,還能文思泉湧,著作等身,這樣一身神奇的本事究竟是如何練就的。終於,答案揭曉了。《成為我自己:歐文‧亞隆回憶錄》一書出版,其多采多姿、引人入勝、發人深省,作者的一生及他走過的年代盡在其中。絕佳好書!」──亞伯拉罕‧佛吉斯,醫學教授、暢銷作家,《雙生石》作者(Abraham Verghese, auther of Cutting For Stone)
「在《成為我自己:歐文‧亞隆回憶錄》的壓軸篇章,歐文‧亞隆宣稱自己是個「新手老人」,對於這一點,我有話要說:「拜託喔!──無論哪一方面,你無不在行,這方面的表現同樣精彩。」說到人類心靈的探索,無論重要性或成就,舉世首推歐文‧亞隆,好一本無話不說、發人深省的回憶錄!」──丹尼爾‧梅納克爾,小說家,電影《治療》原著作者(Daniel Menaker, author of The Treatment)
「歐文‧亞隆,一個精神科醫師,其思有如哲學家,其文有如傑出的小說家。《成為我自己:歐文‧亞隆回憶錄》不僅具體呈現了一位出類拔萃人物精彩的一生,同時也閃耀著人生及生活智慧的光芒。」──蕾貝卡‧高德斯坦,作家、哲學家,《柏拉圖上Google:為何哲學總是在》作者(Rebecca Newberger Goldstein, author of Plato at Googleplex: Why Philosophy Won’t Go Away)
「身為歐文‧亞隆多年來的大粉絲,我尤愛《成為我自己:歐文‧亞隆回憶錄》。這本書,他深入自己的人生走了一趟……記錄了他的和我們的時代,我們期待好久了,值得一讀再讀。」──傑伊‧帕里尼,詩人與小說家,電影《為愛起程》原著作者(Jay Parini, author of The Last Station)
「人生時時刻刻皆可為轉機。這本書娓娓道來,生活中的吉光片羽、一段往事、一些人際交往、一些人生的感悟及選擇,形塑了這本回憶錄,也成就了亞隆的一生。」
──丁興祥,輔仁大學心理系教授
「對我來說,歐文‧亞隆的這一本回憶錄其實是在寫著他如何面對自己的死亡。」
──王浩威,作家、精神科醫師
「八十六高齡仍然看病、讀書、寫作的精神科醫師回顧其多采多姿的一生,其才華、智慧、達觀、不凡的際遇與成就,令人驚艷!難怪他瀟灑豪邁地說『這樣的人生何妨再來一趟!』」
──賴其萬,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兼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讀者在心理治療大師亞隆於遲暮之年寫就的這本自傳中,除了能看見他一貫坦誠與深度的特質外,也可以從他對自身重要關係的反思中,學習正視個人生命的存在課題。」
──蔡昌雄,南華大學生死所助理教授
「在《團體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一書亞隆教我們如何成為治療師,在這本書他教我們如何成為不平凡的治療師。」
──張宏俊,桃園療養院精神科醫師
推薦序 【推薦序】一日浮生,生活點滴皆轉機 丁興祥/輔仁大學心理系教授
人生無常,了然見性
人生無常,意義是人賦予的,選擇意義有失有得,這就是自由。生活的點點滴滴,省思感悟,抉擇行動,即是存在的開顯。
人生時時刻刻皆可為轉機。《成為我自己:歐文‧亞隆回憶錄》娓娓道來,生活中的吉光片羽、一段往事、一些人際交往、一些人生的感悟及選擇,形塑了這本回憶錄,也成就了亞隆的一生。誠如亞隆在文中所述,記憶(回憶)並非如實的「真相」,往往是想像的重構。早年生活,真相云云,其本質不僅脆弱且變動不居。生命故事、回憶錄、自我敘說,所追溯的往事,常是選擇性的。記憶也就是這麼一回事,其不真確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然而,這正是我們惦念的世界,記得某事、某人,用「故事」賦予其意義,「故事」便不是如實的。這所謂的不如實,卻使生命有了更為豐富的廣度及深度,進而使生命也有了溫度。讀亞隆的這本回憶錄,不僅使人感到歷歷在目、心有戚戚焉,而且熱淚盈框。
亞隆如此說故事
讀一本傳記或回憶錄,不只是去看他說了「什麼」,也更可進一步看他是「如何」說出這個故事的。往事並不如煙,透過記憶及回憶,使「過去」的事得以「再現」。然而這種「再現」,是經過當事人選擇的,透過某種「視角」,經由某種「詮釋」而成的。因此,傳記是一種詮釋之後的故事。回首當年,選擇性說出某些事,經由情節安排,建構了自己的「傳記」,也同時建構了「自我」。那麼亞隆是「如何」說出自己的故事的?
亞隆的回憶錄不同於傳統編年式安排事件的形式,而是由四十篇散文組成。大致依時間順序,描述一個在美國華盛頓特區貧窮、動盪的移民社區雜貨店的小男孩,一路從孤獨、格格不入、在圖書館勤奮自學,進而一步步求學走上專業生涯,又經由自身之抉擇,走向存在治療,逐漸成為舉世知名的學者,其描述多以事件人物感懷為主,揭露生命中一段段的往事。
自傳文本中最先出現、描述的一段回憶,往往是關鍵的。早年的回憶,揭示了當事人生活中的主要關懷,一個人一生風格最令人滿意的指標,往往與在自傳或回憶錄中最先呈現的早期記憶有關。而這本回憶錄,最先出現的回憶是亞隆在十歲左右,對一位鄰家女孩衝著她喊道:「哈囉,麻疹。」接著被這位女孩的父親抓住訓了一頓,等到父親訓完,那女孩卻細聲細氣對亞隆說:「要不要一起來玩?」亞隆回答:「還是不要吧……」,落荒而走。這段故事,到了八十五歲,還讓亞隆在惡夢中醒來,希望女孩能原諒他。穿過記憶的長廊,這件事影響了亞隆,他後悔於自己「未能從別人觀點」體認這個世界。這與亞隆後來走上精神醫療,進而走向存在治療,可能有相當的關連。
除了早期的回憶之外,回憶錄的結尾往往會顯示出當事人對一生的評價。八十五歲的亞隆,仍然認為自己是「新手老人」,仍退而不休,在看病人。看著牆上展示一九四○年代──他童年時代的華盛頓特區的家族留影、艾利斯島的難民照片,他想像那個不開心的小男孩、難民的眼睛......,亞隆經由一生的探索、分析、重建自己,而內心深處卻永遠都有處理不了的淚水和痛苦。如今回首,覺得自己沒有悔憾,這也是他經常要求病人去探索的議題。而自己覺得「如此人生?再來何妨!」彷彿在說人生雖然有苦有淚,波浪折折,在因緣際會下不斷的選擇、放棄,但最後無悔。
生命中的心靈頓悟
亞隆的一生,看似平順,其中仍有不少的重大轉捩點。人生經歷的意義通常出現在遇到困境時,陷入困境會出現「心靈頓悟」(Epiphany)。丹津(Norman K. Denzin)認為個人遇到問題及困境,並顯露出性格特徵的這一刻,常常表明人生活中的重大轉折點,有些重大的「心靈頓悟」現象。丹津稱之為「主顯節」或「心靈頓悟」。
回顧亞隆的一生,依其自述,在十四歲搬家後有了不一樣的生活環境,以及在十五歲遇到了瑪莉蓮(未來的妻子)等,這些「關鍵事件」的確改變了亞隆的一生。
但亞隆成為精神科醫師後,為何會轉向?尤其是學術方向的改變?而亞隆怎樣從一位心理治療師,一位學者,走入人群成為一位作家?這個轉向,可以說是亞隆後半生重要的關鍵事件,也是他的「心靈頓悟」時刻。
亞隆自述:「人生走到某個時候,我的寫作從研究取向的學術論文與書籍,轉移到為一般讀者所寫的心理治療文章,追索此一轉變,要從一本內容十分不同,書名異乎尋常的書說起,那是《日漸親近 》(Every Day Gets a Little Closer)。在這本書裡,我拋棄量化的調查語言,嘗試把自己當成一個說故事的人,學習那些我一生都在讀的書。當時,完全沒有想到,自己會透過四本小說和三本故事集,教授心理治療。」自此之後,亞隆成了「說故事」的人。
說故事的心理治療
身處學院中的教師往往為了升等或獲得終身教職,受到學院的要求而不能自主,還為此投入相當的精力。在這種「外在」的要求下,也忘了「自己」的存在。亞隆之所以能擺脫這種桎梏,與他在六○年代後期已獲得史丹佛大學的終身教職有關,而他自己渴望成為作家的願望也再度甦醒。這時的亞隆已四十歲,正值「中年轉換期」,開始懷疑自己過去的成就及選擇,希望能「重新設定」。《日漸親近》這本書是與一位患者合作,彼此交換療癒後的心得筆記,最後是以小說形式出版。在這本書,亞隆開始了不一樣的治療方式。他寫日記,只朗讀給自己聽。去他的資料、事實、數據,此時只有文思流轉。這一段治療經驗行將「走入讀者的心靈」,而不是埋沒於無人聞問的病歷單或錄音帶,亞隆認為,這一切都值得了。這是專業方向的抉擇,也是人生的「心靈頓悟」。他追尋到更為詩意的聲音──自己的聲音,也將自己的關注轉移到人生「無常」的現象,將自己治療焦點導向了「存在」的世界觀,建構了另一種專業的認定──存在心理治療,成為了我們現在所認識的歐文‧亞隆。
自我回憶錄宛如生命詩學
亞隆以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回憶,片片斷斷地以散文隨筆方式書寫著自己的生命故事,經由書寫(重構),尋常的事件也會變得較為詩意,是一種創作。
回憶錄或自我敘說是自己對自身生命的探索。透過生命書寫的過程,給出了一個生命的「新」形式,這種新的形式是一種創造的,一種詩意的建構,一種再說或寫故事的過程,而「自我」從中形塑。這即是一種「自我詩學」,也就是對個人生命的過去,給出一種形式,以及意義的、建構的及想像的過程。
自我的生命故事,不只是「自我詩學」,也是人類生命的建構,可以是一種「生命詩學」。兩者是相通的。而「詩」是透過作家(自身)的想像與意念而產生的,這便與想像力有關。哲學家方東美曾言:「藉著創造的幻想,發為燦溢的美感以表現人生的,就是詩。」「詩」可以興,「詩」較「歷史」更具普遍性及可能性。「詩」彷彿提示了「更高的真實」。「詩」可以用來表達生命的「夢想」,生命經由自身的創造及書寫結合成美的詩篇。
亞隆透過聽故事、說故事及寫故事,完成了他一生的「夢想」。開啟了「存在」的心理學,在這本書中,亞隆在生命書寫中訴說著自己的「生命感悟」,讀者也可以透過自身的想像與之對話。「詩」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的,讀者可在這本傑作中獲取自己的「心靈頓悟」,讀本書可以用一種「互為主體」式的讀法,一種對話式的閱讀。可以「無限親近」(日日更接近),但又「幾乎當下」(當下交會/頓悟)。自身之靈魂(故事)在傑作(作者的故事)中冒險,或可了然見性。
目次
推薦序1 一日浮生,生活點滴皆轉機/丁興祥
推薦序2 如何走向死?/王浩威
推薦序3 亞隆醫師的四十段微電影/黃龍杰
1 同理心的誕生
2 尋找明師
3 我希望她走
4 繞回原點
5 圖書館,A—Z
6 宗教戰爭
7 賭博少年
8 憤怒之於我
9 紅色桌子
10 認識瑪莉蓮
11 大學歲月
12 結婚
13 我的第一個精神科病人
14 實習醫師:神祕的黑木醫師
15 約翰‧霍普金斯歲月
16 派駐樂園
17 上岸
18 倫敦一年
19 會心團體旋風
20 維也納小住
21 日漸親近
22 牛津‧史菲卡先生施了魔法的錢幣
23 存在治療
24 與羅洛‧梅面對死亡
25 死亡、自由、孤獨與意義
26 住院病人團體‧巴黎
27 穿越印度
28 日本、中國、峇里島‧愛情劊子手
29 當尼采哭泣
30 診療椅上的謊言
31 媽媽和生命的意義
32 快要成為希臘人了
33 生命的禮物
34 與叔本華兩年
35 凝視太陽
36 最後的作品
37簡訊治療,唉呀!
38 我的團體生活
39 正派人士
40 新手老人
致謝
書摘/試閱
02.尋找明師
麥可,六十五歲,物理學家,是我最新收的一個病人。二十年前,我治療過他,為時大約兩年,之後便音訊全無,直到幾天前,他寄了一封電子郵件來,說:「我需要見你,附上的文章撩起了不少往事,有好的,也有壞的。」並連結到《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說他最近榮獲了一項國際科學大獎。
等他在我的診療室裡坐定,我搶先開口。
「麥可,你求助的訊息我收到了。你心裡有壓力,我很抱歉,但還是要說,見到你真好,而且很高興知道你獲獎。我常在想,不知你都在做些什麼。」
「謝謝你,你真是周到。」麥可環視診療室──整個人精瘦、機警,頭近乎全禿,約一百八十公分高,褐色的眼睛炯炯有神,散發能幹及自信的光芒。「診療室,你重新整理過?這些椅子以前是在那一邊?沒錯吧?」
「對,每隔四分之一世紀,我重新裝潢一次。」
輕笑兩聲。他說:「啊,文章你看過了?」
我點頭。
「至於我,接下來呢?你猜都猜得到;一陣得意,但轉眼就過,然後,擋不住的自我質疑,一波接著一波。都是些老問題──我無法自拔,太遜了。」
「說出來,面對它。」
剩下來的看診時間,我們檢視陳年舊事,包括他沒念過書的愛爾蘭移民父母、他在紐約住政府出租公寓的日子、他窮苦的小學教育,碰不到一個賞識他的好老師。又說,他是如何如何羨慕那些有大人牽著手,噓寒問暖的孩子,但他卻要不斷地力爭上游,拚命爭取最高的名次,只為了贏得注意。他必須靠自己出頭。
「沒錯。」我說:「靠自己出頭可以建立自尊心,但也會造成一種無根的感覺。我認識不少移民的孩子,個個絕頂聰明,但都覺得自己像是長在沼澤裡的百合──花開得極美,但扎根不深。」
他說,他記得多年前我也曾這樣講過,並說,他很開心今天又再度提起。我們約好再見面,做兩個療程。他說,他覺得好多了。
我和麥可一向合作愉快。第一次會面後就保持聯繫,他甚至當面說,他覺得我是唯一真正了解他的人。治療的第一年,他談了不少自我認同上的困惑。他真的是人人望塵莫及的模範生?或者,根本就是遊手好閒,空閒時間全都耗在彈子房或吹牛打屁上?
有一次,他為自己的認同困惑備感苦惱,我便把自己從華盛頓特區羅斯福高中(Roosevelt High School)畢業的事情搬了出來。當時,我獲悉畢業時我將獲得羅斯福高中優秀公民獎,但在高年級那一年,我參加棒球簽賭,只不過賭得不大,賠率十賠一,賭某一天任選的三個球員打不到六支安打。賠率對我有利,而且我的手氣一向很順,錢多到可以買梔子花胸花送我穩定交往中的女友瑪莉蓮‧柯尼克(Marilyn Koenick)。但不管怎麼說,離畢業剩不到幾天,我居然把我的簽賭筆記本弄丟了。到底丟到哪裡去了?我發了瘋似地到處找,直到畢業的那一刻,甚至聽到唱我的名,大步跨上頒獎台時,心裡頭還在天人交戰:我是應該光榮接受羅斯福高中一九四九年班的優秀公民獎呢,還是應該因賭博被學校開除?
跟麥可講這段故事時,他大笑不止,喃喃自語道:「好個縮頭(註1),正合我心。」
***
做完我們的療程筆記,換上便服及網球鞋,從車庫牽出腳踏車。八十四歲了,網球及慢跑早就丟到腦後,但每日都會在家附近的腳踏車道騎上一陣子,先是穿越一個公園,裡面滿是人,有散步的,有玩飛盤的,有在超現代結構體上爬上爬下的孩子,然後越過默特德洛溪(Matadero Creek)上的原木橋樑,爬上一座逐年陡峭的小山。到了山頭,稍事歇息,再滑下長長的坡道。我特愛滑行時那種熱流拂面的滋味。也只有在那時候,才領略得到學佛朋友所講的那種意空心空,以及陶陶然活在單純存有之中的感覺。可是,這樣的平靜並不長久,今天,我心有如鼓動的雙翼,簌簌然有一白日夢翱翔。講起這個白日夢,在我這漫長的一生中,心心念念,怕有數十乃至數百回了。這會兒,已經潛伏不動好幾個星期,但麥可找不到一個好老師賞識他的煩惱卻驚動了它,喚醒了它。
一男子,攜一手提箱,一身棉布套裝、草帽、白襯衫、領帶,進入父親賣些尋常商品的雜貨店。我人不在現場,但一切都落在我眼裡,彷彿飄浮在靠近天花板的上方,來客是誰我不認識,卻知道他極有影響力。或許是我讀的那所小學的校長。大熱天,暑氣騰騰,華盛頓特區,六月,只見他拿出手帕擦拭額頭,然後鄭重其事地對父親說:「我有重要的事情要跟你商量,是有關令郎歐文的。」父親有些吃驚,有些不安;他從來沒碰過這類情形,從來不曾融入美國文化,和母親一樣,只有和親戚及其他從俄羅斯移民過來猶太人在一起時,才感到自在。
儘管店裡有顧客要招呼,但父親明白,這人怠慢不得,於是打電話給母親──我們家就住店面樓上,小小的一間──為了避這生客的耳朵,用意第緒語(註2)叫她趕緊下樓。沒隔多久,她出現了,熱心地招呼著店裡的顧客,父親則領著生客進到店後面的儲藏室。兩人就著空啤酒瓶的箱子坐下,談了起來。老天保佑,沒有老鼠或蟑螂出來攪局。父親顯得很不安,他其實巴不得由母親出面來談,但當著外人的面承認是她而不是自己在主持家務,一切大事都由她決定,面子上顯然掛不住。
衣冠楚楚的男子開口了,跟父親談的可是大事。「我學校的老師說,令郎歐文,不比一般孩子,很有發展的潛力,將來對社會定有傑出貢獻,但前提是,而且是唯一的前提,他必須接受良好的教育。」父親整個人似乎呆掉了,一雙溫和澄澈的眼睛定在來客身上,客人則繼續說道:「現在,華盛頓特區的學校體系運作得相當好,也能充分滿足一般的學生,但對令郎,一個資質相當優秀的學生,卻是有所不足。」說著打開提箱,將一份特區私立學校的名單交到父親手上,一本正經地說:「在這裡,我熱切的敦促你能將令郎送進這份名單上的任何一所學校,完成他剩下的教育。」接著又從皮夾裡取一張名片遞給父親。「跟我聯絡,我會盡一切所能為他爭取一份獎學金。」
眼看父親一臉困惑,他又進一步說明:「至於他的學費,我也將盡一份綿薄──這些學校不比公立學校,不是免費的。請你定要為令郎著想,將這事列為第一優先。」
卡!這個白日夢總是到了這裡就打住。我的想像力再也無法完成整個劇本。父親如何回應,以及接下去如何和母親討論這件事,我完全沒有概念,無以為繼。這個白日夢象徵的是一種渴望,渴望獲得解救。童年時候,我一點都不喜歡自己的生活、鄰居、學校、玩伴──我希望有人將我救出去,在這個幻想裡面,在我成長的封閉世界之外,一個神祕的重要人物介入了,前所未有地指認了我的不同凡響。
如今回顧起來,我這才明白,在我的作品中,這種白日夢的解救與拉拔所在多有。在我的小說《斯賓諾莎問題》(The Spinoza Problem)第三章,斯賓諾莎漫步前往老師法蘭西斯卡斯‧凡‧丹‧安登(Franciscus van den Enden)的家,途中就因為沉湎於一個月前他們初次見面的白日夢中而忘記了自己的目的。凡‧丹‧安登,前耶穌會教授古希臘羅馬經典的教師,開設了一家私塾,一日逛進斯賓諾莎的店裡,要買些酒和葡萄乾,卻被斯賓諾莎心智的深厚廣博所撼動,力勸他加入他的私塾,想要把猶太人以外的哲學及文學世界介紹給他。小說純屬虛構,我卻盡可能使之符合歷史,不過斯賓諾莎在他家店裡工作這一段還真是無中生有的;他家經營進出口生意,並不開店零售。反倒是我自己,才真是在自家的雜貨店裡打工。
這種有人賞識並加以解救的空想,以多種形式深植在我的內心。最近看了一場表演,大衛‧艾維斯(David Ives)執導的《穿皮裘的維納斯》(Venus in fur)。舞台布幕升起,場景是一個後台,出場的是一個導演,剛做完女主角的試鏡,累了一整天。他精疲力竭,沒有一個試鏡的女演員讓他滿意。正準備要離開,一個精神萎靡的女人慌慌張張闖了進來,說是要來應徵,卻已經遲到一個小時。導演告訴她,今天已經收工,但她苦苦哀求,撒嬌耍賴,要求試鏡。看她明顯是個大外行,毫無氣質可言,導演一口拒絕。無奈她卻嗲工十足,加上人又機靈,死纏爛打,最後,導演終於讓步,同意讓她做個簡單的試鏡。兩人便開始唸台詞。不料才一開口,卻見她換了一個人似的,口齒清晰,字正腔圓,說起話來有如天使。導演大為驚艷,整個人為之傾倒。這不正是自己所要找的人,甚至超過了自己的預期,怎麼可能會是半個小時前那個俗不可耐、有如一團爛棉絮似的女人?於是,繼續讀下去,一發不可收拾,直到漂漂亮亮演完全劇。
整部戲,我無一處不愛,但最前面幾分鐘,導演看出了那女人的真正本質,才是最得我心的地方:我希望自己受人賞識的白日夢,在舞台上獲得了實現;看到那一幕,眼淚奪眶而出,我站起身來,成為劇院裡第一個為演員喝采的人。
註1:「縮頭」,原文shrink是headshrinker的簡稱,是精神科醫師的俗稱。
註2:意第緒語(Yiddish),歐洲中日耳曼地區的方言,混合希伯來語與斯拉夫語而成,書寫則是用希伯來文。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