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2016年12月16―18日,由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和中國傳媒大學綠色低碳發展與品牌傳播研究中心、中國傳媒大學國家廣告研究院共同主辦的“綠色發展與氣候傳播”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會上,來自國內綠色發展與氣候傳播研究領域的100多位專家學者圍繞如何推進氣候傳播理論研究與行動實踐,如何創新氣候傳播合作模式,如何完善氣候傳播策略方法等問題展開了交流;在理論與實踐層面就如何建立有效的氣候傳播機制,推動低碳轉型與綠色發展,提升扶貧減貧的可持續性與有效性等問題進行了探討。本書選錄了與會學者提供的部分論文,多視角、全方位地展示了國內氣候傳播研究領域的最新學術成果,進一步厘清了氣候傳播的基本理論問題,力圖建構我國氣候傳播理論體系,推動氣候傳播社會實踐良性發展,為減緩、適應和應對氣候變化,促進氣候變化的社會共治與全球治理提供理論思考和策略建議。
目次
讓氣候傳播真正成為社會共識全民行動——“綠色發展與氣候傳播研討會”在北京舉行積極推動綠色發展努力做好氣候傳播——在“綠色發展與氣候傳播研討會”開幕式上的致辭鄭保衛“氣候變化”和“氣候傳播”相關概念解讀鄭保衛《二十四節氣志》序宋英杰我國氣候傳播研究的機遇與挑戰鄭保衛王彬彬全球氣候治理變局分析及中國氣候傳播應對策略王彬彬氣候傳播與公眾參與的國際經驗張志強徐庭婭全球治理下的國家氣候傳播機制研究張志強氣候傳播研究定位探析王彬彬氣象傳媒品牌化發展的探索與思考潘進軍發揮民間組織作用參與全球氣候治理黃浩明王香奕許瀟瀟陶棋然氣候變化傳播:歷史、挑戰、進程和發展方向Susanne Mose著賴晨希譯新媒體環境下我國環境傳播的新特征黃河劉琳琳細節與科學的力量:談氣候變化報道的要素賈鶴鵬做好氣候變化報道的“十八般武藝”李曉喻框架理論下霧霾議題責任歸屬的考察——以《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霧霾報道為例賈廣惠基于手段—目的鏈理論的低碳產品購買動機及其形成機制研究熊開容劉超張婷于文欣技術導向與價值導向:基于“地下水八成不能飲用”輿情事件框架分析的環境風險傳播策略研究李文竹《人民日報》和《紐約時報》關于巴黎氣候大會報道的比較研究葉瓊新疆主流媒體氣候傳播框架分析艾維依張瑞試析在氣候傳播中的主導作用——以京津冀地區霧霾治理為例盛新娣陳明慧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