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古典詩詞的女兒-葉嘉瑩
如何給自己一份無價的禮物:自我教育者的閱讀寶典
滿額折

如何給自己一份無價的禮物:自我教育者的閱讀寶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20 元
優惠價
90378
缺貨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父母親的書架,才是小孩教育最重要的一環。指指點點學校、社會、大環境之前,先看看自己的書架。如果你有心自我教育的話,任何時候都來得及補足,否則,別奢言教育小孩。

一個普通人如何透過閱讀教育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終身不斷的自我教育計畫,
主要是關於閱讀,還有大量的聆聽與觀看。

父親在作者年幼時過世,只留下一個書架上的三百本書。

叛逆的年輕人求學過程多舛,他只讀到八年級,上過一年補習夜校,跟人學習了六個月的拉丁文,這是他接受過的所有正規教育。為了生活,他在紐約成為一名業務員,過著普通人的生活。

他就是個普通人,通勤上班、求個溫飽,但始終覺得對生活有著不滿、有著想像,卻又不知道那是什麼。這時,他想起了那三百本書。

他開始讀書,瘋狂的讀,一讀四十年。他買二手書、去圖書館借書,自己學習歷史、文學、藝術、音樂、數學、科學與哲學,以及其他實用知識,無限擴大了那個書架。他將自己學習的歷程與經驗,寫成這一本書,將知識分門別類,從讀歷史開始,讓人透過閱讀建構自我學習的路徑、打造自己的高中與大學,享受閱讀與思考,成為運用頭腦獲得快感的人,感受最深刻的智識自由。

這是一本素人版的《一生的讀書計畫》與《如何閱讀一本書》,一本由普通人寫給普通讀者的指引,不需專門知識,不必念過大學,更不用是專家,只要認識字母、會算數的人就能讀,用詞淺顯易懂,卻有最豐富的知識涵量,橫跨歷史、文學、藝術、音樂、數學、科學與哲學,以及一些其他實用知識;它絲毫不功利、無法讓人成為律師或醫生,卻能讓人成為「更好的人」。

自我教育與自我修養真正的實際用途,是讓原本只有從無情廝殺中勝出的人才能擁有的美好世界,成為每個人都能享有的美好世界。你的自我教育是你這輩子唯一一件別人奪也奪不走的事物。你可能失去財富、失去妻子、失去孩子、失去朋友、失去尊嚴、失去榮耀,但只要你活著,就不可能失去你所一路培養的文化修養。

這一系列論自我教育各面向的文章,會從歷史研究開始。請讀者記得,請務必照著書寫的順序來閱讀,因為區分出能做建設性思考的人和無法思考的人的基本能力,是對歷史的感知與知識。有健全歷史學問的人,不可能是沒有文化涵養的人,只要他通曉文化史就不可能是。一個人不管在某些方面多機靈、多敏銳,如果他不認識歷史,就不可能達到真正深刻的智識自由。後面每一個篇章,都假設你們讀過前面各章了。你可以隨時闔上本書,並運用到那裡為止所提到的概念,但跳過是萬萬不行的。

橫跨各個領域,海量的書單遠超同類書籍,卻又完全沒有一丁點掉書袋的感覺,因為這不是一個學富五車的學者在向你炫耀,只是一個憑著意志、冒險潛入知識深海探險的冒險家,對你娓娓道來他艱辛無比、幾度滅頂的求知之旅。

隨著作者的路徑緩步前進,或隨性挑選有興趣的主題,讀者會得到一種從未見過的啟發,如同發現新大陸一般驚奇。選擇任何一個你從未涉獵的領域開始更好,你會發現透過閱讀教育自己是一件多麼有樂趣的事。

本書特色:
深埋於歷史中的一本神書,在六〇年代啟發了眾多對自我教育、自學有興趣的讀者。

作者簡介

Cornelius Hirschberg,生於 1901 年,卒於 1995 年,終其一生只寫過兩本書。
本書出版於 1960 年,他的第二本書獲得 1964年 Edgar Allan Poe Awards(艾倫坡獎)的最佳作家處女作,是本推理小說。

譯者簡介 謝汝萱
曾任出版社編輯,現為自由譯者、撰稿人。在人文藝術領域從事翻譯十餘年,現以書籍翻譯為主。

目次

第一章 概念
第二章 辯詞
第三章 如何閱讀本書
第四章 歷史
第五章 文學
第六章 藝術
第七章 音樂
第八章 中場休息
第九章 數學
第十章 科學與哲學
第十一章 其他有用的知識
第十二章 我的圖書館

書摘/試閱

如何閱讀本書

我們所居住的世界,還有居住其中的我們,可以用許多方法來分類。貧與富,強與弱,健康與不健康,褐膚與白膚,你要怎麼分都行。有時我覺得所有分類都很膚淺、武斷,不過是言詞形式或思考習慣不同罷了。唯一的例外是:有心學習的人和無心學習的人。

我相信這是人類彼此之間最深刻的不同,我相信它深過性別,比男女之別更能說明人的差異;深過倫理,比善惡之分更能顯示人的不同;我也知道它深過宗教,比猶太教與基督教、佛教與伊斯蘭教的區別更能突顯人的分歧。

有智之士——運用智識的人——自成一個階級,成員們不論血緣、信仰、地理或性別,都認得彼此。他們永遠認得出自己人,並彼此來往。他們絕對會意識到,自己與不喜歡思考或學習的人之間有條鴻溝。有時我覺得,比起我一整天共事並交談的人來,自己可能和受過教育的愛斯基摩人還比較相近。

但我還是會和他們交談,他們似乎和我一樣知道我們不同,這讓我印象深刻。他們知道自己不懂是什麼讓人之所以為人。有時我會聽見他們對自己所知不多、沒有多上幾天學表示悔恨——這些人不論男女,其實受過的教育比莎士比亞還多!他們會詢問我在讀什麼。

我在職涯中的各個工作場所,碰到這個場面已經無數次了!某人——一個正在上學的女孩或中年銷售員——走過來問我:「尼爾,你在讀什麼?」

我會一陣尷尬,有時會編一些答案來打發他們走——我說:小說,或歷史書。

不過,通常我都是默默把書遞給他們,他們會盯著瞧。最近這幾年我讀的可能是李歐納.洛伊伯(Leonard B. Loeb)的《電磁學原理》。瑞爾夫.阿格紐(Ralph Palmer Agnew)的《微分方程》、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的《人類的知識》、喬治.葛羅特(George Grote)的《希臘史》、愛因斯坦比較通俗的著作,或是《伊里亞德》。

我們會偷偷看彼此一眼。我覺得自己不公平地占了他們便宜,也覺得他們占了我便宜。老實說,我不曉得他們作何感想。謙虛的人會默默把書還我,或者說:「你喜歡看書對不對?」或「你讀的東西好深哦!」自負的人會試著說一些表示自己多少也懂一點的話——如果他們沒有對它敬而遠之的話,倒也沒錯。

所有這些人都上過高中,有些還進過大學。大多數人都和我一樣有時間讀書,甚至時間比我還多。所有人都比我的機遇要好。只要是出生在1910年以後的美國人,人人都比我更有受教育的機會。我的同事和我之間為什麼會有如此深的鴻溝?我沒辦法了解,想破頭也不能了解——這個鴻溝比世界還深。

有時他們會和我交談。這些能言善道、態度誠懇的銷售員,或是安靜而忠厚的卡車司機與店員告訴我,他們希望自己也能多懂一點。他們說話的樣子,就像是在說希望自己能有一百萬,或是希望能環遊世界一樣。既然這是他們的生活,我無話可說。我可以同情生病、貧窮或受到驚嚇的人,但對於麻木不仁的人,我能說什麼呢?

學習的需求一直在我們身邊。因應那個需求的書籍——如何看畫、如何聽音樂、如何製造望遠鏡等——每天都會面世,人們也會去讀。電視節目《日出學期》每一集都有數百萬人觀賞。但是,那道深淵、那座大峽谷,仍橫亙在能自由運用心智的人當中,這是毫無必要的,至少在美國是不必要的。我們有財富,有基本教育,有免費書籍,有休閒時間。我們能建造一個社會,其中起碼有半數的人能在大峽谷的右方,沿著知識的鐵軌前進。我們完全沒有做到這一點,但是一定有能力做到。我想,我們的失敗有一個再明顯不過的原因,就是我們信任高樓大廈、學校、圖書館、大學、老師軍團,還有機械性事物如影片、幻燈片、提燈、電視和其他取代思考與力氣的物品。如果我們說個人的進取心、自我教育的個人努力,有至高無上的重要性,我們強調的是社會行動。社會行動並未出現在這些地方。學校對訓練一小撮貴族階級還不錯,但學校本身永遠沒辦法產生一群有教養的市民,一個由具學識的選民及領袖組成的國家。

重點不是我們的學校太多,而是我們把太多事留給學校去做,卻沒有對自我教育擔負起什麼責任。一群追求自治的人必須自己教育自己。把教育完全留給你的學校負責,就像把道德留給你的牧師一樣是錯的。你是自己靈魂的主人。

請留意,我說的是你的教育,不是你孩子的教育。教育自己,以身作則——這是你教育孩子時所能做到的最大貢獻。

我覺得,要鼓勵每個人落實這一點,我們能做到的其實比尚待完成的更多。我假設你,讀者,同意我的看法,現在我會開始討論自我教育的技巧。

我必須先定義幾個詞。由於缺乏更好的詞彙,也因為政客、詐騙者和想從他人身上牟利的人憎恨這個詞彙,我用「知識分子」這個老字眼,來指稱活潑運用心智獲得最大樂趣的人。這未必指醫生、律師、工程師、學校老師或攻讀碩士學位的人,他們或許痛恨運用心智也不一定,但如果他們喜歡,那這個詞也包含他們。這個詞始終都涵蓋各式各樣的嚴肅音樂家、畫家、雕塑家、作家和學者,不過,也包含全世界都能加入的一小群階級,進入這個階級不需要金錢或學歷,裡頭的男男女女不屬於任何專業知識人士,他們不是專業「知識工作者」,而是喜愛追求並從事學習的人。任何一個運用頭腦獲得快感的人,我都會稱為知識分子。

我也需要「文化」這個詞。這個詞有兩個主要涵義。人類學家用文化來指一套習俗或一種文明,例如尊尼族(Zuni)文化或非洲文化。但我的用法不同,我指的是人的一種心境、一種靈魂狀態,對受過「希臘觀念」教育的人或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來說,就是:一種警覺與敏感狀態,能熱忱而愉悅地接受各種觀念——哲學與歷史、科學與藝術,還有生命本身的概念。在那種狀態下,感官、眼耳將變得細緻,反應靈敏,能接納聲音與色彩、形式與原型,並有意識地樂在其中;人明白自己在做什麼,並為了事情本身的價值而做。對於有教養但無專業的人,人們並不期望他們能像藝術家一樣感受藝術的樂趣,像音樂家一樣感受音樂的樂趣,像詩人一樣感受詩的樂趣,但假若他真心謙卑、盡己所能地訓練自己,他知道自己也能領略些許妙趣,也確實做得到。

我用「樂趣」這個詞,意思和大家所知道的差不多,但我要特別提到欣賞中國花瓶、音樂片段、新的數學概念、翻新的漂亮論點等的樂趣。這種樂趣和接待朋友、喝啤酒、看電視節目或好好洗一次溫暖的澡相同,不同的是前者持續的時間較長,用到的能力較多,你享受的程度也較深。很渴的時候,一杯冰啤酒給我的樂趣比一座雕像還多(對創作雕像的人來說很可能也是如此),但我沒辦法整天喝啤酒。我只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吃美食,但只要我醒著,隨時都可以看畫、思考、交流想法。

「文化」和「知識分子」這兩個名詞並不是完全同義。每個真正有文化的人都有知識分子的底蘊,但一個真正的知識分子卻可能只有一部分文化涵養。他可能是個不完整的文化人。偉大的達爾文曾經懊悔自己的研究太過集中,剝奪了他聆聽音樂的一切天賦。許多藝術家與音樂家除了自己的領域,無法接受仔細的論理、精確的知識。他們或許對數學退避三舍。他們當然還是知識分子,每天積極運用心智這點就是保證,只是他們的文化是天賦。文化同時牽涉著感官與智識,此外也需要某種發展上的平衡與對稱。

文化是能透過許多管道接近的和諧狀態。歷史、數學、小說、音樂、國外旅行,都是接近文化的方法,但文化發自你的內心。

這也是一種程度的問題——永遠都是。沒有人是毫無文化的。風雨、四季、日月星辰,男女,這些都能帶來文化。它們提供基礎涵養,心智會先予以掌握,從中會湧出所有文化與文明。然而,本書主要是關於我們自覺、審慎地為自己找出來的那個文化成分。

我們可以選擇接近文化的方法。我們能專事其中一種,或讓自己成為整個人類思想領域的通才,但不管是哪一種,都不能逾越分際。專家一向被描述成鑽牛角尖,最後白忙一場的人。顯然這樣的人不能稱為真正有文化的人,除非在專才之外,他還做了其他事。有時我覺得,正是因為我無法精通一個領域,所以我才愈學愈多,但每個方向摸到的皮毛也愈來愈少,直到有一天,我對萬物的認識也等於一片空白。

無論如何,要專精還是不專精,這是你的選擇。要我為你做出選擇很難,但你為自己做出選擇卻不難,因為事情通常是水到渠成。如果你做得到,如果你夠年輕,那你應該為生計精通一項專才。這個世界不會為了一般的文化涵養付你工資。然而,本書的假設是,儘管你身懷專業,你還是希望對日常工作範圍之外的事多懂一些,於是問題還是在那裡:你應該努力貫通第二個學科,還是刻意進入許多領域,確保自己絕對不會只精通其中一種,甚至不去達到業餘者所能達到的精通程度?

我只能用自己的經驗來回答。我必須假設,自己的經驗多少和能力普通的大多數人一樣。如果你的能力非凡,你會為這些問題找到非凡的答案,就不會來讀這本書了。

我的方法是這樣。我總是會在某一段時間內,向著某一個目標循序漸進。時間可能是幾年,也可能只有一個月,但在那段時間內,我一定會試圖從事一個活動。同時對所有事物表現出興趣,和對一切毫無興趣沒有兩樣,而所有的成就都從興趣開始,如果你無法對一樣事物產生興趣,就不太會去碰它。因此,如果眼前有任何一種文化領域對你來說特別有趣,那就是你追求的目標。你應該一直待在這個領域,起碼直到你有明顯的進展,或有更強烈、更真確的興趣出現為止。

當你對知性經驗突然產生一股強烈、令人興奮的新慾望,驅使你放棄其他一切時,你永遠不應該忽視這股慾望。這是教育所能給你最深刻的喜悅之一。它可能發生在任何一刻,在你從未夢想過自己有可能涉足的地方。這股驟然升起的企圖心是一種信號,告訴你既然你踏進學習天地了,各種力量都在你觸手可及的地方。

讓我說清楚一點。假設你正在讀一系列經典英國小說,希望能全部讀完。碰巧你讀到一本看似有趣的礦物學書籍。一般說來,對這個闖入者採取拖延戰術,直到你讀經典小說有了令你滿意的進展再面對比較好,如果你停下,改去讀那本礦物學書籍,那麼讀完後應該回到小說上。但是,如果那本新書讓你為之一震,讓你興奮、陶醉,油然生出一股真心想一探究竟的慾望,那這就是信號。你最好屈服,追尋它所有的價值。

在實行的過程中,某種研究學科或許會浮現,儘管一開始可能是微弱、搖搖欲墜的。後續各章就是為了打開這個入口而寫。重要的是把那股衝動化為知識。這個世界充滿了追尋各種事物的人,那些事物本身應該是非常刺激的文化大道,能讓人真正用上智力,但人們卻沒有深入其中,因為他們沒有理智、適度而有意識地用心鑽研,於是興趣終究止於嗜好。文化從來就不是一個或一堆嗜好。舉例來說,當數百萬人千方百計地用音樂會、電台節目、唱片把音樂灌進耳朵,卻從來不用心聽時,音樂就不再是一種知識興趣,連嗜好也算不上,而是一種惡習。音樂家認為這是一種惡,他們聽音樂時從來不做其他事,只側耳傾聽(如果你知道有哪個音樂家是例外,他可能是二流音樂家)。聽音樂時別洗浴室,先把地板洗乾淨,聽音樂不用急。

聽音樂會也不足以讓音樂成為一種知識興趣——即使你聽很多音樂會,讓它們刺激你的感受也不算。如果你沒有真正運用心智,如果聽音樂時你對歷史、風格和關聯沒有感觸,如果聽完後你也沒有任何想法,那還不如跳過音樂,等到你日後可能滿足這些條件時再來聽不遲(到音樂那一章,我會再完整討論這個主題)。

但這正是你會想知道的事物。你要如何讓這些事物對你產生意義與活力,好讓你在思考上有所斬獲?你應該從哪裡開始?第一步要怎麼做?你或許懂得聽一點音樂,讀幾句詩,看一幅畫,拿一點化學物質來實驗,或認識各式各樣的情結。你也知道到目前為止,這些姿態對你來說用處不大——如果你屬於那99%的普通人的話。你應該如何敞開自己,好達到一些成就?如果你是《平靜心靈》的讀者,或是你有高血壓、感覺沮喪,或覺得丈夫無趣(在大多數情況下,誰不會呢?),想試試看文化與教育能否給你慰藉,那你的問題可能更嚴重,因為你無法享受事物。你是一只尋找食慾的胃袋,或者你太容易默默長時間受外界所影響。你只能享受變化、新面孔、新樂趣,每樣都只能給你片刻的樂趣。除非你找到我保證能提供樂趣的那種新而敏銳的知識興趣(不過你對此沒有多大信心),你還能做什麼呢?在整個文化底下是否存在著某樣東西,它就像所有稱為文化的事物一樣是文化的真身,一旦缺少,文化便無法存在,卓越的思考也無法存在,此外還能明白顯示出受過教育與訓練的心智,與未受過教育與訓練的心智之不同?如果有,大多數讀者應該從那裡開始。

我想是有的。我的信念來自我一生的思考,也是我的閱讀與觀察所能做出最深思熟慮的結論。我認為,區分出能做建設性思考的人和不假思索的人的基本能力,是對歷史的感知與知識。有健全歷史學問的人,不可能是沒有文化涵養的人,只要他通曉文化史就不可能是。一個人不管在某些方面多機靈、多敏銳,如果他不認識歷史,就不可能達到真正深刻的智識自由。

歷史因此自然是一切嚴肅教育的起點。我們應該以歷史為出發點,因為歷史是離文化最近的領域。比起任何其他範疇來,透過歷史,我們最能確保自己正朝著圓滿、有效的教育核心邁進。蠻族是很棒的藝術家,原始社會創造出了真正的音樂家,不識讀寫的人也能產生哲學與宗教思維,但現代、精緻、均衡的文化,必須以人類過往的知識為基礎,建立在此時此地的我們所達到的成就上。

因此,這一系列論自我教育各面向的文章,會從歷史研究開始。請讀者記得,我發展本書概念的方式,是要請你們務必照我書寫的順序來閱讀,儘管你的主要興趣也許是自學數學或植物學。我論音樂與數學的篇章,都假設你們讀過前面各章了。你可以隨時闔上本書,並運用到那裡為止所提到的概念,但跳過是萬萬不行的,因為如此一來,我就得一再複述我學習的經驗了。本書頂多就是充滿了作者的話;要學邏輯或動物學,請讀我在歷史一章所說的話。

在前進的過程中,我會盡每一分努力,依讀者的需要調整這個自我教育的計畫:男性或女性,年輕人與老年人,市民或鄉民。一開始就這麼做是徒勞無功的。各種年紀與身分的人所蘊含的各種可能性會一點一滴浮現。一直到本書末尾,我想不分男女,幾乎人人都能在不經意間找出自己能運用的部分。

讀者必須充分了解,知識、文化與教育是一體的。知識其實就是我們與生活的關係。別以為一體代表缺乏變化。做妻子的可以是幫手、同伴、最嚴苛的批評者、孩子的媽、家累、支柱、廚師、女神等等,同時仍擁有單一的人格。同樣的,歷史、科學、藝術、音樂、哲學也只是我們思考自己與生命之關係的方式。我們很難了解自己所居住的世界,這些名稱能幫助我們多了解現實一些。尤其也因為你的「文化」、你的「教育」指的是你的存在狀態,顯然你所有的「知識」最後也一定會歸結到這一點——你自己。

我用一些標題來架構本書,以迎合所有人的需要,為同一件事開闢不同道路。此話並無半點虛假,因為雖然教育永遠是同一件事,但從某一方面開始似乎比另一方面容易,就像了解你的妻子是一位母親比了解她是一位俱樂部會員容易。然而,既然研究的基本方法適用於所有知識領域,我們就不用一再從頭說起,只需要解釋一遍它們與歷史的關係,然後顯示這如何運用在其他主題即可。

因此,儘管我不認為歷史是本書最重要的部分,歷史那一章仍然是關鍵的一章,只因為那是第一章。如果你要讀下去的話,那些概念接著必須用在其他章節上。就算你碰巧被上面提到訓練出更多數學家的話所吸引,也不要先讀數學那一章,這樣是幫不了你的。不過,如果你讀完了前面各章,我想數學那一章將讓你相信,自己要讀多少數學都能隨心所欲,而且老師不是別人,正是你自己。

每一章都不免會提到一點相關主題,那似乎是融會貫通最實際的方式。為了顧及行文與論理順暢而遺漏的部分,我會直接補足。讀者若希望我回答某些問題,我會就我所能想到的所有問題寫下答案。有些教育程度比其他人高的讀者,可能會問比較細膩的問題,我也會在後續章節中處理這類問題,但我始終都會假設,你們已經把前面各章讀完了。

這裡要對高齡讀者說一點話。你也許聽過年紀輕學得比較快的說法,這或許會讓你煩惱,但我的經驗與此相違。然而,如果一輩子任由知識血管硬化,到五十歲才開始要活動半僵化的腦袋,這是有點奇怪,不過請別因此卻步。有兩個不相干的發現可以拿來略微比較。心理學家相信,我們在十七歲或更早之前就發展出了完整的學習能力,大部分在十三歲之前發展完成。其實這個說法要指出的是,一個十七歲的人基本上已經是個成人了——這點我們應該不需要幫忙也能理解。你四十歲時的心智能力,十七歲時就已經具備了。大體說來,你的身體也是一樣。軍隊能收十七歲的少年。

同樣經過確證的是,老化過程也幾乎是從青少年時期就開始讓身體逐漸變慢。球員都很早退休。尤利西斯明白這一點,所以明智地拒絕了與年輕人賽跑,雖然他是眾人當中最強壯的。

如果我們活得夠長,這種遲鈍的過程也會影響腦部,但人們多半沒有那麼長壽。有些人活到九十歲依舊心智敏銳。很少人不到七十歲就感覺腦力大幅衰退,活到近七十歲的人通常都還保有腦力。當然,如果我們活得夠長,身體一定會走下坡,腦袋也一樣。

但對還未明顯感覺上了年紀的人來說,重要的是:如果沒有跡象真正顯示你已衰老或動脈硬化等,只要能重新運用,基本上你就仍保有完整的心智能力。在求知上,你或許會有點無法進入情況,但你能夠讓腦袋進入情況,這是身體所做不到的。再說,不管你對無關個人的事運用多少明理、不涉情感的心智能力,都不可能引起心臟病發或中風。恰恰相反——把注意力從自身移到周圍的世界,能改善你的健康,降低你的緊張感。

我一生的經驗都顯示出這一點。我知道,現年五十七歲的我比以往學得更快、更輕鬆。談到學習是有技術的,而我是箇中老手。如果今天我開始讀一個新主題,以往我所學到的一切都會化為力量來幫我。只要你任憑以往學到的一切自由馳騁,它們就能成為一股持續、甚至不斷累積的力量——我這麼說,數學家一定能了解。因此,如果你持之以恆,學習速度就會穩定加快。

如果你仍然能讀書、看戲並打理生活雜務,你就還年輕得能學歷史、文學、藝術、音樂、物理、數學、地質學、解剖學和書籍裝訂。對你這個晚來的人,我說不準你能學多少,未知數太多了,但你一定能在那些學科留下一些印記。不用擔心老狗和新把戲的事。文化不是把戲。雖然你疲憊的身體不想在博物館久站,聽音樂會,或跟上小劇場的新戲,純粹就教育的角度來說,當你試著用新方式做事,就不會一直陷在漫無章法的習慣、規律、成見、嫌惡、懶散當中。如果你的文化涵養不高,那沒有什麼能阻止你前進;如果你的文化涵養豐富,那不用我說,你應該也知道你能輕鬆增加涵養。

無論你是誰,無論你幾歲,如果你能讀這本書,就能讓事情好轉。

現在,我們來學歷史吧。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78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