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語文審美教育12講(簡體書)
滿額折
語文審美教育12講(簡體書)
語文審美教育12講(簡體書)
語文審美教育12講(簡體書)
語文審美教育12講(簡體書)
語文審美教育12講(簡體書)
語文審美教育12講(簡體書)
語文審美教育12講(簡體書)
語文審美教育12講(簡體書)
語文審美教育12講(簡體書)
語文審美教育12講(簡體書)
語文審美教育12講(簡體書)
語文審美教育12講(簡體書)
語文審美教育12講(簡體書)

語文審美教育12講(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2 元
定價
:NT$ 252 元
優惠價
87219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在核心素養引發語文界深入思考與創新實踐的當下,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由被淡化忽略而變得廣受關注。語文名師熊芳芳基於自身多年教育實踐,從豐富審美體驗、激活審美情感、培養審美思維、完善審美個性、提升創美能力等方面,梳理了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審美教育,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同時,又延伸課堂對接生活,從日常生活審美、社會生活審美、影視藝術審美等方面探討了對學生進行美育的路徑與措施,最終引導學生由審美走向創造美。

作者簡介

熊芳芳,“生命語文”全國首倡者,深圳市鹽田高級中學語文教師,首屆全國中語“十佳教改新星”,首屆“全國文學教育名師”,2018“閱讀改變中國”年度點燈人,人教社部編教材培訓專家。
已出版《生命語文》《生命語文課堂觀察》《語文:生命的,文學的,美學的》《語文不過如此》等七部專著,多家核心期刊封面人物及專欄作者,《教育家》《中國教師》等雜誌對其做過人物專訪和深度報道。多次獲全國教學競賽一等獎,應邀赴新加坡及國內各地講學400餘場。

名人/編輯推薦

·于漪、朱永新、潘知常、顧之川、史紹典、靳彤、肖培東等名家名師聯袂推薦。
·語文名師熊芳芳最新力作,語文教學一線首部系統研究審美教育的專著。
·審美是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也是語文教育的重要職責和價值所在,學生需要審美教育,教師需要懂如何實施審美教育。
·系統梳理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路徑與措施,美育並不神秘、深奧,一線教師也可輕鬆實施。
·語文審美教育通識課,兼顧美育通識與教學方法,“美+育”真正進課堂,在美與教師、學生之間搭建起一座橋樑,讓美走入課堂,走近師生。
·不僅注重培養學生感受美和欣賞美的能力,更注重提升學生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最終使學生成為精神高貴的人。

序言

語文的芬芳

熊芳芳又要出版新書了。她索序於我,我婉言回絕再三,但她不依不饒。

我告訴她,我只為新教育老師寫序。她說,她也是在新教育陣營中成長起來的。

我告訴她,我真的不懂語文。她說,我的“閱讀改變人生”就是“最語文”的。

總之,我有多少理由回絕,她就有更多理由堅持。

我不再堅持。我暗中想用拖延的辦法不了了之。

她也不動聲色,隔三岔五告訴我:書稿的PDF文件給我發來了;于漪老師的題詞到了;潘知常先生的序言寫好了;哪裡有新教育的公益培訓,她想做志願者……

我心知肚明,她是“打迂回戰”。不得已告訴她,文債甚多,需要一點耐心。她告訴我:等。

我只好讓步。

我不再堅持,主要是被她感動了。我知道,在語文教學界,她已經是當之無愧的名師了。她的著作已經很多,從《生命語文》《語文不過如此》《語文:生命的,文學的,美學的》到《高考微作文》《高考大作文》《生命語文課堂觀察》,都是不小的部頭,于漪、孫紹振、曹文軒、王開嶺、王尚文、潘知常、潘新和、劉亮程等知名學者都為她的著作寫過推薦文字,也不缺我這一篇。她的榮譽也已經很多,從首屆“全國文學教育名師”、首屆全國中語“十佳教改新星”,到百度優課年度優秀講師、2018“閱讀改變中國”年度點燈人等等,也不需要我更多地讚譽。

我不再堅持,也是因為在看了她的書稿以及潘先生的序言之後,的確有些話要說。

我對語文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不僅僅因為在中小學就特別喜歡語文課,更因為語文在我心中的位置。我曾經問過自己,如果學校只能夠開一門課,最應該保留什麼科目呢?我自己的答案是語文。因為,語文是離生活與生命最近的科目。

新教育主張,讓知識與師生的生活和生命產生深刻的共鳴,語文是最能夠也最應該做到的。

熊芳芳的第一本書《生命語文》出版的時候,我題寫了“生命語文”四個字放在扉頁。當時我就想問,為什麼不叫“生活語文”呢?是不是我們的一些語文老師和專家,總覺得生活是膚淺的、瑣碎的,生命才是高雅的、珍貴的呢?語文的工具性天生就比語文的人文性低一等嗎?聽說讀寫作為語文教育的最基礎功能,不是實現人文性最直接、最便捷的路徑嗎?

我曾經說過,語文教育首先就是要把聽說讀寫的事情做好。因為,語文首先就是要把語言和文字、文學的根底夯實。聽說讀寫雖說是工具性的,但哪一樣同時又不具有人文性?

現在的語文是不太管“聽”這件事情的。其實,“聽”恰恰是一門大學問。兒童最初就是依靠“聽”認識了周圍的世界,學會了語言,學會了觀察,學會了交流。用心聆聽,把握要領,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質。“聽”,是對人的尊重。現在許多人與人交流時心不在焉,或者看手機,或者旁若無人地講話,這些當然也是違背基本的“審美”要求的。

現在的語文也是不太管“說”這件事情的。甚至,我們許多學校經常不允許孩子隨便說,不允許他們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意見與主張。其實,“說”也是一門大學問。如何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思想、陳述自己的故事,如何根據不同情景、不同對象及時調整自己“說”的內容,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說”,是人的溝通和表達能力的基礎,也是寫作能力與思維能力訓練的重要基礎。新教育有一些相關課程,如“聽讀繪說”等,都是把“說”作為一種重要的能力特別給予關注的。其實,說得精彩,本身也是一種美,與語文教育的審美也是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的。

現在的語文開始關注“讀”了。一方面是書香校園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也與高考改革更加重視閱讀有關。但是,必須承認,我們離閱讀的理想狀態還有很大的距離,無論是閱讀內容還是閱讀方法的研究都是非常不夠的。語文教育也更多的是教大家深耕範文、精讀課文、反復練習,對於真正的廣泛閱讀、自由閱讀、整本書共讀等問題,關注還是非常不夠的。只有當我們的學生在離開學校以後仍然具有良好的閱讀興趣、閱讀習慣與閱讀能力,閱讀已經成為他們的生活方式,才能算是閱讀教學的真正成功。閱讀當然不僅僅是工具性的,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和審美性,主要是通過閱讀來汲取營養的。

現在的語文對“寫”的重視,基本只是圍繞考試展開。如果僅僅把“寫”與考試聯繫起來,或者僅僅把寫作視為人文學科的事情,便大大窄化了“寫”的內涵,縮小了“寫”的功能。我曾經說過,寫作的人,是文字的魔術師,是偉大的觀察家,是深刻的思想者,是歷史的創造者。真正的思考是從寫作開始的。審美能力的培養,人文精神的培養,離開了寫作,恐怕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我很贊同熊芳芳所說,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應以謀求人類自身的幸福為目的。新教育實驗的宗旨,就是讓師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但是,我不贊成把語文教育的手段、工具、載體,跟情感、內容、意義分而言之。語言與文字、文學,與思想、價值、情感是不可分割的。而且,真正的語文教育必須從聽說讀寫這四種最基本的能力做起。把這些事情做好了,做實了,做深了,自然會“引導生命向善、求真、審美”,自然會讓我們的孩子抵達理想的彼岸。其實,向善、求真、審美並不只是語文教育的目標,也是所有教育的共同指向。

熊芳芳是一位學者型語文教師。我看過她的讀書清單,不僅數量多,而且內容廣,涉及哲學、美學、文學、教育學、心理學等諸多方面。所以,她的著作總是能夠條分縷析,把握問題的本質,追溯事物的本源,總是力求情理交融,具有審美的魅力。

當然,熊芳芳不是一個學究。她對生活的熱愛,對教育的熱愛,對學生的熱愛,與她對理論的熱愛相比毫不遜色。在蘇州工作的時候,我曾經多次去過她所在的學校,多次與她教的學生交流。尤其是她教授的內地新疆班學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在蘇州新區一中時的學生、北京大學的達吾力江在中央電視臺舉辦的《中國成語大會》中,從3萬多名選手中脫穎而出,晉級全國12強。

她的學生對她的語文教學也介紹得如數家珍:她經常將學生的作品按專題彙編成冊,設置閱讀導航,供班與班之間交流;或為優秀作文配上音樂、圖片,製成PPT,在全班播放評講;或把學生作文當中精妙的句子或段落打印出來,編輯成精彩語錄進行展示……

讀過熊芳芳的好幾本書。有的書更接近學術著作,如大家手中正在閱讀的這本;有的書更注重應用實戰,如她的《高考微作文》和《高考大作文》。她在理論與實踐之間穿梭而行,但無論是哪一種書,都能夠讓人感覺到她對語文的愛,對生命的愛。正是由於這種愛,在她的語文教育中,在她的語文課堂裡,語文是有味道的,是滿滿的清香與芬芳。

感謝熊芳芳,讓更多孩子感受到了語文的芬芳。

朱永新
于北京滴石齋
2018年9月10日教師節初稿,9月13日改定

目次

目錄

序一 語文的芬芳/1
序二 “教我靈魂歌唱” / 5
前言 從“以絲播詩”到“巴洛克”/13

第1講 審美教育綜述

審美教育本來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價值。當教育的審美功能被消解,主體也會隨之被消解,因為教育的核心價值之一就是藉審美之途來安頓主體的此岸生存。

一、審美教育的誕生與中西比照 / 3
二、近代美育的發展與概念內涵 / 6
三、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實踐 / 10

第2講 解讀審美意象

審美意象是需要交流和共鳴的,它期待著閱讀主體的感同身受,每一位閱讀主體對於審美意象的理解與接受都是一種再創造,一種創造性還原。

一、解讀詩歌中的意象 / 16
二、解讀散文中的意象 / 23
三、解讀小說中的意象 / 27
四、解讀戲劇中的意象 / 30

第3講 豐富審美體驗

應讓學生有機會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拓展自己的生命空間,豐富自己的生命內涵。個體生命要發展,就必須有豐富的體驗。體驗的過程不僅僅是學習的過程,還是一種生命成長的歷程。

一、直覺體驗 / 38
二、認同體驗 / 40
三、反思體驗 / 43

第4講 激活審美情感

在對文學作品進行審美觀照時,情感的力量促使讀者欣賞生命之美,領悟生命之思,感受生命本身的動態過程,也促進讀者自身的生命成長。所以,語文教學必須從涵育主體心靈、豐富主體情感出發。

一、情境的精心營造 / 50
二、提問的巧妙設計 / 51
三、文本的深度解讀 / 52
四、材料的類比拓展 / 54
五、活動的創意策劃 / 56

第5講 文學語言鑒賞

破譯文學文本的語言密碼,實質上就是追尋作家的情感軌跡,解讀作家的“自我意識”,並與之碰撞共鳴,交流融合。文學語言是創作主體言語活動的詩性結晶,帶有審美的特質。

一、探究語言規律 / 63
二、選擇教學方法 / 84

第6講 培養審美思維

審美思維是主體對具有審美價值的客體所作出的能動反應。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思維是文學閱讀和文章寫作的一種理解和認知方式,是內化了的個體精神圖式。

一、知識與感悟――審美經驗的生長 / 97
二、理式與判斷――審美規律的習得 / 101
三、詞語與言說――審美情感的演繹 / 108

第7講 完善審美個性

個性是個體生命的本質所在,是獨立的人格、獨特的生理心理和創造性思維能力。每個個體生命都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審美個性的參差多態正是人類幸福的本源。

一、偏見與明識 / 114
二、自由與限制 / 116
三、獨立與和諧 / 121

第8講 提升創美能力

審美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創造美。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感受美和欣賞美的能力,更要提升學生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一、養護心靈的敏感性 / 126
二、尊崇心靈的自發性 / 128
三、保持心靈的獨創性 / 130
四、提升心靈的交互性 / 132
五、促進心靈的整合性 / 133

第9講 文學經典審美

那些蘊藏著豐富的思想和情感,富有個性化和原創性藝術技巧的經典作品,具有持續可讀性,不論是思想內涵還是表現形式,文學經典都有其獨特的深刻性和複雜性,是快餐讀物無法媲美的。

一、對人性的忠誠度 / 135
二、對個體的關注度 / 137
三、與道德的距離感 / 138
四、對文化的理解度 / 140
五、對時代的超越性 / 142
六、對現實的干預性 / 144
七、對主題的包容度 / 146

第10講 日常生活審美

尼采曾大聲疾呼:“只有作為審美現象,生存和世界才是永遠有充分理由的。”如果日常生活缺失了審美,或者說如果我們不善於把日常生活轉化為審美現象,我們的生存世界就會變成一地雞毛,令人厭倦麻木,毫無生機動力。

一、日常生活審美之必需 / 150
二、日常生活審美之可能 / 152
三、日常生活審美之方法 / 156

第11講 社會生活審美

社會生活審美和文學藝術審美是不一樣的(前者注重“善”,後者注重“美”),社會生活審美和日常生活審美也不一樣(前者注重“關係”且有普適性的價值標準,後者個體多元並存且沒有普適性的價值標準)。

一、獻身倫理 / 162
二、熱愛勞動 / 164
三、享受交往 / 165
四、善待缺陷 / 167
五、擁抱偶然 / 168
六、承擔使命 / 170

第12講 影視藝術審美

影視欣賞進入語文課堂並非標新立異,甚至不是他山之石――影視藝術本身就與語文密不可分。優秀的影視作品能以其得天獨厚的優勢,帶給學生強烈而豐富的審美體驗,有助於提升學生的感受力,培養學生的思維力。

一、畫面審美 / 176
二、敘事審美 / 184
三、人物審美 / 190
四、情蘊審美 / 192
五、臺詞審美 / 195

書摘/試閱

從“以絲播詩”到“巴洛克”

《禮記·文王世子》有曰:“春誦夏弦,大師詔之。”鄭玄注:“誦,謂歌樂也;弦,謂以絲播詩。”“以絲播詩”,何等美妙!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早已懂得了以音樂之美發酵文學之魅。

米沃什在《米沃什詞典》中詮釋“巴洛克”時是這樣描述的:“他們的生活困苦而單調。他們日復一日,起早貪黑,跟在犁鏵後面,播下種子,揮舞長長短短的鐮刀。只有在星期天,他們去教堂禮拜,一切才迥然不同。……繁複的曲線造型取代了直線;雕像身披奢華至極的長袍;圓滾滾的天使在空中飛翔――這些都需要黃金裝飾,需要金碧輝煌的鍍金。就這樣,在教堂的聖殿裡,信眾被渡向了另一維度,與他們掙扎在艱辛勞作與困窘之中的日常存在正好相反。”美,讓每一個平凡人能夠不死於日常。

如果說“以絲播詩”的藝術美側重於情感的薰陶,那麼“巴洛克”的藝術美則更側重於靈魂的洗禮。

豐子愷說:“我以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沒有“實用價值”的美,作用於人的精神生活和靈魂生活。

蘇霍姆林斯基說:“美是照耀世界的明亮之光,借助這種光,你能看得見真相、真理和善良……理解和感受美,則是自我教育的強大源泉。”

現今語文界的各種主張令人眼花繚亂,甚至有專家認為語文教學更高境界的目標應該是語言文字運用,而不是走向內容與情感。按這位專家的說法,我們最好像教英語一樣教語文。中學生學英語,就是只追求基本運用,語法正確。母語教學的底線是語言文字的教學,但不能止於底線。

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應以謀求人類自身的幸福為目的。如果語文不必走向情感、內容和意義,那麼,人類是為語言而活的嗎?世界的存在目的是發展語言?語言是手段,是載體,卻不是終極目的,它只是路徑。

葉聖陶早在1922年就在《小學國文教授的諸問題》一文中明確指出:“第一須認定國文是兒童所需要的學科。”“第二,須認定國文是發展兒童的心靈的學科。……學童所以需要國文,和我們所以教學童以國文,一方面在磨練情思,進于豐妙;他方面又在練習表出情思的方法,不至有把捉不住之苦。”“教授國文不以教授形式為目的,這不過是附帶的目的;宜為學童開發心靈,使他們視學習國文如游泳於趣味之海裡。”子


至於中學語文的教學目標,1923年,時任南京東南大學附中(今南京師範大學附中)國文教師的穆濟波在《中學校園文科教學問題》一文中全面而具體地探討了“國文國語之目的”。他認為“保持國文國語之教育,正為國家生命與民族精神寄託所在”,將“語文的本身”當成“教育的目的”是“認手段為目的”。他說:“……提倡限於文字語言之範圍,以為盡所能事,不知於‘人的教育’‘國家的教育’之途相去愈遠。……此決非討論教學問題的忠實態度,亦決不知國文科教學之價值。……惟本國語文一科,較諸學科實居於特殊地位,……其關係民族精神,建國基礎,一切文化傳統所在,何等重大!”所以,他堅持“本科教學目的在貫徹中等教育的宗旨,反對專以本科知識與技能為主的教學”,並明確中學國文教學“唯一之目的”在於“養成有思想,有作為,有修養,在中等教育範圍以內,有充分使用本國語文技能的新中國少年”。

因此,母語教學不應僅僅“限於文字語言之範圍”,不應“只從國文去學國文”(夏丏尊語),不應“一味在讀、寫本身上來學習讀、寫”(陶行知語),不應狹隘地把語文教育看成技能訓練。沒有情感的推動,我們就學不會什麼。機器從來“學”不會任何技能,它只會按照人所設定的程序運轉,因為它沒有感情。但動物有感情(且不說人),所以任何一隻母雞,總能學會如何保護它的小雞。

德國詩人荷爾德林有詩曰:“誰沉冥到/那無邊無際的‘深’/將熱愛著/這最生動的‘生’”。只有在生活和情感的最深處,才有最壯闊最美麗的風景,才有最鮮活最豐富的人生。越是“情感的”,才越是“人生的”。宗白華講到《水仙操》的創作經歷時,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伯牙學琴于成連,三年而成。至於精神寂寞,情之專一,未能得也。成連曰:‘吾之學不能移人之情,吾之師有方子春在東海中。’乃賚糧從之,至蓬萊山,留伯牙曰:‘吾將迎吾師!’划船而去,旬日不返。伯牙心悲,延頸四望,但聞海水汩沒,山林窅冥,群鳥悲號。仰天歎曰:‘先生將移我情!’乃援操而作歌雲:‘繄洞庭兮流斯護,舟楫逝兮仙不還。移形素兮蓬萊山,歍欽傷宮仙不還。’伯牙遂為天下妙手。”對此,宗白華說:“‘移情’就是移易情感,改造精神,在整個人格的改造基礎上才能完成藝術的造就,全憑技巧的學習還是不成的。”靈


伯牙之琴技未始不精,但一個沒什麼生活閱歷和情感體驗的單薄蒼白的人,絕難創造出永恆人性能夠與之共鳴的藝術作品。經歷了孤獨淒涼和絕望之後,再以因為孤獨淒涼絕望而變得細膩敏銳善感的觸覺去感受周遭,世界就大不同了。說到底心靈是一面鏡子,鏡子的質地和光澤,決定它映射出來的那個世界的樣子。所以,心靈若變得豐富了,精神若得到改造了,人格若得到昇華了,一切才成為可能。

語文教育的本原是什麼呢?是人性,是生活。這是語文教育相比其他學科更能夠影響學生生命成長的原因,也是語文教育的源頭。“教育”這個詞在拉丁文中意為“引出”,即把一個真正的人引導出來、塑造出來。教育的本原是直面人性的深淵,將裡面那個“人”引導出來,帶領他走向健壯、豐富、智慧和美好。同時,我們也只有在承認永恆人性使情感共鳴成為可能的前提下,也只有在承認生活是生命的產物也是語文的源頭的前提下,語文教育才有可能真正展開。

語文教育就是要在語文(語言、文章、文學)學習中激起情感波瀾,點燃思想火花,培養語感美感,激發靈感潛能,豐富精神世界,涵養文化風度,提升能力素養,培養健全人格,鼓勵學生去創造價值多元的人生。好的語文課堂,應該既有審智的功能,又有審美的效果。文藝復興時代的意大利,重“智”重“美”。審智與審美,往往是密不可分的。孫紹振說:“審美就是情感審視,但情感不是孤立的,它表層是感覺,深層次是情感,再深層次代表人的立場、觀點,人的智性、修養,人的道德觀念、價值準則等。”“感情是審美的核心,它不但和感覺聯繫在一起,而且和智性有著深刻的聯繫;智性往往深深地隱藏在情感的深層。”》


一個人在審美薰陶中所形成的審美情感會儲存在他的意識之中,成為主體心靈的一部分,成為一種生命能量,它能夠自由自覺地與偏離這種情感的負情感發生碰撞,並使發生在個體感性中的不符合“美”的標準的欲望和情緒通過審美情感的自覺規範與調節,得以洗滌、澄清、陶冶和重塑,促進心理的健全和人格的完善。

因此,我們甚至並不是要走向情感(我們還不能止於情感),我們是要經由情感走向靈魂。審美教育必須從“以絲播詩”走向“巴洛克”,也就是說,必須從情感的薰陶走向靈魂的洗禮。

蘇霍姆林斯基引用過思想家格裡高利·斯科沃洛傑的一句話:“手中拿著小提琴,人就不可能做壞事。”然而,我們不會忘記藥家鑫的“彈鋼琴殺人法”,我們也不會忘記學美術出身的希特勒曾經說過的一句話:“軍服一定要帥,這樣年輕人就會義無反顧地投軍效勞。”事實上許多青年的確就是為了一身酷帥的軍裝而投身軍旅的。語言、藝術,都是中性事物,最終造福人類還是禍害人類,取決於使用它們的人的心靈和信仰。片面強調工具性,武斷否定或忽略人文性,本末倒置,違背人性,是一種“物化”的教育。

筆者以為,語文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引導生命向善、求真、審美,這才是我們要努力抵達的彼岸。至於語言文字的形式,你可以說它是一條船,也可以說它是一座橋,它是工具,但工具永遠不是目的。朱光潛說:“人性本來是多方的,需要也是多方的。真善美三者俱備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他還說:“我堅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並非幾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從‘怡情養性’做起,一定要於飽食暖衣、高官厚祿等等之外,別有較高尚、較純潔的企求。要求人心淨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為此,我們需要經營審美的語文課堂,從“以絲播詩”走向“巴洛克”,從情感的薰陶走向靈魂的洗禮,在教學中長期滲透,開啟亮光。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19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