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未來世界的倖存者:終極技術大革命的前夜,每一個人都該思索與知道的事
滿額折
未來世界的倖存者:終極技術大革命的前夜,每一個人都該思索與知道的事
未來世界的倖存者:終極技術大革命的前夜,每一個人都該思索與知道的事
未來世界的倖存者:終極技術大革命的前夜,每一個人都該思索與知道的事
未來世界的倖存者:終極技術大革命的前夜,每一個人都該思索與知道的事
未來世界的倖存者:終極技術大革命的前夜,每一個人都該思索與知道的事
未來世界的倖存者:終極技術大革命的前夜,每一個人都該思索與知道的事
未來世界的倖存者:終極技術大革命的前夜,每一個人都該思索與知道的事
未來世界的倖存者:終極技術大革命的前夜,每一個人都該思索與知道的事
未來世界的倖存者:終極技術大革命的前夜,每一個人都該思索與知道的事
未來世界的倖存者:終極技術大革命的前夜,每一個人都該思索與知道的事
未來世界的倖存者:終極技術大革命的前夜,每一個人都該思索與知道的事

未來世界的倖存者:終極技術大革命的前夜,每一個人都該思索與知道的事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50 元
優惠價
90315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9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AI、機器人與智能化來勢洶洶,向高度自動化又高度不確定的未來進軍。
這個世界正劇烈變化也停不下來,我們該如何處理這一切?

│特別推薦│
傅瑞德/管理顧問.吐納商業評論創辦人

科技與技術正日復一日不斷迅猛增長,並不理會這個世界是否同意。當智能化與自動化工程起飛後,未來「你的鞋可能都比你聰明」;大多數人將會在這種技術革命後的時代失去工作──而我們對這樣的前景思考得太少。

「我對於未來的基本判斷就是,大部分人沒用了,而人類的壽命卻越來越長,由此產生許許多巨大的問題。」

「請想像一下:當人類社會極度依賴技術,將無數自動化系統組合成一個超級系統,但是沒有一種技術能夠保證百分之百可靠。一旦發生問題,整個自動化系統就會發生動盪,甚至崩潰,後果將難以預料。」

兩岸知名的IT作家阮一峰最新文集,這本書意圖探索「絕對比人類更強大」的機器與「智能化時代」大潮襲來時,人類社會「多數人」的處境與問題。

在資本過剩與技術高度發展兩大趨勢相結合後,科技應用的場景與革新速度幾乎是以幾何速度增長──本書作者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技術終將淘汰人類」,低技術與知識的工作、乃至許許多多的中產白領階級職業將會消失。

在這場即將到來,恐將徹底解構過往發展模式的人類社會變局中,本書將提出許許多多的觀察與正在發生的現象,意圖喚醒我們在這場變化中必須有意識地應對變局。因為,一些可怕的景象將可能(或是已經)出現:

‧大部分人愈來愈窮,薪資會因為「多數人爭搶少量人工」而更形僵固──但更嚴峻的事實是,目前人類的平均壽命也愈來愈長。

「AI」將取代大部分工作職位的主張幾乎確定會成真。本書展示許多技術發展將如何壓低人力成本並求取最大化的效益。例如,早在2005年,亞馬遜就曾以一個名叫「土耳其機器人」的專案外包網,讓人們完成編程工作領取報酬──許多公司都研究過以API(軟體應用接口)的方式,取代過往企業科層組織中負責執行任務的中階主管職位。未來僅有少部人人能夠躋身「API」以上,至於「API」之下的工作,將更趨零散與廉價化。

在盛行談論(也是流行性焦慮)「未來能力」與「未來教育技能」的時代──許多人也可能有些第二專長的企圖──這其中有哪些趨勢值得我們注意?「大學教育」是不是仍然必備?我們又如何在「沒有安全工作」的時代中謀生?我們是否又想過自己在「人生最長的工作期」結束後,該如何準備一個保有收入來源的「B計畫」?

除了這些問題外,還有更多因為技術帶來的社會革新「進行式」也將在本書討論,世界正在劇烈變化,技術也將會帶來目前難以預見的新問題。本書將呈現的是一位資深軟體圈內人與技術愛好者的不樂觀思索與應變預警。

作者簡介

阮一峰
知名的IT技術作家,他的部落格(博客)在兩岸均有長期讀者,同時也譯著有矽谷知名的加速器創投與資深駭客葛拉罕(Paul Graham)的文集《黑客與畫家》,另譯有《軟件隨想錄》。著有技術專書《ES6標準入門》。

繁體中文版序言
站在未來的十字路口

《未來世界的倖存者》在中國大陸出版以後,臺灣大寫出版社總編輯鄭俊平找到我,希望引進此書。

鄭先生提出,能不能寫一篇導讀,讓臺灣讀者瞭解我的背景和想法。我覺得這個提議很好,因為我的很多想法,都起源於臺灣的一段經歷。

1.

2012年,我在上海的一所學校當老師。學校在臺灣有一個合作項目,我一個人被派到臺灣,住了半年。

出發之前,需要在臺北租房。我看了一些租房廣告,發現房源分成「雅房」和「套房」兩種,前者比後者便宜不少。套房我能理解,但是「雅房」是什麼呢?雅致的房間?我沒有深究,學校給我的經費只住得起雅房,沒有其他選擇。住進去了才知道,雅房就是套房的一間,租客跟房東生活在一起,客廳、廚房和浴廁都是共用的。

我住在臺北市內湖區。內湖區多為山地,又在基隆河旁邊,以前是臺北郊外的一個洩洪區,後來許多科技公司在這裡設廠,逐漸變成臺北的新興區。有一段時間,我每天都要去臺北市中心,一早乘坐捷運,從內湖的文湖線轉乘板南線,晚上再轉乘回來。上下班高峰時間,捷運非常擁擠,尤其是市中心轉乘的忠孝復興站。我站在電扶梯上,跟著人流向前移動時,總有一種感覺:我的生活並沒有任何改變,只是換了一個城市通勤。

專案項目告一段落以後,我就比較自由了,可以四處逛逛。甚至那些臺北當地人很少去的地方,我去了不少。閒暇之餘,不免胡思亂想:如果我搬到臺北,人生會是怎樣?如果我可以選擇一個城市生活,我會選擇哪裡?

很快住滿了半年,離開臺灣之前,我做了一次環島旅行。臺灣島處在兩個地理板塊的交界,板塊的擠壓產生了高聳的中央山脈,3000米以上的山峰有200多座。我乘坐高山巴士,穿越中央山脈。巴士在山裡開開停停,走了一天,傍晚來到海拔大約2000米的武陵農場,那裡有一個露營區,收費比較便宜,我就在那裡睡了一晚。

露營區在一個臺地上面,距離農場總部有5公里,遊人很少。太陽下山,我獨自一人山野漫步。四周都是3000多米的高峰,需要抬頭仰望,每一個方向都長滿了高大的針葉林木,晚風席捲,只聽見林濤在曠野迴響。腳下是無數野生的繡球花,大朵大朵擠在一起怒放,農場早年鋪設的道路都已長滿齊腰的灌木,難以辨識路徑。路的前方在暮色中愈來愈模糊,消失在林中。

有人說,旅行可以讓你成為不一樣的人,我想指的就是這樣的時刻。我意識到,我在城市的那些工作、我扮演的那些社會角色都不是我。真正的我此刻站在高山中,面對原始的自然,內心突然什麼欲望也沒有了,惘然不知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第二天離開農場,繼續向東,高度不斷下降,進入了太魯閣大峽。我在一個叫做天祥的地方下了車,那裡是峽谷中的一塊平地,一個多世紀前居住著原住民。所謂原住民就是來自南太平洋島嶼的民族,他們早於漢族來到臺灣,後來漢族移民佔據了平地,他們只好退到山裡。部落遺址早就蕩然無存,天祥如今是一個旅遊中繼站。

汽車站的後方有一個小教堂,提供住宿。教堂是一位法國神父早年建的,現在神父不在了,但是擺設都是原來的樣子,書架上的法文書還留著鉛筆的標注。夜晚,我在教堂的院子裡乘涼,工友開著收音機聽著地震的新聞(最近一直有輕微地震)。幽藍的天幕下,我想到這個一模一樣的院子,原住民和法國神父都來過,看到同樣的天空,頓時有一種不知今夕何夕的感覺。

旅行的最後一段,我步行走出了峽谷,來到海邊的公路,然後搭車去了碼頭,等待開往綠島的渡輪。綠島是臺灣的一個離島,孤懸在太平洋上,面積不大,摩托車半小時就可以環島一圈。島上只有一條商業街和一座廢棄的監獄,其他地方你都只能望著太平洋出神。

再過兩天,我就要回上海了,生活恢復到以前的樣子,臺灣之行彷彿只是暑假的一次出行。我看著浩渺的太平洋,第一次感到,儘管生活為每個人提供了一個預設模式,但是世界如此豐富多彩,有那麼多種選擇,只要你下定決心,人生一定有另一條路可走。

2.

回到學校的第二年,我有一個機會去杭州的阿里巴巴集團工作。思考了幾天,我找到了院長,辭掉教職,去杭州開始做軟體工程師。剛到阿里巴巴的那幾周,每一天都是大開眼界。

阿里巴巴的創辦人馬雲以前是杭州師範大學的英語老師,後來辭職開了一家翻譯社。上個世紀90年代,他在美國西雅圖見到了互聯網,就決定要做網絡商務,但是他本人並不懂編程(程式設計)。他對最早的17位創業期員工說,有一天我們會成為世界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之一,可是那時連辦公場所都沒有,所有人擠在馬雲買的一套居民公寓裡面。

我想,那17個員工肯定不敢相信馬雲的這句話。但是,20年以後,這件事情居然變成了現實。「淘寶網」成了世界最大的電子商務網站,阿里巴巴是世界市值前十大的上市公司。2017年,阿里巴巴的規模在世界經濟體之中排名第21位,馬雲說再過20年,到了2036年,阿里巴巴將會成為繼美國、中國、歐洲和日本之後的第五大經濟體。

我參觀了公司的各個園區,熟悉各種制度,與不同的團隊交流,試圖理解阿里巴巴成功的原因。為什麼一家從零開始的公司,可以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取得這麼驚人的成就?

我的結論是,我們這個時代與以前的時代都不一樣,時代給了阿里巴巴這樣的機會。如果不是阿里巴巴,也會有其他公司成就同樣偉大的事業。

這個時代有兩個根本特徵,是以前的時代不具備的,一個是資本大量過剩,資本家願意對創業公司進行高風險投資,而成功的創業公司會得到極高的估值,進而吸引更多的資本投入;另一個是技術加速發展,尤其是通訊技術和電子技術,將全世界連在了一起,組成一個空前規模的統一市場。

一旦資本與技術結合,就會產生難以置信的威力,這就是阿里巴巴成功的根本原因。再加上中國大陸的龐大內需市場,以及低成本但又非常勤奮的勞動力,共同造就了今天的成就。

阿里巴巴將一個大的目標拆分成無數小目標,然後動員和組織上萬名軟體工程師一個個完成那些小目標,再加上設計、產品、銷售等等團隊的配合,以及高效的內部行政系統,源源不斷的資金投入,最終實現了那個大目標。

3.

到了2016年,我已經在阿里巴巴待了兩年,許多次親身體驗了需求變成代碼、代碼變成產品的過程,見識了技術對生活的巨大改變,尤其是大數據分析帶來的震撼性效果。我絲毫不懷疑,技術就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最大力量。技術可以讓阿里巴巴從零開始變成中國最大的公司,也可以決定歷史的進程。

2016年發生的兩件事,讓我的想法有了更徹底的變化。

第一件事是,年初我讀了一本暢銷書《人類大歷史》(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可能很多人都看過。這本書的觀點,很讓人震驚。人類在生物學上屬「智人」(有智慧的猿人),這本書宣稱,智人的歷史也許就要結束了。未來的人類可能跟現在的人類不是同一個品種,是一種半自然半人工的生物,體內會有各種晶片和機械裝置。從化學角度看,就是半碳半矽,一半是碳基化合物(有機物),另一半是矽基化合物(半導體)。

另一件事是那年5月,Google的圍棋軟體「AlphaGo」輕鬆戰勝了世界冠軍棋手李世石。這標誌了人工智慧取得了突破,人類在智力上已經輸給機器了。

這兩件事對我衝擊很大。我自己就在IT行業工作,完全知道技術進展有多快,目睹過令人瞠目結舌的技術產品。上個世紀,美國科學家就曾提出「技術奇點」的概念,一旦人類發明了「超級智能機器」,歷史就會轉折。

超級智能將是人類的最後一項發明,此後智能機器自己就能發明新東西。超級智能機器可以定義為一種遠遠超過任何人的所有智力活動的機器。如果說設計機器是這些智力活動的一種,那麼超級智能機器肯定能夠設計出更加優良的機器。

毫無疑問,隨後必將出現一場智能爆炸,人類的智能會被遠遠拋在後面。因此,第一台超級智能機器是人類需要完成的最後一項發明,前提是這台機器足夠聽話,會告訴我們如何控制它。超級智能機器將很有可能被製造出來,而它會是人類需要進行的最後一項發明。

我覺得,「技術奇點」可能就要到來了,人類歷史馬上就要大變了。

一旦技術可以模擬人類的智能,大多數人將毫無用處。現有的大部分人類的工作,都屬低智能、重複性的機械勞動,比如司機和會計。如果人工智慧能夠實現無人駕駛,那麼有理由相信,它也可以完成自動作帳和其他辦公室工作,於是司機和會計這樣的崗位都會消失。

低智能工作消失以後,必然會出現大量的失業。能不能對失業者進行培訓,讓他們從事那些高智能工作呢?我認為辦不到。理由有兩個,一是高智能工作職位很多都需要高等數學和工程師技能,這要求艱苦的學習,絕不是短期培訓、或者晚上睡覺前看看書那種強度的學習能夠解決的;二是大多數人根本讀不進高等數學和理工教材,讓他安安靜靜看半小時書籍,都會覺得毫無樂趣,更不要說長期堅持學習了。我預感,至少80%的人達不到未來社會要求的就業技能,或者說他們沒法贏過機器。

失業人口愈來愈多以後,僅剩的一些低級工作職位將有大量失業者爭搶,導致工資無法上漲,勞動階層因此無法成為中產階級。由於智能機器的衝擊,現有的中產階級也會逐漸凋零,直至被整體消滅。大多數人找不到工作,無所事事,必須靠政府養活,每天通過打電子遊戲消磨時間。

一想到這樣的前景,我就有些不寒而慄,但又推斷不出哪裡有問題,覺得人類只能眼睜睜看著這一切發生。技術每一天都在高速發展,毫不停歇,我們還來不及權衡得失,一切就已經變成了現實,技術把人類送進了一個高度自動化、又高度不確定的未來。技術完全按照自己的內生邏輯發展,世界上已經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擋技術進步。

4.
技術改造外部社會的同時,也在改造人類自身。最明顯的一點就是,現在的人比以前活得長多了。

工業革命之前,人類的平均壽命不超過40歲,一半人在成年之前夭折。根據維基百科,1820年西歐平均壽命是36歲,日本是34歲。即使到了1950年發展中國家平均壽命也只有40歲。1970年代中期,非洲平均壽命47歲,亞洲為57歲,拉丁美洲達為62歲。

如今,發達國家的人均壽命普遍超過了70歲。有一句古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意思是活到70歲是一件稀奇的事情,可是現在誰要是活不到70歲,大家都會說這個人真是死得太早了。作為世界上最長壽的國家,日本的百歲老人2017年超過6.7萬人,有學者估計,2050年會超過100萬。

問題就來了,人類愈活愈長,活著就需要錢,錢從哪裡來?如果65歲退休,100歲死亡,就需要資金支撐35年的生活。除了自己的積蓄,不太可能依靠養老金,因為政府養老金制度是按照大部分人70多歲死亡這個假設設計的。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的養老金,能夠讓每個公民領二三十年而不破產的,政府的養老金註定是不夠的。

我覺得,與其寄望於政府會籌措資金,幫助所有人養老,不如未雨綢繆,想想看如果必須自己養老,該怎麼辦。這絕對是一件很難的事,正如前面所說,未來失業率將會上升,大部分人終其一生都是低收入階層,僅僅依靠自己的工資,不可能會有足夠積蓄活到100歲。

於是,未來的高科技社會,將會出現許多高齡的窮人。他們人還沒死,錢已經花光了。無論對於本人,還是對於整個社會,這種局面都將非常難於處理,到哪裡找足夠的護理人員,去照顧這些沒有錢、也走不動路的高齡老人?老天保佑,但願護理機器人能夠發明出來。

5.
我對於未來的基本判斷就是,大部分人沒用了,而人類的壽命卻愈來愈長,由此會產生許許多巨大的問題。

雖然我是技術愛好者,看到各種神奇的發明就無比興奮。但是,面對推測中的未來,不禁心情黯淡,不知出路何在。技術淘汰了大多數的人,甚至可能會淘汰整個人類。

另一個風險是,高度自動化的社會本身就很危險。人類愈來愈依賴技術,但是沒有一種技術能夠保證百分之百可靠。一旦某個環節出現問題,整個自動化系統就會發生動盪,甚至崩潰。人類社會最終會演變成,無數自動化系統組合而成的一個超級系統,一旦發生問題,後果將難以預料。這就好比,植物園的暖房愈蓋愈高級,人為地營造出一個人工的氣候環境,但是暖房愈是與周邊環境隔離,就注定愈脆弱,抗風險能力愈弱,維護成本極高。

那時,北京的《財新週刊》有一個我的專欄。那本雜誌主要面對非技術讀者,編輯要求我談談技術對社會的影響,儘量寫得通俗易懂,每月一篇,不要超過2000字。我就把自己的想法寫在這個專欄,一共寫了20多篇。寫到一半的時候,就有了結集出書的想法。

這本書裡面,我詳細地講述了自己的擔憂,解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我希望更多人聽到我的聲音:技術的快速發展是一件值得警惕的事情,人類現在的發展模式根本不可持續。

但是,我不知道怎麼應對,如何才能解決那些很快就會大規模出現的社會問題。這本書更多地只是提出問題,並沒有給出答案。但我認定一點,只有更多的人意識到必須改變,才有可能真的改變,這就好比阻止氣候變暖的前提,就是讓人們意識到我們在破壞氣候。我必須把想法大聲說出來,這是支撐我出版這本書的最大動力。

時間如同潮水,將你推到未來的十字路口,前方一片模糊,不知每個路口通向怎樣的命運。隨波逐流,一路沖到下游,看上去是唯一的可能。但是,潮水鋪天蓋地到來之前,還有一點點的喘息時間,我偷空在這個路口停下來張望,試圖理解這一切。

目次

繁體中文版序:站在未來的十字路口/阮一峰

現實篇
‧世界會走向哪裡?
‧白領工作的消亡
‧為什麼世界上沒有安全的工作?
‧那些無用的人
‧窮忙的人生
‧為什麼你可以不讀大學

職業篇
‧為什麼雇用制度對工人不利?
‧API之下,公司不再需要中階主管了
‧母雞與前端工程師
‧你的命運不是一頭騾子
‧從日本70歲退休談起……
‧45歲以後的人生
‧你的B計劃在哪裡?

策略篇
‧為什麼創業熱崛起?
‧如何確定創業方向?
‧不要在功能上競爭
‧「大坑」和「小鏟子」
‧富爸爸,窮爸爸
‧了不起的「Dan 計劃」:重新定義人生的1萬小時
‧軟體工程師的職業建議
‧為什麼起床後不能收郵件?

實戰篇
‧個性也是一種競爭力
‧要聊天,先付費
‧即將來臨的「賣文」時代
‧微媒體時代
‧未來的娛樂業
‧技術教育的興起

未來篇
‧高級人類的崛起
‧換頭術
‧你的鞋都比你聰明
‧技術的邊界
‧熵:宇宙的終極規則
‧技術決定歷史
‧卡辛斯基的警告

代結語:漂在舊金山

書摘/試閱

【現實篇】為什麼世界上沒有安全的工作?

熱門技術的快速死亡

如果你經常使用互聯網,可能知道有一種東西叫作Flash。

它是一種軟體,用來製作網頁遊戲、動畫,以及視頻播放器。只要觀看網絡視頻,基本都會用到它。

多年前,它是最熱門的互聯網技術之一。如果不安裝Flash,很多網站根本打不開。那時還流行用它製作動畫,隨便一個作品,就有幾十萬、上百萬的瀏覽量。電視臺甚至開闢欄目,播放網上流行的Flash動畫。各大互聯網公司都有專門的 Flash工程師,還是屬於那種比較搶手、收入較高的工程師。我記得那個時候,社會上也有大量的「Flash培訓班」,那些招生廣告都寫著「保證就業」。

後來,Flash 就不行了。2010年,蘋果的前執行長賈伯斯(Steve Jobs)宣布,蘋果手機不會使用Flash,因為它會影響手機效能。再後來,新的技術興起,它就開始沒落了。國際新聞媒體BBC還發表了一篇報導,名字就叫《Flash還能活多久?》。話音剛落,一周後,這項技術的擁有者Adobe 公司宣布,放棄 Flash這個名字,軟體將重新定位,只用來製作動畫。

專家與過時的專家

我並不感歎 Flash 這項技術的沒落,這也是很正常的事,而是感歎那些從事 Flash開發的工程師,他們該怎麼辦呢?你在一個領域鑽研多年,都成了專家,突然之間那個領域過時了,你的所學所長沒人需要了,那將是怎樣的處境?

那些年裡,我在上海遇見過一個朋友。他開了一家軟體公司,專門面向海外市場開發Flash遊戲。公司不大,十幾個人,那時正是最好的年景,每個月都有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人民幣進賬,看上去前景一片大好。

可是,誰能想到Flash技術突然就會不行了呢?開始時,公司還能維持,後來手機遊戲起來了,Flash遊戲的市場頓時萎縮。我見過他的招聘廣告,改招手機遊戲的開發者。再後來,就再沒聽到過他的消息。

當一種技術消亡的時候,與它相關的工作職位也就消亡了。這種事情在技術行業特別多,因為技術的升級換代太快了。

讓我再舉一個例子。

蘋果手機出現之前,最流行的手機都使用諾基亞公司開發的「塞班」(Symbian)操作系統。你可能還記得,它的典型標誌就是九宮格菜單。那時,塞班工程師也是非常搶手的,徹底掌握它那一套開發技術,我估計至少要一兩年時間。後來,智慧型手機流行,塞班一敗塗地。2010 年,諾基亞宣布放棄塞班,改用微軟的操作系統。再後來,諾基亞自己也沒了,所有手機工程師都遣散了。我知道,諾基亞中國有一個資深工程師,那時選擇重進大學去讀MBA學位。

一個高速變化的行業

試想一下,你花了多年的心血,孜孜不倦地投入和練習,終於掌握了一門賴以謀生的手藝,還進入了世界排名第一位的通訊業跨國公司。正在你覺得人生終於有一點安全感的時候,一切就變了,幾年之間,曾經的巨無霸土崩瓦解,不僅你的職位沒了,更可怕的是,以前的產品已經沒人用了,全世界現在不生產任何塞班設備。你的手藝的價值變成了零。

簡單說,可怕的不是你的工作沒了,而是你所在的那個行業沒了。

一家公司從興盛到衰敗,只要兩三年時間,這樣的例子太多了。比爾.蓋茲就一直說「微軟離破產只有18 個月」,意思是說,只要做錯一個重大決策,微軟很快就會完蛋。作為一個「打工者」,公司的命運是你無法管控的。你應該做好準備,你服務的公司隨時可能收攤。「只要進了大公司,職業生涯就安全了」這種想法已經成了一種幻想,而且是很危險的幻想。不要說一輩子,一家公司能存續十年以上,都是少數的情況。

有人說,可以再學習,然後重新就業啊,塞班不行了,可以學習蘋果手機開發。沒錯,說得完全正確。但是,你以前的積累沒了,需要從零開始。跟現在剛剛走出校門的學生,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學習同樣的東西。

說實話,雖然你有幾年開發經驗,但很可能並沒有那些20 歲的年輕人學得快。在一個高速變化的行業,經驗有時候不是幫助,而是障礙,因為以前的那套行不通了。

退一步說,就算你重新學習了,但蘋果手機的開發也在變,你得不停地追趕新東西。一個人的人生,能經受得起多少次從零開始呢?

重新就業的常態

「終身學習」這個詞完全沒錯,但是想通過「終身學習」保持職業競爭力,我覺得不太可能。

軟體工程師,乃至其他很多技術職位,其實是「青春飯」。只有底層的技術,還有一些穩定性,愈接近應用層,技術的升級換代就愈快。你學會一門技術,然後吃上30年,這種事情愈來愈少見了。更常見的是,幾年以後,你會的東西就淘汰了,你被迫重新學習新東西,或者重新就業。

為什麼在中國大陸很少見到35歲以上的軟體工程師?因為他們上學時學習的東西都淘汰了,必須和年輕人一起學習新技術。你很難比年輕人更有競爭力,其中最關鍵的是,雇用剛走出校門的學生,比雇用你便宜得多。

其他行業的升級換代,不如技術行業那麼誇張和激進。職業的安全感可以保持得更久一些,但遠不是高枕無憂。技術正在取代人力勞動,比如財務會計這樣的行業,隨著電子支付的興起,將來肯定不會需要這麼多財務人員。「互聯網+」從某個方面說,就是使用互聯網技術取代一部分人力,更便宜地服務更多的顧客。

【職業篇】為什麼雇用制度對工人不利?

當代社會的基礎,就是雇用制度。老闆雇用工人,組織生產。

這種模式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還成為社會的默認形態。今天,有人問你幹什麼工作,其實就是在問,誰雇用了你?人們已經默認,工作就是雇用,雇用就是工作。

很難想像,如果沒有雇用制度,我們這個社會怎麼運行?

上班的歷史

現在的人們把每天去公司上班,視為天經地義的事情。許多人的心目中,人生只有一種模式:找到一家願意雇用你的公司,一直工作到退休,如果中途離職,那就再找下一家公司上班。

但是,這種生活模式其實只有兩三百年歷史。人類歷史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沒有上下班和雇用的概念。歷史上(奴隸社會除外),只有兩種勞動者:農民和手工業者。

他們都是自己負責生產,不是別人的雇員。

我們不應該把現在的雇用制度,視為理所當然。它不是人類社會運行的唯一模式,過去不是,將來也未必是。

同時,雇用制度是一種有傾向性的制度:對資方有利,對勞方不利。

資方和勞方的利益是對立的:工人少拿一點,老闆就多賺一點。這一點並沒有問題,利益分配總是這樣。

雇用制度的真正問題是勞資雙方的地位不平等,做出決策的總是資方,勞方只有被動接受資方決策的命。也就是說,老闆說什麼,你就必須做什麼,這才是問題。考慮到老闆可以從你的損失中獲利,就更顯出這個制度的缺陷了。

舉例來說,今年公司賺了100萬,那麼工人可以獲利多少?回答是不確定,看老闆心情。他想多分你一點,你就可以多拿錢;他一毛不拔,你也拿他沒辦法,而且你也清楚,這樣對他有利。公司賺多少錢,其實對你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老闆的分配決策。

反過來說,今年公司虧了100萬,老闆的決策就更簡單了,就是把你解雇,省下你的工資支出。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某家公司宣布解雇員工以後,股價反而上漲了,因為市場認為這樣有利於公司的發展。你失業了很痛苦,但是股東高興了,因為他們的股票更值錢了。

總之,雇用制度,乃至總體的當代社會制度,都偏向資方。對勞方來說,在這種制度下,人生完全是被動的:不能充分地享受利益,反而會完全地承擔成本。甚至還常常承擔超出自己份額的成本,就像富人經常把應該他們承擔的社會成本,轉嫁到窮人身上那樣。

誰離開了都不重要了

雇用制度還有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對工人的身心健康很不利。

幾十年如一日的上下班生活,非常容易讓人產生心理和生理的疲勞感。工業革命後,人類的心理疾病呈現爆炸式的增長,這跟雇用制度的興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愈是大公司,愈容易讓人產生疲勞感。對於基層員工來說,大公司的工作是非常無聊和讓人厭倦的。

工作的乏味和令人厭倦,其實是公司的一種制度設計。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公司的利益。

首先,一個優秀能幹的員工能給公司帶來很大的利益。但是,凡事都有雙面性。現在這個社會,人才流動很快。能力強的、聰明的人,雖說給公司帶來不少利益,但是做幾年就遠走高飛的情況非常多。他們的離開就會給公司造成很大的缺口,很多地方都要好久才能補上,公司的元氣大傷。

公司發現,他們不能太依賴人才,而應該讓人才依賴公司。管理層的最終作用,就是讓誰離開了都無所謂,公司都能正常運作。所以,大公司把各個部門劃分得很細很細,每個人負責的東西很單一。這樣一來,每個員工「術業有專攻」,效率上去了,經驗積累了,而且公司的運作就會流程化。

一旦流程化,員工的工作就變得很單調了,沒有太多的創造性在裡面。什麼創意、可靠性、穩定性等等,都有專人做了,你只需要按照手冊,做好你那一份事情就可以了。最後,對公司來說,就是誰離開了都不重要了。規模愈大的公司,往往分工愈細,對人才的要求就愈低,反倒是小公司需要多面手。

工作流程化以後,如果每天都在同一個地方,做著同樣的事情,日復一日,就算沒有病,也會被活生生逼出病來。富士康公司的工人會跳樓,大概就是這個原因。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15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