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維:讓邏輯思維更強大,打造更厲害的自己
商品資訊
系列名:Aplus
ISBN13:9789869727822
替代書名:深度思維:透過複雜直抵本質的跨越式成長方法論
出版社:日出出版
作者:葉修
出版日:2019/02/18
裝訂/頁數:平裝/336頁
規格:21cm*14.8cm*2.3cm (高/寬/厚)
重量:409克
版次:1
適性閱讀分級:620【九年級】
定價
:NT$ 430 元優惠價
:90 折 387 元
絕版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深度思維=長度+廣度+高度
邏輯思維的長度不夠,就無法往前找出原因、往後導出結果;
具備邏輯思維的廣度,才能面對同時湧進的龐雜訊息,提昇思考水準與效率;
站上邏輯思維的高度,可以認知事物的規律,找到正確大方向,
你的努力才不會白費!
為了清晰地理解「深度」的意義,我們不妨先探討,什麼樣的思維是與之相對的「淺度」思維:
◆短淺的邏輯鏈條,無法認知較長的因果鏈條。比方說,下象棋的時候只能考慮一到兩步,解數學題的時候只能往後推論一至二級。
◆思考只從最熟悉的地方出發,缺乏切換視角的靈活性。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因為我們最熟悉的就是自己),而無法切換到別人的視角上去換位思考。
◆對於訊息量較大、較複雜的問題束手無策。沒辦法在短時間內處理大量的訊息,腦袋長期處於超載狀況。
◆只關注眼前的、近處的、近期的內容,缺乏長遠規劃、全局掌控的宏觀視角。在日常工作中精打細算,卻無法把握長期趨勢並依此進行規劃。
這四種淺度,就是一般思維過程中最常見的局限和弱點。能在這四個方面進行突破和改善的,則可以稱為深度思維:
→擁有較長的思維邏輯鏈,能夠認知較長的因果鏈條。
→突破自我中心的局限,靈活切換看待問題的視角。
→處理較大的訊息量,在雜亂的資訊中保持思維能力。
→用宏觀視角分析問題,認知事物的規律特性、長期趨勢。
本書從上面四個面向出發,提供了最完整的思維訓練:
多樣實用的思維技術
→六頂思考帽:讓你一個人變成一個智囊團
→5Why思考法:找到問題根本原因,一勞永逸的解決
→5So思考法:洞悉事物的未來發展趨勢,讓人步步都正確
→矩陣分析法:多層次分析的利器
→全流程優化:在平凡中創造奇蹟
→工作儀表板:最複雜的任務也能有條理完成
擁有宏觀的思維思格
→森林模型:不是天才的人,如何應對強大的對手?
→淘金模型:競爭再激烈也能贏的思維方式
→兵法思維:致人而不致人,看透隱藏關鍵,掌握主動權
→顛覆線性邏輯、構造良性循環:解決聰明人也解決不了的問題
→大勢思維:綜合應用多種常用的思維方式
當人生的機會來臨,擁有成熟的深度思維,你將不再困頓、迷惑,並且更能看清楚自己應該怎麼做,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人生方向,給生活多一點的放鬆與優雅。
邏輯思維的長度不夠,就無法往前找出原因、往後導出結果;
具備邏輯思維的廣度,才能面對同時湧進的龐雜訊息,提昇思考水準與效率;
站上邏輯思維的高度,可以認知事物的規律,找到正確大方向,
你的努力才不會白費!
為了清晰地理解「深度」的意義,我們不妨先探討,什麼樣的思維是與之相對的「淺度」思維:
◆短淺的邏輯鏈條,無法認知較長的因果鏈條。比方說,下象棋的時候只能考慮一到兩步,解數學題的時候只能往後推論一至二級。
◆思考只從最熟悉的地方出發,缺乏切換視角的靈活性。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因為我們最熟悉的就是自己),而無法切換到別人的視角上去換位思考。
◆對於訊息量較大、較複雜的問題束手無策。沒辦法在短時間內處理大量的訊息,腦袋長期處於超載狀況。
◆只關注眼前的、近處的、近期的內容,缺乏長遠規劃、全局掌控的宏觀視角。在日常工作中精打細算,卻無法把握長期趨勢並依此進行規劃。
這四種淺度,就是一般思維過程中最常見的局限和弱點。能在這四個方面進行突破和改善的,則可以稱為深度思維:
→擁有較長的思維邏輯鏈,能夠認知較長的因果鏈條。
→突破自我中心的局限,靈活切換看待問題的視角。
→處理較大的訊息量,在雜亂的資訊中保持思維能力。
→用宏觀視角分析問題,認知事物的規律特性、長期趨勢。
本書從上面四個面向出發,提供了最完整的思維訓練:
多樣實用的思維技術
→六頂思考帽:讓你一個人變成一個智囊團
→5Why思考法:找到問題根本原因,一勞永逸的解決
→5So思考法:洞悉事物的未來發展趨勢,讓人步步都正確
→矩陣分析法:多層次分析的利器
→全流程優化:在平凡中創造奇蹟
→工作儀表板:最複雜的任務也能有條理完成
擁有宏觀的思維思格
→森林模型:不是天才的人,如何應對強大的對手?
→淘金模型:競爭再激烈也能贏的思維方式
→兵法思維:致人而不致人,看透隱藏關鍵,掌握主動權
→顛覆線性邏輯、構造良性循環:解決聰明人也解決不了的問題
→大勢思維:綜合應用多種常用的思維方式
當人生的機會來臨,擁有成熟的深度思維,你將不再困頓、迷惑,並且更能看清楚自己應該怎麼做,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人生方向,給生活多一點的放鬆與優雅。
作者簡介
葉修
思維方法專家、學習策略專家,自媒體人,「策略師」品牌創始人。在知乎上回答思維方法與學習策略的問題,50篇回答獲得了超過18萬收藏,核心文章被全平臺轉載瀏覽超過千萬人次。綜合研究各類思維方法和學習策略,開發「換位思維」、「視覺化思維」、「生態思維」等多套原創課程,為超過10萬名學生和職場人士進行培訓,獲得廣泛好評。
思維方法專家、學習策略專家,自媒體人,「策略師」品牌創始人。在知乎上回答思維方法與學習策略的問題,50篇回答獲得了超過18萬收藏,核心文章被全平臺轉載瀏覽超過千萬人次。綜合研究各類思維方法和學習策略,開發「換位思維」、「視覺化思維」、「生態思維」等多套原創課程,為超過10萬名學生和職場人士進行培訓,獲得廣泛好評。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
這是一本寫給想要讓自己思考更有深度的人的一本書。如何能做到深度思考?葉修老師把這個複雜的問題,提煉為清晰的方法論和工具,讓我們找到了進步的抓手。推薦想要訓練自己深度思考的朋友閱讀。
―暢銷書《精準學習》作者成甲
序
自序╱思維即命運
人類發展史上,決定個體是否強大的關鍵因素一直在變化。
原始的狩獵時代,最重要的是肌肉力量。高大的身材、強健的肌肉和迅捷的反應速度讓原始人有更大的概率捕捉到獵物,並避免被猛獸傷害。農耕時代體力勞動依然是主流。你需要健壯的身體去揮舞鋤頭和砍伐柴火,但也需要一點農耕知識。到工業時代,機器替代人的體力,最重要的東西變成了知識,火藥、醫藥、工程等方面的稀缺知識讓人成為社會的精英,培根還喊出經典口號―知識就是力量。
進入互聯網時代後,知識已經不稀缺了,思維能力已成為人們追捧的新晉熱門。如今,學校、企業和各類嚴肅場合裡,無不在談論思維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廣泛的談論並不代表它已被普遍掌握,儘管在幾十年的熱烈探討和教育系統的初步努力下,一些簡單的思維能力得到了普及,但深度思維的能力仍然是稀缺品,並成為這個時代個體崛起的重要入場券。
現在我們需要更清晰地瞭解,什麼是深度思維。
深度思維給人的初始聯想,大約是更深刻、更接近本質的思維,是更高級、一般人想不到的思維,但這樣的描述似乎太抽象。為了更清晰地理解「深度」的意義,我們不妨先來探討,怎樣的思維可以稱為與之對應的「淺度」思維。
第一種淺度,是邏輯鏈條的短淺,無法認知較長的因果鏈條。比如,下象棋的時候只能考慮一到兩步,解數學題的時候只能往後推論一至二級,又或者對事情發生的原因只能分析出最淺近的直接原因。
第二種淺度,是思維過程中只能從最熟悉的地方出發,缺乏切換視角的靈活性。比如我們在溝通、規劃、寫文案等事項中,往往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因為我們最熟悉的就是自己),而無法切換到別人的視角上去換位思考。
第三種淺度,是對於訊息量較大、較複雜問題的束手無力。如果要求在短時間內處理大量資訊,很多人的思維能力是跟不上的,大腦常常處於超載狀態。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資訊超載的狀態既會帶來思考效率的低下,也是造成拖延症的原因之一。不幸的是,手頭同時進行七八件事情、遭受大量雜亂資訊的轟炸正是現代人的工作常態。
第四種淺度,是只關注眼前的、近處的、近期的內容,而缺乏長遠規劃、全局掌控的宏觀視角。比如我們容易在日常的工作中精打細算,卻未能對長期趨勢進行研究、把握並據此進行人生規劃;或者我們常常只關注和研究個體,而對個體與環境的複雜關係缺乏瞭解;又或者,我們緊盯手頭一個個零散的事項,對整個任務的宏觀流程缺乏認知和掌控。
這四種淺度就是一般人思維過程中的局限和弱點。對應的,能在這四個方面進行突破和改善的,則可以稱為深度思維。
深度思維:
擁有較長的思維邏輯鏈,能夠認知較長的因果鏈條;
能夠突破自我中心的局限,靈活切換看待問題的視角;
能夠處理較大的訊息量,在雜亂的資訊流中保持思維能力;
能夠在宏觀視角上分析問題,認知事物所處的生態特性、事物的長期趨勢等。
我們應當從上述四個方面去突破以培養自己的深度思維能力。
在深度思維能力培養的過程中,我們還需要進行具體可操作的訓練。思維能力是相對抽象的東西,它不像知識點的學習那樣明確―掌握幾個公式,或者背誦一篇文章。在中國社會和教育界極力推崇思維能力培養二十年後,中國學生的思維能力依然未見顯著提高,缺乏具體的思維訓練內容正是重要原因。
深度思維能力的學習需要像知識點一樣有明確、可操作的內容,不能僅停留在某種理念的基礎上。思維能力的掌握,很多時候是具體思維工具的內化而形成的。所以深度思維的學習,得有具體的模型、定律乃至公式,並配以具體案例。就像投資家查理.蒙格在論述多元思維的概念時所做的那樣,他清晰地把多元思維能力的學習落實到不同學科的具體模型中,這就給後人的學習提供了方便。而一般人在談論關於思維的名詞時―如逆向思維、創造性思維等―則常常停留在模糊的理念描述階段。
從深度思維的四個方面出發,以具體的模型、定律和案例為標準,本書的內容就順次產生了:
從認知較長的因果鏈條這一角度出發,得到第一章「思維邏輯鏈」的內容;從突破自我中心、靈活切換思考視角的角度出發,得到了第二章「換位思維」的內容;從在雜亂的資訊流中保持思維能力這一角度出發,得到了第三章「視覺化思維」的內容;從在宏觀視角上分析問題的角度出發,則衍生出第四章「流程思維」、第五章「生態思維」、第六章「系統思維」、第七章「大勢思維」、第八章「兵法思維」以及第九章「慢即是快」。從宏觀角度出發衍生出的章節較多,而宏觀思維的確是我們人生中難度更高、作用更大的思維方式。
對於這些深度思維的方法,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劃分它們:思維的技術與思維的格局。
本書上篇名為「技術大師」,有「思維邏輯鏈」、「換位思維」、「視覺化思維」、「流程思維」四種思維方法,我稱為技術類思維方法。這些思維的技術主要用於處理日常工作的具體事物,就像一個個小工具,又像是一把把武器,能讓你披荊斬棘,對生活工作中的問題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本書下篇名為「思維的格局」,有「生態思維」、「系統思維」、「大勢思維」、「兵法思維」、「慢即是快」五種思維方法,我稱為格局類思維方法。我們經常聽到這種說法:選擇比努力更重要,格局比能力更重要。那麼怎樣在人生的重要關口,做出大格局、效用超越普通努力的智慧選擇呢?這就是格局類思維方法的用處。它能讓你站在更高、更廣的視角上去看待問題,以更深刻、更巧妙的方式解決問題,並且心態更加大氣平和。
需要說明的是,儘管流程思維是從宏觀角度解決問題這一角度衍生出來,但「流程思維」一章我選擇放在上篇的技術類思維方法中(而非格局類)。這是因為流程思維的具體應用依然屬於解決日常工作問題的範疇。它大概可以叫作宏觀中的微觀方法,或者微觀中的宏觀方法,也可以說是從宏觀角度出發解決微觀問題。
在具體的章節中你將看到,這些深度思維方法具有極高的價值,給人帶來從解決問題到掌控格局的全方位提升,贏得跨越式的發展。
古人強調,修之於身其德乃真,如果你不曾實踐某個道理,那麼你對別人講述它就是無力的。本書所講的思維方法都是我親自實踐過並對我產生切實幫助的,由此緣起,本書自然而然地帶有另外一層特性(也是我個人的屬性):它特別適合沒有背景、缺乏資源、天賦平平,在迷茫時代掙扎的普通人。
作為普通人的一員,我深知從草根中爬起是多麼困難,處處都是因為缺乏資源而無法邁過的門檻,常常面臨根本無法進場參與遊戲的困局。當資源、背景和天賦都不足的時候,能夠幫助你人生破局的只有深度思維的能力。在研究思維方法、思考人生策略時,我特別關注那些普通人因深度思維能力而獲得跨越式發展的案例。
比如我認識的一名金融投資者,他在股票市場裡拼搏多年下來斬獲頗豐,早早實現財務自由。當他和我交流自己的投資心得時,說自己做的事情無非是對市場上的公開訊息進行深度思考而已。例如國家某個政策發布後,他會由此進行深度推演,預算這個政策未來將帶來怎樣的短中長期變化,並一步步演算清楚―這正是思維邏輯鏈的投資實踐版本。這名投資者只是一個散戶,但深度思維的能力將他和那些追漲殺跌、打探內幕消息的散戶區別開來,過上了財務自由、身心自由的生活。
一名歷史老師在困惑如何讓學生們學好世界歷史的相關知識。世界歷史知識涉及眾多國家、事件和邏輯,學生們常常攪成一團,相互混淆,容易遺忘,這是他教學十幾年來一直無法解決的問題。在參加完我的視覺化思維培訓課程後,他製作了一幅龐大的世界歷史脈絡圖,對照圖片進行講課,學生們的成績突飛猛進,如同突然開竅一樣。困擾歷史老師多年的教學問題解決了。
生態思維與大勢思維也常常得到經典的應用,給人帶來巨大的回報。例如,基於中國人口結構,高齡化是必然趨勢,對應的養老產業中也蘊藏著大量機會。儘管道理講起來簡單,但是養老產業發展的大趨勢卻似乎與普通人沒什麼交集,因為養老產業的幾大門類準入門檻都不低。養老院建設、養老醫藥和醫療器材、養老地產等,哪一個行業是普通人能隨便切入的?都是大資金、大企業的遊戲。但是生態思維告訴我們,不一定要和這些大資金、大玩家成為競爭者,你可以思考如何與它們共生。當大企業花費大資金去建設養老院、養老地產的時候,你可以切入一些小的、輔助性的門類―比如養老護工仲介、養老地產配套設施生產等。從這個角度切入,你成為大企業的輔助,如同鱷魚嘴邊的牙籤鳥,以此抓住高齡化趨勢下養老產業的機會。
這樣的案例在本書中隨處可見,而在這些精彩的案例背後,我看到的是深度思維能力對普通人的重大意義。
《深度思維》一書無法概括深度思維的全部(實際上任何人都無法窮盡所有的思維方法),有很多思維方法並沒有被納入本書中。一方面,基於「修之於身其德乃真」的原則,那些看上去很有道理但我沒有親自實踐過的思維方法,我都沒有採用。本書中選擇的,是我在實踐中發現能切實對普通人的人生產生巨大積極作用的思維方法。
另一方面,也有部分思維方法由於早已廣為人知而沒有再贅述的必要。比如結構化思維是一種經典、有巨大實用價值的思維技術,但相關論述的書已有許多。再比如批判性思維也對我們有重大的意義,而你可以在已有的經典批判性思維書籍中學到很多。所以儘管它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方法,但也沒有出現在本書內容中。
總的來說,深度思維是具有巨大價值的思維方式,思維的技術與格局是每一個普通人都應該認真研究和學習的能力。我也堅定地認為,在這個高壓、高競爭的時代,處處充斥著階層固化的焦慮,而深度思維將成為這個時代個體崛起的最可靠武器。
人類發展史上,決定個體是否強大的關鍵因素一直在變化。
原始的狩獵時代,最重要的是肌肉力量。高大的身材、強健的肌肉和迅捷的反應速度讓原始人有更大的概率捕捉到獵物,並避免被猛獸傷害。農耕時代體力勞動依然是主流。你需要健壯的身體去揮舞鋤頭和砍伐柴火,但也需要一點農耕知識。到工業時代,機器替代人的體力,最重要的東西變成了知識,火藥、醫藥、工程等方面的稀缺知識讓人成為社會的精英,培根還喊出經典口號―知識就是力量。
進入互聯網時代後,知識已經不稀缺了,思維能力已成為人們追捧的新晉熱門。如今,學校、企業和各類嚴肅場合裡,無不在談論思維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廣泛的談論並不代表它已被普遍掌握,儘管在幾十年的熱烈探討和教育系統的初步努力下,一些簡單的思維能力得到了普及,但深度思維的能力仍然是稀缺品,並成為這個時代個體崛起的重要入場券。
現在我們需要更清晰地瞭解,什麼是深度思維。
深度思維給人的初始聯想,大約是更深刻、更接近本質的思維,是更高級、一般人想不到的思維,但這樣的描述似乎太抽象。為了更清晰地理解「深度」的意義,我們不妨先來探討,怎樣的思維可以稱為與之對應的「淺度」思維。
第一種淺度,是邏輯鏈條的短淺,無法認知較長的因果鏈條。比如,下象棋的時候只能考慮一到兩步,解數學題的時候只能往後推論一至二級,又或者對事情發生的原因只能分析出最淺近的直接原因。
第二種淺度,是思維過程中只能從最熟悉的地方出發,缺乏切換視角的靈活性。比如我們在溝通、規劃、寫文案等事項中,往往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因為我們最熟悉的就是自己),而無法切換到別人的視角上去換位思考。
第三種淺度,是對於訊息量較大、較複雜問題的束手無力。如果要求在短時間內處理大量資訊,很多人的思維能力是跟不上的,大腦常常處於超載狀態。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資訊超載的狀態既會帶來思考效率的低下,也是造成拖延症的原因之一。不幸的是,手頭同時進行七八件事情、遭受大量雜亂資訊的轟炸正是現代人的工作常態。
第四種淺度,是只關注眼前的、近處的、近期的內容,而缺乏長遠規劃、全局掌控的宏觀視角。比如我們容易在日常的工作中精打細算,卻未能對長期趨勢進行研究、把握並據此進行人生規劃;或者我們常常只關注和研究個體,而對個體與環境的複雜關係缺乏瞭解;又或者,我們緊盯手頭一個個零散的事項,對整個任務的宏觀流程缺乏認知和掌控。
這四種淺度就是一般人思維過程中的局限和弱點。對應的,能在這四個方面進行突破和改善的,則可以稱為深度思維。
深度思維:
擁有較長的思維邏輯鏈,能夠認知較長的因果鏈條;
能夠突破自我中心的局限,靈活切換看待問題的視角;
能夠處理較大的訊息量,在雜亂的資訊流中保持思維能力;
能夠在宏觀視角上分析問題,認知事物所處的生態特性、事物的長期趨勢等。
我們應當從上述四個方面去突破以培養自己的深度思維能力。
在深度思維能力培養的過程中,我們還需要進行具體可操作的訓練。思維能力是相對抽象的東西,它不像知識點的學習那樣明確―掌握幾個公式,或者背誦一篇文章。在中國社會和教育界極力推崇思維能力培養二十年後,中國學生的思維能力依然未見顯著提高,缺乏具體的思維訓練內容正是重要原因。
深度思維能力的學習需要像知識點一樣有明確、可操作的內容,不能僅停留在某種理念的基礎上。思維能力的掌握,很多時候是具體思維工具的內化而形成的。所以深度思維的學習,得有具體的模型、定律乃至公式,並配以具體案例。就像投資家查理.蒙格在論述多元思維的概念時所做的那樣,他清晰地把多元思維能力的學習落實到不同學科的具體模型中,這就給後人的學習提供了方便。而一般人在談論關於思維的名詞時―如逆向思維、創造性思維等―則常常停留在模糊的理念描述階段。
從深度思維的四個方面出發,以具體的模型、定律和案例為標準,本書的內容就順次產生了:
從認知較長的因果鏈條這一角度出發,得到第一章「思維邏輯鏈」的內容;從突破自我中心、靈活切換思考視角的角度出發,得到了第二章「換位思維」的內容;從在雜亂的資訊流中保持思維能力這一角度出發,得到了第三章「視覺化思維」的內容;從在宏觀視角上分析問題的角度出發,則衍生出第四章「流程思維」、第五章「生態思維」、第六章「系統思維」、第七章「大勢思維」、第八章「兵法思維」以及第九章「慢即是快」。從宏觀角度出發衍生出的章節較多,而宏觀思維的確是我們人生中難度更高、作用更大的思維方式。
對於這些深度思維的方法,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劃分它們:思維的技術與思維的格局。
本書上篇名為「技術大師」,有「思維邏輯鏈」、「換位思維」、「視覺化思維」、「流程思維」四種思維方法,我稱為技術類思維方法。這些思維的技術主要用於處理日常工作的具體事物,就像一個個小工具,又像是一把把武器,能讓你披荊斬棘,對生活工作中的問題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本書下篇名為「思維的格局」,有「生態思維」、「系統思維」、「大勢思維」、「兵法思維」、「慢即是快」五種思維方法,我稱為格局類思維方法。我們經常聽到這種說法:選擇比努力更重要,格局比能力更重要。那麼怎樣在人生的重要關口,做出大格局、效用超越普通努力的智慧選擇呢?這就是格局類思維方法的用處。它能讓你站在更高、更廣的視角上去看待問題,以更深刻、更巧妙的方式解決問題,並且心態更加大氣平和。
需要說明的是,儘管流程思維是從宏觀角度解決問題這一角度衍生出來,但「流程思維」一章我選擇放在上篇的技術類思維方法中(而非格局類)。這是因為流程思維的具體應用依然屬於解決日常工作問題的範疇。它大概可以叫作宏觀中的微觀方法,或者微觀中的宏觀方法,也可以說是從宏觀角度出發解決微觀問題。
在具體的章節中你將看到,這些深度思維方法具有極高的價值,給人帶來從解決問題到掌控格局的全方位提升,贏得跨越式的發展。
古人強調,修之於身其德乃真,如果你不曾實踐某個道理,那麼你對別人講述它就是無力的。本書所講的思維方法都是我親自實踐過並對我產生切實幫助的,由此緣起,本書自然而然地帶有另外一層特性(也是我個人的屬性):它特別適合沒有背景、缺乏資源、天賦平平,在迷茫時代掙扎的普通人。
作為普通人的一員,我深知從草根中爬起是多麼困難,處處都是因為缺乏資源而無法邁過的門檻,常常面臨根本無法進場參與遊戲的困局。當資源、背景和天賦都不足的時候,能夠幫助你人生破局的只有深度思維的能力。在研究思維方法、思考人生策略時,我特別關注那些普通人因深度思維能力而獲得跨越式發展的案例。
比如我認識的一名金融投資者,他在股票市場裡拼搏多年下來斬獲頗豐,早早實現財務自由。當他和我交流自己的投資心得時,說自己做的事情無非是對市場上的公開訊息進行深度思考而已。例如國家某個政策發布後,他會由此進行深度推演,預算這個政策未來將帶來怎樣的短中長期變化,並一步步演算清楚―這正是思維邏輯鏈的投資實踐版本。這名投資者只是一個散戶,但深度思維的能力將他和那些追漲殺跌、打探內幕消息的散戶區別開來,過上了財務自由、身心自由的生活。
一名歷史老師在困惑如何讓學生們學好世界歷史的相關知識。世界歷史知識涉及眾多國家、事件和邏輯,學生們常常攪成一團,相互混淆,容易遺忘,這是他教學十幾年來一直無法解決的問題。在參加完我的視覺化思維培訓課程後,他製作了一幅龐大的世界歷史脈絡圖,對照圖片進行講課,學生們的成績突飛猛進,如同突然開竅一樣。困擾歷史老師多年的教學問題解決了。
生態思維與大勢思維也常常得到經典的應用,給人帶來巨大的回報。例如,基於中國人口結構,高齡化是必然趨勢,對應的養老產業中也蘊藏著大量機會。儘管道理講起來簡單,但是養老產業發展的大趨勢卻似乎與普通人沒什麼交集,因為養老產業的幾大門類準入門檻都不低。養老院建設、養老醫藥和醫療器材、養老地產等,哪一個行業是普通人能隨便切入的?都是大資金、大企業的遊戲。但是生態思維告訴我們,不一定要和這些大資金、大玩家成為競爭者,你可以思考如何與它們共生。當大企業花費大資金去建設養老院、養老地產的時候,你可以切入一些小的、輔助性的門類―比如養老護工仲介、養老地產配套設施生產等。從這個角度切入,你成為大企業的輔助,如同鱷魚嘴邊的牙籤鳥,以此抓住高齡化趨勢下養老產業的機會。
這樣的案例在本書中隨處可見,而在這些精彩的案例背後,我看到的是深度思維能力對普通人的重大意義。
《深度思維》一書無法概括深度思維的全部(實際上任何人都無法窮盡所有的思維方法),有很多思維方法並沒有被納入本書中。一方面,基於「修之於身其德乃真」的原則,那些看上去很有道理但我沒有親自實踐過的思維方法,我都沒有採用。本書中選擇的,是我在實踐中發現能切實對普通人的人生產生巨大積極作用的思維方法。
另一方面,也有部分思維方法由於早已廣為人知而沒有再贅述的必要。比如結構化思維是一種經典、有巨大實用價值的思維技術,但相關論述的書已有許多。再比如批判性思維也對我們有重大的意義,而你可以在已有的經典批判性思維書籍中學到很多。所以儘管它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方法,但也沒有出現在本書內容中。
總的來說,深度思維是具有巨大價值的思維方式,思維的技術與格局是每一個普通人都應該認真研究和學習的能力。我也堅定地認為,在這個高壓、高競爭的時代,處處充斥著階層固化的焦慮,而深度思維將成為這個時代個體崛起的最可靠武器。
目次
上篇╱技術大師
第一章╱思維邏輯鏈:如何讓自己的思維更加深刻
第一節╱深度思維的利益
第二節╱5Why思考法
第三節╱5So思考法
第四節╱多方法綜合使用
本章結語╱前溯後追,邏輯鏈條代表思維的深度
第二章╱換位思維:如何知道別人在想什麼
第一節╱為何你的努力別人不買帳
第二節╱進入別人的視角
第三節╱六頂思考帽
本章結語╱換位思維的練習,既是練腦也是練心
第三章╱視覺化思維:看得見的思維,才是好思維
第一節╱不可不知的大腦原理
第二節╱矩陣分析法
第三節╱工作儀表板
本章結語╱以視覺化思維的高效,對抗龐雜的資訊流
第四章╱流程思維:真實世界的高手是怎樣練成的
第一節╱祕笈型思維的謬誤
第二節╱全流程優化
第三節╱識別流程的類型與結構
本章結語╱全流程優化理念,是普通人變卓越的機遇之門
下篇╱思維的格局
第五章╱生態思維:比個體力量更強大的是生態
第一節╱生態思維的基礎原理
第二節╱衍生模型一:淘金模型
第三節╱衍生模型二:森林模型
第四節╱衍生模型三:池塘模型
本章結語╱在宏觀層面上做出更巧妙的戰略選擇
第六章╱系統思維:在更高的層面上解決問題
第一節╱線性邏輯的局限
第二節╱重新認識因果
第三節╱系統的非常規特性
第四節╱從更宏觀的角度解決問題
第五節╱良性循環是怎樣構造出來的
本章結語╱顛覆線性因果,系統結構帶來反常規的智慧
第七章╱大勢思維:與天地同力的思維方式
第一節╱時來天地皆同力
第二節╱抓住趨勢的本質
第三節╱能夠創造趨勢的強大規律
第四節╱大勢訓練場
本章結語 強大的趨勢思維,常與其他思維方式綜合應用
第八章╱兵法思維:如何設計自己的人生勝負手
第一節╱為什麼你要懂點兵法思維
第二節╱先勝後戰
第三節╱致人而不致於人
第四節╱勝可知,不可為
本章結語╱在風險與機遇間,以兵法思維立於不敗之地
第九章╱慢即是快:如果沒有背景,缺乏資源,你該如何逆襲
第一節╱你在羡慕別人的精彩人生嗎
第二節╱沒有背景、缺乏資源的人該如何逆襲
第三節╱我的故事
第四節╱送你一個精神圖騰
本章結語╱專注努力與漫長命運旅程中的堅忍,是普通人命運破局的武器
第一章╱思維邏輯鏈:如何讓自己的思維更加深刻
第一節╱深度思維的利益
第二節╱5Why思考法
第三節╱5So思考法
第四節╱多方法綜合使用
本章結語╱前溯後追,邏輯鏈條代表思維的深度
第二章╱換位思維:如何知道別人在想什麼
第一節╱為何你的努力別人不買帳
第二節╱進入別人的視角
第三節╱六頂思考帽
本章結語╱換位思維的練習,既是練腦也是練心
第三章╱視覺化思維:看得見的思維,才是好思維
第一節╱不可不知的大腦原理
第二節╱矩陣分析法
第三節╱工作儀表板
本章結語╱以視覺化思維的高效,對抗龐雜的資訊流
第四章╱流程思維:真實世界的高手是怎樣練成的
第一節╱祕笈型思維的謬誤
第二節╱全流程優化
第三節╱識別流程的類型與結構
本章結語╱全流程優化理念,是普通人變卓越的機遇之門
下篇╱思維的格局
第五章╱生態思維:比個體力量更強大的是生態
第一節╱生態思維的基礎原理
第二節╱衍生模型一:淘金模型
第三節╱衍生模型二:森林模型
第四節╱衍生模型三:池塘模型
本章結語╱在宏觀層面上做出更巧妙的戰略選擇
第六章╱系統思維:在更高的層面上解決問題
第一節╱線性邏輯的局限
第二節╱重新認識因果
第三節╱系統的非常規特性
第四節╱從更宏觀的角度解決問題
第五節╱良性循環是怎樣構造出來的
本章結語╱顛覆線性因果,系統結構帶來反常規的智慧
第七章╱大勢思維:與天地同力的思維方式
第一節╱時來天地皆同力
第二節╱抓住趨勢的本質
第三節╱能夠創造趨勢的強大規律
第四節╱大勢訓練場
本章結語 強大的趨勢思維,常與其他思維方式綜合應用
第八章╱兵法思維:如何設計自己的人生勝負手
第一節╱為什麼你要懂點兵法思維
第二節╱先勝後戰
第三節╱致人而不致於人
第四節╱勝可知,不可為
本章結語╱在風險與機遇間,以兵法思維立於不敗之地
第九章╱慢即是快:如果沒有背景,缺乏資源,你該如何逆襲
第一節╱你在羡慕別人的精彩人生嗎
第二節╱沒有背景、缺乏資源的人該如何逆襲
第三節╱我的故事
第四節╱送你一個精神圖騰
本章結語╱專注努力與漫長命運旅程中的堅忍,是普通人命運破局的武器
書摘/試閱
第二章 換位思維
第二節 進入別人的視角:如果我是他,會怎麼想
什麼是換位思維?
換位思維,一般是指思考、感受別人的內心所想,並以此為邏輯起點展開自己的推論和行動。
當你已經明白別人是怎麼思考的、別人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想法時,你就得到換位思維的結果。那麼該如何得到這種結果呢?你需要在思維的前端、尚未得到任何思維結果時,就切換到別人的視角上。
即,換位思維的核心,是從別人的視角出發來看待、思考問題。我們來看一個小故事。
詩人讚美太陽:偉大的太陽終將降臨,每一次日出,給大地帶來光明。
太陽回應詩人:我真沒動,是地球在動……
上面詩人與太陽的小故事告訴我們,從不同視角看問題會造成不同的結果。思維的精髓之一就在於你看待問題的視角,如果從別人的視角出發就是換位思維;如果從與常人相反的視角出發就是逆向思維;如果從所有人都沒想過的思維出發就是創造性思維。總之,多一個視角就多一種思維方式。
但很可惜,人們常常只有一個看待問題的視角,就是自己的視角,這是人類根深蒂固的本能。用一個視角代替無數個視角,人的眼光以及思維就被極度局限了。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從別人的視角出發呢?
「共同經歷」塑造共同認知
一個關鍵點是,你得和別人有共同的認知系統。
雖然沒有任何兩個人的認知系統是完全一致的,但是要想在某件事上能夠從他人的視角出發看待問題,就必須要在這件事情上和他有部分的共同認知。如果在某個問題上的認知系統完全不一樣,那麼針對這個問題就絕對無法換位思維了。而認知系統,又常常是自身經歷所塑造的。
有一個笑話反應了這一點:
聯合國發起作文大賽,邀請歐洲、美國、非洲、中國等地的兒童對「非洲兒童糧食缺乏」這一問題發表自己的意見,結果各國兒童都不知道怎麼寫。聯合國非常不解,遂進行深入調查,發現原因如下:
歐洲兒童不知道什麼叫「糧食缺乏」;
美國兒童以為美國就是世界,不知道什麼叫「非洲」;
非洲兒童不知道什麼叫「糧食」;
中國兒童則不知道什麼叫「自己的意見」。
在上面的例子中,各國兒童就是無法換位思維,因為他們的認知系統差距太大。沒有體驗過糧食缺乏的歐洲兒童,無論怎麼換位思維,也無法理解長期缺乏糧食的非洲兒童是怎麼想的;以自己為中心的美國兒童,也不可能理解為什麼中國兒童沒有自己的意見。
有一個笑話也很好地反應了這一點:
二○一六年美國總統大選,候選人為川普與希拉蕊。事前所有媒體、意見領袖都認為,希拉蕊必勝,川普必敗,尤其是占領輿論高地的常春藤高校學生、社會精英等,更是一致認為希拉蕊的勝出毫無懸念,不可能有人願意推選川普這種「種族主義者」、「大男人主義者」當總統。甚至有人編寫了一本書《希拉蕊:通向白宮的最後一英里》。
但選舉結果令所有人都震驚:川普勝出,希拉蕊的最後一英里硬是沒走過去。大量社會精英和高校大學生陷入巨大的震驚和悲痛中,懷疑是選舉造假,因為他們完全不能理解怎麼可能會有人支持川普。事後調查發現,支持川普的大多為白人中下層階級,這些事先隱形的人群決定了選舉的走向。
這個笑話可能不怎麼好笑,而是諷刺當時美國社會的分裂,大量精英和優秀大學生已經完全不能理解社會中下層的白人在想什麼,因為他們所處的階層、生活的經歷差別太大,這造成了他們完全不同的認知系統。
如果你想要通過換位思考理解別人的想法,你就必須要和他有共同的認知系統。為了有共同的認知系統,你得與他人有類似的經歷和體驗。從這個道理可以推出幾個提升換位思維能力的方法。
第一、對於曾經有過類似的經歷體驗,可以再次喚回它們。
人的經歷體驗會沉積進入內心深處,並不常在認知表層出現。所以有時候,即便你曾經有過某種體驗並積累相關的認知,但在當下並不能自然地流露出來,需要你有意識地去刻意喚回。
一個部門主管自己曾經也是新入職場的大學畢業生,也曾經歷過面對陌生環境的茫然、懷疑自己是否能夠勝任的擔憂、害怕犯錯誤的緊張,但幾年之後當他變成職場老手時,已經忘記當年的青澀,各種緊張、擔憂、困惑的情緒早已消散。所以他無法立刻換位到新進員工的思維中,沒有想到,這些新人最想要的不是寬鬆自由的環境(業務已經熟練的老員工對自由寬鬆的要求相對較高),而是細緻的培訓和指導。主管在做出決定之前,應該好好回憶一下:「我當年大學剛畢業進入公司時,是怎樣的感受?」通過有意識地回憶當年的經歷,他才有可能知道新員工的心裡是怎麼想的。
第二,對於沒有經歷過的,也許可以臨時體驗一下。
曾經有一位美國作家做了件讓人震撼的事情:她隱瞞自己的身分、斷絕和朋友的聯繫,帶著一千美金和一部汽車深入美國底層人群,體驗底層的生活。經過深入的體驗,她逐漸揭開美國底層人民生活的面紗,也能夠理解窮人的思維方式。後來,還出了一本書―《我在底層的生活》。
這位作家是個高學歷的富人,如果不進行這樣的臥底體驗,她很難換位到窮人的位置上去思考,因為不同的經歷會造就不同的認知系統。在她原有的認知體系裡,是越窮的人越應該工作,越窮越應該想辦法提高自己的技能水準。但經過親身體驗,她發現,原來美國的窮人是越工作越窮,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提高自己的技能水準。她寫的那本書後來成為超級暢銷書,因為很多人也無法明白底層的人是怎麼想的,只能買她的書,參考她的經歷體驗。
臨時體驗雖然達不到長期浸染的效果,但有一定的作用,能夠為你的換位思維打開一扇窗。
第三,如果無法體驗,就尋找有相似經歷的人來幫助自己思考。
很多父母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想什麼,即便他想回憶自己童年時的情景也未必管用,因為他成長的年代與孩子成長的年代差距太大,沒有太多借鑑意義。而父母又顯然沒法把自己暫時縮小去體驗孩子的生活,這時候父母該怎麼辦?與其私下揣測孩子的想法,不如虛心請教孩子的同學和玩伴,聽聽這世代的人想法有什麼特點。
設計師在設計產品的時候需要一個程序:在大規模推廣生產之前需要客戶試用。本質上,設計師想要換位到客戶的位置去思考是非常困難的,那乾脆直接找客戶試用然後提意見,這樣就能直接瞭解客戶的想法。如果缺乏這個程序,產品推出的風險就很高。現在互聯網行業基本上都會採用這個程序,並且有快速反覆運算與改進的特點,可以高精準地知道用戶在想什麼。
克服自我中心
也有時候,我們已經和別人有了共同的認知系統,但依然無法形成換位思維。事實上,由於大家都是人,都有基本的喜怒哀樂等情緒,都要吃飯睡覺,所以對大部分事情是有天然的共同認知。但換位思維依然很難,因為我們無法克服自我中心,習慣於死死地守住自己的單一視角。
自我中心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心理習慣。佛教當中有個詞叫「我執」,用在此處非常合適。我執,指的是人們非常執著於自我這個概念,習慣於死死抓住與自我有關的一切―我的情緒、我的想法、我的觀點、我的財產……
這是人的本能,每個人都如此,大多數時候它並不算是個缺點,也不需要對它大肆批判,但是對換位思維來說它卻是個極大的拖累。如果你想要培養換位思維的能力,必須學著克服這個習慣。
上一節開頭的案例,旅遊公司文案策劃者寫「風光無限,暢享人生」的廣告語就有明顯的自我中心痕跡。他心裡有一個文案策劃的提綱,想表達一種觀賞風光、享受人生的主題思想和感覺,但當他寫下「風光無限,暢享人生」時,他僅僅把自己的廣告提綱和目標思想表達出來,而忘記廣告觀看者距離這種語言描述太過遙遠。即,他是以自己為中心考慮問題的。
如果把他的「風光無限,暢享人生」的文案和後面我給的「你是願意待在沉悶的辦公室裡勉強安慰自己少點壓力?還是願意躺在大理洱海暢快地呼吸新鮮空氣」,兩者拿來做個對比,問他哪個更好,作為一名合格的行銷人員,他很容易就能分辨出顯然第二個更好,因為第二個文案是以客戶的視角為中心出發的。但是他卻沒能在事前想到這一點,因為他太過於習慣以自己為中心了。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常常犯類似錯誤,由於自我中心的習慣而弄錯了自己能力以內的事情。如何破除自我中心的習慣,形成「無我」、「非我」(意思是暫時忘掉自己,捨棄自我的思維、情感、習慣等,讓人輕鬆地切換到別人的視角上,觀察和感受別人的想法)的新習慣成了培養換位思維的關鍵。
下面向大家推薦幾個可以培養「無我」習慣的小練習。
練習1:經常問自己:「如果我是他,我會怎麼樣?」
要弱化自我的感覺,一個辦法是把自己變成「他」。當你看到別人的故事時,你要嘗試把自己當成那個人,仿佛就是自己的故事。你想像自己就處在那個場景中,然後思考應該如何行動。
這是一種練習換位思維的辦法,同時也是一種學習歷史、讀歷史書的方法。
宋代著名史學家呂祖謙說:「觀史如身在其中,見事之利害、時之禍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當作何處之。如此觀史,學問亦可以進、智識亦可以高,方為有益。」清代名將左宗棠則說:「讀書時,須細看古人處一事、接一物,是如何思量、如何氣象。及自己處事接物時,又細心將古人比擬。設若古人當此,其措置之法,當是如何?我自己任性為之,又當如何?然後自己過錯始見,古人道理始出。斷不可以古人之書,與自己處事接物為兩事。」
上面兩位名士說的都是類似的意思,讀歷史書的時候,就要把書中人當成自己,想像自己正在經歷各種喜怒哀樂和生死存亡,這樣讀書才能夠增進學問和智慧。
我們大可以借鑑這種方法,以此類推。不僅讀歷史書的時候如此,平時觀察社會時事和身邊的人事物,也可用類似方法。常常問自己:「如果我是他,我會怎樣?」久而久之,自我執著和局限的習慣就會有所弱化,而換位思維的能力就會有所提升。
練習2:建立抽離感
這是一個有趣的練習。我們或許在電影中看過這樣的鏡頭:一個人的靈魂離開自己的身體,從外面隔著一定的距離看著自己。自己從自己內部抽離出來,像一個外人一樣觀察自己,這就是抽離感。
抽離感的反面是代入感。最有代入感的事情可能是吵架。在激烈的情緒中,你是全然地在體驗自己。但你可以突然這樣想:另外一個人在和我眼前的人吵架,我往外走幾步,看這兩個人是怎麼吵架的。就好像你在看電視,電視上有兩個人在吵架。這種感覺很奇妙,就像自己突然變大了,靈魂變得更加輕盈和開闊。
這種抽離感的練習可以隨時做。我正在電腦上打字,我在體驗自己,我也可以突然定住,然後抽離出來,想像我面前有一個人在電腦上打字,我在看著他。在打字的是我,旁邊觀看的人也是我。短短幾秒鐘,我就做了一次抽離的練習。
假設你上班、加班、下班,感覺壓力很大,然後和同事去酒吧狂歡了一把,接著回家癱軟在床上。你體驗了這一切。現在你抽離出來,你看見一個迷茫的人在經歷上班、加班、下班、狂歡、疲憊等事情,你就這樣冷眼看著他。他的迷茫、局限、痛苦都在你眼裡。這樣的練習常常會帶給你新的生活視角。把自己當成「他」,讓你在需要換位思維的時候更容易抽離出來。
練習3:觀察他人喜好
我們習慣於進入自己的生活,而不習慣進入他人的生活。我們需要練習,練習如何成為他人。但這麼說顯得比較抽象,依然不知道怎麼練習。有一個有意思的小技巧,它給了一個明確的任務:請在最短的時間裡,觀察並猜測身邊某個人喜歡什麼。
假設你家裡來了個客人,你的茶几上擺著幾樣食品。客人快速掃視這些食品,目光在不同的食品上停留的時間長短不一,並露出非常微妙的表情差異。你的目光應該緊盯住客人的眼神,根據他表情的微妙變化來推測他對不同食品的喜愛。這種觀察遊戲很有趣,也有一定難度。
商場裡的銷售員天天都在做這種遊戲。每一位顧客走進商場,在不同的商品前踱步、觀察並拿起來摸摸。銷售員以此推斷顧客最喜歡的是什麼,並做相關推薦。因為這直接影響他們的收入,所以銷售員們觀察人的能力往往很強。
無論是克服自我中心的三個練習,還是建立共同認知的方法,都能促進你換位思維能力的發展。除了這些基本方法,換位思維還有很精彩的技術體系,本章後面一節的內容就是其中一部分。另外還需強調的是,換位思維與生態思維有很大關聯,所以在第五章「生態思維」中也有部分換位思維的講解,此處就不重複了。
第二節 進入別人的視角:如果我是他,會怎麼想
什麼是換位思維?
換位思維,一般是指思考、感受別人的內心所想,並以此為邏輯起點展開自己的推論和行動。
當你已經明白別人是怎麼思考的、別人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想法時,你就得到換位思維的結果。那麼該如何得到這種結果呢?你需要在思維的前端、尚未得到任何思維結果時,就切換到別人的視角上。
即,換位思維的核心,是從別人的視角出發來看待、思考問題。我們來看一個小故事。
詩人讚美太陽:偉大的太陽終將降臨,每一次日出,給大地帶來光明。
太陽回應詩人:我真沒動,是地球在動……
上面詩人與太陽的小故事告訴我們,從不同視角看問題會造成不同的結果。思維的精髓之一就在於你看待問題的視角,如果從別人的視角出發就是換位思維;如果從與常人相反的視角出發就是逆向思維;如果從所有人都沒想過的思維出發就是創造性思維。總之,多一個視角就多一種思維方式。
但很可惜,人們常常只有一個看待問題的視角,就是自己的視角,這是人類根深蒂固的本能。用一個視角代替無數個視角,人的眼光以及思維就被極度局限了。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從別人的視角出發呢?
「共同經歷」塑造共同認知
一個關鍵點是,你得和別人有共同的認知系統。
雖然沒有任何兩個人的認知系統是完全一致的,但是要想在某件事上能夠從他人的視角出發看待問題,就必須要在這件事情上和他有部分的共同認知。如果在某個問題上的認知系統完全不一樣,那麼針對這個問題就絕對無法換位思維了。而認知系統,又常常是自身經歷所塑造的。
有一個笑話反應了這一點:
聯合國發起作文大賽,邀請歐洲、美國、非洲、中國等地的兒童對「非洲兒童糧食缺乏」這一問題發表自己的意見,結果各國兒童都不知道怎麼寫。聯合國非常不解,遂進行深入調查,發現原因如下:
歐洲兒童不知道什麼叫「糧食缺乏」;
美國兒童以為美國就是世界,不知道什麼叫「非洲」;
非洲兒童不知道什麼叫「糧食」;
中國兒童則不知道什麼叫「自己的意見」。
在上面的例子中,各國兒童就是無法換位思維,因為他們的認知系統差距太大。沒有體驗過糧食缺乏的歐洲兒童,無論怎麼換位思維,也無法理解長期缺乏糧食的非洲兒童是怎麼想的;以自己為中心的美國兒童,也不可能理解為什麼中國兒童沒有自己的意見。
有一個笑話也很好地反應了這一點:
二○一六年美國總統大選,候選人為川普與希拉蕊。事前所有媒體、意見領袖都認為,希拉蕊必勝,川普必敗,尤其是占領輿論高地的常春藤高校學生、社會精英等,更是一致認為希拉蕊的勝出毫無懸念,不可能有人願意推選川普這種「種族主義者」、「大男人主義者」當總統。甚至有人編寫了一本書《希拉蕊:通向白宮的最後一英里》。
但選舉結果令所有人都震驚:川普勝出,希拉蕊的最後一英里硬是沒走過去。大量社會精英和高校大學生陷入巨大的震驚和悲痛中,懷疑是選舉造假,因為他們完全不能理解怎麼可能會有人支持川普。事後調查發現,支持川普的大多為白人中下層階級,這些事先隱形的人群決定了選舉的走向。
這個笑話可能不怎麼好笑,而是諷刺當時美國社會的分裂,大量精英和優秀大學生已經完全不能理解社會中下層的白人在想什麼,因為他們所處的階層、生活的經歷差別太大,這造成了他們完全不同的認知系統。
如果你想要通過換位思考理解別人的想法,你就必須要和他有共同的認知系統。為了有共同的認知系統,你得與他人有類似的經歷和體驗。從這個道理可以推出幾個提升換位思維能力的方法。
第一、對於曾經有過類似的經歷體驗,可以再次喚回它們。
人的經歷體驗會沉積進入內心深處,並不常在認知表層出現。所以有時候,即便你曾經有過某種體驗並積累相關的認知,但在當下並不能自然地流露出來,需要你有意識地去刻意喚回。
一個部門主管自己曾經也是新入職場的大學畢業生,也曾經歷過面對陌生環境的茫然、懷疑自己是否能夠勝任的擔憂、害怕犯錯誤的緊張,但幾年之後當他變成職場老手時,已經忘記當年的青澀,各種緊張、擔憂、困惑的情緒早已消散。所以他無法立刻換位到新進員工的思維中,沒有想到,這些新人最想要的不是寬鬆自由的環境(業務已經熟練的老員工對自由寬鬆的要求相對較高),而是細緻的培訓和指導。主管在做出決定之前,應該好好回憶一下:「我當年大學剛畢業進入公司時,是怎樣的感受?」通過有意識地回憶當年的經歷,他才有可能知道新員工的心裡是怎麼想的。
第二,對於沒有經歷過的,也許可以臨時體驗一下。
曾經有一位美國作家做了件讓人震撼的事情:她隱瞞自己的身分、斷絕和朋友的聯繫,帶著一千美金和一部汽車深入美國底層人群,體驗底層的生活。經過深入的體驗,她逐漸揭開美國底層人民生活的面紗,也能夠理解窮人的思維方式。後來,還出了一本書―《我在底層的生活》。
這位作家是個高學歷的富人,如果不進行這樣的臥底體驗,她很難換位到窮人的位置上去思考,因為不同的經歷會造就不同的認知系統。在她原有的認知體系裡,是越窮的人越應該工作,越窮越應該想辦法提高自己的技能水準。但經過親身體驗,她發現,原來美國的窮人是越工作越窮,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提高自己的技能水準。她寫的那本書後來成為超級暢銷書,因為很多人也無法明白底層的人是怎麼想的,只能買她的書,參考她的經歷體驗。
臨時體驗雖然達不到長期浸染的效果,但有一定的作用,能夠為你的換位思維打開一扇窗。
第三,如果無法體驗,就尋找有相似經歷的人來幫助自己思考。
很多父母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想什麼,即便他想回憶自己童年時的情景也未必管用,因為他成長的年代與孩子成長的年代差距太大,沒有太多借鑑意義。而父母又顯然沒法把自己暫時縮小去體驗孩子的生活,這時候父母該怎麼辦?與其私下揣測孩子的想法,不如虛心請教孩子的同學和玩伴,聽聽這世代的人想法有什麼特點。
設計師在設計產品的時候需要一個程序:在大規模推廣生產之前需要客戶試用。本質上,設計師想要換位到客戶的位置去思考是非常困難的,那乾脆直接找客戶試用然後提意見,這樣就能直接瞭解客戶的想法。如果缺乏這個程序,產品推出的風險就很高。現在互聯網行業基本上都會採用這個程序,並且有快速反覆運算與改進的特點,可以高精準地知道用戶在想什麼。
克服自我中心
也有時候,我們已經和別人有了共同的認知系統,但依然無法形成換位思維。事實上,由於大家都是人,都有基本的喜怒哀樂等情緒,都要吃飯睡覺,所以對大部分事情是有天然的共同認知。但換位思維依然很難,因為我們無法克服自我中心,習慣於死死地守住自己的單一視角。
自我中心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心理習慣。佛教當中有個詞叫「我執」,用在此處非常合適。我執,指的是人們非常執著於自我這個概念,習慣於死死抓住與自我有關的一切―我的情緒、我的想法、我的觀點、我的財產……
這是人的本能,每個人都如此,大多數時候它並不算是個缺點,也不需要對它大肆批判,但是對換位思維來說它卻是個極大的拖累。如果你想要培養換位思維的能力,必須學著克服這個習慣。
上一節開頭的案例,旅遊公司文案策劃者寫「風光無限,暢享人生」的廣告語就有明顯的自我中心痕跡。他心裡有一個文案策劃的提綱,想表達一種觀賞風光、享受人生的主題思想和感覺,但當他寫下「風光無限,暢享人生」時,他僅僅把自己的廣告提綱和目標思想表達出來,而忘記廣告觀看者距離這種語言描述太過遙遠。即,他是以自己為中心考慮問題的。
如果把他的「風光無限,暢享人生」的文案和後面我給的「你是願意待在沉悶的辦公室裡勉強安慰自己少點壓力?還是願意躺在大理洱海暢快地呼吸新鮮空氣」,兩者拿來做個對比,問他哪個更好,作為一名合格的行銷人員,他很容易就能分辨出顯然第二個更好,因為第二個文案是以客戶的視角為中心出發的。但是他卻沒能在事前想到這一點,因為他太過於習慣以自己為中心了。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常常犯類似錯誤,由於自我中心的習慣而弄錯了自己能力以內的事情。如何破除自我中心的習慣,形成「無我」、「非我」(意思是暫時忘掉自己,捨棄自我的思維、情感、習慣等,讓人輕鬆地切換到別人的視角上,觀察和感受別人的想法)的新習慣成了培養換位思維的關鍵。
下面向大家推薦幾個可以培養「無我」習慣的小練習。
練習1:經常問自己:「如果我是他,我會怎麼樣?」
要弱化自我的感覺,一個辦法是把自己變成「他」。當你看到別人的故事時,你要嘗試把自己當成那個人,仿佛就是自己的故事。你想像自己就處在那個場景中,然後思考應該如何行動。
這是一種練習換位思維的辦法,同時也是一種學習歷史、讀歷史書的方法。
宋代著名史學家呂祖謙說:「觀史如身在其中,見事之利害、時之禍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當作何處之。如此觀史,學問亦可以進、智識亦可以高,方為有益。」清代名將左宗棠則說:「讀書時,須細看古人處一事、接一物,是如何思量、如何氣象。及自己處事接物時,又細心將古人比擬。設若古人當此,其措置之法,當是如何?我自己任性為之,又當如何?然後自己過錯始見,古人道理始出。斷不可以古人之書,與自己處事接物為兩事。」
上面兩位名士說的都是類似的意思,讀歷史書的時候,就要把書中人當成自己,想像自己正在經歷各種喜怒哀樂和生死存亡,這樣讀書才能夠增進學問和智慧。
我們大可以借鑑這種方法,以此類推。不僅讀歷史書的時候如此,平時觀察社會時事和身邊的人事物,也可用類似方法。常常問自己:「如果我是他,我會怎樣?」久而久之,自我執著和局限的習慣就會有所弱化,而換位思維的能力就會有所提升。
練習2:建立抽離感
這是一個有趣的練習。我們或許在電影中看過這樣的鏡頭:一個人的靈魂離開自己的身體,從外面隔著一定的距離看著自己。自己從自己內部抽離出來,像一個外人一樣觀察自己,這就是抽離感。
抽離感的反面是代入感。最有代入感的事情可能是吵架。在激烈的情緒中,你是全然地在體驗自己。但你可以突然這樣想:另外一個人在和我眼前的人吵架,我往外走幾步,看這兩個人是怎麼吵架的。就好像你在看電視,電視上有兩個人在吵架。這種感覺很奇妙,就像自己突然變大了,靈魂變得更加輕盈和開闊。
這種抽離感的練習可以隨時做。我正在電腦上打字,我在體驗自己,我也可以突然定住,然後抽離出來,想像我面前有一個人在電腦上打字,我在看著他。在打字的是我,旁邊觀看的人也是我。短短幾秒鐘,我就做了一次抽離的練習。
假設你上班、加班、下班,感覺壓力很大,然後和同事去酒吧狂歡了一把,接著回家癱軟在床上。你體驗了這一切。現在你抽離出來,你看見一個迷茫的人在經歷上班、加班、下班、狂歡、疲憊等事情,你就這樣冷眼看著他。他的迷茫、局限、痛苦都在你眼裡。這樣的練習常常會帶給你新的生活視角。把自己當成「他」,讓你在需要換位思維的時候更容易抽離出來。
練習3:觀察他人喜好
我們習慣於進入自己的生活,而不習慣進入他人的生活。我們需要練習,練習如何成為他人。但這麼說顯得比較抽象,依然不知道怎麼練習。有一個有意思的小技巧,它給了一個明確的任務:請在最短的時間裡,觀察並猜測身邊某個人喜歡什麼。
假設你家裡來了個客人,你的茶几上擺著幾樣食品。客人快速掃視這些食品,目光在不同的食品上停留的時間長短不一,並露出非常微妙的表情差異。你的目光應該緊盯住客人的眼神,根據他表情的微妙變化來推測他對不同食品的喜愛。這種觀察遊戲很有趣,也有一定難度。
商場裡的銷售員天天都在做這種遊戲。每一位顧客走進商場,在不同的商品前踱步、觀察並拿起來摸摸。銷售員以此推斷顧客最喜歡的是什麼,並做相關推薦。因為這直接影響他們的收入,所以銷售員們觀察人的能力往往很強。
無論是克服自我中心的三個練習,還是建立共同認知的方法,都能促進你換位思維能力的發展。除了這些基本方法,換位思維還有很精彩的技術體系,本章後面一節的內容就是其中一部分。另外還需強調的是,換位思維與生態思維有很大關聯,所以在第五章「生態思維」中也有部分換位思維的講解,此處就不重複了。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