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序
引言
晚清思想界的彗星。
——梁啟超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獄中題壁》
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省瀏陽縣人,「戊戌六君子」之一。在國家危難之時,他不避生死,積極投身於改革變法之中;在變法失敗之際,他不畏死難,慷慨就義,胸懷興國濟世之心,願為變法流血的第一人。他用自己的死閃耀了百日維新的光彩,點亮了反帝愛國的火炬。梁啟超評價他為「晚清思想界的彗星」。
譚嗣同本可以免於死難的。早在政變之前,其父譚繼洵便曉以利弊,勸其退避,譚嗣同不為所動,一心只為變法救國。慈禧發動政變之前,風聲已經傳出,康有為登上了英國人的郵船,梁啟超暫避到日本大使館。梁啟超苦勸他躲進日本大使館,保全性命,日後護送他到日本,以謀他日再商議救國良策。譚嗣同對梁啟超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而我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譚嗣同為變法矢志不渝,激勵梁啟超等人繼續為救國而全力以赴。
在國家危難之時,譚嗣同在生死之間,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以死來點亮人生的光輝。百日維新變法雖然短暫,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十分有限,但它卻是救亡圖存歷史中反帝愛國的光輝一頁,正是譚嗣同用死換來了愛國救國精神的傳承。在譚嗣同身上閃耀著的正是中華民族愛國救國的不屈精神。
譚嗣同能有如此壯舉,正是由於他不平凡的一生。譚嗣同認為自己是不幸的,出身官家,備受綱倫之苦,難有己志,處處受到封建桎梏。譚嗣同確實也是多難的,幼年時便失去母親,在庶母的無故逼迫之下,年少時便常常苦悶。他能靜能動,5歲起便苦讀經史,學作詩文,廣交良師益友、豪俠義士,其中既有學識淵博之人,也有像大刀王五這樣的俠客義士,博採眾長。由於父親的多次調職陞遷,譚嗣同也隨之奔波於各地,在甘肅的大漠中,他開闊了胸襟,磨煉了意志,體會到了民間的疾苦。
譚嗣同20歲時,他開始了十年漫遊時光,先後走到13個省,總計行程八萬餘里,欣賞祖國山河壯麗風光的同時,也加深了對祖國的熱愛,更為當時國家岌岌可危的現狀而憂愁,興國濟世的願望也日益強烈。
甲午戰爭戰敗深深刺激了譚嗣同,他積憤於心,痛寫《治言》一文,提出自己的救國之法。雖然這時譚嗣同思想上還較為保守,擡高中國的文化,貶低西方國家,但也提出「勢所必變」,以學習西方先進的軍事技術為救國之法。雖然《治言》未必是救國良策,但彰顯出他為國家危難而焦急憤懣之情。
幾年後,父親譚繼洵為他謀得了一個候補知府的職位,身入官場的譚嗣同,對於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及其魚肉人民的官員,更加深惡痛絕。譚嗣同無心在官場發達亨通,便專心致志地探索救亡圖存的辦法,用半年時間寫成《仁學》一書,決心要衝決一切網羅。相比康有為、梁啟超等人,譚嗣同的思想更為激進,他注重民權,認為人民具有廢除君主的權利,向封建體系吹響衝鋒的號角。
譚嗣同不僅坐而言,還起而行。他興辦資本主義工礦企業,試圖通過實業來強國救國;興不纏足會,倡女權,解放人民的思想,試圖衝破封建思想的禁錮;在湖南創辦《湘報》,建新學堂,去除舊學,教授新學,推進新風氣,為救國培養人才;面對守舊反動派的強壓威脅,不移己志,進行堅毅不屈的鬥爭。
戊戌變法之時,他積極投身於新政之中,不因利弊驅使而放棄,不因生死苦難而動搖。面對變法失敗,他不避死難,慷慨就義,燃盡人生最後一絲氣息,為愛國救國點亮希望。
譚嗣同的一生猶如彗星,短暫而閃耀,留給後世的不僅是興國濟世的謀略良策,不僅是「戊戌六君子」為變法流血的英雄事跡,更是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愛國精神。
第一章 年少多磨難
晚清1865
1865年3月10日,也就是同治四年的二月十三日,北京宣武城南懶眠(爛面)胡同的譚家誕生了一名新生兒,因為孩子與其父親同一屬相,因此給孩子取名為嗣同。
1865年,這是鴉片戰爭後的第二十四年,太平天國失敗後的第二年。當時封建王朝清政府早就走上了下坡路,政治黑暗腐敗,國力日漸衰微,處於內憂外患之中。外有西方列強虎視眈眈的武力掠奪,堅船利炮打開閉關鎖國的清朝國門,帶來災難,帶走財富。每有紛爭,無論戰勝戰敗,懦弱無能的清政府似乎總免不了割地賠款;凡是合約,皆是喪權辱國。內有不斷加深的階級矛盾,封建官僚魚肉人民,百姓苦不堪言,每每遭遇旱澇災害,賦稅不減,致使餓死者不計其數,走投無路的老百姓只好落草為寇或揭竿而起,各路農民起義接連不斷,民不聊生。
封建專制的清政府採取「閉關鎖國」的政策,故步自封,逐漸落後於世界大潮,在科技和軍事領域尤為落後,軍隊的裝備還以冷兵器為主。但在當時的外貿中,憑藉著茶葉、絲綢等商品,中國一直處於貿易順差地位,賺取著西方的金錢,這讓西方列強極為惱火,心中不甘。當時的英國已經是資本主義國家,正在不斷地向外擴張殖民地,進行資本的原始積累,對於土地、勞動力和金錢極其渴望,為了扭轉對華貿易的逆差,英國開始向中國走私毒品鴉片,獲取暴利。
鴉片進入中國之後,形成風潮,很多人染上毒癮後家破人亡,軍隊的戰鬥力銳減,這些鴉片讓許多中國人成為「東亞病夫」。在一批能人志士的疾呼之下,清政府終於開始禁菸,這才有了著名的虎門銷菸。英國藉此機會,以此為藉口,發動了戰爭,雖然將士民眾奮力抵抗,但落後單薄的軍事力量難以抵抗英國的堅船利炮。戰敗的清政府簽訂了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其後,西方列強看到了清政府的無能和軟弱,看到了封建帝制下中國的落後與守舊,紛紛前來挑釁,挑起戰爭以謀取利益。
封建制度下的小農經濟,生產力極為落後,生產模式也極為脆弱,隨著國家的衰微,西方列強的入侵,農民起義的接連而起,民眾的正常生活生產秩序被打破,每逢天災,糧食歉收,常常淪為流民難民,在飢寒交迫中艱難過活,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泱泱大國,成為他國眼中美味,被爭相吞食,這是多麽悲哀的事情。一批有志之士極其憤懣,積極尋求救亡圖存的道路。林則徐率先開眼看世界,很多人也指出了學習西方的方向。清政府為了維護自身的封建統治,鎮壓各地農民起義,對抗外來侵略者。以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等人為代表,掀起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洋務運動,試圖藉助學習西方的先進科技軍事技術來增強軍隊的戰鬥力,組建能與外國相抗衡的海上艦隊,穩定內部,抵禦外敵,維護封建王朝的專制統治。
……
目次
第一章 年少多磨難
晚清1865…001
賢母良訓…006
綱倫之厄…009
大漠磨礪…012
拜師「瀏陽三先生」…014
廣結義士…019
第二章 十年漫遊
奔波科舉…022
憤作《治言》…025
痛別仲兄…030
初探西學…034
第三章 甲午之變
甲午戰爭…038
公車上書…046
結交梁啟超…051
瀏陽賑災…055
第四章 投身新政
暫別京都…062
苦著《仁學》…068
上海茶會…074
實業救國…080
不纏足會…084
棄官回湘…088
湖南革新…092
反動壓制…102
第五章 戊戌變法
抱病赴京…108
輔佐新政…114
步履維艱…120
風雲突變…125
不避死難…132
慷慨就義…138
後 記 / 143
譚嗣同年譜 / 146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